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g: g: L9 P0 z) H
) Q7 W; D' s5 l1 }: J5 z5 X1 s
V8 E2 t3 s; e
. E) J) |" G* ]: f
; g3 A( |1 b' p. d
9 J9 X9 |# M9 L, Z6 ]8 u. Z
7 q1 [, l3 u- \6 \: h
* ~) f, i) T/ |/ n* v$ q5 d1 S
) F% P% O3 c7 b& g: c' j
5 m4 ]) J& H) e# x# ^" @ b( n, f我现在的电子阅读都在“头条”上。一睁眼先要看看国际,想知道自己睡着的这段时间,世界又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这些当然与我没半点关系,习惯使然,看过了,就放心了。然后,打开先一天收藏的文件,边听边起床,出门遛狗,开启新的一天。
% @, U7 @/ L1 {; ~# h/ A' B没法搞清楚,自己一天会打开“头条”多少次。除了在上面发文章,更多地在学习。可惜,现在一刷屏就眼晕,只能在上厕所时、睡觉前强忍着,快速浏览一下推荐、国际、文化三个栏目,把感兴趣的内容收藏下来。刚刚过去的2024年,收藏了300多条,它们是我流动的阅览室。
) x. x$ j0 L/ `7 }到了年底,各平台都在为消费者统计, “头条”大概也有这样的功能。但是,我还是喜欢动手操作,一边回看收藏的内容,一边用电子表格把主要的内容录入,统计出了180多篇。3 D7 @+ H8 J6 X
这其中,好书推荐刚好20条。包括《文心雕龙》《入蜀记》《闲雅小品》《中国美学名著》,这四本书(套)都已经买了回来,文书抄了不下两遍,五本小品书看了几遍,陆游和宗白华的书正在看。《习惯的力量》《格调》《旅行的艺术》,还推荐给身边的人。《三生万物》《有一间自己的房子》《鲁滨逊漂流记》,分别买了几套,送给相关的朋友。经典著作是大菜,也是硬骨头,值得好好啃,也可以反复品。它们建构了我的认知体系,定义着我的精神世界。
" b) Q X- ~6 K6 z0 Q0 Q+ U% j8 f7 m
# u0 F. A% A! Z& e: q0 }/ e- W
( c: p U, U3 Y @( ?* G
* [2 b- `/ S: ~ w& F0 }4 M
在这里进一步走近30位(次)先贤,包括唐诗宋词的那些大家,王世贞、徐霞客、关汉卿,俾斯麦、左宗堂、梁启超,林徽因,沈从文、琼瑶等。再次与他们不期而遇,对这些熟悉的陌生人,又多了一个角度的了解。他们像天空的星星,照亮了我的世界,也引导着我,跟着他们去看更大的世界。# Z; M; p+ G7 @; |& K1 l
散文太耗费素材,特别是知识储存。写然后知不足,收藏的34篇知识类资料,包括天文地理、山河海洋、建筑中医、现代科技等。除了工具上的更新,这些内容基本覆盖了我的写作范围。经过四年的尝试,写过五六百篇后,慢慢可以梳理出自己的写作路径。除了回忆往事、关注身边,主要集中在文化游记、日常生活的传统化透视等。工作30多年没有一个专业方向,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如果以写作为牵引,带动自己学上十年八年,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专学的话,比写作本身更有意义。" W, |# g ?! z5 U) Z; n3 Y( h
阎纲老师勉励我,多读胜过多写,但读要有所选择,选自己喜欢的,特别是可以模仿学习的文章。收藏的30多篇散文,有冯骥才、余秋雨、贾平凹等老师的多篇。冯老师扎根传统,兼具国际视野和艺术气质;余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精巧的叙事方式,我就是读着他的《文化苦旅》,才走到了今天的方向上。贾老师的文章有灵气,中年后的文章有禅意。他们的文章,我是可望不可及,却给我打开一扇扇天窗,让我看到了成长的方向。此外,其他老师的文章,单是题目就可以给人以积极的暗示,比如“人生的大境界和小乐趣”“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人生就是上山下山”。在这些题目和思想面前,自己真的还很浮浅,只能学着青蛙叫,写一点点千字文。
7 e. G2 o. A0 z) S
0 @- _* r! y9 b! k
& h+ Q ?/ o, m! m6 Z, N, P) Y/ }( ~. [5 w/ t o$ r% w; L
. b' q4 D. R. y7 n
中年学写散文,没有童子功,但有好习惯,就是边干边学,注意聆听别人关于写作的高论。20篇写作论,有“写作何以成为哈佛唯一的必修课”“写作是认真活过的证据”“文学的意义在于发现更高的人生”,也有“文学与灵魂的细腻度有关”“什么是诗性思维”“故事思维”“什么才是代入感”,“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简单是文章的最高标准”“文章重在自然天成、气韵生动”等。它们从不同角度提醒我,怎么在生活化的作文中,慢慢向专业化靠拢。
2 `. d. `5 h3 E! A' {我喜欢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打开电视看电影,基本上每周会看一部老电影。为了能看出名堂,专门看了张艺谋与是枝裕和的两本专业书,觉得一部电影也就是一篇好文章,通过各种结构撑起故事线,在冲突中把人的兴趣调动起来,在代入感中接受一次人性的淘涤。现在,通过头条上的小电影,一二十分钟也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举头三尺有神明,网络吃准了我的心,经常把我喜欢的片子推到眼前,比如中年人的生活、乡下的清新、文人的励志片等。从这里得到启发后,我会在电视上找到原片,拉着家人,很享受地一起观看。
0 f! W4 v% N, o) ^7 k与这么多情投意和的东西相遇,一起度过一个个美好的早晨,有的已经进入我的读书、旅行和作文,正在改善着我的生活。在岗好好工作,离岗好好生活。过去,一心想干好工作,从没认真考虑过吃饭穿衣这些小事,甚至没有把生活当回事。归来才发现,在生活的必修课面前,自己还是一个笨拙的门外汉。收藏夹里有30多篇生活的“鸡汤文”,包括早起、整理、散步,包括交友、喝酒、兴趣,包括放松、放平、放下等。其中,那个宅家16年的牛津女学霸,绝对是我的偶像,可惜我没她那样的活力和定力。
3 F# @6 e! i- n& N" O& s. q% t
) g5 [- l0 ?8 Z0 z* m/ c8 U0 G3 F( m6 L9 c0 z# `# k# s( `/ m
1 @4 q1 s" g) [3 H9 g+ ^8 ~
( \& m7 n4 Q% X b6 e3 D; R
用心把这些内容统计分析出来,是一种工作习惯,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把它们放在眼前,觉得就是一面面镜子,照出了我当下的心路,也照出了生活的样子。有闲了,大家都说要好好活出自己。可是,你活出的样子,不仅在于你怎么想,更要看你怎么做、做了什么。在数字化时代,网络早就勾勒出了你的精神图谱,等着你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