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唐九几年在美国过得那么苦逼为何不选择回国拿当时高达几百块RMB的月薪,回国没有更好的研究条件吗?

[复制链接]
123460900 | 2021-10-20 14: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说一,20年前在美国赛百味打工的收入,应该高于清华大学校长
后知后觉777 | 2021-10-20 19: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90年代,大陆某世界一流大学(副部级)的一位知名教授迫于生计不得不在校外摆面摊贴补家用。0 Y2 @5 u' o4 i# I1 r. K3 x: ?/ S, l
在Subway打工总比在Footway练摊好吧。。。
假弟旅 | 2021-10-21 03: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真相只有一个原理,易得:" }& F8 U: P+ `6 K9 ]
题主和张益唐两人中必有一个是铁憨憨。
青葱岁月lwj | 2021-10-21 14: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 [1 v% \/ M( _8 y6 ?( m  c“您留下梦,走人。”————北岛
+ F( v/ j- x$ h+ Y+ S——————————————————————————————
: Y/ {% |& ]/ b+ c( F5 e* }“你爱祖国,可祖国爱你么?”————电影《苦恋》剧本。
0 [  S% z* K- G; C8 e! l“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肯尼迪/ v  t  {4 A* h- c& f$ w  B
“是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毛毛公子握 | 2021-10-22 01: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20年前国外留学大军中的一员,个人感觉 那个年代国外的苦逼生活 阎真的小说 《曾在天涯》 写的很真实了。6 m& C' c9 T* P3 |1 J9 h. n) c" J
苦闷更多是精神层面的,物质上并不是。在餐馆打三天工 挣的就比国内月薪高。以中国人的勤劳 奋斗几年 买房买车并不难。+ H2 |6 c; c# x) }5 H
具体到张益唐 他从事数学研究 在国外的有效研究时间远高于国内 文献检索 学术交流等条件也远好于国内。而且 以我有限的了解 从事数学研究的人 大多对生活品质要求并不高。
; ^$ l5 H( ^' n6 Q, A综上 他的选择很容易理解 或者说 很正确。
安小亮先森安i | 2021-10-22 07: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因在他的纪录片《大海捞针:张益唐与他的孪生素数猜想》里面说的很清楚。
- r2 \8 `4 U1 @8 s因为理念不同。; C) e4 m+ ?* R& H4 U- Z1 E1 T

/ \7 Z6 l4 }+ f( c  \* y3 y 张益唐九几年在美国过得那么苦逼为何不选择回国拿当时高达几百块RMB的月薪,回国没有更好的研究条件吗?-1.jpg
+ p& K, L0 i3 }& u; P) F
# ]3 ], a' I! A; g) N大海捞针: 张益唐与孪生素数猜想 Counting from Infinity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PS. 这个纪录片没人敢翻译也是因为这一段…
123460701 | 2021-10-22 11: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幸听过他亲自讲自己的故事,原话大概这么说的“我是美国当讲师的时候,我和我的同学们比我就是一个loser,我的同学们50岁左右都是大公司的高管,大学校长副校长,而我还是默默无闻地在搞我的数论,但是我很开心呀,我这个人非常淡定,我就是喜欢数学,我只想做好自己的研究。”3 C3 D+ V; K7 G& L  e0 O# {3 u
当时真的好感动,伟人就是伟人。
! E, H* R7 k: z; x) |6 c  [. Q, O3 s/ X& T
P.S.  最后和他蹭了合影,蛤蛤蛤
123460322 | 2021-10-22 23: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国在好点的教职或研职,很可能应付不了各种考核或非考核压力;哪儿还能  接近心无旁骛地思考  数学待求证问题
6 ]$ Z' r0 P# C: h       全球范围第一层次教职研职的考核和其他内部管理制度,都是锦上添花型,没有雪中送炭型,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表面光亮,内里.....
烘干机成功毕 | 2021-10-23 11: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像 @Yuhang Liu 说的,你觉得苦逼人家未必觉得苦逼。上世纪90年代在赛百味打工未必比国内差,甚至可能比国内教职还要好。更重要的原因是,你查查他当年是怎么拿到的美国绿卡,就知道他为什么不会回国了。
我有人十二复 | 2021-10-23 14: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不是因为条件好不好而不回国的。
: N' l7 n8 z1 R9 W. b张55年出生,78年开始读北大本科(23岁,估计被WG耽误了几年),85年在北大读完硕士去美国读博士的(85年已经30岁了),89年茄入民韵的(这个年龄政治观点已经固定了),博士毕业以后一直打杂工维持生活,99年才去新罕布什尔大学开始当助教,后来才是讲师。
% a- b6 I7 h8 g, i' ]+ w以下个人推测:
0 m$ q2 a4 _' x& f1,各位在美国大公司当码农的,不知道去赛百味打工是什么情况,不要瞎JB扯好不好。你知道多累多费时间嘛?还特么比90年代国内教授生活水平高。。。这个阶段张绝对没有特别多的时间思考数学。当然后来张去给朋友的店里当会计,要好一些。) ]# a/ v/ w6 q. ~; \* |9 A: M
2,当年北大知道他境遇后曾经邀请过他回北大教书,但是他拒绝了。张这么不愿意回国主要是政治观点不同,那个时代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是这样。! Y# C* y4 T0 a) F
3,权力大多数时候并不曾真正的迫害过知识分子,比如佩雷尔曼在俄罗斯不是照样做出了好工作。知识分子特别喜欢将自己境遇上的不幸,经济上的不满,或者平时生活中的偶尔矫情幼稚地归结于权力对他们的迫害。80年代90年代整个东欧 俄罗斯 中国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是这样,西方也是专门的抓住了这一点,不断的宣传。仔细想想便可以知道 张可以做出这样伟大工作的物质条件和环境 在中国都有,你要知道张13年才发表的他那篇著名的论文。5 `' s3 X* f6 x; C' Y5 g/ i
4,这种对知识分子的洗脑把戏是如何产生的呢?如前所说权力大多数时候并不曾真正的迫害过知识分子,但是确实针对过少数持有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至少在中国是这样的,如果真的迫害了知识分子科学家,60年代70年代的各种核科技或者国家工程是不可能产生的。就像在疫情中的李文亮医生一样,西方需要在宣传上抓住一两个或者几个人被权力迫害的事例进行大肆宣传,将经济以及科研资源结构性上的落后归结于人祸和权力,从而给人的印象是大部分人都会被迫害或者早晚被迫害。对于大部分没有时间仔细研究背后逻辑的科学家知识分子,这套说辞加上当时的环境会很有吸引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