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 m1 x; w! d
i1 O$ ]+ J0 q9 M O# A独特的1月,独特的走势。9 n) ]# z' k/ ^) D p: C) G2 g7 a! I
- M' n7 ?! @( v2 y* B
1月的车市大盘销量,并不理想。参考乘联会数据,2025年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9.4万辆,同比下降12.1%,环比下降31.9%。“双下滑”的数字,也是许久未见了,且1月零售处于历史低位,乘联会也给出实锤了。
# z' r) X/ {7 w( z; c, @. e5 j d4 @6 M
( z7 Y5 A4 x c7 z X1 l; ]
. g3 L) i3 s" B) R( p0 r! F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2个原因:一方面,2024年的春节在2月,2025年的春节在1月,天然地压缩了1月的有效销售时间,同比负增长的确在预期以内;另一方面,虽然说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政策在1月得到了延续,但在12月算是一波年度性结束,对于过渡期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不少用户选择在2024年末抢着完成置换动作。所以,1月走弱,完全有迹可循。事实上,回顾整个2024年,恰恰因为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政策的推动,我国车市全年零售销量为2289.4万辆,同比增长5.5%。尤其自9月起,单月零售销量维持在200万辆以上,呈现出U形走势,可以想见,更新政策对车市的拉动作用有多大了。而且,2024年也是有史以来的“零售第三高”,仅次于2016年、2017年。那么,问题来了,2025年更新政策仍将继续发力,1月已过,后续能否“低开高走”呢?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2 i* Y9 l, f2 W3 d$ k1 O o. W. U* v# y1 u! O/ m
车企销量排名,恍惚又变天 L; j( a0 H5 f% v
" F9 G {6 \+ m, F' H2 F因为1月的特殊性,在车企销量TOP 10榜单中,也出现了微妙的一幕。直接看零售销量排行榜,吉利排到了第一位,居然超过了比亚迪。详细数据是:吉利汽车1月零售24万辆,比亚迪1月零售为20万辆。当然,我们要注意的是,乘联会的零售销量不含出口数量。至于出口,算到了批发销量里。于是,在批发销量排行榜中,比亚迪回到榜首,总数字是29.6万辆;吉利对应为26.7万辆。
" N; K6 p+ ~" {5 v: w! c; ~% v# f4 E9 C2 T+ {
v6 ]/ J3 e, N/ E9 n) T, l v# s) w8 G4 a
这两家虽谈不上“水火不容”,但也有点“针锋相对”的感觉。毕竟,在汽车市场中,早就形成了存量格局,你多卖一台,他就少卖一台。如果不是近两年,合资品牌纷纷丢失阵地,而给自主品牌让出了增量空间,其实,头部品牌的博弈烈度还会更大。而可以预见的是,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收缩到了一定程度,接下来,要么横盘,要么小幅反弹,那么,自主品牌之间的竞争其实会进一步加剧。. X$ {( k% c( I4 |0 @7 Q
$ [: Q/ \" G, i1 Q3 q" d0 p
1 ]( H) M6 k) ]$ R* e) D
% P1 s: S4 l& ~ ^其实,2025年开年,这种态势已经很明确了。比亚迪高举“全民智驾”的大旗,给7万级的海鸥都装上了高快NOA,也相当于变相参与价格战;事实上,长安也提前一天讲了与华为的全面合作,同样要全面铺开智驾;紧接着,吉利也表示,将在3月初发布AI智能化战略布局,应战了,也宣战了。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吉利为什么可以冲上来?其实,经过近一年的梳理,尤其以台州宣言为纲,吉利品牌、极氪品牌、领克品牌明确了各自的区分,以及各自都有了销量走强的车型,尤其是吉利银河,连续出爆款,像吉利星愿、银河E5,还有星舰7,为吉利贡献了不少的增量。
3 k% m& n/ j# n
- K( `& M$ [/ b$ r" c" v, a/ B& x5 K0 x5 g; k1 r! n
2 y. n+ B' k$ ?! S6 ]5 o- _再回答第二个问题,吉利、比亚迪之外,其他自主品牌如何?从零售榜单看,仅长安汽车、奇瑞汽车进入TOP 10,但身位都还不错,一家第4,另一家第5。而如果看市占率的话,1月自主品牌的零售市场份额为61%,比去年还上涨了5.9个百分点。这时刻在提醒我们,自主品牌真的崛起了,但也朝着头部几家集中了。
; M/ C/ L' S5 J, h* ?
; ?; k- O9 [0 _" `6 M4 e9 q% g) \; t5 R: ?- _( t
9 `, |% |- Q1 |8 {再看批发销量,自主品牌的表现更好。奇瑞汽车排第3,长安汽车排第4,长城汽车也能排到第7了。就批发市场份额看,自主品牌已经达到了69%,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头部愈盛,终究只剩几家,趋势大抵如此了。
6 `+ u" X2 F% v: i# ~: S( e: ^* ?0 n! M$ V- A
新能源渗透率低于50%,有啥问题吗?( q" d; q/ q" e: c4 ^
; Y+ \+ ^0 ~8 H9 U# @, l
1月,还有一个独特的情况:新能源渗透率低于50%。具体看,1月新能源零售渗透率为41.5%,批发渗透率为42.3%,不禁让人好奇,为啥会这样?首先明确一点,哪怕跌破了50%,但相比于2024年同期,新能源渗透率仍然提升了9个百分点,无论零售,还是批发。
, |5 D& x5 S% _& Q# o1 D1 |' l! J: w2 [
; h; X. n, g) k$ V3 `. G+ `
! Y" ^9 r9 C" u- }5 T1 A2 I那么,只有一个解释,还是与春节有关。一方面,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政策确实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更有利,但1月是一个过渡期,想买车的一般会抢在年底之前就买入了,那么,1月也就“空窗”了。另一方面,春节之前,是返乡高潮,以及低线城市集中购车的时间点,而低线城市用户在购车观念上更趋保守,更偏爱燃油车,这也造成了新能源汽车消费热情的“阶段式退烧”。
% Y; \" ]- B9 h# O; A1 G! a
( G" A: M- ~9 T7 a
: u9 k6 y5 G/ A; D+ K2 [8 E) J% k/ w7 u8 u/ t
但是,新能源大潮会就此改向吗?必然不会!1月,批发销量超过2万辆的车型有22个,其中,燃油车12个,新能源车10个。在TOP 5中,比亚迪宋以83824辆排第一,海鸥以41212辆排第二,紧接着是长安CS75(燃油车),再然后就是Model Y、Model 3了。继续往后数,车型销量就全部低于3万辆了。以此为参考,新能源汽车的表现仍然很强劲,当然,1月的燃油车韧性也很强。
( x7 j. Y+ g9 |* H8 C. E2 o
: b4 _; q$ k, B! R, [
2 _9 l/ g1 i0 J R4 K" {
6 D- R7 N) Y- F+ D m p ^那么,2025年的新能源市场还会怎么演化呢?插电混动的增长速度还会更快些,毕竟,新能源往更广阔的市场渗透,“带油箱”会让保守用户更好接受;至于纯电车型,随着快充桩越来越多,能耗管理越来越优,增长速度也有可能回到高位。1月,比较独特的一点在于,增程车型同比环比均下滑了,这就引人深思了,到底是谁家的增程车不好卖了?但长远看,今年以增程入局的产品还真不少,增程市场应是上涨的状态。 W: i: G" S- `$ i; R( m8 H+ _
% o+ o3 I7 I% X
写在最后5 W) E% N& J) N. Q; Z" _, r) p* u
" N& t! M8 m) y实际上,乘联会对今年的汽车市场做出了判断,由于更新政策继续持续,全年乘用车零售销量或增长2%到234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有可能增长20%到1330万辆。真要如此,全年的新能源渗透率就要达到57%了。那么,手里还没有新能源牌的车企们,日子就更难过了。0 E: ^% ~$ y7 u( E$ g
' o( i1 u2 h7 D& w$ [7 m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晞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