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中新经纬与今日头条联合出品。
& a3 r/ W* p2 v+ c& r9 W中新经纬12月26日电 题:中国汽车业怎么“卷”出了高增长?
% v. Y |9 M- X" Y7 v4 L0 s, t* j, z# T7 i9 a& g
作者 符永康 刘雪玉 彭林丽0 x2 {! M2 ]: d/ z2 }, p
: D: {8 p, B- ?: Y. @' _从年初“只卖12万元”的东风雪铁龙C6,到年底普遍降价10万元左右的宝马主销车型,中国汽车市场在2023年“卷”出了新高度。, q; u: j* x8 F) R0 Q# \
# g; ]% H! ^. ?
而同时,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新车销售市场,中国的汽车产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速。1月至11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11.1万辆和2693.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和10.8%。$ x4 G* C: q8 X" ^6 U8 f
2 z" ^4 ~$ D$ ~9 h
其中,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297.8万辆,同比增长23.8%。更为值得关注是,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中国汽车出口量暴增,1月至10月累计出口424.1万台,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最为亮眼,出口新能源车成为增长关键。
5 z' `# A! N. v! ?7 A Q: m/ t+ l! W8 d3 P$ K9 Z" x: w8 e
早在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11月,红旗汽车的“beautiful”,迅速成为海外市场的舆论焦点。这背后也显示了中国汽车的发展速度。! U7 }, R3 b5 f
8 G0 u& P, ^1 D- \# q
人们不禁要问,竞争加剧和较高增长是如何同步显现的呢?: K1 N/ Z+ Z8 r7 Q4 @+ E5 v
8 b0 B8 R+ { {: A) k
一场价格拉锯战/ \% G7 W& ? ^* q4 s2 [- f
0 ~# C+ R# t8 Z2 v2 } P5 J* j从世界汽车市场结构来看,2023年上半年,中国市场销量达到1312.27万辆,占全球市场31%,相当于美国销量的1.7倍,欧洲销量的1.98倍。这一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不仅快速且硝烟弥漫。4 e6 h* w0 y2 }2 o; O, c/ u* @! ^
; v8 M7 L. F4 w+ D6 M; t9 `3月,一张东风雪铁龙降价海报,让汽车行业从新能源车“卷”向了燃油车。消费者不仅记住了东风雪铁龙“掀桌子”的价格,也让超30家车企“卷”入价格战。; i8 k! Y; Z+ O- ?
6 m; |" _& Z/ B. j5 |: [当汽车增量时代逐渐走向存量竞争时代,一场汽车行业的变革正在加剧。在加速洗牌的过程中,细分市场更加“卷”。为了抢占市场,车企们开始卷价格,卷出海,卷智能化。- w: I% Y0 K# L' j# E9 E2 ~
9 T1 M& O, E2 C: O3 r6 V; e时间拉回到2023年初,特斯拉继多次下调国产Model 3和Model Y的官方指导价后,开年再次大幅降价2.9万元至4.8万元。紧随其后,问界汽车、小鹏汽车等多家车企在第一时间跟进。其中,小鹏汽车部分车型降幅在2万至3.6万元之间,AITO问界降价幅度在2.88万元至3万元。
1 N+ N- {7 E/ J4 f a" J
. h7 c$ q- w- s% m" t1 C这场价格战的风波,也从新能源车市场蔓延到了燃油车市场,湖北成为这场国内燃油车价格战的起点。- O1 ~* G4 p( E, w/ o
]5 Z& i9 V- D6 n) O9 R8 F
随后,多个传统燃油车品牌如东风本田、上汽通用、一汽奥迪、广汽本田等,也纷纷推出优惠活动,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汽车价格战正式打响。) s; D' U, ~9 P- p9 F
: u+ C4 ~; \: O, r) Z& s3 `- q1 D( y在激烈的价格战中,行业协会曾尝试终止价格战。7月6日,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3届中国汽车论坛上,以一汽、上汽、比亚迪为代表的16家车企,联合签署了《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承诺“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E& v: q: m) [* b
# x% ?4 F5 H* B. l2 m; Y然而7月6日、7日,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相继推出限时优惠,特斯拉升级“引荐奖励”,引发了下半年新一轮的价格战。/ W" y8 q; m' x' \; g/ E! e# `. N
- `8 _4 [7 H. f$ ?8 G) g( o: q/ b
市场格局此消彼长
& ?+ A; E8 y: m8 m" ]0 Y1 _' V5 x4 \ k
价格不断内“卷”,让汽车行业的格局也发生了改变。# n1 d# O/ e; y# @/ c* i8 M
1 s' o$ L0 H6 l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自主品牌上半年销量达到了598.6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2.4%,市场份额达到了53.1%。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s$ G: |9 e( ?4 G+ r" @7 ?3 X& A
2 G) X0 C! k1 o% v t7 P; a
在刚刚过去的11月,国内单一汽车品牌销量数据中,比亚迪汽车以288501辆的销量第14次获得月度销量冠军,而此前国内销量巨头大众汽车以221354辆的成绩排名第二,丰田汽车以147648辆的成绩排名第三。- r6 u/ y* k1 Z8 D
4 }2 `2 f( |3 i+ \同时,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也让合资品牌的销量逐渐下滑。包括本田汽车、丰田汽车以及日产汽车在内的日系品牌销量也出现下滑。据乘联会、合资车企官网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仅有一汽丰田、北京现代销量仍保持正向增长,其他11家合资品牌销量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 N7 c w0 P D1 J. n1 O2 O: x
: }+ a5 Z; R2 r11月初,昔日巨头广汽三菱突然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而退场的背后是三菱汽车的惨淡销量。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三菱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367辆和8934辆,同比暴跌75%和25.1%。8 ^0 k# ]3 |0 }/ ?5 ^# r: r1 ^
) J3 h: a% t% H6 I, h7 q# I/ K反观国产新能源车企,在今年1月至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42.6万辆和83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5%和36.7%,市场占有率达到30.8%。不仅如此,国产新能源车企纷纷出海,抢夺海外市场。乘联会指出,新能源汽车出口暴增带动中国汽车出口快速成长,出口数量和平均价格皆有强势表现,预计今年总出口量可达500万辆,将超越德国、日本稳居冠军。4 _; h! B) y2 T* f1 M P. T% ]6 Y
. a7 ~6 l% g$ B4 {! t随着传统合资车企的“退烧”,以及国产新能源车企的崛起,拥抱新能源,成为车企发展的主旋律。7月初,小鹏汽车率先与大众达成战略合作。随后,奥迪汽车与上汽达成合作,长安汽车携手华为,蔚来汽车与长安控股、吉利控股签署换电战略合作协议,丰田和比亚迪达成合作,奔驰、宝马成立合资公司……车企们要从合作中寻求新的机遇。7 C. f! x) B# |7 j4 F6 Y: x' a
7 \6 Y M. s) S( V
弱势品牌前景堪忧7 C9 q1 b6 j3 g% j
( f) R1 i/ ?+ \# p* X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4年,汽车整体销量将在3100万辆左右,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将达到43%。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具备快速满足消费者极致需求的能力,这种极致需求海外消费者同样需要。中国的车正越做越好。”1 G9 q7 X4 f5 D8 P
+ C& D3 V& S5 M) m到底各家新能源车企,这一年销量如何?中新经纬梳理了10家新能源汽车1月至11月的销量数据,从销量表现来看,除了比亚迪、特斯拉,广汽埃安、理想月均销量分别超过3万、接近3万,销售数据可观。蔚来汽车、零跑汽车、小鹏汽车市场份额相近,竞争激烈;极氪月均销量刚刚接近1万辆。岚图汽车、极狐汽车销售量较低,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
3 k5 p( ]% ~+ w+ P* U, V0 @3 [! p r
1 {9 L. R; s( _* \7 I) N3 S' ]- M! {9 z* G3 n
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今年复杂的市场情况,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一些销量规模小、资金链紧张的弱势品牌被淘汰。
$ p2 I( S, d& y) Y2 E8 m0 ^
0 f/ Z- X8 C$ Y, f* G$ o: v3 Y/ q例如,今年年初,爱驰汽车、威马汽车等已完成量产交付的二线新势力车企,集体遭遇严重的运营危机。5月,雷丁汽车在转型纯电微型车之后,宣布破产。6月,拜腾汽车也步雷丁汽车的后尘走向破产,两家关联公司新增被法院立案破产清算事项。紧接着,10月11日,威马汽车宣布破产重组。这一年中,多家弱势品牌被“卷”出局。
6 }" L7 Z* {$ c$ J( Z8 ^0 p0 r* l5 u
2 c. L8 o# j( q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秘书长章弘对中新经纬表示,从现在起到2035年全球燃油车大限之日止,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最为激烈的时代。
~" k2 t* I! K1 d9 i) _+ C' y3 f+ Z- I/ l
一场智能化的加速赛跑
) [, ]& E# w# [2 X, [3 z- Z
$ W- u" U) C; S8 u* B当汽车增量时代转入存量竞争时代,汽车智能化成了必争风口。 T6 q2 `, u$ I# i
0 Q5 T" m3 k1 w0 y9 ?* L
电动化第一步,智能化第二步。各家车企都想要在智能化上下功夫。2月8日,被视为中国版ChatGPT的百度“文心一言”项目官宣。随后,长安、吉利、长城、东风日产、极越、零跑等多家车企纷纷加入其“朋友圈”,打响大模型赋能车企的第一枪。
$ D% r: i8 j2 U o4 T% z: _* q3 {
11月,华为发布了自己的“鸿蒙智行”系统,随后魅族也发布了自主研发的Flyme Auto汽车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小米汽车也在加速推出自己的车机系统。
, H+ y6 b9 o, c, ]
# d6 I9 k/ ?/ ^/ V. N除了科技企业在“卷”,新势力车企也在暗地较劲。蔚来ES6标配4颗Orin X芯片,算力达1016TOPS;理想开启“智能驾驶3.0时代”,从高速场景进入城市场景;小鹏G6配备全场景辅助驾驶系统XNGP,支持城市+高速导航辅助驾驶(高速NGP);埃安的Hyper GT搭载3颗第二代智能可变焦激光雷达,在风云三号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加持下,能在夜间或雾霾、沙尘等恶劣天气下识别出行人和动物。
6 r( m$ \7 Q3 m" l8 g
1 i2 X1 o- ^. x' ]- g与此同时,一系列利好政策不断推出,支持车企的技术发展。6月,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明确表示,将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支持L3级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7月,《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正式印发,明确2025年前系统形成能够支撑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通用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Q, x) C6 H$ i) A0 i
, w, d' M1 h! v$ k M1 D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大佬们也纷纷下场开战。11月初,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针对AEB测试进行隔空论战,虽然双方最终以“握手言和”告终。但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的话题探讨热度依然不减,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AEB全称为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意为自动紧急刹车系统,是一项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W2 [/ C9 u$ w
7 s Y) E6 r; @/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乘用车AEB功能搭载率仅为48.84%。2023年1月至8月,这个数字已经升至56.04%。12月,交通运输部发文称,自动驾驶汽车需变更自动驾驶功能、进行车辆软件系统升级的,应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规定执行,确保车辆运行安全。8 U! ~4 n$ s, M0 ^' ]0 i H
2 ?# s) A8 F R- E6 n( y5 F7 X除AEB外,NOA等概念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业内人士口中。关于智能驾驶技术的年度大战始于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自动辅助导航驾驶),业内专家称2023年为“城市NOA元年”。$ b5 W+ R+ R8 h/ _; L9 w
8 v; r* h5 L$ s% s- R+ u. p
多家企业相继公布了自己的“城市NOA”计划。蔚来汽车在北京五环内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中推送了NOP+增强领航辅助功能;长城魏派汽车有望在2023年实现城市NOA的OTA推送。理想汽车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城市NOA)年底会覆盖100座国内城市,而小鹏汽车则计划在2023年下半年开放NGP到约50个城市。/ U3 x/ r4 ^# ?3 R; F9 T
, h# l" ?! O7 q. R8 q
谁的机会?. v: Y7 V! z; l- \3 n8 u
; T& u' G% h# v5 t+ W) Y. @# r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随着智能电动汽车市场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汽车产业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汽车上下游迎来历史性变革,供应链的核心关系正在发生重大改变。
) ~/ b5 `- M; e( h# _& G- f( @- Y1 Z/ y/ L5 |
面对车市价格战所带来的成本压力,车企与下游经销商之间的关系成为行业焦点。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经销商的亏损比例为50.3%,盈利比例35.2%,持平比例为14.5%。亏损面处于近年高位。# i8 [ ?9 n7 N$ L& [3 t' V8 k
4 o3 Q Z7 q0 o# w+ i
具体来看,2月7日,浙江台州最大汽车经销集团浙江中通控股集团旗下多家4S店关停。紧接着,“利丰汽车”“紫维汽车”“宁波海曙汽车”“重庆龙华”等多家4S店集团或破产或退市;6月30日,国内首家通过IPO登陆A股的汽贸集团——*ST庞大因业绩不佳在上交所正式退市。4S店关停的现象接连发生,这背后是经销商们的举步维艰。
6 F3 Y5 G+ I; V/ D/ v3 B( N2 n8 v6 ]8 L5 ]& f9 e
而在汽车供应链的上游,车企的“主导者”地位遭到动摇;汽车产业上游的电池、芯片、材料等关键资源的供应商,逐渐有了“话语权”。
5 Z, R( g- X7 X! j$ H7 Y( b4 J1 y) g1 o/ W7 ?9 ]
例如,动力电池厂商们营业额实现稳步增长。财报显示,宁德时代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946.7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11.45亿元,前三季度净利润超去年全年净利润总和。中创新航上半年营业额约122.95亿元,净利润约2.66亿元,同比增长60.8%。
2 n* h5 {; `# F5 Z" q2 s
, y1 v6 q' f% w2 i另外,动力电池的装车量也在持续上涨,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339.7GWh,累计同比增长31.4%。
# H4 U7 l3 t- m- M* W) Z% _3 B6 \
9 y$ y# [7 B0 E* {预测:新能源汽车市场将高速增长
% R! J4 X0 j6 Z2 k! I; _
$ g/ l8 ?% x5 |( m) j, Q! f/ I回溯这一年,车企们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卷价格、卷出海、卷智能化,打法上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归根结底,都在努力地将自己留在牌桌上。那么,2024年汽车市场将走向何方?车企们是否能在内卷之下,找寻到新出路。4 v: `2 l9 f* e( L
6 w1 u" u6 `; U5 V; Z, W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预测峰会”上总结,2023年国内汽车工业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全行业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市场运行稳中有升,依然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
9 E2 |9 M' U% K0 D. @4 p% f% I q; c" `1 `
崔东树预计,2024年乘用车总体零售2220万辆,较2023年增长3%。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预计达到1100万辆,净增量230万辆,同比增长22%,渗透率达到40%。6 v- k+ Q. D! }! S
1 N; X8 Z9 G3 W1 i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预测研究总监陈丽然预判,2024年整体汽车市场维持稳定增长,增速在10%左右。燃油汽车国内市场增速持续减低,燃油汽车出口市场稳中有升。而新能源汽车市场总体将高速增长,预计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各占50%。% h# |- e! j+ [- @6 d6 f4 C+ @
/ C$ n: g2 L- p1 e3 I9 e& w(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刘雪玉:[email protected])(中新经纬APP)3 U5 K+ Z6 ~7 g3 s2 Z5 B1 l' L
8 u& | q, O1 u) p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 k( ^* s9 [' ?" E) p2 X
* c* g+ W: M) j Y! i; _责任编辑:常涛 李中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