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从广东到北京赶考有多难?清朝一位“资深考生”告诉你

[复制链接]
查看9570 | 回复0 | 2024-11-2 12: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隋朝到清末,科举共进行了一千多年,这是读书人出人头地的最佳方式,也几乎是唯一方式。) E" a  c  u9 U" G/ i
科举考试的终点就是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和殿试。以明清两朝为例,举人要想中进士,必须要到北京考试。这对于中原和江南的考生来说,还不算难事,走路或者乘船,最多一个月就到了。于边远地区的考生,路上要走近半年时间,漫长的旅途还真是一种考验。; F& l, X: r( N2 L+ p- F; s
# w( N/ u: r) A) {5 d
古代从广东到北京赶考有多难?清朝一位“资深考生”告诉你-1.jpg

. r5 e7 z/ k# S- D. q+ I8 F3 C3 s清乾隆年间,广东番禺有个考生叫做林伯桐,27岁中举,然后开始了进京赶考之路,每三年一次,从不间断,也算是资深考生了。比较悲催的是,林伯桐直到42岁也没考中进士,当年他父亲又去世了,心灰意冷之下,他再也没有北上赶考了。/ |9 \3 o: |; ^3 ^3 @1 ~! e" U, L, s" |
但是,这位林伯桐考生,却把自己历次进京赶考的过程记录了下来,还附上自己出行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写了一部《公车见闻录》。这实在是一部奇书,不但为后来的考生提供了一本“进京赶考指南”,还为后世研究当时的科考,风俗人情提供了详细的依据。
, O. k& C$ R6 J& A, k1 T" S3 X  a- N  U" g

4 u: H6 V& v- R6 H
+ X- w. M8 T* W6 \2 i  Q" n9 T3 q! v+ W, d4 _& L1 U- [5 V5 n6 f6 Y
我们先来看看,《公车见闻录》里记载的广东人进京赶考路线。+ ^( U' P! q( E; L: c+ |
出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约帮”。过去社会治安不太好,路上老虎蛇虫也多,所以,考生们一般都相约一起走,路上好有个照应。当然,并不是人越多越好,一般来说三四个人最佳,再各带一两个仆人,人多了则坐船很不舒服。' }. S3 {9 m) C5 v
考生们在约定的日子聚集齐以后,就开始出发了。因为明清的会试都在春天,称为“春闱”。三月九日前,考生一定要赶到礼部报到,广东的考生旅途遥远,所以他们要在前一年的冬天就出发,路上可能要走三四个月。& q2 p# l0 M. R6 A
举子们从广州出发,坐船逆着北江而上,经过清远,连州,英德,清远,到了韶关以后换船。《公车见闻录》里还特别有注释,要换成浅底的小船才能继续北上。然后经过韶关东面的太平关,始兴口,在南雄上岸,开始走陆路,翻越南岭。( x5 C1 _* I& ~9 }+ S% e, s
这个林伯桐考生家庭经济条件应该不错,他是怎么翻山越岭的呢?雇了几个挑夫挑行李,他自己则乘坐一种叫“爬山虎”的轿子,由四个人抬着爬过了南岭。如此看来,林伯桐历次赶考花了不少钱,不过最终都打了水漂。
. G5 D/ ?2 s( A9 q到了江西之后,考生们顺着赣江北上,进入鄱阳湖。在这里,他们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即可以顺着今天的京广铁路的路线走陆路,也可以走水路,乘船顺长江而下,再沿着运河到京。' }" P1 t" R! N. Z# x, }
走陆路的话,林伯桐在“就道”,“升车”等章节对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介绍。比如住店,他们会先派一个同伴或者仆人,雇一头驴子,在队伍前几十里打前站,探店,遇到合适的店就马上把房间定好,以免房间不够,大队伍没地方住。定好房间后,打前站的人就直接在店等候大队伍。
4 w6 e8 K  z' M+ R1 a, }; G  B为了不担误行程,住店的时候,他们晚饭后就把所有的费用结清,只预留第二天的早餐钱不结账。第二天起床,洗脸,吃早餐,然后扔几个钱给柜台,就开始赶路。. x( y; }" m7 D9 l9 x8 O8 S. K9 e4 i. t; [
走水路的话,对船只的挑选尤其重要。在雇船的时候,他们先看船体是否完好,船身是否干净。先问清楚船夫几个人,船上可住几个人,觉得合适后登船实地察看。举子们让船家掀开船板,看看安顿书籍、衣服的地方是否干爽,睡觉的地方是否舒适,哪里可以生火做饭。这些细节,举子们不厌其烦地跟船家一一确认,以免在旅途中有纠纷。/ N5 P: }; w# C5 o, v4 [5 S$ ~9 J
举子们很聪明,不会一次性把钱全给船家,而是约定好,走一段,付一部分钱。这样一来,船家的服务态度才能始终如一。$ Z% k: y6 U3 l4 D4 j
有人会问,不怕店家或者船家谋财害命吗?
' r! l" Y6 \1 E; o& n这种担心的是多余的,强盗黑店敢抢过往客商,唯独不敢碰官家和举子。谋害赶考的举子,破坏国家抡才大典,罪行就不是谋财害命,而直接是杀官造反了。用现代的一句话来说,平叛只需要坐标。7 V+ y5 W( u  X# E
朝廷也对赶考的举子进行特别保护,在出发前,考生都领到一枚“火牌”。凭着火牌,考生可想向驿站申请免费的马车。考生们还领到了一面黄旗,上面写着“礼部会试”,可以插在马车上,或者船头,这即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特别关照。黑店,强盗,一看这旗子都避之不及了,哪还敢打他们主意?
& Z7 A4 d1 c+ w: u$ e6 T考生还有什么关照呢?主要就是路费了,北京附近的县区的考生,官府发白银五两,偏远地区发十两。广东的考生肯定是十两,不过十两银子对于三个月的旅程来说肯定是不够的,像林伯桐这样的考生,进京赶考肯定是“赔钱买卖”。& z: A9 F6 y* t' o
除了赶路,《公车见闻录》里还特地写了路上的饮食等一些琐事,比如少喝酒,少吃生冷食物,少劳累养精蓄锐等等。4 c& {/ T. W4 B. B1 E
林伯桐虽然自己最终没考生进士,却也没放弃自己的学业,最终成为粤东著名学者,也做过一个县的学正(教育局长)。" }) j1 R% Y- t% i& X# l  S
作为一个资深考生,林伯桐留下了一部“赶考百科全书”,惠及后来的考生。《公车见闻录》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建议大家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42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4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