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区直属机关幼儿园:实施“443”渐进式入园适应新模式

[复制链接]
查看3077 | 回复0 | 昨天 03: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讯员 张倩
9 s1 [3 h. G# f5 x, H% M* o- m7 }. F
为科学应对新入园幼儿的不安情绪,支持其实现从家庭到集体生活的平稳过渡,泰山区直属机关幼儿园聚焦幼儿需求与情感体验,确立“构建幼儿安全感与归属感”为核心的目标,系统构建并实践了以“四维支持联动、四项核心策略、三大关键支撑”为框架的“四四三”渐进式入园适应模式,有效提升了幼儿入园适应质量,实现了幼儿、家长、教师三方协同发展的育人成效。9 ?  I1 M) L& ^! z* X" p5 W: c
) t3 s$ V+ \( W1 p% }
四维支持联动,构建系统性适应解决方案
9 k- ~5 f$ w' e5 ]6 D) }8 ~; N
: j, o5 y$ x- \1 S8 W' u围绕新入园幼儿在心理、生活、环境适应的核心需求,幼儿园从时间维度、生活维度、环境维度、情感维度四大层面搭建联动支持体系,形成包容有序、协同高效的教育生态,系统性破解入园适应阶段的共性与个性难题。& G5 J& t8 P( K/ j0 \

  }! _0 u! d- d, M时间维度上,遵循心理规律构建弹性时序,通过阶梯式延长在园时长搭建心理“缓坡”,实现从亲子陪伴入园到自主期待入园的缓慢过渡;生活维度上,尊重个体差异与成长环境,通过“允许悦纳”的包容策略预留缓冲空间,允许幼儿按照从个体观察到集体融入的节奏逐步适应;环境维度上,打造开放、共享、可选择的物理与心理场域,激发幼儿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探索的社交适应;情感维度上,教师积极回应,家长关切安抚,实现从单一家庭依恋到稳定师幼信任的情感适应。
( m& O+ U5 E) ?# B) s0 @& J( y& M$ z
四项核心策略,夯实入园适应实践根基5 {* I" J/ k1 F3 L

; F- A# l1 g- t& e; F时间渐进,构建“四步”适应节奏。依据幼儿心理耐受度与环境适应规律,幼儿园采取分阶段、渐进式延长在园时间的路径,稳步推进适应进程。8 w4 c+ K4 s' G6 d& `
4 e' |6 A. k# a1 u8 N0 {
从亲子陪伴入园2小时,到自主入园半日,再到固定时段提前离园,最终实现无压力全天在园的阶梯式进程,让幼儿在可预期的安全感中,内生对幼儿园的归属感与稳定性。针对情绪反应较为强烈的幼儿,实行“弹性接送”机制,允许家长根据个体需求灵活调整接送时间,及时给予情感支持。通过“四步走”的渐进节奏,让幼儿得以在时间维度上平稳适应集体生活的结构化安排,并在与环境、同伴与教师的逐步互动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 \' J! M* O% ]4 M8 k; N& `& n- @6 V8 f2 U* l4 M
习惯包容,划定“弹性”接纳边界
5 j( T4 F+ n9 L2 ]1 J) W5 M/ e8 b8 a: g* k. ?$ C0 D# ^% e
立足新入园幼儿生活习惯的个体差异,幼儿园通过划定“弹性”的接纳边界,创设包容式适应环境,帮助幼儿从自主自由的家庭生活状态,逐步过渡到集体生活常规。! I0 @/ s$ G- ~5 B+ [
/ ]0 H3 a. D5 V6 G
理论指出,幼儿入园时会将与主要抚养者之间建立的安全型依恋部分转移到教师身上。为帮助幼儿逐步与教师建立新的信任关系,允许幼儿携带熟悉的安抚物(如毛绒玩具、小毯子等)入园,并将其视为重要的过渡性载体,借助该物品的恒常性缓解环境的陌生感;理解并接纳适龄的“退行性行为”,如允许进食喂饭、接纳偶尔的尿裤子现象,不以集体标准进行催促或施压;赋予幼儿情绪表达的空间,允许其通过哭泣、短暂独处等方式表达不安,教师以共情的态度提供情感支持,让幼儿感受到细节上的被理解和接纳。4 P" H  H6 Z( Z3 ]8 P9 R

( b) B" z+ e/ d% i* P活动开放,铺设“光谱”融入阶梯$ M# b' u7 j. x/ `% f

' c- e5 K4 r3 {- Y以“低结构、高选择”的开放式活动为脚手架,基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在与更有能力的他人交往互动中发生的”这一理论基础,遵循“从陌生到熟悉、从独立到协作、从模仿到创造”的活动逻辑,让幼儿在有支持的探索中,实现从个体到集体的社会性平稳过渡,沿着“光谱式”阶梯自主融入集体生活。
4 D. [9 }& f- X$ x5 v6 Q) v5 `& [# U( x6 m& d$ `
从室内到户外的开放课堂。活动场地从熟悉的室内环境逐步延伸至开阔的户外自然场域。例如,将绘本阅读、自主游戏移至树荫下或草坪上进行,利用自然元素的舒缓性降低幼儿的紧张感,在空间转换中拓展其心理安全区。
2 M$ i! B( ^/ o, ~; f  Q0 B& w8 H5 Q  u& q/ F5 J) ]( i
从自主到互助的关系建构。充分尊重新入园幼儿“自我适应”的心理需求以及社会性发展规律,允许并尊重幼儿独自探索、自主选择、独自游戏等个体活动。当幼儿萌发交往意愿,主动靠近同伴、关心集体活动时,教师以“游戏”为桥梁,设计温馨的互动场景,温柔引导幼儿从舒适的个体世界自然走向有趣的同伴交往。! j3 r% z! l/ u

) O' [  C' b, n: x  p: D/ l; D从统一到共享的区角游戏。幼儿园打破传统独立区角的界限,构建以“共享”为核心的开放式活动环境,将建构区、美工区、角色扮演等区域有机联通,并采用低矮开放的收纳方式,共享的材料资源成为吸引幼儿探索的“无声邀请”,自然引发探索行为。在这里,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与创作自然转移不安情绪,而教师全程保持专业关注,在关键时刻给予牵手引导、轻声安慰的温暖支持,让安全感在共享空间中悄然生长。! x0 Q1 R/ ^% T4 U
; W' {# {- y# I8 v+ u
家园同步,锚定“双向”安全联结* C) u! b- e) g3 x' A3 |

0 t8 t/ d* }0 Y8 h从“不安”到“心安”的家长适应阶梯。通过家长会、班级云观察、线上小伙伴见面会等活动,建立家长和幼儿对幼儿园的初步认知,实现“未入园先见面”的情感联结;借助每日图片视频分享、晚间个别沟通及“分离焦虑能量包”(内附适应性绘本、家庭照片插袋及亲子小约定)等形式,实时传递幼儿在园情况,让家长更放心。同时,推送家庭教育指导视频、发起“早安拥抱”等活动,为家长提供教育支持,强化家庭情感联结。
; f) h7 c0 @' ?( B( A- ^) p9 c& n& S# v  p3 x
从“旁观”到“参与”的家园协同互动。依托“每日爱心能量卡”可视化反馈幼儿在园情况,结合教师一对一陪伴,将家长关切及时转化为个别化照护支持;同时通过定期推送适龄绘本并鼓励亲子共读,将教育场景自然延伸至家庭,在双向沟通与共育实践中凝聚共识,实现教育理念与行为的同频共振,为幼儿适应提供稳定一致的支持环境。5 J0 ^" ?) z- e/ a( L6 P6 Y. d
2 {6 z' f" N2 k6 m( B" R
三大关键支撑,保障适应模式实施质量。构建“精准的观察、专业的介入、个性化支持”三大关键支撑体系,形成闭环式质量保障机制。一是以精准的观察夯实基础,从初始聚焦幼儿适应情况,逐步延伸至关注情绪状态、互动表现及社交行为,通过持续、专注的观察,实现对幼儿发展情况及需求的全面客观分析;二是以专业的介入提供科学指导,海英老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全天在班,对特殊需要幼儿开展专业陪伴,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动,协同促进幼儿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三是以个性化支持适配个体节奏,为每位幼儿建立专属的“一人一档”,基于前期观察分析动态调整策略,对每位幼儿实行契合的个性化照护。
* m6 Q' j: `* d; Q" M
3 U+ i3 }  O3 f8 M+ s7 o7 p教育是遵循规律的“慢”艺术,入园适应尤需尊重幼儿独特的发展节奏。区直幼儿园探索实践的“四四三”渐进式入园适应模式,以阶梯化时间安排、开放式活动设计与多维度支持策略,有效支持了幼儿的情感过渡。我们见证着幼儿从“抗拒入园”到“主动期待”、从“焦虑不安”到“安心自在”的温柔转变;见证着家长从“担忧疑虑”转化为“信任支持”,教师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提供专业陪伴”。这一过程不仅让幼儿在充满关爱与接纳的氛围中建立安全感与归属感,顺利融入集体,更实现了家园社的协同共育与专业成长,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了积极健康的心理基础。
$ o: X( C" U. z  B- C6 t0 j1 ^  ~5 b" f) e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98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39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