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面包松软香甜,还能夹火腿、抹果酱,可咱们中国人却偏偏爱吃白花花的馒头?超市里一袋切片吐司卖得不便宜,但街角那家老面馒头五毛一个,还排长队。
3 \- H- W/ X; u4 \要说口感,面包带着奶香和黄油味,闻着都馋人;可咱家饭桌上,一盘炒菜配上刚出锅的馒头,照样吃得满头冒汗、浑身舒坦。面包比馒头好吃,为什么中国人不做面包反而要做馒头? 7 g2 N: F8 r& P) ~1 Y% c! H4 r% q
1 z% ^+ @2 k z! v* n
2 M _) @" ]/ j1 x7 t+ H别看现在面包遍地都是,其实它压根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吃法。小麦虽然早在四千多年前就传入了黄河流域,但它最初可不是用来做面包的。
0 Y6 }- ]. X# J% W# K- \那时候的技术根本搞不定发酵这事儿。野生酵母飘在空气里,哪那么容易抓得住?而且烤炉这种东西,在农耕社会可是稀罕物。古人做饭靠的是灶台和蒸笼,火源有限,燃料金贵,谁家舍得拿木头去烧个烤箱?
8 ?/ Z1 y% }/ Y; Y. |! a* N" D: z* m( [" q$ y& P) V f+ F
8 v, I4 w, N) t6 Y1 l3 Q, n8 \
相比之下,蒸,才是最省柴、最稳妥的办法。把面团揉好,放进笼屉一蒸,熟得快、不糊底、还不用翻面,连锅巴都不用刮。就这么着,蒸出来的馒头慢慢成了主食里的“扛把子”。
$ R1 J! ?. x E& K; f, N那欧洲人怎么就能吃上面包呢?人家也不是一开始就吃面包的。古希腊罗马时期,他们也用陶罐埋在火堆里烤饼,叫“扁平面包”。后来有了公共烤炉,城市居民才逐渐普及了烘烤主食。
) j0 Q+ ]$ V' n; Q( U% C# X4 \9 ]
# Z. S. E z% U+ r/ X+ U
0 r g% y: g; B4 h- v' x5 n" `% j可中国不一样,自古就是小农经济,家家户户分散居住,建个专用烤炉根本不现实。再说咱这片土地种小麦的地方,大多集中在北方旱区,水资源紧张,燃料更是稀缺。在这种环境下,蒸制这种用水传热的方式,比干烤高效多了。
" o, d0 a2 K' N1 } p) L% z- Y5 j水一烧开,蒸汽往上走,一层层笼屉都能均匀受热,一次能蒸好几十个馒头,效率高还节能。这可不是随便选的,是实打实用 生活经验试出来的最优解。 , K+ }" \$ p1 Z! W5 D$ f+ g% z
中国的地下水普遍偏硬,钙镁离子含量高,直接用来和面,容易让面筋变紧,做出的面包又干又柴。而欧洲很多地方水源偏软,更适合制作需要延展性的欧式面包。
- t" h# ]( e& i2 ?- J% N# U6 ~$ ~- w2 e& x2 f
& u$ `6 q1 E8 s/ V1 T8 U9 N& G* i# Y传统面包依赖酵母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来蓬松组织,可老祖先们哪知道啥叫酵母菌?直到近代微生物学发展起来,人们才明白发酵原理。但在没有科学认知的年代,中国人愣是用“老面”解决了这个问题。 , t3 O3 }* z: @
所谓老面,就是上次发面留下来的面团,里面自带天然酵母和乳酸菌。用它来引出发酵,不仅能起发,还能带出一股子独特的微酸香味,蒸出来特别有嚼劲。 1 V! X0 _1 S0 u5 l4 D! G" q
这种“留种式”的发酵法,跟咱们农业社会留种子的习惯如出一辙,是一种深植于生活方式中的智慧。
& |, \2 C" s* U/ ^* D" {* c, I
" [/ F% x% `/ G; {2 b/ N" g
" L0 Q( Z5 E5 ^& \1 f! b中国人吃饭讲究“热乎”“实在”,一顿饭要有汤有菜有主食,主食的作用不是当配角,而是顶饱、下饭。馒头白白胖胖,口感温和,既能吸油又能蘸汤,炒菜剩下的汤汁往馒头上一浇,那叫一个香! ; M# y1 t3 R7 g/ d
相比之下,甜面包自带风味,搭配咸菜或大鱼大肉反而容易串味。而且中式菜肴多以高温爆炒为主,味道浓重,如果配上奶香浓郁的面包,反倒显得不搭。久而久之,饮食习惯就形成了固定搭配:南方米饭配菜,北方馒头配菜,各得其所。
$ j% _. S* r7 k* Z. y. |% X' y f6 Z3 f+ S& e. x1 k$ k: H5 N
& {0 I% A* W( J, h% z M! F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