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瞧不起《静夜思》《咏鹅》这类诗?

[复制链接]
查看3320 | 回复20 | 2021-10-13 16: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静夜思》就不提了,冯唐对这首诗发表过一个意见,我很认同:
: b2 v* P4 w; A  [& L5 q/ n
曾经有一个诗人,有天晚上起来撒尿,见月伤心,写了二十个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千年之后,亿万小学生们起夜小便,看到月亮,都想起这二十个字。
冯唐说这很了不起,我也认为这很了不起。
8 n0 Z% I; R! M我重点想说说《咏鹅》。最高票回答我基本认同,只有一句有点问题。他说《咏鹅》用字精妙,将鹅的形态写得惟妙惟肖,使他不敢相信居然是出自「小学生」之手。( ^. f( a% s9 H
我的意见正好相反。我认为,《咏鹅》音律欢畅,视角独特,恰恰因为它出自小孩之手。甚至可以说,《咏鹅》是一首大人不会写、也写不出的诗。) _$ J, ]! |* P0 g4 Y/ E
据记载,骆宾王七岁时写出《咏鹅》,正巧有另外一位现代诗人,八岁时也写过一些诗,他叫顾城,其中一首诗叫《杨树》: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 N+ h' ~0 {0 v) Y* D为说明这首诗,我附上一张图片:/ T7 {% J6 e2 G" B
* m, G6 s( @: ?  V# L" f
为什么会有人瞧不起《静夜思》《咏鹅》这类诗?-1.jpg * R( B- a  ?' m, x) Z& V; p$ ?
作为对比,我还要放上另一首六岁孩子写的诗。这首诗我最早在韩寒主编的杂志《独唱团》里看到,作者名叫王子乔,诗的名字是《风在算钱》:- T$ }5 i" i) V
谁也没有见过风+ l# u7 }9 }! ~6 i- {0 W4 s  F
不用说我和你了
* v8 x  `% J3 ?6 g  |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
% d0 S2 a! A( `8 m! R. m; X我们知道风在算钱。
( g# `! X+ i& I2 V0 W; F" U这首诗也被收录在果麦文化出版的《孩子们的诗》里。同一本书中,还有另外一些诗,比如之前流传甚广的两首:) |3 H" Y7 p- H! o. y1 F8 z/ D; I
《灯》
  w, V0 ?& Q/ [! t4 N+ \" g姜二嫚/六岁
. P6 r% B; l. {  a灯把黑夜+ d: ]+ }# @$ d) E
烫了一个洞
, u. x$ a& y3 a$ C- i3 w1 C. K3 E  b" E
+ N+ x, c8 Q2 w5 O5 v《回到地面》+ u) u; B, x/ G# P6 O( b$ a' C; x
朵朵/五岁
) o/ ^- i7 G) d7 C0 a  f: }要是笑过头了' n  y9 W6 ^+ ?" r; e& J
你会飞到天上去# Z$ k& B0 R( r1 x7 K) R
要想回到地面
( I. Y2 }! O- x, _) D: o- Q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
; `7 {) J3 `9 N  {2 x& ^8 U7 V& w) u% D4 R. F4 S7 ?3 B% a! q
……以我的意见,《灯》和《回到地面》比不上《风在算钱》和《杨树》。如果要我来判断哪一首诗的作者长大后更可能成为诗人,我会选王子乔和顾城。
. o8 n1 P! H) f4 x大人常常因为孩子的语言和思路而震惊,并感叹孩子身上天赋的诗意和动人的天真。然而多数时候,这可能只是大人一厢情愿。
% n. R1 w6 W" Y; ~, J4 ^: V孩子没有创作意识,大人在孩子身上发现诗意,如同人在蜜蜂身上发现勤劳。根源是蜜蜂和孩子的行为,碰巧吻合人对那种行为内蕴品质的判断,最终导致误解产生。
5 @6 V4 X0 y1 D. d; s* o$ |6 n3 _童言易产生诗意,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世间万物大多未知,每一样都值得仔细观察。与此同时,孩子掌握的语言又有限。为了说明观察结果,他们便只能用特别暴力的想象,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径直相连。( u& q+ T: z1 v
比如一只公鸡趴在一只母鸡身上,大人一看就知道是在交尾。孩子不知道,只会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眼前的景象。他会在脑中搜索相似的场景,因为两鸡交尾有叠和骑两个印象,于是便会脱口而出——鸡在骑马。1 }& u1 @( ^# N) x. x& i
或者因为看到母鸡被公鸡啄压在身下,使他想起自己过往遭遇的欺凌,于是判断那是公鸡在打母鸡。当孩子拿起竹竿,自以为行侠仗义,实际却是棒打鸳鸯时,大人便会在一旁面带微笑,同时内心荡漾起层层暖流。' N* i* D- S, c7 r7 x) A: S9 b& l: r
孩子的举动让大人体会到久违的冲动:天真、鲁莽、纯粹、对世界极大的干预欲望。这些品质的最终结晶,就是大人日渐流失的生命力。
/ O1 V9 l6 F- [6 o9 Q) T" D孩子观察事物和解释事物时所体现出的想象暴力,兼具谬误与美感。而有美感的谬误,其实就是诗意。同一种暴力体现在成人的诗里,会摇身一变为洞察力:一种贯穿事物本质,并以语言作出准确说明的能力。
0 D& F5 W/ x( _我说《咏鹅》《杨树》《风在算钱》只能由孩子写出,是因为它们具有孩童特有的视角(只观察事物的表象)、寻常事物构成的想象(臂膀与眼睛)、乃至语言(鹅鹅鹅/风在算钱)。处于成年诗人的视野之外。
! n) Z+ {; c8 ~大人甚至都不会去写鹅,因为鹅的象征除了富饶(或者还有一点勇敢和鲁莽?),就再没别的了。大人更喜欢云的聚散,山的静默,水的灵动,或者一片落叶的悲苦。
7 i  ]; P- M- F" h  K6 \0 H  U( @大人不会咏鹅,不会去想风在算钱,就算大人将风作有形化处理,也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也是成人思维。而大人若写杨树,那也一定会七弯八拐,最后拐到杨树高耸,抗风斗寒的品质上去。这不是说大人庸俗,而是大人有大人的表达任务。
7 \3 E% @( O4 a6 z0 j9 z后面的《灯》和《伤心事》,因为过于用力,显得像是刻意迎合成人的审美。灯把黑夜烫出一个洞,看起来是很好的句子,但是「烫」字的使用太成人。《伤心事》也是,这首诗的意象和语言,都已背离孩童天然的质感,像是由大人握着手书写出来的。" {1 Z+ \% {. V3 n
事实上,姜二嫚的父亲就是一位诗人。我并不是据此说小姑娘的诗都是由父亲代笔,而是说小姑娘在写诗的过程中,肯定受到了拔苗助长式的干扰,最终导致她拼命模仿大人写诗。9 w# D$ p, @8 \2 _3 U
那么《咏鹅》好在哪里?抛开技术,它最大的好,是完整保留了一个孩子观察事物的结晶,没有隐喻,没有象征,没有向大人献媚,他看到一只鹅,然后遵循诗的格律,用文字将鹅的形象填进去。从此世上对于鹅的说明,就有了骆宾王一份,也永远有了孩子的一份。/ p% [9 W; ~. [, C: t6 \" |/ X
. p. g$ O: n- U0 s; S
谢谢。
桃太朗钥 | 2021-10-14 02: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夜思》就不提了,冯唐对这首诗发表过一个意见,我很认同:* ?( S2 r& l% c. J0 P: l
曾经有一个诗人,有天晚上起来撒尿,见月伤心,写了二十个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千年之后,亿万小学生们起夜小便,看到月亮,都想起这二十个字。
冯唐说这很了不起,我也认为这很了不起。4 p( y3 w4 g( D0 Z5 @3 M% l) C
我重点想说说《咏鹅》。最高票回答我基本认同,只有一句有点问题。他说《咏鹅》用字精妙,将鹅的形态写得惟妙惟肖,使他不敢相信居然是出自「小学生」之手。
2 t( p; D) h5 b' J" ]6 Z1 L我的意见正好相反。我认为,《咏鹅》音律欢畅,视角独特,恰恰因为它出自小孩之手。甚至可以说,《咏鹅》是一首大人不会写、也写不出的诗。
. T3 q3 A& F5 T# e2 Q据记载,骆宾王七岁时写出《咏鹅》,正巧有另外一位现代诗人,八岁时也写过一些诗,他叫顾城,其中一首诗叫《杨树》: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 |+ X+ _8 m: D, T7 ~) P为说明这首诗,我附上一张图片:
8 r1 d  o" Q8 g2 p+ I3 T9 O2 [5 `/ p% h9 p& r
为什么会有人瞧不起《静夜思》《咏鹅》这类诗?-1.jpg ) ?7 Z! R# P/ R& N% A  l3 p
作为对比,我还要放上另一首六岁孩子写的诗。这首诗我最早在韩寒主编的杂志《独唱团》里看到,作者名叫王子乔,诗的名字是《风在算钱》:
8 h8 y$ E+ u1 ]+ z( a谁也没有见过风* r" t$ D1 P0 u- |' Z! V- L+ |
不用说我和你了
6 m9 z$ S/ N  X, R% L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 O2 ?" N/ l* I
我们知道风在算钱。: n/ \2 Y& m% S* u
这首诗也被收录在果麦文化出版的《孩子们的诗》里。同一本书中,还有另外一些诗,比如之前流传甚广的两首:
- b' C) I, V- m《灯》- n2 o8 U7 @$ ]
姜二嫚/六岁# }7 ~% h3 g0 }9 o, Z! T  w
灯把黑夜) Q$ x- K, Q: u; k) F! e: M  ^
烫了一个洞" f9 J  X7 D! z3 z/ f, p

, x( ^) C+ P& z; g/ X* ]& ?' ?《回到地面》
' [* |4 `+ a$ {  L8 O* P朵朵/五岁
/ B  A! _' P3 T9 N- |要是笑过头了0 r7 T9 I" `) a6 r8 M  L
你会飞到天上去
- S. E! O7 F' ~! Q# H要想回到地面
- c. T" W4 l6 a) W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
* q+ o5 `4 T4 N0 O0 \9 N$ n2 Q/ O
2 G: P$ ]" _% X4 v% @. `3 ^3 {4 ]……以我的意见,《灯》和《回到地面》比不上《风在算钱》和《杨树》。如果要我来判断哪一首诗的作者长大后更可能成为诗人,我会选王子乔和顾城。
$ i. v! c) W1 x# _7 q; S# N大人常常因为孩子的语言和思路而震惊,并感叹孩子身上天赋的诗意和动人的天真。然而多数时候,这可能只是大人一厢情愿。
% T( J* J) }' A3 c8 v1 ~# y+ c1 C孩子没有创作意识,大人在孩子身上发现诗意,如同人在蜜蜂身上发现勤劳。根源是蜜蜂和孩子的行为,碰巧吻合人对那种行为内蕴品质的判断,最终导致误解产生。! Z; b3 E  l" ^1 v
童言易产生诗意,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世间万物大多未知,每一样都值得仔细观察。与此同时,孩子掌握的语言又有限。为了说明观察结果,他们便只能用特别暴力的想象,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径直相连。) \( h1 ~# M* j8 l
比如一只公鸡趴在一只母鸡身上,大人一看就知道是在交尾。孩子不知道,只会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眼前的景象。他会在脑中搜索相似的场景,因为两鸡交尾有叠和骑两个印象,于是便会脱口而出——鸡在骑马。& R( m' @9 D  z) E3 ?5 I  o9 F
或者因为看到母鸡被公鸡啄压在身下,使他想起自己过往遭遇的欺凌,于是判断那是公鸡在打母鸡。当孩子拿起竹竿,自以为行侠仗义,实际却是棒打鸳鸯时,大人便会在一旁面带微笑,同时内心荡漾起层层暖流。" F& F, K/ [* u
孩子的举动让大人体会到久违的冲动:天真、鲁莽、纯粹、对世界极大的干预欲望。这些品质的最终结晶,就是大人日渐流失的生命力。  \, K! \9 h( s4 n8 C; P
孩子观察事物和解释事物时所体现出的想象暴力,兼具谬误与美感。而有美感的谬误,其实就是诗意。同一种暴力体现在成人的诗里,会摇身一变为洞察力:一种贯穿事物本质,并以语言作出准确说明的能力。& d* {( B; w5 T
我说《咏鹅》《杨树》《风在算钱》只能由孩子写出,是因为它们具有孩童特有的视角(只观察事物的表象)、寻常事物构成的想象(臂膀与眼睛)、乃至语言(鹅鹅鹅/风在算钱)。处于成年诗人的视野之外。
8 j$ B6 u3 L% Y" n  O; D1 X大人甚至都不会去写鹅,因为鹅的象征除了富饶(或者还有一点勇敢和鲁莽?),就再没别的了。大人更喜欢云的聚散,山的静默,水的灵动,或者一片落叶的悲苦。
' O3 T9 D- Q0 }2 V% W7 V. J, ^7 f& O4 C大人不会咏鹅,不会去想风在算钱,就算大人将风作有形化处理,也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也是成人思维。而大人若写杨树,那也一定会七弯八拐,最后拐到杨树高耸,抗风斗寒的品质上去。这不是说大人庸俗,而是大人有大人的表达任务。% T" l, V1 w. u/ i( H# N- P7 L, G
后面的《灯》和《伤心事》,因为过于用力,显得像是刻意迎合成人的审美。灯把黑夜烫出一个洞,看起来是很好的句子,但是「烫」字的使用太成人。《伤心事》也是,这首诗的意象和语言,都已背离孩童天然的质感,像是由大人握着手书写出来的。
+ d1 M4 R3 ^! _( X3 \0 e& i事实上,姜二嫚的父亲就是一位诗人。我并不是据此说小姑娘的诗都是由父亲代笔,而是说小姑娘在写诗的过程中,肯定受到了拔苗助长式的干扰,最终导致她拼命模仿大人写诗。  N# L1 a$ \' x, i- K- d
那么《咏鹅》好在哪里?抛开技术,它最大的好,是完整保留了一个孩子观察事物的结晶,没有隐喻,没有象征,没有向大人献媚,他看到一只鹅,然后遵循诗的格律,用文字将鹅的形象填进去。从此世上对于鹅的说明,就有了骆宾王一份,也永远有了孩子的一份。1 o) Y( V0 B% g4 C' ~" K! M

* B% T$ ]% Y9 c: Q. n
0 Q0 d  k3 T3 b# H  X2 A谢谢。
zzz要好好学习 | 2021-10-14 0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语文老师不背黑锅。
% S3 j$ O" B& U/ u从赏析角度看,这两首都是不凡之作。
/ _8 W( ~9 |* k# n9 e% P从教材角度看,能选入教材的诗词,是经典的经典,且完全匹配孩子年龄段的认知,和他的学习写作有密切关键。
/ E" `( j; _9 j2 f# `从教学角度讲,没有做不出教学设计的材料,只有不会做教学设计的老师。
; F9 r6 A& y1 \* w7 q) w; X+ c* L
1 @  `0 H6 z0 x+ s9 E6 T. N" e这两首诗歌的教学,大部分都集中在中低年级,就是孩子初步识字,然后能利用文字简单描述世界的时候。
( j% f. S$ Y/ a# z3-4年级的孩子,最应该学这两首诗歌。是学习,不是背诵。
" Z1 C; Y4 h' A0 G! Z1 E! g$ R# f2 h+ K0 ~1 Q& X7 i: o, C# q) \
《咏鹅》,贵在观物的细腻,色彩之美,动静之美,声形兼具,顺序井然,把握物之关键,突出一股生气,是一副极其美的图画,完美的状物文范本。
给孩子讲咏鹅,我会让他们顺着作者思路,画一只鹅5 n% ?5 D6 ^1 i- {) o
    首先,先闻其声,神龙见首。( Y! O4 k' X5 |+ k" K$ D" M
此处好处为真实性,鹅的天然特色就是叫声大。如果观鹅,真实情况下,大部分是从声音开始。以声夺人,用以开头,也是巧思,引出下面的观察。
) ~! |% B  m6 e: R/ o因为声,所以有对于脖颈的描写,此处抓住细节,“曲”为细节,“向天”为动态。引申到猫狗狼,可以引发想象其他动物的形态。4 i  t! D& G( x( k; {
    其次,再见其形,色彩靓丽
    ( _0 F! C7 \5 i
色彩美的感知是需要培育的,孩子在三四年级写作的干涩,就在于词语类型的匮乏,背默的词语和生活的联系差,对于事物观察,只有直观,没有细致和个性。% l5 {' Y) M. r
此处,白绿交叠,在色彩上,素和艳碰撞,视觉冲击感就出来了。
* S- b7 i  v8 x2 V9 [) X同理,孩子是不懂色彩配比的,这个诗歌可以让孩子理解,绿树—蓝天,白云—蓝天,绿水—红花。这类色彩配对是美的,它的美有内在规则。
& }1 P" l0 }$ B2 s/ g% U2 M9 A且突出了鹅身的特色,“浮”字恰当,动词里的静态之美,又不失色彩静美。如果用“漂”“游”,都没有这种感觉。5 R. x0 b" a- n) ~5 Q& G
    最后,静后有动,生机盎然4 a  g) q2 F9 E! h
关键一点,突出“红”和“拨”。/ Z$ t: F  _7 p$ e! t
一个是亮眼的颜色,一个是细腻的动作。
4 Y2 n! U, s9 U, ^/ ]2 ^方寸间,就把鹅的生机写出来了,配合上面的“浮”之静,“拨”之动就很有趣味。9 g0 \1 v( {; l* i4 o# `% i1 R
在纸上画完,孩子估计就会理解这篇的好处,不在于单个词句,而在于作者超年纪的思维,认知世界的角度和表达的精确。
% H7 G8 v! _( h( i  s) Y
    这篇,特别可以给三四年级孩子教学“顺序”。观察物要由头到尾。' R% u7 K, m3 T9 Q( ^8 `0 o
孩子的世界是无序的,四年级孩子的认知里才有具体的空间,五年级的孩子才有时间秩序。+ z; B1 o4 @+ _) v
所以,特别需要给孩子展示顺序的部分,这就是极佳的观察里的空间顺序教学。
" [, `, U4 O, o2 j: w( T如果孩子能扩写这篇,这就是完美的一篇状物文章。甚至套用这个思维,去观察模写一只小狗小猫,那他这篇会是佳作。
8 {  [6 I, e+ W& \& e3 E  T. t4 r2 ~作文的核心,在于思维能力的内外固化,而不在于记忆几个好词好句。, Y; \& y1 F8 r0 T" a) l' E
思维中,孩子也能提升观察能力,了解观察的秩序,观察的重点,观察的色彩,观察的多层次等。
/ Q; E# v1 t2 j9 p9 ]
8 w' C9 A, t3 B7 ]/ _
《静夜思》这首,比上面那个还厉害,我给小学,初高学生都分别讲过,分别有不同的点。

1 O, u5 G! n$ V( w
    小学讲基本叙事框架。3-6年级的孩子,写故事的时候,都有部分残缺,叙事不完整,缺少节奏的毛病。9 S! V" X! |3 T( S0 Z/ S
和上面的那篇相比,这篇重点在于讲清一件事的起承转合,以及“见月思乡”这类通共的情感。
2 z9 l8 C6 M% r  ~$ `" N+ b故事的骨架,就是起承转合,即为:
6 d/ J" c1 p& S0 G! {2 v1.矛盾出现8 t9 ~/ H8 `. }- P" X
2.矛盾扩到极点2 ?$ q  u, b) |6 |  T* I
3.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矛盾0 }& Z" o* E- K$ z, P' I% ^
4.解决结果及感悟
! \7 A! _4 n& u" A* t* n1 M) ]; K2 C& g" Z# p4 T$ Q
这首诗歌里,叙事节奏分明,且极其巧妙。
. G8 [" W; o/ ~8 n情起——月光触发情思
3 e# S( l$ r3 q: i) }7 M情张——由月光联想到“秋”之意味,愁绪逐渐扩大
7 Y( V3 [$ @9 G" W; Y0 ~0 L) l: n情转——情绪凝定为游子之情且不能解决,到达了最高点! |0 Z/ u& ?9 G9 z( H$ V+ Y
情落——思故乡三字,因为之前的愁绪铺垫,才有了千斤重量
5 x7 X9 ~/ z; ?! L1 f, O6 M这个部分,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演绎诗人行动,特别是模仿语气,来感知情感的流动和情节的交替。从而把“起承转合”的叙事秩序教授给孩子们,教孩子们讲好故事。
) E6 U5 P7 H2 f
& G. x) ~6 j# c$ z
初中讲联想能力。初中阶段,孩子在抒情中,间接抒情的频率很多。联想不仅是一种手法,且是一种能力,可用于比喻,可用于结构营造。
在七年级上,《咏雪》里,讨论雪花和柳絮,盐粒的相似性,实际上就是教授孩子借物联想的精确性,这是比喻句的基础。1 D* E3 A# h, v) c! ^" z% ^$ N
在《天上的街市》里,则教学诗歌里,联想的飞跃,达成文章的虚实结合之美。4 e7 a. ]1 p% C
李白的诗歌以想象飞扬著称,《静夜思》就是飞扬的范本。
: w2 F* c# ~% I! x月光——白霜,这部是在物的表面,找到了共同特点,进行联想的第一次飞跃。
* D/ z$ `8 |+ Q" ^7 f. b白霜——秋寒这是从实物到文化,从表到里,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且联想范围扩大了。秋,里面主要是文化之愁,还有中秋节的联想,可能还有诗人的个性的一些体验。! G+ @0 D; `8 w+ K$ ?2 K6 \
一时之间,他和万古仁人同悲苦,上升到文化层,愁就扩大了。1 T- ^: p% w' T( |! F5 a
中秋——明月从文化到实物。实际上,这个时候,月亮不仅是最开始的月亮了,这时候,它因为之前的两步,已经成为了文化的月亮和个人情感的月亮。
8 d$ _( W. S% t4 E! ]' Z9 L8 {明月——思乡,从景物到情感,由实入虚。因为联想的飞跃和深入,这种思乡的愁绪,不仅今夜的和个人的。它有了一种超越的力量,从而能打动今天的我们。. U+ L8 n# K( l
初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个,了解借物抒情时,出发点是单个特征,到了八年级就得把握文化特征,从而达成写作的虚实兼具,从而实现所谓的“厚重”和“升华”。$ ^2 a3 m$ R0 u
同理,初中学生,也可以模仿这首诗的内在思维,去写“落叶”“流水”“落花”等,根据之前我在南京课堂实践,当堂就可以出佳作,孩子和打通任督二脉一样。
8 Y: h1 y. B* @李白真的天才,他每首诗歌的内里思维结构都不一样,诗意流动简直绝美。我特别喜欢给学生讲“跟着李白大大学写作”,每次遇到都要讲。4 `  Y4 g1 W+ u) E1 g: l$ E
这个部分教学的时候,初中孩子也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以情感线和“月”为两条线,老师可以先梳理出诗人行动线,然后以它为基准,让孩子填充物和情,于每个阶段的变化,从而感知其中变化的推动力是“联想”。# d, W  V7 E) {% b4 ]& J
我给高中学生也讲过这首,不过没有上面那么系统针对作文。高中学生,已经是思维能力完备了,更多需要实地的规律感知和文化哲理的深入。6 ^* _! m4 B3 y0 o+ ?+ r% d* O
在教学上,一般就用设计对比加学生自主归纳的方法,跨文体,时代和学科来进行阅读的深入。
( K3 D- R$ |( D( z7 D
1.讲现代诗歌体式
用海子的同乡愁主体诗歌和这首对比,让学生归纳现当代诗歌的概念范畴。
7 F. |0 Y1 m' Y: E
2.讲意象作用题
用李白,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和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三人的诗歌对比,提取里面的月,从文化之月,禅道之月,情绪之月,感知古诗里物象的作用和内涵。
2 P% r& H0 }/ B3 ?, f* V3 V
3.主旨教学,讲文化内蕴
把李白的这首诗歌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链接,让学生思考中国式“乡愁”的来源和“自然”与乡愁链接的原理。从而获得一些中式哲学的感知。
$ k1 P$ |# k0 Y有助学生主旨开拓的深入,方便深层的阅读和理解。& A' U8 g# _- ^; Y2 ?7 u- H

+ H% x0 W) P0 M! m& V现有的语文课本里,没有一篇诗歌不是精品。
# E1 {: u* E  D' c, N只有不会深挖课本来进行教学的老师,漠视内容,天天逼孩子背诵的家长,以及茫然中被无形迫害了的学生。# d3 n2 h- r5 k; H; E; o9 Z
诗是好的,一直都是。真的,给孩子找个好老师吧,有时候,真不是学生的问题。
后来大王 | 2021-10-14 16: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戏为六绝句》杜甫
; g7 O" G9 S/ n/ T( f2 @$ U) m9 ]7 O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X+ F- Q: A, i/ V&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7 U" c2 i8 P9 n% P" V4 i
这首诗很好用,我再发一遍。( c1 x: t* @7 S; d9 T; V
有些人自视甚高不说,非得觉得自己牛逼。4 S  f( H  `9 g2 [
这两首传到现在也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下来也没见几首比这更经典的啊?
- P8 |9 E5 G$ ^, k2 v词句简单,没有典故,更没有生僻字,自然直接
- G. u& f$ c) T% V  o# F, F颇有一种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觉& {* V: G+ ], U8 m8 E
古今中外,又有几句比这个经典呢?
* H4 G# O7 n8 x3 D3 C& D% e$ r2 @0 ?7 E5 v& r2 Y9 C" `$ ^2 V/ s
我就谈《静夜思》吧
  y, d6 P9 A- i8 [+ {觉得简单跟自己写的出来时两码事5 l$ s! u8 i0 h( O
就比如年年出高考作文题,又有几个写的好的呢?: Z1 Q* Y4 e; q
又有什么诗可以成为中外华人,集体的深刻记忆呢?, Q3 K# @. V: w- v1 j2 E0 E
中国是有对月思乡的传统的,这种文化构建到今天,里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
. c5 T& ~" u1 t4 S+ S, _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L, }. C5 U2 b3 C月亮在上,低头思乡,家远难归,念念难睡。* E! i, h' j: q4 k1 _! f- P5 X
每一个旅人,客居异乡的人,深夜醒来都会有这种想法。8 S5 a! Z& h8 W  t& [
这种几乎成为了DNA里面的记忆,怎么就简单呢?( v* z' U0 h; A. k- t
自然的诗很难写,也写不好。
) W% M/ R9 `* R7 h4 e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4 }6 v  y. j4 g2 B我也没事写点什么,用心琢磨这么多年,也只有一句我非常满意。
6 J. b/ ?% l7 f5 N* B: e  v3 L遍览九分雪,一分共白头* v: d. T; o  P1 Z. r; w) y
我写出来的那一刻,我的身躯似乎有种过电般的战栗,这就是我所追求的自然。0 f4 {4 }" ]; G# C& s" k
更是上天赐予的灵感( s/ ]6 U" W9 c7 C/ b, J
这一句发出来后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E( G' @5 z( Q0 S3 ^
有些简单不代表感情简单,能与大众的感情共鸣的句子,才是好句子。
$ f# y. M& O# C1 E- r这一句写完往后,关于雪,关于雪中白头,我再也写不出了。& p/ l) g8 n. `/ Z  x/ @1 y" ~
而我的这句远远不如静夜思,静夜思中有着无比而纯净的情感,远不如静夜思引起的共鸣强烈,静夜思里有千百年来所有学到这首诗之人的思乡之情共振。
* a$ W( f' z9 R" I4 w而我不管怎么学怎么写,也只是仅这样而已了。
不醉人的酒酶 | 2021-10-14 18: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说明一句,这两首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并不相同。+ p, r# f/ d( s+ \: a0 M
李白的《静夜思》是入选了《唐诗品汇》《唐诗选》《唐诗归》等经典唐诗选本的,然后一线流传至《唐诗三百首》,最终进入中小学课本,成为当下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唐诗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静夜思》是从古到今广受认可的名人名作。
4 P2 S( x* R3 ?而骆宾王的《咏鹅》没有这么辉煌的流传史,它在古代,就是一首相当平常的咏物诗(最多是被用来佐证骆宾王的少年天才,但你们去翻翻史书就知道,少年天才是唐代文人传记的日常写作模式了,未必可信),直到当代进入中小学课本,它才有了这么高的知名度。
: X* _# d! T  i: J# S- c& J; Q那么,为什么在现在的很多人看来,这两首是一个类型的诗呢?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两首诗都用了白描的手法,看起来就是诗人在某时某地有了某种感慨,然后冲口而出,并没有太多的修饰。而他们看不起这个类型的诗,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他们把诗看成一个技术性的东西,而这两首诗表面看起来并没有显现出高超技巧的痕迹。所以在他们的评价体系里,这两首诗不行。( c" M  V1 p, r+ a3 ~# D
这个观点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两首诗的区别。《咏鹅》纯是天机自然之作,在技术方面确实没有太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但李白的《静夜思》,并不像它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直白,而是大巧若拙。后人为什么钟情于《静夜思》?因为它有意使用了简单的手法,而成功表达出复杂的情感。这首诗李白学习的其实是汉代的乐府古诗。而乐府古诗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朴素、直白,而无限深情尽在其中。所以宋代刘辰翁对《静夜思》的评价是:自是古意,不须言笑 。明代胡应麟对也说: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又说: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他们都看出来了,《静夜思》的非技巧性,其实是最大的技巧性,是拟古狂魔李白复古能力的绝佳证明。
4 `& @3 _. \9 T# N( T8 e至于《静夜思》的拟古所产生的效果,还属晚清俞樾(俞平伯的祖父,苏州曲园的主人)说得最为透彻: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言诗乎!2 T" S; x2 ~. O9 i9 j+ a6 ^
总之,从技术流的角度看不起《咏鹅》尚且情有可原(但天机自然的诗也是好诗呀,对于什么是好诗的观点不应该如此狭隘),但看不起《静夜思》?你们还是要学习一个。
123459990 | 2021-10-14 20: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眼:这什么破玩意,我也会。5 o, I. o1 Z; l- P! }  ~0 U
手:不,你不会。6 Y; S7 {$ x0 n" S" k9 d3 V
动手写一次你就知道五绝有多么难,静夜思有多么高不可攀。2 R; h+ l% a: @) k) x
就是《鹅》也不简单。据说骆宾王七岁时写的,我是不大相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个工对,而且是个借音对,绿对青(清),骆宾王七岁会对对子不稀奇,可是他七岁就会借音对这种花活吗?我想可能是家长帮助修饰了。1 v; Q+ ]+ L0 V" c6 r; P
不过就算修饰了,就算是二十七岁的人写出这样的诗,也一点不丢人。全诗纯用白描,不着议论,声色搭配极佳,生气勃勃。鹅这种极其常见的,大人们熟视无睹的动物,在儿童眼里却是那么美丽,那么与众不同。明着写鹅,实际写的是好奇,是童真。
6 ~# E( w2 _. {# f) D; `中国神童诗不少,却没有一首比得上《鹅》。我们常说“诗贵曲”,又说“用曲语难,用直语更难”,为什么?就是用直白的语言容易理解和共鸣,但是多半失之浅露,不耐品。如《静夜思》《鹅》,一年级小学生都能理解,却意在言外,语尽意不尽,令人回味无穷,正是绝妙好诗。
沈阳二手纸箱 | 2021-10-15 00: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其说瞧不起,不如说是看不出难度所在!(文末补充了历代诗评和关于版本变更的看法)
* A) L2 u' Z. r5 W以今天的眼光来说,有基础的诗词格律知识的话,仿写一首《咏鹅》不难,但想仿写一首《静夜思》,并不容易。0 e" U# I# ]# s4 p+ H) Q
咏鹅世传是骆宾王七岁写的,其实没关系,哪怕是十七岁写的,这首诗要做一首儿童启蒙诗,也绰绰有余——从诗的难度上来说,有,不高,胜在成文迅捷,用字精炼。有了这首打样,照着写个百十首咏物诗不算难。(但大多数半吊子靠自己想象+限制时间的话,还是写不出这种水平的。说时间限制,是因为相传骆宾王是在池边嬉戏时有客人要他赋鹅,他应声而作的这首诗。)
% t% k  Q8 n8 d, c0 o  d从古人角度看,除了别有寄托的,一般写出来也只是游戏应和之作。
9 E; `" {7 R/ Z5 q( T% ]如果站在李白的高度,或者门外汉的角度看,觉得瞧不上,很正常。(楼上有人说咏鹅奠定了唐诗基调,这就是摆明了捧杀了。要说咏鹅有这个高度,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岂不是巅峰?吹也得有个限度啊)
3 z7 @! k/ @/ q但《静夜思》就不同了。
( W0 J& N7 ~2 P' X3 |我在之前的一个回答下面分析过李白绝句的特点,在这可以快速分析一次。
  R: o: z6 F; c萧楚白:为什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没有一句表示惜别的话语,却能表现出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平铺直叙,毫无花哨,用字精炼明确,比喻形象生动)
- I& Y$ C9 `' t' b4 z& N举头望明月,(这里还是老规矩,把调拔高180度,高音唱到天上去,各位不妨想一想,不用李白原句的话,下半句怎么接才能接得住?)4 J" F9 O, I0 y+ [; }9 a
低头思故乡。(老规矩,不仅接住上句的高调,还能充分表达出有余不尽,绵绵若存的境界。)
# X# k+ b& |, j; Q这么分析可能有些人觉得我在吹李白,我还是那句话,不用原诗,大家觉得用哪五个字能接住举头望明月?评论区咱们投个票,要有能接出李白同水平的,我个人觉得,是可以考虑投身诗词界的了。
7 |/ R2 H2 ^/ x别忘了,李骆这两首,在二人的作品里面,用周杰伦类比的话,就是周杰伦当年流行歌曲的旋律歌而已,远远不是他们的最高水平。  `7 S6 m0 ]7 ~4 P! K, r4 t; G
——
% B5 U; `( S# z补充:
2 a9 N  U3 j8 p3 V) G& ]
4 G; l8 r1 y! c! g! g# @. A1.历代点评这首诗的评论,我去搜韵搜了下,贴在这里:. y! P$ g/ E6 ~
刘云:自是古意,不须言笑。——《唐诗品汇》
$ r+ i% P7 w+ R6 L. e9 \' @+ U! q乐府体。老炼着意作,反不及此。——《批点唐诗正声》
- t( X- s$ C0 }郭云:悄悄冥冥,千古旅情,尽此十字(末二句下)。——《增订评注唐诗正声》0 _7 P! y* ^. e' X' k# w- l& D5 w8 i* X
范德机曰:五言短古,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如此篇也。——《李杜诗选》
: m: Z6 ~5 x. y/ V; ?/ b有第三句,自不意其末句忽转至此。——《唐诗广选》0 S6 ?& d. t6 j" W7 r+ f0 u
偶然得之,读不可了。——《李诗钞》
6 y) C. Y7 j1 O1 v8 ]摹写静夜之景,字字真率,正济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唐诗解》
" j) D  i" P$ h" Q4 @# r7 B# Y$ p思乡诗最多,终不如此四语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语,后人复不能摹拟,摹拟便丑,语似极率,回环尽致。——《增订唐诗摘钞》
0 g- U0 G  ^, o! ?2 p5 k+ D4 T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古唐诗合解》' s( y1 k4 M8 z$ A
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唐诗别裁》
- V5 z% k. r( Y9 p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唐诗笺注》# `7 e( o5 V  H, g
得天趣(末二句下)。——《网师园唐诗笺》
& I! q5 f( c% i《诗薮》谓古今专门大家得三人焉,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而非人力也,要是确论。至所云唐五言绝多法齐梁,体制自别;此则气骨甚高,神韵甚穆,过齐梁远矣。——《唐宋诗醇》
4 }; @2 t! N* x  x$ b5 X咏鹅在搜韵上看不到评注,也算侧面反应了这首诗在唐诗史上的高度。; z; Y! g6 ?6 D- I2 v8 z/ }3 r% H
7 h( B8 n! D! M. ^! z8 `
2.关于所谓版本变更,李白原版:
( W1 K/ q( V; P' m# }: Q1 `2 a9 q历代诗词经过修订增删的其实不在少数,而且自汉乐府以下,越古的改动越多,区别大致有二:7 c2 C& F* {% b7 p; R7 c
第一类是改好了的,后人也觉得改得不错,因此直接用改动过的代替了原版。(李白的诗因为多不刻意炼字,改动的不在少数)
* Y, C7 n4 I: j+ y( C. o( @$ o1 A第二类是改得一般,或者带有政治目的的,比如岳飞的满江红,或者《木兰诗》,政治改动不必理会,大多变回原版。而前者这种改动见仁见智,有时两种甚至多种版本之间难分高下。有些甚至只是调整了字句,并无意思的变化,比如这首《静夜思》。1 p: y" z1 O  B: Y
所以评论区很多谈这个的,让我不能理解,颇有一种跑到汉服圈的错觉。
江昆银 | 2021-10-15 02: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猜什么人最喜欢在自己不懂且能说上几句的领域大发厥词?
9 F5 c) |- m6 c- F6 e语法学、文字学、音韵学、哲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学,政治学,这些领域是这些人最喜欢发表“高见”的领域。! |! I* r% }) }+ ]& {( {
文科无用论;
' \6 z  k* P. B, p& I5 O汉语没有语法;
! S% D: P5 T3 A“六安”必须读“lu”;" Y4 B! Y; F, ]- }( S- @3 y* k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指爱情,而是战友情;
6 M, ^* d+ o: W% ?! q& W+ t“床前明月光”的“床”才不是睡床;6 N+ U# R. ^, f9 c
“朱门酒肉臭”必须念“xiu”;- s. S* i# i* }5 J. Y2 e# e
“高声喧哗”是重复累赘;9 J5 @, U8 S9 v1 X
“将进酒”必须念“qiang”;* ]2 ^9 l9 R1 B: }; C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i”才有古韵;3 C9 a0 `8 c. S8 q3 a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必须念“xia”;
2 c  f" z# V# J  Y; @“凯旋归来”是文盲说法;: J! V  b* N- {$ h$ s7 j
唯心主义是弱智;9 M1 ]9 R1 C. W; v: s# }0 q
宗教不科学……2 y" U1 r, j$ t' T

) b/ o1 U" s% l/ A& H2 ~这些高论都来自他们。0 J6 r% F5 h2 b. K' k- \+ H( F
对于可笑的言论,你没有义务去纠正,不理会就行了。
江昆银 | 2021-10-15 09: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想说“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一个人代表不了很多人”这种话。
; Y6 |& b# u2 m; |4 o提问包含很强烈的主观判断,并且这类措辞可以吸引很大的热度,无非是这样。
* w# ~) u! Y# |毕竟容易引起热度和争议,早上看到的提问,晚上再来浏览量就翻倍了。
( m6 B* F- X- A9 a* G$ J4 }  |倒不如问《静夜思》《咏鹅》看起来有些幼稚,给相对年龄较低学生学的诗,到底好在哪里?
+ K3 D1 m$ g& g其他回答也讲的很清楚了,也不乏专业的讲解,我就不再赘述了。
- {4 [* Q6 l; Y$ u. |我想表达的是,这种看起来好像很容易,人人都会的东西,实际上做起来却很难。
- q# w, s- F# X( b6 T9 y5 ^$ _五言诗一句话五个字,每一个字都是极为精炼的,这里到底要用哪个字好,可能会斟酌很久。
; L( E  `' P7 I& p  P! Z相关的故事也有很多,都被后人所传颂,评价多为一个“绝”字。, U: w9 i4 O* s5 S
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也会问这个字到底“绝”在哪里?为什么不能用另外一个字?+ B& {8 O- z1 J; P
我们自己真正想要做这样一首诗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五个字远远表达不了自己想要的意思。
6 R' V1 j. w4 \! L: |五个字能说些啥啊?怎么都不够用啊,哪怕是七个字,也未必够用。5 K0 Y! J" r& N9 Y( _2 V# U
还要考虑音韵,平仄等诗方面的问题,在现代看来难度是很高的。
/ {8 f6 a" T- y! I. m8 D2 a目前没见过哪位老师瞧不起……
东方硕 | 2021-10-15 15: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认为写东西的时候不用典,不用成语,不用术语,不用特殊词汇,不用固定词组这类现成的东西来表达意思是最难的。$ b. W' d( @; K- v5 |& m" \
如果还能做到不啰嗦,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内容深刻,那就是最好的文章了。
  w% u, k( n6 D9 q+ c1 w其实从古人开始就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无数名家做过尝试,就是希望人们不要形成固化思维,不要在意思表达上被束缚住,不要有二次思维。
/ |$ _: P4 N2 r5 {' x2 D( w问题中的两首诗我觉得欣赏他们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1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