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滑冠军之路的变与不变 年轻一代如何续写传奇

[复制链接]
查看5286 | 回复0 | 2022-4-6 10: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青年报
7 ]# I: z0 S$ v( C! @0 D4 L# m- p# ^) p& Z7 _# Y9 u0 f* _
花滑冠军之路的变与不变
, Q: {6 ^* f6 k  i% j+ c; ^6 G3 a; v" a7 N6 X
年轻一代如何续写传奇9 n, T( Z* i; [. k( G. c! g
- C# i# p6 e- z6 f2 p- R
今年2月,隋文静、韩聪在北京冬奥会上为中国队填满了金牌九宫格。这也是继申雪、赵宏博之后,中国在历届冬奥会上拿下的第二块花样滑冰双人滑金牌。0 q. X' W8 e$ R8 l$ W7 _+ u

; P) c  j+ n7 o) v% G* v/ n比赛结束,中国花滑队双人滑主教练赵宏博和中国花滑协会主席申雪,走到冰上,与隋韩二人相拥合影。. f, _! f1 F4 c8 y+ y, F
, Z1 ~+ ?' ^9 ]  J7 C
从2010年在温哥华冬奥会上获得双人滑金牌,到如今执教国家队,12年间,赵宏博从冬奥会冠军转身为冠军的教练,见证着中国花滑几代运动员在冰场的一次次突围,传承着上一代破冰者为下一代执灯,在变与不变中不断滑向更大的舞台。
" h" L6 ?/ P5 p; G/ I' L
5 e- F8 N+ L9 ^6 y# Y( v很多运动员都有一个观点,走下领奖台时,一切归零。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独家专访了几代中国花滑名将,听他们讲述如何续写冰上传奇。7 Y9 M2 G. w; C' g8 y# }# N8 n
; z' v! e7 T9 }; X5 e( `
技术难度的变与不变! R; x5 q* E& r& k

; x/ _8 e" [! e6 Z“一段艰难旅程的终点。”一家国外媒体评价隋文静韩聪夺金时称,这是“最完美的收官”。2 I" e/ W# Q# }

- t* f" q  i. j1 W- ~8 n这是中国队的背水一战。赵宏博回忆,在当天的自由滑比赛中,隋文静韩聪通常使用的“捻转三周”改成了“捻转四周”,以增加获胜概率,“高手对决差一点都不行”。
0 L7 T( a1 I5 ~% l7 r/ Q2 E, n3 G8 ~! t) q' W+ v: ?
对技术难度的朴素追求,中国花滑运动员代代相传。
" ~/ `  m3 W1 T% q, ?/ |  i1 R+ q9 d3 N- B7 w5 s$ y
早在备战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时,申赵的教练姚滨就决定,不能放弃技术动作上的优势,必须要去尝试抛四周跳。. B% u* L# ?: p5 d0 o9 c

; d2 P! ^0 h1 T6 x9 U抛三周跳很容易,但再加360度,需要身体的能力、体重、力量、速度同时加成,这个动作当时全世界无人实现。
  e( M: [! j' w$ L3 X: H2 n4 O8 j$ B& j" V; V! s6 E" k
那时的训练条件很差,运动员基本上靠“生摔”。“申雪的五脏六腑都快摔出来,经常摔得腹腔痉挛。”赵宏博回忆,摔了44次,他和申雪才真正完成这个动作。6 B/ @+ p! \9 H! |9 T  ~% u

  Q% ?  g. k! ], X备战北京冬奥会时,对技术的追求依然是中国花滑队不变的法宝,但支撑体系已经发生了若干的变化。
' W+ _  C9 M' C
5 \, N  V( L7 j. x数据分析已经被引入,运动员是否具备四周跳的能力大数据分析会给出结论。还有,冰场上空安装了滑轨,运动员在做新难度动作的时候,滑轨能保护运动员安全落冰,不会摔得太重。
; @4 i3 [/ _) R3 r$ I7 W4 D
* i) }; y8 m1 x2 `7 A“练得厚”,是做运动员时,赵宏博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现在做教练时对运动员的要求。
- a8 c% b9 ?8 u: V; R% X3 @. Y
$ y: w- J" B1 S3 |, o$ f% Y1992年,14岁的申雪和19岁的赵宏博开始搭档,当时还是花滑新手的申雪几乎跟不上已是全国冠军的赵宏博的节奏。赵宏博成了她的“二教练”,每次练完教练姚滨布置的任务后,申雪还要再完成赵宏博布置的比教练多出不止一倍的加额功课。; m& a$ Y- B; O- b

# {: F, d: h1 I5 P) |+ `( y* Z后来人们惊叹申雪能如此完美地完成抛跳四周的高难度动作时,她则表示,这有赵宏博很大的功劳。正是那些足够厚的练习,让她足以应对重要场合的各种压力和意外因素。
7 D; o% m0 v/ ?/ y* j
4 s" |5 h* }5 b" G' F( H$ [/ G5 k当赵宏博转变角色,“练得厚”被他带入了新角色。
0 z' p' S! |1 G* P) z
% X1 c: C, a1 ?3 v6 e双人滑选手彭程将赵宏博视作“严父”,从2013年算起,她和教练已朝夕相处近十年。备战北京冬奥会期间,赵宏博更是没有缺过一场训练。
0 v; g' j! K* l0 [. N1 {" q+ X+ r) D9 Q  ^
彭程记得,2021年11月的一个晚上,赵宏博接到他哥哥的电话:母亲身体状况不好,吃不下饭。当天晚上,赵宏博的母亲就去世了。
. H; ~' \$ G( ~. C3 {% Q/ d2 m/ R* B( ]- u. T
那时全体运动员因疫情封闭训练,也是备战冬奥会争分夺秒的时刻。第二天,当彭程和队友还在琢磨教练来不来训练场时,赵宏博出现了,他戴着一个黑色口罩,在场边看着大家训练的每一个动作,话却格外少。
2 \9 o$ x3 X" H7 n- ]& V6 c9 w/ E  P3 R) q
那天摆在赵宏博隔离房间外的三餐饭,他一口也没动。! @" R- e7 r% q+ g. ]+ a* K

. d' l. U+ w2 q1 A彭程默默记下了这些瞬间。她始终记得申雪对她说过的话,“成绩无法陪你走一辈子,但是人品和你做事的方法会伴随你一生。”8 D8 h! \8 b9 Y# F4 y, ^5 y: ~! `0 d
0 i. |. M5 B  H4 o/ Y/ M
从“运动员”到“艺术家”
+ c: V# P' j  [" e4 F1 d) S: b6 l. h! U- c
“我就脸皮厚点叫自己‘艺术家’了。”冬奥会结束后,隋文静在中国舞蹈家协会举办的一次分享活动中开玩笑说,“我现在也在学习,尝试朝着更高的艺术台阶迈进”。
6 i  Z+ c0 i0 ~. a" I5 r8 X. Z
# J4 u1 p, Q" \! z: {, t& ?“一个艺术家才会是一个好的花滑运动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斌对隋文静肯定。“无论是舞蹈还是花滑,最终追求的一定是技术背后的思想、精神和艺术内核。”* O2 L7 T6 e6 U; ~/ _6 ^' i5 J4 P
) P, A( M$ _' _6 G
一组简短的对话其实是几十年间,中国花滑队对艺术表现力的追求与探索。$ B* F: h1 q6 H. M/ m2 J. B& W
" l2 Y- ?1 y7 d8 T) o
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是花滑项目评分的两大标准。而艺术表现力不强,一度被认为是中国花滑队的阿喀琉斯之踵。
. i2 }, Q4 S2 J* Y' J/ K4 X/ f9 w: U
“要摘掉给中国花滑队扣上的表现力不强的帽子,真的就像翻大山。”赵宏博说。8 O0 O/ J6 r# E, q
9 g. f9 N9 A; _+ a5 g# i
赵宏博第二次参加世锦赛,是1996年在加拿大埃德蒙顿,排名第15。当时的技术难度,足以进到世界前五。, O! M, D( K8 E! c/ }
9 _% l" P; X# L6 H  t$ a* ~3 b
但一直有声音说,中国运动员一流的技术、二流的表演。8 l: a* h3 a4 e8 i, X9 Y

! x' m1 p0 F7 T- I  |$ M" w一次次大赛中积累了经验后,中国花滑队员才明白,技术只是裁判眼中的一个维度,整套节目,从音乐到服装,甚至到运动员的表情、眼神都在考量范围之内。国际裁判员甚至会通过运动员的举止言谈,看你具不具备世界前几名的修养和素质。3 k' W% m5 A' k: g& t

- ~* O: N* d* U. V9 s早期的中国花滑队,队里各种活计几乎都由姚滨一手完成。理发、化妆,编排音乐,裁剪、制作服装,用赵宏博的话说,是“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队员们甚至叫他“巧手男妈妈”。
/ D* [% ?, N6 H: L! r! {( c
' t2 ^4 ^4 ^; h6 F. h8 @备战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时,有观点认为,中国花滑要走出去,必须要吸纳国外很多优秀的东西,要国际化。艺术,同时也被提到一个重要位置。6 F) ?3 z8 `' h. b' y: V, l
0 ^! }5 `; L/ M1 r) r; s* z6 N5 ~7 ?
中国花滑运动员也由此打开更加宽阔的视野。他们去国外训练,与业内高水平人士交流,接触了西方的花样滑冰文化。后来被视为中国花滑经典之作的《图兰朵》也应运而生。
1 l7 o9 {/ m0 i" z+ T- q. w1 B, Q" Q% t/ B& F9 S
姚滨带申雪赵宏博去看《图兰朵》的歌剧,请来美国著名编导利安·米勒根据剧情编排动作。整套动作不仅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还加入了世界上从不曾有运动员完成的高难度动作——“抛跳四周”。1 _$ l) G5 F8 D9 r' t4 q
; Y& c3 u/ Q3 H$ {& Z+ G7 N( S5 |) j
服装由花样滑冰行业的顶级设计师设计,一套约两万美元,比赛时聘请的化妆师与国际巨星用的是同一位。
, |& q* Q0 L3 ?9 _4 z! \7 s) K/ _) q6 I2 P
姚滨还请来国内知名导演陈维亚作指导。那时,陈正在和张艺谋筹备《图兰朵》的演出。陈维亚说,“我不懂技术,我来是给你们讲剧情和对每段音乐的理解。”+ X' p. V0 o( k
0 r, l% n0 Z" k! Y7 v2 t
那套节目一举获得国际裁判的认可,拿下中国在双人滑领域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u. A2 @0 c; w( Z
5 e4 z& t' @- n
两人的艺术表现力在2007-2009年再上了一个台阶。申雪赵宏博暂别赛场,在世界巡回表演,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们接触了大量舞种,将花滑向舞蹈的内涵靠拢,并找到了适合的表演方式。0 H5 a. I) j9 N$ c. `5 D( V

3 s- G7 ?3 D1 |# x. T* ]1 U如今,担任教练的赵宏博,依然坚持“两条腿走路”,将培养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放在重要位置。
. d; t9 }; H# n2 @/ P4 z% t, F( h3 j- Q) _
2019年,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与中国舞蹈家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舞蹈家们为花滑运动员提供舞蹈技能方面的训练。
# J7 t% S- _2 e  S' N
5 Z, A* B2 d% S北京冬奥会上,隋文静韩聪两分多钟的短节目得分打破冬奥会纪录。韩聪回忆,曾经为了配合节目里的弗拉明戈风格音乐,两人假期去找弗拉明戈的舞蹈老师学习,“老师说去哪儿练,我们就跑去哪儿练”。
) Q6 P2 U/ _- ^9 h9 P5 o& Z$ H. \- {' O) w7 k2 o' e
韩聪说,两人还想办法通过上肢肢体与滑冰脚架的更好配合,将弗拉明戈舞融入到滑冰运动中,呈现出和一般地面舞蹈不同的表现力。: M/ h$ @" ?0 r% |

/ d" j% Q7 n7 ?  v事实上,被称作“葱桶组合”的隋韩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两人的体型接近,与花滑选材中的男选手高大,女选手娇小的一般标准不同。. P+ g& M4 I1 C; p$ W6 E4 A! R9 F

: b' Z: V3 q: O( I9 ^% d罗斌表示,与西方运动员的先天身体条件相比,中国运动员并不占优势,但是隋文静韩聪巧妙地利用了自己身体的长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并将这种长处和表现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
" ]3 d" C; R/ s& `: o( }7 z4 P2 G9 R
“每一个细节都有高质量的表达。在后来四周跳落地,指尖延展出来的那个动作瞬间,会让人发现一种芭蕾舞审美的韵致。”罗斌称赞道,这次两人完成的舞蹈层面的质感,是他这些年来所看到的中国花滑选手表现最好的一次,达到一种“化境”的状态,可以让人忘掉他们的技术,进入艺术体验。1 o/ A* F" ]' \2 y, U5 v0 c  n* U
9 V: ]) Y2 K; F5 S- o6 B; j
中国来信改变国际评分规则" E  r8 ~0 D. u2 K

) ?" c8 E1 o7 m' t& L8 Z5 \2 e% x0 `/ V在花样滑冰里,有一组难度较高的动作,叫做双人滑螺旋线——男孩作为规尺,女孩躺下围绕男孩转。这组动作分前外、前内、后外、后内4种,其中最难的是前外螺旋线。1 J4 L$ K7 g1 f5 v+ C9 g
) l* J: S% G0 D! ], A. ]
在申雪赵宏博的时代,全世界能做前外螺旋线的只有他们二人。直到现在,世界上能做这个动作的也只有中国的隋文静韩聪、彭程金杨两对选手,可以说是来自中国运动员对花滑技术的创新。
, D! s+ S/ J4 x( z9 Q6 N
6 O0 `& L8 N' A. A. u7 Z0 R& @6 j% E然而,申雪发现,针对这一技术动作的评分,裁判判罚标准不一。) v# s# s$ `/ F+ V' X

' K  g' }" D) L6 K2021年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暨冬奥测试赛,运动员前外螺旋线的定级为4级,在基础分上,裁判员给出的质量和执行分数都是正分,从+1到+3。而之后的国际滑联都灵大奖赛双人滑比赛中,该技术动作定级3级,裁判员给出的质量和执行分数变为+3到-2不等。  K; N! @% g; b, `& F6 @
! g+ a. Y/ S8 r7 D& m- f
申雪认为,由于技术难度大,很多裁判没有见过这套动作,影响了加减分的不同尺度,在运动员姿势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减分对运动员是不公平的。+ v+ y9 |, d9 o
, u# O1 }, d% ^
于是,申雪致信国际滑联技术委员会的主席和成员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信中,她说,“我当运动员的时候,用了整整3年练习这个动作,变换了很多种姿态尝试完成它。我们的运动员从开始练习到现在,也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把动作加入到这个赛季的节目中”。
" K( R. k% m& ^: ^) ~/ S6 C+ u0 D9 A0 @) {
她在信中还强调,到目前为止,能够完成前外螺旋线的运动员少之又少,根源在于它的难度远远高于其它种类的螺旋线,而且这套技术姿势富有原创性。# L+ K/ V( F9 ?" {- ?
0 d/ l7 i; W4 F% p- {
“不断的技术创新是推动花样滑冰运动发展,始终保持活力与吸引力的源泉。”申雪希望影响更多的裁判认识到这套动作。
$ \7 `0 m3 E+ |: ?5 J4 z6 u) f3 t4 e: O9 _3 P* l0 Z
一些人劝过申雪,如果行不通,就用回其他没有风险的动作。但申雪的坚持最终为我国运动员争取到该技术动作的认可。
. Z( p5 [- e! f; q
) }: X2 X1 D' R) A$ ?$ V国际滑联技术委员会后来在回信中表示采纳这一情况,他们将在赛前会议中提示各位裁判。这一表态,意味着将为这套动作争取到一定的技术分,也决定了整个花滑行业今后包容创新的发展方向。7 {4 O4 I! g1 A( E& b
) M3 C$ l# P0 G% Q3 A
申雪坦言,这件事的出发点是希望鼓励运动员和教练员使用新动作,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去尝试新的动作,花样滑冰就不叫“花样”滑冰了。
" f. C# Y7 V0 W" K8 \: d9 Z5 A5 D: u8 R8 ~
“花样滑冰就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不停地突破人类的极限,才有了花样滑冰更好的发展,更多的受众面。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不轻言放弃的自我挑战。”申雪说。
. D0 L' z& ~+ W3 o- N/ O. R6 l2 D5 q! ]- X% b" `4 D9 z
申雪始终记得,1999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拿到世界第二名的那场充满戏剧性的比赛。加拿大一家电视台在拍摄比赛现场时,拍到了两个裁判作弊,打手势的视频。作为刚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国运动员,输给了有失误的“第一名”。
2 b: r' n9 R* {& _6 Y, e8 o
/ c6 `9 l9 n3 P; |$ k/ u) z2018年,同一个地点,迎来另外一对中国运动员隋文静韩聪的比赛。“我们很清楚那时每一步我们是怎么过来的,当他们走到这一步时应该注意什么。”/ P  d6 T( f6 P/ n- m0 s& L( @

/ x9 k- q) S+ ?) y申雪与赵宏博将多年亲身经历传授给这一代年轻运动员,“从世界第二到世界第一,看起来只有一步之遥,但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5 O( l7 Y( ?  x3 S2 `! w" o' ^
  a) ]2 q/ R/ [* W& ?5 {如今的年轻运动员还记得教练对他们讲过的往事,那些不被国外裁判认可时的无助和难过,全靠自己拼下来。“中国花样滑冰有现在的国际地位,真的是靠前辈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彭程说。
. F$ g- M1 X9 q- p7 I* {8 S
) f  ]. o. t/ y( v. x花滑战袍传递中华文化" E( ?5 {4 H! k9 L  n, L% y

# k1 m2 \8 M) b在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赛决赛双人自由滑赛中,彭程、金杨伴着《夜宴》组曲翩翩起舞,如同展现一幅优美的水墨山水画。他们的演出服运用了传统的扎染工艺来体现水墨渐变的感觉,融入非遗文化苏绣装饰,袖口还有中国经典牡丹纹样,被对手们称赞不已。
/ s) J; i$ T: K) d/ N" I: |4 C4 ]$ ]) [
在这项观赏性高的运动里,一件好的服装被视为花滑运动员的“战友”,帮助运动员进入角色,展现故事情感。每年国际滑联都有一项最佳服装奖,评选出当年最好看的一套“考斯腾”。# j8 ]& t% d) f6 ^; F- T
) N* |9 }( Y; N: t) ?: X
而在申雪、赵宏博最初参加国际比赛时,中国队的服装简陋粗糙。1996年赵宏博第二次参加世锦赛,比赛服是姚滨设计的,赵宏博的姐姐帮着贴的亮片。申雪形容自己的裙子就是“两块布叠上,中间掏一个窟窿,再修修边”,有时穿上后自己都会不好意思。+ z  ~7 t0 W9 C. G
; p1 `+ _& O& o: v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国花样滑冰的比赛服由国外设计制作,所用的面料也大多是国外的,后期改动也较为麻烦。; j! R/ g$ N6 D) X/ @) V

0 x6 H8 `. R2 g, V2 p' x1 Y" A备战北京冬奥会时,服装被纳入“科技冬奥”项目。2020年,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成立。该中心主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介绍,今年着重增强中国传统工艺运用,比如刺绣、传统印染等。8 T/ u( n6 o( I" o& n( O
8 B, h" L7 O: m) |. S# ]! E
一件花滑比赛服的问世,首先要求设计师了解背景音乐、主题思想,以及教练和运动员的特点,画出效果图,得到双方认可后,选择适合的材料制作。轻盈、飘逸或是现代感的面料则能直接体现服装的风格。接着打板、裁剪、制作裸衣,在正式比赛前试穿,再根据反馈进行合体度和舒适度的调整。
; A1 g% n8 N8 n. s. A: u% z9 S% s& L5 j: l' M3 l, S
在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赛冰舞自由舞比赛中,王诗玥刘鑫宇身着青山绿水“考斯腾”,创意取材于中国山水画,男伴衣衫绘有“青峰叠嶂”,女伴的一袭水蓝色裙宛如“浮云绿水”。他们说穿上这套比赛服有一种“大好河山任我驰骋”的感觉,更加自豪于在奥林匹克舞台上传播中华文化。$ _' ]! l( W. U9 K7 a! a/ R7 L
" D& @' K# _( x! M* k  u' B
获得北京冬奥会双人滑第五名的彭程说,尽管遗憾没有登上领奖台,但她依然享受这次比赛。“比赛中,大家都会注意自己的表情,而我这次是发自内心的笑。”
! [2 G. b  `5 f3 l, K5 v/ P4 W4 D0 d) I9 B) I8 v
在北京冬奥会表演滑中,彭程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歌手李健创作的《异乡人》。她还提议,用更加生活化的服装展现游子漂泊的心境。此时距离这个东北女孩来到北京,已有10年了。7 k* l1 U6 i1 x: V/ \( ^

: M, c9 k" U5 n* s4 V/ k8 n6 L: g在奥运会赛场上选择中国歌曲,是这一代运动员展现出来的自信——不仅要让中国观众看得懂,也要打动国外裁判员。彭程认为,在奥运会的舞台上,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传递给世界,让世界的观众、裁判、其他国家的选手对中国文化更感兴趣,是他们的责任和使命。
8 M# g8 D- Z3 b- \% j8 F1 I
4 t& t0 A( S; O# `2 }4 V- t解说员在评价北京冬奥会比赛里彭程的表现时,称她像曾经的申雪。在彭程手机里,存着不少申雪赵宏博以前的比赛视频,她看得最多的,是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夺冠的那次。“他们坚定的眼神给人力量。”彭程说,从那时到现在,中国花滑没变的,是不认输的精神。
9 z# p( B  S  }; W# M" v7 K0 N" C2 q# Y0 F7 u9 h
下了领奖台就得从零开始
" z; [* f- T5 Z  z- H; y
; x4 |# ]1 G' U$ Z! l. x" ~有人说,最难培养的是飞行员,其次就是花样滑冰运动员。
! J0 T1 q6 U$ H) p
. C* x" J" ~- h# v姚滨曾介绍,花滑运动员首先在外观自然条件上,形象、身材尽量好,而且身体素质,肌肉力量、柔韧、爆发达到一定水平。其次,还需要具备音乐素养,舞蹈素养等。这也造成花滑选手的培养周期较长。在姚滨看来,培养一个花样滑冰运动员一般需要10年左右。
- {& p4 {6 _3 C, X' ]0 O# l- ?" i4 n1 v( i
“下了领奖台就从零开始了。”赵宏博认为,如今中国花滑的格局,未来4年将面临严峻挑战。
, _) Q# q' z3 B/ J  X, W6 J6 {, H) ?0 k9 z
在赵宏博看来,这一届的奥运选手多为伤病所扰,可能将进入一段时间的调整期,急需后备力量。
( X6 y, _* f. e& F) ~9 b
8 j& w$ {8 T9 p" |! e2018年,为了备战北京冬奥会,花滑项目开展了大规模跨界跨项选材,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也被选拔入花滑队伍中。但由于训练时间短,暂未有顶级选手显现。
3 y! j; T% E. G8 N" w% `% h! `" t. b+ ]
如何应对下一个备战周期?赵宏博表示,仍然是从训练体系抓起。他说,目前中国花滑成功的模式就在于训练体系的完整性,教练员是复合团队,有着世界训练模式的前瞻性、科学性、完整性,才能让运动员有最顶级的训练平台。' b7 o% z2 i- s. l3 ^
" e0 R* p2 [: E
“现在我们的队伍太少了,一般依靠地方队和俱乐部,但俱乐部更多是商业模式,训练体系的完整科学跟国家队没办法比,想要筛出具备优秀潜质的运动员很难。”/ E7 c3 R- B% H/ ~' v* _

; L& W$ z6 T9 _在赵宏博看来,要向全国花滑项目教练员,推广科学的训练体系和“冠军模式”,成立更多基地,搞活已有的基地,筛选有潜力的孩子尽快进入国家队集中训练。
" N* y9 m. N/ R" a! V# q  I
5 N9 C% b9 a, o4 \5 I: O申雪提倡从校园培养体系入手。她认为,复合团队不止教练员,也离不开科研、康复、心理团队的支撑,因此扩大培养体系,尤其是院校的培养体系十分重要。
" A% {6 h8 O% y5 D7 V
  l9 J1 s5 t$ U. D8 r& f4 a这些工作从向全国推广花样滑冰开始。北京冬奥会之际,中国花样滑冰协会将花样滑冰以广播操的形式,把这项运动带到陆地、带到偏远的山区、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花样滑冰。
4 u1 j3 T0 N5 \5 b* J  r' V% l$ L! W5 `
申雪说,广播操里的滑行、旋转、步伐、跳跃、行礼致敬等动作,都可以穿着普通的鞋子在陆地上完成,他们跟奥运会选手做的是同样的动作。
7 J7 @& M+ I, c; _
* e4 ~2 P7 n" R( W* }这些年来,申雪走过中国大江南北,推广花样滑冰。她发现,如今家长送孩子练花滑的初衷已和自己的父辈完全不同。" t. f. t! s- ^
2 Y6 t# l% v: m8 F9 I$ }  R7 ^' N9 R
在国家整体经济较弱的年代,对于父母都是工人的申雪来说,进入国家队,伙食不错,时常发衣服,练到一定程度还可以挣工资、转业分配工作,是解决家庭负担的一种方式。
* ~! x3 f- D0 ]  Z8 O0 F$ `
/ _: P4 R- |5 G, E3 I时代变了。现在接触花滑的很多孩子,家庭条件优渥,花滑作为他们的一个爱好或特长,家长希望他们借此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气质。
+ h- _# _. n6 P9 e
# B6 ~8 U. k: Z“成为运动员意味着,每天要面临摔倒和爬起来,要攻克不同难关。数百数千次的失败,才能换得一次成功。这些从小没吃过苦的孩子,除非自己特别热爱,才能够坚持下去。”申雪说。
% H, T$ v( i9 j9 Q# _/ g4 \8 z8 I, U: y( L
对于“运动员”三个字,他们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从零开始的路上,花滑运动员来了一茬又一茬,但始终没变的,是一代代传递下来的不服输的精神,对抗着未来的不确定性。' h2 h' {% C5 J
2 z' l! K( k8 L' X3 g1 b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