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答案是两年半前写的,似乎最近被大v翻牌,又重新被点起来了。那时我其实还在工业界工作,纠结于要不要读博士。后来,我在CMU开始读博士。结束第一年,回过头去看,这里的观点依然很对,但确实“知易行难”。也让我更加崇拜那些能用几篇论文定义出自己领域的博士生们。7 g" K3 f( J) m; e: W
更新一个例子,Arvind Satyanarayan 的job talk 应该是我今年看了最羡慕的演讲。他4篇一作论文拿下了mit的教职。
& g4 w6 D- O4 ]+ x d. t" U* O" a<hr/>很少有人是因为发论文多而知名的,大部分人是因为有一篇论文,或者一个工作特别厉害才知名。 当你出现在top学校学校的面试里,不是因为去年做了这个,前年做了那个,然后累计起来,让人觉得厉害。而是因为你做了某个项目,也只因为那个项目。厉害的项目,一个就够了。
; t- k0 K6 n7 o以下言论仅限cs,我尽可能的把所有英文换成了中文。 r& g- W# ?9 j
----- 找能找到的最好老板。
7 S4 k$ A! H# @# ]/ n* o一个好老板带给他学生的视野是完全不一样的。特别在计算机里面,每个领域都有几个大学术家族,家族大说明整个体系的老板都比较会教学生。趁早想办法通过实习,post-doc和这些大家族傍上关系,近了对phd后半段有帮助,出去开个会,老板之间互相介绍,几乎把人能认全;久了phd毕业以后,找工作找教职都有帮助。
; L: F' p5 @1 D8 m; y8 y+ |+ b3 H/ f读phd最重要的是thesis,而不是论文。
0 X) K, n i$ E/ d- G4 F. Y9 y6 h5 v' R; q, }& G R6 v
这是一个很大误区,大家总喜欢以论文论英雄。1 i6 ]- {3 ^7 c" u3 @6 g) R* L
----# m# d% w' Z4 C7 s
以引用论英雄 比 以顶会论英雄更令我反感,我只同意以 youtube 点击量和钞票 论英雄。
, e# `3 g# l5 x0 E, g8 j偶像 johnny lee 当年phd 毕业,简历(http://johnnylee.net/academic/johnny_lee_CV.pdf) 上写的是
) w, D M+ d! H/ F* I5 y' YThrough my projects and research, I have obtained over $600,000 in licensing fees and sales revenue for their respective institutions. . K& v$ s* k& Z* C2 N( Y7 w
Wii Remote Interaction - Over 6.7 million unique views and 600,000 software downloads as of 3/25/08. 0 X& L4 D# Z1 Y7 l" n/ ~
$14 Steadycam - Over 1.2 million unique views as of 1/8/08 not including print and internet syndication. ----' {/ j1 ]2 p! v Q$ l8 a
可能也是好老板和一般老板眼界的区别。一般的老板挣扎上顶级会议就已经开心得不行,而更好的老板会想这个问题是不是适合他/她来研究,是否应该让更适合的人来做。1 s* ]2 B" m$ l2 ]# M& }) b" e
记得多年前问第一次问实习时的大老板,
, i9 F7 {6 Z/ `: Z0 A3 g什么样的phd才是优秀的phd? 大老板是美帝某厉害学校的教授,说的很干脆。
9 e6 `/ G$ }2 m+ P- J% Uphd的最重要输出就是他的thesis。哪怕整个phd一篇论文也没发,但是如果他/她的thesis足够厉害,依然可以很轻松得拿到教职。
, K7 K9 A* K: s8 R2 [3 C! B1 R但是很少有人敢这么赌,所以一个妥协的办法是到寒暑假出去在工业界研究院做intern,在学校里面做phd的thesis。做intern的好处是几乎三个月都能整出一篇顶级论文,然后学校里面的thesis就可以慢慢积累,防止没论文输出的窘境。 憋大招真的很容易便秘, 张益唐当年就是phd憋大招,憋坏了。科研这种事情真的不是一个人能控制的,大神当年引用了一个错误的定理,大招就被打断了。。" p, V0 z2 k1 u: n5 Z; _
每个领域都有一些论文野兽,phd毕业有20-30篇论文。这些人很厉害,但是很多论文少的,并非就弱了。去年stanford有个女生,好像4篇论文就拿下uiuc的教职。
) `, K* p7 f4 F重复一句,很少有人是因为发论文多而知名的,大部分人是因为有一篇论文,或者一个工作特别厉害才知名。
9 n1 o/ S- x- J9 z
; {( M2 ], g" Q! g" W6 P
5 D9 d* u/ `! F+ [6 K, L0 Q这图是顺手画的,横轴时间段,纵轴处理的问题深度。phd可能是这一辈子唯一一次机会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做同一个问题。虽说问题并不一定深度越深越好,但是人生又有几个5年能做一次这么有深度的项目呢。
" U* r2 M& L# Z' I7 g" lPhD rewards for depth。 w* X9 P# j* `" _4 @8 W! w
Research rewards depth. You have to keep coming back to a topic or question to eventually make progress in it. So the longer you take to pick something, the poorer you will do.
# W: U8 S* ?% o. N/ c这句话来自于quora上布朗大学cs教授Shriram Krishnamurthi 的回答 。 , T" R" \, M8 m, y% I* a) h
; E; G5 ^. b1 H: W: _7 H& b: ]
很少有人可以只画那根最长的thesis线,然后不画那些短线。
3 n* @0 w8 G3 x: z5 D+ y) }% ?所以大部分phd的研究一般是T字型,最长的那根线就是thesis。所以决定phd深度的就是thesis的深度。
) k; p, g" o: p2 N右半边是faculty副本,如果能开启这个副本,那就是另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了。9 }/ P2 v- e& U# k0 y
You have, one hopes, a long, long life in front of you. Anything you don&#39;t touch now you can return to later.
7 g8 L. G. X$ A* v# p2 \3 |Research3 Z" X( w5 W- R/ ~/ m. b7 q, n3 O3 M
这一块是自己的观念,少发demo,poster,多发full paper,宜精不宜多。
3 L9 M4 ^: g1 }2 V0 Z& e! t; P( y! W; @; U- p
$ w0 \+ j- z, K. n0 z; h( b
; S2 p) y; y; `- `" r& @" K
很多人的research是这样的,拼命发论文,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看见什么好发就发什么,只要是顶级会议就好。然后要毕业的时候,把最后5篇论文钉在一起,就是thesis。, I( {9 V6 C0 {- l2 E
9 ]$ z- w8 n7 V( o+ A而我觉得一个优秀的phd应该是这样的,整个phd期间就发有限的几篇,然后这几篇文章就像沙滩上的脚印一样,围成了一个圈或者一个区域,这个圈是他/她的thesis。
6 m( ~8 e6 R8 }: C然后phd毕业以后,所有人都认可这个圈是你的。如果做教授的话,就招学生把圈里的坑给埋了。如果去工业界,就把这个圈里东西投射到真实世界里。
! }' `( ^' ?1 u6 u8 W/ y M z
$ d' k1 o/ |' N# l5 J8 w# g
L/ W3 f) s' Z) k( p: D" S) |
--------------------------------------( F4 a0 t5 p+ N5 B+ F- e) j2 d
更新于一觉醒来发现多了好多赞。
2 H7 E7 {3 b- N% w争议基本在于thesis的重要性是否被我夸张了。' L: a1 ~3 y4 e4 D
phd的最重要输出就是他的thesis。哪怕整个phd一篇论文也没发,但是如果他/她的thesis足够厉害,依然可以很轻松得拿到教职。
% N) j7 O# h* t S% m但是很少有人敢这么赌,所以一个妥协的办法是到寒暑假出去在工业界research做intern,在学校里面做phd的thesis。做intern的好处是几乎三个月都能整出一篇顶级论文,然后学校里面的thesis就可以慢慢积累,防止没论文输出的窘境。 其实这段话,我标记了引用,是我从教授那里听来的,但是我是完全同意的。
3 }' V1 i+ B. l. V4 q n这里说的是极端情况下,“哪怕一篇论文也没发”。要是真有牛人在thesis里面证明了P=NP之类的问题,我觉得哪怕一篇论文也没,可能也有很多学校抢着要吧。
/ @% k. y' c( P' A. e! p@方大 " e; j+ C/ T; t% A7 D2 @
如果期刊论文不重要,“去年stanford有个女生,好像4篇论文就拿下uiuc的教职”,这个表述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以美国教职的竞争难度,以及uiuc的地位,4篇论文(其实是5篇,我印象中好像有一篇是journal的invited paper, 所以我就记得4篇,但是每一篇都让我印象深刻) 能拿下uiuc的教职是非常难得的。这并不是靠着那四篇论文发表在顶级会议上,而是因为这个女生的研究就像四个铆钉一样,圈出了一个小圈,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区域。0 J$ L! d9 b+ \; L+ m
Her work is IMO cutting edge, as well as an inspiration to my own research. Look at her publication record: just 5 at conference or journals between 2008 and 2013 (when she was in grad school).
: u( c& z! [0 [; Z! D- QI personally could not care less about the length of someone&#39;s overall publication record.
1 ?" ]4 n: r3 C8 |! JIt&#39;s not about papers, it&#39;s about IMPACT. Yisong Yue&amp;amp;amp;#x27;s answer to How many papers does a PhD student/postdoc typically publish to get a job at a top tier university in computer science? ' z0 x# N5 k5 C& y& F' M3 k6 \
@西林4 A. E. G3 W' Y9 H) @5 _0 M% R
thesis是综述,但是不是漫无目的的综述,而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计划好的问题。在计算机里,proposal和国内的开题有一些区别。proposal 并不是什么工作还没做,想到一个topic就说下计划,而是大局基本已定,一旦proposal通过,表示再有一年半左右就可以毕业了。
, K' \* n! A) k9 b! x0 _) e) L麻将三缺一。 7 s& O! Q' w$ k F- J: h0 c' R
======
' t% a I/ Y8 [; r& F: l% n今天才发现原来quora上几年前就已经有这个讨论了,顺手贴个链接。4 m# a' l% ~' O# T9 ?5 D' [
What is some general advice for a new PhD stud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