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带孩子,还是交给父母带?

[复制链接]
查看2702 | 回复20 | 2021-10-11 22: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36岁生的孩子,老公38岁。孩子主要靠我自己带大的,可以说,每片尿不湿都是爹或妈换的。* J) {* i* g, L) ?; ]0 `
一、自己带的感受:% d% }, [  w2 S) ]+ n" n7 `, o5 K% E
孕期看了几十本育儿书,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看完后,坚决、肯定、一定的要自己带孩子。我老公自己就是学心理学的,对我这个决定100%的支持。+ m4 n. w( Q- G. c
因为生得晚(不是提倡和鼓励晚育),经济方面我们有一定的准备。我坚持了顺产,母乳亲喂到两岁四个月,自然离乳,孩子高高兴兴就自己不吃了。母婴产品,我们本着实用的原则,也会海淘,但相同的效果首选国产的。没上早教,觉得性价比不高,没必要。所以养孩子的整体开销,并不是太夸张。三岁后才考虑上幼儿园,幼儿园的选择,是就近原则。" `' K7 |8 G/ L1 W; u
这里还想宣传一下母乳:母乳的孩子,免疫力好,除了容易频醒、妈妈睡不好这一个缺点外,好处太多,尤其是孩子比较愉快、营养吸收好、生病少。妈妈也免去了冲奶粉、消毒奶瓶等工作,平时出门不用大包小包的,外出旅游就更方便了,带上妈妈就行了(可能没人看,但还是要再声明一下:是否顺产听医生的,是否母乳看妈妈和宝宝自己想怎么做。)
) ^5 B  q* J' o# ^& [9 P养孩子要学习的很多:理解他的哭声,顺应小婴儿的作息规律,哄睡,陪玩,练习大动作,加辅食,创造社交环境,培养专注力……大一点有自己想法了,更难了,尤其是逆反期。还要懂一些营养、医学、儿童发育和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 f) b2 l$ [7 V所以带孩子,其实是一件很劳累,并且需要诸多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工作,24小时*365天无休。但小孩子可爱的时候比令人头疼的时候多,所以整体上来说,我还是幸福感大于辛苦感的。
7 k2 s1 [% X: e二、老人带或保姆带的观察:5 Q0 t+ e; d# U1 i! |
一般来说,老人或保姆的知识结构和更新不到位,有许多“人们说”的执念。通常也没什么大事,如果不得已让父母或保姆帮忙了,要学会宽容,抓大放小。自己有时间就尽量多陪伴,毕竟孩子完全依赖父母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年。虽说亲自带是父母最愿意的方式,可不少父母妥协于现实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好消息是并没有现成的研究表明,孩子由他人帮忙照顾必然会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创伤。
7 o& e! s2 s8 `' U+ ^父母自己带的孩子,和老人带的孩子,最明显的区别是在穿着上:大夏天,老人自己穿着短衣短裤,但真就有给孩子穿着夹棉的,所以每年都有婴儿“捂热综合症“的报道。老人最大的问题是溺爱,其实他们自己也知道,人老惜(孙)子,他们控制不了自己。但文化素质高或思想开明的老人,也可以带得很好。
# Q' j/ f1 L0 M另外,即使没有完全实现科学育儿,老人对孩子的爱,是纯朴深厚的,这是孩子生命中应该享有的天伦之乐,不用一味批判、刻意回避。亲情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虽然自己带,但找一切机会让孩子与祖辈、姨姑叔伯辈及他们的孩子们多相处,让孩子体验真挚的情感比回避生活和观念上的差异更重要。
+ Z1 m: u0 r2 U9 _, g: ^9 i父母自己带的孩子,和保姆带的孩子,最明显的区别在安全感上,尤其是频繁更换保姆的孩子,会有一些明显或不明显的行为问题。但也有不少有爱心有修养的阿姨,有时候我还要请教她们做婴幼儿辅食什么的。+ [  U4 O" T6 O
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老人带的孩子,大多和老人带的孩子一起玩;保姆带的孩子,大多和保姆带的孩子一起玩。相对来说,父母自己带的孩子,活动半径要大一些、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一些,父母会根据情况选择更友好、更适合带娃的环境,比如说公园、郊外、图书馆、博物馆、城市公共设施等。6 Q+ d$ F8 s7 J0 D/ q6 X. J' H
三、自己带娃的体会:( Y$ h6 |% X+ I9 {" O) D+ j( V* e
我放下所有事情,陪伴孩子的头几年,仿佛看到幼时的自己是怎么长大的,有许多感动和惊喜。从长远看,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母婴关系,会在他日后的成长中,保持较好的亲子沟通,尤其是在孩子青春期时。虽然说我也算是个职业女性,但我无怨无悔,不认为因为生孩子而影响了自我发展,因为我相信,人生的舞台有很多,一个人有价值,总能找到发挥的地方。6 m. q" ]% ~' n/ O" |
在此表扬一下娃爹:在我们有限的生活圈子里,他是众所周知、交口称赞的超级奶爸。对老婆也体贴照顾,有全方位的支持,基本上班和出差之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家里,才使得我自己带娃得已顺利进行。4 k5 x: Q! i1 Z
养孩子,绝不能成为一个人的事。全家齐参与最好,哪怕是搭把手,主带的那个人就可以轻松很多。孩子成长中,父亲的角色尤为重要,请各位奶爸/准奶爸加油。& d! U/ ], W; Y$ v6 Y
四、带孩子的经验分享:
* k1 D/ Y2 h) U# N1、 坐安全座椅。从孩子第二个月起,我每天开车带他到公园,开始放在婴儿提篮里,后面是独立坐在安全座椅上。现在娃一上车就自己爬上安全座椅,还会提醒所有人系好安全带。我开车时他就在后面乖乖的,一家三口出门,我也不坐后排,坐在副驾。孩子从未因坐安全座椅而哭闹过,大约是从小培养的习惯。# n1 H0 F- l+ F6 G3 s0 H/ s2 s; o7 o
2、 善用推车,保障睡眠。充分利用推车可以扩大日常活动范围,比如去附近公园等安静又开阔的地方,孩子可以推车睡,妈妈推着快步走,或他睡着后停下看书、与朋友聊几句。出远门的话带上伞车,买那种可以带上飞机、靠背又能放平睡觉的。规律睡眠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我们为了保障孩子睡眠,从孩子出生到现在,长达几年晚上不出门,到点就早早安排睡觉,每天即使外出也都准时午睡。睡得好的孩子才情绪愉快。7 i) s% ~  H! P9 X$ }/ H
3、 坚持使用儿童餐椅。鼓励孩子自己吃饭,脏点没关系,洗个澡换身衣服就行了。自己吃锻炼手眼协调、手部的精细动作,还有利于脑发育。只有会坐儿童餐椅,才使一个人带娃有长期进行的可能性。餐椅宜家99元的那种就很好用,脏了用水冲一冲。
/ B5 Z2 m( U9 _2 e2 o4、 玩具尽量少而精,保护专注力。买开放益智类的、动手类、运动类的玩具,比如积木、磁力片、乐高、涂鸦、橡皮泥、皮球等,主要是培养他的专注力,不一定要多贵。陪孩子玩时,一般不要教孩子玩玩具,或打扰他们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鼓励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办法。孩子具有天生会玩的能力,这是他们探索和学习世界的方式,一些过早的不当训练和干涉往往固化了他们的思维,或使他们产生挫败感。/ T- O5 K) ~; J7 b
5、 多户外,母子都开心。我们无论寒暑冬夏,每天三个小时以上户外。天气好就公园里晒晒太阳,骑骑车认认花草植物,或去动物园。下雨就去购物中心、室内儿童游乐场、博物馆、图书馆或美术馆等。户外的时候多让孩子跑跳,多玩沙、玩泥、玩水、玩石子,他专心玩时,妈妈可以休息下。! x3 M2 Z" m& g. p
6、培养运动能力,相当于在进行大脑开发。两个月起就可以有意识让他趴着,练习抬头。等颈背肌肉控制力强了,慢慢就会翻身了,接着是会坐会爬。不要刻意让孩子练习坐或站,顺其自然。在会走前可以多爬,淘宝有几块钱一双的护膝,可以爬平地,爬楼梯,爬拱桥,钻“山洞”…… 爬不同材质的界面和坡度,不要怕脏,爬行期的孩子膝盖有厚厚的肉垫,他们也不会感觉疼。爬得多的结果是,娃有天自己站起来走了,学步期基本没摔跤,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很好,也增加了对空间和危险的认知等。偶尔宝爸宝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爬爬,孩子会很开心。
" V/ u4 a' a, Z' o一岁前后引入扭扭车,两岁左右引入平衡车、滑板车——平衡车比儿童自行车好。然后出门让他选一辆车骑上,自己悠哉悠哉跟在后面,就不用抱了。孩子运动好了,吃得好,睡得好,生病少,带的省心。
5 A7 y4 C1 s: _1 s2 V7 A7、 让绘本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开始的时候买布的或纸板书,给他撕、咬,或当积木推着玩。后面读给他听,等到语言爆发期,你会发现没有一本绘本是白读的,孩子会灵活运用绘本词汇和内容。好的绘本还会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理解情绪,拓展认知。如果想引入双语,读英文绘本的时候不用同时解释中文意思,孩子自己会根据图片和语境自发完成联结(神奇的能力!)。: |& v# }5 p5 P7 y5 A
8、 多创造和同伴一起玩的机会。小月龄时,他们表面在各玩各的,但还是会很开心有小伙伴在一旁的。大一点孩子有纠纷和冲突,可以站旁边多等一会儿,看他们能不能自己解决,如果有肢体冲突或危险,再上前示范正确的作法:自己蹲下来,看着对方孩子的眼睛友好、坚定、清晰地表达诉求。大原则是用嘴说,不动手。小孩子有时候被推下或打下,其实他们自己没所谓的,如果大人反应过激,反而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 y6 d- Z6 s7 ]0 [8 ?$ ~% v
9、 家务尽量简化,有条件的可以请人帮手。一个人带孩子又要家务又要做饭时,多用成品、半成品,营养成分差不多。孩子大点就不用手洗衣服了,处理污渍后直接用洗衣机,孩子没那么娇嫩。少用消毒水,适当的有菌环境对孩子免疫系统的建立有好处,也不那么容易过敏。 条件允许,偶尔带上孩子在外面就餐,大人孩子精神都更愉快。有人能帮忙家务的话,少计较、多感恩,要明白老人或保姆是来帮忙的,带好孩子才是阶段性最重要的任务。, u& z8 E3 H: U+ W1 F# R0 a
10、注意居家和外出安全。我们的做法是,每个阶段用孩子的活动方式和好奇心排查全屋:他爬的时候,我和娃爹就爬遍房间的每个角落,看有没有易磕碰的地方,有没有能放进嘴里的零碎小件,有没有想要手扣的洞;他能走会跑的时候,我们就蹲到他的高度走一遍,看有没有家具锐角,想要攀爬的地方。要特别小心一些没有固定在墙上的家具、高处易跌落的重物,还有刀具、电源插座、煤气、水等。一些不想孩子接触的物品,不要放在他能够到的地方,抽屉可以用安全锁。安全排查好后,就由他满屋子探索,在不让孩子脱离视线的情况下,大人手头可以叠个衣服,或是择个菜什么的,有些家务还可以让他参与一下。 : J) W2 l# Z; a% `0 g* F; N
在有车辆出没的地方行走,尤其要防止孩子突然冲出路面,要么牢牢牵手上,要么绑在推车上,一点也马虎不得。) O& w6 w1 j5 Y- [! u+ h
11、 带孩子最重要的是有耐心,会示范。少说不,但该立的规矩要立。一个阶段只重点关注一两个行为矫正,比如这一两周,教会他不能玩食物,下两周教会他不能乱扔玩具,不要齐头并进,孩子频频受挫,会无所适从。
  L4 ^% a& E4 h# \% N3 ]4 }0 v孩子有情绪时,先排查是不是身体不适,比如生病、饥饿、困倦。再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共情法、转移注意力法、抱离法、冷处理、替代选择等方法应对,原则上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用哭闹逼大人妥协。尤其要注意的是大人不要自己先情绪失控,最好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慈爱中又有威严。真正的尊重和爱,包含有恰当的约束。养育孩子,既要宽松自由,又要建立规则。孩子大点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规则的制定了,通常他更愿意配合执行。* S: N. Q# v4 ~7 X
和孩子一起成长,没有父母能做到完美。积极的心理引导和暗示、恰当的鼓励和赞美是需要反复练习的。父母做得不好的时候,冷静下来后找个机会认错,也是一个示范孩子什么叫做真诚道歉的机会。孩子是有灵气的,理解力有时超出你的想象。7 ^( J( m$ L; Y  i
12、 家庭关系要和睦。孩子就像小雷达,随时观察你和家人的一举一动,什么也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些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有问题的抚养人或家庭。$ T+ d  b. Y4 S- d1 d
暂时就这些吧。写得真的好累,如果有人看,我再补充。  Z6 n8 y' ^6 Z* J
【书籍推荐:美国儿科学会的《育儿百科》、《正面管教》(Jane Nelsen)】: C, f+ O' i7 y* u, K" R2 w
<hr/>2018-5-19  补充:育儿是一个庞大的话题,精力和水平有限,一篇答案也不能涵盖和解释生活的全部,更难免会有纰漏或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还请各位知友多包涵,多指教。 5 `4 S2 u* L3 c* L3 g9 X" @
这篇答案,是应一些知友的建议,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做的分享。在此感谢各位的支持和鼓励。
/ f1 K9 p+ S+ I" I
. a* }% a, t0 U4 @9 D( I) x2019-10-17 书籍更新,供参考:
分科深 | 2021-10-12 10: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36岁生的孩子,老公38岁。孩子主要靠我自己带大的,可以说,每片尿不湿都是爹或妈换的。. A# j: t( |# _5 n6 N- d% f  ?9 K
一、自己带的感受:
7 s4 B" D. R( D/ B  O7 O& S# p孕期看了几十本育儿书,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看完后,坚决、肯定、一定的要自己带孩子。我老公自己就是学心理学的,对我这个决定100%的支持。
+ \. D; @! s5 z- F, g因为生得晚(不是提倡和鼓励晚育),经济方面我们有一定的准备。我坚持了顺产,母乳亲喂到两岁四个月,自然离乳,孩子高高兴兴就自己不吃了。母婴产品,我们本着实用的原则,也会海淘,但相同的效果首选国产的。没上早教,觉得性价比不高,没必要。所以养孩子的整体开销,并不是太夸张。三岁后才考虑上幼儿园,幼儿园的选择,是就近原则。
8 _) ]' A9 f' s9 q+ u9 m" Q这里还想宣传一下母乳:母乳的孩子,免疫力好,除了容易频醒、妈妈睡不好这一个缺点外,好处太多,尤其是孩子比较愉快、营养吸收好、生病少。妈妈也免去了冲奶粉、消毒奶瓶等工作,平时出门不用大包小包的,外出旅游就更方便了,带上妈妈就行了(可能没人看,但还是要再声明一下:是否顺产听医生的,是否母乳看妈妈和宝宝自己想怎么做。)+ ?% z9 ]0 |4 D; c. q
养孩子要学习的很多:理解他的哭声,顺应小婴儿的作息规律,哄睡,陪玩,练习大动作,加辅食,创造社交环境,培养专注力……大一点有自己想法了,更难了,尤其是逆反期。还要懂一些营养、医学、儿童发育和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6 J. Q& c+ K; v  I/ r: f6 X! n! S9 I
所以带孩子,其实是一件很劳累,并且需要诸多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工作,24小时*365天无休。但小孩子可爱的时候比令人头疼的时候多,所以整体上来说,我还是幸福感大于辛苦感的。& Q! s  S3 X7 s7 Z4 S! g! r
二、老人带或保姆带的观察:
' ?" k, q, T( E# ]一般来说,老人或保姆的知识结构和更新不到位,有许多“人们说”的执念。通常也没什么大事,如果不得已让父母或保姆帮忙了,要学会宽容,抓大放小。自己有时间就尽量多陪伴,毕竟孩子完全依赖父母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年。虽说亲自带是父母最愿意的方式,可不少父母妥协于现实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好消息是并没有现成的研究表明,孩子由他人帮忙照顾必然会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创伤。* H% J; W1 V+ \. \6 \- x+ F
父母自己带的孩子,和老人带的孩子,最明显的区别是在穿着上:大夏天,老人自己穿着短衣短裤,但真就有给孩子穿着夹棉的,所以每年都有婴儿“捂热综合症“的报道。老人最大的问题是溺爱,其实他们自己也知道,人老惜(孙)子,他们控制不了自己。但文化素质高或思想开明的老人,也可以带得很好。; W$ `0 I" ?: W  l8 v
另外,即使没有完全实现科学育儿,老人对孩子的爱,是纯朴深厚的,这是孩子生命中应该享有的天伦之乐,不用一味批判、刻意回避。亲情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虽然自己带,但找一切机会让孩子与祖辈、姨姑叔伯辈及他们的孩子们多相处,让孩子体验真挚的情感比回避生活和观念上的差异更重要。
" d2 f5 e( b4 X3 P" ~父母自己带的孩子,和保姆带的孩子,最明显的区别在安全感上,尤其是频繁更换保姆的孩子,会有一些明显或不明显的行为问题。但也有不少有爱心有修养的阿姨,有时候我还要请教她们做婴幼儿辅食什么的。
# j3 v, k( Y, ~" r1 z. C1 a# @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老人带的孩子,大多和老人带的孩子一起玩;保姆带的孩子,大多和保姆带的孩子一起玩。相对来说,父母自己带的孩子,活动半径要大一些、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一些,父母会根据情况选择更友好、更适合带娃的环境,比如说公园、郊外、图书馆、博物馆、城市公共设施等。
9 ?" U9 c7 H- d1 p3 M: h8 {三、自己带娃的体会:3 |* J( I4 h; ^5 ?( Y; Y' V4 O7 W
我放下所有事情,陪伴孩子的头几年,仿佛看到幼时的自己是怎么长大的,有许多感动和惊喜。从长远看,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母婴关系,会在他日后的成长中,保持较好的亲子沟通,尤其是在孩子青春期时。虽然说我也算是个职业女性,但我无怨无悔,不认为因为生孩子而影响了自我发展,因为我相信,人生的舞台有很多,一个人有价值,总能找到发挥的地方。
" j- K4 A# R6 z& Q1 z3 }' B* V在此表扬一下娃爹:在我们有限的生活圈子里,他是众所周知、交口称赞的超级奶爸。对老婆也体贴照顾,有全方位的支持,基本上班和出差之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家里,才使得我自己带娃得已顺利进行。; l% _' X( \' K7 @* R0 ?
养孩子,绝不能成为一个人的事。全家齐参与最好,哪怕是搭把手,主带的那个人就可以轻松很多。孩子成长中,父亲的角色尤为重要,请各位奶爸/准奶爸加油。+ [8 r1 ?- U, m3 v' F0 i0 W
四、带孩子的经验分享:
9 ^5 s% K! C" _7 q1、 坐安全座椅。从孩子第二个月起,我每天开车带他到公园,开始放在婴儿提篮里,后面是独立坐在安全座椅上。现在娃一上车就自己爬上安全座椅,还会提醒所有人系好安全带。我开车时他就在后面乖乖的,一家三口出门,我也不坐后排,坐在副驾。孩子从未因坐安全座椅而哭闹过,大约是从小培养的习惯。
6 |# \# ~5 n/ \. m  r' T  B8 i6 F2、 善用推车,保障睡眠。充分利用推车可以扩大日常活动范围,比如去附近公园等安静又开阔的地方,孩子可以推车睡,妈妈推着快步走,或他睡着后停下看书、与朋友聊几句。出远门的话带上伞车,买那种可以带上飞机、靠背又能放平睡觉的。规律睡眠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我们为了保障孩子睡眠,从孩子出生到现在,长达几年晚上不出门,到点就早早安排睡觉,每天即使外出也都准时午睡。睡得好的孩子才情绪愉快。
8 {1 \8 F$ F$ \( y) O5 a3、 坚持使用儿童餐椅。鼓励孩子自己吃饭,脏点没关系,洗个澡换身衣服就行了。自己吃锻炼手眼协调、手部的精细动作,还有利于脑发育。只有会坐儿童餐椅,才使一个人带娃有长期进行的可能性。餐椅宜家99元的那种就很好用,脏了用水冲一冲。, A" k, g( b7 w
4、 玩具尽量少而精,保护专注力。买开放益智类的、动手类、运动类的玩具,比如积木、磁力片、乐高、涂鸦、橡皮泥、皮球等,主要是培养他的专注力,不一定要多贵。陪孩子玩时,一般不要教孩子玩玩具,或打扰他们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鼓励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办法。孩子具有天生会玩的能力,这是他们探索和学习世界的方式,一些过早的不当训练和干涉往往固化了他们的思维,或使他们产生挫败感。, {6 m. G' Y5 |8 h5 w7 r% N8 I0 g
5、 多户外,母子都开心。我们无论寒暑冬夏,每天三个小时以上户外。天气好就公园里晒晒太阳,骑骑车认认花草植物,或去动物园。下雨就去购物中心、室内儿童游乐场、博物馆、图书馆或美术馆等。户外的时候多让孩子跑跳,多玩沙、玩泥、玩水、玩石子,他专心玩时,妈妈可以休息下。0 a( ^( @* F7 {6 }
6、培养运动能力,相当于在进行大脑开发。两个月起就可以有意识让他趴着,练习抬头。等颈背肌肉控制力强了,慢慢就会翻身了,接着是会坐会爬。不要刻意让孩子练习坐或站,顺其自然。在会走前可以多爬,淘宝有几块钱一双的护膝,可以爬平地,爬楼梯,爬拱桥,钻“山洞”…… 爬不同材质的界面和坡度,不要怕脏,爬行期的孩子膝盖有厚厚的肉垫,他们也不会感觉疼。爬得多的结果是,娃有天自己站起来走了,学步期基本没摔跤,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很好,也增加了对空间和危险的认知等。偶尔宝爸宝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爬爬,孩子会很开心。; @. n/ V) T+ O! n6 q& L
一岁前后引入扭扭车,两岁左右引入平衡车、滑板车——平衡车比儿童自行车好。然后出门让他选一辆车骑上,自己悠哉悠哉跟在后面,就不用抱了。孩子运动好了,吃得好,睡得好,生病少,带的省心。
/ `& R, B; x4 `$ U9 k2 E7、 让绘本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开始的时候买布的或纸板书,给他撕、咬,或当积木推着玩。后面读给他听,等到语言爆发期,你会发现没有一本绘本是白读的,孩子会灵活运用绘本词汇和内容。好的绘本还会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理解情绪,拓展认知。如果想引入双语,读英文绘本的时候不用同时解释中文意思,孩子自己会根据图片和语境自发完成联结(神奇的能力!)。% S% _( D0 F9 y$ K6 b+ L
8、 多创造和同伴一起玩的机会。小月龄时,他们表面在各玩各的,但还是会很开心有小伙伴在一旁的。大一点孩子有纠纷和冲突,可以站旁边多等一会儿,看他们能不能自己解决,如果有肢体冲突或危险,再上前示范正确的作法:自己蹲下来,看着对方孩子的眼睛友好、坚定、清晰地表达诉求。大原则是用嘴说,不动手。小孩子有时候被推下或打下,其实他们自己没所谓的,如果大人反应过激,反而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M% S9 _8 ^! h& N4 \
9、 家务尽量简化,有条件的可以请人帮手。一个人带孩子又要家务又要做饭时,多用成品、半成品,营养成分差不多。孩子大点就不用手洗衣服了,处理污渍后直接用洗衣机,孩子没那么娇嫩。少用消毒水,适当的有菌环境对孩子免疫系统的建立有好处,也不那么容易过敏。 条件允许,偶尔带上孩子在外面就餐,大人孩子精神都更愉快。有人能帮忙家务的话,少计较、多感恩,要明白老人或保姆是来帮忙的,带好孩子才是阶段性最重要的任务。8 z* L9 Y& K# |* i
10、注意居家和外出安全。我们的做法是,每个阶段用孩子的活动方式和好奇心排查全屋:他爬的时候,我和娃爹就爬遍房间的每个角落,看有没有易磕碰的地方,有没有能放进嘴里的零碎小件,有没有想要手扣的洞;他能走会跑的时候,我们就蹲到他的高度走一遍,看有没有家具锐角,想要攀爬的地方。要特别小心一些没有固定在墙上的家具、高处易跌落的重物,还有刀具、电源插座、煤气、水等。一些不想孩子接触的物品,不要放在他能够到的地方,抽屉可以用安全锁。安全排查好后,就由他满屋子探索,在不让孩子脱离视线的情况下,大人手头可以叠个衣服,或是择个菜什么的,有些家务还可以让他参与一下。
2 _7 S  c6 R7 S! z在有车辆出没的地方行走,尤其要防止孩子突然冲出路面,要么牢牢牵手上,要么绑在推车上,一点也马虎不得。
2 m7 w; v9 e) \% q6 C! h11、 带孩子最重要的是有耐心,会示范。少说不,但该立的规矩要立。一个阶段只重点关注一两个行为矫正,比如这一两周,教会他不能玩食物,下两周教会他不能乱扔玩具,不要齐头并进,孩子频频受挫,会无所适从。
6 C- w  g" j( M孩子有情绪时,先排查是不是身体不适,比如生病、饥饿、困倦。再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共情法、转移注意力法、抱离法、冷处理、替代选择等方法应对,原则上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用哭闹逼大人妥协。尤其要注意的是大人不要自己先情绪失控,最好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慈爱中又有威严。真正的尊重和爱,包含有恰当的约束。养育孩子,既要宽松自由,又要建立规则。孩子大点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规则的制定了,通常他更愿意配合执行。
' C9 C# g0 s. P' s2 S% ^& ?/ v和孩子一起成长,没有父母能做到完美。积极的心理引导和暗示、恰当的鼓励和赞美是需要反复练习的。父母做得不好的时候,冷静下来后找个机会认错,也是一个示范孩子什么叫做真诚道歉的机会。孩子是有灵气的,理解力有时超出你的想象。; G/ H# E& B9 a: o
12、 家庭关系要和睦。孩子就像小雷达,随时观察你和家人的一举一动,什么也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些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有问题的抚养人或家庭。" k3 A+ v# m. B1 }5 G0 E
暂时就这些吧。写得真的好累,如果有人看,我再补充。
% T% |1 u* S  Z' y0 `  `6 U【书籍推荐:美国儿科学会的《育儿百科》、《正面管教》(Jane Nelsen)】
- P* {3 F! l. D9 u& R4 z  y<hr/>2018-5-19  补充:育儿是一个庞大的话题,精力和水平有限,一篇答案也不能涵盖和解释生活的全部,更难免会有纰漏或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还请各位知友多包涵,多指教。 & |- F" O) M7 p9 ?1 q
这篇答案,是应一些知友的建议,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做的分享。在此感谢各位的支持和鼓励。
! T  K. U& Q9 M$ ~9 h6 d
, P4 G0 l" ]9 \1 U/ W$ Z! |7 J2019-10-17 书籍更新,供参考:
+ h3 o: R* i6 L' t8 V" o<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167967754756993024">
断翅小蝶研 | 2021-10-12 19: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老婆在北京工作,老家偏远乡镇。3 b: c5 E" N; `) d% r8 G8 |/ c
我女儿是去年3月底她八九个月的时候送回老家的,爷爷奶奶带。去年十一,春节我们在一起几天,另外去年她生日的时候奶奶带着来我们身边住了两周。
6 Q2 F! A2 _2 N! r+ ?其他时间也就只能wx视频了。
5 h# N; ~0 W/ v" G. B2 [3 ^现在女儿快两岁了。我十分想她。这一年多来,每次想她的时候,就只能视频或者看看之前她在我身边时候拍的视频,这足以让我偷偷流泪。而我又不敢对着父母表达我的感情,只能夜深人静时,在微博里发一句,女儿爸爸好想你。/ H; N0 y  @* X- i. ?5 B( e
现在每次视频,女儿都在玩玩具,也不理我们,有时候直接挂断视频。我想她心里一定是有点不想理我们的意思。
  `: k* ]' R/ J  E可是,父母不愿意来城市帮我们带孩子(当然我们不能强迫母亲离开父亲帮我们带孩子),我吧又不敢让媳妇离职,如果她离职,每个月8000多的房贷+老婆孩子开销,承担不起。
) A$ n9 v& n/ F& Y4 Y8 g; t但是看这个系列的回答,我决定了还是让媳妇离职带孩子吧。即使压力山大,但是我们毕竟只能陪伴孩子这么几年,而且我从来不知道她从几个月到现在一岁多每一天的变化,成长。她是那么机灵可爱,口齿伶俐。
) s* |8 L) X  I: B, X; K( t/ n附上视频,这句爸爸,是我听到这世间最动听的语言。
  a4 A- ^; O- h  V- t 自己带孩子,还是交给父母带?-1.jpg ' R3 Q( ?3 U. Q$ ]- S

7 i3 }7 d5 Z1 V$ O7 h! Y& ]https://www.zhihu.com/video/987434978132709376
暖不回的从前回s | 2021-10-12 23: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教育是一场「模仿游戏」,「身教」比「言传」管用的多。
, d  E9 Z1 h# f" `7 r9 P在《圆桌派》中,李玫瑾教授提出:孩子的表现,折射出父母的水准。# Q# X& n2 ]+ J- h
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重磅提醒: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身教大于言传。那么你可能要问了,对于孩子的教育,为什么「身教」就比「言传」管用呢?6 n9 H- c; `; M: v( x9 z2 y" L8 ^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就有心理学家用经典的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
6 F7 {# A2 @$ |% S, T5 p& H4 ~/ ~1 J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 X& |( Q0 o; F  }6 U8 n$ g& ]
% O. \1 _8 t  h8 }/ y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教授曾于 1961 年至 1965 年连续做了一系列实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波波玩偶实验(Bobo Doll Experiment),用事实告诉世人,孩子们是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习得攻击性行为的。! {# j3 A* ?7 }

2 C/ L8 C. B, @6 ?  Z 自己带孩子,还是交给父母带?-1.jpg ' M$ O9 u2 ^4 q% \
1961 年,班杜拉在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启动了该项实验。他选取了 36 位男孩和 36 位女孩作为实验被试,年龄为 3 至 6 岁,平均年龄为 4 岁零 4 个月。
- S# p) T. n; ^: }( S* }; a, {6 G' b2 c班杜拉将这 72 名孩子,按照一定的性别与年龄比例,平均分成三组,包括 1 个控制组和 2 个实验组,每组各 24 名孩子。
( m& p9 X* e5 y2 b( x" \其中,实验组又分为 A 组和 B 组:5 F& j7 o6 @! D6 Y/ t3 |
A 组又称为「攻击性组」:该组的孩子会在实验的环节中,看到实验助理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当然这种攻击性行为是班杜拉安排实验助理故意「表演」出了的;
6 C$ r# m3 |$ _* x6 U9 g* QB 组则称为「非攻击性组」:该组的孩子会在实验的环节中,看到实验助理正常的行为,即非攻击性行为。; i& Y6 r( p" o. y
在实验开始前,班杜拉还对孩子们的攻击性做了评估,每个组参与实验孩子的攻击性平均是大体相等的。: |, o6 k+ o1 a4 e
实验开始了,为了确保实验过程中孩子们之间不会相互干扰,班杜拉让实验助理将参加实验的孩子逐一带进实验用的游戏室。! K# P& }4 i: B2 ~# ~* M
进入游戏室的孩子会被安排在房间的一角,在他们面前摆着许多有趣的玩具,实验助理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随意玩这些玩具。' {4 D$ f. m% X, T2 q2 g
于是,孩子们会自由玩玩具,不受外界干扰,同时,两个实验组里还会出现一个由实验助理扮演的「成人榜样」。
4 @5 Q5 X8 U4 O为了保证实验过程的真实性和流畅性,特别是要让孩子感觉这些都是「真的」,不是演出了的,为此孩子在去往活动室的路上,班杜拉还特意安排了「实验助理会假装偶遇『熟人』」的桥段。& j+ M; T' U1 ^3 |+ [) d! C' U- |
这位「熟人」其实就是实验里的「成人榜样」,也是由实验人员假扮的。实验助理会顺势跟孩子介绍这位「熟人」,并邀请这位「熟人」和孩子们一起玩玩具,让孩子们和他熟悉起来。
) f! m; v0 r5 i; ]& r* p在实验 A 组中,这位「熟人」坐在活动室的另一角,他的面前摆着拼图、木棍,还有一个 1.5 米高的「波波玩偶」。
* ~0 C5 }7 ]/ v实验助理会告诉孩子,这些玩具是专门给成人准备的。6 s7 z0 e& W& W2 m9 C
接下来,这位「熟人」会先玩一会拼图。一分钟后,他开始拿着木棍用力打娃娃。$ }3 d) w. k5 A! W; J* W2 f6 S) a
打的顺序是先把娃娃放在地上,然后坐在它的身上,反复拽它的鼻子,再把它提起来,用木棍打它的头,最后用力把它抛向空中,等它落在地上时再拳打脚踢。2 f- R# @& R8 F, e3 e
这位「熟人」会重复三次这些动作,同时一边打一边说攻击性的言语,如「踢死它」,「怂包软蛋」、「这是个强硬的家伙」、「拽它的鼻子」、「用棍子打它」等。- e4 `' L' d1 w
10 分钟后,攻击结束。
) {) t" t. [% V! I  |4 x! L而在 B 组里的「成人榜样」则一直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玩拼图,直到结束。
; d2 e- Y! d$ N) ~. V8 N* d随后,所有的孩子都被依次带进了一个更大的游戏室里,这里有更多的玩具,包括飞机、火车、汽车等,当然还有波波玩偶。
# |( b; {9 q; C$ |实验助理首先会引导孩子们玩玩具,等孩子玩得「渐入佳境」时,实验助理会突然让孩子们停下来,并告诉他们这些玩具要给其他小朋友玩,所以他们不能再玩了。9 l/ D9 _7 W; b: q8 O
此时,大部分孩子都会感到不高兴。实验助理会接着带孩子去第三个游戏室,这里的玩具被分为两类:3 M! x5 B" o# @  q4 S9 F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8 Y7 {1 a3 \- l7 V- X2 u+ a8 k
笑面青蛙糠 | 2021-10-13 08: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职场妈妈因为疫情转为全职妈妈,根据孩子的对比前来答一波。介绍一下依恋关系和分享娃自己带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u& J0 M+ B- o. j, \
首先从心理上来说其实就是孩子和前期养育人的关系,孩子天生和父母具有先天互相依恋的倾向。父母亲自带更容易建立起健康的依恋关系。
0 I+ C9 ?0 z% {( M. H. D依恋关系分为四个类型
3 d* [' u1 Z( s: i1.安全依恋型- |* K! U- H' q" S
在陌生环境中,只要母亲在场,孩子就很自在,能独立的探索环境,偶尔的回到母亲身边。母亲离开会心烦,但是母亲回来马上回到父母亲身边寻求接触。6 V1 b4 X! S0 l& O9 }2 {2 D0 V
这是最健康的依恋关系。& w+ i4 T  X$ _3 N
2.回避依恋型
' f) @. S; Z! K2 X/ m5 `$ V9 K不寻求接近母亲,母亲离开也不难过。母亲回来似乎在回避,对母亲的行为非常淡漠。- @) U- g7 W3 o7 v( m
3.矛盾依恋型" ?9 R8 s$ \9 j7 W% D
儿童对母亲表现出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刚开始时,矛盾型儿童紧紧地挨着母亲,他们几乎不去探索环境。他们甚至在母亲离开前就显得有些焦虑,而当她真的离开时,他们表理出巨大的哀伤。然而一旦她回来,他们却表现出矛盾的反应。
- c5 i( J+ ?! G" n4.混乱依恋型
: Q4 X* P# `' h' [混乱依恋的儿童表现出不一致、矛盾和混乱的行为。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跑到她身边却不看她,或最初显得很平静后来却爆发出愤怒的哭泣,他们的混乱行为意味着他们可能是最没有安全依恋的孩子! J& K# w6 U4 P; ~: f
依恋质量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很多女孩子在恋爱中缺乏安全感,就是低质量依恋关系的影响。: T/ R- Y- ~0 K  y$ B! v
安全依恋型的孩子更自信,有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坚强,具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创造力。7 H$ W" m# a3 ?6 I
如果不是社会发展的这么快,好奇心和创造力可能还没那么重要。
9 L, m6 ^7 C8 x大不了就做一个普通人呗,可是现在人工智能发展那么快,所有的重复无意义的操作都将被取代,比如收费站,无人银行。而没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孩子你让他们长大了做什么工作呢?' R/ T9 V) C: R( g4 M
正好写到这里想到这一本绘本分享一下。
) S2 u* o0 S, a; j' W5 ~5 a& i 自己带孩子,还是交给父母带?-1.jpg 3 F1 _/ Q' u& g8 a, B; Q5 v
《找爸爸找妈妈的冒险之旅》
8 s6 C+ t, g0 w% n* P5 khttps://www.zhihu.com/video/1223696462036582400
: A4 j! \0 |0 P# n; r3 h( Z- I
- J( X$ C; X; s" \<hr/>% r% R) k" G/ i, K' X1 n: _
“我可懂我们家孩子了,指头动一下,我都知道他是要拉臭还是撒尿。”/ u9 W* N; {6 \( w) W6 x
“ 我们家孙子,和我最亲,都不要他妈了。”0 T& E$ B+ j* z. h  f, i7 e& l' T; A
“我们家孩子,真的很乖很听话。太好了。”9 Y, H" w8 z. ^# e$ ^& H
“这孩子白白胖胖,吃的真好,带的真好。”
. i& W  T( H0 B/ q  [4 e“我们家才X个月,就会数数了。。。”
1 w% J/ l9 e( f1 H% I1 c; w1 z/ c
这些话,熟悉不?是不是经常听到……老人在一起聊天是不是都聊这个。我家奶奶经常在外人面前炫耀的一句话就是,有我在,他妈他都不要……正是因为她们的这些追求,所以有了我下面的非正规不官方的观察结论。0 F9 E- T9 R# \* X; ?( ?# T
周围是长辈带娃的男娃,说话很迟,而妈妈带的娃,说话都很早,而且很早就会说很多话。我带的这一个月进步飞速,变成话唠不说,说话还带有逻辑性。因为她们追求的是——我最了解我的孙子。6 A  R  I; ]& p* }
我不是一个超人妈妈,我在带娃的时候也会想着看手机,也会累,也会有情绪。但是我自己带的这一个半月,真真切切看到了孩子很多进步。
2 K( u, J+ w& O- Q1 e* F4 o举个例子:他说:妈妈,这是奶奶让我给你的,你的手机。
: O% s$ K, L. C3 g还有之前我和他定规矩的时候和我反驳的一段话:3 x: V# H$ i+ g! s
1.我为什么每天只能吃一颗巧克力?天天不能出门,冰淇淋吃不到了,我都没说什么,巧克力为什么也不能吃呢?" A& y0 e/ ]6 V* q* Y- W
2.为什么我的玩具会不见了,是你扔的吗?都没有经过我的同意。' f# t6 ]; E  a8 s2 X4 Y2 `8 J; O( S
3.你说买汪汪队的玩具呢?) z! E/ c6 A0 F2 A3 b7 H6 j  r
我被震惊到了,因为进步太大了,我自己都没想到。/ }' I9 L( b4 n  w9 @
之所以用语言这一点来说明,是因为这个表现非常直观。我相信一些妈妈也观察到了,确实身边妈妈带的娃,说话早一点。为什么呢?
9 W, k% w% f) _$ S# c我后来想一下我带娃的一些做法,促进他的语言发展的。
2 T) f8 p3 p+ J  J, K1.孩子要求必须自己说清楚$ }% ]8 t: U, p
老一辈带娃会自己揣测孩子的意思,如果要什么就拿着问:要这个吗?这个吗?这个吗?教过老人,但是老人因为爱娃心切,每一次都忍不住直接拿给了孩子。而我带娃的时候。
) a. T. `! b" L8 M6 ^% x6 a娃:妈妈我要这个?
, C& @: G( g5 [' G3 X6 I我:什么,是哪一个啊?你不说清楚我怎么知道啊?
+ \: h) _9 X- G! F娃:就是那个那个嘛?
; \, O2 Z, {) w7 g; H6 U* z我:哪一个啊,是吃苹果吗?还是要吃香蕉啊?还是?(可以故意说错,带娃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多么的会猜,和娃多么心有灵犀,而是培养孩子需要的各种能力), v/ j3 v- o2 F( h, r0 w& Y
经过这么几次,娃说话就变成上面的样子了。我自己都想不到。* E8 K2 Y7 s: o$ ?  b& a
2.看动画改为听动画
" l- v' W2 A% o; A* R奶奶带娃倒是没有看动画这个问题,因为奶奶会说我不会放,但是听动画也听不了。而我们带娃经常因为自己会看手机,所以孩子也会要求看动画。娃生在这个年代,电子产品不可避免。看动画的注意事项:0 U6 y7 M- {9 n$ N- p4 U
1.孩子两岁后可以接触电子屏幕:每天可以分段,一次不超过15~20分钟。一天不超过一小时。+ a9 Z1 ~$ J4 `+ z
2.规则制定好,严格遵守,温柔而坚定。孩子自然遵守,一次次的因为孩子的哭闹而退让,只会让孩子得寸进尺。6 U% p; `! U7 C- q
3.前期可以给孩子听动画,也可以听英文版看英文版,这样不仅动画看了,英文启蒙也一起做了,两全其美。* q+ \& B) }. w6 d4 u
3.亲子阅读7 E+ o9 ]6 R- }& P' Y1 W4 I. Y& ?
睡前是培养亲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段,因为孩子特别不想睡觉,如果你说现在睡觉和看书之间做一个选择,他肯定选择看书。亲子习惯养成了,读书习惯和爱好也养成了。在加上动画不能多看,那么他无聊的时候只能看书,那一会,读书和玩玩具是同样有意思的事情。( \3 b4 n; V' J3 w8 Y7 G1 B
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因为我们和孩子的互动,亲子关系质量也上升,陪娃效率也增加了。更重要的是,坐着陪娃也可以休息一会,不然一直做体力活真的很累。
& o# _1 `: y' H7 [但是也有妈妈吐槽,一次陪娃看书读书一个小时嗓子疼啊。哈哈哈,我只能说,这是甜蜜的负担。
; M9 e& }  O* g其实说了这么多都是带娃进步的方法,并不是说非要全职妈妈才可以这样。7 c' \+ d% d; [* f8 ~3 \
如果说现实情况不允许我们全职,我们做好了选择,就接受,别整天抱怨老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如果老人有做的不好的地方,自己的妈妈自己沟通,婆婆可以找老公沟通,如果老人能改,那很好;不能改,也没办法就只能接受。8 Y+ l7 [& {' Y& m% N, N1 o& l1 S
晚上下班可以陪娃,周末可以陪娃,不要下班了嫌累回家只想玩手机,还是把孩子丢给老人,周末同样。
  ^8 r& t9 M& {, H9 F; X$ S" b该上班的时候就好好上班,选择了回家带娃就好好学学育儿知识,多读书,孩子语言启蒙,数学启蒙英语启蒙都得学着,不然自己瞎带,一天到晚抱着手机不撒手,还不知道到底是谁带的好。
/ a3 a) V: @4 ^6 n还有一点全职怕被社会淘汰的,知乎上大把的做的很好的全职妈妈,为什么?
" n! ~) v$ S' O9 `8 S& ~( Q9 e因为一直在学习,这是一个提倡终身学习的社会,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都不会淘汰。0 \: R& O- A  x9 o5 |" {$ i
反观就算在职场又怎么样?温水煮青蛙,每天做着重复的机械性的工作,到时候公司辞退你的时候一样也是被社会淘汰。
8 o; B0 O1 Q4 C: V8 |有人说天天带娃累死了哪里还有自己的时间啊?人家那是牛人。我来说说作为一个普通妈妈的日常。
/ U; |- @, S$ }$ b以前上班的时候带娃少,婆婆帮忙带,没有那么累,为了转行学习每天四点半起床,坚持了两个月。晚上十点或者十一点睡觉,从四点半一直可以学习到七点半,或者时间少一点,再加上晚上一两个小时,基本上一天可以超过三个小时。+ P+ j7 t" v3 @- F1 R! A8 k
后来我发现自己有这个自制力,每天坚持学习我还怕啥,所以我就辞职了(中间也有一些工作变动的原因)。结果碰到了疫情,在家全职带娃。不得不说,带娃真的比上班累,我的班还不是那种公务员或者小文员很舒服的班,在银行工作强度和压力都比较大的那种,真的是带娃累,我现在怎么也做不到四点半起床了,只能改到五点。不过现在每天也有两个小时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学习,就比如现在这段文字就是在娃早上没起来和中午午睡的时候搞定的。
6 }# x/ [+ B; H% S/ |  a3 v
+ V% j: s* X, r& H最后,无论是选择全职还是职场妈妈,无论是怎样带娃都是自己的选择,特别是全职带娃的,如果娃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要求就说,把一切都怪罪在孩子头上说,我这一辈子都是为了你啊!是你耽误了我的人生,是我为你做的牺牲。千万别,别把屎盆子扣孩子头上。
+ X: ^) u' @- n2 g" @' Y: x' X$ ]有一句话叫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反之,也成立。
平天下444 | 2021-10-13 16: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不带的话…都算欠账,迟早要还回来。
枣泥蛋糕2014 | 2021-10-13 20: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奇葩来说,我可能没啥参考意义。有孩子之后。我基本上是靠老婆养。我的收入和我老婆比起来算是点缀。我们家几个老的在钱上不用靠我们。
" D- s$ V2 i. j7 C  E, ^( w  @5 ?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历程。孩子最好还是自己养。另外最好也是想明白了再养。爷姥辈带基本上没法和爸妈带比。2 r  z* n$ p' [- s) k. |, u" {
我感受来说。父母带给孩子的体验是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我可以带着女儿跑到深山里面走上几个小时。坐着地铁或者公交车从头到尾的游览。随时背着包就带着女儿去想去的地方陪她玩玩。这些体验只能是爸妈给的。
+ N7 d* \9 l; q而当孩子出生每天没日没夜的来回倒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部分。感受生命的成长可能是人最重要的一次精神成长发育。
8 j& ^  N, c) F1 A8 H/ T》》》》》》》》》》》》》》》》》》》》》》》》》》》》》》》》》》》》》》》》》》》
$ @0 ^; s& C8 g) P' e  L: @
/ x+ g/ W6 t9 j* \9 P" q再次更新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说说我自己对于两种教育的差别吧。/ m& A& T6 A0 a2 ]
首先一点,我一直看到的状态是,由于时代和文化的局限性,这两代人的意识实在差别太大。特别是现在90后养孩子的。完全不是一个思路系统的。老太太们在一起总觉得年轻的不靠谱,总是沉浸在:我当年也不就是这样吧孩子带大的思路上。各位现在稍微学过一点管理和互联网的朋友们,我们换一个情景来说这个话,你们怎么感觉:我当年也不就是这样就白手起家了嘛。我当初也没啥MBA,CBA之类的不一样搞得风生水起么?4 `& A! ]1 s  U  N6 b9 M
6 t; P( y; {5 z3 j( s* a# j
我们常会说,成功的经历不能作为成功的理论。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在那个年代出来的人,没有互联网,没有正真意义上的系统化教育,然后现在也到了思维模式渐渐闭环的状态。我在和老人们坐在一起听他们的育儿思路的时候,就算遇到过的最放得开的老人,也很难追上一个普通年轻人的思路开放性。对于儿童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知识的学习,这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勉为其难。更不要说再在里面灵活运用。1 e$ k/ C8 A' f8 K
/ H0 Y( r9 _$ p9 X, a& R
说几个常见的实践例子的对比:
# d- W& }+ t. N7 I- z/ i& ^+ M$ b" ]4 m( r2 B7 z
第一个:穿衣厚度' k) X8 }  w9 z- e
我女儿穿衣基本上是小区里面出了名的少。其实里面的道理也很简单,老人怕冷,就算给孩子穿和她一样厚的衣服,孩子已经过热了。而再加上,不能让孩子着凉生病这个责任潜意识压在老人身上(对父母来说,自己孩子生病,没事,本身就是我自己事情。对于老人不是,道理可以换位思考,比如,别人家孩子给你看管,如果病了你肯定会感到压力。对于长辈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孩子会被裹得厚厚的。& c: ?% S: k' s, S+ s
而我作为小年轻,本身穿得就少。我一般保证女儿和我差不多厚度和材质的衣服,如果她活动激烈的话,及时还要脱掉。这样一比,自然少很多了。像最近上海10度到20度之间的天气,一般一件T恤加一件珊瑚绒外套,一条单裤就够了。要是太阳好没有风的话就直接短袖了。
8 X5 |# n7 Y2 q3 e( \0 _# ]0 e$ p% I) I5 s3 ~: P- |
第二个:心理暗示
# |6 q) Q& C0 l/ f7 Y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毕业的。但我也有试图用一些我的理解去做一些尝试,当然,如果有这方面专业的人士能够指正的话,请直言。
2 C( ?, a. L# I/ y我常会在和女儿聊天或者出门活动的时候给她安排一些事情,我会和她说,我记不住这么多事情,生怕会忘记,你记性不错的,给我做个记忆备份啊。女儿会很乐意帮我记清单,算找零。我还会常和她说:亲爱的,我觉得你数学真心不错。比我一样大的时候强多了。现在时间久了。她已经有一种习惯了。当有人和我说什么事情,然后她也在场的时候,我都没和她提,她回头就会和我说:诶,你答应那个叔叔要带的东西别忘了。下午说好几点在哪里要接妈妈的,昨天答应好要给我买某牌子啥杯型的冰激淋的……
! {( Q: q1 o$ W- m0 D  D这么做的最大原因是我发现我老婆记忆力好就是基于一种自己给自己的强暗示,她经常遇到事情就会说:这个我记着,我记忆力很强的。然后,的确,她绝大多数时候就是记着的。但是,不是没有忘记的时候。但是,这种时候她基本不会当回事。她就是在潜意识的给自己强化这个:我记忆力天生就是好。记住了就强化一下,忘记了了不当回事,不给自己负面暗示。久而久之就越来越强化了。, ?! x$ i2 ?8 q0 s; O% }6 m
我现在尝试做的就是,在不知不觉中给女儿留下:我天生就是记忆力好,计算能力好,感受力强,温柔,善良,爱看书……她到成年以后就会变成和她妈妈一样的自我暗示。而不是认为是我灌输给她的。
: `3 }4 z; J. C) p/ h5 x! M) w这样的事情,我说绝大多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没办法做到大家不反对吧。这里面度的把握绝对不是简单的说说:我们家小宝真棒!就能达到效果的。
8 s% t  n6 _; s* c" RPS:最近女儿已经开始醒悟过来开始,点穿我了。女儿说:爸爸,我发现你到关键的时候一点都不迷糊的嘛。放这么久假,我不提醒你,你一样记得我要上课的时候嘛。X_X!这模式又要升级了。' ^6 c- }* {# `

% J- V# w3 ]+ b0 R7 u( N第三个:体力- o1 _4 M2 P7 C7 K5 E
陪着女儿逛公园,骑车,玩飞盘,踢球,滑冰,角色扮演。说实话,我都觉得累得够呛,老年人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自己玩。自己意思几下差不多了。这毕竟年龄到了。无可厚非。但对于孩子来说是很不过瘾的。在她们真的能够按照规则来玩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是需要大人陪着她们疯的。我也真的和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说一句,就我和老太太们坐一块听她们互相之间聊天的时候,那种劳累和无奈其实时时刻刻溢于言表。你真的以为老人还很乐意带孩子,天伦之乐嘛。人家现在可羡慕我爸妈和我丈母娘家想去哪玩就去哪玩的状态了。说不定再过几年,就真的哪里想去都去不了了。人心都是肉长的。人都是喜欢放松和享受的。他们这些年,很多原因都跑不出国门,现在出去旅游又便宜。腿和心脑还扛得住。他们再不看看就真的什么都看不到了。
! p% |# l; {! S1 f0 n: S) y
, c' K' c8 J# c; ]0 _第四个:规则的建立
2 v' ~- P4 D4 ~' ^0 b; n+ d8 ?要知道即使给老一辈一套完整的规则。他们都未必能够遵守的了。更不要说育儿中各种偶发突发的状况。什么时候满足孩子的要求,什么时候拒绝孩子的要求这其中的度。老人是很难把握的。他们的见识见闻,年轻人的见识见闻实在差距太大。就算给出很多的建议。老人也往往只是机械的遵守。至于执行的时候根据孩子发展程度考虑孩子的心理活动这种活那是别指望了。  b, F% M& {& X8 S/ \6 J

7 u+ U3 v! N' F2 T! ^6 I8 C- B第五个:安全观念
" `6 Q: x5 \0 P; M$ V9 i) ]( x我觉得身边老人的安全观念其实非常的弱。经常可以看见推婴儿车不系保险带。带着孩子穿红灯横穿马路。或者让孩子站在电瓶车上在机动车道里面走z字。也有说追不上孩子。让孩子走到自己看不到地方。这其实我觉得是很为这些孩子捏一把汗的。说实话,我女儿长到这么大,我都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但说实话,我觉得如果交给我爸妈,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真的是一点都不谨慎。我们以前住的地方,一家小吃店老板的惨剧就是一个典型。爷爷带着两个十来岁的孩子骑电瓶车闯红灯,被土方车全部压死。这种故事听得心疼。但是在马路上还是时时刻刻能够看到这样的剧本随时都可以上映的时候。我也是挺无语的。
赶如升 | 2021-10-14 05: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答案diss题主操心太早,我认为题主操心得不早,生养孩子的事情,本来就应该提前纳入计划并定好大致策略。而题主的担忧,还不够细致和深入,隔代教养问题,绝非单纯的一个“怕宠坏+责任归属”;提到工作性质以及家庭负担这个,也是大多数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 }( `6 f: O7 M. F" t0 H所以这个问题难就难在,其实很多家庭没得选。7 K4 |1 s7 p: c7 K5 M0 f
我就是一个很清楚的知道妈妈亲自抚育孩子的必要性,以及保姆带孩子存在诸多弊端和隐患,还是选择了请阿姨带孩子的亲妈。. B! |$ F* M* S+ Y* {, B, w
以下是我以自身经验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分享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参考:5 N% D+ g# u% [" ?, w! J, X
1、为什么父母需要亲自抚养小孩?2 l; y7 c: K: n$ S
2、选择保姆或老人带一定不行么?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2 s6 k1 G  e$ k
3、我的解决方案# I2 |/ @/ Z% T, j. M  G0 ?
为什么父母需要亲自抚养小孩?# I3 `+ r' A5 M) M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建议将中国的产假延长到三年,因为她认为,孩子头三年跟母亲建立起来的依恋感和安全感,跟家庭建立起来的良性链接,影响终生,且无法事后弥补。一个孩子的头三年,就是他的性格养成,和生命能量蓄积最重要的几年,如果这个阶段父母缺席,孩子的心理依赖及主要控制对象不是父母,那么在孩子未来的成长中,父母将无足轻重,在叛逆期,也无法接受父母的管教和约束,成年后亲子关系单薄,对爱缺乏理解和敏锐,缺失了爱的能力,对人生意义质疑,甚至对社会规则藐视……
* a; ]8 K9 D6 Z+ S; Y
* r8 u4 d4 [; C, b8 r# m7 Y被吓到了么?# c& k5 e6 x' ~$ U9 `- ]& t
李老师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她的结论来自于现实中的众多案例分析,我信服。之前出于兴趣,去学了下心理学,后面为了生孩子,又去研究了下发展心理学,我同样坚信,. h% H. r# T+ w2 g( {
父母对婴幼儿精神世界的养护,影响他的一生。
( e' Q# F  ^6 C2 Q' Y" j1 b通过母乳,脱离母体的婴儿找到了子宫外的第二条脐带,母亲和孩子建立了最紧密的母婴链接;
, }% O# e, c( b4 `6 v在安全环境中婴儿幼儿的需求被及时发现和满足,通过持续不断的,稳定的照顾,建立了安全感、依恋感、和归属感;
4 u* @2 \% U/ }( ?0 p8 l; b照顾人对婴幼儿情绪的及时体察、共情和回应,建立了孩子最初的情绪处理机制;
5 d! Z1 W7 o% f  i7 Z# e7 R9 Y幼儿成长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敏感期来临时,应对的措施和方法,都将影响他未来性格甚至智力的发展。
0 T8 f3 e# H# [$ z……
4 T8 Q5 P% e8 c) O以上,保姆能做多少,老人又能完成多少?他们完成得越漂亮,以后孩子的事儿你就越操心不上,因为于心于力,你什么都做不了。可问题是,保姆和老人,并不能管孩子到18岁。
! I0 h: J+ a6 X& F8 D选择保姆或老人带一定不行么,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 q1 [9 Y9 ]; V) V+ D/ ]. r% ?+ p
如题,我们都是平凡人,不是说辞职就辞职的,经济压力必须要考虑,也应该合理衡量全职带娃对家庭造成的整体影响,我认为其实没有什么“最优方案”的标准答案,只有结合你自己情况,选择你的最优方案。
* G2 N, j- M4 V: T同样,个人认为不必刻意为职场妈妈制造一些超出限度的恐慌和愧疚感。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性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一定程度的平权,工作机会和经济独立来得不容易,用生娃来“逼迫”女性远离职场,真的,广大翻身女性一百个不赞同。
+ B, f7 E4 l/ f比如我自己,在我当了妈妈之前,我从未脱离过职场超过2个月,当了妈妈后,我也无数次纠结是否要辞职带娃,甚至到了夜不能寐的程度,然后我尝试了全职带娃一周,结果,我我发现我真的不适合一天24小时全职在线启动带娃模式,我不能不正视我内心除了作为妈妈的职责外的其他需求。
; }$ T: O" [  K) R$ `9 ^所以我觉得,请保姆还是请老人带,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但无论哪种情况,最关键的是父母在亲子抚育的过程中,要一直在线,深度参与。
+ l4 G% l2 k1 ~- s有选择,那就有后果,选择保姆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性,其次是,你很难做到像自己带那样控制得事无巨细,并且按照自己的养育方针贯彻执行,只能做到抓大放小,比如说我家孩子,我是希望他一岁能自己吃饭,结果阿姨喂到一岁半还在喂,我希望他能多体验,多走路,自己学会危险意识,但阿姨怕受伤不好交代,带的很小心,以至于我家孩子很多时候没有任何危险意识,抱太多,导致大运动不太好,走路比较迟。% V0 W+ c' N7 D* E
而选择老人带,除了怕溺爱孩子,更多的还会涉及到孩子养育问题的分歧,两代人的生活观念分歧,家庭矛盾来了,迸发出夫妻关系的问题,老人参与带娃的家庭,很难见到其乐融融无比和谐的,好一点的,互相忍让将就,差一点的,离婚的也不少见。下面终于轮到说我的操作了。$ R/ ]4 E) `7 K; ^* N  q. `
我的解决方案(供参考)
  B; O5 _2 R/ |*选靠谱保姆
8 o& y% M0 n( T8 Q1 H我家孩子是保姆协助带的,从孩子两个月开始请的阿姨,直到六个月时,我修完产假回去上班,白天就由阿姨独自在家带娃,到现在孩子一岁半,中途没有换过阿姨。这样的操作说实话,对一般的家庭来说比较冒险,我很少见到把孩子单独留家里给保姆管的。但我不愿承认是因为我心大,我觉得我为了达成这样的结果,做了很多努力和准备,这个在另一个答案里有详细说,过去看,我就不累述了,主要是从如何请靠谱的保姆,以及妈妈如何协调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分享的。
/ `; c7 @9 @4 F5 G( E我是5个月孩子的爸爸,妻子要上班了,想花钱请人照顾孩子又怕不靠谱,怎解? - 恩妈说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4623658/answer/9193333654 J' M5 X$ f8 V2 S
*调整妈妈的心态
0 u2 D& M; s9 [$ i6 I我觉得,不管是怎么选择,只要作为父母的你,从未推卸过养育孩子的重任,深入参与进养育的过程,都不必过于担心,没有哪项研究确切的证明全职妈妈带的孩子一定比职场妈妈带的更优秀。1 Z6 Q$ r5 g  d* g0 Y3 V1 T8 W
另外,如果选择了做职场妈妈,不必苛求完美的平衡家庭与工作,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完美,但要做好适当“牺牲”的准备,比如降低工作预期,调整工作内容等。不同人生阶段,不同重点吧。" N4 J$ l4 V7 ]* i- h
如果选择了全职妈妈,就去享受陪伴孩子的时光,这段时光不仅仅是付出,以后将有加倍回报,但这是在做好“妈妈”角色的前提下。
) i/ `3 D% b2 p  I' \+ Q其实,无论我们怎么选,孩子最需要的是一个快乐的,满足的,自尊自爱的以及爱她的妈妈。
/ ~5 K& I$ t: Y* {2 a# A1 F*充分调动爸爸在育儿上的投入度2 Q( X- g3 ]# `% }2 C# {
别忘了,亲子关系里,爸爸的角色占有半壁江山,爸爸的参与不仅仅只是为了给妈妈减负,而对于孩子来说,父子的亲密关系,在孩子成长中至关重要。# W4 K8 h$ \2 G% h& ~: b9 Y
我的经验就是,多夸队友,使劲夸,越夸越勤快,当他发现娃对他黏得不行并且得意洋洋的来我面前炫耀时,我表面是嫉妒的,内心是狂喜的!
晕晕的一天郝 | 2021-10-14 12: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是个选择题,让大家A还是B.
8 m1 Q2 G7 [& X' q% ^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没有选择的,
" b" E, T/ N6 D: d白天要工作赚钱养家,
" Y( u3 u2 C2 F, {& V& Q只能交给老人带。/ n$ h4 {8 X: G% j
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下班后,尽可能的多带带孩子吧!
沉远副幸 | 2021-10-14 14: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出生后不久,就会和照顾者之间形成情感上的依恋。
- N# |# E5 r: K. @6 d婴儿在情感上依恋照顾者,照顾者也会在情感上依恋婴儿。这种相互依恋的关系,被认为是一种物种进化的结果,因为和照顾者形成稳定安全的依恋,有利于婴儿躲避危险,获得安全和保护。
! B' R5 O: `/ D8 N9 L5 U4 Y; X6 o最初,这种依恋是非社会化的(0-6 周),即婴儿会对许多事物感到好奇;之后是未分化的,婴儿会对微笑关注自己的人报以微笑,感到快乐,而不分关系对象是谁;直到 7-9 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开始真正依恋某个特定的对象,最经常依恋的对象是妈妈,而对陌生人表现出焦虑恐惧的反应。最终在 9-18 个月大时,婴儿会形成对几个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如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0 A' L5 ~/ B$ [; J" @. u
这种情感上的依恋,也会为孩子未来与其他人建立关系奠定基础和关系「基调」。
8 t* H* I* y' ?# v, H8 x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如果在出生后的最初一年半时间内,能够获得抚养者稳定、精心的照顾,和情感上敏感的回应,就能在孩子心中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这有利于孩子今后心理健康地成长。这种安全和睦的关系模式,也会内化到孩子的心中,成为 1 岁半之后其他关系参照的模板。. }6 b5 ~* p% i. N- T) |' Z3 o8 n0 Q
也就是说,如果在 1 岁半之前,孩子能够和主要照顾者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这也会帮助他/她在今后和其他人如其他亲属、老师、同龄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
& Q& Z+ Z/ R% i9 E1 o% o5 I因此,父母对孩子早期依恋关系的培养,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 i4 y3 {0 M. H0 f- n8 \% P" C反之,如果照顾反复无常,如经常更换照顾者,或者婴儿受到情感忽视或不够耐心敏感的对待,孩子就很有可能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 F$ ]. A, c% [* p6 k+ n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形成不安全依恋模式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和其他人建立和维系关系方面,也会存在各种困难,或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如暴力冲动、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冲突或疏离等等。
: V8 a6 c- [1 ]因此,在孩子出生的最初一年半时间内,给予孩子充分的重视和适当的回应,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x8 d1 L$ F5 t2 @; A4 [* D- Q

$ z  O/ D$ @8 c 自己带孩子,还是交给父母带?-1.jpg - ~' |# |& c* g. d8 o2 X
在这里,以身处陌生环境的 1 岁婴儿为例,对安全和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进行一些介绍和说明,帮助我们识别孩子是否和照顾者形成了安全的依恋关系。) O" T7 V7 y6 N8 ?% R0 H
最初的心理学实验中,照顾者主要是指孩子的妈妈。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当作为依恋对象的照顾者在场时,婴儿会愉快地探索陌生环境,当照顾者离开时,会显得不安和压抑,等到照顾者回到身边时,他/她会拥抱照顾者寻求抚慰,照顾者在场时,婴儿也能对陌生人表现得随和大方。
/ A* ~1 h- n8 q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作为依恋对象的照顾者仿佛是婴儿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大部分的婴儿会与依恋对象建立这样的安全依恋关系。
* e! K$ `' H- I1 y# p但不幸的是,也有约 35% 左右的婴儿,没有属于自己的「安全基地」,对照顾者有着各种负面的反应:当照顾者在场时,有的感到焦虑不安,紧紧靠在照顾者身边,很少探索,当照顾者离开再回来时,对照顾者感到生气,即使照顾者在场,也对陌生人相当戒备(抗拒型依恋);或者当他们和照顾者分离时,很少表现出不安,照顾者在场也表现冷漠,对陌生人礼貌,有时也会冷漠地对待陌生人(回避型依恋);又或者在陌生环境中极度不安,但当照顾者回来时,会不知所措,不知该接近还是远离照顾者(混乱型依恋)。
' D# j( W% _* Z! y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形成,与婴儿受到照顾者的情感忽视,不够敏感回应或粗暴对待有关。; U( g* `3 |. @7 O9 ^+ H
可能有些人对婴儿的心理状态存在错误的认识,或者认识不够充分。比如,会觉得小孩什么都不懂,或者觉得喂饱了就可以,这种不够敏感、忽视婴儿感受的看法是十分危险的。
1 s( P( \2 g6 q5 ^$ |实际上,婴儿虽然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d, ?2 h2 u- d% U6 O: p3 H, H, ^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 S& z' ^, g2 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3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1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