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_- V9 `; z4 Y1 |
2 w+ U7 K& V3 W; h
留学生在小组里发帖探讨“就业难”问题。图/某社交平台截图
2 F# v5 D4 K/ Q% u; p/ t+ |9 l, a! d' z/ x3 D9 \
继“985废物”之后,“海归废物”又成最近的热词。
) B9 S% V$ A: Z5 }: R2 W" [! U2 ^( @. O; y/ A5 i7 p5 X+ E3 y
起薪太低、工资赚不回学费、找不到理想工作、年龄焦虑……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个名为“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的小组中,不少留学生们分享着自己回国后的种种迷茫和困扰。
% p; {1 C0 P4 p
% X) k6 X9 J/ a" A, s) o问题的确有不少,用现在流行的话说,看着看着,让人差点就emo(伤心、“抑郁”之意)了。& [$ X& w; |+ g
}' y( W6 Q6 k从“留学精英”的外在光环到不少年轻人自嘲“海归废物”,近些年,社会对留学身份的确经历了一个祛魅的过程。
$ p" O$ H# G8 ]: B: K
/ E5 N8 x. W9 Z b当留学规模日渐扩大,就业市场逐渐成熟,海归身份不再是“不证自明”的求职敲门砖,那些自以为归国后就能自动获得高起点、从此走向人生巅峰的逻辑已然不再适用。3 v; E, [+ a: I0 s7 \
4 c4 C* e6 T9 e5 c9 k
现在,用人单位更多是基于企业发展和现实需要,综合评估应聘者的能力进行抉择,而不会因为一个海外文凭就“高看一眼”。' K& V( ?: r) |7 C) V6 x1 X6 J
) w: a, Z6 d1 T+ R: w8 T' I
说到底,注重真才实学,是企业更加务实、讲求实效的体现。1 h+ v" ^: D; z) i4 X! S
. L* P) w' D+ Y2 X1 t+ y% m' v
就业市场祛除一味的“海归崇拜”,逐渐回归理性,其实也有利于形成更加科学、公平的人才评价体系。7 R. a( V: U% `% @) O
, N V! Y* \" X7 A$ u% I
客观而言,留学生的确有获得国际视野、学习国外技术、体验多元文化等方面的便利。但这种便利是需要踏实去学习、认真去体悟的。' \4 C' E1 ^* u) m' a7 G& S
( Q( |7 H' |) B+ o" F一些留学生若是怀着“镀金式留学”观念,以为只要留了洋,即便在课业上随便“划水”,最后一无所长,回国后也能轻松找到好工作,那就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了。
5 u0 V0 v; p$ {; H" M: W
( L, l( @. v8 Q% E: |$ p- G破除“海归迷信”,把留学生和国内大学毕业生拉到同一个起跑线上PK,一切凭实力说话,对在国内踏实求学的年轻人来说也更加公平。
; ]9 ~7 |2 @3 U1 z$ G5 H
6 N) p1 U8 ]& U, K2 d1 K某种程度上,海归“贬值”的趋势,正是一些“留学僧”的焦虑源。在“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中,吐槽最多的便是“投入产出比”的失衡。
2 b& E0 e& _. k# @" E& m7 I* h; q0 ~5 X
' F- S) S& g% n9 D+ |! B8 x简单来说,就是入职收入跟巨额学费比起来“不划算”。对于这一现实,学生和家长其实要做好预期管理,校正过高预期,在清醒、理性评估之后再做决定,而不是头脑一冲动就盲目留学。3 c+ R# J! M& b9 i7 C/ y' g& K
" T3 Q1 Y# m* V
其实,“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虽然听起来有些“丧”,但却是一种积极的互助形式,它可以让人们了解到留学生的现实困难,彼此提供建议,帮助海归实现更好的发展,也让考虑留学的年轻人有更全面的认知。
, s8 f( }' `, a1 ^# J
8 I. L# B) |9 A- T: L1 X4 n7 `此外,现在很多高校都设有学费互免的海外交流项目,为避免不必要的留学花费,期待“到外面看看”的年轻人完全可以以此为过渡,在体验过真实的留学生活后,再作理性规划。) w( y1 I2 C- e6 _
) ^3 N! [% {. S% n# U同时也要意识到,事业发展中,起点不等于终点,有些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显现的。对留学生来说,只要能力出众,功底扎实,最终都能闯出一番天地,实在没必要纠结于眼前的入职工资而自怨自艾。
: H6 y) F, O( S# s, Y' O$ q v( q& |! i7 j# l
另一方面,不少年轻人因工作不够“体面”、收入不够高而自嘲为“海归废物”的现象,也反映出他们面对相对窄化、单一评价标准的社会压力。
# h2 ?7 T' y; P3 ]
5 ~' V- w# F1 g( m/ R& P/ m1 ]这一压力,直接体现在代际之间。
[6 [5 C, ~/ }
, U' @ r' P+ d. r: U很多父母就表示,子女留学后的所思所想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比如,他们放着好好的高薪工作不干,却跑去开咖啡馆、当志愿者、学按摩……在话剧《杂音》中,旅美编剧朱宜就讲述了父母把女儿送去常春藤大学,最后却发现“不再认识自己孩子”的故事。2 m4 b+ @( M" r$ X, O& b
9 ~/ K4 I( M6 G( w% e
由于大学本身就是年轻人三观渐趋成熟的重要时期,留学生又身处全新的环境,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自我的探寻往往会经历较多变化。我在留学时遇到的一些朋友,就常常会分享自己是如何从执着于单一竞争赛道,转向更加遵从内心,乐于去做冥想、弹琴、去非洲拍狮子等“无用”之事的故事。
/ a: h8 Y8 i2 J! z! S; C3 n
8 v' A- z4 k5 O+ P, f如果不知道孩子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思维产生了何种转变,家长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沟通上的“断裂”感,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0 t" e9 e3 s* a1 {; N1 H0 Z
* a2 |" d' x5 c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多沟通、多交流,摒弃以物质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方式,用更加开放、多元的心态接纳孩子的变化。+ g& J% `: M3 Z! [( q2 j x' X
3 h3 e9 @2 Y+ ~: A! G3 A7 F
特约评论员 | 李康尼(媒体人)* |4 F1 r) d+ s, A5 ~
- H4 d- S6 \( ~2 a& X- r% y编辑 | 丁慧
% c9 [3 H. m T* Y- g
5 v p' H; z/ V5 J9 h/ v5 G6 t实习生 | 王帆
4 d( i( j, y* L
# L. e3 x0 a8 n4 F s a' G校对 | 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