家庭聚会的餐桌旁,白酒瓶刚旋开盖子,话题就绕到了“喝酒养不养生”上。二姨夹着菜说“楼下张爷爷每天喝一两,今年都92了”,表哥却皱着眉:“我爸上周体检,医生说肝酶有点高,让少喝酒。”一桌子人各有各的说法,其实这杯酒到底该不该喝,得用科学说话,别被“经验之谈”带了偏。# h4 Q5 \. \* n9 ^1 ]
. I) T7 f; q3 |& Q& v% K+ u
5 Z% d" ?! S& ~8 ~$ M- Q+ ~; o
先把最关键的结论说在前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4年更新的致癌物清单里,酒精仍是1类致癌物——这意味着有充分证据证明,酒精会对人体造成癌症风险,不存在“喝一点没事”的安全剂量。对中老年人来说,身体代谢酒精的能力比年轻时差太多:肝脏就像退休后没了干劲的老员工,分解酒精产生的“乙醛”(一种有毒物质)的速度变慢,这些毒素堆在体内,会悄悄加重肝脏负担,时间长了可能诱发脂肪肝,严重的还会增加肝硬化的风险。) R% [1 E9 x D9 R# z
& A: t4 x |8 l& D) X8 Q+ } L
9 l% z- a/ f/ i( ^# a& k还有人觉得“睡前喝口酒,睡得香”,但这其实是个误区。《中国睡眠医学杂志》2024年第3期里有项研究专门说这事:酒精确实能让人更快入睡,但会把“深度睡眠”搅得支离破碎——可能前半夜睡得沉,后半夜却频繁醒,早上起来还会觉得头沉、没精神。就像盖被子只盖了上半身,看着暖和,其实下半身还露在凉里,根本算不上“睡好”。% R; o7 c5 ?8 K! U5 q
+ `( m: }4 B$ ?! a" Y% Q, F- E
3 ^; V* J7 O5 P' i( Y再聊聊“喝酒活血”的说法。偶尔喝一点,确实会让血管暂时扩张,感觉身体发热,但这种“活血”是暂时的,还可能跟着血压波动:比如本身有高血压的老人,喝完酒血压可能先降后升,像坐过山车一样,反而更危险。真正能让血液循环“稳扎稳打”的,是规律的轻度运动。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中老年人每周至少要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早上跟着公园的队伍打太极,傍晚牵着狗遛两圈,甚至跟老伙计一起散步时唠唠家常,既能让身体动起来,又不会给器官添负担,比“靠酒活血”实在多了。
2 d( n( ]- x) v! r/ T% S' F& H, `; e
+ x; d: v8 S1 `8 U8 O' Q- p/ N* h5 J
不少老人把“晚餐喝两口”当成了生活里的小仪式,硬要拦着不让喝,反而容易闹得不愉快。其实不用“一刀切”,重点是把“量”和“频率”控制好。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成年男性一天的酒精摄入量不能超过25克(大概相当于度数低的白酒一两),女性不能超过15克,而且不建议每天都喝。更该花心思的,是老人的日常养生:早餐给煮个鸡蛋补充蛋白质,晚餐少放盐和油,每天抽半小时陪他们聊聊街坊邻居的事——这些实实在在的关心,比纠结“喝不喝酒”更能让他们过得舒心。毕竟喝酒只是生活里的“调味剂”,不能当成“健康主菜”。
7 G1 Y, W- H! x7 y/ f还要特别注意,没有“人人适用的饮酒养生法”。每家老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有的老人有糖尿病,酒精可能让血糖波动;有的在吃降压药,酒精会加重药效,可能导致低血压头晕。所以自家老人能不能喝、能喝多少,最好先跟社区医生或专科医生聊一聊,别轻信“某某喝了没事”的偏方,也别照搬别人的“长寿经验”——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家老人。
+ h0 r; f3 m: N: T/ @- q) o1 v4 S6 L* i: u* n' Q
8 A7 s$ N4 L% e5 { y& ]" U3 @0 t% O至于“每天喝一两,能多活十年”的说法,其实反过来想就清楚了:如果酒精真能让人长寿,权威医院的健康指南里,早就该把“喝白酒”列成推荐项目了,哪还用大家争论这么久?说到底,中老年人喝白酒,既不是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是碰了就出事的“洪水猛兽”,关键是别把“小酌”当成“养生手段”。与其盯着这杯酒纠结,不如多关注老人的饮食、睡眠和心情——这些才是支撑健康的“硬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