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被朱元璋选中,被朱允炆用废,48年效忠,换一个难解谜团

[复制链接]
查看6384 | 回复0 | 2022-5-22 01: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朝道光年间,云南出土了一块墓碑,曾一度引起史学界的争论。这块墓碑名曰《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
* v7 g& f4 y' }5 D5 A* U# y" L' G+ f这块墓碑的作者名叫沐晟,是明朝第一代黔国公,也就是沐英的儿子。而墓碑所记载的,是一个叫耿琦的人的一生,最让人意外的是,根据墓碑上的描述,耿琦乃是明朝初年大将耿炳文的幼子。
3 v4 s7 a! s4 n
2 |8 w) a* d; X; ?

8 L9 X8 C/ J5 s, N碑文中写道:" E. u' a6 h& `) G# d
: w; P5 J4 Q6 `. t
三十二年,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于阵。
* }3 T, B/ W( P# R7 Y$ D
这里的“三十二年”,指的是建文元年(1399年),因为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拒不承认建文帝年号,将“建文”年号合并在“洪武”之后,因此朱元璋虽只在位三十一年,但明朝却有“洪武三十二”年之说。“”指的是耿琦的父亲、长兴侯耿炳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建文元年,长兴侯65岁挂帅出征,在真定之战中战死。. T7 P3 a6 g4 V% R/ `
碑文说耿炳文是战死的,奇怪的是,《明史》中却记载耿炳文是在永乐元年(1403年)畏罪自杀而亡。而且,《明史》记载耿炳文的3个中儿子,并没有叫耿琦的。
: h+ b) U! `* t8 @2 ?) K* P  f一个说耿炳文是战死,一个说是自杀,而且死亡日期竟然相差4年之久。这不仅引起了大家对耿炳文这个人的好奇,更是对靖难之役的记载产生了怀疑。+ h' z8 O8 z, }- L2 y6 M# z

; H1 Y1 V! |. x! D* D" e

& l2 r: k8 s/ n4 u$ n: _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耿炳文,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试着揭开谜团,带大家了解这位明朝初年的防守悍将。8 D- C+ O4 F  \6 B
一、濠州遇真龙,父死子继承
) E! Y: @) t0 ~. s! I( D, u! X! e) U; G. D$ B
明太祖朱元璋的帝王事业起源于濠州,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投奔濠州红巾军元帅郭子兴,郭子兴见他英勇果敢,又在皇觉寺里认识几个字,便把义女马氏许配给他。" H# q0 [& r; K; U) M- W
朱元璋很快在郭子兴麾下站稳脚跟,立功无数。同时,他遭到郭子兴父子的猜忌。于是,在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决定带着徐达、汤和等24位心腹将领,南下定远,自立门户。
# F9 b. {: i' ^6 z8 R$ ?8 p2 {& h& `

7 Y) J5 [9 ?# C4 V! g* `, n这24位跟随朱元璋的将领,史称“淮西二十四将”。“淮西二十四将”是朱元璋创业的根基,他们中有两位姓耿的,分别叫耿再成耿君用,在当时并称“二耿”。
* X  J/ l) H  O0 B( q9 X  C0 O3 Y耿再成在朱元璋麾下效力10年后战死,他的儿子耿天璧也是明朝猛将。
3 c: z; Y5 @9 w& c耿君用就是耿炳文的父亲。当初,朱元璋奉郭子兴之命到濠州募兵,先后招募了徐达、丁德兴、郭兴、郭英等人。这时,一位四十余岁的大叔前来应召,朱元璋见他体格强壮,为人豪迈,便提拔他做十夫长。这位大叔,就是耿君用。; \* [: b3 N7 }/ x4 v* t9 \
《明史·卷一百三十》记载:+ k) C/ [; m- a/ q7 t1 p
$ Q* W2 ]6 r# ]. [' c
耿炳文,濠人。父君用,从太祖渡江,积功为管军总管。
" ?! V6 k2 }7 t: E# r  m5 ^
耿君用后来随朱元璋南下定远,攻下滁州、和州,渡江后因立功被朱元璋升为管军总管。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在攻下南京和皖南等地后,开始正式向东扩张。而东边正是元末枭雄张士诚/ A/ x# }+ _' \9 G% ~4 e( @
朱元璋最初派汤和攻下了镇江、宜兴等地,和张士诚隔着太湖相望。  M) W5 y/ D8 ^  X6 E

2 [  L2 H; @+ S* e0 G: ]# ^' T

* Q; B: L) ~, [$ S- ]! T按照《明史纪事本末》的说法,朱元璋本欲和张士诚和谈,商量共同抗元,不料朱元璋在给张士诚的信中用语不当,惹怒了张士诚。后者一怒之下,率水军攻打镇江,朱元璋急忙派徐达前去支援。《明史纪事本末》云:
* U: {, y" C( H# s; `& ]
$ D1 D. s& Z: q8 W) P* y, H# ^
(张士诚)以舟师攻镇江,徐达等御之,败其军于龙潭。又寇宜兴,耿君用以铠腾栅,中槊死,宜兴入于士诚。
* j  G3 H  B0 o. J6 _1 g
徐达在龙潭打败了张士诚,张士诚退兵后,又改变方向攻打宜兴。宜兴守将耿君用死战,最终被敌军的长槊刺死。从此,宜兴落入张士诚手中,直到两年后,徐达、邵荣才再次攻下宜兴。! T0 F4 U# l1 a0 a" q
且说耿君用战死,但他的部下并没有被张士诚消灭。耿炳文听闻父亲已死,悲痛交加,恳请朱元璋让他继承父业。
1 Y* E7 b. Q* v8 a9 D8 Y2 G. @9 p/ E中古古代,有很多父死子继的例子,耿君用和耿炳文这种传承,是最惨烈也是最直接的。- N; A% m" q% Q* m9 r9 ~. x" Y3 h
次年二月,朱元璋命耿炳文率领父亲旧部攻打长兴。史载:
4 _# N2 P; [8 ]9 k& S& F* u% z. O
  n- l& [3 M1 i; U, x
命耿炳文等率兵取长兴,张士诚将赵打虎以兵三千迎战,败之……遂克长兴,擒其守将李福安、答失蛮等,获战船三百余艘。立永兴翼元帅,命耿炳文统兵守之。
5 w7 o5 c5 h0 @, B" `
虎父无犬子,耿炳文率领父亲旧部兵寇长兴,先击败张士诚麾下将领赵打虎,然后又擒获敌将李福安、答失蛮等人,缴获战船300余艘。朱元璋大喜,设立永兴翼元帅,让耿炳文从此镇守长兴。. f9 G! p) D- h7 ~5 |$ Q# P2 k. A6 b# d7 s# V

' p( G6 w3 Q1 x' T4 P5 ~4 c
$ {( j* ?+ u/ L0 w$ z% K! v
长兴,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它盘踞太湖湖口,《明史》说长兴“陆通广德,与宣、歙接壤,为江、浙门户”。4 d9 g: N- B: d' J5 H/ o/ P" K- q- ?1 k
耿君用战死之地宜兴和耿炳文镇守之地长兴都在太湖西岸,耿炳文在父亲战死的同一个方向一守就是10年。有他在,朱元璋在东路就像多了一道屏障。明朝开国后,耿炳文被朱元璋封为长兴侯,也是因为如此。
6 A5 N0 U8 b3 O* d9 ^, P7 V# G3 j二、铁血铸盾牌,十年锁东吴( U2 L; [) T& h- ]5 s8 D, J

9 Q- b  G/ P5 E% v; z# @7 o% U耿炳文之所以能成为防守悍将,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这个人名叫温祥卿。《明史·耿炳文传》记载:
0 ?: B' k* j- B; }
- D' o: Y4 \6 t7 \4 K
温祥卿者,多智数。避乱来归,炳文引入幕府,画守御计甚悉。
$ O  D0 A9 l& k7 s5 c1 w
意思是,有个叫温祥卿的人,颇有智慧。他因为避祸来到长兴,被耿炳文请入府中做幕僚,他多次帮耿炳文出谋划策,画图防御,耿炳文因此受益匪浅。
! B6 R& w6 I" p+ Y/ `1 F耿炳文刚占领长兴时,张士诚并未就此罢手。为了再次夺回长兴,张士诚先派遣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二人攻打长兴,耿炳文在温祥卿的帮助下,将敌军击退。0 K& M8 H4 E* m8 Z5 N' y
2 u% n9 \. e0 J: y6 V; \& W, n

" f0 z5 g' H; N, W1 c# _张士诚不服气,派遣麾下第一猛将李伯升(官至司徒)率领兵马10万,分水陆两路攻打长兴。当时,耿炳文麾下仅一万多人,双方实力差距明显。但耿炳文并不惧怕,他一方面派兵向朱元璋求救,另一方面号召将士死守长兴。, H! I. e2 ^3 `' J- t$ [
当夜,李伯升趁夜攻城。不料,耿炳文早有准备,他早就备好强弩和圆木滚石,一夜激战,李伯升不得不下令撤兵。# W, S1 p% L' Z+ a7 L% w: N
当朱元璋接到耿炳文的求救信,派遣常遇春、陈德、华高、费聚等诸将驰援时,长兴之战已经打了一个多月,李伯升精疲力尽,竟然未能前进一步。于是,在常遇春和耿炳文的夹击下,李伯升弃营遁逃,他带来的十万兵马在长兴丢了一大半。
' }/ Z6 L5 {4 w$ H, ?) z  t战后,常遇春直言耿炳文为“宿将”,对耿炳文的防守能力佩服不已。常遇春号称“常十万”,在战场上除了徐达,他还没服过谁,但对耿炳文,他表示了肯定。" @& ]  X% S) A8 Z

3 G( l' l7 U  p1 v
; M: F( j2 g7 q9 R- |
元朝至正二十年,对朱元璋来说,是较为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龙湾之战”。$ z- a7 C. [; r  q  z+ N5 v
龙湾之战的背景是这样的,远在汉沔的陈友谅杀掉了他的顶头上司徐寿辉(南方红巾军领袖),建立陈汉王朝。陈友谅野心勃勃,他和张士诚约定,两者东西夹击朱元璋。+ _- }8 K2 o# u
当时,陈友谅在九江(江州),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张士诚在苏州(平江)。陈友谅兵多将广,舰船高大,他沿江而下,势不可挡。朱元璋为了应对陈友谅,可以说是精锐全出。最终朱元璋利用康茂才诈降之策,将陈友谅引到河道狭窄的龙湾,在两岸伏击陈友谅,打赢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 U% o7 Q3 [% n5 Z* [
5 d9 U4 {( f0 w" _8 {  `

6 _: r' L* g- ~+ O# @' c  |龙湾之战的意义重大,他使朱元璋彻底在南京站稳了脚跟,在长江中下游形成了陈、朱、张三足鼎立的局面。, m8 X' X/ s$ `2 D: Y7 H' P
很多人回顾龙湾之战,都有一个疑问,既然是陈友谅和张士诚夹击朱元璋,那为何只见朱元璋和陈友谅血拼,张士诚哪去了?
9 |$ s" S5 n5 q& u9 P6 H3 \1 A9 d3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张士诚也想打朱元璋,可是,他被一个人拖住了,这个人就是耿炳文。《明史纪事本末》记载:8 j2 p, F! e7 a3 a$ A# Z, N

1 r  l" x1 S: F6 S( R' z5 |4 I' n2 _- E, R二十年春三月……吕珍、徐义自太湖分三路寇长兴,耿炳文击破之,总管汤全、张琪被杀。, l8 e* O3 R  C! T  e+ v
为了策应陈友谅,张士诚精锐全出,他派出大将吕珍率大军兵分三路攻打长兴,结果被耿炳文各个击破。" z% x! P& S; l- C7 a
当时,眼看陈友谅已经兵临南京城下,张士诚急于瓜分朱元璋的领地,又派大将徐义攻打长兴,耿炳文采取诱敌之策,连续斩杀徐义麾下两员虎将,徐义兵败而退。% K" f6 K# F! [- c+ }1 ~% ]
张士诚元气大伤,只得派兵绕过长兴,直接从江阴沿长江逆流而上,不曾想,耿炳文早料到张士诚有这一手,他急忙派人给江阴守将吴祯送信,吴祯在江阴打了张士诚一个伏击,张士诚又灰溜溜的退回苏州。% D- \6 ?3 H4 p$ ?
# p% L" L& [4 }: _7 k0 b

; v+ p7 H) y8 y1 P耿炳文的顽强,成功阻挡了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汇合,也给朱元璋打败陈友谅赢得了宝贵的时机,可以说,耿炳文的作用巨大。/ C7 D5 a& o& G+ V9 d
《明史》曾评价耿炳文:
; X! A, u8 d2 t6 q/ X7 e

5 ], ]! h; x- Y$ q3 b. G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0 ^. E) R- E2 L9 v1 t; ]- \, s
意思是耿炳文镇守长兴十年,张士诚先后十余次率军攻打,耿炳文总能以少胜多,没有让张士诚一兵一卒通过长兴之地。纵观古今,这样的防守悍将,真乃少见。& z' H7 @; F! B5 N1 a
三、功臣重防守,太祖急联姻/ e& z/ M& g, T) N  Y

' M4 g. j) I+ U# U8 v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对耿炳文之功评价甚高,史载:
8 R8 n+ @( i6 ?( P1 D" O) V
8 s* G4 c0 w" J2 A3 ~+ ]* ?& x
始,炳文守长兴,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将军达为一等。
$ M7 i" u8 O; F
在最初的功臣榜上,朱元璋将耿炳文和徐达列为一等。当然,这并代表耿炳文和徐达之间可以划等号,只是朱元璋认为,耿炳文在长兴的战略作用和徐达一样,是不可替代的。
0 t7 M3 r* k5 x" v
! G! k# s4 M+ O! D4 c/ h' Z( f
( q  }! b* ^9 i- b* L+ p! [7 Q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赐免死铁券。耿炳文之父耿君画像被放入功臣庙。耿家通过两代人的努力,终于成为了朝廷勋贵。0 B; L* @1 c$ u6 t% q
实际上,明朝建立后,耿炳文也有辉煌的战绩,例如,洪武元年,他随徐达北伐元朝,攻克山东河南等地;又随常遇春攻克山西和河北。洪武十九年,耿炳文跟随傅友德征讨云南。洪武二十一年,耿炳文跟随蓝玉北伐。
( j" k6 ^( v9 C! M然而,仔细看耿炳文的履历,我们会发现,他作为主帅出征的机会少之又少。1 P. l, n( F: Z9 N, p2 `  y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在巡视西安归来后病逝,朱元璋一夜白头。为了大明江山,朱元璋曾有意立燕王朱棣为太子,但在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劝说下,朱元璋决定将皇位留给朱标一脉,正式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 P0 x( V! ?4 D; ~0 J7 g6 k1 m( z) c, w3 |; E
* D- ]6 W7 Z6 h7 e  g" Q4 v
次年春天,耿炳文正在陕西协助平乱。朱元璋下旨召见耿炳文,耿炳文马不停蹄地回到京城,刚进宫磕完头,朱元璋便询问耿炳文长子耿璿的情况。得知耿璿尚未娶亲,朱元璋便当即赐婚,将江都郡主许配给了耿璿。
9 }/ _2 [. m7 b8 V( ~: g: l# }8 h根据《明史·公主列传》记载:7 I0 I6 z% ]7 k% q8 m& ^. T
2 N9 k9 z5 X4 h  e
主为懿文太子长女,初称江都郡主,建文元年进公主,璿为驸马都尉。
6 \& P$ L" b1 r7 G0 f' r* _: m
原来,江都郡主是朱标的长女,也就是朱允炆的妹妹。朱允炆登基后,曾封妹妹为江都公主
! H  O4 W, x4 [' L- y1 |也就是说,朱元璋把朱允炆的妹妹许配给了耿炳文的儿子。这种特殊的联姻,背后的利益关系,不言而喻。
  T) D, n) @' A: d1 R- E+ h: g次年,江都郡主正式下嫁,成了耿炳文的长媳。从此,耿炳文家族和朱允炆绑在了一起。
0 B- U* o( J6 n4 h或许,当时的耿炳文已经感觉到这种绑定的意义,但他绝对没有意识到,朱元璋的这桩赐婚,实际上是一个超前的布局。! ?% M- E3 h2 {7 ^
因为耿炳文不仅是朱元璋为下一任帝王选定的保驾之臣,还是唯一的保驾之臣。这个“唯一”,非常重要。- c  I" p8 n! d( [( I

9 Z3 V2 K  O. y' r- L

/ x: s* U4 f. K: P《明史·耿炳文传》云:
/ ^: X, _! P. o. z  m3 d
5 Y* t# d3 l+ z2 o0 e# d1 _+ o
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
4 l" p3 V/ o) v# y1 Q* Q( N
此后的五年,朱元璋开始大肆屠戮功臣,冯胜、蓝玉、傅友德、王弼等悍将一个一个从洪武年间消失。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当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旧臣,只剩下郭英(武定侯)和耿炳文(长兴侯)两人了。
4 S% n8 d- B( m5 Z* r郭英常年生病,耿炳文却还在领兵。可见,这个时候,是个明白人都能看出来耿家对朱家的意义。: A$ W) i( i% }4 Q+ X
朱元璋为何要选择耿炳文来做建文帝的保驾之臣呢?' g0 t" \: w" u4 k; W
笔者认为,朱元璋选择耿炳文的原因,并非因为耿炳文比冯胜、蓝玉、傅友德等人更能打仗,而是因为耿炳文擅长防守。因为朱元璋认为大明王朝已经十分稳固,新帝登基的最初几年,只要做好防守就行了。等新帝逐渐成熟,再开疆扩土也不迟。/ K6 ]7 ]* P; [! @6 J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朱元璋驾崩,临终前下旨:
) l: o! D: N0 r$ F* l4 f) y0 K

5 O3 D6 w( h1 l8 c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3 B, u; R! ], H, B
朱元璋让各大藩王固守自己的岗位,不要到京城。他认为,外有诸王为矛,内有悍将为盾,朱允炆的皇位必然稳当了。
8 F9 w: d& {! ^( ]* H( ]7 O$ e( d# t  a5 ?3 M
% a, }' C9 c) Y" n" {
谁曾想,耿炳文在朱元璋去世的第二年,就被朱允炆派上了战场。只是,耿炳文不是去对付外敌,而是去对付藩王。
  [9 ]; V9 Y9 g, J1 J5 k# F; a2 d四、可守不可攻,名将败真定
6 F+ d; k0 e, {$ L. r1 ?
1 x) Q  R3 I& P2 h建文帝登基后,在齐泰、黄子澄的怂恿下,开始削藩。朱元璋刚去世两个月,建文帝便迅速削掉周王朱橚,此后又连续削湘、岷、代、齐四王,湘王不堪受辱,自焚而死,其他四王皆被贬。
' J0 U% n6 Q: \6 c- j: N建文帝的一系列动作,让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惴惴不安。在姚广孝等人的劝说下,朱棣最终决定密谋造反。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
/ Y* y7 m+ V. t! v& G* [: Z' o0 e9 }: q$ |* _, ]
& }5 |4 o  Q% r2 Q5 g2 x$ k
以区区藩王之力,敢于面对朝廷之师,朱棣最初并不被看好,建文帝也同样小觑了朱棣。朱棣的反状传到南京后,建文帝祭告太庙,削除朱棣的宗籍,将其贬为庶人。随后下旨:
( _% B9 u4 J8 k- ]/ s$ F! s1 ?$ G
7 D& ^# S- H" f) G- g, |: ^1 b
乃以长兴侯耿炳文佩大将军印,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都督,宁忠为右副将军,帅师三十万北伐。
% [- F  a8 b: \) \3 L, `
耿炳文被建文帝委以重任,担任主帅,李坚、宁忠为副将,率军30万征讨朱棣。
* N  r' Y2 }2 z( W8 e/ X事实上,这30万兵马,是有水分的,《明史·耿炳文传》云:0 u5 q9 w& N& ^- q+ a

; |, J. ~& r$ `! ~( Y. |' X/ x时(耿炳文)年六十有五矣。兵号三十万,至者惟十三万。
) Y" C- p2 N- n! |8 x
意思是,当时耿炳文已经65岁,朝廷给耿炳文的兵马号称30万,实际上只有13万人。2 Y# q- Z- C; [; G

$ Q+ O0 x. y4 g1 j  \
  Q" i) O+ T! r
就这样,耿炳文浩浩荡荡出发了,待到八月,两军在河北真定相遇。; r$ x9 k" }$ D& }4 J( b+ X
耿炳文刚在真定扎营,就遭到了朱棣的偷袭,导致先锋营9000人全军覆没。耿炳文麾下偏将潘忠、杨松赶来增援,也遭到朱棣的伏击,导致二将被俘。
/ z0 Z2 K! E& l) l' L) w接下来,耿炳文的部将张保秘密投降了朱棣,并且将耿炳文主力大营的虚实情况都汇报给了朱棣,这样耿炳文非常被动。9 }' \& R! g6 x6 J9 N* i
就在耿炳文决定全军渡河攻击朱棣的时候,朱棣已经提前得到情报。于是,朱棣趁南军渡河之际突袭。) l, j+ P$ x+ G
朱棣这一招在《吴起兵法》上叫“击敌于半渡之际”,南军登时大乱,自相践踏,溃败入城。这一仗,耿炳文损失近两万人。
+ g1 L4 s5 h, `7 J* S# M耿炳文虽然战败,但还没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耿炳文的长子、江都公主驸马耿璿在朱棣的偷袭时英勇作战,杀死北军两员偏将,耿璿自己的手臂也遭到重创。耿璿劝父亲放弃真定,直捣北平。可耿炳文知道进攻不是自己的长处,于是他开始固守。《明史》云:
& G: i" z( I" U
* R$ T6 @3 B# g8 c5 Q
炳文众尚十万,坚守不出。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越三日,解围还。
8 O! {; b9 I$ K% j2 ^6 a7 \+ w; O; f
意思是,耿炳文手里大概还有10万兵马,他坚守真定不出。朱棣知道耿炳文是防守悍将,不敢轻易攻城,三日后,朱棣主动从真定撤兵。
0 g4 y* A2 |( K& W; N8 `, ?, Y
' C0 H4 t3 C/ M0 X8 l

: |) _. z# T4 S* b6 k" u  i可是,接下来,建文帝使出昏招。就在耿炳文坚守真定的时候,他此前被朱棣击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建文帝随即下旨,命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结果,李景隆竟然是赵括之流,南军被朱棣击得稀碎。2 u+ b1 a! L1 G
《明史》记录了耿炳文的结局:& q& ]3 T; z, j; c7 Y! K/ U) W

: [' e% l" S6 ~0 ]% w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
& U0 V1 G. r% X
耿炳文被李景隆取代后,回到南京,闭门不出。永乐二年,有人告耿炳文所用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标记,这在古代属于欺君逾制罪,明朝开国大将廖永忠便因“僭用龙凤”而被赐死。因此,耿炳文见事情败露,惊惧之下自尽而亡。; r- b. |* N4 F6 y# p

5 [2 g+ G2 D0 h
9 {& B: L' ]; c- [
耿炳文的夫人、三个儿子也被朱棣所杀,江都公主忧虑而死,耿家家破人亡。5 c) m6 j2 A6 ]! O) g! C/ X2 O  E
笔者认为,耿炳文之所以在真定败给朱棣,有三点原因:
! S4 J3 O! s; y0 s其一,耿炳文最擅长的是在熟悉的地盘上打阻击战。建文帝却让他带兵平叛,这相当于“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后来耿炳文的防守让朱棣无懈可击,便证明了建文帝的错误。
% j& F* u! y2 x: c+ I其二,耿炳文年逾六旬,不似当年之勇,再加上户部、兵部给的支持远没有圣旨上那么光鲜,导致南军的真实战力和承担的责任不匹配。. m6 a6 j& `* _
其三,朱棣以逸待劳,并且提前渗透细作,获得了情报上的主动权。
! l- \0 Q: S6 E" @8 e& U在耿炳文战败之后,他虽然损失了近3万兵马,但最终靠顽强的防守,未能让朱棣前进一步。作为三军主帅,耿炳文虽然没有完成平叛任务,但还是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 w' X6 G. P/ |6 H, m为将者,当进可攻退可守。耿炳文不擅长进攻,本就有一个短处。可建文帝用人不当,把盾当矛来用,活活将朱元璋留下的防守悍将用废,实为可叹!
5 u$ j  s: H/ L五、云南耿公碑,谜团惑百年1 \% I8 Q. [: K2 l6 P
( f0 H9 y" {2 I3 H& Y$ z
耿炳文虽然死了,但他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本文开篇提到,清朝道光年间,云南曾挖出一块《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这篇碑文的主角乃是耿炳文的幼子耿琦。& p8 u$ i- t& R* ^. O  d
这里,需要说一下耿炳文的家庭。根据《明史》记载,耿炳文的妻子陈氏,育有三子,分别叫耿璿、耿瓛瑄。另外,耿炳文还有一个妹妹氏,嫁给了西平侯沐英,也就是沐英之子沐晟之母。换句话说,耿炳文是沐晟的亲舅舅。2 \0 ~, T. y& }0 Z( H/ T7 }3 U
沐晟在《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中写道:
/ _1 j. k$ }+ c' @
- e7 g& z' a" I/ n  R3 p) C
三十二年,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于阵。上更痛甚,亲制文遣命中官谕祭……耿郎为我远来,汝厚遇之,俾其得所,以慰我心。4 F( c% ^0 a1 A& M2 I/ w$ G
这段话的意思是,耿炳文65岁那年在真定就战死了,建文帝当时非常心痛,亲自写悼词让官员祭奠……如今,耿琦不远千里投奔于我,我尽我所能地厚待他,也算无愧于心了。
8 ?( Y8 V% {' d  r
1 b: v  j! Y( I
6 i$ f# s! U: C/ |# W2 ~. C( E
按照墓碑的意思,耿炳文并不是死于永乐二年,而是在建文元年真定之战中就战死了。他死后,他的儿子耿琦远赴云南投奔表兄沐晟。沐晟不仅收留了他,还很厚待他,毕竟耿琦是耿家唯一的骨血。
1 b' v) D. d7 o( a) ~# D这里笔者需要补充说明一下,沐家家主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自洪武年间驻守云南,一直是朝廷在西南的柱石。就算是朱棣登基,也不敢轻易得罪沐家,因此沐家能成为耿家遗孤的保护伞。( u5 w  d# F" \% N6 S- F( G8 |
问题来了,《明史》和《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中对耿炳文死亡的描述差别巨大,到底哪个是真的呢?% V; X& n5 ^7 |
笔者认为,墓碑的描述更加合理。理由有四点:
; w6 J+ p' @, a) G0 m" h6 ]第一,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后曾对建文旧臣展开一次大清洗,包括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景清等40余人全部被杀,被株连这多达上万人,南京城一时间血流成河,史称“壬午殉难”。若按照《明史》的说法,耿炳文死于永乐二年(1404你啊你),那么,耿炳文作为建文帝的姻亲,曾经是建文帝依仗的柱石,他是怎么躲过“壬午殉难”的呢?
" E( H$ n6 O8 Z, h第二,从耿君用到耿炳文,再到耿璇,耿家三代人对朱明王朝忠心耿耿,《明史》中说耿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这么明显的悖逆之事,会出现在耿炳文身上?2 q9 T- O/ F, x7 k8 F8 F
. p& M4 K, D0 }) I0 V5 u
2 {) l* n9 P" t/ C
第三,也是最值得质疑的地方,根据1994年南京出土的《长兴侯夫人陈氏墓志铭》,说耿炳文的妻子陈氏去世时间是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三日。而攻入南京的时间是六月十三日。也就是说,朱棣入主南京后的第十天,耿夫人就死了。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朱棣攻入南京的几天后,曾列出一份清算名单。耿夫人之死,很可能是因为耿家也出现在这份名单上了,她要么是惊惧而死,要么就是直接被执行了。$ m+ ]  {6 v8 P+ _; G, k2 u* w
第四,根据《明史纪事本末·壬午殉难》中记载:
: e* p) h  k: k1 t

- u/ |5 M0 n; j  U时驸马都尉耿璿,炳文子也,尚孝康帝长公主,与弟都督瓛俱论死。! @, e% ]! @% P: R1 D; R
也就是说,在朱棣入主南京的时候,耿炳文的长子耿璿、次子耿瓛被朱棣处死。5 k- u5 \! U7 I! _- ~: H4 m+ }5 E8 e
那么,朱棣把耿炳文的儿子都被杀了,会单独饶了耿炳文,等到永乐二年再找他的麻烦吗?
/ S* y( M, H  F3 O: ]综四点,《明史》中,不管是耿炳文的死因,还是死亡时间,都极不合理。反观《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中记载,耿炳文在真定战死,更加合乎情理。: S$ `' }3 E. h- ?
当时的情形可能是这样:朱棣入主南京后,对耿家进行清算,耿夫人和耿璿、耿瓛被杀,耿炳文最小的儿子耿琦(未被史书记载)跑到云南投奔舅家,得到表哥沐晟的保护,隐姓埋名度过余生。当然,也存在一种可能,耿琦就是耿炳文的第三子耿瑄,他跑到云南后改名耿琦,因为《明史纪事本末》中只提到耿炳文的长子、次子被杀,三子不见踪迹。2 v3 J$ ]8 l% I/ X
而这个墓碑,就是耿琦去世后,沐晟为其铭刻的。
- V) s7 e% r. p5 n: n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审官第四》中说: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
* E  Y4 t' |. t3 `: b' ~意思是,对于一个好的工匠来说,没有被废弃的材料。对于一位圣命的君主来说,最重要的是知人善用。
' p' u$ Q  C  y  [, m+ [4 V耿家三代人效忠明朝,耿炳文从跟随父亲耿君用投奔朱元璋,到建文元年战败,为朱家效力长达48年,耿炳文的悲惨结局,多半归咎于建文帝的用人不当。% K2 n1 W" X* x
其实,不管耿炳文是战死,还是自杀,他都是明朝叔侄内耗的牺牲品。这是耿炳文的悲剧,更是封建时代上层内斗的悲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5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