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PhD 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

[复制链接]
查看472 | 回复0 | 2021-10-19 20: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针对专业的或是任何专业的都可以。如 原题主专业为计算机。关注者9 V6 T4 B/ i' K5 c
8,829
9 h. T4 v: {( b+ ?* S3 c+ H! ]
+ m9 x  ~. x; t: S# m被浏览8 w: b/ t5 ^. L, ]( k0 q& a
1,230,277# E, k) y6 P, M8 a; z6 O3 o
; c$ |: _4 C+ Q# G, h
* R* |6 |. a8 M2 c

# x7 S: |% l' A9 D; X0 d% r  m  q, e2 O" x9 v
4 j' a% z% K! Z1 _
关注问题​写回答! @  X3 L5 n- ^! e0 |5 _  N- K+ {
​邀请回答​好问题 309
8 A2 v% M. @3 Q, p' H: n% _​4 条评论7 ^8 E) L7 l% F/ b5 q' q' v
​分享
' S  T+ q" z+ A4 @# ]9 e# C
) s) t: |2 l8 t3 X& S' i; g! s5 g2 `! }7 k0 x7 i
- ~5 m3 }  r% r* \2 T- l
# K! O& v7 \* i
) J1 B2 n6 S$ u5 `1 M7 B+ O8 Z# N

" R4 S1 N+ n& d+ J
- B* b  [9 u4 Y/ a7 ~% }3 h' @) P8 ], k
6 a  V3 v0 n: p. F5 C; g0 U5 ^7 ~/ e0 n( z$ c7 }% @
<div class="Question-main"><div class="Question-mainColumn"><div id="QuestionAnswers-answers" class="QuestionAnswers-answers" data-zop-feedlistmap="0,0,1,0"><div class="Card AnswersNavWrapper"><div class="ListShortcut"><div class="List">142 个回答/ s' o2 A3 w0 A2 d
5 O9 {: a- T$ O
默认排序" ^, T! P) h1 U% I
# j8 n: I3 m  N7 h1 d6 H
* _: o! U# K* ?1 c
<div class="" role="list"><div class="List-item" tabindex="0"><div class="ContentItem AnswerItem" data-za-index="0" data-zop="{"authorName":"半个冯博士","itemId":1980503929,"title":"对 PhD 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type":"answer"}" name="1980503929" itemProp="acceptedAnswer" itemType="http://schema.org/Answer" itemscope=""> 对 PhD 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1.jpg 半个冯博士$ a* r( Y8 R' z3 z3 K* f6 a8 D
机器学习和数学' h7 K+ D8 ^3 G+ ]! J- T9 H
) a) {0 {6 g+ t8 y& D) y

" [0 Y# |& j5 S& X; p/ s1 G3 e$ t  `% j: v
: v" S( W' T( h: L: l& m
" n3 Z/ u- _; A
3,808 人赞同了该回答( o1 O3 ?+ X  E; q" `4 T# v$ g, z
# d5 X9 }0 S" i  A8 Z
<div class="RichContent RichContent--unescapable"><div class="RichContent-inner"><span class="RichText ztext CopyrightRichText-richText css-hnrfcf" options="[object Object]" itemProp="text">1。干你自己的事,别管人家是发了nature还是挣了多少钱。# `$ @# v4 c# n# {+ b6 m+ f/ ^
2。别指望老板给你idea。糟老头子不给你捣乱就不错了。
, y% j8 r: o/ E. ]3。有了idea赶紧动手。洪水滔天也不能阻止你做实验(推公式,写代码一样)。8 b" R& R: g5 y
4。不被任何人pua。劳资就是牛逼,劳资就是要三年毕业。
, w/ e) o! r5 {: \5 E7 [7 u) Y5。不被pua的法宝就是实战。任何pua在你硬邦邦的实验、调查、证明的结果面前都是个渣。8 I9 G7 {2 l, o2 \% z/ g
6。写写写写写!!!!!!!
( G9 r% Y' \9 ]/ V: f. M, |! ]7。不要去碰任何红线。比如造假,比如一稿多投,等等。$ T: ^1 M( O4 r1 i, s
8。别碰任何横向项目。& @6 O& g2 O8 ^
9。吃好一点。
2 M4 V2 b3 d4 i8 ]' I; U9 m10。睡眠充足。(比如我当年就没做好,一般只睡10几个小时一天)
1 s: [. K+ ]' _9 H11。任何时候,遇到任何哪怕再基础的问题,都要赶紧去补。6 z* m! L3 y, f
12。细心一点。$ P- ~- I: |3 U& s5 N2 G
13。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一个大问题,一天解决不了就两天,两天不行就两周。时间长一点不怕,只要最后能解决。
9 Q3 c# O6 v1 @: w+ h; j8 o  f14。提高品味。比如图片只用矢量图。别tm老是excel截图粘啊粘的。(这种文章看见就想拒): |& ~  p& [8 P' x8 p$ n
15。养成排版的好习惯。+ ^2 [) c. i. I' U' I8 T1 K
16。别怕做ppt。珍惜你演讲的机会。: C! |/ c  z" `3 }9 S1 z& c6 ?
17。别随便给人讲idea。做完了再讲。
7 P7 V; s; M6 ]2 j18。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所以多看好杂志。# ]/ ]* D) \/ z" o8 `
19。自己写的再烂的东西也要珍惜。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是有小改和大改之分。+ O) k9 U; k# g
20。7天了解一下。
NN不忘初心 | 2021-10-20 02: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1。干你自己的事,别管人家是发了nature还是挣了多少钱。8 g" M) n3 }) t7 a( c9 N; d: q
2。别指望老板给你idea。糟老头子不给你捣乱就不错了。
* r+ U1 s& B5 J& t' d3。有了idea赶紧动手。洪水滔天也不能阻止你做实验(推公式,写代码一样)。7 `+ u% ]8 b' w" c8 u% H0 Y
4。不被任何人pua。劳资就是牛逼,劳资就是要三年毕业。
9 Q: m4 E; J5 R- q5。不被pua的法宝就是实战。任何pua在你硬邦邦的实验、调查、证明的结果面前都是个渣。
4 Q6 [; |9 n# v" v0 m6。写写写写写!!!!!!!1 M, y4 [- \% |2 l- k& `+ Q6 u
7。不要去碰任何红线。比如造假,比如一稿多投,等等。0 F# {! B3 e% y$ L/ D5 ]9 i
8。别碰任何横向项目。
( i6 x0 F4 X9 i8 z9。吃好一点。! \) E8 L+ s/ J' l1 n
10。睡眠充足。(比如我当年就没做好,一般只睡10几个小时一天)
5 u  g8 K- a" ?# y0 W7 O11。任何时候,遇到任何哪怕再基础的问题,都要赶紧去补。
- i* N* }7 n" }4 k  m/ ?12。细心一点。: I* H# V; \5 \" ]) O1 T' ^7 c8 Q
13。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一个大问题,一天解决不了就两天,两天不行就两周。时间长一点不怕,只要最后能解决。
3 E( g; P+ V7 h- m14。提高品味。比如图片只用矢量图。别tm老是excel截图粘啊粘的。(这种文章看见就想拒)% n. ]1 M! P1 k. F2 E$ J
15。养成排版的好习惯。
* y0 E' N5 m6 v- ~5 q5 o- {7 o1 B6 Y& d16。别怕做ppt。珍惜你演讲的机会。
# T  l/ m# T* {2 ~& d9 t3 n8 r% [17。别随便给人讲idea。做完了再讲。
" ^* Y6 @! e5 _' i18。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所以多看好杂志。! Z9 R3 u$ A1 y8 I, e
19。自己写的再烂的东西也要珍惜。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是有小改和大改之分。
8 V- y+ @% a1 r+ Y" `20。7天了解一下。
春风富贵糖 | 2021-10-20 04: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读一遍Philip Guo写的《The PhD Grind》.
- t! _3 V; z8 y  b5 k" W" w<hr/>作为即将踏上征程的PhD学生,我也没有什么立场给大家建议,不过还是吐血推荐一下这部纪实作品。三年前因为这部作品,我开始考虑出国读博,现在再读,又是不一样的感受。7 O) U. Y3 R* T  I  S9 G' B
CS领域的应该都读过这部作品,有可能或多或少了解Philip Guo. 他是一位典型的理工科博士。他出生在重视教育的华人知识分子家庭,在 MIT 读完了本科来到斯坦福念计算机博士,去工业界发展几年过后最终重回学术界,目前在UCSD担任助理教授。, J  S" w+ j% u+ a" J, u6 O# W! ^
对一个将要或想要走上这条路的读者来说,或许它是从被风吹开的窗帘里望见的一瞥风景,让人多少看见一点真实而非传说中或想象里的博士生活。书末总结出的那些箴言似的的教条也不能说毫无用处。但是我总怀疑,一个人是不是真的能从前人的教训中得到实在的益处。有些事是非亲身经过就无从了解的,不幸的是,学术道路上大部分的经验都是如此。 ——豆瓣网友木遥
: w! i) h3 |  Y  V5 |# }
" K6 E& [7 K/ A. h* @% H0 ~这本书的结构很简洁,就是像流年账簿一样将他的博士六年一章一章铺展开来:下坡路—开端—复发—中场休息—重新启动—量产—尾声。不过作者在每一年都有一些独特的经历和体会,并得出一些心得,让我们从这些个案中读出规律性的东西。书中描述的生活是我在过去几年再熟悉不过的了。——豆瓣网友xibeiliang
<hr/>另外,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收集了Philip Guo的文字和视频答案,大家可以查看一下:; c% V! D: y! k) B$ s$ c/ E
文字版:Advice for early-stage Ph.D. students视频版:Advice for first-year Ph.D. students由于国内上不了Youtube,这里做一下视频的搬运工,总共时长为40min,无中文字幕。
* J4 Z8 O& g( d<hr/>Philip Guo在一年多以前退网了,删除了他所有的分享和回答,也不再授权任何人进行转载和传播,大家有阅读的需要请自行搜索。
2 F  y8 @" Y3 o* `# n* g2 q两年过去了,我也站在了博三的门槛,Ph.D. is definitely grinding...
呵呵我来了来p | 2021-10-20 08: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答案是两年半前写的,似乎最近被大v翻牌,又重新被点起来了。那时我其实还在工业界工作,纠结于要不要读博士。后来,我在CMU开始读博士。结束第一年,回过头去看,这里的观点依然很对,但确实“知易行难”。也让我更加崇拜那些能用几篇论文定义出自己领域的博士生们。7 g" K3 f( J) m; e: W
更新一个例子,Arvind Satyanarayan 的job talk 应该是我今年看了最羡慕的演讲。他4篇一作论文拿下了mit的教职。
& g4 w6 D- O4 ]+ x  d. t" U* O" a<hr/>很少有人是因为发论文多而知名的,大部分人是因为有一篇论文,或者一个工作特别厉害才知名。 当你出现在top学校学校的面试里,不是因为去年做了这个,前年做了那个,然后累计起来,让人觉得厉害。而是因为你做了某个项目,也只因为那个项目。厉害的项目,一个就够了。
; t- k0 K6 n7 o以下言论仅限cs,我尽可能的把所有英文换成了中文。  r& g- W# ?9 j
----- 找能找到的最好老板
7 S4 k$ A! H# @# ]/ n* o一个好老板带给他学生的视野是完全不一样的。特别在计算机里面,每个领域都有几个大学术家族,家族大说明整个体系的老板都比较会教学生。趁早想办法通过实习,post-doc和这些大家族傍上关系,近了对phd后半段有帮助,出去开个会,老板之间互相介绍,几乎把人能认全;久了phd毕业以后,找工作找教职都有帮助。
; L: F' p5 @1 D8 m; y8 y+ |+ b3 H/ f读phd最重要的是thesis,而不是论文。
0 X) K, n  i$ E/ d- G
4 F. Y9 y6 h5 v' R; q, }& G  R6 v
这是一个很大误区,大家总喜欢以论文论英雄。1 i6 ]- {3 ^7 c" u3 @6 g) R* L
----# m# d% w' Z4 C7 s
以引用论英雄 比 以顶会论英雄更令我反感,我只同意以 youtube 点击量和钞票 论英雄。
, e# `3 g# l5 x0 E, g8 j偶像 johnny lee 当年phd 毕业,简历(http://johnnylee.net/academic/johnny_lee_CV.pdf) 上写的是
) w, D  M+ d! H/ F* I5 y' Y
Through my projects and research, I have obtained over $600,000 in licensing fees and sales revenue for their respective institutions. . K& v$ s* k& Z* C2 N( Y7 w
Wii Remote Interaction - Over 6.7 million unique views and 600,000 software downloads as of 3/25/08. 0 X& L4 D# Z1 Y7 l" n/ ~
$14 Steadycam - Over 1.2 million unique views as of 1/8/08 not including print and internet syndication.
----' {/ j1 ]2 p! v  Q$ l8 a
可能也是好老板和一般老板眼界的区别。一般的老板挣扎上顶级会议就已经开心得不行,而更好的老板会想这个问题是不是适合他/她来研究,是否应该让更适合的人来做。1 s* ]2 B" m$ l2 ]# M& }) b" e
记得多年前问第一次问实习时的大老板,
, i9 F7 {6 Z/ `: Z0 A3 g
什么样的phd才是优秀的phd?
大老板是美帝某厉害学校的教授,说的很干脆。
9 e6 `/ G$ }2 m+ P- J% U
phd的最重要输出就是他的thesis。哪怕整个phd一篇论文也没发,但是如果他/她的thesis足够厉害,依然可以很轻松得拿到教职。
, K7 K9 A* K: s8 R2 [3 C! B1 R但是很少有人敢这么赌,所以一个妥协的办法是到寒暑假出去在工业界研究院做intern,在学校里面做phd的thesis。做intern的好处是几乎三个月都能整出一篇顶级论文,然后学校里面的thesis就可以慢慢积累,防止没论文输出的窘境。
憋大招真的很容易便秘, 张益唐当年就是phd憋大招,憋坏了。科研这种事情真的不是一个人能控制的,大神当年引用了一个错误的定理,大招就被打断了。。" p, V0 z2 k1 u: n5 Z; _
每个领域都有一些论文野兽,phd毕业有20-30篇论文。这些人很厉害,但是很多论文少的,并非就弱了。去年stanford有个女生,好像4篇论文就拿下uiuc的教职。
) `, K* p7 f4 F重复一句,很少有人是因为发论文多而知名的,大部分人是因为有一篇论文,或者一个工作特别厉害才知名。
9 n1 o/ S- x- J9 z
; {( M2 ], g" Q! g" W6 P 对 PhD 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1.jpg
5 D9 d* u/ `! F+ [6 K, L0 Q这图是顺手画的,横轴时间段,纵轴处理的问题深度。phd可能是这一辈子唯一一次机会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做同一个问题。虽说问题并不一定深度越深越好,但是人生又有几个5年能做一次这么有深度的项目呢。
" U* r2 M& L# Z' I7 g" lPhD rewards for depth。  w* X9 P# j* `" _4 @8 W! w
Research rewards depth. You have to keep coming back to a topic or question to eventually make progress in it. So the longer you take to pick something, the poorer you will do.
# W: U8 S* ?% o. N/ c这句话来自于quora上布朗大学cs教授Shriram Krishnamurthi 的回答 。
, T" R" \, M8 m, y% I* a) h
对 PhD 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2.jpg ; E; G5 ^. b1 H: W: _7 H& b: ]
很少有人可以只画那根最长的thesis线,然后不画那些短线。
3 n* @0 w8 G3 x: z5 D+ y) }% ?所以大部分phd的研究一般是T字型,最长的那根线就是thesis。所以决定phd深度的就是thesis的深度。
) k; p, g" o: p2 N右半边是faculty副本,如果能开启这个副本,那就是另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了。9 }/ P2 v- e& U# k0 y
You have, one hopes, a long, long life in front of you.  Anything you don't touch now you can return to later.

7 g8 L. G. X$ A* v# p2 \3 |Research3 Z" X( w5 W- R/ ~/ m. b7 q, n3 O3 M
这一块是自己的观念,少发demo,poster,多发full paper,宜精不宜多。
3 L9 M4 ^: g1 }2 V0 Z& e! t; P( y! W; @; U- p
对 PhD 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3.jpg $ w0 \+ j- z, K. n0 z; h( b
; S2 p) y; y; `- `" r& @" K
很多人的research是这样的,拼命发论文,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看见什么好发就发什么,只要是顶级会议就好。然后要毕业的时候,把最后5篇论文钉在一起,就是thesis。, I( {9 V6 C0 {- l2 E

9 ]$ z- w8 n7 V( o+ A而我觉得一个优秀的phd应该是这样的,整个phd期间就发有限的几篇,然后这几篇文章就像沙滩上的脚印一样,围成了一个圈或者一个区域,这个圈是他/她的thesis。
6 m( ~8 e6 R8 }: C然后phd毕业以后,所有人都认可这个圈是你的。如果做教授的话,就招学生把圈里的坑给埋了。如果去工业界,就把这个圈里东西投射到真实世界里。
! }' `( ^' ?1 u6 u8 W/ y  M  z
$ d' k1 o/ |' N# l5 J8 w# g 对 PhD 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4.jpg   L/ W3 f) s' Z) k( p: D" S) |
--------------------------------------( F4 a0 t5 p+ N5 B+ F- e) j2 d
更新于一觉醒来发现多了好多赞。
2 H7 E7 {3 b- N% w争议基本在于thesis的重要性是否被我夸张了。' L: a1 ~3 y4 e4 D
phd的最重要输出就是他的thesis。哪怕整个phd一篇论文也没发,但是如果他/她的thesis足够厉害,依然可以很轻松得拿到教职。
% N) j7 O# h* t  S% m但是很少有人敢这么赌,所以一个妥协的办法是到寒暑假出去在工业界research做intern,在学校里面做phd的thesis。做intern的好处是几乎三个月都能整出一篇顶级论文,然后学校里面的thesis就可以慢慢积累,防止没论文输出的窘境。
其实这段话,我标记了引用,是我从教授那里听来的,但是我是完全同意的。
3 }' V1 i+ B. l. V4 q  n这里说的是极端情况下,“哪怕一篇论文也没发”。要是真有牛人在thesis里面证明了P=NP之类的问题,我觉得哪怕一篇论文也没,可能也有很多学校抢着要吧。
/ @% k. y' c( P' A. e! p@方大 " e; j+ C/ T; t% A7 D2 @
如果期刊论文不重要,“去年stanford有个女生,好像4篇论文就拿下uiuc的教职”,这个表述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以美国教职的竞争难度,以及uiuc的地位,4篇论文(其实是5篇,我印象中好像有一篇是journal的invited paper, 所以我就记得4篇,但是每一篇都让我印象深刻) 能拿下uiuc的教职是非常难得的。这并不是靠着那四篇论文发表在顶级会议上,而是因为这个女生的研究就像四个铆钉一样,圈出了一个小圈,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区域。0 J$ L! d9 b+ \; L+ m
Her work is IMO cutting edge, as well as an inspiration to my own research. Look at her publication record: just 5 at conference or journals between 2008 and 2013 (when she was in grad school).
: u( c& z! [0 [; Z! D- QI personally could not care less about the length of someone's overall publication record.
1 ?" ]4 n: r3 C8 |! JIt's not about papers, it's about IMPACT. Yisong Yue's answer to How many papers does a PhD student/postdoc typically publish to get a job at a top tier university in computer science?
' z0 x# N5 k5 C& y& F' M3 k6 \
@西林4 A. E. G3 W' Y9 H) @5 _0 M% R
thesis是综述,但是不是漫无目的的综述,而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计划好的问题。在计算机里,proposal和国内的开题有一些区别。proposal 并不是什么工作还没做,想到一个topic就说下计划,而是大局基本已定,一旦proposal通过,表示再有一年半左右就可以毕业了。
, K' \* n! A) k9 b! x0 _) e) L麻将三缺一。 7 s& O! Q' w$ k  F- J: h0 c' R
======
' t% a  I/ Y8 [; r& F: l% n今天才发现原来quora上几年前就已经有这个讨论了,顺手贴个链接。4 m# a' l% ~' O# T9 ?5 D' [
What is some general advice for a new PhD student?
夏日听雨2017 | 2021-10-20 16: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益相关:我PHD在美国读MIS专业。从自身经历来说几个点吧。
  J! Y% Z5 ~+ `( M* ^% j1 首先,课业学习,是所有博士一年级新生的主要任务。! O4 }/ J: C+ k( P% n$ Z
国内外PhD新生的时间基本都是在上课,美国博士一年级课程作业尤其多,第一第二学期都是4门课。除了上课外,博士也要积极参加一些个人或教授的课题项目,每周定期开会汇报,所以一周七天几乎都在花时间学习。因此,要根据每个学校课程设置以及学术计划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设计符合自身的学习规划。
* Q! Y; f& q4 Y  P# H' C; @2 J% O第一年是科研启蒙,学科基础知识一定要打牢。博一课程紧作业多,但是也是为后期学术研究打基础的重要的一年!建议一定要抽时间多读文献,做文献综述并形成小论文积极投稿。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方向,寻找相关合作老师以及同行,听大牛讲座,参与学术讨论,欣赏别人的成果并向各位学习,从而寻找一些机会和研究的idea。
  A' o! C. [  Q5 N2 博士注重课堂交流,要培养自己积极发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 r/ i* H4 I' d* k5 iPHD最后成绩不单单是期末考试的成绩,还要看大家平时课堂发言、课堂展示以及每一次的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表现。尤其是有些同学担心自己口语不好就不参与了。积极融入美国的课堂学习非常重要,不仅是为了完成课业,取得好成绩。学术研究中也非常重视交流,向大家展示学术成果会增强信心、培养发言的气场,对以后参加各类会议进行论文展示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3 C4 w5 |0 ?% Y( c3 T4 t) c, \( m& z; T& }/ E
对 PhD 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1.jpg . D: ]' R' V) n' F

, b% F% s9 F2 V3 博士跟硕士不一样,博士除了基础课要学习,还必须要做研究、写论文。
. B9 W" s: k6 \# [( u) N. R/ m! M在美国读博,口语交流是基础,语法是英文论文写作的必要,所以要抓住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提高口语交流的能力。有些学校有专门给国际生开设的口语交流与礼仪的选修课程,大家自愿报名参加。另外,部分学校给国际生提供论文语法修改的专业老师,可以直接邮件交流,也可以面对面请教,对于语法不太好的学生应该帮助挺大的。再比如,多参加小组讨论、开会、课堂展示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提高的机会。
$ S9 F2 M1 O3 s+ ]' p; Z5 m
& R  a/ l/ Y) k6 v! ^  N 对 PhD 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2.jpg
5 G4 ?# r9 m, J; l! ^4 H$ b+ y! c. P  z' S$ w
4 注重取长补短,一定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 @" P- M3 }1 k+ {8 Z- M" z多向导师、师兄师姐以及各类合作伙伴学习。几乎所有PhD的科研都是高度依赖平台、导师和合作者的,这重要性一定要铭记!在美国有些学校是导师制的,学生靠导师养,因此也要帮导师干活,如果导师觉得你能力不行或是不努力的话可以随时停止给你发工资的。
9 p6 J8 x8 I+ S  f另外,学术研究、科研工作大多数时间真的很枯燥无味,可能你埋头苦干几个月的成果被别人说的啥都不是,也可能你遇到一个问题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解决方案,难免有很郁闷很难前进的时候!因此,一定要积极去和值得信任、请教、合作的老师或同学,更有利于你自己的学术发展,在交流中迸发出创新想法和解题思路,共同进步。2 l! L: S+ y3 K5 ^% H0 G, d
5 学习掌握专业相关的一两项硬技能,可以是软件或是写论文的工具等。+ t; ]* a, H3 r4 z
博一大多数时间都被课程作业占用了,而学术研究也不是短期内就能看到成果的,因此也建议新生可以对照自身的学术技能做一些补充。例如,有些学生是跨专业读博的,或者之前在国内硕士阶段没有做过什么学术的话,可以在博一的时候学习掌握一些本专业学术研究常用的一些语言、软件工具、实验方法等,以免后期有想法也只能空写理论。) l0 {" F3 W% [; K. a/ O8 T5 A
6 学术研究的论文题目或方向不仅要有的创新性,还要有延展性。
2 |+ ]$ D+ s& s- X这一点很重要。有些新生选择的研究方向做出了研究成果,还可以继续在这个课题上研究出新的东西,这样前期做的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还能为之后的研究贡献价值。而有些人做的东西做了一次,就没法继续做其他东西了,甚至有些研究方向还没做出东西就被时代淘汰了!因此,选对方向很重要,这决定了前进的道路是否能走得通走得远。6 G7 T1 ]3 T( Q' u( N0 e
7 付出足够的科研时间,随时记录自己的idea,注重知识储备。: d1 r" Q/ R/ h7 i; w  f# M
学术研究跟其他工作不一样,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苦苦钻研得来的,你付出多少时间在科研上直接决定了你的成果有多大!另外,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仅仅是几课堂笔记和每次与同学老师的小组讨论笔记,还有平时自己解决某些代码或是模型问题的一些笔记,方便自己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快速找到解决方法。最后,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的一些idea,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自觉的进行着大脑思考,把每个有价值的想法记录下来,储备总会用的上的。
* s+ g/ S) d8 A' D+ N/ v3 l/ d
3 q$ ?9 [- o4 G3 n* v 对 PhD 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3.jpg 7 l4 s" a( o4 g6 V
3 V2 A# w8 [' c4 T9 W0 o
8 读博要多关心时事新闻、留心生活2 ]" i' A; _/ N3 }( Z: w7 z
很多科研的idea往往都是来源于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科研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的学术研究要紧跟时代、社会发展,服务于生活。我们应该关注国内外新闻,才能掌握科研的方向和创新点在哪里,做有用的研究,做发展的研究,做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改善生活的研究。: G. j; f/ t& P! h
9 正确面对别人的批判与质疑,甚至是全盘否定。# G; I! O# t. ^/ ]5 U5 Y' H5 e1 O
我在博士面试的时候,教授问我为什么读博?能不能承受失败和被否定的压力?他说博士就是要热爱并且能坚持,大多数情况下你的论文都是被拒,然后根据审稿人意见反复修改。当时没太多感触,后来自己亲身经历了才明白这一点多重要。因此,建议PhD一年级新生们也要有心理准备,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得失,切记不可急功近利!不可心急!6 C  R5 c7 `: M
10 定期健身,做运动。
) ]1 O$ g6 L  s3 |虽然一年级课程与学术研究都很忙,但是定期锻炼也非常必要。我们学校中国留学生有自己的足球队、橄榄球队、篮球队等等,我一般每周踢两场足球,不管有没有时间都会约师兄一起去健身房锻炼两次,从而保持身体与大脑一样的敏捷,充满活力。
; m# r, S0 C' t% u1 P0 G4 f, B# U  n  s
对 PhD 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4.jpg
( D3 I/ w0 {. w6 S  M! N' b7 x2 ~) Q9 Q0 W: f
11 每天留给自己冥想、反思总结的时间。0 h( }& F. e" O" M, |' ^, X7 ^! ~8 a
我们有些同学常常忙到晚上一两点还在学习,然后一觉睡到天亮又开始第二天的学习,他的精神一直处于工作状态,长期以来肯定是对身体很不好的。建议新生们每天按时睡觉、起床,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我每天基本都在12点上床,闭着眼睛思考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情况,然后想一下明天要做什么事……这样既可以保证足够的休息,又能很好的总结与计划。当然,偶尔遇到一些紧急的事也难免会稍微晚一点睡,可以在午后稍作休息。
5 Y7 y+ [6 O3 i( x' H5 G3 C12 与家人朋友或是身边的同学保持联系
# y6 c! s" H. R) W, {适当倾诉与情感表达有利于放松心情,调节压力,更能保持自己的社交关系网融洽和谐。博士都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实时排解压力也不仅仅能靠加强身体锻炼能解决的。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利,心中就会有一些负面情绪,适当的倾诉、有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网能够有效缓解那些负面的情绪,帮助快速恢复信心。
/ x8 R5 i9 D, p) f7 s2 T
- b  U; Q( w' b% g6 E% Q- d: C* L 对 PhD 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5.jpg
$ D7 h6 l/ ?! E) f: R2 ~: d
作者:棕榈大道专业导师Jack,目前就读于Temple University MIS PHD
7 g, a' J$ Q  p- x如有更多留学申请的疑惑,可私信或添加微信 palmdrivezhihu 咨询。
123461104 | 2021-10-21 02: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虑到跟我另外一个答案可能有些overlap,. X$ V9 v6 m% \* p- C& i  _
有哪些东西是你读研究生以后才懂的?我感觉除了那个回答之外会跟自己第一年说的有几点:- B$ U3 Q' t( j/ t
1。只为自己工作,这跟付我钱的导师,其他人都无关。
; e8 N  k( |7 U4 J2。无论想不想以后走学术路线,都以做faculty作为职业目标。尽管出成果需要运气,但是以faculty作为目标,结果都不会太差,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q  {9 t0 h2 n/ ^/ R& w( p) R
3。不要随便给自己放假,常年持续性工作。每天如果能工作12个小时,尽量坚持到14小时,因为自己的所有产出,可能都是最后两个小时做出来的。这个建议对一年级新生尤为重要。1 ?/ S/ t( B" g7 d8 S2 Y! k* S
4。博士生在哪个国家永远是身份最低的存在,跟博士不同,千万不要有优越感。博士生是一个个体水平差异巨大的人群,在你不知道的学校,可能你的水平都会被你同行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完爆。我们永远需要极其努力工作来impress周围的community,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平台。. a  `+ ^) q5 U- {4 y
5。追求独立科研,不要觉得应该跟哪个师兄或者博后老哥干活混。没有好下场的。是否该和跟博后或者senior同门合作有两个标准:第一,这个人确实有很强的一作工作,非常有insight。(可以跟其学习)第二,这个人为人非常nice,会为人着想 (不会坑你)。这两点缺一不可。最怕的就是空有一把年纪,学术水平却跟不上,心里都是小99,把小学弟学妹当傻子。这种很多,尽早脱离为好。反过来,等自己成了高年级学长,如果觉得学弟学妹值得自己的时间,一定要好好培养新人,对其负责。- ^+ Z! V( X9 @$ f) e* S
6。一切以把事情做成为中心,自己的情绪是最不重要的,不要太脆弱,把自己太当回事,绝大多数没人会在意你的情绪。最开始的时候,自己的可替代性非常高,项目不是少了自己就不行。/ R# q( B( H- w0 u& }8 H! u) J
7。同样的实验结果,present的方式不一样,取得的效果和为成长铺路的功效天差地别。这适用于group meeting,paper,proposal,谈合作,几乎贯穿科研始终。  S7 {+ p/ u7 x+ X. g9 n
8。没有任何人做工作(导师,同门,同学)会首先为你着想,你也同样。但是在喂饱自己的过程中做到顾全大局,try to make other people successful if he/she worth your time。如果你有货币(能力,人,技术,资源),该花就尽管花给别人。
$ P7 z; @# y9 T1 m. r9。遇到任何人,笑着打招呼,善于称赞别人的工作,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1 I# ~! q) w* u3 D: ~( ]; X5 `* m10。高端科研圈里,如果你觉得这个人(导师,牛逼师兄)很高尚,不图这不图那,但是事实上往往不是这样的,他想要的比你想象的多得多,只不过那些东西跟你想要的不是一个level的。小萌新只想发点小paper赶紧吃到点小甜头,人家满脑子只想发nature science,拿几百上千万的经费。他们眼里,只有自己头顶一片天,其他都看不见。反之,如果你发现一个长辈还在跟你斤斤计较一些小事,也可以果断离他远一点了。时间宝贵,与其接触降低自己level,徒增烦恼的事少做。5 }8 O( k2 K- F
11。可能的话,多吃小亏。没人是傻子,如果有一次耍小聪明还当别人是傻子看不懂。你在很多明白人的心里就直接被pass掉,亏大了。8 D* Q+ l( n* e- q
12。跟人约meeting,无论是干什么,都要严格守时。不尊重别人时间是大罪过。如果有约别人迟到,我只可以忍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之后,果断断绝一切接触。: v0 v+ O2 ?3 |3 f7 S+ V
13。不要想着一味帮别人忙就会收获好人缘和尊重。在研究组里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人,最大的底牌,就是他的代表工作有多强。代表性工作体现几点:+ E) j8 J! A& a5 k8 z, u6 H, P
1.这个人的时间价值
$ Q+ G# h- p1 u5 [: U) i' U2.这个人的思想水平
& b* U) x0 I4 H. z3. 这个人对于任何项目的potential contributing power
8 y6 h" {1 ^: q2 t) c+ o& n6 i& q如果没有这三点核心价值,没人会发自内心尊重你。保护好自己时间,积攒自己的强大底牌,你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高效。
, _+ z2 a) V3 [8 K8 z$ Z14。研究组或者高校环境类似动物园,强者可以拿到所有风光无限,弱者蜷缩在角落被人宰割,其疾其苦nobody cares。( W* C7 M" K# L+ e
15。往往只能吸引到跟自己same leve的人做你的collaborator,所以,坚持不懈提升自己,但是努力跟比自己更强的人打交道,与其一起学习进步。
& L9 h. N. f, O7 ]: P! ^9 |  ~续更
预约单身 | 2021-10-21 13: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是点赞的四倍!!!忍住不哭……请看到的朋友们双击屏幕点个赞,血泪分享求鼓励!!$ l! f) N2 L( Q- p  B
---
" |" p1 r$ r* P1 X  d3 I博士第二年进入尾声,来分享一下博士修行经验,都是我亲身实践出的感悟,懂得越早收获越大,希望能帮到大家。% Q! w, n( {! e( w: Y/ }* l$ Z; }" Y7 F
1. 建立工作体系并优化你的工作流(work flow)4 d9 B2 M6 x' S: D( O- T4 q
- B% d* O' f( ?$ V( t6 g8 m. C; ?
博士阶段的目标是成长为独立研究者,建立合理高效的工作体系会极大提升科研效率,大量减少重复功和无用功。) u9 g3 G9 k/ M  }9 B: S) h2 w* d. r6 i
我认为博士阶段至少需要建立三个工作流:日常任务管理,文献整理,数据分析。
$ G0 F8 h* I2 ~& L日常任务管理体系是为了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博士期间的大部分日常任务都是自己制定的,需要建立系统思维,从期望博士阶段取得的成果倒推至每天应该完成的日常任务。我个人使用过很多不同的软件,目前优化得比较理想的是Notion,这个软件相当于Excel,Trello,Outliner等多种工具的结合体,非常强大(见截屏),而我利用Notion建立的管理体系可以确保对我的中长期目标都可以落实到每天的行动中,也方便我定期回顾优化工作流程。 3 F3 A) `# a% r) T
9 K; {* S. k0 B
对 PhD 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1.jpg 4 E. l5 G/ ?, X+ Q! V9 K$ Z, H  b9 ?
截屏是我的项目数据库,这个库在我的体系中处在中层的位置,上属阶段性目标,下属具体的每日任务,而这个面板可以方便我看到项目的进程,不同项目对应的价值和优先级(带∑的都是公式自动计算,是根据相关联的其他信息汇总出的结果),大家感兴趣欢迎留言讨论,共同切磋交流。5 S  _5 B- \9 d3 Y- d# n
文献整理方面也是需要搭建一个工作流程,从定期追踪最新文献到根据大小论文的需求进行的文献回顾,都要有一个保存和整理的机制,目前我使用的工具主要是Zotero和Airtable等。这方面其实我是吃过亏的,博士初期读了不少文献但都没有一个整合的体系,往往沦为了“一次性任务”,看过就丢掉了,导致我后期遇到类似的话题还要重读文献,浪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因此文献处理方面一定尽早设计一个体系,根据自己的使用场景和需求制定一个合理的工作流,让自己的文献和书籍不再白读,笔记不再白记。
- U1 E" w& A) a针对文献阅读工作流我在另一个回答中有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强烈推荐阅读:
: r" b. f5 d4 s( @5 \有哪些好的科研习惯?数据分析方面的思路基本一致,但目的更为聚焦在研究分析和结果的可还原性(reproducibility),也就是不论是你自己在多年后回顾,还是其他人拿到你的数据想要验证你的分析,都可以精准再现你当时的分析步骤和结果,这也是确保研究质量的重要原则。在没有学习R之前,我用SPSS这类菜单型软件很难追踪自己每一步分析都做了什么,很容易使得研究结果不可重复,无法达到reproducible,也很难进行回顾检查是否有错。因此这方面我建议做量化分析的朋友尽早养成写分析脚本的习惯(不论是R,Python还是Stata),来确保自己的研究结果可靠可重复。质性分析相关的就使用类似MaxQDA,Nvivo一类软件,及时更新log和memo,这些当下看似琐碎和无关紧要的任务,在研究后期都会对推进分析和写作带来极大的帮助。
4 Z4 Z: G- {9 B0 [  O$ p: @% F9 K2. 明确导师在博士阶段的作用
! k) F7 n! X+ V4 i; _" d% `( ~: {) E5 k: \8 R
这点我在另外一篇回答中也提到过,我认为导师在博士期间的作用主要是两方面:心态维稳和危机化解。注意这其中并不包含专业知识,这也是我看到的最常见的博士新生的误区。很多博士生会对自己的导师不满意,认为导师在专业领域的给不了足够前沿的指导,但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迷思,博士阶段的意义本就是探索知识的极限,如果导师脑中都有了现成答案,往往说明你的研究还不够前沿。而端正了这种心态,不仅在选择导师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在博士阶段也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 {4 T% a0 D& ?3 w博士选导师,到底看导师什么?3. 一切都要趁早
& o  v1 }- @" @2 |' p1 h  V6 w) L7 G# R, O1 K1 O
博士少则三年多则五六年,看起来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但平摊在每个阶段任务上其实并不丰裕。我非常主张任何事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早完成,比如小论文尽早发表,数据尽早收集,博士论文尽早规划。趁早的意义一方面是早起鸟的心态优势,另一方面则是给突发危机留出应对空间。以我自己为例,我是组里最早通过博士资格注册答辩的,理论上我可以不用这么早,系里规定第二年第一个学期通过注册即可,但我还是选择了提前完成,这样我可以尽早开始收集数据。也正是因为我当时的这个决定,以至于我没有被疫情的到来坑的太惨,虽然也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但起码收上来的大部分数据可以让我能够继续推进。退一步讲,即使没有疫情这种特殊情况,走在前面也会带来很大的心理优势,直接影响心态稳定和后续阶段的任务完成效果。
5 J2 U+ F: U& s9 Y; X8 ~4. 端正心态,认清科研事业的发展规律7 _, @+ F9 |. d" W# s8 p
  L+ q6 e3 V) i$ `) T# ]: I
博士中期很多同学都会陷入一段低沉期,这个时候往往都是科研进度不理想,或者之前尝试的方向被推翻,这些困难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遭遇,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很多人没有坚持住,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选择放弃读博。作为半个过来人,我的感悟是一定要提前做好期望管理,端正心态。科研发展大多符合指数增长曲线,典型的苦尽甘来型:前期需要大量的积累,增长速率非常缓慢,但是中后期则会呈现爆发式增长,马太效应明显,强者会越来越强。了解这个发展规律你就会知道前期的积累和突破是非常困难的,需要耐得住寂寞和失败,相信厚积薄发,坚持到后期道路会越走越顺。
# W( S& s( ^. q( `5. 不要和别人比较,每个博士都是独一无二的; C6 n% i+ o' n* G
4 N# u6 `- U' t/ f
读博之前我就听过很多博士期间抑郁的事例,跟身边的同学聊天也多少会谈起这些。博士期间感到焦虑抑郁基本上是难以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心里调试的方式减少这些压力。对我自己而言,最有效的一点就是停止和别人比较,博士阶段每个人都在独一无二的路径上,所谓的快慢只能跟自己对比,跟别人对比无异于自寻烦恼。比如我的研究偏量化,那么我的研究设计就会比较耗时费力,但数据收集上来以后我的进度就可以相对更快,而如果是质性研究项目,也许项目启动非常简单,但数据分析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反复打磨,每个人的研究设计都不同,横向比较只能是徒增烦恼和压力。
3 E0 x6 w! B, ~( t6. 养成规律的作息和运动习惯
" h  C5 n9 G% n. K7 i& z. D; ^! E- b, z6 o0 @4 o
读博期间我的一大收获就是养成了规律的作息和运动习惯。我可以自豪的说我读博以来没有熬过夜(也是年纪大了。。。),并且每周都能保持规律运动,推荐大家使用一些习惯追踪软件进行记录,也给自己长期坚持带来动力,我用的是Streaks习惯追踪软件,截屏里放了今年的记录,虽然疫情健身房关闭导致我的运动频率略有下降,但整体还是维持在一定水平的。其实我博一那年赶第一篇作业的时候一度放弃了去健身房,但还是我的导师给了我中肯的建议,她跟我说不去健身省下的一小时远比不上你去健身哪怕只有二十分钟带来的收获,这种规律的作息和运动带来的是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是积极的正循环,也是保持工作效率的不二法宝。- N. h# A, Y* H$ T3 W8 f+ W3 ?
) n5 M8 _2 c+ F# d
对 PhD 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2.jpg , F2 _+ p) R: A
7. 珍惜博士阶段,这将是你人生最专注于学习和科研的纯粹时间
) P6 h2 M$ T3 a2 E
) Q; r* i5 y9 B% G4 q) `; f" W这一条是我作为已经工作过的人送给一直在校园里一路读上来的同学。工作之后你就会知道各种繁杂事务之下你能够留给科研和学习的时间是多么有限,而博士期间你有整块的时间可以分配给各种不同的科研任务,可以尽情的上课和看书,还可以因此获得相应的成果和满足感,何乐不为?希望每一个读博的人都可以好好珍惜这段无比珍贵的纯粹时光,对得起这份难得的人生经历1 {- Z1 ~9 [0 G3 |9 l
以上的每一条都是我亲身实践(踩过坑流过泪)摸索出的经验,希望看到这里的你可以双击屏幕给我点赞喜欢收藏,让我有动力继续分享更多,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霸王丢 | 2021-10-21 21: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了很久,这几天趁肺炎病毒肆虐在家自我隔离把东西整理了来回答下这个问题,也算是对博士第一年的总结。博士第二年,其实我已经在科研的路上走了挺久,受到了无数人的关心和守护,所以一冲动,写下这篇长长的总结,希望可以给叩响科研大门的你一个真诚的握手,一个温暖的拥抱。觉得还行别忘了也给我点个赞谢谢 :-)
5 D5 N4 ?( y: [4 i) _9 b* g我觉得PhD一年级的新生应该需要理解科研的3个意识:职业感、共识感和艺术感;并且在第一年有5个小目标可以努力尝试实现。/ T' A/ D# v8 z: ?1 F
总的来说
7 }8 x' t! v5 J  P$ e8 i$ G$ E  S" @2 x# b" S4 l
在概念上:# {2 T% _7 T- h# ]5 u4 {0 P" _3 u
    职业感 意味着现代科研是一项社会建制,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虽然不只是工作):要有产出,有系统,有角色共识感 意味着科研不仅要收集事实、总结知识、形成系统,更要和同行交流和分享:要分享成果,分享疑惑,分享感受艺术感 意味着科研是观察、感受并且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被观察到的事实是可以通过数据和模型捕捉并被可视化的,这些结果的呈现不仅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6 S6 k6 J0 e7 X1 Y; i! k1 m
相应的可以在第一年尝试达成的5个具体的小目标是:
; h7 J+ k. H  t# @
    做综述,写小文:写一篇博士课题有关主题的综述或者选取博士课题下一个的子课题快速完成并投稿(不论多小完成最好);去开会,做展示: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对报告人提问,对别人的工作表示欣赏,制作一份墙报展示并介绍自己的初步进展或者研究方案(多问多说多改错);交朋友,勤交流:建立自己的科研朋友圈,认识几个值得信任、可以经常和他们请教、倾诉或者合作的老师和同学(找一个地方可以流泪);集想法,夸别人:广泛收集并定期回顾对自己有所启发的研究,尤其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研究,给它的作者发一封邮件请教或仅仅是表示喜欢(喜欢你就告诉TA);有审美,肯批判:会结合多种工具优雅地可视化自己的研究结果,准确传达所包含的信息并且能习惯性寻找图表信息中的错误、歧义、误差和冗杂(知道不好才是真的好)。
    5 `! o$ K4 n* x) {( F
<hr/>好的,接下来的具体的分析和总结,文章很长很长,看起来应该会很累,就像我写的时候一样,但我坚持了下来,希望对来看一看的你能有所帮助。! }' m' v. G3 |9 D3 j" N) o' w' o
首先提一下答主背景:香港大学,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专业博士就读,回答整理的内容可能主要和基础研究类PhD比较相关。
' q- [* n# R8 @5 H6 p% g* z. g职业感% P$ f! D  V. T5 `: a: l
2 G- y) s5 n2 n, I
说职业感其实是会让很多人有一点点矛盾感的。因为很长时间以来,似乎我们对科研工作者的印象和憧憬都是布鞋丈量千山万水,板凳枯坐十年百月。更多的时候我们倾向于用工匠精神去形容科学家,觉得科研应该就是那种小作坊用手一点点敲、一寸寸打磨的感觉。而每每说到优秀科学家总是理所当然地觉得能听到一些“从小就”的故事。在和很多科研人交流还有看大家的博客的时候,总是感觉大家的宿命感和使命感是很重的,至少表面上是这样。似乎研究肿瘤细胞就是家里要有人罹患癌症,研究昆虫就是从小在家里养了各种虫子,研究生物多样性就是从小在山里到处跑。外界对科研的理解也相应受到影响,觉得科研就是,或者就应该总是很美很酷很浪漫很高级,而这种幻想是片面且不切实际的
9 S3 F+ {: K3 }+ q; z3 A9 h反观职业感或者职业精神这个词,总觉得充满工业感或者商业感,往往联想到的就是清一色整齐的工装安全帽或者是西装领带星巴克。大家好像不常说科研的职业感,似乎这样就会将科研工作和这些很流水线化和商业化的东西联系起来,变得急功近利、失去创新,害怕坠入霓虹光柱,玻璃幕墙。我觉得在高歌科研宿命感和使命感的时候,应该同时更加广泛地强调职业感。职业感不是去理想化,而是寻找现实的平衡,追求高效、健康的工作模式' `8 E6 G# y7 R
今年是2020年,距离科研真正职业化已经过去了130年。130年,看起来蛮久的,但是这其实是对于西方学界而言。130年前,现代科研算是正式成为一种成熟的社会建制和职业了。它并不再是十六七世纪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也不像是十七八世纪的自然哲学家的遍地开花,现代科研已经有很庞大的学科细分和相应的专业学会所支撑,像一台巨大的工厂落在人类几千年耕种的知识田地上,轰隆运转。它持续不停地生产着科研成果,不一定每件产品都是奇珍异宝,但每一个都承前启后,汇股成流
; G$ j3 ~! c5 o; n4 v1 Q它同时也拥有着培养职业研究人员的一套专门模式:PhD。PhD是现在几乎所有人迈入职业科研的第一步。对科学或者科学研究饱含深情的年轻人通过它的训练而成为合格的职业科学家,他们继承下先辈科学求真的价值观、习得已有的专业性知识并且要发现新的科学事实和解释。遗憾的是,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在中国,对科研饱含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多人误把对博物的热情当成了对科研的热爱,也有很多人误以为读博只是读一堆更高的书,学一些更难懂的知识。事实上,热爱自然探索自然与职业无关,而读书也只是在科研门槛前刚刚抬起了腿。更有很多人,不过是害怕突然从网络世界坠入现实社会,会无所适从。真的是duck不必,科研作为一种职业并不适合所有人,博士也不是人人都需要追求的学历制高点9 ]) P& Q, `8 y) d4 m
所以强调职业感,是当我们回看很多优秀的科学家的时候,你其实会发现,是有那么一些科学家是“从小就”的,是充满天赋的。他们的故事充满传奇,广为流传,距今久远或屈指可数。但是在科学史的浩浩长河中,也有灿若星辰的优秀科学家,他们的故事好像没有那么传奇。事实上,更多数量的科研工作者成为优秀科学家的过程往往是时代的裹挟和机遇的造就。他们可以在很多事情上做到优秀,不一定需要做科研,往往只是正好和科研相互成全。他们之所以成功,仅仅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很优秀
6 U- m! e1 h/ q) J发现了么,想成为优秀的科学家,并不一定需要你和研究内容有什么自幼的奇遇,并不一定需要你身上肩负了什么伟大的使命,其实更需要你本身成为优秀的人。很多人觉得读博很累,很焦虑,不像读书时那般轻快,觉得读博的生活和自己的期望相距甚远,觉得自己满怀梦想、充满激情结果还是活成了睡在写字楼里人,活成了杵在生产线上的人。
9 a3 t8 H/ R' G7 f- V3 `$ R朋友,我说朋友,开心点,科研不值得。科研不值得这么苦大仇深,背负泰山。! K4 X: {( g/ X; Y/ f: K
科研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发现问题并尝试回答问题,过程结论可靠并且可证伪。它比市场流动还冷漠无情:
; e2 o1 a* y( M0 ~
    普适性的结论比特异性的结论更容易让人理解,系统的研究比零散的研究更容易被人记住。科研执着于原创性,但是第一个不一定是最完善的。和人类这个物种更加直接相关的问题往往会更加热门,也会有更多人投入。
    : ]" x' J7 u* }1 [
自然,
: Y% O2 {0 @  G
    想让别人理解,那便拓展你的研究体系,跨物种、跨系统、跨学科,找到相同的事实和解释;想让别人记住,那便建构自己的研究体系,搭建框架、归纳要素、统一理论、广纳实证。没有办法平地一声雷,开出一个新世界,那便拆平房、起高楼、固大厦。地球上几乎没有与人类无关的问题,往往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荧光照出那一条让人们看到通路。0 D( O0 x; x# {1 j' D' z- ^
在职业感面前,我们无需耻于谈论功奖,也无需掩藏心中梦想。直面你的目标,想要做出重大成果,想要获得重大奖项,那便寻找最优的方向最优的材料最优的搭档;想要享受过程的快乐,研究自己喜爱的东西,那便远离喧嚣或潜于闹市,不患得失。一切源于你最想达成的目标,发于你对社会规律的把握,成于你愿意做出的牺牲
& x0 f( J. l. h$ r职业感要求我们更冷静地观察和研究自己的职业和价值,寻找规律,找到出路。尝试把科研当成工作,从PhD就开始。读书好像是岗前培训,PhD好像是漫长的实习。感受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在科研的主题、方向、不同环节还有实验室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科研的职业需求要你足够优秀、足够细致、足够有批判精神。那在PhD里,你便需要完善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眼光,拔高自己的视野。在这期间你可能会被无数人无数次评估,在他们的纸上或者是心里写下分数。同样,你也需要评估自己,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这份工作是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保持多样的爱好,接触不同的圈子。在科研工作里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在职业选择上也不拒绝任何一种可能
1 N# x/ Q6 v; }) f/ B职业感要求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产出,尊重想法,尊重可能性,但更尊重成果。文章一般就是科研最直接的成果。博士一开始,我好像野马回了草原,满脑子充满了想法,曾经迫不及待地端着想去到处绽放。可是一天也就24小时,一年也就360多天。每一个和导师合作者许下的承诺都需要实现,每一个deadline都需要追赶,每一个计划都不能是空头支票。世界上有意思的问题太多了,生而为人,寿命有限,我们不缺时间去努力,但是需要花时间去选择;我们不缺时间去构想,但是需要花时间去完成。所以第一年我好些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没有一项真正做完,并且还影响了本可以完成发表的课题。当然,我也发表过文章,所以我清楚地知道发表和没发表往往是质的不同。只有真正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经历了作图写稿改图投稿改稿这般漫长,扒下一层皮之后你才能说实实在在地踏出了科研的第一步。保持目标性,明确优先级,科研不缺乏伟大的想法,更需要完成的工作
* g3 d7 L, u( d( a# _4 M+ ^职业感要求我们更理性地评估自己的工作环境、同事和导师,拒绝自己的生命被剥削。人只活一次,很多执念只是在伤害自己。PhD的科研是高度依赖平台、合作者和导师的,课题需要钱、需求设备、需要材料,同样也需要懂得珍惜你劳动价值的合作者和懂得引导你努力方向的导师。很多的时候,大家读博路上的阻碍一方面往往就是无法找到合适的材料,实验室没有匹配的仪器,而另一方面就是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在与自己核心课题无关的事务上,总是在帮别人的忙,总是在顾及别人的评价,总是在忧虑别人的抱怨甚至是怨恨。我相信每一个PhD都狠狠地努力过,都尽自己的努力想要摆脱对外界的依赖。可是既然现有工作环境无法满足课题的需求,那就应该尝试寻求合作寻求外出交流寻求来自科研共同体的帮助,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低估科研共同体的善意与力量,他们和你一样饱含热爱饱含阳光。尊重你的同事和导师,就像尊重每一个有尊严的人类个体一样。但是如果他们无法平等地尊重你的人格,尊重你的价值,尊重你的努力,毫无节制地向你索取,甚至是控制你、威胁你、强迫你,那么朋友,记住,科研的圈子好像很小,但是世界还很大;充满恐惧的日子似乎很长,但是人生其实很短。推开门,走出去,千万不要回头。( w% z, W$ Q! b3 \
职业感要求我们更加重视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对社会,对世界,充满关切。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角色,科研需要直面社会需求;作为一个和社会一起运转的职人而不是锁在象牙塔里的神仙,你需要关心社会、世界在发生什么,关注这些变化和你研究的关联。GDP与自然灾害,气候变暖与传染病,消费方式与人类健康,生物入侵与城市化,动物分类与病毒传播......你的研究从未脱离你的生活,只是你的眼睛只盯着远方,没有看一看身旁。并且,还应有角色代入感,时常提醒自己要求自己更加理性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解决生活里的问题。尝试和父母聊聊自己做的是什么,和爷爷奶奶说说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亲戚姑婶讲讲怎么辨别伪科学。人民群众从来都不在网络上,不在电视机里,就在你的身旁,和你一起吃饭,和你一起生活。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陪伴,再伟大的科研也只会是一纸空谈。- N+ {; W, F" L% y6 S5 I
职业感要求我们更尊重人在生活中的角色,只会踏实工作而不会踏实生活的人是空洞的。《三体》里说,宇宙很大,生活更大,不需要在深夜实验室的灯下吃着泡面感动自己。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衣食住行,一日三餐。很奇怪,总有一种风气,似乎人一旦停下忙碌、拒绝加班就好像变成了享受生活,变成了享乐主义。从前困于时代和条件,先辈科学家们需要在战火里,在斗争中,甚至是监视下工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今,科研人员已经可以体面、光明正大、骄傲地工作了。人们更认可科学、更相信科学了。对于科研人员,努力生活和努力工作一样重要,需要同样扮演好自己在不同环境里的角色。横亘在你和生活之间的沟渠从来不是所谓的事业的压力,那个沟渠不过是你漠视了生活的压力,或者有人帮你默默背负了生活的重担,你同时选择了逃避。生活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吃穿住行一日三餐的压力,并不比工作的压力小,他们之间也没有高尚与低下之分。人活着,就是很累,但是可以很快乐。提高自己的效率,减少自己的拖延,拒绝不重要的求助,高效完成自己的工作,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更努力地活着,更努力地爱着陪伴你的人吧!
& L4 I' C; @" ]. r5 v职业感最后也要求我们应该以职业为导向,毕业后做不做原创性科研并不重要,但直面职业选择和职业竞争很重要。找工作,找人生的出路应该是PhD路上最大的焦虑之一吧。其实你可以问一问大学选择没有选择深造的同学,他们毕业前夕同样焦虑、同样迷茫。人,或者说大部分人,总还是要工作的吧,面对职场的压力和焦虑和科研没有必然相关。是的,成为一名PI越来越难了,同样创业也越来越难了,想成为企业高管也越来越难了,想成为大城市的公务员也越来越难了。博士的数量一直在增多,但是教职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同样多;大学生的数量也一直在增多,然而是大学生就招的职位也并没有增加同样多。随着整个社会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中每个职位对人才的要求都在提高!职场上,只有符合职位要求的人才会被接收。因此要在一开始就有就职意识,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了解职位要求的动态,需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拿到PhD后不一定需要走上学术的路,继续做原创性工作,社会同样需要很多人从事重复性的、技术类的、传播类的和咨询类的工作。如果选择留下,那愿你能够继续创新知,播智识;如果选择离开,也感谢你的付出,愿你可以继续怀揣理性,保持批判
  z. ^% h8 g: ?% ]4 R<hr/>共识感
+ n! f. e! U1 [* @( K
; e9 q& x. J) O, e. i" ]共识感几乎是科研楼台高筑的基石,科学本身也就是人类科研群体认知的协议,靠这个群体监督和推动。在现实中,科研训练里强调的往往其实并不是共识,而是批判和反思。因为我们其实很容易相信别人,很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很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更多的情况不是难以达成共识,而是不敢提出异议。批判和反思才是科学前进的根本动力。那为何在这里还要讨论共识感呢?. H: n1 @' E- I( t: R
强调共识感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科研运作和知识产生的过程,客观看待SCI和影响因子。SCI、CNS、影响因子,这些关键词总被PhD挂在嘴边,也往往是大家焦虑之源。我们的心情为什么总会被发文章支配?回顾科学史,搞科研发文章这种事情是怎么来的?在科学家们发现了新东西之后,他们往往希望自己的发现可以激发人们独立、自由地思考和讨论,科学不需要圣经来统一思想,而需要交流不同的看法。在17世纪开始有专业的学会之后,科学家们的交流愈发频繁,除了定期开会做报告之外,大家在平时也需要一种固定形式实现高效地通讯。这时候学术期刊产生了,作为承载科学家思想和发现、促进科学家交流和思考的形式。现代的学术出版系统也趋于复杂,通过这些多样的形式,科学家们的发现被传播、被讨论、被系统地记录和应用。大家在这些交流方式的促进中彼此合作并保持开放,以此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被留下被多数科学家认可的的发现,就会在历史长河中被编织进人类包裹自己的知识毛毯里。) N  v( P9 p# _# [6 }* U
这种开放交流、彼此合作的模式保证了科学发现的客观性,每一篇文章都有机会被阅读,每一个发现都可以会被重复验证。那自然,不同的期刊也会有不同的关注度,广受关注和传播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也就越有机会会被看到,进而也越有机会会被引用,引用于支持论点、反驳论证或者是引发进一步讨论。而影响因子正是被一定时间内的引用所决定。但在发表前,还会有同行评议进行筛选和过滤,漏洞和偏差明显的文章自然很难通过检查,而关注度越高的期刊相应对文章客观性的要求也就越高,以保证其受到的讨论更多是认可而不是质疑认可是态度,共识是结果。不难发现,影响因子的基础就是关注该领域科研群体的讨论与共识,也是期刊的信誉保证虽然这些群体的大小是不同的,但以共识作为标准却是恒定的;虽然这些群体是会存在局限的,但以开放讨论作为模式是可以保证结果的相对客观的。科研人员这个群体很大,对于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大众和专家,所以不同领域专家群体的大小和活跃程度也就决定了影响因子的天花板。所以还是同样的规律,想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那便需要迎合科研群体大众的兴趣,获得他们的共识;而如果只希望专注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那便找和你相同兴趣的专家交流获得他们的认可即可。同时,语言的统一是开放讨论的基础。现代科研只分专业,不分中西,语言只是工具,不是政治对立、分裂科研共同体的借口,用什么语言取决于你希望谁能看到( c% f: X0 J5 \5 C. k
强调共识感是为了进入良性循环的工作模式,持续激发科研热情。在PhD的第一年,对科研的激情是可以被新鲜感所支撑的。但往往到了第二年和第三年,就开始进入疲软期,变得烦躁、没有耐心。怎样的工作模式能够持续地点燃科研的激情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稳定输出成果,频繁保持交流。之所以说第一年要尽量发一篇论文,不论大小,就是需要这篇小论文作为一个引物作为一个引信提供一个简单而直接的推力。科研不是闭门造车、一步登天,科研是滚雪球一点一点变大。能够尽快地和导师交流,选取合适的突破点,快速高效地收集代表性数据和证据,把点找到,把线连上。如果是探索机理,那便先描绘模式;如果是构建模型,那便先捕获过程。第一篇文章不仅能够让你帮助理清并检验对研究概念、逻辑关系的掌握,更能让你从同行处收获认可,积累初步的自信。一个轻松快速但是完整踏实的第一步会大大提升你对PhD整体的规划,可以大大催化你后期工作的效率,还能很早地帮助你积累同行资源和合作网络。而这些积累下的信心、资源将会是你面对更大挑战的定心丸、强心剂# @2 ]6 P% x/ N
强调共识感是为了正确面对别人的批判和质疑,理性看待个人得失。科研不是为争输赢,科研只为辩真伪,反思和批判才是科学的核心精神。科研界可能是地球上最崇尚独立发声的地方了。因为不幸的是,每个人科研人员都或多或少有其思维的局限性,但万幸的是科研人员们的局限性并不总是重叠的。这是一个机会,这可能是人类能够探索自然奥秘、不断深入的唯一机会!因此我们才希望保持独立保持批判,而独立和批判的目的就是寻求更客观的共识。讨论、批判、辩驳、得出结果、发现问题、找到方向、继续前行,这才是科研的雪球越滚越大的前提。而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这种文字记录、公开讨论的模式,让造假、欺骗无法一直隐藏。遗憾的是,有部分科研工作者,很崇尚闷声发大财,很害怕别人关注、讨论他们的工作,担心被别人批评,害怕别人质疑。这种把伪谦虚当成谦逊不争的想法真是book思议。在科研中,只要你的工作论证详实、证据充分、没有造假,任何可能引发的讨论、质疑都会是你的成就,对思想的交流,对真理的追求才是科研永恒的信仰
  d( g0 }" `* ^; \0 ]  l强调共识感也是为了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科学路上的每一小步都值得骄傲和自豪。进行科研,发现新知,积累知识,不就是为了开人心智么?科研忌讳狂妄自大,也同样忧虑妄自菲薄。很多人不愿意整理一些“小发现”、发表一些“小文章”或者不情愿分享、讲述自己“微不足道”的工作。科研的水平有高低,但成果没有尊卑,每一个发现都值得人尊重和赞赏,完整地完成才对得起自己和他人的付出。一个人的眼界毕竟有限,面对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也会引发不同的思考,看到不同的故事。认真地分享自己的所有发现、慷慨地共享自己使用的数据,也是在尽可能开发成果的潜力,激发更多人的讨论。很多科研工作者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在这个时代做科研总会有一些不甘:对自然探索发现的春天似乎已经过去,开创性的发现和研究已经被前人发现殆尽,而更高层次的技术飞跃却好像还没有到来,我们还是在同样的维度里对以前的研究缝缝补补,把前人挖出的一个个坑慢慢填上。开天辟地固然需要勇气,值得佩服,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更需要毅力。在寒冷黑夜里、黎明破晓前做那束小小烛光的守护者,同样伟大!" X, X7 N* k* I
强调共识感还是为了直面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内心,科研允许有流泪、也需要有拥抱。科研是人的科研,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该有人类完整而自然的情感。和所有其他行业一样,科研会时刻面临无数的挑战和困难;但和其他行业不一样,科研是在人类未知的边缘试探。未知和自己,是人类最有野心征服却可能永远无法打败的两个东西。很多时候啊,做科研就好像一叶孤舟,漂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你不知道是该进还是该退。这时候你需要一道光,就那么一小道光,就可以拯救你。很多时候,这道光是来自自己。但是现在也能看到一种奇怪的风气,当面临困难时,刻意去营造自己孤立无援的氛围,不愿意向周围人敞开心扉,同时外界也好像总觉得科学家们要“卧薪尝胆”,要“不知疲倦”,要做“孤胆英雄”。是,是要的,科学家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需要坚持,需要不顾一切。可是,科学家也会疲倦,也会哭泣,也会有一天一个人坚持不下去。人是群体动物,虽然相互的厮杀和竞争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但相互拥抱相互取暖,才是人类种群绵延至今的关键。你的努力,你的认真,值得别人的帮助,向你的同事,可以是同实验室,可以是同校,甚至可以是大洋彼岸,或者是你的老师,不一定要是导师,敞开你的心扉。在科研的路上,你需要足够多朋友,需要外界的帮助,如果想的话,也可以流足够多眼泪,拉上朋友和你一起醉一回。这些别人温暖的言语、厚重的肩膀、还有你释放过的一朵朵泪花,会“像拿一把伞,撑住你倾盆洒落的孤单”,给你对抗世界的勇气。
. F  _0 V) q) `' f6 ~' w同样,你也需要勇于认可别人,感激别人的工作。给别人的报告提一个问题,向别人的工作提一个意见,向你欣赏的作者发一封邮件。即使你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争吵指责也只会加剧分裂增强对立,交流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希望你的身旁总有陪伴你的人,也希望有一天你也能守护他人
, B0 _! S  ?% ~9 b5 I! Q" a<hr/>艺术感
2 y5 f4 D: w/ o4 I
* y# s1 j; c) O1 R# F之所以最后一个写艺术感,是因为它其实很主观,很个人,同时又很普遍,很深刻。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不太一样,但是对美的东西都有同样的痴迷。爱因斯坦说,画家、诗人、哲学家还有科学家,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描绘一幅简化的世界图景,用它来替代现实的经验世界,并把这个世界和它的建构作为感情生活的中心,以此或得在自己狭隘的个人经验里无法获取的宁静和安定。爱因斯坦认为这是人类勇于探索的积极的动机。我认为,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探索世界最强劲的动力、最能追求极致的动机。
7 h4 w  p8 [- k2 d7 C( p夜晚躺在床上,什么样的事情最能让你充满对第二天的期待?学校门口小吃摊冒起的热气,隔壁实验室姑娘投来的目光,还是银行卡里即将收到的补助?我相信,不论你一开始是否喜欢科研,最后是否愿意继续科研,你在科研的路上,总有那么一些瞬间让你对第二天回到实验室充满兴奋,充满幸福。可能是你看懂了新发表的文献,可能是你按时完成了一份报告,可能是做出了一个努力很久的实验。你兢兢业业的职业感让自己的工作合格地完成,让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你开放包容的共识感让自己的工作广为传播,让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很棒。那除此之外呢?科研有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你深夜躺在床上,对即将到来的第二天拥有的不是压力、负担,而是由衷的幸福和期待呢?
, q9 g* L! N# a- I  g其实当你选择做科研的那一天起,就代表你选择了一种英雄主义。科研本来就是最大的乐观主义,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个世界的规律可以被自己所观察、可以被自己所认识。就像一个天真的孩童,在闯入花园里之后,满怀期待地相信自己能够瞥见真理女神的侧颜。朋友,你有见过那张侧颜么?她比所有的现实都更真实,你感觉离她很近,你感觉你能看得很清楚,你感觉你一伸手便能触到。那微微的一笑啊,可以融化所有的冰霜,唤醒整片沉睡的山林。那股似有似无的清香,会在你的鼻尖久久萦绕,挥之不去。从此你变会堕入思念,因为你能感受到那种来自内心的单纯的喜悦,因为你感受到了真实,如山泉一样安静却充满力量的真实。《无问东西》里,梅贻琦说:- [/ t- y; q: e. L3 [* W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到什么,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和喜悦,那就是真实”
艺术感启发我们在科研里发现真实、发现与众不同,并且享受这种单纯的喜悦。你的眼光是独一无二的。画家用画笔去描绘自己心里的世界、描绘自己眼里的美。而你,科研工作者,你在用仪器、用实验调颜料,用代码、用模型做画笔,用数据做色彩,来描绘这个世界的真实,描绘那些普通人眼里无法窥探到的真实。世界是美的,它可能美得很绚丽,也可能美得很残酷,但是一定美得很真实。那是可以用书本记录,可以用大脑记忆,可以用时间沉淀的美。
. a; |# D& i) q; [1 R2 ^( h艺术感提醒我们那些千辛万苦、不分日夜孕育出的成果,值得为它编织一件得体的新衣。很多人抱怨,我热爱科研,我可以写千万行代码,但是我干不了一次设计师,画不出一幅惊为天人的图画。作图仿佛成为了压在PhD们身上的一根千斤稻草。是啊,科学家为何要懂得艺术?设计这个词,其实很广义。设计的本质和科学一样,就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看到了世界里的那些真实和美好,我们希望分享出去,不是希望别人借用我们的眼睛看到同样的东西,而是让别人踏着我们来时的路,自己发现同样的美丽。这好像是一种服务,为其他人类同伴提供的服务,是接受同伴支持所需要付出的服务。同时,其实这也很像父母养育子女,理论上所有的父母都爱着自己的子女,珍视子女作为个体独特的美,但并不意味着父母不需要为子女穿上衣服,不需要努力让孩子打扮得体。打扮得体,我很喜欢这个词,打扮得体意味着你不需要打扮得浓烟脂粉、多么惊鸿四座,只需要大方得体。大方得体,本身就是对美原始而又真挚的追求。
  ?6 E6 T; L! R: Q" z+ @遗憾的是,很多人,很多人的审美教育是缺失的。他们不认识美,不认识丑,不懂得欣赏,不懂得分寸。只知道主观地、自私地要求别人接受自己的喜好。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似乎和我们所受的教育也有关系,书本里教我们去临摹现实,教我们去绘制想象,但却很少教我们看懂什么是和谐,什么是平衡,什么是崩坏,什么是撕裂。我们坠入进现实,我们迷失于想象,我们满足于得到,我们放弃了判断。大方得体,就是美的优雅,它简约干净,它独立自信,它克制沉稳。它就是我们所最求追求想要呈现的美,是人们能冷静接受的美。它不需要用多少种颜色,不需要把图做得多复杂,不需要用多高级的软件,不需要糅合海量的信息,它只需要你提高自己的审美、明确自己的核心、梳理客观的逻辑、挑选有限的内容、包含完整的信息、去除冗杂的干扰、使用最少的色彩、调整合适的比例、贴上干净的背景,充满诚意,用心去做,尊重读者。愿意的话,可以找艺术家帮助,跨学科的相互理解每一次都能带来惊喜。
, e! k+ D: B4 C- s0 {* {" r这部分其实不想说太多,担心越说越天马行空、不切实际。我觉得对心中那股单纯的悸动,应该怀揣冲动,保持真诚。
2 l; R$ T; Q" x% R: @$ _<hr/>感谢你能看到这里!开头虽说这是博士第一年的总结,但其实是踏入科研大门四年多以来的观察和收获。5 w8 J1 D, p* Q6 s7 V3 e' s+ P
如果你大体上过了一遍的话,你应该能发现我文章讲述的内容从职业感到共识感再到艺术感,其实就是在经历一个:看清现实 --> 保持激情 --> 怀揣冲动 的过程。我其实是个理想主义者,是个乐天派,也渴望能成为一个毅行者。我希望可以把科研当做自己的生活方式,希望在科研世界里能够认真活着。可是活着,是在对抗也是在妥协。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不忘初心,目光高远,活得真实,身体健康,永远少年。
/ Q! ]% F: l1 }/ ZE.O Wilson在《给年轻科学家的一封信》里说:# f% H, @. A- o  _0 s; E7 N
“你一定能成功,但条件是你有能力编织美梦,而且做好了遭遇混乱和失败的精神准备。”7 V% W4 k/ A1 C" M% q
“不妨做点白日梦,把默默的自言自语当作消遣,而且跟其他抱有类似想法的人多聊聊。认识一个人的梦想,也等于认识了那个人。”
在科研开始那么短的一路上,我很幸运,收获了新知收获了感动,有无数人的帮助和守护,有时间我再慢慢讲述和他们的故事。希望你也能遇到他们,或者更好的他们,能够陪伴你在科研的路上走上一遭,也愿你收获能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科研的美,发现自己的美,发现自然的美,在科研的浩瀚星空中,做一颗不停闪耀的星星。) y8 h+ X/ @9 p" |

$ v' F2 M- {% A( M4 q6 ^觉得还行赞一下啊喂朋友们
  D* G$ U" }0 E0 I% ~" I+ F| 起稿于2020.02.07 | 写毕于2020.02.21 | 修改于?
白衣卿相384 | 2021-10-22 00: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喵请。我不是很擅长给正经的建议,最想给大家说的只有一句话:
1 D5 a2 m5 C3 }* @5 h; C3 {当你觉得自己是一坨屎的时候,不要缩成一团、封闭自己,反而要多跟同事交流:
, A( \8 y1 [9 \这样你就知道,原来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1 ^. I8 b! w& y
<hr/>2019年更新1
/ c% g( C% ?& Z刚刚写完博士论文的我,现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感触就是要多看纸,把看过的纸按照课题方向细分,看过一段时间再拿来看一看。( [1 c' U' H5 p/ ~( X
其实这个经验一点也不新鲜,我在博一的时候也经常听人家讲要多看多写,但是那个时候因为自己还没怎么开始做研究,看纸的时候无的放矢。  V0 [2 S2 z! ?  U
学过编程的人都知道,如果光看不练是学不好的;如果不带着问题去学,泛泛而学也是学不好的。看纸跟学编程在这方面的道理是相通的。个中原因我到今天才明白:, Q* `" `, n" y6 t- o# D2 S. s7 U6 H- W
如果不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看,思路很容易就被作者带跑了。这样一来, 我们不仅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可能被巨人踩在脚底下。
, t7 ^# ]- w2 C一个领域刚入门不久的时候,只要是发表出来的纸,不管好坏(发表的纸也有好坏之分的),一律都觉得「哇有道理有道理」。有的时候看不太好的纸反而还觉得观感更好,因为「我居然都看懂了好有成就感!」这就是被带跑了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一个研究,都一定有不足之处。如果你看不到一篇纸不足的地方,或者说得好听一点,可以改进的地方,那么你一定是没有拿批判的眼光去阅读。8 K8 ~0 h; m& r0 w
Critical thinking 辩证思考的能力是国外的大学从大一就开始跟学生强调的一个东西。我经常跟学生讲,辩证思维是什么其实对你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做到。很简单:
# m" \" O* n( n9 w
在读文章之前,先想好我的问题是什么;
6 U  I: ~+ \# l( }* Y, I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不停地问自己,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适合这个问题吗?得到的结论能不能给这个问题提供直接或者间接的解答?作者在解读自己的实验结果的时候,是比较保守的还是比较冒进的,他们的解读有没有以偏概全,或者舍近求远?2 R! k- K: ]' Z% |  W3 o- d
在读完文章,问问自己,作者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全部解决?没有的话,下一步实验该怎么设计?如果从这个领域,或者这一个方向没有好的、更进一步的解法,换一个领域,换一个方向是不是能够有新突破?
其实我已经把看纸的葵花宝典都写出来了哟。就先到这里。
大仙儿41 | 2021-10-22 11: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一个字:多
! n. c9 W" Y! W4 x5 v; T: K: v  u4 I5 B" w# U9 {1 |
严谨起见:主要针对直博一年级,或者立志要读博士的硕士一年级。当然不一定都是针对已入学的同学,从拿到offer开始都适用。
多读
8 y- u2 A( Z8 v' N% W! j' D# C
: N! h  i4 K" I, s" h+ ^& Y5 w/ g
    多读最新论文,多记几个学术名词,顺便看看别人故事都怎么讲的。读多了,发现了故事之间的关系,就学会提新idea了。多读经典论文、读经典教材(如机器学习中的MLAPP)、读综述、tutorial。建立自己的学科认知体系,打牢基础。对学科的认知条分缕析,后面学多了就不会越学越迷糊。多读组里的学长/学姐、导师们的论文。了解组里前辈们擅长的内容及写作风格,为后面的合作做铺垫。5 H' f0 ^3 t& H. |. c

/ `& U1 i3 B, {* T) X$ ]3 ~- H2 ?' t5 \% T
多写* X( l7 A& y6 p# u$ V! q

8 h* k+ L' t& a: W: @. H
    多写论文笔记。读过的论文都要记,略读的记一句话,精读的写一篇笔记。要让读过的论文充分地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写多了之后还要做整理。多写论文。抓住每一个写、修改论文的机会。哪怕一作不是自己,哪怕只是一个rebuttal,如果有空,也要尽量参与其中。抓住一切机会练笔,对比自己写的初稿和终稿之间的差距,从学长/学姐、导师的修改当中去吸取写作经验。多写科研笔记。一些拍脑袋的想法,和导师的讨论记录,和同学的聊天感悟。事后再看看经常会有新发现。多写实验日志。实验怎么想的,代码都参考过啥,整理设置对应的实验结果。甚至每天实验的一些阶段性结论也都记一下。有很多阶段性结论之后,写论文时取舍就很方便了。
    $ m! b& r# a9 P% a; F! ]
除此之外,记得记录:环境是怎么配的,遇到过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相信我,每次配环境都觉得自己是最后一次配。

  P% ]* g1 @/ R' _
# f# }& @; g# I多做4 j# Z' N9 w4 K# G' {

" Z1 X; I7 Y9 Q
    多做报告。学习如何沟通、介绍自己的想法,同时收获他人的建议。学习如何合理提出建议。多做社交。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认识更多的人,拓展人脉,交流想法。为之后学术发展铺路。多做各种尝试,无论是否与学术相关。想清楚如果不做学术自己可以怎样。如果不想继续做学术,及时止损;如果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做学术,可以更加专心。
    3 v9 k* W' s( S

: {1 j- H" y. z% l4 c7 N5 a9 T7 L+ b, F, g/ B7 r& n8 h0 d
: K* e! _9 F' m1 `! L
最后,预祝大家都能顺利毕业,或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 z% z0 K) G) z0 i8 e+ a0 `8 ]
怎么当年就没有人系统地和我说这些呢。。。不过,说了我大概也不会听吧。
<hr/>相关回答:# d6 b6 F0 |0 d* R; o7 v/ p
你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专业?为什么csranking里面ai领域中国排名这么高?Erutan Lai:ML-APP 阅读笔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2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2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