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网上大多数嚷嚷中年危机的人都是 30 多岁的?那些 40-50 岁的人呢?

[复制链接]
查看452 | 回复0 | 2022-1-4 20: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45岁,昨天跟同学家长聊天的时候还提到了这个问题。
+ V' k6 P, v) d9 u9 z# q0 V) s我说:我跟我老婆在工作上已经到头了,不会任何预期外的机会,收入稳定并缩减,随时可能没有任何工资性收入。
1 [  K1 ~3 w, L: T/ X) R两边上面的老人都在,七十多岁,身体不好,加上家族里的老人有几十口,大概率隔几年走一个,甚至更密集。" v: X' ~" }3 q+ e1 S
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精力和能力做更多的事,只剩下三件事,一是教育好下一代,让他们将来能自力更生。二是送走老人,争取让他们在最后的日子里尽量体面一点。三是保住积蓄,我们不可能有任何机会性收入了,手上这点钱要支撑到孩子有能力的时候,一分钱都不能浪费。
& o5 `+ {& A5 I4 w3 o嚷嚷的人一般都是看见了危机,但危机并没有降临,真正身处危机的人嚷嚷已经没用了。
平惠南取 | 2022-1-5 06: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45岁,昨天跟同学家长聊天的时候还提到了这个问题。) c) `9 [2 ~# m! ?: n" N9 _" ]
我说:我跟我老婆在工作上已经到头了,不会任何预期外的机会,收入稳定并缩减,随时可能没有任何工资性收入。
$ m9 d: S6 S- f8 I  Z' k, S: }+ e两边上面的老人都在,七十多岁,身体不好,加上家族里的老人有几十口,大概率隔几年走一个,甚至更密集。+ L1 Q! M0 l6 ?% n. L( Z
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精力和能力做更多的事,只剩下三件事,一是教育好下一代,让他们将来能自力更生。二是送走老人,争取让他们在最后的日子里尽量体面一点。三是保住积蓄,我们不可能有任何机会性收入了,手上这点钱要支撑到孩子有能力的时候,一分钱都不能浪费。( \; a0 a8 ~+ n- v# y! E
嚷嚷的人一般都是看见了危机,但危机并没有降临,真正身处危机的人嚷嚷已经没用了。
君诚安防 | 2022-1-5 10: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强暴戏前半场都是拼命挣扎,后半场都是默默流泪。
夕南心南i | 2022-1-5 11: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关注重点是不一样的。5 T! ?  ?0 u0 o2 `
在我说明我的具体观点之前,我给大家讲一个我个人印象深刻的谈话。. G( o/ r# C' V$ R9 `$ @6 v
这是我在本科的时候,我们院长跟我们说过的一段话,而我从中受益匪浅。- H5 n" d) E8 K9 T( ^+ [
我们院长当时和我们聊起他和他同学的聚会,毕业三十余年时间,他们一共开了四次,其中三次是正常的整数十年聚会,还有一次是以院长名义开的,目的在于叫大家去玩,这次就忽略不计了。
1 H  v3 W; q0 u9 t: j而那三次正式的校友聚会,所有人悉数到齐,这其实是很罕见的。' x) J9 d8 H/ w* f0 W" ]
但我们院长最感慨的,实际上是三次聚会聊天的内容。
( B2 W- W* L& t% `" M  Q1 F5 F6 m0 K: F9 b  [" f
第一次聚会,毕业十周年,院长和他的同学聊天的主题,就和咱们现在关注的这些内容差不多,比如说工作单位,升学留学,工资收入,住房保障,婚姻大事,育儿经验等等,这个时期就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聊天的主题偏重于物质基础和家庭构建,偏向于事业和生活的成就如何。这一时期,大家的年纪普遍在三十五左右,关注点和年轻人没啥大的区别,最多算是对年轻时代的总结。
0 z- I4 U7 n, F) b% \, B5 M9 M6 G" {# B1 s% G$ I# u
第二次聚会,毕业二十周年,院长和他的同学聊天的主题,则偏重于子女和父母,而不再是自己,院长和我们说,这次聚会最感慨的就是,几乎没有人关注自己发展的如何如何,或者自己有多大成就了,院长和他的同学聊天,基本上是三句话不离孩子,五句话不离父母。
& B4 E7 I! _3 n1 r: o# V此时的聊天主题,基本都是孩子教育和父母健康那些事,对于孩子,主要在择校方式,关系疏通,学区房购买,成绩排名,同学关系,老师背景等各种孩子成长环境的重视,对于父母,则是各种健康的考量,而这个年纪,父母大多处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他们探讨的最多的,就是父母又有了什么疾病了,谁的父母卧床不起了,怎么让父母开心一些,痛苦少一些,父母墓地选址,还有诸如遗产继承,父母送终的话题。
% ^9 g  F* I) W2 a4 E9 K1 ^简而言之,聊天主题就是父母最后人生旅程的陪伴+子女教育成长环境的思考忧虑。这一时期,大家的年纪普遍在45岁上下,是公认的中年时期。5 _4 d. M" ?* S0 g6 K
$ S; x0 {# P) {8 d, G" \" K! ]
第三次聚会,毕业三十周年,院长和他的同学们基本都在五十五岁上下,这次聚会刚好发生在我本科毕业季那年,而这次聊天的主题,又重新偏重于自我,而不再关注父母和子女,因为这一时期,父母基本已经去世,子女则已经长大成人,毕业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不再需要老家伙们太担心了。
, U' o7 A1 d6 F3 Z3 y) R" w7 E不过这次聚会,大家聊的最多的,则不是年轻时的物质条件和工作发展,而是个人身体方面的境况,个人对大半人生的总结,还有个人的退休规划,比如说,xx白内障怎么样了,可以去xx地方去看一下;那个谁,当年长得可漂亮了,我记得当时就想拉一把手;我以后退休想去xx地方,以xx方式度过最后阶段;这辈子混的一般,不过还行,身子骨还不错,后面准备出去走走,之类的话。
- B5 U2 k" d# {; @我们院长本次聚会最感慨的是,即使毕业三十年,他和他的同学仍然能全部出席,没有人去世,坐牢或者卧床不起,至于混的好不好,那都不重要了,他在乎的,也是退休前后和同学一起去全世界各地到处走走,在自己走得动前,看看世界。/ w& u7 Q! s$ J$ n8 u! x

1 ^; l0 W8 [+ c在院长和我们讲述的这段聚会经历当中,我从中还是颇受启发的,并且在最近,特别是被资本家压榨的时候,我反复思考了当时的这段话,并且有了一些个人感悟。
- Q" u) d# x' A& M人在不同时期,关注点是完全不同的,而人在不同阶段,思想的成熟度也不一样,古人所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反映的正是每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感悟。, f3 o( ?8 t. r9 K  [; g
; h3 `; u8 E( w8 `9 c0 [& y
说到这里,我正式就这个问题,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4 W9 ~) i5 [! i" y: g
人在不同阶段,关注的侧重点不同,由此导致人对待不同事情,甚至同样的事情,态度也会有极大转变。
4 e/ r9 I3 z8 i$ |$ z在三十五岁以前,或者说中年以前,人的关注重点在自身周边的物质环境建设,就是咱们通常所强调的工作,婚姻,房子,车子这些话题,人们会极大的关心自己的事业进展和家庭构建,为今后的生活积累筹码,那么自然,这一时期,人们会嚷嚷中年危机这一话题,因为中年危机本质上是工作,职场,或者说事业上的话题,而三十多岁的人,正是关注事业进展的关键时期,事业上的不顺心,或者家庭婚姻上的琐事,都会让三十岁左右的人充满了抱怨,也会让有一定事业和家庭成就的人,比如说当上个小主管,取了个漂亮老婆或者嫁了个好老公之类的人,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心理满足。
0 r6 g2 [. i/ |4 v; f在四五十岁的时候,也就是人的中年时期,人的关注点基本会从自己身上移出,此时人们关注的重心,在于正在快速成长的子女,以及进入人生最后阶段的父母。父母作为自己的至亲,此时基本步入人生的弥留时刻,而这段时间,父母的痛苦经历也会让中年时期的这些人感同身受,但是也帮不上什么忙,人们能做的,只是尽自己所能,送父母最后一程,感谢父母在自己人生阶段的陪伴。
" X' b! x/ D8 p. s- H) u而除了父母之外,人们关注的重点自然在教育下一代身上,子女作为父母生命的延续,此时正是成长教育最为关键的时期,实话实说,到这个时候,自己的事业成就之类的东西已经不重要了,人们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够给子女成长提供最好的环境,并且扫清子女现在和未来成长的障碍,同时精打细算,为子女留下尽可能多的,可以继承的物质条件和人脉关系,这个时候,自己当个管理层,已经一点都不重要了,甚至如果可以,自己宁可什么都不要,就做一个小兵,以此腾出更多的时间关注家庭和子女。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可以认识xx校长,xx局长,或者有一门工作外的其他收入渠道,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在自己看来,这些是可以给子女成长扫清障碍,并且让子女继承的宝贵财富,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上了年纪的父母极其在意以师医公为代表的体制内工作,一般在这个时期,这些职业才开始展示它独特的隐形的爆发力,并一直持续到自己进坟墓。
1 Z7 h+ m1 c3 G, i在五十岁以后,也就是人开始过渡到老年的阶段,这段时期,人的关注点会重新回到自己身上,此时,父母已经逝去,子女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因此,人会重新回到对自己的关心上来,而这时,对自己的关心不再以物质为目的,而是注重身体健康和精神追求。这个时期,人们会承认并总结自己过去大半生的成就,并重新树立起点,这一时期,人们的关注重点在于个人和亲人朋友的身体健康,同时,根据个人身体健康程度,做出规划,从现在到卧床不起的这段时间内,完成一些自己年少时未完成的夙愿,做一些曾经没能做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依然能有一份能支撑你出去看世界,满足个人爱好的稳定收入,那可以说这就是事业上最大的成功了,因为这可以支撑你把上面的设想付诸实践。
* P/ e9 ^: ?! m! J9 G$ |% [% Z! N
" n7 _; |& {7 i* b7 y; f6 }2 g综上所述,不是40-50岁的人不嚷嚷,是你完全没get到人家的重点,如果你和他们聊的,是xx学区房规划,xx老师教学质量,xx中学升学率,xx医院治疗重疾病的效果等等,他们就会和30岁的人抱怨中年危机一样,和你聊到昏天黑地。把自己这个年龄段在意的重心,带入到别人别的年龄段身上,他们自然不会和你有共同话题,你在意的主管职位,或者工作收入,中年危机,那是他们十年前在意的,他们现在已经接纳现实的自己,接受自己事业上的那段人生旅程,并向着全力抚养下一代,给父母最好的陪伴而努力。
小贤飞小m | 2022-1-5 16: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40-50的人有两种。
7 ^8 A% u7 `/ j# I) N一种是失声的,他们是老实巴交的底层劳动者。
  v. ], V* x( Y/ S& u7 @: ]$ m. ^从他们自己的立场来看,他们吃过真苦,以前真干过开400块工资三班倒还会被惯例性拖欠的活儿。所以你可能以为他们现在很有怨言,但实际却未必。& @7 i4 p2 b% x: L! u
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收入,还是各方面的规则保护,都在走上坡路——所以他们有的时候正能量的会让境遇比他们好得多的年轻人感觉匪夷所思。2 V. v) J1 C5 F( s/ h# i
另外,他们实际上一般不在网上发声;只要没遇到现实中的黑老板恶势力(比上一个时期少多了),一般也不太线下发声。8 b) y7 i' N$ ^9 ~
另一种,有房有车无贷,就算失业了也有存款+无债一身轻,好了,不说了。" H) {  u% ]" b. H. p3 V8 X! b- _
另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温饱之上,自我实现以下,脑袋越空越容易幸福。脑袋越丰富,越容易发现自己在现实下难以自我实现,也就越痛苦。这也是很多回答体现出来的东西——从回答看,他们也是念过不少书的。8 d! n/ ]. Z$ E3 p% B
<hr/>为什么30多的85-90后嚷嚷的多?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们习惯和擅长网络发声;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有重贷款。, t4 f# {( e, Q7 v3 w" x# c# o& \
中年危机对他们而言,不是一个歇息一下再出发的暂时性情况,而很可能是灭顶之灾。: k6 w. a, l! p; P4 w
别忘了,“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那会儿,他们可没有这么重的居民杠杆率。0 O! T' o4 X. V! Z* D
每天醒来想到的是今天欠银行多少钱,在尚且还没有个人破产制度的当下,这就连流浪汉的心态都不如了。
倚澜于处 | 2022-1-6 02: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在网上看不到四五十岁的人嚷嚷中年危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群占比低,二是发声意愿低,具体我们展开来看。
/ W* ]5 e- {9 u5 a: W$ p2 F1、网上发声的人,40岁以上占比不足5%
2 P) K5 _, z7 I2 d/ f  k4 n& T
' v+ U) R$ T/ I$ y, e8 q4 P给大家看两个数据,一个是知乎的用户年龄分布,数据来自2019年6月QuestMobile的报告。
6 j% N+ h* O% n1 u2 t; D$ Z, r- v! ]6 ^& S6 J  a
为什么网上大多数嚷嚷中年危机的人都是 30 多岁的?那些 40-50 岁的人呢?-1.jpg # c2 j- m) J3 b8 C/ c2 N6 f4 n7 @
可以看到,4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只有3.39%。: y! K8 a6 q# |
不只知乎这样,微博也是类似的,下图数据来自《2020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
) C8 F4 T: m! {. j1 p/ x
5 l/ i3 j( m- [" X' i 为什么网上大多数嚷嚷中年危机的人都是 30 多岁的?那些 40-50 岁的人呢?-2.jpg 2 Y  b( ?9 M, n
可以看到,微博上的70后及60后占比约4%。数据是2020年的,刚好,70后就是40岁以上的人,60后就是50岁以上的人。/ e! u9 }4 ?2 {1 K9 X2 s* |3 j
其他的平台,B站、抖音等,用户群更为年轻化。: s) V7 \. H) ^8 l  F( v
大概来说,在社交媒体上发声的人,95%以上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不到5%是40岁以上的人哦。7 j; N0 \0 S  f9 Y. ?
所以,题主的问题,40~50岁的人怎么不在网上嚷嚷中年危机,从统计角度看,答案就呼之欲出了——40岁以上人群占比不到5%,相比年轻人,占比太低,我们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 ?( M" K) E- [
2、40岁以上的人要么事业有成,要么苦熬日子,不说废话5 ~. ]& g& y2 E. n' x2 [& A& J
- P1 B- X. k, p" v" i
我女儿今年(2021年)上小学六年级,班上同学的爸爸妈妈,基本都是40岁以上的了,我看班级的家长信息,有的人拥有自己的公司,有的人在检察院、交通设计院、法院、研究所、医院、电信等又稳定福利又好的单位,有的人在华为这样收入很高的企业。: _  @; A- M/ H% e$ X1 P* H7 z
这些40多岁的人,要么事业有成,要么饭碗老铁福利老好,要么收入颇丰,基本上,没什么中年危机,自然是不会在网上嚷嚷的。2 h6 j# O6 J  L8 A2 Z% U
还有一些人,步入中年,精力下降,生活角色增多,收入缩水,和中年危机打过几次遭遇战之后,发现其实自己改变不了现实,于是也“不惑”了,找到了良策——放下幻想,接纳现实,尽最大努力过好每一天。
1 V/ v- V4 @8 R! p% r& A1 o他们,也不会在网上嚷嚷中年危机——嚷嚷既没有一点屁用,又徒增被人嘲笑的可能。
2 j4 e' ~+ h8 [1 H+ M0 Q, |. l5 h  T/ j  v. x1 y" u
为什么网上大多数嚷嚷中年危机的人都是 30 多岁的?那些 40-50 岁的人呢?-3.jpg : P2 O, Q, x! |' W( X
况且,不管是哪一部分40多岁的人,都有几件大事要忙活——保住各种积累尽力延长赚钱期限、教育下一代、赡养老人,他们也没什么时间嚷嚷。
& r" ~  |9 B$ H7 U你看,既不必,又没时间,网上发声嚷嚷中年危机的40多岁的人,就没多少了。
% c% \4 W: G' M" t0 L3 ^9 ]1 K' A0 C" O3 i  D: E$ R; g1 H
综上,人群占比少、发声意愿低,联合导致了你在网上看不到多少40多岁的人讨论中年危机。5 r$ N8 ]8 s3 \# k  H# ~7 X
3、真的遇到中年危机怎么办?! t! @- h( I1 B# z7 v

8 Z+ _7 @; C" S' c' b, l+ L! g. m其实,我是80年的,已经步入中年了,从33岁开始,就在思考中年危机这个事情,发现它其实是下面这几种表现的综合:
/ x3 k) D/ D( J$ H, W
    / o. m+ y7 h' q# m( o3 M3 N
  • 身体开始走下坡路,精力开始衰退;
    6 C" c$ M! h% f' y
  • 生活角色增多(比年轻时多了丈夫/妻子、爸爸/妈妈、女婿/儿媳等),各方面都需要照顾,精力分摊后明显不够用;9 t- Y7 z6 B; ~9 y8 ^1 |' a
  • 在职场上,越来越难创造溢价,和年轻人相比,性价比开始递减;' @  z# L2 S- X& `7 C
  • 资产积累的速度和数量扛不住新增的各种生活需求,有坐吃山空的势头。
    6 d6 A+ g" p) k) ?- E. k
总而言之,会有一种被多方需要但自己无法满足的无力感。) r0 L2 t2 A" O* u' a# [( F8 `
这不是种很好的感觉,我们会本能的拒绝。4 Z' m& L# P6 M8 u7 q7 o
但转过头来想想,中年必然会到来,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必然会汹涌而来,就算不接纳,也推拒不掉,所以,想了几年之后,就明白了,中年必然也有中年的意义,我们不必因为怀念年轻时的精力旺盛与无忧无虑而想方设法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一点,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接受这个年龄在角色和价值上的变化,拥抱中年,活出中年的精彩) l: l6 A, g# w5 s) X
所以我后来就不怎么琢磨什么中年危机了,只是努力生活,每天跑步锻炼身体,每天写作、咨询,每天陪陪家人,就用这么普通的方式,过自己的中年。, c" h1 _# V3 Q; P. r; L
8月份,我女儿跟我说,“老爸你虽然一点也不帅,但是和我同学的那些爸爸们比起来,身材和气质都比他们好。”
0 a! F" ?$ M( S1 c我开心了半个暑假。
$ V- P# \7 f7 e# |2 I2 S后来,冥冥之中,看到一本书——《中年的意义》,重新理解了中年,心态变得又好了一些,又淡了一些。我觉得所有害怕中年的伙伴,都可以读读这本书,理解中年,拥抱中年,活出中年。
" Z4 T( [% m: G. T# L+ ]+ j<hr/>关注职业规划师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f33e4e299ef5fcc7d792adb333671cfa" data-hash="f33e4e299ef5fcc7d792adb333671cfa" data-hovercard="p$b$f33e4e299ef5fcc7d792adb333671cfa">@安晓辉 ,围观职业选择、职场发展、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干货,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有问题需要一对一深入咨询,可以戳下面卡片找我。
pehh | 2022-1-6 08: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50都知天命了,还有啥危机不危机,已经看透了。
  W0 O" q$ x6 Q3 I) U* d6 g' y$ y30而立,但很多人立不足,焦虑,觉得危机感很重。6 N; I* Q- U& G$ ^! G7 {: A
40/50的人要么已经上岸走上人生巅峰,
3 a, P- k7 Z5 \" {9 Z3 `8 [8 U要不已经沉入海底,不再做声;
; d) h  A' E9 s' A于是寄希望于炒股 赌博等靠天吃饭项目/ i" O  }$ c, K# j5 Z
为什么很多男的到了中年突然开始炒股?声音最响的是那群浮浮沉沉的30代,一切都还没落定,刚成立家庭,初为人夫/母,有紧迫感,对未来有期待,生活有奔头。
大可特牛阂 | 2022-1-6 11: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四五十岁,尤其是50多岁的,很多事情已经抗过去了。这年纪早过了张扬,无病呻吟的时候。3 x3 ]$ J) F4 S/ G9 {" ^
不介意有没人关注他们了。基本不参加无效应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健康情况。
/ a0 H" f. Z5 k& L$ ^* S: K% d/ S# R我有个朋友,52岁,已经不工作两年了,自己说,孩子的房子也给买了,而且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开始自立。生活费也不用给了。自己还有一百万的存款,再交8年,最底基数的话,基本上十万出头差不多就够了。
, `7 G3 t9 t* T: @0 V% @" q- m做做理财,100万每个月能有四千左右收益,够他生活的了,老婆小两岁,已经退休。( T4 a! X5 b* N3 C/ `' [
很多年轻人老是说五百万,一千万也不够用,会焦虑,要么是娇情,要么是年纪不到的原因。
# r- N3 B4 s! R% C# D这个年纪也不再追求外表的华丽,吃的也没有年轻时候多,二三线城市,仅是吃喝的话,一月2000也可以过的比较滋润。# m7 A2 m: x& W- `# X2 G! l. C
我说的是普通人。
原野同学 | 2022-1-6 18: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年危机本质是什么???上有老下有小,前有房后有车
) j4 [6 u8 [5 s最核心的是房子
* Y3 z" W/ i2 F! J以40岁的人为例,40岁的人1981年
1 H% G6 d" W# T% y; \假设他们25岁为了结婚买房,那就是2006年买房5 M* G2 B6 T4 D6 n" V( A" x
2006年房价什么德性大家不会不知道" F) A7 i/ m4 Y) u; K7 L
北京市奥运会之后,房价2008年开始涨$ ]& @) ]# G  S
此后,全国放假就是一波接着一波,一二线完了延伸到县城
; M1 |$ q5 [. P( ^* V6 o40岁以上的人,基本赶在房价暴涨前解决了住房刚需
# L6 N4 y/ ]7 Y; p( I有心眼的继续追涨,通过杠杆财富暴增2 b3 X: v! C/ X0 e$ Q7 D* u
少换多、小换大、边缘换核心,怎么都不亏
# J: m0 e5 |4 q7 d7 r8 Q9 R+ g90后...严格说85后们,只能望洋兴叹0 N( s8 a7 ?# }  N2 {! a! v
你去公务员体系看看,尤其部委,40来岁的和30出头的,过的日子完全是两个物种
$ _8 {2 D( w4 z( v* P说说教育
* j$ E3 q9 @& T; x& k3 z+ K40岁的人,除非晚婚派,正常孩子上完小学,进入中学,结婚早的甚至进入大学
& f  t! f0 \/ \& |9 m小学是教育资本化最泛滥、压力最大的地方
, J& X" o3 [9 W, y+ F在教育被资本侵蚀成负担前,他们的孩子已经完成小学教育
. H; Q* Q5 H: _免除了鸡飞狗跳的烦恼  p3 J; n3 L8 H6 S3 G( r# y& Y
毕竟中学生,不管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相对成熟,花销基本透明. M: ?# |5 {! `1 H; k
说说养老9 f' M& I2 t6 p7 r' ~: K! ]
部分40,50岁的人的父母已经去世,剩下的确实年纪大了+ Q+ q0 I! m% X) r
但因为40,50岁的在住房教育上负担小、大多不是独生子女、本身有积蓄& e, ?8 y) {4 v! K: M
所以养老压力也会小
; q9 M  _0 ~, B3 S8 X而且他们刚刚接触养老时,没现在这么多发声渠道
3 L* p+ \- _0 W0 k5 y0 C- Y等有渠道了,也习惯了照顾老人的生活了
; k5 V9 L& {0 G0 e  C  ]: M90后不同,相当于咬紧牙关哆嗦两腿背起住房教育的巨石,突然又砸下养老这块石头
3 V% x" o$ F) z# q5 A5 H- j必然会发出几声惨叫
忆昨路迷 | 2022-1-7 02: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聊聊日本特色——8050现象。
! Q- I/ H: a) `
: p- w4 ^5 j: B5 U7 d; C. K非正式会谈里,日本代表提到过这个事。
! e7 a( w" G/ ^4 v  J( W3 `7 p里面的50,就是指中高龄失业在家的一群人。2 z, M+ L' w0 c" b
日本8050顾名思义,啃老到死,形成的原因:就职冰河期。
. S& s& Q3 M! G& }& n6 a, q" z6 y" M这是一种职场遭遇中年危机后的衍生问题......) ~0 n! N% W5 C

0 b8 ~  L+ B# l1 u7 x1 w
+ J5 ~; ?  k( h# k* Q<hr/>有人说,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躺一会儿。日本人这一躺,可能就是一辈子。
* v1 H0 p: k0 C  \% Q& _: f* }/ ^& Y* X  ~( E
<hr/>什么是蛰居族,尼特族,啃老族和宅男?
3 M" q( q$ M" _, \. D4 f3 G
# Y& y8 s- {" F! P  |# x蛰居族用咱们的话讲,就是“家里蹲”,日语里面写作“引きこもり”(hikikomori),是指不去上学或者上班,而选择在家待着的人。日本政府认为超过6个月出现这样现象,就可以定性为蛰居族了。它和另外一个群体,其实高度互相覆盖,这个就是我们提到的尼特族(ニート)。1 T! I) x3 c( N% i8 r3 J
# _9 Y' ^! f# y$ C& E, }
- i; n* b3 i8 Z( ~) U
尼特族来源于英语,NEET,全称是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这两个族群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宅在家”,所以有时候听起来又和宅男群体有交集,但是现代社会中的“宅男”已经变成兴趣爱好,人家是有收入氪金的。尼特族在日本原指15~34岁之间的年轻无业者。但通过一组内政府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年龄分布,并不是以青年为主,而是越老越严重。
4 \; B, G) q* E% X' T5 H) H! _4 G. G8 F) X; p( ^( l

1 X5 D& p1 d/ Y- z1 n( M3 `) J" M我们看日本的很多观察节目时,会发现有年迈的父母出来帮孩子买饭,一问呢,孩子都几十岁的中年人了,窝在家里不爱出门,让人听着特别不可思议。但这在日本并不是极端现象。既然是不工作,那就肯定没有收入来源,这会引发另一个问题,的确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正在面临“高龄啃老”问题。: f% U+ K4 C2 T

6 V! t$ F2 W5 V$ G
9 E0 C5 M0 g# s8 t' ]5 |* d; \/ Z3 |/ {# T5 O: Z1 s' n
<hr/>2 R' g0 r2 P- Q$ E! w. f; E
什么是8050问题?% I  A6 {7 R+ ]( l; @% c1 P

0 s: }% R7 K/ \$ W' ?我们作为旁观者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我们中国传统价值中,壮年本来就应该是家庭的顶梁柱,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么不体面的活法呢?其实除了跟人的性格有关之外,和日本这个国家的特定历史也联系紧密。
& v; B% S5 Q" ]+ C* G+ O. R! j& h5 C/ t( h
+ x+ i& [  c  A
其中有一个名词叫“8050问题”,说的是80岁和50岁这两代人,他们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单独提这两种人,我们可以通过日本人战后成长的时间线找到答案。时光逆推的话,现在日本那批50多岁的人,其实是泡沫经济时代的经历者。这些人成长于物欲横流的岁月,但是好景不长,紧接着就遭遇【就职冰河期时代】。
, r2 J, c+ j& M8 T' q+ E. O, u. K4 t( c* G$ r* z

& j. E4 F( w# A+ H1 G我之前有写过一篇文章,介绍的就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里面分析了泡沫产生原因,人们对金钱的观念是什么,和如何经济崩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详情。简单来说,这场经济崩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日本经济严重倒退,日本普通人突然之间面临负债,失业,破产这样的问题,不乏有人选择自杀....... A3 z+ j8 k4 Q$ k" r, i* w4 `4 V
* V. U) g8 W" P2 W4 R" Q
上个世纪日本泡沫时代是怎样的一副光景,繁荣到什么程度?能给我们什么启示?437 赞同 · 72 评论回答
9 Y; e0 k% b4 S' x: w5 Z6 p6 j7 G) \7 |. f

2 Z+ G+ o1 T3 M* R, i) s泡沫经济时代之后,日本年轻人就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找工作非常困难,没办法只能打零工或者做劳务派遣。那些根本找不到工作而选择家里蹲的人,算算到现在的话,也就是50岁左右了。这些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啃老,长期不和社会发生交集,增长的只是他的年龄而非思维方式,所以到了他的中老年,也就继续啃老了。
  H- ~7 W1 @3 k* A# X% c' ]0 h( r) X6 ~$ S) H6 W
2 J, G9 C+ S. h; N

2 g) M5 j% p* R$ w<hr/>
2 i" q: c- S, B) B! G不上班与日本职场的关系
+ ?# h* D) Z4 t9 i( h7 K; o- F& l
. c" I+ x  a! f8 ?) @! F$ V/ `中高龄蛰居族在日本,并不是一种危言耸听,它的确客观存在。日本发展至今,依然是一个男权社会,比较偏向于大男子主义,按理说男性到了40到60岁之间,应该要做到公司管理层级了,但是就真的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在躲在家里,吃父母的穿父母的。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出去工作呢?/ ?% A/ s  N' d* j+ H
0 i7 O- S- s" S# i7 z
% a# h( y/ M: o% M; ]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根据一份调查显示,日本一年以内的蛰居比例非常小,只有6.9%,但16.8%的人蛰居经历可以超过15年以上,听起来非常震撼。选择不出去工作的原因也五花八门,从精神问题,职场问题,学校霸凌到家庭暴力等等,主要与心理因素紧密相关。. g; Z. [. T" J9 j
" K; d; k* u0 u( f( {$ g( l

8 j6 z% S4 m. {- k- z6 r+ G原因中提到了【人間関係】这个词,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人际关系”。很多日本人不去上班都是因为搞不定这个,你可能会问,上班就老实搬砖,哪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呢?日本还就真有,这和它的职场体质有关,它的体质和我国和西方都有很大差别。
1 l6 y# P; c/ S  Q# P+ @6 k, t$ a& q5 d
" ~% i5 k' ?5 t1 l
日本的职场环境,由三种核心制度组成,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劳动组合,堪称日本职场三神器,其实说白了就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终身雇佣制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它的目的是让人在一个公司干到老,所以它会栓死员工。年功序列呢,其实是一个很“日式”的评价体系,讲究论资排辈,这里的资是指按年龄,而不是按人的能力,所以年轻人会被长期打压。) x  |  P1 p( T5 W

, R# s* H$ g$ ~. x  i( @* g, q; G. b4 L$ c2 _. o! M4 W; S0 T/ q) _
在这样的制度组合下,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日本人在工作中很怕犯错,因为你一旦犯错,重新再来的成本就会非常非常高。我们常说干的不爽了就跳槽,这种行为在日本的职场上是并不常见的。员工为了让工作的更”稳“,在面对职场欺凌的时候,也会倾向选择忍气吞声息,长此以往心理问题,职场骚扰,甚至是过劳死也就屡见不鲜。5 g, t) x% m; e/ B& s, H
, G' k3 ^. u6 T

% O3 [  X' S. i: u2 U4 j% Z" r我们说随着年岁的变大,试错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和高龄蛰居族息息相关。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工作,就只能在家待着,这下你可以理解了吧。另外我们上面提到泡沫经济时代有很多人破产,破产后的这些人找工作同样困难,只能找一些出卖体力的低端工作。今天日本街头的很多流浪汉,别小看了他们,说不定几十年前也曾身居高位。! B+ C( N4 i" c; ]$ N
5 r. Y% R6 d3 x$ n
% P5 _% K+ \/ `+ n$ Z8 e( F+ ~

6 [* M& l' v: T) q<hr/>
9 H! `- B1 G- c% f+ N4 M4 c蛰居,一种自我保护
0 E5 d' a; N% z( _9 N0 J4 E/ _9 `( x9 O3 g, X8 h8 {; g' ]* q% W8 J. p
蛰居只是一种物理层面切断联系的手段,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根本做不到独善其身。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去工作有工作烦恼,你不工作,又有其它的烦恼出现。这些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的矛盾汇聚起来,往往就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自杀。的确,日本就是一个世界级自杀大国。
" [2 c5 Z# ~- G
( K0 h6 k7 N+ g! M+ y& ~& K
/ z/ L; j& m- S; C5 |日本普通人的性格,其实是比较内向,加上独身者比例很大,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能及时排解出去,再加上情感比较脆弱,就容易走极端。比如有一个词叫【終電自殺】,就是指日本人不会选择白天跳轨,考虑到会对别人造成不便,所以末班电车就成了他的目标(日本很多站台没有屏蔽门)。此外日本还有著名的自杀森林。& g3 C, @0 E  F( ?  c
" P/ H: [; F' j: F% X: w* V
0 k: i& }& Q1 z. T# P8 Y
去自杀,这样极端的方式毕竟还是少数人,有些人既不想面对挑战,他又不走极端,所以就选择把自己“藏”起来,从而远离压力源。这就是蛰居族为什么要待在家里的主要原因。很多人对蛰居族有误解,觉得它是日本男性的专利,其实不然,有相当一部分日本女性,也同样面临无业贫困婚姻等问题,而选择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n$ j# `  F, J3 N# D; c- d) G
6 k' ?! b( h4 f  \

* W! K# L( F5 D' M+ l+ V' `/ M, Y
<hr/>
" @, M1 T6 O7 L8 N4 K最后说说
" J: P1 m9 Q0 _+ u* f! E6 W% [5 D2 M1 C5 T. |! y& k# R
今天我们探讨了很多蛰居族,尼特族,啃老族背后产生的社会原因,那么如何去解决它呢?老实说,鼓励和干预政策的确会分流一批人,积极回归社会,但剩下的顽固蛰居族,我认为其实是无解的。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们对于压力的“承受度”各有不同。我们没有办法用一套标准去衡量别人。: X" p! t# Q# O7 R6 }  @5 w+ F. ^# I
3 S( }2 C. s: Q( _9 h, D

  X) D1 i3 J% Q2 i& ]走出家门这件事,对你来说有可能就像喝水吃饭一样简单,但对于某些人,却是极端痛苦的抉择,这些不是刺激他或者灌心灵鸡汤能解决的,都需要专业人士的心理干预。我们虽然可以理解这些宅在家不工作的人,但还是不禁要追问,少年青年中年的时候,还可以勉强依靠父母照顾,那有天他们离开了呢,你要怎么才能在这个社会活下去?* j9 J, Q8 E) Y) e2 A) t- `# ]6 O4 A

. I2 A5 H0 {$ W1 f# H.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9

金钱

0

收听

2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0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