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是听老师的话,而不听父母的话?

[复制链接]
查看7463 | 回复0 | 2021-10-30 00: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现象还蛮具普遍性的,我也曾疑惑过这个问题,因为我既是一位幼儿园老师,又是一位妈妈。在上班的时候,大多数孩子还是很听话的。即便个别比较淘气的孩子,当我很严肃的时候,他们也会乖乖变老实。但回到家,面对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我却没招了。) h2 a4 y* C4 |
记得去年由于墨尔本疫情原因,我们在家上课。学校布置的每科作业都有三个不同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个来完成。我家孩子总是想着快点写完作业可以玩,于是她总是选最简单的来做。
& v! F" L- w5 a; m- d" M
当时我问她:“你为什么不选难一点的做呢,这个明明对你来说不难啊。”
. ]9 L7 b! v) H孩子说:“老师说让我们选,并没有让家长帮自己的孩子选。”
* N, {0 ?/ Y, l; j听完她的回答我挺生气的,觉得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不认真。6 x7 g, a. k$ K
之后我对她讲了一堆大道理:“我们要对自己有要求啊,不然怎么能进步呢。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为何要这样对待?!”
: x6 ~$ _: O* c) F5 Y- [# h整个谈话比较严肃,孩子没有反驳,谈完后她心不甘情不愿的按照我的要求做了,但时不常会委屈地冒出一句:“老师明明没让我们做最难的,不公平。”
7 q6 C9 h' g. P* i; P
为什么孩子总是听老师的话,而不听父母的话?-1.jpg . f! o! g, s! h! p
是的,在家我卸下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以及平等,而是以长辈的身份,以爱的名义去要求我的孩子。不仅如此,我还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给孩子贴标签“她学习态度不认真”“她想偷懒”“她故意要惹我们不高兴”。我不会这样对我的学生说话,但却对自己的孩子说了。/ h) Q  D4 o( i- ~  [
你有没有曾经和我一样呢?如果有,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4 n0 e7 P" [, C: m1 Q8 t8 ]; r
为什么孩子不听父母的话1 {+ u$ L  e: Y4 `1 H/ `
0 I/ `! f4 M& C4 [- ~
1.  父母经常在还没有引起孩子注意力的情况下开始自顾自地说话。例如孩子正在玩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父母正在与自己交谈,这会导致他们对父母所说的话没有回应。紧接着父母便对孩子说:“你怎么回事?怎么老是不听话?”
4 x7 R- \( n0 U9 e# k( e% q2.  很多父母在孩子没有回应或不听话的时候,会使用更洪亮更严肃的语气来对孩子说话。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习惯了,如果你不大声说话他们就会不听/或选择性的听不见。& D5 j% q7 L& z6 g8 m0 S
3.  父母说话喜欢用孩子不喜欢的语气,例如:5 ]! T- R( B( F: {+ Z
“为什么你要这样?”- ]# n( `  }/ e; \1 j1 e
“你怎么不听话?”5 A8 I- d4 H% F
“你不要不专心!我说你多少遍了?! ”
我们大人都很难接受一点点的不好听的话,为何孩子就能接受这些劈头盖脸的批评呢?!3 V- l/ n' Z1 B/ Q% I# t
4.  说教多于倾听0 E9 C; Z& d  b
就如我与我女儿写作业这件事情,我一上来就是批评,没有与孩子平等的去沟通,没有让孩子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再做耐心的引导。我想这是很多家长都会犯的错,也会导致孩子慢慢拒绝与家人沟通。
* Z; E( M$ T; M$ x  C;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作者提到“人是很容易收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位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你在言语间不停地给孩子消极暗示,不仅破坏孩子内心的纯洁,还真有可能扭曲他的品行。
; e" Q  C: p! u. F- Q3 M$ u. [( L5.  行为榜样
; _+ L& j2 M& Z% N8 s尊老爱幼,父母应从自己做起。身为父母,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在不经意间,孩子在模仿着父母说话,如果我们做不到礼貌倾听别人讲话,孩子也会一样。2 A3 F% k# E7 J" D( U
为什么孩子总听老师的话?
2 B5 v- |5 J6 I# Z. Y# ]# f3 s2 J. v- t+ I
1.  因为父母从幼儿园开始灌输给孩子:“要听老师的话,在学校要遵守纪律。”所以,在孩子心中,老师是很重要的人也是值得尊敬的人。
' }- M' v) B) h0 }( W 2. 在学校,孩子进入集体生活中,会有争取表现的竞争意识。被老师在全班面前表扬,那是高兴好几天的事情,反之,如果当众挨批评了,肯定是想找个洞钻进去的,孩子也是要面子的。
. E% z  H' }; d0 k& D3.  毕竟不是在家里,孩子懂得察言观色,收敛自己小脾气的。毕竟老师是一个班的老大,不敢贸然挑战。( U/ [& P  L  X& L5 i) [. b
4.  老师在教育上是通过专业学习的,在自己的岗位上会抛开自己的情绪,倾听孩子的需求,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
  V0 e7 W- N& M0 S7 v: d5.  老师会公平的对待班里每一个孩子,这样不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8 w; C/ U# {) o, B  M
相较之下,「为什么孩子总是听老师的话,而不听父母的话?」这个问题似乎就不那么难理解了。3 I5 p: ^: y1 Y3 c9 t) j
《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作者武志红提到:“好的沟通是健康家庭的一个标志。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可以直接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不满。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假若孩子心中又了不满,但却又被禁止表达,那么他们就会发展出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来。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孩子有意无意地做错一些事情,然后惹得父母特别生气。”
1 u9 i* a! u! i就像我们一样,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更容易表现最真实的情绪,因为一种无条件的信任,我们愿意把自己的小情绪展现出来。孩子也是一样,因为他们最信任父母,相信无论如何,爸爸妈妈还是爱我,所以孩子会真实的在我们面前淘气,任性,而不是一味地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我倒是宁愿孩子在我面前表现真实的自己,因为她的真实反应很多时候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让我学会好好说话,好好倾听。
% b5 @' q' L3 Z/ ~! p
% ^( ]8 c: ?" ^* X& a, v1 r. c<hr/>我是母婴盐究员 @可可子姐姐教英语 ,更多育儿分享请关注我,让我们陪伴孩子一起健康成长:
巩淑拌诤 | 2021-10-30 06: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现象还蛮具普遍性的,我也曾疑惑过这个问题,因为我既是一位幼儿园老师,又是一位妈妈。在上班的时候,大多数孩子还是很听话的。即便个别比较淘气的孩子,当我很严肃的时候,他们也会乖乖变老实。但回到家,面对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我却没招了。  w( F0 _: g' j" E
记得去年由于墨尔本疫情原因,我们在家上课。学校布置的每科作业都有三个不同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个来完成。我家孩子总是想着快点写完作业可以玩,于是她总是选最简单的来做。# I3 k7 M, ^* C* f( h
当时我问她:“你为什么不选难一点的做呢,这个明明对你来说不难啊。”8 ~3 U" Y" [' N8 Z; C% S' X
孩子说:“老师说让我们选,并没有让家长帮自己的孩子选。”0 K5 l4 s" E5 I! x( a' _
听完她的回答我挺生气的,觉得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不认真。4 a1 s& t/ s: m, s% y$ T( Q! W
之后我对她讲了一堆大道理:“我们要对自己有要求啊,不然怎么能进步呢。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为何要这样对待?!”, z, ]8 Y! P7 J
整个谈话比较严肃,孩子没有反驳,谈完后她心不甘情不愿的按照我的要求做了,但时不常会委屈地冒出一句:“老师明明没让我们做最难的,不公平。”
% j. X( \8 T: T% v/ w7 c9 r
为什么孩子总是听老师的话,而不听父母的话?-1.jpg
5 E& U2 b2 Z/ E8 X; O8 X8 `是的,在家我卸下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以及平等,而是以长辈的身份,以爱的名义去要求我的孩子。不仅如此,我还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给孩子贴标签“她学习态度不认真”“她想偷懒”“她故意要惹我们不高兴”。我不会这样对我的学生说话,但却对自己的孩子说了。' ~* W. Q4 m2 O7 I4 t4 T+ _$ F; J; j
你有没有曾经和我一样呢?如果有,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 M) Z4 J# D$ Y3 c' X  p: j为什么孩子不听父母的话8 ?! W3 y  T7 x: J9 s

5 |1 ^( K" @8 N! b) V 1.  父母经常在还没有引起孩子注意力的情况下开始自顾自地说话。例如孩子正在玩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父母正在与自己交谈,这会导致他们对父母所说的话没有回应。紧接着父母便对孩子说:“你怎么回事?怎么老是不听话?”7 G  {% w* F" q' U0 W* a- l
2.  很多父母在孩子没有回应或不听话的时候,会使用更洪亮更严肃的语气来对孩子说话。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习惯了,如果你不大声说话他们就会不听/或选择性的听不见。
2 S0 C9 e- o" H/ _+ i3.  父母说话喜欢用孩子不喜欢的语气,例如:
  L5 H0 {# m; ~% _; T  v, t0 k
“为什么你要这样?”
% B5 a, Q! b6 |0 m. w“你怎么不听话?”
* R6 L; j6 j. T2 b, R' c“你不要不专心!我说你多少遍了?! ”
我们大人都很难接受一点点的不好听的话,为何孩子就能接受这些劈头盖脸的批评呢?!+ {( d4 u! w1 C9 @" o& M: P
4.  说教多于倾听9 Q# z4 A0 o. y5 S" L; K8 j
就如我与我女儿写作业这件事情,我一上来就是批评,没有与孩子平等的去沟通,没有让孩子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再做耐心的引导。我想这是很多家长都会犯的错,也会导致孩子慢慢拒绝与家人沟通。! N# [6 D) T) d& p- z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作者提到“人是很容易收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位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你在言语间不停地给孩子消极暗示,不仅破坏孩子内心的纯洁,还真有可能扭曲他的品行。
2 W5 o1 M' e. d$ m5.  行为榜样6 h; {" r7 F% ]5 a- w& O, L
尊老爱幼,父母应从自己做起。身为父母,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在不经意间,孩子在模仿着父母说话,如果我们做不到礼貌倾听别人讲话,孩子也会一样。" I/ }+ h& N1 ^& R1 w
为什么孩子总听老师的话?
+ Y+ ^" u: k. Q$ g
6 b2 `( `0 `3 t1.  因为父母从幼儿园开始灌输给孩子:“要听老师的话,在学校要遵守纪律。”所以,在孩子心中,老师是很重要的人也是值得尊敬的人。8 A- ^# D& j- g' r4 T; A/ S
2. 在学校,孩子进入集体生活中,会有争取表现的竞争意识。被老师在全班面前表扬,那是高兴好几天的事情,反之,如果当众挨批评了,肯定是想找个洞钻进去的,孩子也是要面子的。
4 o" U6 N5 q1 e- K" L3.  毕竟不是在家里,孩子懂得察言观色,收敛自己小脾气的。毕竟老师是一个班的老大,不敢贸然挑战。& Q/ L: J7 {! w2 k3 i# p3 r
4.  老师在教育上是通过专业学习的,在自己的岗位上会抛开自己的情绪,倾听孩子的需求,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
% q+ v9 h0 M9 a) K$ z8 b, B5.  老师会公平的对待班里每一个孩子,这样不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 g8 [" I, L7 j. T相较之下,「为什么孩子总是听老师的话,而不听父母的话?」这个问题似乎就不那么难理解了。
& @$ d# F$ l4 R4 D* l. B2 o《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作者武志红提到:“好的沟通是健康家庭的一个标志。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可以直接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不满。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假若孩子心中又了不满,但却又被禁止表达,那么他们就会发展出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来。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孩子有意无意地做错一些事情,然后惹得父母特别生气。”7 V( A- s% Z, ^% e1 t# |7 l2 p  g
就像我们一样,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更容易表现最真实的情绪,因为一种无条件的信任,我们愿意把自己的小情绪展现出来。孩子也是一样,因为他们最信任父母,相信无论如何,爸爸妈妈还是爱我,所以孩子会真实的在我们面前淘气,任性,而不是一味地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我倒是宁愿孩子在我面前表现真实的自己,因为她的真实反应很多时候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让我学会好好说话,好好倾听。  @4 N& D5 k; q( }2 m6 I1 k2 `1 t* J# p3 C

: i& W% w5 L7 R<hr/>我是母婴盐究员 @可可子姐姐教英语 ,更多育儿分享请关注我,让我们陪伴孩子一起健康成长:
' L$ ?9 S; U4 J# o7 U孩子的自律真的要靠家长逼出来吗?370 赞同 · 148 评论回答371 赞同 · 148 评论回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觉得最好的教育观念是什么?77 赞同 · 22 评论回答77 赞同 · 22 评论回答怎么才能教育出一个自信的孩子?154 赞同 · 21 评论回答156 赞同 · 21 评论回答在养育孩子的路上,你是如何克服那些幸福感最低的艰难时刻的?有什么好书、妙招、经验可以分享吗?141 赞同 · 17 评论回答141 赞同 · 17 评论回答孩子妈妈管得很严格,经常检查女儿的朋友圈,家长要不要干预孩子的朋友圈呢?77 赞同 · 7 评论回答77 赞同 · 7 评论回答
月下等你郎掖 | 2021-10-30 09: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显一点说。5 e* E" ~9 X* l2 N; G
不听老师的话,老师所给与的压力,是一种“社会性的压力”,会令孩子感受到群体的压力。
4 r7 v8 R5 _, W1 x4 ?6 c+ V不听家长话,其压力仅是针对且单纯的。
8 g  ^) q! n: W7 d. p( }儿童及青少年期,孩子是最渴望融入社会性连接的,所以他会很“聪明“的,在潜在压力下,认识到该听谁的。
- |% l$ q, z  H+ W* e" Z. ~除非你的孩子已经具备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稳固的同一性,同时还有一颗大心脏,否则老师对于他们来讲,就是君王一般的惧敬存在。. P7 @# E$ U9 e
所以如果是具有同等“证据效力”的话,孩子会倾向于听老师的。
0 T, ]! }% @+ z1 g( g$ h
. b% |. G: q7 m. k2 k- P' C; Q4 E9 `( W* X: U
——————/ z* `7 z# a( W) v7 X; M5 b) j
深刻一点说(太长不看). i% w; J9 z* r) a% }( F/ S
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关系体现,古代叫“宗”和“师”。
3 \) B% V1 [: S: u* Y9 {$ u按我王师祖的论述,最开始宗是宗,师是师,两者在起始并不是一个混淆的关系。$ p, U2 L! O" G, @. F! F* m

' K% T4 x2 |3 F0 f$ U4 O7 v/ c宗是殷周制度,嫡长子继承,天子以血亲分封传后。有家国就要有法治,有法治就要有立法者,是立法者就要有权威,权威从哪来?
) l; o" R# w+ X5 r霍布斯说从君主的强力和臣民的恐惧里来,这种权威产生了君主立宪。1 d2 y# @, C. ]: o! z
卢梭说从斯巴达和游牧民族的集体德性中来,这种权威产生了人民民主专政,有敬、平等和认同却没有文化内容上的诉求。! N) }1 ]& l) k, J* C! N
殷周人说从对共同祖先的亲敬中来;这种权威产生了礼乐宗法,有敬有认同有文化诉求却没那么平等。
+ i; |' s4 E& m, _/ ?% a' I" S今天每个人都有姓,有姓在,就有宗在,就有法在;以前可不是人人都有姓,祖宗制度立起来的有宗庙祭祀的家族才有姓。7 Z* P4 P4 a+ v! a
日本人在唐代学到了中国的制度,给自己取的姓氏却模仿禅门法师(佛门法师是出家人,却也学了宗家制度,可见佛法也要借用宗法)。古代日本武士以上阶级才有取姓氏的权利,十九世纪末明治维新,天皇再三下诏才让姓氏制度在农民中普及,如果缺少姓氏制度的向下开放,日本现代化的平等取向、民族认同与资本主义伦理基础不可能确立。
8 E+ B# K6 g: S; f' Z1 F  }/ _, B- R& e6 p0 b6 X# g. O
而宗、师二字连用,始在庄子《大宗师》
( E+ ~- @6 O4 J5 J* M4 t9 g+ @. }" E5 i“大宗师”把宗与师放在一起讲,处理的是宗与师的对立问题。
; J! z3 O% X! q1 e3 I宗与师有什么对立呢?现在人不太好理解了,实质宗与师往往是对立的。
+ I) @* ]0 z+ l" m' K' O苏格拉底之死,罪名是“教唆青年”。) c5 t2 ~' j6 G3 V! C) k
苏格拉底教唆青年,这些青年是雅典有权有势者的儿子,苏格拉底作为老师,夺走了儿子对父亲的敬爱。
8 D3 x$ X' X# z8 {5 B”师“是传道者,是”我们到哪里去“的问题,是学与道的本源,而”宗“是人存在的本源。
* k( U3 L% |) Z* R) }, i. ^人首先要存在,存在了就要考虑该干吗。于是宗与师就会产生冲突,两者都是权威,于是就出现了裂隙。
' b1 W5 e- `1 u9 q, f4 x
! n) U  M& q3 ]6 d0 Y& C. Y5 N% J* ]一神教对于这个问题,就设定了一个”大宗师“上帝,既是万物存在的本源,又是道与学的本源。
8 l' b& `$ g2 [4 A7 y' d5 V7 K宗也是他,师也是他,一信就灵,不信不灵,统摄了哲学三问的解答,也就无怪乎会产生宗教高于政治的命题。, r/ `" i( \4 t6 i
) C' k: I2 M2 I- Q, _- ~% p2 l
儒家的解决方式有所不同,三字经谁都会背——”子不教,父之过“,孔子的方案也是合并宗与师,但不是预设一个理念中的大宗师,而是在现实的伦理实践中建设出家教与家学,对宗要孝,对师要学,学与孝自然有张力,但处理张力的过程则既能自我保存又能进于道。' g9 A3 h; b  Q4 @
”父为子纲“,父亲要当儿子的模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做父亲要有道,没有道,儿子连孝顺都没法孝顺;”事父母能竭其力;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孝就是学,德性即知识。% ?8 L9 h+ S1 L7 W
中国历来大学者多有家学,个人凭天才始终有限度,以家学进道积累代代相传之功,至善大道在时间中展开的可能性便是无限的。
  d$ r" [0 Z# U, I, b- @* [5 h% c! {( l& b- T( D) K7 m/ R6 k7 b6 U
% k8 `8 `  \4 V$ M8 f( e8 E
到了庄子的解决方式,《大宗师》探讨宗师冲突问题的丰富性和其结论的多变,是令人难以捉摸的。相对儒家的讨论,庄子更为彻底地分析了死亡之实然与人生之应然的问题。至于问题的答案和模块呢?他不管,他让你自己合计去吧。
7 V" ~( D; I1 ^$ h1 X  h- F8 u. O5 ?! w$ N  v9 N& j
现代社会,宗的合法性是天然的,“我是你爹”这是不好违背的伦理权力架构。而师的合法性,则来源于其所传之道的合理性。
& b& {6 i/ l! `注意,这个合理性可远不是正确性。而是谁能够提供你能理解的解释,谁便对你而言具有合理性。1 [9 ~0 y- o  i
在现代社会集体教育的架构下,教师的合理性,伴随着约束、社会性、远景性的压力而进一步被放大。孩子的思想也看似开放,实际却是一种被确定了域的封闭。也就无怪乎孩子更听老师的话了。# n0 i; x0 f; i& u+ O0 C( x' Z& {0 m

% [, F+ }" |' B+ U5 k$ O. U$ I0 L+ _( n6 ^% a3 s
既能“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 n2 N/ @* p3 {' ~6 r9 s# ?又能“今日把君问,可有不平事?”. F' [% S, i9 _2 D2 P7 V$ h
这样的孩子往后或许会越来越少了。
" ~  l+ M0 \5 z% }9 |& V8 L2 E4 `+ g
, Y9 v4 I, n) C- J 为什么孩子总是听老师的话,而不听父母的话?-1.jpg
安全隐患戳 | 2021-10-30 12: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哦,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特别疑惑,为此真去查过资料,进行过一番研究,其实事情是这样的:5 q4 e2 J( C! _& B5 D  V
父母们会发现,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回家张嘴闭嘴就是“老师说”,老师的话是圣旨,老师说什么都乖乖照办。/ g# `- d+ K% @, q% a
于是,父母开始疑惑,到底是孩子没主见还是老师魅力大?
# U1 C4 @4 t0 l" A6 ?. f1 Q2 |其实都不是,是孩子的“他律道德”在作祟。9 A" N0 \7 z$ [" q2 ?: @/ F6 O

# Q2 U' l% J* @! R3 R1 Y& C/ K
5 u2 f" C( _  _( ]: U+ d3 f8 ?7 X) K: \  @; \- d
儿童教育学家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道德阶段(0-3岁)、他律道德阶段(3-7岁)、自律道德阶段(7-12岁)、公正阶段(12岁往后)。
他律道德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人价值标准支配”。而上了幼儿园的孩子,把老师的话奉为圣旨,就是因为他们进入了“他律道德”阶段。
9 L* O4 A+ a% x' v1 A5 O他律道德阶段的孩子有4个特点:# O1 d2 g( g, @* }
- r& M1 R, F* D6 R- Q& [6 k9 B; d
1、 单方面迷信权威4 q$ ]; @, ?& |+ o1 L/ n
当孩子进入“他律道德”阶段时,内心会产生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主要表现为绝对遵从父母、权威,尤其是权威人物,比如学校老师。
( K* a( H+ O- F他们觉得服从权威才是好孩子,不听话不服从就是“坏”。
  F  `! v  @9 N" U1 D- M2 Y
. j* ]% ~* p6 N1 X8 L
* _, K1 D% r4 S1 p" P就像《驯兔记》里的皮皮鲁被同学们歧视打压,就是他没有服从老师,按照老师指令变成乖巧的兔子。而那些变成兔子的孩子,都绝对服从老师的指令,坚决维护老师的权威。
+ Z* t! J# L* p( R2、从物质后果来判断行为好坏,而不是主观动机
. s6 Q2 |; R; t/ I! Z+ a' g这个阶段,孩子判断行为“好坏”,不会考虑行为者主观动机,只会从物质后果来判断。
) s9 ]1 O* N6 \' g5 D3 c3 E比如幼儿园里露露把牛奶洒在了地上,花花也把牛奶洒在了地上,花花洒在地上的牛奶比较多。小朋友就会认为,花花行为更坏,因为她洒的牛奶多。" F; q; j9 H4 ]5 o; L- y
但其实花花是无意洒的,而露露却是故意洒的。孩子们判断时并不会考虑她们的主观动机,只会从物质数量多少来考虑。
! ~. u" a* k' e* I- X3、 看待行为绝对化. q! e+ s9 R2 g
“他律道德”阶段的孩子判断是非曲直时,总抱着极端态度,认为这个人不是好,就是坏,这件事不对就错。
' d) |/ e1 f( _- h; ]而且他们没学会换位思考,会觉得其他人也如此绝对看问题。3 }6 b) [) t+ O6 R
4、 赞成严厉惩$ ?& C5 @( ^, F
- ~6 b5 a1 `# `- k" R

* g+ I/ C2 N7 o" H# m' Y2 \* \他们通常赞成严厉的惩罚,并且认为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和自然规律混为一谈。
/ w2 m1 a, L& V比如幼儿园里抢了别人玩具就跑的孩子摔倒了,其他孩子会认为他摔倒是因为抢玩具,摔倒就是抢玩具的惩罚手段。
, s3 m: E) \; r+ P  l& U0 X从皮亚杰道德发展论来看,儿童他律道德出现是社会和儿童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他们寻求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一步,通过“他律道德”来实现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平衡。4 b" j% d' V3 m3 O- m
因而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是正常表现。
: [" M: Q3 q8 g, T( F# A; m% e( o& S& p' M- E  ?( V
3 [: _  `; o( X5 G
. }( c; l- T0 V6 `3 x
当然不是,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自然要肩负起引导教育孩子,纠正老师无意错误,顺利帮孩子度过“他律道德阶段”的重任。+ ~/ H7 X& W" G" O. G* T
那么,父母具体要怎么做呢?
* H# m/ P5 A+ l2 O* t4 G7 W
% v; }, U! b: L6 G1、 尊重老师" ~; e& z7 M5 U. J! f2 Q

' N  B) E3 Y" L% Z5 E  U  o" ]3 H. d% h! u$ W" J3 z5 T  \
四岁的丽丽以前不爱洗手,自从上了幼儿园,老师说要“勤洗手,讲卫生”后,丽丽就变得特别爱干净,无论做什么都要先洗手。6 j# u( J% r% Q. E0 @, h
开始父母很欣慰,觉得丽丽开始讲卫生是好事,但慢慢发现丽丽对洗手有了“执念”。
3 [, C9 U+ v) U比如带她出去玩,饿了吃零食前她非要洗手,但一时半会找又不到洗手池,妈妈就拿湿巾给她擦了手。不能洗手的丽丽开始不依不饶哭了起来,非闹着洗手,丽丽父母气得吼了她。- q* [, s) Z/ J
这个阶段的孩子并不清楚是非曲直,他们只知道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要按照老师说的做,不只在幼儿园,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按照老师说的做。
+ _! M' H; o6 p: n因而父母不要责备孩子顽固不化,要尊重理解孩子的刻板行为,维护老师在孩子心里的地位。# \0 I6 [  h  G3 j1 X
另外父母也不要在家里说老师的“是非”,以免破坏老师在孩子心里的美好形象。  a. y% _5 f" {$ m
2、 父母以身作则,树立权威形象( }' n( U" b9 e. e  ~- ^+ p
; m8 _# C/ t$ a; N; `7 L
9 @% a5 e' h* D) ~# l9 q( p5 ~
这个阶段的孩子崇拜“权威人物”,因而父母也可以在家里树立“权威父母”形象。
! i4 }7 P  F/ H比如父母说话算数,说一不二,出门不买玩具,那就无论如何哭闹都不会买,慢慢孩子潜意识就会认可“权威父母”,这样父母说话和老师说话就有了同等效果。. e. F  P' Y# Y8 V. K
当父母变成孩子心里的“权威”时,如果老师犯错,孩子就不会固执认为“老师一定对”,而是会考虑父母的建议,这样就能有效降低老师不经意错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u/ ^6 w8 Z4 o; K9 i3 ~0 `
要做孩子的“权威父母”,父母就要以身作则,树立正面榜样。( R: o2 J7 l8 g( L
很多父母嘴上教孩子要正直善良,但碰上小便宜,立马会占,偏偏还不自知。还觉得自己在孩子心里是高大威武的形象,孩子就应该像自己一样正直善良。但其实真实的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会学成什么样。# ^1 S4 t' a/ j  t

3 M, s8 O: J' U3 N# C; j; c. j, L3 I& P' R9 n
+ M7 h* w; W9 j& u: F, [, C; A
孩子天生是白纸,你画了天使,他就变得有爱有善良。你画了恶魔,他自然自私刻薄又狠毒。
: j$ h' M8 G7 H3 c% s2 x所以为人父母要谨慎行事,严格律己,这样才能做好孩子的榜样。$ E5 Z% }' O9 l, E( |3 x
尤其在“他律道德”阶段,孩子最容易受影响,若跟他接触最多的父母行为不端,孩子自然有样学样。: b& z. N/ C3 d. e
3、 通过绘本故事,帮孩子树立是非观
6 k9 y$ T' `% s" x  N7 n( K  {“他律道德”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所以容易受到外人影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可通过绘本故事,教孩子慢慢树立自己的是非观,从而摆脱老师树立的道德框架。8 B: U, O9 W! _1 L( @
而且通过绘本故事,父母可以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还有灰色地带。2 L' Q0 N8 _0 `1 ~8 H
因而父母给孩子选绘本,一定要注意绘本故事情节是否合理合情。
$ Q4 a9 i2 W3 h' X- O/ n! F我曾看过杨红樱《亲爱的笨笨猪》,里面有个故事:笨笨猪睡觉打呼噜像打雷,为了不让大伙儿被他的呼噜声吵得睡不着觉,他竟然千方百计地让大家服下安眠药,觉得这样就不会吵到大家。
+ L! y4 _  a: c) ]7 Y  j" @! M  j' [

2 R' B- f2 q. u* x' W9 I' x+ e  V
% ^, r# G1 L8 B
0 l& D5 w. O$ n8 y. ?% w像这样的故事情节就很容易误导孩子,只要主观动机好,采取什么行动都是对的。
: E# j- D8 a( v* L- R因而三观不正的绘本故事,不但不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是非观,还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5 Y% W1 A* ]! }所以父母用绘本帮孩子树立三观时,一定要保证绘本的三观健康正确。( \+ A# W* _1 s5 H  ~
当孩子开始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时,父母不要失落,也不要觉得孩子没主见。
* W: E& K. H0 c1 P/ T1 b3 `要正确认识到这是孩子道德发展的必经阶段,尊重理解他们,不要抱怨责怪老师,帮孩子慢慢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孩子顺利度过“他律道德”时期。
7 n0 P' C  o3 |% _3 e7 f& Z<hr/>我是 @唯唯豆奶 ,佛系随缘妈,家有5岁敏感小妞,关注我,不定时育儿碎碎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4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0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