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i+ Y! {' Y, w' O% k- g, T/ }: O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9 q4 g* Y# j# N+ b文|方丈
; W$ X1 H' ?8 M0 n编辑|方丈
5 r+ q+ B# a- Q9 ^" U 前言:
" X9 {) m/ H. a8 ~- Q1 X* V( e2 u1 v* z0 h7 j+ g
在中国古代的神秘世界里,“蛊”是一种充满阴森与诡异的存在。# {+ x5 y% p, t5 I- @
它不仅仅是传说中的毒物,更是一种古老的巫术,能够操控人的生命与命运。
9 Q! d! s( S2 W- K从西南少数民族的“蛊术”到明清时期的“养蛊”案件,“蛊”始终是一个令人心生恐惧的话题。! Q$ `6 e' V/ D) w/ ~! |, h
古人为何会视之为禁忌?为何历朝历代都要严惩那些涉足其中的人?8 C2 W9 R" T+ d+ ~" x8 a
这种神秘的力量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恐怖与禁忌?
. n+ [" L% K# M, f, E或许,它不仅仅是一种毒物或邪术,更是人性深处的黑暗面。7 _, a! M5 o8 J$ d. S
0 q, T k* f7 D# p
2 i5 z0 b7 l6 o/ I* B, t% Q& f让我们带着疑问,探索这个古老的谜团,揭开那些被历史掩盖的秘密。
' c4 E u* G" v( z1 X神秘而危险的"蛊"- `( T% {1 N x, F* Q# k4 S
$ v! n& {0 e5 }8 H+ O( ?
何谓"蛊"?甲骨文中它指器皿盛放的毒虫,传说中则是巫师驱使的邪物。
, T, r. o g' S$ {8 h! D5 V: e2 b# B无论哪种解释,"蛊"总与祸患和危险联系在一起。, m9 O. ^( H u! H- r
- x" _( p: l1 C) W春秋战国时,巫术也是"蛊"滋生的温床。
2 P6 w$ M; o6 y, y: U医学和科技的落后,令人们把疾病和非正常死亡归咎于巫术,"蛊"也在人们的惶恐和愚昧中,被赋予更多想象。) {6 J& {! u" Z; B. M: g
9 |9 ^0 p4 i1 c
那时的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对鬼神的敬畏,都化作了对"蛊"的忌讳和想象。
% j/ |3 O0 n& `) S& }! c3 I在他们眼中,"蛊"似乎无所不能,可以让人生病、丧命,甚至让朝廷易主。2 k+ G/ M/ d' v7 z. R8 q! J8 @
# {6 }9 v# s+ N ~" _# b$ \! B( W
隋唐律法中对"巫蛊"定义的扩大,反映出"蛊"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T+ H b% I; T% c0 H3 V0 A
* Z! d6 p: I& R( C6 n! c+ T
/ p/ y; y3 {1 M) p& b4 ?从豢养非正统神像,到饲育毒物,都被划入"巫蛊"的范畴。
4 y) q7 c: Q. w8 v0 z! q8 A# S9 L7 l9 ]1 a: R
可见,民间"巫蛊"活动之猖獗。
, z9 Z" F1 Q0 |5 A2 Y4 R, p# m$ e e. L
律法的详细规定,恰恰反映出现实的复杂。( {; R7 e1 B+ R, s3 ~
一方面,统治者对"巫蛊"的恐惧达到顶点;另一方面,民间"巫蛊"活动的顽强,也令官府头疼不已。
, J# e' Q9 f" j- ~# P9 W' }"蛊"的炼制,既有剧毒动植物,又有繁复仪式。
. j& K% e, K! r' H" s. T o
! `( P2 U' M' L据《本草纲目》,"蛊"由百虫自相残杀而成,幸存的最后一只毒性最烈。0 \ F/ u8 O3 ]7 T0 u
其他还有"癫蛊""篾片蛊""泥鳅蛊"等十多种,或取蛇尸生菌,或以竹片伤人,或让虫子在体内游走。# w1 H4 \- p/ o x) M
1 A3 D) t2 e2 v' Z b" M其花样之多,令人不寒而栗。- t; n# [+ G k# U2 J
( v; Q; [2 A0 d: _9 c8 r( i9 i* F
, l- p+ I* j, w7 ?# r0 _2 f这种种"蛊"的炼制方法,不仅彰显出古人想象力的丰富,更反映出人性阴暗面的恐怖。
9 X) y( ?( H' f/ D8 A
' v* d* C+ D6 Q3 U) D1 |毕竟,这些看似荒诞的方法背后,无不渗透着对他人的恶意和戕害。
9 d3 d; p+ A6 g5 r( n% A' w$ z皇权惶恐下的血腥镇压
+ n+ t1 b1 c) M
7 A" N7 Y0 j9 ]) I5 @历朝历代对"巫蛊"案的严惩,体现出皇权对这一愚昧而危险力量的恐惧。) n8 E7 y+ u% F- y$ g# P# s
"蛊"被视为对统治秩序的威胁,更可能危及君主的生命安全。3 |1 n8 o9 {) c# `
因此,朝廷对"巫蛊"决不手软。7 S+ m3 h p* L& y6 o
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就因"巫蛊案"错杀太子和数万臣民。7 B3 z' l/ g" Q
% j: y/ D# Z0 R4 n% k' @% o
奸臣江充为陷害与自己不和的太子刘据,诬告太子府藏有"巫蛊",意图诅咒皇帝,提前夺位。2 m. f, R' L% L! R
6 f" b) r; C6 y- h$ T2 u: z6 L& |
本就惶恐的汉武帝闻讯大怒,立即展开血腥镇压。! i1 S- x6 S- f1 w& d' J/ C1 C
( P( |4 w$ {# Q) p" l. h
太子死于狱中,全国大批官员百姓被牵连处死。
' k2 u# A( I: z$ ?/ T
5 S' r/ O, T/ y6 l% j人命因小人谗言而被轻易剥夺,古代专制的残酷暴露无遗。3 Z4 o! G, K: Q
这一事件,既体现了皇权的疑惑和恐慌,也反映出"巫蛊"在当时社会的广泛影响。! [2 F- t0 d9 x }8 b9 v" [6 A
毕竟,如果"巫蛊"没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江充的谗言也不可能如此奏效。. w6 W# V. O, O | }* y- |/ t- @* ^/ L
而东汉《贼律》将犯"巫蛊"罪者处以"弃市",即在闹市斩首示众。/ |) [) v& u! e5 _
0 e5 n3 e$ q& x& N/ e- l2 Y1 Z
这种赤裸裸的震慑,既警告百姓远离"巫蛊",更彰显皇权对此类活动"零容忍"的决心。
, E' Q( r$ I9 W3 M* g2 C"弃市"之刑的残酷,本身就是一种"以暴制暴"的手段。
0 ?4 N2 n* N) Y; d! o. W
8 k, t2 p) B4 Q) V0 P& N4 G5 W$ A b# N7 S7 f
它告诉世人,皇权面对"巫蛊",同样可以抛开道义和人性的束缚,用最暴力的方式维护自己的统治。
v* B5 i0 b+ u- W; R9 D$ q巫蛊遇律法,罪无可赦
0 ~- A# ^6 C# ]& o/ {1 l) N( X3 l/ l
唐代开始,律法对"巫蛊"案的认定和惩处更加细致入微。) \) X, s: _, z2 h
+ ?1 R6 N& N' f6 Y" i% K不同情节轻重,刑罚也各有差异。8 u9 @6 [0 ]0 R* n8 M
' ?, F$ d2 Z! X5 Q$ v但整体上,参与"巫蛊"必遭严惩,情节恶劣者往往处以极刑。
7 ]6 J5 ~8 ?6 {0 @一般犯"巫蛊"罪者,最轻也要发配边疆,与家人阴阳两隔,最重则人头落地,殃及全族,甚至株连邻里。, m! }( l) q- e5 D
9 m' E5 ?2 h8 k" }, i: Z; |
这在今天看来很不人道,但在当时,却是皇权自保和震慑民心的必要手段。4 @- k2 p1 Y1 S4 i
律法的严苛,反映出"巫蛊"在民间的影响力。
7 F- W. @/ C/ R" {6 r7 |/ S4 b' c4 g2 _; n! m& [3 {
% p2 ?3 v& d# H+ L
若非如此,朝廷也不会如此大动干戈。
, J! [" o' k- `6 D
! Z# |; f m0 i# u( e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连坐制度,无疑给犯罪分子的家人和邻里带来无妄之灾,但同时也提醒所有人,参与"巫蛊",就是与皇权为敌,后果不堪设想。
) D, e& I H3 U% b唐律还规定,犯"巫蛊"罪者不在皇家赦免之列。
; K) a5 b9 U5 \5 r7 k0 \4 E2 K5 e3 d3 e, j% }
不管是皇亲国戚喜事,还是先皇驾崩,这些人都不能借机减刑释放。
" v1 r& W M" ]由此可见,"巫蛊"之罪的严重性。
; l. T6 S% W; c- n$ c4 Z1 G3 ]! z( X( m# V9 E1 _
它绝非一般的违法行为,而是触及皇权根本的大逆不道。% c+ ]. j) U& I* K; U. ~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巫蛊"在当时有多么猖獗和普遍,以至于朝廷将其视为头号大敌。
u7 I5 X" ] o若非如此,皇帝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特权。
1 d! e; b' B7 c( Y: [' [
& b& g8 \' f# _' c; F! [" g/ y1 m D8 _8 Z6 b
有意思的是,若有人用"蛊"治病救人,虽然仍属违法,但若核实属实,可从轻处罚。- G5 o# ]- x+ x/ d& L2 J' Z, ]
Z+ ~7 z1 _; q- {: D: D官府甚至会下令蛊师留下炼制方法,以备研究使用。
2 z8 A% k: x6 T- p1 U/ }$ s: Q! M- @这一做法,体现出古人对"以毒攻毒"的认可,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蛊术"的神秘性。
7 X/ x, ?2 p7 d: z/ l1 \- E2 O它提示我们,"蛊"在古人心中,并非全然的邪恶。
8 ] X8 r% Y" D; v5 J6 {( ?, I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被视为一种神奇的力量,甚至是拯救生命的希望。
2 ?' c1 N: U4 Y d* i. `, ]
+ \ |$ D; w* x" m只是,这种力量过于难以控制,稍有差池,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8 t( j( e1 }% {& x* R也许,正是因为看到了"蛊"的两面性,古人才对其又恨又怕,试图用最严厉的手段根除它,却又不得不承认它的神秘和诱惑。
- |; t: L0 e% |, m8 ^, z4 j2 I
* c3 Y+ w4 |& t+ z+ u# }% S$ n- Y$ y+ O8 j; b! ]
这种复杂的心理,既是时代局限的反映,也是人性弱点的写照。3 A" w- W0 t/ ^' f! `$ T
8 L8 d* Q3 z+ d
千百年过去,古代"蛊术"早已消失,但"蛊"的阴影却从未散去。5 m5 e5 Q, Z( }
在现代,虽不再有人用蛊虫害人,但许多违禁药品、毒品,何尝不是新的"蛊"?它们同样会蛊惑人心,荼毒身心。
$ u0 ~% a. G% N' k! F# q0 {% v1 H有些看似神奇的药物,承诺给人带来好处,但实际上却在慢慢毒害使用者。/ |, m; n+ s: _" t! {
对此,我们更应提高警惕,尤其要保护好妇女儿童。$ f4 C1 S" u: A6 v" u$ m
$ f2 |5 f0 {' S3 F他们往往是最容易受蛊惑、最难戒除毒瘾的群体。
$ ^, W p `* c& _9 J古人对"蛊"忌惮、严惩的背后,是人性的局限和时代的无奈,同时也有对美好生活的企望。9 h1 y' Z1 c# F& Z7 k3 A, J4 ]
"蛊"之所以可怕,正因为它放大了人性的丑恶。
( Q# J6 A0 e' C# h真正有毒的,不是动植物,而是被欲望左右的人心。) U" T& V& {' D/ k
7 Y% k( u0 O% h" ~0 M+ ^- o' m% {4 A' `
而人心,恰恰是滋养"蛊"的最佳温床。' T b0 e/ b$ L: z9 G- s
古人对"蛊"的惩治,无疑也是对人性"沼泽"的警示。
3 M X! s" z+ j' H4 G它告诉我们,心中的恶念,如果放任发展,就会像"蛊"一样危害他人、毒害社会。
6 Z @: D6 R# e( z3 r# h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对"蛊"的惩治背后,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G$ C6 j5 Q3 y3 N& `
他们惩治"蛊",并非单纯出于对个人利益的考虑,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百姓的生命安全。% P. d5 u X; }# z {; S% G
这种政治理想和社会担当,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0 [2 B, g: Z6 t2 M& d3 o4 l8 |8 Y- X5 Z9 ^: g+ t
愿这世间,不再有人心起"蛊",愿人性之光,终能驱散"蛊"的阴霾。1 |" o0 Q' a- D$ ~" g6 q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
! v' S- m7 Z# `2 ]* {! s1 M+ p5 L' d: o8 |; I! c3 j/ e4 Z/ b0 r
或许,这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警示和启迪。/ ^1 E- n, s1 ^9 M( n- F' C9 | F
参考来源:3 c% R: ~9 m* @( M. L7 G- H3 Z
- 《芶灵与蛊惑:中国古代巫术的政治隐喻》,李零,北京联合出版社,2011。# Q4 h S5 R O, u/ {; j
- 《中国古代巫蛊与法律问题研究》, 肖明,《湖北社会科学》,2012,第5期。' K* `# @4 s4 y* ^; j: o1 J$ Q
- 《本草纲目》,李时珍,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Z# _3 X O0 O! q# p2 P
- 《汉书》,班固,中华书局,2007。, a! |4 |% M M, B
- 《资治通鉴》,司马光,中华书局,2011。3 F' k' M1 U/ y o
- 《唐律疏议》,长孙无忌等,中华书局,1983。# U6 N e; K, z* a& W
- 《魏晋南北朝巫蛊史料辑述》,叶桦,《史林》,2007,第3期。- F# Y+ ~: B'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