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州培智学校,李银环已经耕耘了34个春秋。她用专业知识和爱心耐心,守护着特殊儿童的成长。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表示,要带头创新,继续探索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实现二十大的目标贡献力量。同时,她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师资培训力量、完善融合教育机制、统筹推进医教融合等,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0 _" H* S8 V& e3 u$ h+ J
6 B. T( Z/ b; j1988年,李银环从通州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通州培智学校。得知自己要教残障儿童时,她感到压力很大。她还记得,和现在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较多不同,当时有很多智障和失聪的学生,有的孩子十多岁了,却从来没学过说话。教这些孩子发音、说话,难度可想而知。: I- `1 A$ J% ^
3 x0 z: E: r% c! w" l$ y为了辅助教学,李银环总结出活动舌位图、无意识发音、身体辅助法等多种拼音教学方法。她让孩子们摸着喉咙,感受声带的振动。听障孩子刚开始发音时,声音尖锐刺耳,很多人觉得吵,但她觉得很美妙。“孩子们进步很快,我越教越有劲儿,这种成就感让我全情投入,嗓子哑了、嘴部轻微变形都浑然不觉。”2 W9 V0 G- ~, k+ d& g5 v$ f
. @$ C: G/ f5 c4 a
作为通州培智学校课程室主任,近些年,李银环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年轻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改革之中。2010年,李银环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通过师徒结对、业务培训等方式,她将经验倾囊相授。如今,工作室已经成立12年,编写了《生活读本》《生活主题导引册》等校本教学资源。
2 P0 X' O3 m. D/ P9 y# G' ]1 w4 |3 G' I; P
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李银环连续三次当选代表。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李银环聆听报告时感触颇深。“在中国各领域的发展中,教育的发展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殊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 d+ |* x* T5 u( j, R" w: e: @3 H- J3 c. F
她说,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到特殊教育,指出“关心特殊教育”,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再到十九大报告的“办好特殊教育”,特殊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政策法规、专业化队伍、课程建设、融合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N, k6 V% Y: Y- I& k
5 e3 j j! i) z0 J4 j/ L6 H&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李银环表示,作为一名党的二十大代表,她要根据特殊教育的发展和需要,积极呼吁并提出合理建议。作为一名老师,她要带头改革创新,探索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有用之才。作为学校骨干力量,她也要培养年轻教师,带出热爱特教的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为实现二十大的目标贡献力量。
7 y' b& N, p3 p9 R( g5 `; E
5 X! n( n, P f$ X. F. L
% @/ H& v0 d( D
3 {7 v3 z7 C3 y- O/ s0 ]* a( C: ^党的二十大代表李银环。受访者供图
6 w2 M; H7 K! g8 {& f5 S( g8 M7 K+ c5 u3 m" ~) ?" p3 `2 D
谈特殊教育变化: C V0 m, C5 a! P6 h: g
% d+ ~' J! X; r) P H: { L& B! u有了国家统一课标、教材,推行个别化教育学校增多 C: q, W! \7 G" ~* Q* V
. l: n" g$ u, q7 ~/ t
新京报:作为从业者,你见证了近年来特殊教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5 G5 }5 m6 s) U; m& [
) R% j& l7 E! Y0 x李银环:此次参加二十大之前,针对“过去五年特教发展最突出的成就”这一问题,我对北京部分城区、郊区以及河北、天津部分特教学校的老师进行了调研。, s: [! N1 X- h
/ h! T2 s0 f$ \大家认为,首先是法律法规和政策更加完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秉持特教特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17年颁布了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的目标。$ _+ c! L5 q, ^8 X
; _6 Z' j. m& h- [同时,特教的专业化队伍逐渐形成,后备力量更加充足。全国现在已有十多所师范类院校开设了特教专业,专门培养特教人才。同时,对目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也进行了多轮多样的培训,既有全员普遍性的特殊教育理论、课标、教材等培训,也有专项的康复类、融合教育教师以及巡回指导教师培训等。这些都大大促进了特教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基本满足了特教学校残障儿童的实际需要。1 ~' W2 C7 \/ w1 n+ }: G+ n7 G( `
: m8 L& F& S3 L8 C- D% C另外,特教课程体系逐步规范完善。2016年出台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新课标,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配套新教材陆续出版,改变了以往培智学校没有国家统一课标、教材的情况,为特殊儿童的培养提供了依据和资源。
6 M* L! C/ ?* I, U! J
8 @7 B5 B' i4 [这些年,普通学校对残障学生的接纳度有了很大提高,“融合教育”质量有了很大提升。随着经过特教专业知识培训的融合教师、康复教师的介入等,残障孩子在普通学校也能享受到特殊教育的服务,为他们更好的适应普校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 [" _5 y+ t! |7 W! [: k0 A
' h& Q: V% R7 t8 H2 @新京报:你此前提到,目前培智学校中,学生的残障程度越来越重。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特殊学校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 e4 I9 @; s- r" a8 } m/ }3 c/ o
5 c, C3 Z l- [2 J4 r
李银环:让老师们感受深刻的是,近些年个别化教育也在不断推进。面对培智学校中,学生残障程度越来越重、差异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很多培智学校推行了个别化教育计划。
; Y- @5 N6 L' G5 [) ?- L0 I
; K" q8 ?$ C/ S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给每个孩子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通过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小组教学、个别训练等,促进每个学生达成发展目标。培养质量上有了显著提升,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4 R* O$ x8 a: ]5 ~
- B( z! }( R$ o& O5 S/ y+ h; j
谈医教结合
I' ]7 t( T2 y G! J9 f7 Q
7 h! B7 Z. W. C/ N3 H1 r建议医生定期到特殊教育学校给予支持2 [8 z2 K- ^; _5 C( P
2 J5 i+ m: p, {& g4 D% a7 T
新京报:目前你比较关注特殊教育的哪些问题?
* T1 h( C/ d' r! p' k
# E1 @3 S# d: b李银环:我很关注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问题。目前在一些培智学校,有的孩子不仅肢体残疾,还有智力和精神障碍,属于多重残障,需要医生的介入。但是这些孩子去医院治疗可能存在不配合的情况,如果医生到学校这种孩子们日常熟悉的环境中来,孩子更容易接受。' [0 d1 w9 C2 H7 W
$ Q+ n! p, L/ H. P- S/ t/ E一些孩子因脑瘫需要做肢体康复,学校也有康复老师,但专业的医生可以给予更科学的指导。将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我们特殊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会让孩子康复、进步得更快。还有的孩子有精神和情绪障碍,需要每天用药,一发起脾气来很难平复,如果有医生介入,也可以更好地保护他们,使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学习、适应集体生活。/ q2 V% T. r% ^0 g2 d
% b, n* h! Z9 M7 S# N
新京报:据你了解,目前各地是否已经有这样的试点?
t) J6 H4 w, K5 @8 `! ~9 F; S5 T# _4 E
李银环:据我所知,上海等一些城市的特教学校已经和医院形成了联合机制,医生定点到学校,针对需要帮助的孩子进行评估、医学支持和干预。他们也可以定期对孩子的康复效果进行诊断,同时给予特教老师一些指导,这种长期的支持对于特殊儿童的发展会有所帮助。
/ D4 H( G1 u, ?. _7 V. q2 {8 K/ v, R5 S8 W, l+ w
这件事光靠学校和教委做,可能存在困难,希望相关部门可以统筹考虑和推进。
# I1 {( U- g ]$ \7 [3 S6 n, T) V- g8 G
谈职业教育
. n( b2 ~3 p6 Q/ u+ Z% W- s1 X
# W) E' H) z2 ]( ~# Q建议普通职业高中为部分特殊学生敞开大门
/ q, v) \5 ?# J8 z- Q# Z. a# G
1 T; y* [) s( N新京报:今年,你所在的通州培智学校设置了职业高中课程,目前的招生和课程设置是如何考虑的?
/ S6 v; J3 H+ Q F8 j1 m- s5 i; h2 @( }, t# q! J- i. l1 ~: w/ H, Y
李银环: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走出学校,如何在生活中学会独立、融入社会是家长关心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从初中毕业的特殊学生会在职业康复站或者温馨家园进行手工制作,获得一些收入。: }& q9 n6 W, p* ]4 i9 j
# n$ R- r/ i. M2 r1 H
目前,通州培智学校包括小学、初中、中职共12个年级。其中中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我们招收的中职班学生是从我校初三毕业后的学生。中职班除了文化课、适应课、体育课之外,设立了两个专业——中西面点和家政服务,学习了这些实用技能后,孩子回归家庭也可以照顾自己并承担一些家务,减轻家庭负担。同时,这也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就业可能。
; u2 b) M o) Z
4 q9 C& ~$ t. Y+ e- v4 \- m: i0 o新京报:在特殊教育向职教发力上,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 b: ~ T- j! H& X( o: _/ a) G+ x1 |& E6 X0 _7 O- Z" E3 Z% {
李银环:我们的中职班开课后,很多特殊学生的家长也向我们咨询,是否可以将初三已经毕业的孩子送来。这说明很多家庭对孩子上职业高中是有需求的。
4 F& ^ _* S( g2 h9 }9 K5 \& z5 g$ {; ?* t1 z
我认为,一方面,特殊教育应该向职教发力,开发更多的职业课程,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普通职业学校是否也可以考虑向更多的轻、中度特殊学生敞开大门,让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有入学渠道,增加选择的机会,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7 ]3 |$ a; N6 M& U9 Z1 h
' T: N" f1 L, t B
新京报记者 张璐6 P6 q9 U. _) M. J% m# {5 T
6 X: ^. `: d7 O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