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后不久,就会和照顾者之间形成情感上的依恋。
- N# |# E5 r: K. @6 d婴儿在情感上依恋照顾者,照顾者也会在情感上依恋婴儿。这种相互依恋的关系,被认为是一种物种进化的结果,因为和照顾者形成稳定安全的依恋,有利于婴儿躲避危险,获得安全和保护。
! B' R5 O: `/ D8 N9 L5 U4 Y; X6 o最初,这种依恋是非社会化的(0-6 周),即婴儿会对许多事物感到好奇;之后是未分化的,婴儿会对微笑关注自己的人报以微笑,感到快乐,而不分关系对象是谁;直到 7-9 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开始真正依恋某个特定的对象,最经常依恋的对象是妈妈,而对陌生人表现出焦虑恐惧的反应。最终在 9-18 个月大时,婴儿会形成对几个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如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0 A' L5 ~/ B$ [; J" @. u
这种情感上的依恋,也会为孩子未来与其他人建立关系奠定基础和关系「基调」。
8 t* H* I* y' ?# v, H8 x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如果在出生后的最初一年半时间内,能够获得抚养者稳定、精心的照顾,和情感上敏感的回应,就能在孩子心中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这有利于孩子今后心理健康地成长。这种安全和睦的关系模式,也会内化到孩子的心中,成为 1 岁半之后其他关系参照的模板。. }6 b5 ~* p% i. N- T) |' Z3 o8 n0 Q
也就是说,如果在 1 岁半之前,孩子能够和主要照顾者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这也会帮助他/她在今后和其他人如其他亲属、老师、同龄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
& Q& Z+ Z/ R% i9 E1 o% o5 I因此,父母对孩子早期依恋关系的培养,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 i4 y3 {0 M. H0 f- n8 \% P" C反之,如果照顾反复无常,如经常更换照顾者,或者婴儿受到情感忽视或不够耐心敏感的对待,孩子就很有可能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 F$ ]. A, c% [* p6 k+ n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形成不安全依恋模式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和其他人建立和维系关系方面,也会存在各种困难,或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如暴力冲动、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冲突或疏离等等。
: V8 a6 c- [1 ]因此,在孩子出生的最初一年半时间内,给予孩子充分的重视和适当的回应,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x8 d1 L$ F5 t2 @; A4 [* D- Q
$ z O/ D$ @8 c
- ~' |# |& c* g. d8 o2 X
在这里,以身处陌生环境的 1 岁婴儿为例,对安全和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进行一些介绍和说明,帮助我们识别孩子是否和照顾者形成了安全的依恋关系。) O" T7 V7 y6 N8 ?% R0 H
最初的心理学实验中,照顾者主要是指孩子的妈妈。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当作为依恋对象的照顾者在场时,婴儿会愉快地探索陌生环境,当照顾者离开时,会显得不安和压抑,等到照顾者回到身边时,他/她会拥抱照顾者寻求抚慰,照顾者在场时,婴儿也能对陌生人表现得随和大方。
/ A* ~1 h- n8 q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作为依恋对象的照顾者仿佛是婴儿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大部分的婴儿会与依恋对象建立这样的安全依恋关系。
* e! K$ `' H- I1 y# p但不幸的是,也有约 35% 左右的婴儿,没有属于自己的「安全基地」,对照顾者有着各种负面的反应:当照顾者在场时,有的感到焦虑不安,紧紧靠在照顾者身边,很少探索,当照顾者离开再回来时,对照顾者感到生气,即使照顾者在场,也对陌生人相当戒备(抗拒型依恋);或者当他们和照顾者分离时,很少表现出不安,照顾者在场也表现冷漠,对陌生人礼貌,有时也会冷漠地对待陌生人(回避型依恋);又或者在陌生环境中极度不安,但当照顾者回来时,会不知所措,不知该接近还是远离照顾者(混乱型依恋)。
' D# j( W% _* Z! y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形成,与婴儿受到照顾者的情感忽视,不够敏感回应或粗暴对待有关。; U( g* `3 |. @7 O9 ^+ H
可能有些人对婴儿的心理状态存在错误的认识,或者认识不够充分。比如,会觉得小孩什么都不懂,或者觉得喂饱了就可以,这种不够敏感、忽视婴儿感受的看法是十分危险的。
1 s( P( \2 g6 q5 ^$ |实际上,婴儿虽然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d, ?2 h2 u- d% U6 O: p3 H, H, ^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 S& z' ^, g2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