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党如何看待护肤品堆量堆成分的情况,是正常情况还是成分噱头?

[复制链接]
查看4578 | 回复0 | 2022-8-17 10: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分党如何看待护肤品堆量堆成分的情况,是正常情况还是成分噱头?
求糟蹋的线儿死 | 2022-8-17 15: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好多护肤品一味靠堆砌成分、追求浓度来作为噱头,作为一个理性的成分党,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产品本身,不要只是追求越来越高的数字。! B* q1 E  m& e& f1 E, z1 O
成分在护肤品中到底居于什么地位?+ i! m" Q' h  L0 @3 B

5 b* {0 _' a5 A: ^9 Q9 h成分表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产品,但远不是产品的全部。决定化妆品效果和性能的因素众多,成分处于最低层次。当然,最低层次并非不重要。问题在于很多人只看成分表上的名字——当然作为消费者,能直接看到的也确实只有成分表——在成分表之外,还有哪些东西呢?  v9 P: ?7 u$ ?5 M
向上一个层次,是成分之间的配伍性,且不说协同增效性了(这属于比较高阶了),最起码要保证成分之间相安无事,互相兼容。不仅要考虑活性成分之间的配伍性,更要考虑活性成分与基质之间的配伍性。再好的成分,如果在基质中都不能良好的溶解分散(除非它本来就是不溶解的固体,例如磨砂颗粒),加再多都没什么作用。  d8 \2 v" C4 w& z" R6 r1 b
例如下图中是芸香甙,加到这个体系中,就析出,形成针状结晶,可以肯定地说抹在皮肤上不会有什么作用。
: E( E4 U0 e2 w* S; Z' c- j6 j/ W4 l! M* O
成分党如何看待护肤品堆量堆成分的情况,是正常情况还是成分噱头?-1.jpg ) z6 ]8 i2 o- P

' B2 ^, l7 A+ X! |2 U! l图 芸香甙溶解于醚类后加入水中,析出形成针状结晶
+ `7 b4 |0 Z# Y6 r8 r, R4 p% {$ p( `) s1 Y& ^/ O  f8 |" x+ a% J- I
在防晒产品也存在大量的例子,例如阿伏苯宗,单用它很容易光降解,使用2,6-萘二甲酸二乙基己酯而不是普通油脂作为溶剂,就可以保护阿伏苯宗不被降解;某些时候本来有A成分挺好的,只要加进去B成分,A成分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或者出现副作用,或者不稳定(典型的例子是烟酰胺在酸性环境下会降解),有时候还会影响到防腐剂的效用。
, e7 L& e! N0 R, E# R! N. q向上两个层次,要考虑配方的生产工艺。什么成分在什么时候加,先混合哪几个,在什么温度加,甚至在什么搅拌速度下加,是否要真空加……等等。在这里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要配制一瓶4%的烟酰胺液,由于希望有舒缓抗敏效果,选择了其它成分如下:水、甘草酸二钾、精氨酸、透明质酸钠、甘油、聚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6。如不考虑成本、时间和生产的容易程度,请问这几种原料添加的顺序怎样为宜?欢迎在公众号评论区留言,3天内点赞最多的童鞋,我将赠送一本签名版的《听肌肤的话2:问题肌肤护理全书》。8 G$ M$ B% e% a% v0 v" Q

5 y# i( l3 Y6 `7 y 成分党如何看待护肤品堆量堆成分的情况,是正常情况还是成分噱头?-2.jpg ) n  `' }# i& p
向上三个层次,要考虑产品经皮输送体系。例如,使用载脂颗粒、脂质体、包合、缓释体系、包囊或包埋、纳米乳、纳米颗粒、多层囊泡等,用于促进产品的稳定性、有效性,或者降低刺激性,或者提升吸收率等等。关于这方面,可以参考《药妆品》第三版第2章有关内容。" G1 ]4 o. k9 _+ r, v0 E
向上四个层次,也就是第五层次,要考虑产品的制剂甚至包装方式。对于烟酰胺、肌肽这类比较稳定的成分,用一个普通的中性水凝胶或液体都是合适的。那么对于维生素C又该如何处理呢?谷胱甘肽呢?特别是维生素C(而不是它的衍生物),整个化妆品业界都在寻求其保持稳定的方法。目前有使用无水配方的、多成分复合的、冗余添加等多种途径,但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憾。我也作过一些试验,很遗憾也没有找到答案。这很可能要通过制剂甚至包装方式的创新来解决问题。$ Z& V5 |, }! Y: q: W3 V
# o3 {& X7 q4 F1 d* T
成分党如何看待护肤品堆量堆成分的情况,是正常情况还是成分噱头?-3.jpg 8 E4 z: a2 I# D2 O) D5 u
% _: c' T) O# z& G9 P3 Z
图 影响化妆品性能的各类因素及层级" \, t; g+ |3 c& M) k& I0 n
2 I, N1 }0 ^* Q
由上可见,一个护肤品的好坏取决于很多因素(如上所述的五个层次,成分只是最低层次)。谈成分、研究成分、宣传成分,并没有问题,成分要谈,但不能仅限于谈成分的种类和浓度,特别是不能唯成分数字论,把数字越堆越高,那最后大家都来抹原料好了,要配方师干什么?问题是,给你一些100%的维生素C原粉(也或者是其它原粉),抹在脸上并没有什么用啊!- t9 q; c& X0 v* `4 D1 C
成分党品牌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也是迫于市场压力(因为有成分党的顾客在),但也可能是在配方上的研究不够。解决这个问题、摆脱数字依赖,一方面可能仍然要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词:研究创新,包括成分本身以及上述的4个高级层次,这样才能做出真正对皮肤发挥良好效果的配方(而非成分的堆砌物),也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当加强临床测试和研究,有没有好的效果,让实际使用后的证据说话。. T4 s% A( |) j; t1 c2 B
如果你是一位护肤品的用户而非从业人员,不要只是追求越来越高的数字,否则最后把配方师们都逼疯了,就没有人去给大家做配方了:)你想想,假如就是简单的堆砌一些数字,厂家也不会再注重研发,配方师也无须再研究试验什么,反正往上堆就是了,最后受损的还是消费者。这篇就写到这里,请转发周知:)
璀璨284 | 2022-8-17 16: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恕我直言,我感觉这个问题问的其实意义不大。因为配方师和专业人士都懂这个堆成分量是不对的。: D$ o; r" m7 K# a1 F
但是对于消费者,,或者初步研究成分的成分党朋友来说,一个活性浓度比较低和一个活性浓度比较高的产品。他们肯定选择后者。
$ Z( z+ h1 i. Z) D* w为什么?
8 W4 g! j# v+ {! K! G因为目前在中国境内合法销售的200万化妆品中,依然,活性成分添加量远远低于最佳活性使用量的产品暂居绝大部分!
1 B- R1 z/ J" u* X$ p并且,越是大牌产品,越是微商产品。这个现象越明显。
5 |. r7 ]$ Z4 l  y& M$ S反而是中部的一些小众品牌,在玩堆成分的套路。' f5 }7 z! V5 n9 F
我个人浅薄之见认为一个好的产品。它的成分搭配的合理性应该基于:科学的功效研究+合理的产品定位+安全的配方搭配+价格区间决定的。4 I3 S& p$ l2 i8 K- a- S
我们拿玻色因来说,赫莲娜黑绷带30%玻色因简直封神。
$ Z  c( H& Q2 j9 ]( |' R那就有两个问题:
% W4 M4 X' Z$ D! G* f; H& x1 W/ j7 D1、为什么赫莲娜黑绷带没有40%、80%玻色因的产品出来?是欺负我们地球人买不起吗?肯定不是对吧。单纯高的并不代表效果就好。
5 ]0 u# ?' {2 n30%VC还比不上15%VC的吸收能力。这张图太经典了。& w4 x- t3 N: X0 O# @: [6 i
: c1 ]$ D# _1 G7 |- |

: d0 `# N5 x1 c- k 成分党如何看待护肤品堆量堆成分的情况,是正常情况还是成分噱头?-1.jpg + R/ D6 ^& ~9 }( [- @
2、欧莱雅集团旗下还有别的产品比如欧莱雅,羽西、兰蔻等添加6%,10%玻色因的也有,难道这个产品一定没效果?也不是对吧,这个基于品牌定位和价格区间所决定的。+ }  B7 U- X% c6 {& o! @* u3 D

$ `" h8 ^4 n" t& N如果你关注潇哥我的时间比较久,你应该听说过潇哥做了一个精华,叫龙胆精华(研发阶段,未生产)。
1 l; ], Y  w+ {7 e9 j. @6 S  g我们添加5%2.5龙胆抗刺激因子。这个有很好的舒缓,降低YZ因子、修护的作用。
1 o4 z8 P" o8 Z. }  _不少急性过敏、日光性损伤,神经性皮炎,甚至被蚊子咬了后急性发痒。
9 R- }3 T8 G# {! ?( Q& n龙胆上去,10秒钟不到就能够快速止痒或者减轻症状。
) r1 K6 W6 x6 S/ e0 X! N有人就问,潇哥,5%都这么强,那加20%还不流弊上天!
* K; T. C! i9 h7 a我就说,5%浓度是一个科学的浓度,20%浓度太高,可能离子性就比较强,反而受损的皮肤使用可能会增加刺激性(可以考虑伤口上撒点食盐,食盐离子性很高)
& |3 s+ Q4 h; F9 q) }' Q1 S其次,搞了4倍,成本就贵4倍。成本贵4倍,售价一般就贵3倍。这个产品几乎就没有品牌做得起!) p1 i! s9 \+ @( `1 E
再次,20%浓度并不是比5%浓度强4倍呀!
+ p1 u  _- A; W/ ?/ y5 }假设你急性皮炎发作的时候,你的皮肤状态是0分。理论上,最快治疗好的程度是100分。  I& j+ T: I% ]# o
5%龙胆精华差不多是85分(假设)/ }) _: X/ u  a$ N- j: Z/ ?! s
那么20%就是85x4=340分吗?不可能,因为理论值才100,而且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 i. {5 k: r9 Q7 D
那么20%可能才88分,或者是90分。
' r5 \# ^4 Y# R5 J* ~7 U浓度贵了4倍。售价贵了3倍。结果效果才多了不到10分之一。2 Z2 Z/ m( B+ l% V! H
这都算运气好了,像VC这样加的多了,反而效果降低你还不哭死呀?3 E. `7 w  y8 [* P* L7 d: E

! Y5 ?2 R( H. I5 B1 b& A所以,我劝大家冷静。
/ ?0 U8 [, u% p3 g8 u最后,我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I$ W  }0 I+ d# Y5 I, Q& y5 Q
如果成分浓度越高越好。3 I3 W4 x! E# U8 k: h* h
美白精华:美白成分+水+其他成分+增稠剂+防腐剂。
. F$ b% R  |$ z- W' n那我直接1688买美白纯原料上脸不算了。这些配方师每天做配方干嘛?
) Y9 M' h2 C8 x( ?8 F4 Z如果成分浓度越高越好。
: Q9 i  c* i6 ?# F& @8 o7 I那我感冒吃药里面:药物+辅料。
/ ^- A- o5 p& E4 E+ i; W直接给药不就行了, 加什么辅料?医院药店果然都是骗钱的?!$ T6 G/ ?4 Z# }# V3 Z9 y+ c
8 r+ v3 i6 w, d, ^7 j8 f
当然,护肤品本身龙鱼混杂情况太严重了,中国的20万+护肤品牌,超过70%以上其实是没有研发能力的,绝大部分品牌连自己产品怎么做出来,原料用的哪一家都不知道。
; H* m! Y4 d3 m  p. X哎,还有一堆其他领域的比如药企,食品、互联网(这个最多)等等有钱的领域想进来分一杯羹。
* D: m! Z4 n4 ?2 W% [3 S也不怪消费者都想无头苍蝇,啥都信,啥都想试试。
许小用 | 2022-8-17 20: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堆料这种事情,有好处也有坏处,具体还得成分,看配方,看怎么堆。1 T' l) D: L, Z2 c" z
护肤品一直很像做菜,而成分就像里面的主要材料,比如肉一样,一道好菜,当然需要有适当的肉。如果去学校食堂吃饭,食堂里的菜肉很少,自然吃的就不香,但是如果去楼下大排档,料足实在,吃的过瘾,可是做出来的东西没啥艺术感,环境也一般,也不是特别好的享受。8 m) T. H1 Y: a2 L. s- F' z3 M

3 }1 {8 {' ]+ ~/ z 成分党如何看待护肤品堆量堆成分的情况,是正常情况还是成分噱头?-1.jpg 7 k# d; X( V$ p$ p. {
举个例子,在新法规出台之前,国内的美白产品,就算拿到了特证,实际上也不能证明里面加入了足量的美白成分,有很多产品加0.1%烟酰胺就可以拿到美白特证,还有一些洗面奶也能拿到,这说明产品有效果吗?
, Y! `& {! T) L0 B4 \7 U完全不可以,这就是不堆料的后果——产品没什么用。. c  t- e) x4 W) H& ?
' {/ g% M) A) u6 Q/ t% ^# k
成分党如何看待护肤品堆量堆成分的情况,是正常情况还是成分噱头?-2.jpg 5 A+ |. S9 b4 _. e2 n  a6 _2 q
但过度堆料,超过了产品成分本身的推荐量,有时候也不行。2 ^2 p7 O0 [2 L% d. r+ D
因为很多成分浓度上去,功效也不是线性变化的,会出现平台期,然后对皮肤的刺激性风险也增加,反而不太有利,这时候不如把心思放在提高活性物的渗透性和利用率,或者采用多种活性物复配的防晒更好。
4 w$ \  B1 L, c9 I' M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烟酰胺和酸。$ V- N, M& ^' i& C( S7 `
烟酰胺一般来说也就加个2-5%,因为含量越高,在长期运输稳定性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烟酸刺激皮肤,功效方面也没有证据说10%的烟酰胺更有效,所以5%也就是到顶了。: v3 K* q' Z' }; h0 X+ `, C; Y
还好这两年大家也看清了,市面上已经没什么高浓度的烟酰胺产品了。
1 o1 X. e0 |: z0 M0 Q: x) K
! M/ I7 V: K2 I) n& p" w 成分党如何看待护肤品堆量堆成分的情况,是正常情况还是成分噱头?-3.jpg
3 i6 A& A5 L3 k; r酸的体会应该更明显,高浓度的酸效果是不错,可是副作用太大,大家用着用着就知道用不下去了,还是回到温和的酸,或者10%以内的浓度比较靠谱。7 w* Y! ~  U. f
当然了,淘宝上依然有卖这种高浓度的、医美级别的刷酸产品,也有人会有胆子尝试,但真的没啥必要,我觉得封顶也就是The Ordinary那支30%的果酸面膜了。
2 b7 x- U( A, C) ^* t6 U$ Q
  b, v" U6 \4 T( l, v9 n& R 成分党如何看待护肤品堆量堆成分的情况,是正常情况还是成分噱头?-4.jpg 9 c0 W) Y! A* t. [! @" M- x; w! A
未来会怎么样?4 a! B% X$ B" q" i
堆料的情况会减少,但不意味着就不用活性物了,各种成分的组合以及叠加,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依然是一个趋势,浓度还是会宣称,肯定比以前高,回到以前啥都不用的时代几乎不可能。
3 U6 N+ u3 U+ w) G: L' D堆料本身是更容易做到的事情,而成分的叠加,组合,用新的技术促进吸收和渗透,或者开发新的成分更难一些,但也是一个必经之路。
( i% @2 B9 }; l8 D# }2 T3 t# i我们看到很多国内或者国外的大牌都在这么做,比如美白或者敏感肌用多通路,维A醇产品搭配舒缓修护成分,里面确实有很多原料,但是不是把它们一股脑说成堆料?这可未必。
" ^4 i( o: ~7 r+ |% C6 w比如珀莱雅的红宝石,看起来20%的多肽已经是堆料,因为供应商从来没推荐那么高。但实际上它们家也是做过研究的,20%的多肽用起来确实比低浓度效果好,在有数据的基础上,就不叫堆料了。8 }/ Q2 r) }: b! x3 X0 d* \5 K2 B. B9 o

; g" i: f( [. N* u2 l: s0 ~ 成分党如何看待护肤品堆量堆成分的情况,是正常情况还是成分噱头?-5.jpg # S3 {$ S1 k; H  v8 j6 n
比如优时颜黑引力精华,用两个维A醇的衍生物(HPR+丙酸酯),看着没必要,为啥不用一个,是为了凑热点吗?也不是,人家也做了细胞实验,两个组合就是比一个好,这个就叫理性叠加,也不是堆料。* e5 G" g/ a6 C3 M. M

: R! `: S2 v5 G' P1 l9 S 成分党如何看待护肤品堆量堆成分的情况,是正常情况还是成分噱头?-6.jpg
/ b* C( g7 n5 \0 @/ A! j+ b" X还有毕生之研之前的CA精华,维A那管里面,也是砸了很多东西,比如维A醇、HPR、类维A、DNA修复酶,还有促进维A吸收的生育酚烟酸酯等等很丰富。维C那管也有10%的VC-IP和各种抗氧化成分,似乎也开始堆料。9 H; {! s, ]: V( y
不过人家临床试验效果突出,14天就有淡纹和增加胶原密度的效果,用了维A皮肤屏障功能还加强了,这就是理智堆料的另一个例子。" e2 {" R# O$ Y
( J: I/ p; O2 T- w" {2 y4 \- S
成分党如何看待护肤品堆量堆成分的情况,是正常情况还是成分噱头?-7.jpg - B% Q$ j( a% z  V7 X
总之,未来肯定不止是成分导向,而是功效+成分共同导向的时代。2 C5 e8 a$ \& H0 D
成分多看起来不错,可以讲很多故事了,那么效果能不能体现出来?证据在哪里, 是人体证据还是消费者自评?这些以后都要录入到CFDA的网站里面,一目了然,所以先别管堆不堆料,效果做出来再说吧~~~
/ Z* p' t6 J4 K  D2 P% y- m; Q. b) @$ y6 r
成分党如何看待护肤品堆量堆成分的情况,是正常情况还是成分噱头?-8.jpg & V. m! ~3 t' \! B) l' A2 I
参考阅读:
; S. |0 f  y/ C  K- o新法规落地之后,如何看待成分党未来的发展?从配方师专业的角度来看,护肤品的成分和功效哪个更重要?
要指点陈琴 | 2022-8-18 00: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护肤品堆量堆成分这个事情,已经越来越令人厌烦。( B1 D. J# d- L$ ]) X7 C0 t& V% u
护肤品增加添加量,它的起源本不是一件坏事。曾几何时,护肤品里的功效成分实在少之又少。许多品牌方放了0.001%的微量添加,就敢大肆宣传自己成分有多厉害。但其实呢,番茄炒蛋里并没有蛋,孜然羊肉里没有羊肉,因此用来下毫无效果。消费者也对各种成分、各种宣称保持怀疑。) e0 k/ {- H1 {+ E7 F/ J

  h- X! g4 l1 q  s
% {- H/ C: ^, p: m) m从某个时间开始,为了让消费者觉得可信、为了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为了卷出新天际,就开始有品牌关注于添加量、成分数目这两个点。
1 X6 k, k% R7 Q( d' D4 ]# j  _; A5 U/ d我以为,堆量可以,但堆到起效量即可;堆成分也可以,但要说得出成分复配的逻辑与意义。8 r2 G2 L! R( F5 M/ r$ b8 Z+ X
一. 浓度再高也没效果8 D  A  A3 k- G/ g* x3 e. Y# b) S
浓度高一定效果就好吗?并非如此。一个成分要想在皮肤上起到作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这个成分能不能渗透。比如说一些大分子的胶原蛋白、透明质酸成分,在配方中的作用主要是成膜防止皮肤水分流失。对于这类成分,本身就无法渗透皮肤,不会起到功效作用。无论加的浓度再高,也不会起到效果。" B( r$ W+ v: `$ {# R/ |' O
& \9 S8 Z0 v; j

7 O9 J8 m% ?+ J6 O5 P' B二. 浓度高有效果,但副作用更大
0 `% Y& }1 Z8 E% R8 {: t, c有些成分随着浓度升高,的确功效会有所增强。但是,随着浓度增加,成分的副作用可能会变得无法忽视。比如说最常见的烟酰胺。通常来说,5%的烟酰胺就能够起到比较不错的美白提亮效果。但随手一搜淘宝,就会发现各种10%、20%的烟酰胺产品。在这个浓度下,其美白提亮效果其实已经不再明显增加,已经达到了峰值。大多数的临床实验中,都采取5%的烟酰胺作为方案;也没有临床证据证实超过5%的浓度下,美白提亮效果就强于5%的烟酰胺。美白效果虽然没有提高,但高浓度烟酰胺刺激强。所以,这种高浓度产品,不就是买来给自己添堵吗?# A1 r- y, B8 Z6 b; m+ V# H$ S

, U6 h0 t* }4 d: T% ]! W# g1 P9 @. Z" b  N
同理,还有视黄醇、维C、水杨酸、果酸等多种成分。3 n. A* J" U' t: N
三. 浓度高,但无法利用7 D8 K; |# R/ f4 k9 I7 K* i& I
虽然不少成分的功效都是随着浓度升高而有所提升,但这种提升并非是线性的提升。同时,这个成分的生物转化率有多少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一个成分的功效在2%就达到顶峰了,那即使加到10%,还是2%时的功效。除了自己多付费之外,并没有什么好处。* K8 m' O# d! ^5 o# Q) }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神经酰胺。神经酰胺是一个好成分,但是真的不用加入很高的含量。作为一个贵的不是一点的成分,微量添加就足以起到很好的屏障修护功效了。3 a  \; u/ \1 u; A$ s
  }  }1 ?: h' q8 y# x
! |; I5 n5 c% C% g5 E8 w3 b! M; P
四. 你以为浓度高,但其实并没有高% G7 q7 A; q/ c* s# u
最后,你以为的高浓度,可能并不是高浓度。
2 b; X8 r* y7 P6 K- s有一个点在于,很多成分宣称时的浓度是指该成分组的浓度。比方说下面这个多肽成分,其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组合物。可以看到,其实多肽在这个成分组里只占了0.04%,水含量则有98.42%。即使这个多肽成分组添加了100%,真实的棕榈酰寡肽含量又只有多少呢?$ G, q$ S5 k1 {$ {
% ^0 V- d, ^) F" u: I
( d1 |8 N& _: ?7 }6 v
所以,没有目的的高浓度就是耍流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1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