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校校友、山东省农科院蔬菜专家何启伟今夏为该校园艺学院捐款100万元,用于蔬菜育种、栽培人才的培养。
2 W+ h% X/ h6 C这是青岛农业大学建校70年历史上首位为培育蔬菜育种、栽培人才以个人名义为母校捐款的人。可见这位老人心系学校,热爱他的事业。0 s; o* ?, o' M$ g& D( T
" w4 U) \* U& J" v9 h
9 O5 P3 c2 }& F% y9 Y& D% i: `, m
5 B7 u0 K$ V3 n
这些钱对学生作用更大,自己生活上过得去就行”
3 O4 p/ v5 L% i3 f+ q翻开这位老人的回忆录《悟农之路》,老人的文字如他的人一样,平易近人,清澈见底。何启伟是一位地道的老济南人,家住历城区荷花路办事处坝子村。出生于一个正统、和睦、日渐兴旺的大家庭。父亲是老济南杂货店的伙计、母亲在家务农和织布。9 p: m2 p" N- F& I; K' d. Z
时间的马车来到1959年。那是一个秋天,收到莱阳农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青年何启伟收拾好行装,从历城火车站乘火车去莱阳农学院报到。那时候,火车很慢,站站停车。下车后学校安排大货车接站,人和行李都上了车,很快就到了学校。( f9 w$ S6 s# x/ q
“当时,莱阳农校是与济南农校齐名的学校,培养了很多农业技术人才。1958年升级为莱阳农学院。年龄稍大的老师,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知名高校的毕业生,有踏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老师们的学识深刻地启发了我。”81岁的何启伟说。+ ?- c( Q1 Q4 h
1963年,完成本科四年的学业后,果蔬专业毕业的何启伟被分配到山东省农科院,一干就是49年。后来,他担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蔬菜分团团长长达19年,为山东蔬菜产业发展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7 F4 J3 w- ? C C" S9 n5 v
在莱阳农学院,何启伟还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安振琴。两人在大学时代是同班同学,后来先后分到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安振琴老人主要做番茄育种。而青岛农业大学将此项奖学金定名为“何安奖学金”,渊源便在于此。
. ~3 u1 j2 g& Z/ a0 ?! M0 U窗外的法国梧桐摇曳着绿色的叶子,把细碎的影子洒进这位老人的窗台。7 `& ]% [* y/ o1 L3 n
“我老伴一年前去世了,她生前同意我捐出我们的积蓄。我们是工薪阶层,生活节省一点,留点养老钱就可以,其余的还是给学生们用价值更大。”% B' P. ~$ D& F6 |
谈起为何捐款,何启伟老人平静地说,“我和妻子都是莱农毕业,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我们要帮助青年学子们成才,鼓励大家多出成果。款捐出去之后,我们心里会更舒服一点。”
9 t8 X1 P- D; Q+ E6 ` T: E( c0 s然而,这已经不是何启伟第一次捐款。1997年前后,他给省青少年基金会捐了3万元;后来,蔬菜所办阅读室,他捐了2万元;2012年,他为汶川捐款5000元。似乎捐款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S u2 R Q; e
耕读传家 朴素的躯壳里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
, D* x0 {0 V' W/ y$ \ Z在女儿何虹的印象中,生活中的父亲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性格开朗健谈,对待子女包容体谅,对待亲戚同事真诚友善,在亲戚、同事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愿意出手相助。
5 w$ x6 b, ~$ z+ b0 Y+ f* j, S; D, x7月底,何启伟的女儿何虹告诉记者:“母亲在世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就约定了向母校捐款的事情,他们觉得为学校尽一份力是应该的,他们很感激母校对他们的培养,希望这次捐款能作为奖学金激励更多积极向上的学生努力学习。”她和哥哥都认为,父母这次捐款是一种正能量的传输,他们都非常支持父母的决定。父亲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中对兄妹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 P3 i5 d+ t9 f, h1 N“我父亲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退休前出差下乡村、加班加点是常事,几乎不休周末。尽管我们没有取得像父亲那样的成绩,但是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会以父亲为榜样,尽我们最大努力做好,传播正能量。”何虹说。
& |7 C1 t5 k1 D$ o* s% C; U1 h朴素的躯壳里,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 \' Y) S+ A! f- Q
生活中,何启伟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据何启伟老人的家人介绍,他平时生活很节俭,就是粗茶淡饭;穿衣也很朴素。9 S5 f4 X7 o1 s/ i$ q* J5 o
青岛农大园艺学院副院长王富教授回忆说,老爷子生活非常简朴,他开的车就是个三万块钱的小车。他对蔬菜育种和蔬菜栽培的专注,青年学子很受启发,每次到学校,总喜欢跟大学生交流,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l6 }- i% S d: x# \- P( [0 \
捐出这么多钱,将来怎么生活?何启伟这样回答:“我对晚年生活要求不高,生活上过得去就行。”8 }8 I$ J6 I9 B* Z4 i" d
8 t y4 {; [ S' R
, X* }7 [# w3 f# E
1 y# K3 L* ]+ M' A
实验室是育种第二战场 田间试验才是第一战场$ b; N6 U- t; X7 r
墙上的老钟滴答滴答,记录着这位老人的生活日常。
9 a* }% C# V: J/ Q3 k从蔬菜所副所长到所长,何启伟干了14年,他最深的感受是,科技人员不能一味蜗居于到实验室、一定要到农村、菜区去做调查。抓住主要矛盾,树立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并重视协作。0 c, w( G, ]1 a" `8 D7 h- u+ Q
“田间试验是第一战场,实验室是第二战场。第二战场要为第一战场服务。”谈起育种工作,这位老育种家激动地说。他希望,记者能把这个观点传达给青年科研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 H$ G5 h7 D$ Y2 P6 {( _
作为20多个大白菜、萝卜新品种的培育者,何启伟叮嘱广大学子,育种要成功,要提前做好农民调查、生产调查、市场调查。第一,调查市场和农民的需要;第二,要了解现在品种存在的问题在哪里,然后采取可行的育种技术路径,明确提出育种方案;第三,要广泛收集资源,用科学的方法育成新的品种,并重视开展多点试验;第四,育成之后,要广泛示范,上下结合,听市场的反映,比如能否增产、能否增收。$ p4 M9 Q" i. S7 Y- F% g" E
悟农之路大半生,拜农民为师、向农民学习是何启伟感悟出来的宝贵经验。: |& I9 m6 D! x* X" `; d5 |
青年何启伟曾经跑遍济南郊区东郊、北园、西郊以及董家、唐王各个菜区,之后在开展日光温室蔬菜栽培研究中,又跑遍寿光、苍山、临淄等主要菜区,认识和结交了朱东海、李桂田等一群农民朋友。8 D3 A( T) {! h' k# k
) o1 w* ~' ?+ J2 L* z4 F2 y
: V7 m7 ~# ?8 w4 {3 V' Z他们教会了何启伟书本上没有的种菜技术和经验。正是这些实践,让他在近50年的蔬菜科研生涯中,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先后编著出版了数百万字的蔬菜专著和科普专著。
; X `2 E: Y' H& {1 {“希望这笔奖学金能促进青岛农大多出育种成果,培养出更多的蔬菜科技人才。”何启伟为青岛农大送来了物质财富,更送来了精神财富。
% X2 m+ F' F6 D% f! a/ U3 c+ |" u+ \& m7 G, ?. l7 ~
! V) _5 N2 D: L
向无私奉献的老学者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