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

[复制链接]
半天半地蕾 | 2021-5-23 16: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是理想主义。
- a/ X/ n) B! P$ h* s
9 A- ]% |. L2 P6 N" }太巧了。今天从《战火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讲座回来。9 e! ?: l) p  B
作者,译者,当年西南联大校友在。太神奇了。
8 s" [9 z5 o  i9 v1 V0 n4 a) D) z一直不能忘记那一句:“闻一多明明可以不用死。如果他愿意少说几句。“% W, Z/ X/ g* u; \' w# K
而他不愿意。他宁愿为言论自由而死。
& k8 [# D5 G, P9 M7 I4 M. Y" c太震撼了。尤其是在2013年,听人讲这个故事。
% b# n( ?% E' z, N) F. S8 h' Z# C4 V8 c6 m/ B+ a& W
多年前,拍照那个人还是少年,他在图书馆读到英文版《战火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废寝忘食辞掉工作开始翻译成中文。很多很多年之后,经历种种波折,终于中文简体版发行。很多很多年,而我居然刚刚好坐他们后面,听作者讲故事,看译者拍照,听闻一多为自由而死。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1.jpg
9 c3 o  Q' f! ]* p0 S/ Y; }& u3 `
; O! u" O1 N4 X当年19岁入西南联大,战火中的大学,讲当年的热血、军阀、奋斗、希望。讲自由和希望。91,92岁老人家居然是当年的上下铺 那些历史,那些故事,那些文人浪漫诗句,那些为了理想而死的人们,好像时间凝固回到过去。 等我老去那一天,能不能也站起来,讲一个超赞的故事?4 y, X* Y* d4 q6 C8 z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2.jpg
我前程似井啊抖 | 2021-5-23 2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南联大的成就恰恰是“精英教育”的结果(林崇德观点)。
9 z" B' N( O$ z1 t' u- `& y李政道本人也多次表示,是“‘一对一’教学模式成就了我”。
+ Y5 l4 w) H; V9 t; X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1.jpg 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N9 Q% ?4 I. T, c1 b( d% y! L. Y0 h
林崇德,北师大教授,专注研究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学。上述观点出自其“创造力人才的心理学研究”专题,下面(一)、(二)、(三)标题引用的具体说法来自林教授在某次司局级干部培训班的讲座。# t7 r, i5 F; s4 P6 M
<hr/>(一)“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由五个阶段构成”,其中,中学阶段很重要。2 U: @) Y6 \# l
基于34位院士、36位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专家、33位杰出创业型民营企业家的访谈资料的详细编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发现如下路径:" i: k% V' x+ y( W6 N: j+ r: Q8 L3 x
自我探索期(到高中为止)——集中训练期(大学、研究生阶段)——才华展露与领域定向期——创造期——创造后期% G8 y1 A- f+ @
据被调查样本表示,中学阶段的自我探索期最重要,在中学时期想通了自己要干什么的,就是后来的尖子。
" B6 S# O9 k" B2 j6 r% }! o
; q7 b0 m( L6 j: M( P5 L: [) u5 L; m% f
前面有位知友提到院士专访之“潘际銮:西南联大的传奇无法复制”' v. @7 x, W9 w6 }. [$ N
http://m.sohu.com/n/477145521/?pvid=000115_3w4 N1 J+ ^$ a- b+ E; g0 `
抗日战争时期,我随父母亲由老家江西瑞昌一路逃荒到云南,1944年于昆明高中毕业,以云南省会考第一的成绩考进西南联大机械系。按照现在的说法,那就是当时的“高考状元”了。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2.jpg 潘际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5 c" U; t! L4 U<hr/>(二)“教师在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大学老师是让学生取得成就的引路人,尤其是大师级教师"。
  b+ A# k/ l) ~; _' J  P' r仍然是潘际銮院士的访谈:
3 d' N" C9 @8 E  P( {
记者:我翻阅过西南联大的资料,教师队伍简直强大无比,用今天的话形容,个个都是“大咖”。如:陈寅恪、梁思成、陈省身、华罗庚、许宝路、王力、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钱锺书,等等。在艰难时世,他们收入微薄,甚至还得搞点“外快”补贴家用。有学生回忆,亲眼看见闻一多教授于街边摆摊与人刻章。7 e8 S8 L( _1 T  m& o; ?: T8 X; ^  R2 s; z

5 e2 Q5 b5 ~  W4 ~; Q" K潘际銮:这种事不稀奇。西南联大很成功,就是因为引进的人都是高水平的。除去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老师,其他全是引进美国回来的教授、博士呀,像陈寅恪他们,到联大任教绝不是冲着收入或优越工作条件,都是有信仰的人。1 l- G' [. J. U5 Z8 O  n3 ?3 c
" ]! W6 i' o* U' T, Z" \
在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当中,先后有168人当选国家“两院”院士,有2人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李政道),5个科学进步奖。23名两弹一星功勋专家中,有十几个是西南联大的(邓稼先、朱光亚等)。成为国学大师、文学大家的就更多了,如陈寅恪、朱自清、冯友兰、汪曾祺等等。
1 z; \( I; N9 }$ a2 o

3 R+ L' j7 [* o5 D) S据1996年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记载:“可供参考的数字是,国内自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评选学部委员制度后,在自然科学方面,迄1955年为止,联大理、工学院以及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无线电研究所、农业研究所和航空工程研究所的教师,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的有69人;学生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8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有10人,内2人有双重身份)”。
( K& N- P! m' T/ v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3.jpg <hr/>(三)"西南联大属于“精英教育”,学生不多,基本上老师是一对一的教学”。" s. S* \/ U* U, `7 H. Z
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记载:“截止1937年10月底,全校共有教师148人,其中:北大55人,清华73人,南开20人。& a4 U( q5 ^" G+ [
截至到11月20日,旧生报到者1120人,其中:北大342人,清华631人,南开147人。接纳借读生218人,另有新生114人,当时学生总数为1496人。”
# E) Z1 \8 H7 s1 F$ _% n, {4 n1 i2 O% N( a% D; F/ E
! Z: `- C- [  w/ S" A3 P" F1 K
1.师生接触机会较多,关系融洽。
% Q8 w1 O8 j0 A: t( w" ?
南岳分校是1937年11月16日开学,19日开始上课的。刚上课时,教授19人,学生80余人。9 d/ Z. o2 T& y$ @! I+ t
$ `/ S2 T, k. r1 a: o" K9 Z, e
夜晚,菜油灯光线暗淡,无法在灯下看书(学生也无书可看),只好在宿舍议论战争局势。有的教授也常去学生宿舍参加讨论、漫谈。师生接触机会较多,关系融洽,在交谈中自然也涉及专业知识、治学方法。
" ~) n$ X+ a& K  M1 j  n# e, j* s' R) f+ k+ H
北大有个学生反映:“在南岳一个月学到的东西,比在北平一个学期还多。”

- T. p* ?& b. z2 P- ?! ?9 K7 K1 V3 i% U
2.老师厉害且要求严格,学生必须融会贯通、认真治学。! M) g# |* f9 C/ f# Z5 \6 n
根据教务制度,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且在校必须学习4年。
: V" q, E/ }0 i$ m) \0 O2 g
潘际銮:西南联大当时教学要求很严格。学生参加考试,学期末学校会在张贴墙上公布每个学生的成绩,上边会记载课程科目、学号、分数等内容。在我的印象中,当时数学、物理不及格的学生每年有1/3。但是当时考试题目很灵活,考学生掌握知识的真正能力和水平,所以没有能在西南联大“混”毕业的学生
4 T5 E9 q# g- h+ }1 J* ]$ c7 m
  B$ R; H  X" o% ^/ c除了教师上课讲到的内容,学生必须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以我所在的学科为例。当时除了需要弄懂物理课上所学的内容之外,还得把美国物理、中国物理教材共十几本一起拿过来学,分析研究各种教材中不同的观点和内容,归纳总结,把这个领域搞得融会贯通。学生仅听教师讲还不够,还要加强研究、总结、自学,这就养成了认真的治学精神。

; C1 Q- ~% |! Z- r4 `! i! v1 Q8 B/ h5 C2 _6 f9 F: x% f6 a( e8 m- c$ T
3.师资雄厚,教员众多,师生比例协调。
+ t0 o; j7 Z+ @1 Y6 o& x2 r师资教员5 g9 ?: Q* u# F  n3 R4 v% P9 y
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1996年编辑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记载,全校师生员工总数约3750人,教师约370人,职员(含校医及技术人员)和工警400人左右,其中专职行政管理人员200人 。
"迄1946年7月31日联大结束为止,9年之中,先后在联大执教的教授290余人,副教授48人。
2 [% o* q( B2 @, [) c5 W. V以1939年为例,全校教师共有269人,其中北大89人,清华150人,南开30人"。- u2 H4 q! ^& `7 D

6 L2 P* O" B! H/ a+ \: ^
2 |+ m9 K* |: j2 c毕业生人数+ `: @+ e) T  Z+ F7 `
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记载,1937年至1946年,共有8000名学生通过了联大的入学考试,最终联大学籍毕业的本科生近2500名、专科生约200名;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学籍的本科生1280名、研究生74名-总计毕业约4000名,是当时中国毕业生最多的高校。
来自百度百科:自1938年至1946年,学校共计毕业生3343人(含初级部35名)。
& `& c$ m6 l. s3 ?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4.jpg 来自百度百科,教师人数与每年毕业学生的数量接近
7 e: R" O8 `+ {5 n# c  t# F6 C/ I
$ w/ U4 ]5 k. }  ]3 `
3 t( }5 ?) l/ _% u$ t0 h具体来看,以机械工程学系为例,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记载:
' t+ r4 }, _3 p0 l) I“在工学院各学系中,机械系学生数最多,每年招收新生在60人以上,1939年招收101人。全系学生212人。1942年招收71人,全系学生255人。九届共毕业学生301人。联大结束后,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者152人。
4 C7 E8 @+ N1 F. B% Y机械系的教师阵容相当强大。长沙临时大学时期就有教授10人,专任讲师有2人,教员有3人。以后陆续到昆明的教授、副教授还有7人。先后任助教的有27人等,师资力量相当强大”。) Q* O4 r8 z' `' B: d$ v0 N4 I
<hr/>对比80年后的今天——师生比最高的大学 北大1:6.2排第1 清华排第28(2016.11) http://www.sohu.com/a/119258200_469837 《近观》搜狐号肖锋原创& q# g1 ?. k: X
“师生比多少最合适?目前没有统一的答案。”但中国一直有一个基本的规定,那就是,高校的师生比基准为1:14。目前,能符合这一标准的高校其实并不多。我们从245所专任教师数量超过1000名的重点大学的师生比统计中发现,仅有41所大学师生比在1:14之内,占16.7%,还有83.3%的高校高于此数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5.jpg 《近观》搜狐号肖锋原创
1 r- ~% G' t1 ^  u( C
这7所师生比最小(小于10)的学校是,北京大学,1:6.2;同济大学,1:6.3;华东师范大学,1:6.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8.6;北京中医药大学,1:9.0;哈尔滨工程大学,1:9.3;重庆大学,1:9.43。
8 J( N8 n% q# C  w) b6 L1 M. f& _
$ `  A* c6 |, C7 q* c+ f* C( N
据了解,目前,美国有90所高校师生比小于10,其中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众多名校。中国的高校为何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师生比无疑也是重要重要的参数。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6.jpg 《近观》搜狐号肖锋原创3 _  \, ?1 N8 @6 r  Q
<hr/>(四)李政道破解“钱学森之问”:“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成就了我。
3 y" o! P, K. E' [0 Z$ i# s" J( Z7 t$ P' l' N; T9 P+ F( `

* f6 Z, n0 C' F+ w1.“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是两码事
; b& c! U0 i+ c, Y- l/ |; ~4 v" t
在京出席“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李政道一一列举了20世纪上半叶为物理学做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指出他们大都有相当好的老师,而且大部分接受一对一的教学指导- |' |* e; E- F9 m

) J& l, P* _6 `“教育分两种。一种是普及教育,另外一种是精英教育,老师带的学生一定不能太多。”, j" j. G* E/ P
1 X: b) H  ?, v2 I' h  v2 @
李政道说,芝加哥大学推行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使该校日后涌现出大量顶尖人才2 t5 u; ]3 c% r( D9 ?  y- [0 t
自1946年至1956年,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只有费米教授一人获得诺贝尔奖。+ k3 _5 v6 j4 d, l) l
此后10年间,在该校工作或学习过的师生后来摘取诺贝尔物理奖的有20位。
李政道:“一对一”教学模式成就了我(组图)-搜狐教育+ D3 c$ e5 A' U, f  i" J  J2 E
# @4 ?5 g: `( [
2.培养精英人才,教授和学生的比例为1:3。
/ H. }% m* l0 O
“培养创造科学和发明技术的人才,需要像钱学森和他求学时代的老师冯·卡门教授‘一对一’的精英教育经历。”0 Y3 K3 N/ {" W7 y& W7 _
2010年10月30日,在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站在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上,求解“大学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
; \1 n- c9 x4 ~9 y+ k- F

% b8 ^$ _: e' }
在中国大学“井喷式”增长的形势下,在一个导师可以带几十个研究生、师生逐渐变成雇佣关系的今天,已入耄耋之年的李政道以钱学森和自己的求学经历,明确地告诉在场数百名校长、学者和学生:培养精英人才,必须由精英老师作“一对一”的教导  g+ s6 u/ l1 _. X
; c2 |3 I+ I9 [3 M3 U- J1 c
“我指的‘一对一’,不局限于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可以‘一对三’‘一对四’,但不能再多了。”李政道分析钱学森曾求学过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以2009年为例,前者大学生达到4232人,却有1707名教授和研究员;后者分别为951位和299位。“两个学校人数区别很大,进行精英教育的学院可大可小,教育模式可以不同,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大学教授和学生的比例都维持在1∶3。这是关键,我们国内的学校恐怕做不到。”

, |" |8 ]% ?) A$ s4 G' M: h; b* [0 A
李政道回忆,自己刚上大一就与束星北教授“一对一”地讨论物理问题转入西南联大之后,师从吴大猷、叶企孙等教授。师生之间的亲密交往,也对李政道创新思维的养成起了重要作用。“西南联大这段历史值得研究”。
' e. T! S4 a& D9 f/ G" m4 f- J0 a: j# \9 W9 o& ]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师从“中子物理学之父”费米教授。费米是理论和实验多方面的大师,“但无论多忙,他每周都要花半天时间和学生在一起,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讨论,绝不含糊。”李政道说,费米的训练方法就是让学生对所有的物理问题都要独立思考,提出看法。
李政道破解"钱学森之问":杰出人才需一对一教育--中新网<hr/>(五)“和他们比,我们送出国的'精英'其实是整体溃败”(标题来自奴隶社会订阅号)/ Q- u$ o1 n6 j
. Z: x* T; }9 n5 Q. S

4 L3 ?: e3 j# S$ d; l《起跑线》没有拍出的印度教育奇迹与奇葩 作者:郑林允 来自“埃尔特订阅号”1 `; j* e) L# @+ I8 [
% F: \9 k0 i2 t% [) B0 Q

& X" T, A" F* v/ G1 o% ^
今天,三大硅谷IT公司:苹果、谷歌、微软,后两个的CEO都是印度裔。除了谷歌与微软,摩托罗拉、诺基亚、软银、Adobe、SanDisk、百事可乐、联合利华、万事达卡、标准普尔……这些知名国际巨头的CEO都已经被印度人拿下7 C$ y# @- S1 w- ~0 ^
即使在整体商业领域:全美500强企业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印度裔(籍)10位。英国裔(籍)9位。另有来自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等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人士。中国香港华裔(籍)和中国台湾华裔(籍)分别有1位,中国大陆华裔(籍)0人。$ n4 m4 b  m2 v- w) I

- t$ v# F4 s+ P2 M$ [而且不同于华人硅谷高管往往本科甚至更早前就来到美国的情况(陈士俊8岁开始,李开复11岁开始接受美国教育),印度裔的硅谷高管几乎全部是本科甚至念完研究生才来的美国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7.jpg <hr/>(六)当前教育最大的失败在哪里?
9 T, y6 }8 [. m  G% b" T: `( B- B  o: H8 N  n' R% Z6 C  K

* V4 y; S9 q: A; ySummer:农村学生如何考上双一流?校外培训真的有效吗?——《如何学习》读后感
* W3 a* C3 W; H( E上世纪90年代中西部县域教育状况(个案)——
, c/ v3 M! t% F8 D1 K& N' S! R
整个县城,稍微好一点的生源都集中在一个中学(四五百人,不按成绩分班),教育形式单一。- \( U% R3 c" t# J, f& C
家长们大多是50末60初生人,小时候遇上运动,高中毕业就算高学历了(但不一定有文化),知识的获取主要来自于学校。" D/ s& m+ i  B% E9 T: |, W
但老师们并不怎么权威,以师范类中专生为主,老师自身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可能都没建立起来。很多老师和学生家长也是旧识,前一天晚上还在一起通宵打麻将,第二天早上高一脚低一脚就来上课了。
* D: s, \$ Y! g- q" `6 g, a1 u4 F. T) O0 Z8 Y
直到那一年高考,没有清北复交(以往每年能出一个左右),理科状元被中部一个省会的学校录取,其他考得还不错的,主要集中在军校,可以说“惨败”!4 k4 ?% U% h0 K
校长的千金倒是被保送到本省省会大学去了。; I+ h' \7 _; i" P8 s5 N( A! `# t. G
家长开始着急,校长被换。
3 Q+ Z6 r& y  {  c
$ d: m( p0 \1 @- P6 V0 L
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在哪里?
% a5 U. u: V; y( e; w  P/ v0 g8 m8 @# d! Y
/ u, L, ~0 }3 l% D) F; d/ c$ g美国人Adam Robinson(《如何学习》作者,赛博学习法发明人)从“教育体制”视角,指出:" S' V9 z0 p- L, ?  I$ {
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并不是出于对传统教育因素的考虑,
& u' x% c1 y3 o" ]2 T- ~! U3 W: j更多的是对政治层面、官僚层面、监护层面和管理层面等因素的考虑
①“学校无法教给每个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你能收获多少全凭自己”;
& s/ ?4 W: z. F  W$ u" P9 ^②“你成功的责任在于你,而不是老师或者父母”;
: K# \/ w$ d* X. R! L③“老师们并不是魔法师,如果学生们想要学习的话,必须自己付出努力”。
神爷 | 2021-5-24 07: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了西南联大行思录,看到里面的教学稍微介绍一些情况。' o4 G6 t1 ?) Q! N# P& {
第一,学习的教材都是从国外翻印,直接对接当时的上海商务印书馆。而课程的设置也是参考国外的,基本国外国内开的课程很接近。
0 C) C" i- J6 l/ y; w  B' D第二,强调基础课程,大一不分院系。无论什么专业都必修几门课程。如大一必修国文课以及一门外语;文科的必修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其中王希季先生学的是机械工程,但国文、英文、微积分、化学、经济学、社会学都是必修,如果其中一门不及格,必须重读直至合格才可以继续学后面的课程。* j) n* ^4 {4 x7 L+ t4 m% O
第三,选课自由,转系自由。必修课少,选修自由度大。注册专业时教授会推荐几门课程,那就基本作为必修,其他课程根据爱好选择。
; ^" e+ R% V4 a  w& a6 I第四,教授治校,教授按自己的理解讲课。当时的校长是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主要主持工作的是梅贻琦,而梅贻琦先生治校比较符合无为之治,大事都是教授讨论决定。而在教授讲课时,基本教授想到什么就讲什么。例如王力教授语音课,用客家话念唐诗,因为客家话和唐代的语音比较相近,比普通话更为押韵。吴宓的英国文学史,就是比较中外文学,19世纪的英文就必须用19世纪中国的中文来翻译。9 y9 I7 A! c- l( q$ a4 W
上面其实是根据西南联大行思录的一部分归纳,肯定不齐全,因为主要这书不是讲学校教学,而且上面都总结的比我好,不过我是从这本书才开始爱上这个永远不会再见的学校,所以总结一些并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无奈的心声赌 | 2021-5-24 11: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8字带路人
" E& z: C/ W' R文章来源:8字路口9 E4 k" K" R: r7 t. t/ G4 `
原文链接: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私奔、师生、一见钟情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1.jpg * a1 Z' }3 }1 p
3 T$ v4 J2 Z9 c& Y( H" K3 |
1938年4月26日,一支欢迎队伍在昆明郊区翘首期盼。* T( J: E1 v/ G2 M* H! S' u; k# p
; _* j* b# v' M0 A# V
* J4 @/ n( v0 E
四个少女站在前面肃然而立,手里抬着一个硕大的花篮。其中还有一对姐妹花,15岁的妹妹站在最前面,穿着格子旗袍。
" S: t" X9 l4 Q- \$ G7 X上午十点,她们迎接的人到了。
+ m/ C1 Y& p! Q8 j2 v! c3 R一共两百多人,绝大多数是男青年。. X; M1 L( o5 S+ \, H4 d$ k) A
他们穿着陈旧的军装,头发胡子乱糟糟地老长。不少人都是瘦骨嶙峋、裹着绑腿,身上背着干粮袋和水壶。但精神头还不错,队伍整齐,人人有一种朝气蓬勃的劲儿。5 Q5 C9 [/ A8 a3 I% U
接受了四个少女献花、完成了点名和移交花名册等一系列程序后,这支队伍列队进城了。他们顺手接过了欢迎队伍举着的标语:9 j% `) l7 P  n  \+ Q1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慰劳湘黔滇旅行团
3 l4 G# f3 v: P- T9 ]' C. U这是西南联大这个名号第一次出现。
2 C( \7 o* o# L/ o0 r这支队伍,是从湖南步行过来的最后一批学生和老师,所以也被称作步行团。
2 x' Y2 f5 A  g& D9 ?他们跨越三个省的高山、大河、丛林,用双脚完成了这次抗战中的转移。其他大部分人坐火车或者船,已经到了。, x+ G* W. l0 [' C, w4 Y
至于学校为什么要安排一批人走过来,除了经费问题,还有一个更微妙的原因:1 s4 y* a1 }5 h
接到南迁命令后,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的师生,大多数都是绕道境外,从越南走的。这就不大好看。得有一些人从国内大路走,维持一下中国大学的尊严。
) F* m& W4 v$ e8 N9 r" P3 `- v此行全程1600公里,历时68天。为了他们的安全,学校和政府操足了心。湘西一带土匪很多,学校还特意派人去跟他们打招呼,请高抬贵手。
, t" ]; q' z. ?. F. q土匪们很给面子。不仅没有打劫,还提前在路上插上黄旗,告诉他们可以走。而且在黄旗没拿掉之前,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走这条路。
  @) g! [8 c  L: D3 N! R) T0 ]3 ]% m当然,也可能是他们发现,这些都是穷学生,确实抢不到什么东西。! a% o* R7 c& }" s( S! H
补充了这最后一支生力军的几个月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就此开启。
- ~3 b; o" A) x# w1 b, c, ?献花环节是梅贻琦、潘光旦等教授的夫人们设计的,花篮由她们亲手制作。寓意是:用鲜花洗去学子一路仆仆风尘,重回校园青春。尽显女性的细腻情思。
! j- h$ u1 E  m( J& G# T4 H/ p献花的四位少女都是教授们的女儿,那对姐妹姓赵。姐姐赵如兰,妹妹赵新那。
, g1 L+ }; d/ T( b$ p/ D6 D; n: T她们的父亲赵元任是诗人赵翼之后,就是写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那位。
  p, |& ~6 R. Z8 W赵元任自己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和哈佛,跟胡适是同学。他通:) f2 x" t1 L% s* @
数学、物理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音乐……/ }" |3 [8 k5 F
欢迎仪式之后不久,赵元任就带着全家赴美,女儿们也随之离开联大。2 v% ?! g5 [' t  H
但是,草蛇灰线。
0 U! |/ p! d5 T9 E几年之后,赵新那在美国,与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黄培云相恋结婚。5 k- e8 ~. x0 C( o
黄培云正是当年步行团中的一位小队长。* s. g+ \' V  Y* `4 e7 r
仅这个二百多人的步行团,后来就出了四位院士。6 I( x; U8 Q& I# e; C! ]
抗战结束后,夫妇俩放弃美国国籍回到中国。黄培云一生致力于科学兴国,创建了中国粉末冶金学科,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7 e$ s, G1 T, v: T+ n; S: H1 ?  ~2001年清华校庆,当着师弟师妹们的面,赵新那问黄培云:当年你看到献花篮的我们四个人,有什么想法?
/ K' \) S! N* r* K5 s: q& O3 h年过八十的黄院士实在得像二十岁的小伙子:非常漂亮!4 _) X: W* T: F+ t, T- C
联大八年,这样奇妙的缘分和爱情故事太多了。2 F$ s* \, g0 A# x/ e* `+ C3 p
& @" j, ]5 g# \

0 X0 p2 b/ @$ B018 p3 Z7 j. o! z# `" }6 B7 N3 [

) @4 @( r- x3 I8 S! e
8 A( G4 p% J- V+ g刚到云南时,联大还没有准备好宿舍。学生们住的是租来的会馆和仓库。每人发几个木箱子,拼起来就是床,打开能放书。连柜子都省了。
& Z+ G/ i, o( j( w7 _; U直到一年之后才有了新盖的宿舍。
# S5 B( `$ x/ p) \' V7 G$ V2 i说是新宿舍,其实就是36间平房,茅草屋顶。每间放着20张上下铺,住40个人。学生们用床单把紧挨着的床隔开,勉强算是有了点私人空间。
( E2 Q; n: z4 J( l, x1 Q+ z校舍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妻。  X1 `; W8 h, S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2.jpg . b7 M9 t, H# o' m
+ w$ n1 x9 @& H( j0 W* ~
比步行团早三个月,他们已经到了云南,受校长梅贻琦邀请为联大设计校舍。但是经费一缩再缩,从美轮美奂的现代建筑缩水为茅草屋。
1 e  g2 R4 o1 A2 @5 ^' t' U这让从哈佛大学回来创建中国现代第一个建筑学系的梁思成先生情何以堪,他找到校长梅贻琦,痛心疾首:要是盖茅草屋,何用我梁思成?!- e* x- D- }5 {2 {5 g
无奈,最后还是因经费缺乏,他只能含恨而去。他们
8 |3 x8 u, j" K* s! _2 [+ g最后,他们在昆明城外的龙泉镇龙头村,给自己设计盖了一座房子,这也是这对建筑大师,一生中唯一一次给自己设计房子。
" {" _) d2 I/ D; H. F这座房子里,专门设计了一个跟主客厅连着的小屋。不大,也就十平方米。5 Z3 c, d/ Q2 p: K$ |
留给尾随他们而来的哲学系教授金岳霖。
* l3 I) d/ Q8 O7 y0 ~在北平时,金岳霖就跟梁思成夫妻一起住在北总布胡同。前后院的那种,连饭都在一起吃。用金岳霖自己的话来说:
: _& q7 f! c* l  U: l0 N3 e离开了梁家就像丢了魂。- m, I1 R9 Y; t; I) C" b( i
学校搬迁之初,他滞留在长沙,没能跟梁思成夫妻一起走。在分别了小半年之后在云南见到林徽因,他的感受是这样的:
4 n: K" X+ [( Q她仍然那么迷人,活泼、富于表情且光彩照人,我简直想不出更多的话来形容她。% m* q7 z/ m5 s! `' _4 T7 K
这还叫不会形容,金老师实在是谦虚了。
% l% ^- O# G7 C! R不过,在北平的时候,好歹金岳霖住的还是后院,有个门可以自行出入。; Z. n* Q* r$ X/ t
在昆明,他住的这间屋子是没有其他通道的,必须穿过梁家的主客厅。+ F0 Y/ {2 r2 c8 S& z" P, C" s
事实上,他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员。林徽因就写过:老金正要打开我们的小食橱,找点吃的……: @& U5 s9 J9 g  X
她非常清楚,这个男人是冲着她千里迢迢追来的。- T) i/ A3 z7 x: @: h# r1 R
而他们三人,也一直非常坦荡。- z4 B0 U. c1 t3 X- _
根据梁思成先生后来的夫人林洙所言,林徽因已经跟丈夫坦白自己爱上了两个男人。梁思成先生思考了一夜,回答: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幸福。
1 d% W) X. p0 m  m; H而金岳霖老师听到这句话的回答是:
* L* X$ o, R4 Y1 [8 V7 T, \( c4 M- E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应当退出。% q, {3 d) o; v' T" n7 t" D
现在,龙泉镇已经被昆明列进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规划,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盖的这座房子,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j( o/ S3 E6 L2 `% I当年,这座房子里出没的何止这坦荡的三人。联大政治学系主任张奚若等人都常来做客。
3 D' ?* I: o* M* Y' s& q. z张奚若就是在天安门上参加了开国大典那位,这是后话。
) L+ P; o; l5 Q7 y% l- c为什么能登上天安门城楼,因为他给这个国家设计了一个名字:
. |* T, O) K5 o. j+ ^! P8 b9 N中华人民共和国。/ o+ d- S% I% @6 r4 L) ^

: q" l  f; b5 x. H% w' C) I3 U* E
02
! Y; E5 t  g5 ?. S6 a$ `& H) ~' T. \

( ^$ t) w+ l7 w) ?; e3 m从1938年武汉会战开始,日军为了切断中国抗战的国际通道,破坏滇越和滇缅公路,开始对昆明进行大轰炸。
/ N$ {# Q7 v$ S9月28日,9架日军飞机从珠江口到昆明飞了1400公里,一共扔了28枚炸弹,炸死近200人。从那以后,空袭三天两头一次,后来几乎每天都有甚至一天好几次。
1 I" W  |) p0 @3 R* B$ ~于是,跑警报成为联大师生的一项常规活动。5 L& }( ]. w( ?* N& `: d6 u) p
顾名思义,跑警报就是听到空袭警报就跑,从教室、宿舍、图书馆等场所跑到空旷的地方。
' `; Q% [, z! D" w) [人在危险环境下很容易彼此亲近。用汪曾祺的话说就是:
9 X0 @; T2 ~' P7 B' S7 {) h( @' ?跑警报跑着跑着成双成对的就越来越多。
1 ?# Z3 A: i" X7 _  c经常是空袭警报一响,男生就在女生宿舍的路边等着,有时候还带着一些点心小吃。在空袭警报中约会,在隆隆的爆炸和炮声中相识相知。$ H5 G" t0 D- b0 _* y
相比之下,现在年轻人的恋爱方式,打个开水,看个电影5的,简直太平平无奇了。
4 ?% Y3 C0 w) u* j, o' Y# E$ @但是那么多人一起跑,大家都想亲近了也容易出问题。于是有人不知道怀着悲愤还是吃瓜的心情写下了一副对联,在学校内传诵一时:
2 n& a1 M4 c* ^1 {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f+ ]5 Z9 U; ?) n
在西南联大,三角的可不止是学生。3 t' Z( e+ I* x* W
外文系教授,跟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的吴宓当时正在狂追毛彦文。他苦恋毛女士多年,并为此跟前妻离了婚。
" j) X6 c' A2 B, a本来毛彦文已经答应了,但是吴宓临阵退缩,毛彦文一气之下嫁给了比她大30岁的前国务总理熊希龄。/ y" P: s8 v! S9 Q% D: p
抗战时熊希龄已经去世,但是毛彦文决心不再搭理出尔反尔的吴宓。于是吴宓在联大一边给毛彦文写信,一边……又在追一位生物系女助教。
) j/ \+ S' O  H* I/ x/ v$ r然而,女助教与一位体育老师是恋人。" l" Q% M$ J: n; K& n
某次跑警报,女助教与体育老师正并肩坐在地上休息,吴宓气喘吁吁跑来,看到如此情景又气喘吁吁跑开了。
2 h# J, q3 r; M* Q4 ]% E9 }' `3 e/ g在吴宓日记里,这种情况不止出现一次。/ j' X0 f: B4 e6 q* x$ I+ k
隔着日记都替吴教授尴尬。
- p; j6 ?' i* G. \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3.jpg 吴宓和毛彦文: b; N) t, _6 j( A. j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西南联大跑警报的路上,也分鄙视链。
! G4 ^, z) z& j& _1 y" j8 V一次跑警报的路上,两个中文系教师碰上了。一个是沈从文,一个是刘文典。
. P  u& B+ E' A7 z9 d! B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化,靠自学成为作家、入西南联大教书,而且写的是《边城》这样的白话文小说。( k, W; H/ y5 L5 o+ i) W
就像听贝多芬的大概率看不上听大张伟的,当时搞古典文学的也看不上搞白话文学的。
- z) B9 t  Q' B7 G4 G- f2 t根据西南联大流传极广的一种说法,刘文典当时张口就是一句:
' @4 d- c7 P+ \5 j: S4 x我跑是为了继续教《庄子》,学生们跑是要留下读书的种子。' q& y) F1 S" Z1 A3 Y, p
你一个什么用都没有的人,跑什么跑啊?
4 k2 C# A5 n' N* q8 r5 F3 I沈从文:……
- T' W, J, i& ~$ V7 v% O别说沈从文,当年的刘文典谁都不放在眼里,曾当面怼蒋介石:
" z/ E/ X8 D' ^/ m! W% u我跟孙中山革命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F# t: h, |8 O7 R" ~
刘文典也确实有这个资格。1914年他在日本加入革命党,直接给孙中山做秘书。( D3 i* A% ]8 s5 a1 [
当年的联大唯一让刘文典敬佩的是陈寅恪。他在跑警报跑到一半的时候,想起陈寅恪视力不佳、身体虚弱,又领着学生往回跑,去抢救这位国学大师。; T- X5 g! V& B3 S) r: b- O
嘴里喊着:
+ y3 I% ~: C! |保存国粹!
! q. N$ W. }% C; Z- G! f2 q7 Y; o' L
" B/ [8 Q5 w9 X; R; g
& \. u- z; U  J- i+ ~/ F& i, G032 p0 z: U! ^8 ?% M. f: @

! H" q7 B8 e2 \& A" L4 S. P' I% m4 O* q8 u, i8 L# B5 ?; h
吴宓的日记里,记过这么一件事:; S5 ]* `( d- U, `+ T) T
有一天他遇到了高青子,想跟她问问毛彦文的情况;但是又怕沈从文知道,遂作罢。. Y, Y& J) S( S% C2 x; M
这位高青子是毛彦文的朋友,也是沈从文从北平时就有的绯闻情人。二人在熊希龄家里相识。
; F% r7 p* `4 q. a8 {毛彦文是个文艺女青年,写过一篇小说《紫》,描写的是一个男人在两个女子之间徘徊的故事,被认为就是说的她自己和沈从文。
( I* }9 H5 d0 J) M) Z" W, t2 U' j这篇小说发表在《国文周报》上,主编正是沈从文。
+ P- c; O/ u9 y1 A9 N/ T来到联大之后,高青子在图书馆就职。
% g) m+ I) k3 L$ v6 Q% B2 Z渐渐地,西南联大流言颇多。胡适的日记中也曾隐约提到:沈从文有“恋爱故事”。
, P- _2 l- b8 A/ L于是,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也带着孩子来了昆明。
' d) v3 A: u9 m. J之前沈从文以老师身份追才貌双全的女学生张兆和时,一度被传为佳话。( I1 z; N7 I8 T
追张兆和的人太多了,她给追求者编了无数个编号: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湘西小地方走出来,只有小学文凭的文艺青年沈从文自然不占俏。
" j- n0 J$ ]' Y她姐姐说:
9 o  y/ W+ X7 D/ {沈从文大概只能排到癞蛤蟆第十三号!- @& l4 L, x1 F' q' v2 C6 v6 ]
后来,沈从文到底找到了独门秘籍。他开始一封又一封给张兆和写信。5 E7 c  x! v7 ]. ?
信里都是我看过很多地方的云,走过很多地方的桥,喝过很多地方的酒,却只……这种。
4 r7 F. h) U5 E4 j9 E: J- [张兆和不答应,跑去跟校长胡适告状,说老师追我。胡适乐呵呵对张兆和说:我看蛮好的嘛。* e, @- @- F. W% s4 i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4.jpg 3 H4 i# @; i9 T1 x) Y6 @( U

0 w+ X" k$ r& L后来有了高青子这事儿,不知道胡适这个媒人在写下那几个字时,是何心情。+ y: |) k7 v' J" @6 }/ s
1941年年初,沈从文发表了一部小说,叫《看虹录》。
# Q; H; Q# F5 A6 v& b1 P, I主人公是一个作家,深夜去探访自己的情人。由于描写比较艳情,鼎堂老师专门为它写了一篇文章,其中用了如下赞美词句:
. n$ e! N, y& J% G- [, }. e8 p( ^反动文艺、桃红色代表、作文字上的裸体画,作文字上的春宫图……# h" ]. p6 j: I, U
据当年的联大学生、后来的翻译家金堤说:《看虹录》里描写的房间正是沈从文在昆明的家。而主人公的情人,在性格、打扮、举止等方面都取自高青子。
- t  _, `0 E9 C6 ^1 D而且,高青子在沈从文指导下出过一本小说集,就叫《虹霓集》。2 R" d6 a$ U- B6 i  ]! c* S8 M
霓虹、看虹。不得不说,文化人之间的交往还是文雅。
' U3 @3 `* y3 ?1 p* n& T师生恋的结局不一定都不好,但一般都不会太顺。& e& `+ c. S  W8 e4 l4 X
同在中文系,一位叫王瑶的学生毕业后在昆明本地的五华中学教书,跟一个高三女学生杜琇恋爱了。! y- O6 y. l4 x3 f
姑娘家里不同意。
+ D. b$ N% e- G( U' l# m7 G是啊,高三女生。这要是今天,不连着上10天微博热搜,被骂成筛子才怪。( p2 q: ~7 D6 X" \1 |
结果俩人约好,一个从学校出发、一个从家里出发,在曲靖汇合,然后搭乘大卡车,就这么私奔去了王瑶的老家。
0 u9 p3 X4 K9 E$ _4 W后来王瑶成了北大中文系系主任,带出一帮学生,其中一个叫钱理群,另一个叫陈平原。; c1 s+ K* x, p
而当年那个为了爱情连大学都没上就跟他私奔的姑娘,后来成了《红楼梦》研究专家。* U- t. {# `2 D8 C5 G
她曾参加全国红楼梦文化学术研讨会。一起参会的,都是周汝昌、邓云乡这级别的名字。
" C4 l8 N/ A" t* ~. O, H+ n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5.jpg 王瑶和杜琇  图源南方人物周刊
  I0 T" X- Q" c, K+ W& w7 r; f也不是所有中文系的学生都这么浪漫多情。
) t' O+ s' q0 P& p! Q! K" c) o: i/ f当时,沈从文还有个得意弟子,汪曾祺。
! p" C: Z# v6 f5 q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吃货,汪曾祺先生多年后还在文章里对昆明的美食津津乐道:
7 x1 }. H' l& i汽锅鸡、过桥米线、新亚饭店的过油肘子、东月楼的锅贴乌鱼、映时春的油淋鸡、厚德福的铁锅蛋、松鹤楼的腐乳肉……
  ^  [; C/ \4 d2 r5 G8 [大概是光想着吃了,他就没有在西南联大谈过恋爱。& }" [3 d: N' T, A7 i# ]4 R
不仅如此,他的同班同学里有一个叫马识途的四川人,经常跟大家一起打桥牌,还特爱逛茶馆。
3 V# l8 b: Z/ z: @0 t6 F直到多年以后,汪曾祺才大吃一惊。原来马识途表面上是联大中文系学生,其实是地下党的卧底,在西南联大组织学生运动。" _# e: T* x( ?
后来,马识途写的一部关于卧底的小说《盗官记》被姜文拿去,改编成了电影。/ n: q+ i4 A& p
没错,就是《让子弹飞》
3 D: D2 @) F. [6 Z; g艺术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7 F4 w- \+ h; ^5 i# c# a8 O" Y: K: Y2 @5 `) X  X' p

' `+ a5 w- V6 p% @2 a4 d0 f04
2 l- X8 m  X4 |5 |8 z, L: n: J/ |9 s2 u2 Z3 s+ Y9 j
* C/ D$ O. N' `+ K  q
昆明近郊的县城宜良有一个寺,叫岩泉寺。6 q" l. U- O" [$ N
大师钱穆为了不被打扰,曾住在寺里写《国史大纲》。钱伟长新婚,携妻子来探望,钱穆题了八个字送给侄子:# N8 U, z7 v4 @' I$ }6 s4 t2 O
岩坚泉清,宜结良缘。
4 O, q  T/ L5 j这几个字也同样适用于西南联大。无数人在这里结下了良缘。) F6 V& P$ Y7 J- L* F1 ^' @
当时联大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老师结婚梅贻琦证婚,学生结婚老师证婚。数学家陈省身和妻子就是在梅贻琦的见证下结婚的。3 b/ ~: v' l! Q2 V+ n/ t
帮陈省身牵线搭桥促成这桩亲事的,是数学系主任杨武之。( C4 y% J8 x) t$ T
杨武之的大儿子杨振宁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继续读了研究生。为了挣生活费,同时在西南联大附中当老师。他教过的学生有很多名人的子女,比如闻一多的儿子、杜聿明的女儿。% @) u+ g6 G/ Y! {# Z1 a. q
几年后,他出国留学,竟跟杜聿明的女儿在街头相遇,马上开始追她,最后两人结为了夫妻。
9 g5 [9 R9 S; Y7 l他这一辈子,做事都非常果断迅速。
5 A/ ~7 J; I) O, P0 Y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6.jpg 2 v, L0 S9 C( d5 L& Q
) S7 q( ^9 i+ G* Z
联大当时新年旧年都放假,才华无处安放的男生们写对联:6 p1 [; T. J' n  C9 n9 Y- L
新年旧年逢年便过,好妞赖妞见妞就追。
! L# C$ g! f5 _- P不仅是说说而已,他们把这种精神发挥到了实处。3 D; t4 H: ~4 R6 U, q
曾有一位化学系老师种了一些鲜花,想卖点钱来补贴家用,结果有一天发现都不见了。后来他看到,这些花在女生宿舍开得特别好。
! I1 {6 R" s9 G* h被男生偷去送喜欢的女生了。
$ a# i& h2 q& j3 y3 h% C足以证明,多艰苦的条件也限制不了青年学子们躁动的荷尔蒙。
$ X" X2 [6 |1 ]5 f当年一位叫钱惠濂的女同学有一台相机,有个叫沈叔平的男生很会拍照,俩人一起拍了很多西南联大的照片,还帮许多同学拍照。有空就拿着相机到处逛,就这么好上了。0 w: G  N) w+ \8 B. S6 n- U
后来流传的许多联大照片都是出自这时的他们。2019年,二人的女儿沈颐出版了《沈叔平镜头下的西南联大》摄影集。
3 o, a& X' U( ?/ m5 o) ]  ]* h& p可见,男生会拍照一直很重要。& ~- e- D* J! O$ s
有这么强大的爱情,当然就产生了一连串的周边。& O6 \! ~- t  x9 _$ t4 G, R
当时,联大学生看电影的一个主要去处,是昆明著名的南屏大剧院。主要看翻译过来的外国电影。% \5 B8 l# j5 d$ Y/ ~0 K3 c. e
当时的外国电影都是原声,旁边用一个幻灯放出中文字幕,还有人用喇叭口译。联大刚搬过来时,因为翻译质量太差,电影院里经常嘘声一片。$ }/ s( s/ V( }7 |" ~5 J' p1 V& Y
这不能怪联大师生挑剔。毕竟当时的翻译水平很低,谁能受得了所有好莱坞电影里:, G3 j4 n# M2 f; m' G, h
男的都叫约翰,女的都叫玛丽。" z: H! j% z8 y: L1 t
被鄙视了之后,老板灵机一动,辗转请来了吴宓做翻译,顿时生意兴隆。: ^/ z# c: W& p! Y6 N* |
不得不佩服吴教授翻译的水平高。比如,一部获得奥斯卡的美国电影,让他翻译成了《翠堤春晓》。
& O; Z/ T7 C. k5 J8 N昆明城中心有个湖就叫翠湖,昆明人都知道。而且翠湖是当年联大学生谈恋爱的地方,没事就去。汪曾祺回忆,当年有个同学因为失恋来投翠湖,下到湖里走了一圈又爬上来了。
; P- n/ u6 q8 Q# j* T- m0 B因为,翠湖只适合看风景,根本淹不死人。
* C9 x. m; n9 {/ J( c所以翠堤春晓这个名字,一下子就让联大学生们浮想联翩,观者如堵。
. y5 y+ j7 g3 e3 c9 k+ T$ ^- l不对比就没有伤害。) Q3 B8 X& c1 h/ K+ \
如果这部原名《The Great Waltz》的电影老老实实的翻译成《了不起的华尔兹》或者意译成《奥地利著名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传记片》,估计卖不出几张票去。5 q9 ?0 |5 w% @: e
后来国内流传的许多经典电影,都跟吴宓的翻译风格一脉相承,无不大获成功。
8 V, k/ ?' n$ X1 C3 Z( I比如:
# _( W! [$ G  i& ?2 a  x' A; ~. k《滑铁卢桥》翻译成《魂断蓝桥》;
; I) z3 P0 y: V3 W《美好的游泳》翻成《出水芙蓉》……- n( q# }0 F0 Z4 [6 W$ v% Y

+ t+ N/ l8 q% S) R5 z
7 ^: J7 }' z+ ?: d05. u% `6 Y) h# @

1 q- U  F* g, e' s' K
) |8 v& K& e. y1945年,抗战胜利。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即将返回北方,各自恢复。
* _; n+ e7 |& w/ |3 p/ v& X临行前,大家在校内树了一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正面是碑文,背面刻着西南联大834名从军学生的名字。' [7 V1 y3 ^1 d8 X) b! G
其实总数应该是846人,碑文中有两人的名字重了,另外14人被遗漏。, j: @. E  a* e3 V5 G1 B/ K
不能怪工作人员粗心。在无尽的狂喜中,大家有更重要的事做。
* n# u% b( N$ l: X  p; _8 p, f6 s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m& m# c8 x0 I5 H/ h" g
每个人的人生都面临着重新选择。8 [: Q+ y6 f" ^
这块碑,现在还立在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碑文是冯友兰撰写。全文一千一百余字,尽数联大的8年历史、精神和意义。在文章最后总结:
' T* ], v) ~. z$ Q& h9 h( `2 S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 [" E0 h; ^: t" w& i! T纪念碑落成之后的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这个名字完成了它的使命。
6 o' ^" N7 m% x) ?' r( Z& {彼时:黄培云还没跟赵新那正式认识。
) p: C7 x7 |2 }- I/ E! @2 e' q林徽因和梁思成翘首以待回北平。当然,金岳霖也是;
  K% q' P  }$ V$ M) A多年以后提起高青子,张兆和只一句:她很漂亮。! l) f: I5 Q: \/ X, u
吴宓跟毛彦文最终无果,后来娶了一个20多岁、名义上的女学生;
/ g; k- l) L' S! V* z; W( a杨振宁正在等着出国,三年之后才会在美国跟杜致礼重逢;6 {6 U8 W: N& `& S1 ^( R' u2 T
……( G, Q# Q; {% x9 i. E5 K4 ~9 G
三年之后,更多的人将迎来命运的转机。
2 _! d* W4 Z; t% ?* w" N, z0 G人生如一个8字,兜兜转转,循环往复,最终都会回到原点。% h8 c4 E* n& v5 \7 U* V
西南联大八年,一个时代结束了。3 Y( `/ X  Q; x  \) X$ d
经历了一生中最好的时光,经历了爱情与分离的这些学人,也即将步入新的人生阶段,告别他们的青春。
" v- N2 h$ a& v- ~) m5 w) H以西南联大为原型的电影《无问西东》里,有这样一句台词:4 f- n1 D$ a7 t4 D: j, v
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你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是否你还会在意那些世俗要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1 j/ B0 [9 f2 F$ w, `: f. D)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H7 z# h& l7 w
微信公众号阅读原文请点击【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私奔、师生、一见钟情
kuritian | 2021-5-24 14: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话有云:国家不幸,诗家幸。/ r: E6 [" U/ p8 q3 z, a9 K1 j
差不多意思吧。
挣钱不容易泵 | 2021-5-24 17: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牛动旁 | 2021-5-25 00: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首任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乃有大师之谓也。”抗战时期虽然条件艰苦,但西南联大汇集了北大、清华、南开的专家、学者甚至大师级人物,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梦回忆回p | 2021-5-25 10: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再看几年前的纪录片《西南联大》,
' M, V: m4 ~' K( Z2 j& k% K4 T3 H! d真的是感慨万千。
+ S' ^" p8 a* l3 ^+ m$ ?三校在国家存亡之际,辗转数千里来到昆明。清北两校匆忙南撤,南开更是被夷为平地,除了那群爱国师生外,几乎没剩任何家底。
" e2 P+ I! w1 S* K) o! s到了大后方,后勤仍然是个大问题。用的是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用具,租用着各种各样的屋子做校舍,各种蚊虫的袭扰,每天还得提防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来的空袭。7 O( m, s" i% d  T1 b
但即便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它短短8年里共3000余名学生当中,诞生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数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多个领域之父的奠基人,上百名院士,还有一大批杰出政要和其他领域学者。这样的成才培养率,这样的投入产出比,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球范围里都堪称奇迹。
1 G3 {& d6 ~& h1 v+ u+ C# P8 M可能用文字很难描绘像看央视纪录片那样震撼。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甘愿冒着战火 也愿意从优渥安逸的海外回国,支撑着师生不辞山水劳顿,也要来到这座边城,支撑着这群人创造了这座高等教育史上的永恒丰碑?
  @+ P' J( z2 ], a; l0 M答案其实早已呼之欲出了,那就是精神,是刚毅坚卓的精神,弦歌不辍的精神,八音和鸣的精神。三位校长知进退,分工明确,一碗水端平,学术之上,名利弗来。百余学子弃笔从戎,血洒碧空。千余学子秉烛夜读,不忘国耻,奋发读书……一切的一切,为日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宝贵的精神财富熔铸于每位中华儿女心中。. S& E% F$ g8 t: k8 h, z
看到如今九十多甚至年过百岁的各位老先生,还能神采奕奕在屏幕前和今天的我们讲述这那段岁月,真乃我们这代人的福气。看他们骄傲的讲自己的学号P,T,N,L,讲述着女学生吃胡萝卜驻颜,男学生盛半碗抢第二碗的故事,就像一群老小孩一样可爱;看他们哽咽着唱着“我的家在松花江上”,我也随之动容。岁月静好的模样,真好。' U9 i$ c7 I3 ]6 X5 C& Q; d0 Q% ~! F
反观今日之诸多高校,可以说里面相当的一部分却成了屡争经费之多寡,商业排行榜之高低的古怪模样,不由得感到荒唐。条件越来越好了,可产出能力呢?若再谈效率,又弗如远甚。唯见那些人论文越发越多,头衔愈来愈长耳。
7 S9 Y4 _8 M% b! G  D: n0 V8 Z' s盼我之中华,能再诞如此之学府北辰。我也相信只要精神还在,未来,定能重现。能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 B' F% s# W& c7 X. R7 `6 e千秋耻,终当雪,! ~0 s/ H, g: |: D/ j" q0 Z
中兴业,须人杰!
" t+ n3 u( I1 T; p' H1 u+ {& W  {( C. P- Z
0 \1 m) {& u6 i/ X3 P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1.jpg
( K0 T3 e1 {( i) d' v" C# l- S0 d! @1 G5 e+ ~2 P! F
/ S0 Q4 k% g7 b7 |+ n6 O. {7 J% r

) n5 q4 B/ p$ F  g8 M. Z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2.jpg ) M7 f; b5 B9 c7 I3 K$ I. s
* y: F$ h: }+ M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3.jpg + ~- W% u1 Z) B7 t0 m& G: K4 P8 H' Q

. X+ F5 J% N$ C9 t6 V- m7 _2 R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4.jpg * v. E  A0 ]& J+ B+ R- r& @& r, f
+ I% V& @$ I/ q0 _4 A4 ?
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在那8年里却人才辈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5.jpg
变成时尚伟 | 2021-5-25 17: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用一段话来回答,窥一般可见全豹:: {( C2 n2 p  Y
9 z1 ~: Z; d6 T4 _/ G
“一位留有长髯的长者,穿着灰蓝色的长袍,走在昆明西南联大校舍的土径上,两侧都是一排排铁皮顶,有窗无玻璃的平房,时间约为1942年。 ……正在这时,从垂直的另一条小径走来一位身材高高的,戴着一副墨镜,将风衣搭在肩上,穿着西裤衬衫的学者。只听那位学者问到:‘芝生到什么境界了?’于是两位教授大笑,擦身而过,各自上课去了。”  这是郑敏先生笔下的冯友兰和金岳霖。  ——郑敏:《忆冯友兰先生》
  p% d# }: `; L' R+ R8 Z4 M8 `& A: D/ w
每每读此心中激荡不已。旧日的风采只能从老一代学人的回忆中体味,那是一种早已逝去的时光,经历过的人尚能回味,而我们只能在老人的怀旧中叹息了。
日行百里 | 2021-5-26 04: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理工科不了解,单说文科。( z% m- A1 K/ G4 m7 C$ }8 |1 p
學生以為,他们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或者说身上还有种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遗韵,是以格局不可谓不大;
1 }* s4 h# B, m& Y4 }9 k2 T, e8 D+ p( P文化传承与民族兴亡的重担主动扛在肩头,一腔存亡绝续的情怀驱动,或笔立国魂,或抗声疾走,是以成就不可谓不大;4 E! t) |. R( k4 V+ `+ e
又是时值乱世,政局飘荡,出仕无望,遂转而深究于学问,是以所得不可谓不大——中国自古乱世出英才,多为此故,不唯斯时也。
& Y/ j$ v1 j+ q2 j" N; p如此风气之下,一时北平人文荟萃,师生相互砥砺,虽各有所宗,无不以学有所用为念;政府虽专断,却对知识分子存了几分体面,不至招来挥去动辄笞仆。( G* \, c% w; I; Y
诸如此类,民国虽乱,却有曙光,若无此后抗战八年之痛,此一辈乱世所孕育之人才当能开盛世之基。今日之叹,岂非有所思故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