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一辈子只爱一个人的爱情在生物学上合理吗可能吗?

[复制链接]
查看1241 | 回复0 | 2022-1-19 07: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咱们的AI@赵泠 已经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解析,我试着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分享一下。
9 o- Q7 [+ _% [( T1 B提到“一夫一妻”,就不得不提草原田鼠(prairie vole,因为它一种典型的维持终身伴侣的动物,因此被当成研究“性忠诚”的优秀模式生物。9 c/ ]) Q% Q$ ^- k' b5 v
在此类研究中,往往还有另一种动物作为对照组存在,即山区田鼠(Meadow Vole,其实直译应该叫草甸田鼠,但以往的科普文可能为了和prairie vole的中文译名区分开,故翻译为山地田鼠),它与草原田鼠遗传背景接近,但是性忠诚程度完全不同——与其它大多数啮齿类一样,山区田鼠在性关系上非常娱乐圈化。
8 ~2 p0 w/ D6 z4 M; Q所以,如果你是这一领域的科学家,在掌握了上述现象后,可以顺理成章地推论出:如果找到这两类田鼠的神经生物特征的差异,很可能就是导致“偏爱一夫一妻”还是“喜欢多鼠运动”的关键影响因素。
  I9 ^$ P- _9 Y0 ]8 A6 p' a+ ?) @2004年在Nature上发表了研究[1]:“Enhanced partner preference in a promiscuous species by manip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a single gene”(操纵单个基因表达可以提高滥交物种对伴侣的偏爱性)。
4 I; j+ v' P& {, ^这个研究发现,处男鼠在与一个雌性共度24小时后(期间可能会交配),当出现一个新的雌性,草原田鼠会更偏爱与原来的雌性窝在一起,而不是新的雌性。而山地田鼠则没有表现出对旧伴侣的偏爱& f% \: |$ s7 G0 Z5 D1 p
: O) W+ l, l- _; u% G: p
所谓的一辈子只爱一个人的爱情在生物学上合理吗可能吗?-1.jpg 1 [; v) t" Y/ u4 Q2 X' F* @2 @7 F
对它们的大脑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草原田鼠腹侧苍白球VP, ventral pallidum)的V1aR表达水平和范围要明显高于山地田鼠,而D2受体表达量没有差异。
4 N" t' n' }% O0 |: NV1aR全称是The vasopressin V1a receptor (血管加压素1a受体),它是神经肽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配体,这是一类在社交活动中活跃的激素,在我们的大脑编码社交行为(如攻击、性行为、社交记忆等)总扮演了重要角色。
; `, L: x$ s. N0 h/ e& B4 o所以,田鼠之所以能保持对伴侣的忠诚,很可能是因为这个VP区域的V1aR的作用。
. l9 K( U$ n! a5 k如何去验证这一假设呢?既然山地田鼠V1aR表达少,那让它变多,是不是山地田鼠就可能变得对伴侣忠诚了呢?
/ n" P0 S& e, g1 u0 d7 x于是研究者就在山地田鼠的VP中过表达了V1aR,结果发现,确实如此,山地田鼠也变得不再滥交,对仅仅春风一度的伴侣表现出了更多的偏爱: [) e# g$ C& _1 f
, v, o% N1 j3 @  a
所谓的一辈子只爱一个人的爱情在生物学上合理吗可能吗?-2.jpg * u# u. u( ?& b6 V6 _! g! r
一般的科普文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我们似乎得到了答案,即脑内特点区域的V1aR表达水平对“一辈子只爱一个人”有巨大的影响,起码在耗子上是这样。
3 U% ?" p5 t$ h' j: ]1 }那么,在人类上也是如此吗?
& b, Q6 ^$ `1 a5 F: Z& M8 ~0 N$ K这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如果这一机制在人类身上不起作用,那上面的讨论将毫无意义。9 q, [5 x/ v5 O. E: p2 I( M
# R5 `9 H, o! g1 k" i
所谓的一辈子只爱一个人的爱情在生物学上合理吗可能吗?-3.jpg & L2 \" S8 f! u' g9 E
目前的证据表明,人类也多少受到这一机制的影响。2 F  T, u+ K. |- `
有人曾分析过编码人类V1aR基因(AVPR1A gene)与其婚姻状况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人类男性的AVPR1A基因多态性与其和伴侣之间的关系、婚姻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2],其结果发表在PNAS上。
( p/ z6 h5 w% B/ q" \然而,在女性上的研究并未发现任何基因与婚姻忠诚及性伴侣数量有关[3]。- L: n7 Y9 h6 _- z1 {6 h9 X
这一结果表明,精氨酸加压素及其相关受体的表达水平同样可能会影响人类男性对性伴侣的忠诚。0 Y5 S1 t% X2 S% z+ B4 ?7 {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有医学/生物学科普文章会将加压素列为爱情激素之一。
, w2 k; u  a, T- E! C7 z+ A+ C但我们知道,人类毕竟不是耗子,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过于复杂,“一辈子只爱一个人”这种事,不太可能会被单个变量所决定。! p2 N" R( R7 g
所以加压素会是决定“性忠诚”的唯一机制吗?
( s( L* l/ D* {并不是!有研究显示并非所有哺乳动物都受这个基因影响[4],这意味着有着加压素以外的机制影响了对伴侣的忠诚。4 g+ x( A4 P4 G! H) n

1 Q- d8 [2 a  ^  i3 }. y, c 所谓的一辈子只爱一个人的爱情在生物学上合理吗可能吗?-4.jpg
% y) }6 z( s4 C' ?
; A4 t3 e: ]( b2 n: ]4 N单纯只是用来分段的图+ N/ g4 O" w2 D, x" T' a
# |, `! a/ \: W  D
事实上,后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催产素(社交重要激素,增强亲密感)内源性阿片系统(镇痛、奖赏,与多巴胺密切关联)多巴胺系统(奖赏-动机调节)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5],都在啮齿类动物的“性忠诚”表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7 I7 o3 x/ ]2 o
其中催产素的相关研究较多。催产素是社交相关研究中的“明星递质”,它在下丘脑室旁核(PVN)中合成,除了经垂体释放到体循环之外,它还作为神经递质,通过神经投射释放到奖赏、认知相关的区域,被认为是影响人与人之间信任感、亲密感的重要因素,也被认为是“爱情”中不可或缺的之一。4 M( F# _, ?0 Z/ i- T, L
2 c  X. a0 Q3 r3 H7 @, f' O; z
所谓的一辈子只爱一个人的爱情在生物学上合理吗可能吗?-5.jpg
& ^9 e; r' V- ?, f5 O而在性忠诚相关研究中,通过药理、基因敲除,过表达等手段来操纵伏隔核(奖赏核心)及内侧前额叶(高级认知功能)的催产素受体,已经被证明可以调控草原田鼠的配偶偏爱水平[6]。- z, t8 z0 x- g

# @) t5 H! ]5 T9 Q 所谓的一辈子只爱一个人的爱情在生物学上合理吗可能吗?-6.jpg
, B9 k. J+ [+ X+ o9 P& w2 W
8 {: K' |: {% o' k早年应激会损害草原田鼠对同居伴侣的偏爱,而伏隔核高水平的催产素受体表达可以抵抗这一效应* M4 b1 a/ N. H0 `4 h

7 b$ Q6 a  E  i+ s2 ]# t9 c其它递质/激素在这里不多做介绍,有兴趣可以看这篇18年的综述[6]。; I" l3 O& ~$ V
有意思的是,让两个人永远相爱可能很难,但拆散一对相爱的鼠却很容易,只需要一杯酒就行。
) |3 p6 z2 c% D- F6 i/ {有科学家发现,只要给草原田鼠喝酒,雄鼠对伴侣的性忠诚将会消失不见;但是对雌性没有影响,甚至会加强雌鼠的性忠诚[7],这或许可以给某些“酒后乱性”提供一些解释。
+ I8 E4 T/ P5 F' {$ U5 h' m% ]$ ?+ R6 K. T8 i  C5 k
所谓的一辈子只爱一个人的爱情在生物学上合理吗可能吗?-7.jpg 1 b' H3 ]& p. ?) [( d
) u, P) x5 z* I' z
有偏爱变成无偏爱) Y0 F4 u. Y3 T4 i2 S# C
, f: J; ~# R$ V& F4 z% }
此外,吸毒(苯丙胺类)也会有相同的效果[8][9],这可能是吸食冰毒后滥交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 X2 A2 s' V, L# H* t. V' ~# A8 C: V总而言之,确实有生物学因素可以影响对伴侣的忠诚,并且这些因素可能在人类上也发挥作用。- c9 o3 ~6 D5 G6 k8 B( _; a
但还是那句话,人类的思想和社会关系过于复杂,这些神经生物学因素不太可能对“一生只爱一个人”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能否认生物学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C. }7 j* {9 Y& r
9 E( C; G* O4 ^* e* b
***你可能还对下列问题有兴趣***$ f, t' f1 O1 O( h. v7 W( E4 |
我的酒精相关回答:
, v! x- a% t+ z8 M! E; x我的性别与爱情相关回答:: u/ g0 u4 c9 e$ S' ]
参考6 {% d% g5 P9 r% i7 @9 Q
2 M# w! A3 I2 p: ~
    ; T5 ^0 P: _! U
  • ^Lim, M. M., Wang, Z., Olazábal, D. E., Ren, X., Terwilliger, E. F., & Young, L. J. (2004). Enhanced partner preference in a promiscuous species by manip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a single gene. Nature, 429(6993), 754-757.# J: E5 p  t8 I- A+ b
  • ^Walum, H., Westberg, L., Henningsson, S., Neiderhiser, J. M., Reiss, D., Igl, W., ... & Lichtenstein, P. (2008).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vasopressin receptor 1a gene (AVPR1A) associates with pair-bonding behavior in huma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5(37), 14153-14156.3 M8 ~6 f  Q* }2 d" M) T- }
  • ^Cherkas, L. F., Oelsner, E. C., Mak, Y. T., Valdes, A., & Spector, T. D. (2004). Genetic influences on female infidelity and number of sexual partners in humans: a linkage and association study of the role of the vasopressin receptor gene (AVPR1A). Twin Research and Human Genetics, 7(6), 649-658.
    " V: h, ~, c2 N& i$ D: R5 `" r4 b7 V
  • ^Fink, S., Excoffier, L., & Heckel, G. (2006). Mammalian monogamy is not controlled by a single gen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3(29), 10956-10960.
    7 z* B. A! U0 K# N6 Q+ H% l4 s( I6 x8 p
  • ^Nucleus accumbens dopamine differentially mediates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monogamous pair bonds8 N- J/ {: V' T# T- e- ?" |" K
  • ^abWalum, H., & Young, L. J. (2018). The neural mechanisms and circuitry of the pair bond.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9(11), 643-654.
    ( |$ A& [3 v/ ~+ p2 h( Q
  • ^Anacker, A. M., Ahern, T. H., Hostetler, C. M., Dufour, B. D., Smith, M. L., Cocking, D. L., ... & Ryabinin, A. E. (2014). Drinking alcohol has sex-dependent effects on pair bond formation in prairie vol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16), 6052-6057.
    5 }" `4 A+ l4 r% L5 r. @
  • ^Aragona, B. J., Detwiler, J. M., & Wang, Z. (2007). Amphetamine reward in the monogamous prairie vole. Neuroscience letters, 418(2), 190-194.; a8 D4 q, w* i
  • ^Liu, Y., Aragona, B. J., Young, K. A., Dietz, D. M., Kabbaj, M., Mazei-Robison, M., ... & Wang, Z. (2010). Nucleus accumbens dopamine mediates amphetamine-induced impairment of social bonding in a monogamous rodent spec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3), 1217-1222.* z. t6 E% b6 ~2 ]5 S, Q; `2 J- [
恐怖精英圃 | 2022-1-19 12: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们的AI@赵泠 已经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解析,我试着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分享一下。) E' F2 y. Q  c/ t2 H2 G
提到“一夫一妻”,就不得不提草原田鼠(prairie vole,因为它一种典型的维持终身伴侣的动物,因此被当成研究“性忠诚”的优秀模式生物。! J; G1 I2 w1 Z
在此类研究中,往往还有另一种动物作为对照组存在,即山区田鼠(Meadow Vole,其实直译应该叫草甸田鼠,但以往的科普文可能为了和prairie vole的中文译名区分开,故翻译为山地田鼠),它与草原田鼠遗传背景接近,但是性忠诚程度完全不同——与其它大多数啮齿类一样,山区田鼠在性关系上非常娱乐圈化。( p+ @3 P! E/ ^
所以,如果你是这一领域的科学家,在掌握了上述现象后,可以顺理成章地推论出:如果找到这两类田鼠的神经生物特征的差异,很可能就是导致“偏爱一夫一妻”还是“喜欢多鼠运动”的关键影响因素。
; b- z9 f+ a9 e  m2004年在Nature上发表了研究[1]:“Enhanced partner preference in a promiscuous species by manip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a single gene”(操纵单个基因表达可以提高滥交物种对伴侣的偏爱性)。7 k" c6 M5 m9 E* h: B) P! ~
这个研究发现,处男鼠在与一个雌性共度24小时后(期间可能会交配),当出现一个新的雌性,草原田鼠会更偏爱与原来的雌性窝在一起,而不是新的雌性。而山地田鼠则没有表现出对旧伴侣的偏爱, M: W+ V; S3 A( e8 B% S

/ `( _; ?# X- W) f% r; e' P1 Z$ d/ r5 A) m% G! t  O6 n
对它们的大脑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草原田鼠腹侧苍白球VP, ventral pallidum)的V1aR表达水平和范围要明显高于山地田鼠,而D2受体表达量没有差异。
0 o% W  `% B0 ~8 W5 H+ h7 yV1aR全称是The vasopressin V1a receptor (血管加压素1a受体),它是神经肽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配体,这是一类在社交活动中活跃的激素,在我们的大脑编码社交行为(如攻击、性行为、社交记忆等)总扮演了重要角色。/ x8 I5 ^" q. o7 a6 U
所以,田鼠之所以能保持对伴侣的忠诚,很可能是因为这个VP区域的V1aR的作用。( P6 b6 d+ J; L) e& c
如何去验证这一假设呢?既然山地田鼠V1aR表达少,那让它变多,是不是山地田鼠就可能变得对伴侣忠诚了呢?
' j3 g- m# P6 E" E7 y% Q于是研究者就在山地田鼠的VP中过表达了V1aR,结果发现,确实如此,山地田鼠也变得不再滥交,对仅仅春风一度的伴侣表现出了更多的偏爱: p( r1 F4 }* y% g- Y/ |
1 S. O7 i2 _, h9 _5 E- g. ^
3 N# j$ T7 s# K8 Q
一般的科普文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我们似乎得到了答案,即脑内特点区域的V1aR表达水平对“一辈子只爱一个人”有巨大的影响,起码在耗子上是这样。/ Y" V) W$ D% j6 T! J$ n
那么,在人类上也是如此吗?
  ]$ _4 D) S: [/ j这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如果这一机制在人类身上不起作用,那上面的讨论将毫无意义。8 G( ]0 B* e2 S8 q( c

- B* r& Z- Y' e
4 p+ g9 n* ~3 W4 P目前的证据表明,人类也多少受到这一机制的影响。$ l. K- Q. f; H9 r+ n* I& _
有人曾分析过编码人类V1aR基因(AVPR1A gene)与其婚姻状况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人类男性的AVPR1A基因多态性与其和伴侣之间的关系、婚姻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2],其结果发表在PNAS上。$ w: Z$ s: ?0 L# W" X. T, t
然而,在女性上的研究并未发现任何基因与婚姻忠诚及性伴侣数量有关[3]。
5 q; h, m, Q. `这一结果表明,精氨酸加压素及其相关受体的表达水平同样可能会影响人类男性对性伴侣的忠诚。5 z; ]% p, ^# N, K( s+ G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有医学/生物学科普文章会将加压素列为爱情激素之一。+ G$ D) R0 j" a; b1 C  A( g. |
但我们知道,人类毕竟不是耗子,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过于复杂,“一辈子只爱一个人”这种事,不太可能会被单个变量所决定。
) |* y; H" b. L5 ?1 \& O9 O3 M. `! ~所以加压素会是决定“性忠诚”的唯一机制吗?
' Y. R) v1 k% Q0 t. n' p并不是!有研究显示并非所有哺乳动物都受这个基因影响[4],这意味着有着加压素以外的机制影响了对伴侣的忠诚。8 e7 p" t( K  k! O% D- K6 P+ W
, z8 S! h# Y. R, R1 q2 }- t

. j5 Q5 u4 n: ^3 v9 W" {
7 ]" [9 T6 Z  O* d& H单纯只是用来分段的图  U3 ^/ _, C6 a+ L
) O; U) h. C. h# ?- {( g
事实上,后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催产素(社交重要激素,增强亲密感)内源性阿片系统(镇痛、奖赏,与多巴胺密切关联)多巴胺系统(奖赏-动机调节)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5],都在啮齿类动物的“性忠诚”表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9 h1 T. b7 ]2 `# `其中催产素的相关研究较多。催产素是社交相关研究中的“明星递质”,它在下丘脑室旁核(PVN)中合成,除了经垂体释放到体循环之外,它还作为神经递质,通过神经投射释放到奖赏、认知相关的区域,被认为是影响人与人之间信任感、亲密感的重要因素,也被认为是“爱情”中不可或缺的之一。
# O! F. c  Y4 d: y8 R
% @9 c, |# n, N7 S/ o; Y( [
7 L3 {$ r1 L+ g) Z0 d  g9 x而在性忠诚相关研究中,通过药理、基因敲除,过表达等手段来操纵伏隔核(奖赏核心)及内侧前额叶(高级认知功能)的催产素受体,已经被证明可以调控草原田鼠的配偶偏爱水平[6]。
/ ^: S/ L& R2 J; X. Z; f# j5 z7 }2 ~8 e" ~: u
' E  M( X; v+ A; D( [
& T+ c6 y7 L7 D8 V# {. x9 }
早年应激会损害草原田鼠对同居伴侣的偏爱,而伏隔核高水平的催产素受体表达可以抵抗这一效应* [* ~7 ]) J9 n

& c, L5 Y4 g0 ]/ e$ _& @2 x其它递质/激素在这里不多做介绍,有兴趣可以看这篇18年的综述[6]。
' J3 t, g5 M3 t9 r有意思的是,让两个人永远相爱可能很难,但拆散一对相爱的鼠却很容易,只需要一杯酒就行。# Z4 s1 S; ]1 Q/ G
有科学家发现,只要给草原田鼠喝酒,雄鼠对伴侣的性忠诚将会消失不见;但是对雌性没有影响,甚至会加强雌鼠的性忠诚[7],这或许可以给某些“酒后乱性”提供一些解释。0 b% r$ u$ @5 P9 W' Q

! Z! y0 K( K& N1 e& Z; I5 l' M$ F' R; t0 t3 N2 M
2 P$ u- j2 Y& V" S6 m
有偏爱变成无偏爱
! C/ x" u! }/ u
( U/ y+ H8 i& ?/ {; ^* I; F此外,吸毒(苯丙胺类)也会有相同的效果[8][9],这可能是吸食冰毒后滥交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 I& ]) p9 R; _6 }" Y
总而言之,确实有生物学因素可以影响对伴侣的忠诚,并且这些因素可能在人类上也发挥作用。
' O' K5 e3 U+ x6 h4 a7 k但还是那句话,人类的思想和社会关系过于复杂,这些神经生物学因素不太可能对“一生只爱一个人”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能否认生物学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X7 Q1 M% e" s4 N) y: G

  K9 m5 ^( G& Z- T1 F***你可能还对下列问题有兴趣***+ o6 x5 ~* l( g* ]' i! u( J! y5 Y" O
我的酒精相关回答:  k  E! z- p  i0 S9 m
酒那么难喝,为什么那么多人还喜欢喝酒?为什么中国某些未成年人喝酒没人管,而美国电影未成年人绝对禁止喝酒?我的性别与爱情相关回答:$ ?) a+ }; A( \# O* }$ `' ^
学界如何解释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共情”以及更容易患有心理疾病,这种现象是否有生理基础?恋爱中的人智商会不会下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