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提及原配于凤至,直言不讳:我从没爱过她,是被父亲逼娶!

[复制链接]
查看1098 | 回复0 | 2024-12-4 02: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学良提及原配于凤至,直言不讳:我从没爱过她,是被父亲逼娶!-1.jpg
( h( B. }7 J) z# f- L" u/ m* N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n( @1 O, L, a, [
文|夕夕
& \- q# |9 l0 F+ X* x! b0 ~* ]8 M编辑|夕夕. v! k( {! D4 ~
前言:
) Z% J7 P5 D7 W  C1 W; u# W# k+ _张学良,这位风云一生的少帅,感情生活一直备受关注。他与原配夫人于凤至的婚姻更是众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1 K8 Z# j9 [7 V# E然而,晚年的张学良却在谈及于凤至时,直言不讳地道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我压根不爱她,是我爹逼我娶的!”一句话揭开了这段看似美满的婚姻背后不为人知的隐情。9 s$ v7 D: ~/ j& `7 A
) L2 j* C) P5 y0 z' A
张学良提及原配于凤至,直言不讳:我从没爱过她,是被父亲逼娶!-2.jpg
5 M9 U2 F" }; b* z# p3 B/ J: g0 a, i; H
于凤至陪伴少帅多年,无怨无悔,但张学良为何会如此坦诚?这段被逼迫的婚姻中,究竟隐藏了多少复杂的情感与无奈?而少帅的这番话,又是否对得起于凤至的一生付出?真& O/ `4 a$ ]( ^" x
正文:
8 }% k7 n4 \9 |; N千金凤,婚姻失意# Z+ q9 F  ^; ]8 {8 O2 U

. b6 t0 `  L- U- i1897年6月,凤至诞生在一个吉林富商之家,笛子一个美丽的神话预示,同时伴随着她的到来,还有算命先生对她“凤命”的惊叹。果不其然,于凤至不只生来存在倾城之貌,还颇具过人的才情,5岁入塾便已能填词作赋,7岁更能对答如流,引人注目。+ `9 L, G4 [2 J. S
就是这样一组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女子,很快引起了东北军阀张作霖的垂青。张作霖惊叹于凤至的才情,认定这个“凤命千金”就是他儿子张学良的最佳伙伴。至于年仅15岁的张学良本人,却并没有太多发言权。# p1 \5 |9 B: `
1916年,曼哈顿双方父母主导,18岁的于凤至嫁给了张学良,就这样开启了她的传奇而坎坷的人生篇章。 然而,这座桩形态合神离的政治联姻,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带来鸾凤和鸣。
, x  f( b4 n; }# W3 |  [9 v
8 U, c2 D7 c8 C* Q/ ^" I/ x  D
张学良提及原配于凤至,直言不讳:我从没爱过她,是被父亲逼娶!-3.jpg

# R9 m2 J" }  o0 a* }0 I彼时的张学良意气风发,渴望自通过爱情,理想中的妻子应该是接受新式教育、充满现代社会的知识女性,而出身传统之家的于凤至,显然难以入得他的法眼。在父亲淫威之下,张学良不得不屈从于这段婚姻缘,但骨子里却从未真正接纳这个妻子。0 [9 ]+ D) g  C& K; Z
婚后,张学良对于凤至的态度越发冷淡疏离,甚至直呼其为“大姐”,对“妻子”二字避之不及。这样的称呼,似乎也娶了日后看待合神离的命运。9 Q$ ~1 {) Q8 Q% }4 j. E
出入声色场所,于凤至曾有微词,却被公公张作霖当面挡了回去。在这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身为女子的她,注定难有立足之地,只能隐忍不发。, t1 @/ C7 R- ~/ y9 M$ j  q2 J9 j

" u" Q/ q- [  t2 U$ a
张学良提及原配于凤至,直言不讳:我从没爱过她,是被父亲逼娶!-4.jpg

1 a2 D: X  |$ d& F- m; w" j- l4 z: K5 d0 H就这样,在冷暴力和无爱的阴影下,婚姻继续维持着表面的平静,而要代价于凤至无声的泪水和隐忍。8 V6 ~, k" |6 i) L9 K
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 R: V$ a( Y" P) F) [9 s6 e5 k3 E( |% ~) v7 \
尽管婚姻不如意,于凤至却从未想过。在张学良冷落她的那些岁月里,她默默守护着这个家,为丈夫生儿育女,持家有道。不仅如此,她还运用自己的聪慧和手腕,细心打理张家的商业和社交,初步奠定了张氏家族在政商两界的显赫地位。! @$ {. w/ z/ X1 ^, J
$ f  q( L. [# m0 u
于凤至独具慧眼,善于在字画领域里觅得商机。她常年游走于拍卖行和地下交易市场,以精准的视野和决断为张家网罗众多名家真迹,令无数人叹为观止。不稳定的时代,于凤至无疑成为了张学良最得力的臂助,是张氏家族赖以稳固的中流砥柱。
, }, |8 `# l0 E. h5 Z2 i7 z在张学良眼里,于凤至虽贤惠持家,却难及他内心向往的洋派风情;她虽为家族鞠躬尽瘁,到头来却只是个尽责的管家,不并肩承担责任的爱侣。 在那个诗酒趁年华的年轻人,他宁愿在外面花天酒地数月不归,也不愿意与妻子多关心片刻。
% K3 w! P$ Z& r, Q
. p4 b! m3 _+ N. e- k( ^3 `. c. R
张学良提及原配于凤至,直言不讳:我从没爱过她,是被父亲逼娶!-5.jpg

" X( @9 Z) ~0 V; [9 T) i5 Y丈夫的渐行渐远,于凤至曾面对过挣扎和不甘。她尝试着以各种方式修复破碎的情感,甚至不惜与张学良当面对质。
$ m7 \, g# N8 U: ?) j+ B0 L7 i然而,张作霖的一句“守住正妻之位”或许从那一刻起,于凤至就明白,在这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一个女人的幸福,从来都不是男人的恩准,而非自己的愿望。6 k# g9 s; C" Y; q7 b$ O$ V

5 E; E: ]' N- q. G/ V
张学良提及原配于凤至,直言不讳:我从没爱过她,是被父亲逼娶!-6.jpg
! O; r, i% U+ V5 k
于是,在万般无奈中,这个倔强的女子选择了隐忍,选择了在沉默中继续守望。她不愿意让外人看笑话,更不想让孩子生活在争吵的阴影下。她宁可一个人承受所有的不堪,也要在张学良面前维持妻子的尊严。超乎寻常的隐忍和气度,日后成为了于凤至跌宕人生的底色,也让她注定与普通女子不同。
) B8 X/ y, N3 {勇敢无畏6 Q: q' _& g+ y+ e# A/ r
; a, o9 A+ ?5 D) t0 u+ x+ E
那段平静的岁月背后,命运却在暗中布下重重险阻。 先是张学良迎娶二房谷瑞玉,继而对赵一荻一见倾心。 作为正妻,于凤至不得不一次次直面丈夫的移情别恋。她痛彻心扉,甚至因此失声痛哭,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曾原谅和宽容。) O: B) [0 _& m2 v5 u5 h2 g/ r

3 Z2 h# @* b; V
张学良提及原配于凤至,直言不讳:我从没爱过她,是被父亲逼娶!-7.jpg
: k% m: R$ p! `# a
崇高是在赵一荻生下孩子后,于凤至也没有将嫉妒和恨意发泄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她反倒主动将孩子接回大帅府,尊崇赡养。本人宽广的胸襟,让时人惊叹,也让张学良的嫉妒然失色。8 v7 ^, D  Y$ B4 @1 h
然而,丈夫对她的完美,却始终不见见。在别人面前,张学良从不回避对妻子的厌弃。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自己从来没有爱过凤至,娶她完全是迫于家族压力”。如此伤人的言辞,​无疑给了于凤至致命一击。但肌肤惊人柔弱的她,却无意中削弱了一蹶不振。恰恰,危难当头时,她爆发出了勇气和执着。% x* S! w% `; i5 J* d' U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因反对蒋介石而被俘。于凤至闻讯后,不顾家人百般阻拦,甚至不惜舍下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只身徒步涉回国,四处奔走营救。在好友宋美龄的合作下,于凤至终于与张学良在狱中相见。
6 ^2 j6 \% [( }0 V8 }$ g4 Z6 M洒泪抱别时,她握着丈夫的双手,坚定道:“我们是结发夫妻,你既紧遭难,我岂能独善其身?如果能换你获释,我愿万死不辞;若不能,留下来与你同甘共苦,也是我的心愿。”
- L) D2 r0 ^9 {1 S. D) b3 `" ?/ W6 c
张学良提及原配于凤至,直言不讳:我从没爱过她,是被父亲逼娶!-8.jpg

5 ]5 V: z/ \  u5 y; q张学良被于凤至的真情打动,泪如泉涌。此后的三年中,于凤至不惧艰险,始终陪伴在丈夫左右。狱中的种种不便,都被这个坚强的女子一一化解。可惜,悲情的结局终难避免。全身疲倦的于凤至最终病倒,不得不远赴美国求医。就这样,这对苦命鸳鸯从此天各一方,竟再没能相见最后一面。
2 ]0 x1 W' P* _) [3 A6 J. v' L韶华不再,遗憾难填
: ^' ~1 l; J6 c2 F- f
. k0 M# K/ [! R, O/ m' [: \在美国的日子,对于凤至而言,是彻头彻尾的孤独。 白天,她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孜孜不倦地投资理财;入夜,她却滚转反侧,思念着远在他乡的丈夫。 然而,无论她多么刻苦,如何煎熬,都无法改变婚姻的命运。
1 }2 f/ s' A9 b8 ^9 l; _% t  @9 o) h8 E+ w4 [( ~  ~% m
在异国的美好时光,唯一令于凤至尊的,或许就是“华人女股神”的桂冠。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魄力,她在股市和房产领域连连的成绩佳绩,积累了西方财富。如此,她的内心依然空虚寂寥,因为苦苦思念的身影,始终未能出现。
8 w, T/ O- v. u  `  n: g& h; H6 F# q! q& R& d1 C4 W
张学良提及原配于凤至,直言不讳:我从没爱过她,是被父亲逼娶!-9.jpg

3 U7 d! a4 s4 D1 m终于,绝望还是如期而至。1964年,一纸离婚协议,将名声存实亡的婚姻推向了最远。或许,于凤至于预见到这一天。在最新的等待中,她比谁都清楚,自己和张学良,从来没有真正结为夫妻。那些曾经许下的诺言,终究敌不过时间的腐蚀。
" S& v' X) T# z4 p- s0 F# b
3 x. M" w4 q9 a黯然神伤的于凤至,最后还是放了手。临别时,她郑要重写下遗嘱,将毕生积蓄尽数放弃张学良和遗嘱。她还嘱咐托女儿,今后以“张于凤至”名为之自己立碑文,由此昭示了青铜刻骨铭心的婚姻。至于内心的创痛,她选择永远封存。
1 f6 H% V+ b- r! [! G! G' Q
6 o3 M) O2 n/ P2 U0 l
张学良提及原配于凤至,直言不讳:我从没爱过她,是被父亲逼娶!-10.jpg
3 k: E2 s! Q: q' S+ \
1990年三月,于凤至在孤独中离世。弥留之际,她最后一个念头,依然是“要见汉卿最后一面”。然而,造化弄人,连这个微小的心愿,都未能如愿。张学良虽也曾泪洒墓前,悔悔不已,但他的身边,始终还是赵四小姐的身影。而陪伴在凤至的,轮廓下冰冷的墓碑,和那个永远不会有人躺进的墓穴。
2 \0 D' D+ e( y% p  ]2 O4 F结语:
7 Y% n; _' s8 o6 \在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于凤至以一己之力,铸就了“不离不弃”的真谛。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她以惊人的智商和睿智,担负了家庭和事业的重担。身处逆境,却从不向命运低头。她的一生,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女性史诗奋斗。! h5 c# {; b' L: s
这首诗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豪情,但却处处闪耀着凛然不可折折的品格之光。当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已摆脱了附庸的阴影,开始自立自强。但于凤至的故事,重新值得归属铭记。8 {$ h$ S4 @8 X! |+ O
她用卓绝非凡的勇气和见识,将自己的人生,铸就了一个永恒的传奇。而这种精神,无疑将激励、启迪更多后来的人去开拓属于自己的曼哈顿天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3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2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