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第一次读《异类》这本书的时候,带给我第一次冲击的不是书里面介绍的,后来大家都众所周知的一万小时定律,而是作者讲述的一万小时定律背后更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获得机会。
* ~4 }! I" g! v7 H4 q作者发现,美国近代的第一批富豪几乎全部出生于19世纪的30年代,而19世纪的60-70年代正好是美国经济发生大变革的时代,如果你在二十多岁的年纪正好赶上这个时代,同时又能紧紧把握住机会,那么你成功的概率就非常大了。; U* y8 o" T5 [; {- B
而如果你出生在1840年之后,那么你很有可能就错过了机会,因为当经济大变革年代来临的时候,你还太年轻,无法掌握稍纵即逝的机会;如果你出生在1820年代,那么你又太老了,思维僵化,也很有可能把握不住机会。. C$ s1 n% e6 K
同样的,美国的计算机时代的黎明开始于1975年,那一时期有能力把握住这个机会的群体,也是那个时候处在二十几岁年龄的那个群体。你如果太老,你不会放弃手头高薪的机会去做计算机这个不知道能用来干什么的笨重机器,你如果太年轻,也是没有能力去把握。所以说,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最好的出生年份是1954年左右。" n6 E6 P0 v6 S$ @) D7 ]
比尔盖茨是1955年,保罗艾伦是1953年,鲍尔默是1956年。
' @2 w/ F, \/ }& j/ s计算机天才比尔乔伊出生于1954年,乔布斯出生于1955年,软件革命的另一位先驱,埃里克施密特也出生于1955年。& Q' J: r S/ y$ d+ @" x
作者也提到,他并不是在说每一位计算机时代的大佬都出生于这个年代,就像美国第一代富豪也不全是出生于1830年代一样,但是这样的案例永远都是少数。; A3 V3 b+ @; l
作者通过这个研究发现告诉大家,成功者往往是受到了机遇的特别眷顾,并且牢牢抓住了这个机遇的那一批人。和得到机会相比,勤奋努力显得太微不足道。
7 J3 j! k8 `6 @ A1 ` Z而当年这本书在我国出版后,令我感到诧异的是,我国的读者们纷纷掀起了疯狂的一万小时运动,要在各行各业每件事情上搞一个一万小时定律,企图成为那个天才,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时机。9 c: v; e( u1 D# |1 O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周期天王的那一句话,人生发财靠康波。
* h" [/ c$ o7 Y$ y! r- j! g<hr/>同样是在《异类》这本书里面,还有一个不起眼的章节却在我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就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那种兴趣来自于方方面面的感同身受。
1 w/ S! O2 E" Q( ?* m5 a) E# n那一章节的题目叫做“从人口统计学看运气”。
, q% I; H: v2 b' O% W作者讲述了两代美国人的不同命运,如果你出生于1910年以前,那么你大学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经济大萧条时期,没有工作,等你快熬过了艰难时期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已经组建了家庭,事业也处在发力期,这时候美国加入二战,你被迫应征入伍,事业和家庭的发展都被迫中断。20世纪美国最大的灾难在他们人生节点最不该来的时候一一砸中他们。
1 s& T. X3 S- D2 w' J3 B" k( o; U而观察美国1910年到1950年的出生人数,就会发现,美国在1915年几乎有近300万新生儿,这一数字在1935年降低到了230万,到了1950年又反弹到了360万。9 c N0 v: s" D! X; U; ?
1930年代是美国的出生低谷,这一批人出生的医院是崭新的,入读的学校是崭新和宽敞的,这些都得益于他们出生之前的那一批婴儿潮。" I! [4 L _7 M. [! {! Q; Q
而经济大萧条时期造成的失业问题,使得公立学校里的老师素质达到了空前高的水平,后来许多人都评论说,那一时期美国公立中小学的许多老师的水平在别的时代,几乎都会成为大学教授,因为经济萧条时期,公立教学机构是他们所能接受的地方,在这里既不会失业,又有养老金。' X" |# _' z# `5 E# j( H
这一代人在上大学时也受益颇多。/ B! }& R& d+ t$ v# B; Z( o+ D$ M6 a; B7 k
让我们看看下面截图里作者对他所举事例的评论吧!" a* V& X4 Z2 q( W. E+ ?
# ?3 m: m$ t" Z, F
( l* L7 e" V# o
所以说,投胎是一门学问,即使你找不到一个当富豪的爹,你也要找准一个好的时代。
2 w4 }+ m2 H. a1 b9 [& f% J0 }- j而美国1915年和1950年的两个婴儿潮对应到我国就正好是1965年和1988年。; I5 j/ k" w9 `/ T
1 {2 Y( W9 U% ?
9 C! [$ B9 B e k: ^- s2 J% X8 P<hr/>这些理论正是我以前的这个回答想要表达的,为什么奋斗哲学会失效?因为60后和70后这两个生育高峰的一代人面对改开之后巨大的增量市场,已经把能吃的空间几乎全部挤占干净了,而紧跟而来的出生于1987-1992年这五年生育高峰的婴儿潮一代,正面临着1915年出生的美国人一样的困境。% b. z& P+ u+ M! h
美国的1950年婴儿潮一代还有一个发生于1975年的计算机革命,因为美国就是计算机革命的中心。
" F1 s- N8 H7 m/ Q; j表面上看,对应着1988年婴儿潮一代的中国人也会有一个互联网革命呀!出生于1955年的比尔盖茨在21岁的时候看见的是计算机革命的黎明,而出生于1988年的某某,在人生的21岁的时候(2009年)看到的是三大门户网站的没落和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兴起,带领这一波copy to China浪潮的正是60后的李彦宏,马云,张朝阳,以及70后的丁磊,马化腾。& k0 \3 d- H' m' t
而现在,正是这些抢占了空间的第一代婴儿潮的成功者们,他们告诉第二代婴儿潮的人们,996就是等于奋斗,奋斗就是996。
0 W/ l$ I% d; d& ?0 N7 ]/ J所以,十几年前我们探讨人口红利,我们说的红利是60后和70后婴儿潮一代中没考上大学的进城打工者们。9 r+ G! d3 N: t$ i7 }
而我国的高校从1999年开始了逐年递增的扩招,时至今日,当年扩招的大学生们早已投入职场,而且以后还会有源源不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进入职场,他们就像十几年前源源不断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一样,数量多,价格实惠,任劳任怨,而任劳任怨的背后多半是因为别无选择。
+ s' A, m& _$ I# a) p& M! J- P所以,无论是十几年前的农民工红利,还是现在的大学生红利,都折射出来了一个本质,那就是:- r4 [% p; N1 ~/ @ D9 e
在市场上,过饱和才能带来红利,而红利的背后却是另一批人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