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苏州,寒阳斜照,将古城染成一层温润的琥珀色。昨天上午结束在苏州会议中心举行的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不孕不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做“谈男性不育症临床常见的几个问题”的演讲,便循着心底的执念,径直前往沧浪亭。& C5 u* S0 e9 a- i5 A5 l8 U' v2 ?0 m
5 V5 T; F! w4 d7 D% c5 y' G) k8 }
2 f( V5 o1 S* o; B近五十年前到姑苏,游览了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园林,由于种种原因,后来虽然多次去苏州未再进入游览,其中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之一。1 @4 v- C2 Y1 o
6 Q" A! m/ |6 e+ W- t& ^! V
/ z) c, B6 z: Y1 z& E, D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世纪的五代吴越国,名字是由北宋文人苏舜钦取的。苏舜钦为了退隐姑苏,特意建了这座亭子。( S1 \8 M1 A& f, A
沿曲廊徐行,古木参天,虬枝交错,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落在墙上的碑刻上。 j n( a. d$ l1 Y9 U# o
* q: }7 x- ]- H1 L9 }) L# H8 t3 Y5 E$ B8 D5 o2 N
那些历代文人的题咏,字迹早已斑驳,却依旧能读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旷达。. s$ w! d6 e! R* b
: D1 [% [) T8 J3 m7 b
4 ?) T0 Q. f6 D1 `* J* A9 T
这个楹联集北宋欧阳修《沧浪亭》与苏舜钦《过苏州》诗句而成。作为沧浪亭核心文化符号,体现传统文人对山水风月的赞美与人文关怀。' N9 A* M' ~" U! s' c7 _* ^0 m
记忆中的沧浪亭,已经是朦朦胧胧,曲径通幽处只闻鸟鸣。匾额上“沧浪亭”三字遒劲,却不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深意。
2 T4 J# e* G* L( j9 q1 S, _1 T7 Y% F" M
0 `7 r, e" \. ]. a9 h8 d
如今重踏石阶,砖缝里钻出的枯草带着初冬的清冽,入园便见一池碧水,倒映着疏朗的竹影与飞翘的亭檐。
5 z; v- g# E! s! p- [# x后来读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浮生六记》中芸娘与沈复“闲步沧浪亭,廊下看竹影扫阶”的清雅。, x) P' [' H6 |
当年《浮生六记》,只羡二人“赌书泼茶”的闲情,如今再临此地,才懂沈复笔下“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的喟叹。
1 e3 `$ n+ H& c1 U( t近五十年间,从青涩学子到深耕中医临床的医者,见过太多病患的焦灼,历经世事浮沉,才知这亭台水榭间藏着的,是中国人独有的处世哲学——顺境时濯缨,逆境时濯足,守一份内心的澄澈与从容。% s% E( ]$ G& X+ ]! K% ?
2 T) l; _. Q1 _- O/ \! h" H% }- H$ b9 B" u& K8 D! [* z
立于沧浪亭下,凭栏远眺,园外是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园内是静谧古朴的亭台楼阁。
( H/ w7 K% R) ?. h' H' G2 Y五十年光阴,古城换了新颜,亭影却依然如旧。那些年少时的憧憬、行医路上的坚守、世事变迁的感慨,都在此刻与亭间的清风、池中的碧水交织。9 J. ?6 T S- e9 ?3 S
《浮生六记》的旧书早已泛黄,而沧浪亭的清雅从未褪色,它如一位沉默的智者,见证着岁月流转,也抚慰着每个寻访者的心灵。
{$ }# n7 r* L3 m6 ?* U. O6 J* i( ^. d# |- n
! p- @. R& U3 ]8 V2 n# a3 G
临别时,隔着小河留影,回望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园,忽然懂得:人生如萍,浮生若寄,唯有守住内心的澄澈与从容,方能如沧浪亭一般,在岁月的风霜中安然屹立。
5 F* @/ p# d: D* ]半世纪的重逢,不仅是对旧时光的回望,更是对往后岁月的期许——愿此后行医路上,仍能怀一份清雅之心,守一份济世之念,如沧浪之水,澄澈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