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几句吧。
+ `, m7 G0 y, l! W8 J1 p# F9 ?评论区大家讨论得也很多,也有人提到了以前的老师如何如何。其实我自己也算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吧,虽然在知乎985啊、读个研究生不算什么。但我自认也确实付出了些努力,读了蛮久的书,做了很长时间的学生,也接触了很多老师。在我们90后或更早读书的这几代人这里,早就习惯了一天从早到晚在学校,甚至说寒暑假、周六日都在学校。这对我们来说是常态。现在回想起来,十点十分结束的晚自习,虽觉得辛苦但也是拼搏奋斗的青春回忆,染上了美好的色彩。高中班主任也这样陪着我们,从早到晚。
! R# S a# {$ M" ?( I) [但是,我们是不是也要去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必须要这样才是学习。我是从在上海做老师后,产生了这样的思考。我的学生的青春不仅仅是学习,他们有自己的爱好和才艺,他们能用英语侃侃而谈,在模联比赛中落落大方,他们排演音乐剧、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探索欲。就是那一个瞬间,我觉得可能这才是素质教育。这才是我们应该期待的!而这样开阔的视野,只靠学校是不够的。我们不能认为一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是应该去期待着不仅是上海,其它地方的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机会。虽然上海的学生真的不轻松,但他们的生活足够丰富。8 s7 s1 J( W) W, G
当然,小城出身的我无比清楚,对于小城学生来说,这样不分昼夜的学习是不得已而为之,学习仿佛是唯一的出路。也希望大家在讨论问题时,也注意到目前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域差异性。我了解的只有我读书时候的情况和目前上海的一些情况。我们理智讨论。
3 M" [3 F& d/ G1 S! J) C0 B以下是原回答: b/ M' j) C( g/ V, R
上海也开始推行了。
8 e" v, p8 L: R9 o1 d# I我自己在上海初中做主课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1 l! J! ^1 P$ |1 G9 I1. 这个政策好吗?
" b' o8 i( i7 K 分对谁,这个政策其实利好的是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顾的家长。因为课后服务的两个小时,最起码能保证孩子不出意外、不玩手机、不接触社会闲散人员,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当然还能完成作业。但是对于平时能够自主学习或是家长对学习非常重视的家庭,其实真的没必要留在学校做作业。相信大家都上过学。上学时也都有自修课,就算纪律再好,身边人还是会影响到你的。对于上述特点的孩子来说,其实真的不如回家学习。7 J; h% C/ z G8 R% H" [
2. 作为老师真正怕的是什么?
% K" L) a3 B2 H" h3 V 其实,大部分学校都会比较合理的轮换排班,不太会出现每周都六点下班的情况。但其实对于班主任来说,就算是四点半下班每天在校时间也远超8小时了。我自己真实的工作状态其实就是自从当老师以来,从来没有过午休,中午时间除了看学生吃饭外,还要在办公室里准备好解答学生疑问、和学生谈心、解决问题等等,两个教学班90多人,每个中午有四五个人来,这个中午我就什么都没法干了。可能大家对老师的工作真的不是很了解,多出的课后两小时,不是大家想的轻轻松松看看自习那么简单,一个是必须维持纪律,没法做到很多评论里说的备课就可以;另一个也是老师最怕的是出现安全问题。老师和别的工作不一样,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安全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其实从每天上班到岗的那一刻开始到下班离校那一刻为止,整个一天都是精神紧绷状态的。课后服务两小时意味着,这种神经紧绷要再持续两个小时,这也是大部分老师真正害怕的。小到不小心磕碰、同学矛盾,大到心理问题歇斯底里或轻生,大小问题每个班每一天都会有,是不间断的。而课后服务可能需要合班,那问题只会更多。所以,比起劳力,更劳心。. i5 i$ F# {( L6 c& ?5 I
老师这份工作,其实需要长时间稳定的情绪。长期精神紧绷下,也需要一些时间进行情绪调整。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不同,他们很注重当下自我的表达,很少照顾他人情绪,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对此应该深有同感。作为老师,当然能够理解。但是,真的做到无动于衷是不可能的,即使知道他们可能无心,但也会难过、也会生气,而职业要求我们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永远温和坚定。这应该是大部分老师觉得累的主要原因吧。 U% i* b( @0 t6 g, [: [% ]& _
最后,希望家长们在选择课后服务时,能根据实际情况,不要抱着把孩子扔到学校自己轻松的想法,因为教育不只有学校也有家庭,不只有课内也有课外,不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而是孩子的整个成长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