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那繁华都市的医疗版图中,一家综合性医院的产科病房,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54 岁的汪医生,在这所医院里默默耕耘了数十载,见证了产科从辉煌走向落寞的全过程。
3 \! e2 P. I7 w L
$ V/ p1 P" ^4 C6 U* ], |, ~3 k
* J; s( l0 s0 {; \! S. ~回溯二十多年前,每至夜晚,产科病房就像被按下了热闹开关。产房里,医护人员脚步匆匆,汗水在灯光下闪烁。手术台上,新生命的诞生一个接着一个,划破夜晚宁静的是此起彼伏的婴儿啼哭。汪医生和同事们忙得像旋转的陀螺,一晚上接诊七八个孕妇是常态。那时的产科床位,简直是稀缺资源,即便有人愿意出高价,也常常一床难求。病房里人满为患,一张床上甚至睡下四个生命,孕妇们头脚相对,肚子里还孕育着两个未出世的小生命,大家相互理解又略带无奈地分享着这狭小空间,满是对新生命降临的期待。6 \# `2 v/ R- d. ?
" i8 b$ D1 L" O- }- K; @; B |$ [
! @2 m$ \( w& ]8 j0 [0 E时光悄然流转,到了两年前,场景却截然相反。汪医生站在产科病房,看着空荡荡的床位,心中满是怅惘。不仅是她所在的医院,整个产科行业似乎都被寒冬笼罩。新生儿数量的急剧减少,让产科从曾经的热门科室,渐渐变得门可罗雀。
! x8 A3 ~. E9 z# Q+ E7 c9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的产科主任金敏菲,拥有近 40 年的丰富从业经验,对产科的发展有着更为深刻的洞察。在她记忆里,产科曾有两段辉煌的发展时期。上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日益富足,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生育欲望也随之高涨。那时的金敏菲还年轻,虽精力充沛,却常常被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每天,手术室里孕妇不断,新生儿的啼哭成了最熟悉的背景音。医院产科规模远远跟不上孕妇需求,病房拥挤不堪,医护人员只能在有限条件下尽力为每一位产妇提供服务。
5 R0 ^ \# q' T- H. L! ]1 `: N& T0 \: N ?% X
2 e2 U; e+ A+ a& `2 S
步入 21 世纪,金敏菲已然成长为经验丰富的产科专家,技术愈发娴熟,处理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产科规模进一步扩大,可面对庞大的产妇群体,接诊容量依旧紧张。彼时,上海另一家综合性医院的汪医生,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忙碌阶段。上世纪 90 年代,她刚踏入医院成为产科医生,最忙的时候,一个晚上要处理八位孕妇的剖腹产手术。白天接着值班问诊,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休假回家,简单洗漱后倒头就睡,醒来又马不停蹄赶回医院。对于年轻医生来说,加班早已是家常便饭。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低血糖和心率加快时常找上门来,但那时的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产科的繁荣让他们无需担忧业绩。
$ g0 Z& j7 b+ N* g' `
4 x- x2 k( t+ t: }/ Z" e6 ^- z: Q$ H+ a
世事难料,谁也没想到,曾经辉煌的产科,在 21 世纪 20 年代竟风光不再。基层妇幼保健医院接连倒闭,非三甲综合性医院的产科接诊人数急剧减少。孕妇数量持续降低,多数人分娩时优先选择头部医院,或是为享受更好服务选择私立医院。如此一来,等级稍低的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大量客源流失。汪医生所在医院,甚至彻底关停了产科。看着科室变更,病房办公室换了名字,医疗器械被撤出,她满心复杂。曾经以为会一直兴盛的科室,如今却走向衰落,这样的变迁让她一时难以接受。5 _6 L% U3 V0 A6 m% C. j: Z) \
1 O5 u5 g" e1 Y6 x
7 N. }6 j7 ?3 L' M' _% X产科医生的出路,成了摆在眼前的难题。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转去其他科室,或是进入基层社区卫生院。岗位变动意味着要学习新技能,对年轻医生来说,虽有挑战但也有机会尝试新领域,职业发展还有更多可能。可对于四五十岁、业务已经定型的产科医生而言,产科大门关闭,意味着过去十几二十年的积累付诸东流。年龄困境让他们难以快速吸收新知识,他们常常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弃。即便有些医院产科尚未完全关停,中坚力量流失和科室大龄化现象也十分严重。
^3 O# y, y# }2 |& D% E/ ?* \5 Q! d! h3 ]' O x
. U" w+ q" }2 v+ o( x3 Y$ u: Y
产科乃至与之相关的妇科、儿科等科室陷入寒冬,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背后则是生育主体生育欲望的不断下降。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科室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胡小青,在今年两会前针对生育问题展开走访调查。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2023 年全国新出生人口仅 902 万人,生育率连续几年下滑,人口总数比去年减少 208 万。人口红利已然成为过去,与新生人口相关产业濒临崩溃,医院产科关停、幼儿园托班倒闭、儿科接诊量下降、亲子活动服务锐减。" P9 w! q" O; U7 Y5 @
& S% C+ O2 L$ ]% F4 G
1 k1 R. B: x1 ^/ Z$ n8 U
与年轻人交流后,胡小青发现,年轻人 “不想生、不愿生” 的原因多样。传统生育观念在新时代逐渐失去市场,生孩子不再被视为人生必选项,更多取决于个人意愿。年轻人叛逆心理作祟,越被催促越不想生。工作压力也是重要因素,事业未稳定前,已婚年轻人不敢贸然生孩子。一位 25 岁姑娘告诉她:“要生孩子,得先确保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条件,既然生了,就要对孩子负责。” 这也导致生育年龄一再推迟。此外,不少年轻姑娘还有生育恐惧症,生育过程可能产生的痛苦和一些被夸张放大的言论,让没有经验的她们望而却步。
" S8 e. ~3 K( k
, H$ f( L2 g2 `, h! w4 o+ `7 ^3 A
* D }* I7 \: T虽说产科整体形势严峻,但也有例外。金敏菲主任所在的新华医院,今年产科运营情况相对较好。仅第一季度建档立卡数据显示,产妇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 75%,产科床位早早约满,后续需要提前预约。不过,产科服务对象里高危孕妇比例超 70%,且大多来自上海以外地区。这意味着在这些产妇选择新华医院前,已有无数基层医院产科被淘汰。如今,新华医院产科面临的是攻克生产疑难杂症的挑战。
) w, d v/ ~6 f' }5 h( i
7 X- W+ D: z( c1 {1 [* _8 ~; i. F; F: l
行业不景气,促使产科从业人员思考改变与创新。产妇数量锐减,业务从 “生得多” 向 “生得好” 转变。工作人员数量不变,花在每位产妇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更注重人文关怀,尤其是高危和高龄产妇。产科服务向全面型发展,一些头部妇产科医院建立完整服务脉络,将早产中心、盆底中心、孕妇睡眠障碍等纳入业务,贯穿产前、生产和产后护理全周期。. |+ O, l( k0 E& t$ ^& l6 v
' S3 R( i& J. o1 ~
: q* Q9 {5 |# C- Y; l有专家认为,产科关门未必全是坏事,学科焦点前移便是有利影响之一。部分产科将重点放在生殖技术研究,推动试管婴儿等领域科研进步,提高体外受精和体内着床成功率,为不孕不育难题提供解决思路。妇产科技术重点前移,关注有生育意愿却无法自然受孕人群,既推动科研,又能缓解产科客户不足问题。医院管理层也在协调产科与其他科室关系,尝试合并妇科与产科运营,保障产科医生收入,留住人才。在医学教授们看来,产科医生是医院必须留住和储备的资源,产科的社会公益属性,决定了它对于女性的重要性,它可以迎接挑战,但绝不能消失。; C* U+ a- b9 E* Y1 O2 }
" Z! x) D$ K% n$ k5 X4 e
q9 ` Z5 u) ^! T专家们一致认为,产科医生要做好两方面准备。一方面,处理危重症孕妇分娩问题,承担高难度救治工作,让高龄产妇安心;另一方面,做好基本服务,基础产科在各地都要扎实存在,虽不必广泛分布,但一定要起到托底作用。
# l* N" B. f2 V# |) \/ S6 U
6 [! c& z) a8 `! t$ W* q
& C3 E0 E/ P3 I3 w8 ]6 n( y0 Y( W. M产科,这个关乎人类繁衍的重要科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它不该成为历史的尘埃,而是要在创新中持续前行,书写新的篇章。: A7 P5 P& ?. P( v9 u1 {9 r
* T5 ?, q- `0 P' i X
" b! D! Q. W1 T% Y6 G1 ~3 s【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