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现代化并非要“离农”“弃农”

[复制链接]
查看9203 | 回复0 | 2024-12-11 10: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9 v, d: T) ]0 ^$ o, A, X" B
7 r& d* |' c/ _) p& Z, z+ y* A
“你希望学校里有什么?”“有动物、鲜花。”学生回答。于是,学校里就多了羊圈、鸭舍、兔场等。5 W. ^& l. s9 n! d

1 }% V! v$ k# {: b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一届年会上,浙江省缙云县笕川小学校长马鑫飞分享了将这所乡村学校改造成“动物园”和“植物园”、为学生打造充满自然元素学习环境的过程。
, }4 M+ y7 |7 w" s$ F6 ~
  y8 \! v$ S7 D$ v“这里实践着‘用一个村庄的力量办好一所学校’的理念。”马鑫飞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学校通过二十四节气种植活动等实践项目,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验自然、历史人文和社会资源。
# A' A9 i3 c: w: \! [+ S2 T5 w3 m* O, {0 M; t" V6 g7 |& @
近些年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舍、办学条件等持续改善,但乡村学校依然面临师资缺乏、学生减少等问题。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学校?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是“离农”“弃农”吗?农村教育真正的功能、价值是什么?一些乡村学校直面挑战,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现实困难。# A# ]0 \/ ]/ V& i

! j2 B- b5 Q+ ~5 z这次年会上,部分一线教师、校长和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观察到的乡村创新学校的教育探索。这些探索不仅致力于破解农村教育问题,还为城市学校教育提供了经验。
  J, ?$ U& P8 A  R  }' N& y( G: Z! a4 |! z# E
2024年11月,来自贵州一所乡村学校的老师们参观了上海两所基础教育阶段头部学校,感受到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发现,乡村学校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有自然,更有温度,学生的脸上也是阳光灿烂的。
& S( y: l5 w2 k: Z0 C/ B3 r0 \
% J# e/ Y% E+ Y; p# {这所学校的负责人说,有人觉得农村教育要向城市看齐,实现城乡一体化教育。但乡村教育有自己的路要走,要从自然环境、乡土文化、人自身发展找到一条新路。
, h1 X) ?' t! G5 f8 n4 n
# D& G$ V" T( l0 [9 k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评价,这所学校提出的培养学生“走出大山能生存,留在大山能生活,面向未来能生长”非常传神。
* C, ]* U+ H5 B0 a3 z4 T! W* m/ c% d6 h
甘肃省静宁县大寨小学被誉为“苹果园里的村小”,推行以苹果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教育。孩子们在苹果园里进行各种活动,如研究花与果的关系、套袋、采摘、直播带货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农耕文化,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商业意识。
1 B/ a8 g& f0 u( @$ M5 q9 z
1 e7 u* ?1 v; R" C大寨小学校长王富贵表示,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将知识融入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感知的案例。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通过让孩子们量一量苹果的高度来建立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联系,使学习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 [/ {9 h4 H* y8 H# F; \
0 |) \/ C# T/ L6 M6 o! L5 X- ]" A
马鑫飞和同事努力让学校的教育活动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熟悉传统文化,还让他们增强了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对父母的牵挂。学校将村庄里的彩燕、麻鸭、香菇等发家致富的资源,融入项目化学习和大单元主题教学,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1 z8 c  j, O2 l7 G
. Q1 O( R: B7 s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说,农村教育具有复杂性,简单地保留乡村学校或合并为大规模寄宿制学校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中国的农村地区差异很大,东中西部各省份的教育状况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探索,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和尝试来找到适合不同农村教育需求的解决方案。
, H3 N) [: G/ a3 F1 |. F& }( m& D- n" u. d" t) \/ k) @
北京日日新学堂建在北京市昌平区一个果园里,这里没有塑胶操场,孩子们可以自由爬树,一个干涸的鱼塘被孩子们命名为“UFO大坑”。
* _' N. Z4 _; [+ ]; p* o. |# w8 `" ~9 U7 Z3 ?
“孩子在玩耍中得到的快乐是无价的。”日日新学堂校长王晓峰介绍,自己学校里的学生没有人体重超标,除了先天眼部疾病的学生外也没有人戴眼镜。4 O& H% b4 j. Z9 q
0 w' b* V6 M2 A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项贤明表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不同的个性和发展道路。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往往采用统一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来教育所有学生,忽视了个体差异。“多样化是教育的必由之路。”项贤明呼吁教育体系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以适应不同人才的需求和成长。
1 S1 s) S9 y6 @1 ]/ d* ], L* P0 C6 K" H4 f
来源:中国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9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