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初步统计,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约有305万人去国外留学。留学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学成回国人数约144万,也就是说有一半的留学生不回来了。 0 I$ u$ c* t0 _
! F, R' V0 [5 Y
, x7 Q* s1 C+ r4 S' o( H9 B8 `以我老家小县城为例,全县人口40多万,教育资源一般,每年考取清华北大的也只有一两人。可我的熟人圈,留在美国不回来的就有6人;不熟悉的还没统计。
/ b1 W( r2 ?7 B1 n6 u清华大学,出国留学人数较多,而且大多数人留在美国。具体有多少清华毕业生留学美国,没有一份准确数据。 0 ~# n" ~: b0 V4 y
但是,可以从2018届毕业生了解到一点点。清华大学2018届毕业生共6960人(不含定向和委培生283人)。其中1146人选择出国留学,占比16.5%。毕业生首选目的地区为美国,占比69.5%,也就是796人。
0 n8 K) V' A! K7 R' m; j0 G) h/ e" I对于清华北大的留学生不回来如何看?) @1 |+ ^" G. m7 }6 v# @
杨振宁教授针对清华北大学生回国的留学生比例比较少这件事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就拿香港来说,出国的留学生回来的也很少,可是现在出国的留学生回来的越来越多,而大陆也是一样,随着国家的发展,杨振宁教授相信是会把这些人才吸收回来的,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5 {# U; ?; Q% u' }8 G3 c4 r7 r
8 V# @' B3 H E& u: e
6 k+ }7 U# A* N* S/ D' g$ n. H老一辈的国家领导是希望大家出国留学的,从长远来看,年轻人出国学习是可以开拓视野的,而且还能学到很多的本领,对国家很有利,现在只要是国家越来越强大,就不怕留学生不回来。其实杨振宁教授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在国外呆了那么多年,但是最后还是回来为祖国效力。
# z$ R$ |9 H, S* p& a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有什么区别?
% M3 L! B9 O5 ~- p( p# ~' }( D关于这两个教育的区别,杨振宁教授表示:国外的教育比较重视孩子启发,比较跳跃式;而国内则是重视学生的基础,呈现阶梯式,两种教育方式完全不同,跳跃式的方法比较适合聪明的孩子,可是阶梯式的教育却适合所有的孩子。杨振宁教授表示,因为中国重视基础教育的原因,所以在美国中国留学生的成绩都很好,而美国学生就不好了。可是凡事有利必有弊,中国留学生在过于在乎书本上的东西了。
- C4 N, o' B, x% D+ e据清华大学在2020年发布的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清华大学的出国留学生中,有81%清华出国留学生,毕业后留在了欧美发达国家。这样的情况让人惋惜,每年大量的人才外流,那么他们为何都选择不回来了?这样的情况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显然是不利因素。有相关人士分析后发现,清华和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出现人才外流现象。4 B1 W! F& f6 F: `
科研因素
) g2 s; L% Y d/ A; Y* |
3 [* O. W& P1 M* R' o对于这些出国留学的人才,他们学历高,大部分人致力于科研领域,这就需要一个更好的科研环境。国外很多科学领域比较先进,对科研比较重视,科研设备和资源都是最丰富的。如果留在国外继续做科研,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成果。反观国内的科研环境似乎有待提高,一些领域的科研设备、资源不足,还有科研经费不如国外一些科研机构和院校多。另外国外更加宽松,没有固定的任务,而国内高校可能更看重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注重资历,有一定科研压力。. m; Z6 F# y. h( `8 h' O2 U
国外机会因素! g0 u1 K8 N3 d$ R, I/ ?: s& ?
* o6 C0 \" @; L% H# X% Y这些高素质人才即使没有从事科研领域,也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需要更好的机会。欧美国家的很多行业发展更快,孕育着更多机会,留在这里可能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事业梦想。另外国外很多企业的薪资待遇比较高,这些人才一毕业就得到聘用,可能也懒得再回国找工作。2 c8 N: F. W6 [5 N6 _
国内压力因素
: W) P- h: ?3 y4 @: h& f
% \2 Q- i; B) K3 T8 a( u- v, s虽然现在国内也有很多机会和高薪资工作,但国内的生活压力并不小。一线城市的房价很贵,即使是高学历人才,也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才能买得起北上广的房子。而且国内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比较快,工作压力大,甚至没有时间享受生活,幸福感不高。+ h# \. v% G& a: m( Q
3 c' k9 i. h& ]1 X* v0 C
/ p, Q) |5 \, B; T清华北大也占用了国家最好的资源。
; Z9 ^/ X: R, t8 Z4 T9 j5 c2 L由于清华北大他们的毕业生很多都进了国家各部委,所以国家给清华北大的经费支持远远超过其他大学。比如985工程教育部拨款,清华北大40亿,最高的浙大才13.1亿。它们的经费投入甚至是其他985大学的四、五倍之多。
7 ?, h3 g8 E( t5 d6 v但是,最近,有网友爆料,据权威统计,中国的北斗、辽宁舰、j20等许多重大科技突破都没有清华、北大学子的份。
% a% p! X: Y4 [% Z7 l4 E# Y再去看看 “大国重器” 名单上的总设计师等人才,c919,龙芯,蛟龙,复兴号,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悟空探测卫星,量子通讯,深海勇士号探测器总设计师·····他们的毕业学校没有一人是清华北大的。
. `) g7 P7 C: V7 T! h$ ?2 R' Y清华、北大顶尖人才到外国【特别是美国】留学,很多人却不愿意回来。这种情况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很严重。! {! H% M' O# u+ E' X- _2 H* t
在当今世界,全球的竞争,经济、军事、金融、话语权等一切的竞争都是表面的,核心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也就是高科技的竞争,谁掌握了高科技,谁就占据了主动,占据了制高点,可以居高临下的对付别人。高科技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
* ~; ?: _" x7 F, x) v4 g& Q"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铝,一开始由于开采提炼技术落后,价格昂贵,堪比黄金,后来,经过许多人才的努力,使铝价格便宜,才大规模得到应用。有人慨叹,有矿不如有人才。; D; n6 E- _3 W. `% ^$ ^
我们化巨大代价培养的顶尖人才跑到老美去了,还怎么和人家竞争?
- t) |( |' |) b$ P4 ?有数据显示,在清华大学毕业有70%的人愿意选择去国外深造,而且在这7成中,美国成了首选地区,占了接近70%。
8 S, H6 I5 o; Z! a北京大学2018年赴美留学有687人,愿意留在美国为美国效力的高达90%,只有10%可能会回国。1 B+ L) b3 x4 `3 X c) z
根据之前清华大学发布的留学生报告,2018年赴美留学的毕业生,选择回国就业的只有19%。& t6 H; C( A5 d3 B5 Z& s# g E* T
是什么原因造成北大清华留学生不回来?
5 P) h @) P, A" L" U是他们自私吗?为了个人利益不爱国了?有人慨叹北大清华的留学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T: S6 g9 l8 `% `
81%清华出国留学生不回来了?施一公:我们的学生很现实。对此,曾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一职的著名学者施一公表示道: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留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当下所有中国大学生的致命问题,那就是在奋斗之后丧失斗志,渴望过上安逸的生活,个人利益所占比例逐渐增大。
# a8 [9 V: p8 u# [: F! y5 z5 L% Y7 M0 [ m: J% \: o: |
+ K) s# V2 q8 Y7 D施一公院士解释道,当下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所有大学生都是通过数十年的寒霜苦读换来的成果,而当下的整体社会环境又与以往存在着巨大的不同,和平与发展为主潮流的时代背景中造就了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大学生以及其以上人员的这种安逸不奋斗的心态。面对国外开出的优越条件,他们大多都会选择留下,学生们还是很现实的。4 N+ @, u& v$ w0 [$ R# ?) D9 [& G
5 b6 Q& b" i+ ~
0 S) _ T$ `" l! o7 @# T清华留学生中, 81%留在了国外?施一公:我们的学生很现实。对于施一公教授的这一论断,绝大多数人都是表示认同的。反观当下大学生,挂科屡见不鲜,逃课更是成为许多人的家常便饭,很多人认为到了大学就彻底自由了,在缺乏家庭和教师的严密监控下,开始放飞自我。每个人都有惰性心理,一旦发展开来就很难戒除掉,而且在传统教育观里,从小学到高中,几乎很多老师也将这样的思想灌输给了每个学生。近几年来,大学生轻生或者是犯罪的事情屡有发生,这对中国当下教育提出严重警告,尤其是大学以及以上的高等教育。2 s7 X: A5 K3 ^9 j7 z
0 U- c8 [7 E0 x% i; |5 _' l; s; ~. b# [0 [7 V5 P$ d
国苦心培养,美国轻易收割。从全球收割人才,还要“精挑细选”,才是美国真正可怕之处。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美国布局多年,我们身在局中。中国孩子3岁学英语,5岁弹钢琴,托福、GRE高分是多么值得荣耀的事!多少中国家庭马力全开,一步步为孩子奠定着去美国“发展”的道路,于是,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反观支援家乡建设的人,以二本、三本居多。最优秀的“那一批”大多出了国,即使在国内,也大量流向了“外资企业”发展,少部分进入了政府机关单位。这就是眼下最真实的现状。清华大学是国内高等教育的执牛耳者,其教学实力、生源质量、国际影响力在国内屈指可数,仅北大可与之分庭抗礼。一流的大学能够培养更多的一流的大学毕业生,这是不争的事实。清华大学每年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有很多,这些人在海外名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当他们学业有成的时候,是回国发展的多,还是留在海外的多呢?一组数据揭开了这个谜底,清华大学将近86%的留学生没有回国。这真的是让人非常遗憾的意见事情。
. I" z3 V) W$ K* i8 ~) V众所周知,通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力,无论综合国力,还是科研实力,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科研投入,仅对高校科研的支持就足以说明一切。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没有足够的人才,发展必将受到影响。那么在国内非常重视人才的大环境下,为何清华大学的留学生们还是不太乐意回国发展呢?
* H7 q( W- t3 l9 {* G北大教授许晨阳解释了人才流失的原因,他说:“唯资历论”的思想太严重、高校论文造假太严重、高校学风不正。”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线实践者,徐教授的发言自然是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和说服力,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如今国内高校教育环境的一些弊端。可想而知,作为非常了解国内高校教育环境的清华留学生,对这些问题深恶痛绝,已经到了影响回国发展的地步。
1 A" j7 ^" x. I2 k V& A9 J8 W近年来,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和人才流失海外的现象不断发生,如清华大学学术女神颜宁、清华大学河南高考状元何碧玉都是代表,何碧玉自从在美国攻读完博士学位后,直接留在了美国高校发展,而当别人为她为何不愿意回国的时候,她的理由非常直接,美国更适合发展,在国内给不了我这样的环境,为了自己的科研事业,在美国发展更有利。而颜宁的出走更是非常可惜,本身其已经具备了成为中国两院院士的实力,可是却在学术研究的最好年华,远走海外,成为了美国知名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 `3 P, {& V( l: q' ]0 A9 b# _8 A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很多人认为,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制度相比我国完善的多,很多的留学生不想回国的原因就是因为看中了当地的先进科学技术,再加上平均薪资水平更高点,再加上国外十分看重一个人的头脑,如果有本事的话薪资待遇是非常高的,相比较国内的话如果没好关系的话待遇可就会差很多。
; f; X# N( u, w, u/ u% C, _* x- d! E
# D; G0 f' Z+ X) E
* i2 S5 v! K3 E9 v其次有不少人认为,国内目前的精英实在是太多,工作岗位竞争日益激烈,如果想要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是很困难的,而国外某些国家理想就职岗位有很多,这也是原因之一。还有一点就是国内的薪资水平与房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普通的一二线房子甚至需要几百万才能卖一套,很多县城的房价也达到了惊人的百万之上,除非选择按揭如果全款的如果家庭不富裕的话恐怕连套房子都买不起,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有才能但家庭普通的人才不敢回国发展。
- H' V5 i5 t7 N8 P0 }7 y2 C3 x" T) w4 S& Z" C5 z3 b7 v
' ^, }- T; u7 v' v/ h( N留学生如果条件相近的话是十分愿意回国发展的,毕竟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长大成人,但是或许是迫于某些现实因素而导致大量人才外流,针对这一点,国家近年也做出了很多相关鼓励海归回国发展的好政策,在不久的将来相信越来越多的人才都会愿意回国发展,毕竟这是生养我们的祖国,人人都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1 j. I8 S; ] P' Q1 q高科技公司环绕,高新福利诱人
0 s1 i) n* Y: P) m& l7 T6 d' W7 f$ k2 M& P+ X, Y, ~) {
有数据表明,单硅谷一个地方,就有清华的毕业生2万人,北大和其他学校的暂不多说。那么整个美国,全欧洲又有多少国内的留学生呢,尤其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全国的高智商人群,结果都跑到国外不回来。有点可惜。" p) B6 J i# K# \+ c
在美国,谷歌,苹果,思科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对于任何人都是有吸引力的。只是普通院校的大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入职。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遇到这样的机会也是求之不得,加上高薪,优厚的福利。不回来也是人之常情。优厚的待遇只能吸引住一部分人,依然有一部分不是为了工资才留在国外。/ m6 t- F9 A W! h8 m$ n3 v
- H: K$ Q' z$ ?) j' h1 W5 A" F0 P+ }. f v, r7 l" \' V9 T+ T$ Y, M
能者居上的竞争机制: t4 t) a% L$ Z: D
. t9 k+ R/ `$ ~
每个人都有一种信仰,不管是学术还是其他方面,尤其是搞科研的高智商人群,厌倦论资排辈的晋升方式,而国内,很多体制里都是论资排辈,就算你水平很高,但是职称不够,资历不够,都没有说话的份。* a0 j+ m7 _1 g) n* Q' o; X
在国外,能者居上,没有资历这种说法,可以反驳自己的领导和上司,所以,很多钻研学术的人,更喜欢留在国外,所有的收获都是自己靠能力取得的,虽然也辛苦,但是感觉值得。而在人情社会里,需要更多的是人际关系。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z1 r# |0 u" q5 I! r8 |: h8 A
营造氛围
1 S; c$ B: t, X我们的学术界,我们的教育界还是应该要营造一种氛围,一种尊重人才的氛围,一种潜心研究的氛围,从现实情况看, 我们一些做学术的人都还在搞造假,这显然是不利于氛围的营造。( L; K" H6 K* c( f7 L
不愿回国的海外学子多数不是因为经济待遇,而是因为国内的科研环境。因为如今国内的待遇已经非常不错了。立志科研者多数并不是很在意待遇,但对科研环境都很在乎。) p- Y. T, p3 N7 q- u2 T/ s
很多人不回来就是失望于我们的学术氛围不浓厚,据说,有些青年学者在国内无论如何努力,就是难以出人头地。因为他们拿不到课题,拿不到科研经费。能拿到课题、科研经费的往往是那些行政型学者(已经从政,担任学校的管理岗位工作)和跟行政型学者关系密切的人。真正潜心科研的人一般是没有时间走关系的,因此也难以拿到能推动自己学术进步的课题和科研经费。( H2 x% E9 A3 ?7 n4 ]" Q" R" Q
如今的国内科研环境已不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能道尽的了。科研环境若没有根本的改善,不仅压抑国内的“千里马”,也让海外学子望而生畏,而留在海外。
: N' I/ Y0 s3 G% {/ q1 w( ^加强科技发展+ _0 r4 d' [* t( _" _; I
科技发展要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做研究,同样也要能用于实践。简单举一个例子,产学研的差异问题,我们国家近年来的发展确实很快,但和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我们拔尖的人才出国留学,学的大都是高新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很多理论在运用上国内还没有就业市场,你叫他们学完就回来去做什么呢?很多留学人才如果回国还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你也得叫他们回来才是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