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反对“唯升学论”: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

[复制链接]
查看9618 | 回复11 | 2022-2-18 07: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为什么反对唯升学论3 o" T7 S& d1 i& @  D$ J' o
$ x& f: O, w" b; W# D# n
“北清率”已经成为一个有毒的负面指标。
. U/ p6 A; ~1 a/ S. }6 b6 V
% o' _/ W6 K8 n& |% b$ f人才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才有可能是才。
$ U" ?. x! y7 A9 q* C& b- H- R+ `" i6 V8 {) ]" k0 f3 c. w5 Y) E
教育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未来的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2 u$ o$ @; T8 @' R. O' x, \
) H, ]) `  p) m- J, m2 \2 n
义务教育应当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弱势学生。9 t. K* C; |6 y6 g! o

9 t7 L! C- m( @- |- u/ V“双减”在价值观的层面,需要家长学生的自我减压,清除精英主义的魔障,走向平民主义价值,争取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Y" {/ G9 i6 F% z% i/ g' i: q, f
/ l9 l5 z$ F* ?# h! c7 e
“为生活而教”已然是当前世界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走向,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改善生活而教育。9 W. C6 a' ~; [
# i  L% x% y0 ^2 Y5 W  E
——————————
. t9 Y6 |+ k! W2 D, L# g  _3 g6 k$ E( w2 b7 [& b0 K
我国正在推进的“双减”改革,触动了教育领域大是大非的基本问题。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是学业负担能否真正减下来;更深层的挑战,则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究竟能不能从应试教育突围,回到树人育人的初心上来。
8 T0 a' j& O" l/ f$ M$ ?( F3 m- l! D( Y9 M' @6 M% t# c9 {
当前我国的教育呈现一种发人深省的理想与现实相悖的胶着格局。随着学龄儿童大幅度减少,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各类教育已经实现了普及,教育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宽松,完全有可能实行“小班小校”等更为人性化和高品质的教育。! h4 P- d3 ?+ O2 g, \4 J
3 c8 [$ k* x, @) R
然而,现实却是儿童的学业负担过重、中小学激烈的应试竞争很难改变。这说明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并不完全取决于教育资源和供求关系,减负涉及教育生态的整体改变,包括学校制度、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供求关系、利益集团的影响,等等。
1 e" I8 }7 @6 n; ?6 I
, C* i4 Q" m1 x8 C5 h在这些现实的因素之外,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教育哲学或者说教育价值观。因为说到底,一个社会的制度、体制、政策,是由它背后的文化观念决定的。# Z3 {- J* F1 J# z, w5 @

: C/ Y$ t2 i4 n& d4 _+ Y/ [! i0 @支撑应试教育、与应试教育配套的想法,是唯升学论:将学校教育的功能、目标简化为升学,一切为了升学率竞争。这就是唯分数、唯考试、唯学历的由来,追求高学历、名校学历几乎成为一种全民的教育信仰,具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正当性。5 C) v! z! _: y2 O

0 [; X" \! e4 j0 M( g  [这种想法真的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吗?它究竟有什么问题?
$ A! }  c2 J1 \
$ J! H9 t7 P7 |# M7 V唯升学论要不得  m! k5 `5 B5 }  c) J
8 n0 b8 z9 t, Z' }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我们反思。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招工越来越困难,很多企业开工不足。按照东部沿海某些企业的说法,3000元月薪很容易招到一个大学生,但是招不来农民工。而城市街道招聘办事员、环境部门招收工作人员,名牌大学毕业生蜂拥而至。目前每年毕业八九百万大学生,公务员考试不断升温。8 \* o% \, b- `9 c7 s. @
6 v4 {/ r6 A! |
这些现象固然都有可以深入解析的各种具体原因,但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价值观有悖于现实生活这一事实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无法适应世俗生活的“天之骄子”,他们内心充斥的是如同几个世纪之前那样的“读书做官”、成为“人上人”的焦虑。
2 n. K8 G% V* v! G3 n8 T* }) |7 P: y  C: _; P0 @4 E5 |
简而言之,唯升学论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 N9 P: j+ O2 G, h
( X7 q9 X: g0 C它违背了社会经济生活对多样化人才的客观需求。这就是企业为什么招不到人的深层原因,因为社会需要三百六十行,而学校只提供一行,就是读书做官,考公务员。于是,三百六十行的价值都没有了。当我们的学历目标越来越高,动辄985、清华北大、博士硕士时,我们离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也越来越远,不屑做普通工作、鄙视实践性工作、眼高手低的现象十分普遍。与此同时,很多新兴的需求和岗位却招不到所需的人才。
2 p5 E# \+ Q( ~% U3 w- `" \, o0 u- [& F, R2 K5 H" {4 H6 z1 C
它否定了人的多样性对幸福生活的需求。人的智能结构的多样性和各不相同的个性、禀赋、特长,同样超越了唯升学率的单一定向。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研究性、学术性的工作,也不是所有领域都需要高学历。看到研究生自杀的消息,我有一个“小人之心”,觉得有的人是被高学历追求“害”死的,他可能并不具备这一能力而勉为其难。如果他们选择符合自己个性和能力的工作,本来也可以施展才华,获得幸福生活。我们身边有多少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自信自强,善于学习,人生照样可以出彩。
, `( j, m7 t/ H  x9 @2 f+ ^0 m. D9 d9 e& s
对高学历的追求,最恶劣的是对所谓“北清率”的攀比,我写过一篇文章,称“北清率”已经成为一个有毒的负面指标。一些地方政府、县中为了“零的突破”,甚至不顾学生的兴趣特长,让学生考清华美术学院或者北大护理学院。这样的学生即便进入北清,真的能够成才和拥有幸福人生吗?清华北大等名校也应当有所作为,努力去改变这一现状,而不是坐视这种教育价值观的不断失衡。- ?" P' O# ]( c( P# H" k

5 k4 |/ y  n% ]. W! b唯升学论助长了学历高消费,造成社会和人生的极大浪费。教育制度、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社会不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大量应用技术人才、中等学历、普通学历的人才。现在美团外卖骑手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高达20%,杭州等地连街道办事员都要985学历。许多名校研究生,从事的是高中毕业生即可胜任的工作,这是正常的吗?这不是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吗?这种畸形的价值观导致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实,直接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7 @' j% {) G: K& I6 L" m3 \
3 E2 a0 g0 R$ f- e3 `中国的职业教育并非从来就是低人一等、不受待见的。早年张謇、黄炎培通过职业教育发展地方经济,惠泽至今。著名经济学家顾准毕业于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在上海立信会计事务所成才。当今各地基础教育领域的栋梁砥柱,绝大多数是当年的中师毕业生。过去,一个学生量力而行,通过中职教育提早就业,接济家用,是十分正常的选择。0 ^: k* u% o3 [% H0 E! Y$ k

# ~8 g- r4 ~  L- s欧洲国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早期分流制度,依据的是使不同资质禀赋的人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的功能主义理论。今天,欧洲德语区国家和北欧,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比例仍高达60%-70%左右。与之匹配的是健全的社会保障,尊重职业的文化和“工匠精神”的传承,没有“劳心者”鄙视、歧视“劳力者”的文化。当然,过早分流定向也有明显弊端。在知识经济和终身教育的时代,改革的趋势是延迟分流年龄,构建联通不同类型教育的“立交桥”,学生可以多次选择。这都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重要借鉴。' ~' s, P* s7 e

8 v6 C5 ], I7 [, s; t唯升学论架空了基础教育树人育人的功能。在应试教育、唯分数的捆绑下,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功能被极大地模糊和扭曲了。“眼睛一睁,就是竞争”,“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成为学校生活的真实写照。学生的健康、睡眠、人际交往、人格养成、个性发展等都是不重要的,因为无法纳入考试评价。于是,教育的内涵不断收缩窄化,从教育退为教学,从教学退为应试训练。当学校的教化功能丧失之后,事实上便沦为培养“二流机器人”的培训机构。, `8 q1 u! D; k+ |
! S5 |. t2 ]% o" F
批判应试教育必须同时反对唯升学论。所有极端应试的学校都有这样强大的说辞:高考是贫困学生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这是需要讨论和质疑的。在普及教育之初,“知识改变命运”的内涵明确清晰,一个村里出了一个大学生,具有非常正面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2 t  K6 g+ P9 f, h0 |) m( K
( }3 D) j/ C0 `/ \$ m
但是,在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以后,“上学就是为了上大学”的认知亟待更新,“走出大山”的说辞也已陈旧变味,因为它主张的实际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事实上,目前我国2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当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也就20%左右。全国2.8亿农民工已然走出了大山,这个现实不是经由高考,而是通过市场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的。至今仍然鼓吹单一的升学论,对社会价值观是一种很大的误导。
" {) U" l5 L& n% m' `' d( [% |& o
我们的“教育软件”还是旧的
; B" M+ K' J: v4 p7 `5 p% U( v% a' p+ B& y1 v) d5 A& J
唯分数、唯考试、唯学历的教育观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和深远的影响,因为它接续的是一个有1300年历史的科举教育传统。
( X5 n9 @) U; E  D1 i; `
! `, E! a+ s6 z' Y) i* i+ X9 q; h“文革”结束之后,恢复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被长期压抑的全民族的教育热情迅速转化为考试、升学的强大动力,而此前对传统教育弊病的警惕和制衡已所剩不多。伴随恢复建立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的文化得以快速复活。这一弊病在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到了上世纪90年代被直接命名为“应试教育”,即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教育。, n7 D1 D, s7 M, A

) c+ l% |0 e1 H; u; `( }6 w时至今日,中国的学校仍然沉浸在师道尊严、考试至上的传统气氛中,学校与社会分离、教育与生活分离,理论脱离实际、灌输式、死记硬背仍然是基本的现实。它提醒我们,批判和改造传统教育,仍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补上的一课。
# e; v4 p+ E7 D5 Y" p7 V: C% A7 M' k/ i# O* g8 s, U# Z
在发展战略和制度层面,新中国教育还纠缠于另一重冲突:大众主义与精英主义之争。
( i" F/ @4 ^1 f. G5 F$ r6 F" s' p) J2 w) S9 {; ]5 u3 ], u4 b
如果做一个粗略的评价,这两种价值观的分野,是认为对于国家振兴而言,重要的究竟是使少数人享受充分的教育、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英才,还是使大多数人接受必要的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国民。它被表达为“普及”和“提高”的矛盾。. R: \! l5 w/ Z. A$ W) Z2 r# g$ F

1 x  [7 _4 [3 Z在教育实践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判据:(1)国家教育发展、教育投资的重心是在城市还是农村;(2)国家教育发展、教育投资的重心是在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3)中小学实行以陶冶人格、提高素质、促进健康身心为主的普通教育,还是以高难度的学科知识为主、升学导向的教育;(4)学校系统是面向大多数学生、比较平等的,还是实行严格筛选的“尖子教育”,主要培养少数“英才”。3 P& Q0 H1 W: i4 A9 u
# t6 o" v$ h. ^" F! _2 d7 s
最为明确地体现精英教育价值取向的,是中小学的重点学校制度,它构造了等级化的学校制度,成为应试教育主要的制度结构。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之后,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成为“非法”,但变相的重点学校仍然存在,那就是遍布各地的“名校”,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
" ]' c4 a% |9 S; C  n' j, C4 Y0 e0 D, D
这种城市取向的精英教育,对农村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曾经开展过一场大规模、高层次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是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教统筹”,教育与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即“农科教三结合”,涌现出许多成功案例和优秀典型。显然,这是更符合农村和教育的现实需要的,但这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无疾而终,农村教育于是被纳入升学、应试教育的单一轨道。这一经历是特别发人深省的。3 @2 L6 s: b, J5 }& z( e

3 d% K+ N, i2 z( U3 E+ o2000年之后,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价值终于进入了国家的政策文本。但社会的主流价值依然停留在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奉行的依然是重点学校、升学率竞争、名校崇拜、培养尖子的价值。与此同时,在独生子女的时代,望子成龙、出人头地、读书做官之类的陈腐价值被极大地合法化了,将高官厚禄、大房豪车视为成功,甚至将骄奢淫逸视同“精英生活”。, y! e' w5 s( `# S1 D: H
1 h2 F. L4 F* _, ^$ \9 h# f
这说明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了普及教育、互联网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但我们的“教育软件”还是旧的,是需要加以更新和改造的。4 y0 t) {7 E& o1 \! O
) f. ^3 l* U: `* e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1 l1 L' u% ~9 g
7 w  E# c) t8 z" C$ U+ d
一场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必然意味着“教育范式”的整体改变。这既包括政府的政绩观、学校制度、评价制度等的改变,也包括家长和全社会教育价值的更新。今天我们要特别重视更新我们的教育“软件”,建设与全民教育、学习化社会、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文化,旗帜鲜明地反对面向少数人的教育,革除“精英主义”的积弊。
4 L% D: ^* d: z, |' K: z% W5 \0 p+ S4 m+ ]: {
我们要从人才、人力资源回到人。由于教育对社会分层的重要作用,后工业时代出现了所谓“学历社会”,对于高学历和名校的追求,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国外学者把它称之为“功利教育”。2 k3 @7 }/ r: y! T7 f0 ^$ G
( A' |" E4 _4 n) Q
201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一份重要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鲜明地提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报告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 j) ]- x, y6 m) w2 W- y( M& e3 J0 K: p5 h. n  V/ f6 A) r, h- p
报告明确提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警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们都知道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的奠基理论,为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有一个内在的缺陷:当把教育视为人力资本的增值过程时,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人性的因素就看不见了,发展教育成为投资回报、投入产出的算计,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就难以形成和维系。/ c, d0 R% R0 @& r! ?, U

8 l) H: P0 s8 m) a! a# O4 f% m所以,今天我们的教育哲学要从“人力资源”、从“人才”重新回归到“人”。人才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才有可能是才。教育的核心概念,就是树人育人,而人力资本的培植是第二位的,是水到渠成的事。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说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大写的人”。他说,学校教育的重要程度,“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未来的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B2 p4 F4 N1 p3 _& J
/ ]# ~" w" y% q: j$ Q
我们今天强调教育要回到人,还因为我们正面对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必须回到人,也就是说用我们人的创造性、适应性来应对未来。这是法国哲学家莫兰说的,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不是“充满知识”的头脑,而是“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能够“明智地思维”以及具有质疑的精神;具有连接知识的能力,即“把知识背景化和整体化的能力”,从而形成“恰切的认识”。莫兰认为这种将知识整体化的能力,是“迎战不确定性”最主要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会出现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高学历而胡说八道的“蠢材”。% {! `  s+ k9 J  \+ l" z
7 a2 b/ D( S8 @1 r
回归教育的初心,特别需要认识义务教育的功能、价值。我认为很多人对此是不清晰的。
( N5 `0 X3 Z# _& Q) l( E/ d& F- \+ H! c' |' |' W2 s" |& o
义务教育是以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儿童的教育机会,以实现“起点的公平”为主要价值。义务教育之所以采用免费、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体现的就是这种非选拔性、非竞争性、公益性、保障性的价值。所以,义务教育应当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弱势学生。6 B2 |1 `6 l& ^  c2 W+ g& Y& T
$ a# y$ r: \: |* a
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儿童的国民素质教育,通过教育点燃、激发、照亮他们,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服务。因此,教学过程要建立完整的学生发展观,包括生理发展、人格发展、社会发展和认知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认知发展。应当在提高学业成绩、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弥补学生非认知能力的短板,加强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2 X6 v! E5 r) j6 r! e
/ M' [! l+ U1 ~: j$ J7 `
最终,教育生态改善的目标,是要形成一种“低竞争、低管控、低评价”的教育生态。这是世界教育的基本现实:竞争性的学习从高中开始。小学和初中是保障性的,是没有竞争或低竞争性的。过早地竞争、抢跑,结果是透支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 N# `5 J/ w7 h. I7 S6 u$ O0 Q- b# x2 t0 Z3 h# c, ~2 a9 S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改善生活而教育" J/ n6 e; g0 j# U& B/ v
4 a6 B2 w  }2 v4 @
今天重提平民教育,它的第一层含义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这一价值仍然是需要倡导的,因为“应试教育”在本质上是面向少数人的,而使大多数人成为教育的失败者。平民教育的第二层含义特指“面向弱势群体的教育”,这当然是基于教育公平的价值,同时对形成社会关爱的风气,培养青年学生关注民生、改造社会的责任感,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5 Y" y5 C" l! p8 p: Q
9 ]. o4 b; c0 W: T6 X+ I4 @4 I
今天,还需要重视平民教育的第三层含义:“平民化的教育。”这不仅是指在艰难时期应当因陋就简、艰苦奋斗,尤指面向大多数人、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宗旨的公共教育,其教育过程就应该是实事求是、朴实无华的。今天我们看到基础教育领域的不良风气,少数名牌学校、示范学校往往以富丽堂皇的校园、设备而骄人,以培养“白领”和“精英”自诩,阻断了青年学生走向基层、服务大众之路。这是一些“天之骄子”难以放下身段、服务社会的教育原因。
& e9 F# D  N% F
& {- T; N3 q9 @1 ?. p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企业家聂圣哲提出“养活教育”,认为平民家庭一定要培养能养活自己,懂生活、不啃老、不畏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下一代。他说,“一个国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爱因斯坦,更不能用培养爱因斯坦的方法来培养所有的学生。”教育的一个基本价值,是“教育人做一个寻常的人,也就是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 }2 {& S& ~; W1 ]4 L/ E
0 r0 N7 k( @/ R0 H$ ]
前些年,有人倡导“穷人的教育学”,也就是平民教育的价值。其实,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包括清华北大毕业的硕士博士,终究也是普通人。因而,“双减”在价值观的层面,需要家长学生的自我减压,清除精英主义的魔障,走向平民主义价值,争取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这是一种真正重要的“致良知”。
3 g/ z9 }; p% K: p3 y6 ~( T, Y" [6 m: q: y5 u9 J* B, K" m
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善待儿童的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在操作模式上应当是怎样的呢?这种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模式其实已经有了,就是陶行知倡导和实践的“生活教育”。. I, w; _7 g2 S

8 o1 t! C! E3 S, f6 J1 ?陶行知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改善生活而教育”,即按照青少年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它要应对的基本问题,就是重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手脑结合”“在劳力上劳心”等一系列命题,以培养活生生的、有行动能力、创造能力的个人。) {# e& G9 A# r, M9 B3 d, z, V; ?/ D
8 {' u8 i7 R" Q& g- v0 H: {
陶行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传统教育,反对“培养少爷、小姐、书呆子的教育”,反对出人头地、读书做官的传统价值。他主张“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把自己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不难看到,如同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等教育家,以及当代楷模如邓稼先、屠呦呦、袁隆平那样有平常心、以服务大众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才是真正的社会精英。
+ |( k: E+ U0 ?7 e; s2 Z* `5 z1 z( p2 a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脱胎自杜威的教育哲学,却是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产生的,他不仅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传统教育,同样反对照搬昂贵的西方教育模式,主张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便宜、方便和有用的教育,所谓“家常便饭”“粗茶淡饭”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体现了中国教育哲学由“学科中心”到“生活中心”“儿童中心”的实质性转换,兼具现代性和民族性。它曾在中国长时间、大范围地实行过,不仅得到广大知识分子、教育人士的认同,也得到中共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认为是“符合本国国情,适应生活需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理论”。* z" F% w3 U& }& l7 i3 B

& h) e( h  y: z7 i3 z* `生活教育理论在学校的实践,可以很好地整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科教学与生活实践、艺术体育、劳动教育等的关系,具有一种统辖性和整体性,是一种顶层的教育哲学。它指向的就是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等教育价值。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陶行知,认识生活教育,使之成为引领中国教育走向未来的教育哲学。
9 n; [" B# s/ R, M( H; y* t5 H. B8 Q  s4 M+ C& `7 b
“为生活而教”已然是当前世界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典型是2013年获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大奖的哥伦比亚“新学校模式”。他们提供了以儿童为中心和“为生活而教”的系统的方法和路径:教材改造为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指南》,将教学内容与改善生活密切结合,重视健康和卫生,实行混龄学习,将校园民主、社区参与作为学校的重要支柱。它被视为是发展中国家改善农村儿童教育实行时间最长、最成功的改革案例,目前已被16个国家采纳实施。
: E, P8 n# L- s4 L3 G2 b' T( a! {# k! u0 U
2018年,新加坡启动了“为生活而学习”(Learn for Life) 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的习惯;主张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通过广泛的课程学习及多种途径教学使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就业及成为良好的社会公民做准备。
4 |. Q" v; ~" H* k: ^  d- Q1 E8 W3 F  U3 P8 V, ]9 K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6 E' l( o, E; ^) s2 l. `

% ]" X' C' b# ?杨东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T9 t+ Q' |. X6 u. X. C
' Y) P$ g8 i& Q7 d; Q3 ^- v7 a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阿邱in | 2022-2-18 08: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网愿意招聘学历低的人吗?自己做到了吗?@光明网
cwx9 | 2022-2-18 14: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但是我想去清华被教育,你去职校被教育。另外光明网初中毕业的有什么工作可以安排
秋天之音符堪 | 2022-2-18 16: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一篇掷地有声、见解不俗的好文,值得全体国民反思和反省,以扭转教育的被动难堪。
精品山寨僦 | 2022-2-19 02: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普通家庭的人认为,考学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实则,富裕家庭,考学也是唯一的出路!
低调擦恼 | 2022-2-19 08: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网招聘什么条件?
海豹突击队海k | 2022-2-19 15: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升不了学的比升了学的更好找工作,并且工资更高,问题就解决了[灵光一闪]
123459135 | 2022-2-19 17: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是教育人的人必须得有德!
迷轻牙非冷 | 2022-2-19 22: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反211 985论,认为给大学划分阶级有违公平,杜绝认为划标签。
小仁哥锻 | 2022-2-20 05: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国家招考公务员降低学历要求。做好师范。很多岗位初中毕业都可以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