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

[复制链接]
查看7733 | 回复0 | 昨天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我们如今再提“天地会”这三个字,脑海里十有八九会浮现出金庸笔下的陈近南和韦小宝形象。但如果你稍微往史料里多探究一点,就会发现,真实的天地会,比武侠小说复杂得多,也沉重得多。
! Y0 S9 I5 |8 [7 Y3 x; t
  v* n, F) o. R! c
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1.jpg

( x! X0 u& @! z天地会不是简单的江湖帮派,更不是影视剧里喊几句口号就能翻江倒海的神秘组织。天地会的根,扎在明清易代的伤口上,它是成百上千普通人,在历史的夹缝中,硬生生攥出来的一团执念。
! `2 }" p6 x; I# T- s/ E天地会建立之初秉持的信念是:
$ ?- N3 M" W5 t' H2 R
哪怕没有明朝了,也不能让“汉人”这个词,在故纸堆里彻底烂掉。
' Z% M9 E! O. j8 m( U
+ i8 H) \- G. e

  b. {$ R) O# t& Z! Y0 j) S, s9 T% r0 o1 s' V( O/ \
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2.jpg
: ?$ O( a+ I$ t% y' W4 `
但清廷怎么可能容得下这样的火苗。- \. F1 Q. }# `( N) V/ q. ^
于是,从康乾年间开始,镇压、诛杀、通缉,一轮接着一轮,天地会的地盘越来越小,活动越来越隐秘。有些人死了,有些人妥协了,但还有一部分人,索性远走他乡。他们背着“反清复明”的骨气,带着几口人、一点银子、一段传承,出海了。. {; b- P2 M( B4 a- k
但是谁又能想到呢?这些原本在中原无处容身的逃亡者,竟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婆罗洲生了根,扎了寨,甚至还建起了一个国家。鼎盛时,这个叫“兰芳共和国”的地方,地盘有七十四万平方公里,要比两个日本还要大。2 }+ j. c$ ^) }3 k* J
而更让人惊诧的是,这个国家消失百年后,在它曾经的土地上,依然有人讲着汉语,依然有人贴着春联、烧着香火。
, r8 m6 ~: F/ H' w% Z3 B这段历史,很多教科书不会提,但它确实发生过。
& k: }4 A! m) k2 z) f/ N  J  n3 S& x+ I8 j0 @+ G/ S' l! ?% v9 Q
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3.jpg

: y* R# x8 k2 _4 L# b! s一、坤甸的金矿与硝烟:逃亡者的第一口落脚饭3 o' P$ ^( {9 j) F5 w7 e; i

. n$ H* j( V8 B9 T, S: ^/ _( K乾隆年间,嘉应州出了个叫吴元盛的人。按现在的说法,他是个有点名气的“江湖人物”:拳脚了得,讲义气,结交四方朋友。可惜,走错了一步,进了天地会,想谋划点大事,结果风声走漏,被清廷列入通缉名单。
: I2 }' f  m8 c' G在那个时代,被朝廷盯上了,基本就别想安生日子了。9 W$ ~0 h! ^7 J/ {* B8 }4 m
他干脆豁出去,带着一批老兄弟一路南逃,最后落到了婆罗洲的坤甸。
$ U$ A9 z% q: ^6 K* W# Z* r6 f
& b: T' g, j! Z' }5 U
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4.jpg
1 O  J9 D5 b7 y  q% t  \
这地方,按说是马来苏丹的地盘,但你真要去看,谁都像是主子,又谁都不是。7 X" s: a3 h1 }# d% V. ]
荷兰殖民者想插手,土著部落各自为政,还有一波又一波跑来淘金的华人,乱、穷、危险,却也混得出头快。金矿到处都是,当然,抢金矿的人也不少,谁手里没点手段?7 f6 V7 T( y# m; K% i; Q) G
吴元盛就是在这种地方,把天地会“在江湖中活下去”的本事派上了用场。他找了同乡,聚了旧部,搞了个“聚胜公司”。表面是采金矿的营生,实际上就是一个“基层政权”。- W! G7 [9 [& x- G

2 r: V; L# R, a3 V/ N1 L
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5.jpg

# b  m0 b* G5 p2 C2 d- b+ \出了事,找“公司”;打官司,公司调解;谁欺负华人,公司出头。久而久之,吴元盛在坤甸这一带混出了声势,成了不少南逃天地会弟兄的主心骨。  I3 L( h$ G# V3 i
但历史往往是,开场的人,未必是收场的人。吴元盛虽然打下了基础,但真正把这盘棋做活、做大,甚至做到建国的,是他手下一个年轻人“罗芳伯”。
$ I; S9 ?9 G% }" e" `& z, t二、落第秀才建立了一个讲汉话的国家
5 G' Q" }5 X2 u) \6 F: ?6 h4 A9 t: I; a" l+ \2 a+ G, S
罗芳伯,本名芳柏,出生在广东嘉应州石扇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读书人,家境虽不富裕,但也算殷实。他从小就读四书五经,立志走科举正路,出仕为官,哪怕守个小县,也算光宗耀祖。+ F! N0 T" B6 M# e3 K6 m+ l
但命运没给他这个机会。秀才是考上了,乡试却连连落榜。考了几年,年纪大了,家中也渐渐顶不住了。有人劝他去做幕僚,有人劝他教私塾混口饭吃,但他心里憋着那口气,始终没服。
4 @! x) U9 f8 r! C5 A3 l9 C而那几年,广东一带“下南洋”的风气很盛。许多读书无门、经商无路的年轻人都往外跑,有人挖金,有人闯码头,有人干买卖。罗芳伯也是在那个时候,带着几本书和一点拳脚功夫,从虎门登船,漂洋过海到了婆罗洲的坤甸。$ `( F- h  i- B' q
他初来时并不起眼,靠教书度日,在华人聚居地里算是个“斯文人”。但时间长了,他看得明白:
- E- f# P  z/ O- h
这一片地头,不是能靠诗书治天下的地方。
: _2 E6 L/ |2 t" {+ T: a/ {  U
华人虽多,但各自为战,受尽压榨;土著也苦,常年在苏丹与荷兰人之间周旋求活;金矿遍地,却不是人人都挖得安稳。7 P# r0 E# W$ C& p( O
0 ~5 b0 F$ n* i! X% Q# ~
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6.jpg

2 F' C! C; R0 j2 y( y$ F8 O罗芳伯开始做事。他召集同乡、筹银买矿,组建了“采金公司”。起初只是大家合伙谋生,但罗芳伯的处事手腕远超常人。
* V. T3 `0 G3 W$ D! i+ T& D. Y他能镇场子、断是非,也能安抚土著、联络苏丹,还舍得分利、讲信用。久而久之,他的名声盖过了吴元盛,甚至成了当地土人和华人眼中“说话管用”的人。% ?' m* Z2 U: N1 [7 J9 U
而真正让他“封神”的,是1777年。
2 {0 {# N) f6 g% c4 l0 }+ p0 _; h这一年,罗芳伯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决定:不再打“公司”的旗号,而是亲自在东万律设立政府,组织制度名为“兰芳大统制共和国”,他被推举为“总长”,为实际的最高领袖。。老百姓都叫他“芳伯”,尊敬里夹着一份亲近。
# H: u; v; A$ J: n9 @- W: S8 g0 S/ S" i1 P& c3 W% u. X% P
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7.jpg
# V3 Q4 p. P9 \$ ?: G5 L
这个共和国,有章有法,有官有兵。立法讲的是汉家礼制,教育推的是儒学纲常,学校讲汉语,孩子写方块字。旗帜上写着“兰芳大统制”,黄底黑字,连仪仗也仿的是中原旧制。
! k, d8 f, W( s! j4 Z4 `不仅如此,他还恢复了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 E; d7 n1 s# U8 J( g
据说,当地的土著看了几年,也开始拜灶君、贴门神,混在华人堆里过年。5 b" z- ~/ Q) b6 v0 E) }2 ~, X6 P3 L
罗芳伯说,“咱人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
: d- ?9 u8 X7 w( p1 k; r8 ~2 c
这话,听上去有点理想化,可他确实在异国他乡,把一个完整的汉人社会建了起来。
/ i9 O  ^7 b6 d$ d/ l" D兰芳共和国的版图,最小也有四十五万平方公里,有说法认为加上附属的戴燕一带,总面积超过七十四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比两个日本还要大。而这一切,竟出自一位科举不中的落第书生之手。
% h1 E7 L. E' R' f$ r& k" P三、不是“码头老大”,是真正的建国者  @, @3 |& @( W" I
' n2 o; I3 ^* a% A$ b! w+ s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兰芳共和国,常常误以为那不过是天地会跑到南洋搞的一个“大型黑帮聚义厅”,披着“公司”外衣的土皇帝,换个地方继续混江湖。
6 F( J* t1 o8 V: i8 p' X0 ~但要真把它当成黑社会看,那就小看罗芳伯了,也小看了整个兰芳共和国一百年的存在。9 `& b$ C; d* Q6 {7 j
罗芳伯不是混子出身,他是读书人,出身儒门。虽然落第,却心里装着一套治国理政的理想。他手里拿的不是帮会章程,而是一本照着“家国天下”修订过的制度蓝本。8 R) @# t& L4 r% x* Q$ X
据记载,在兰芳,他设了“六部”:
5 V% ~" W  n' G/ `' t
管人事、管审判、管钱粮、管军队、管生意、管教育,分工清楚,各有负责人。( p7 R0 E6 y+ w# Y+ d% f
所谓“总长”,虽然听起来像个土皇帝,但并不世袭,每一任都要由华人群体推举出来。这一套,既不是模仿荷兰,也不是照抄清廷,而是夹在殖民夹缝中,硬生生折腾出一套适用于华人移民社会的共和制。  I4 Z+ m+ v* k5 r$ x7 P3 X; B# W5 {

% V6 Q# _' ^# |& U4 o5 e- N
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8.jpg
5 b$ A# K) {! H( a6 _8 ^
除此之外,兰芳还搞了一种类似议会的机制,各矿区、各族群、甚至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公司代表”都能派人参与,开会讨论政务,监督总长和属官。这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东南亚,可谓是“开天辟地”的事情。
, D2 P) I5 J3 ]& T法律层面,兰芳既保留天地会内部的兄弟契约和礼义规则,又吸纳中原儒家治国理念,辅之以部分成文条例,处理纠纷、惩治盗匪,从未像某些土著部落那样一言不合就动刀子。哪怕是打官司,也要讲程序、举证、判决,极少粗暴仲裁。* c* r3 S" W4 O! }: v8 G
金矿是共和国最主要的财政命脉,但钱不是进了谁的腰包,而是建学校、修道路、养军队、救济穷人。! C1 W9 @* q4 C
罗芳伯甚至强制要求各矿区按比例拨款,用于教育和医疗。结果,华文小学在矿区周边陆续开办,就连不少土著家庭也开始把孩子送进去读书。他们虽然不识字,但都知道读书识字以后不挨欺负。
5 J1 B: o' t3 n, G9 B8 G; i: X% ]9 i, q
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9.jpg

. z. b# Y4 s+ s' _3 c军事上,兰芳并没有像传统王国那样依赖私兵,而是搞起了义务兵役制,成年男子必须定期训练。每年春秋两季军演一次,分矿区轮训,还专门设有火药配制和弓械修理工坊,以备对抗海盗或殖民军突袭。2 h! O( U' k# q$ }5 J  A
还有更让人敬佩的,是罗芳伯个人的节操。他做了“总长”之后,没有筑宫殿、没纳小妾,住的仍是一间青砖屋,饭食也与普通百姓无异。有人说他节俭得过了头,罗芳伯回一句:, Y: _* C9 q3 w
“吾所治者,不在奢侈,而在正心。”- r. a! d0 B/ I3 k

. f) f3 {- b# D0 @, {
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10.jpg
+ D9 `  F( Z4 F) L2 @5 s
; C' a7 L1 U! m/ y& f/ J
他活得像个理想主义者,却把国家治得像个现实主义者。兰芳共和国,没有封建王朝的血统崇拜,也没有殖民体系的压榨逻辑,更不像后世的一些“公司政权”一样挂羊头卖狗肉。
+ J2 Q9 X# r6 H# ?, r; i# G在那片热带雨林里,它确实就是一个“小中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华人国家。讲的是汉话,过的是中国节,推的是儒家教育,干的是实实在在的治理。8 R2 n- B/ c4 @; A* d

* j# S3 I2 i6 ^' C2 Z
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11.jpg
- A2 m2 }- J6 O/ E; n
' m. j" X' n. y# k9 m) H

2 ^' `" R- a- V四、清廷不应,荷兰不容/ y! C) N3 k) H9 W! j  J0 u' d+ z
8 a7 y+ X) n3 s
兰芳共和国的存在,从一开始就像一根插在殖民者眼里的刺。荷兰人不是没注意到,只不过在罗芳伯还在世的时候,这根刺扎得太深、太稳,拔不得。# O8 y3 t7 u9 }0 \
这个从清国流亡出来的读书人,不仅会打仗,还懂得如何“夹缝求生”。他既不真投靠清廷,也不彻底拒荷,而是维持着一套微妙的平衡。
% b; p  }+ p) E& X: H' h: E为了让这块土地不至于被轻易吞并,罗芳伯做过不少“妥协”的事。
: K  W: b3 K# h5 @他派人往清廷送贡,希望能借个名分,说得好听点,做个“海外属地”;他也对荷兰人送过礼,表示愿意在名义上“听调”,以换取自治权。但这两头,都没接住他抛出的橄榄枝。
/ }4 ]8 l& r  `% o乾隆朝的态度尤其冷漠。朝中根本不打算搭理这群“流亡者”,对一个跑去海外立国的民间组织,既无兴趣,也无好感,更不愿掺和进去承担任何政治责任。罗芳伯送去的表章,被退了回来,连句场面话都没有。
1 n, a7 @" t3 g5 @! J- F
3 j; Z! X0 Y* \& p, j! t5 [
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12.jpg
& M) r0 Y8 I( Q; v6 w" B& v" m
荷兰人那边,表面应和,暗中磨刀。他们从未真正放弃过吞并兰芳的打算,只是一直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9 K, q: q# D! f+ L2 m5 `' K
而到罗芳伯去世之后,兰芳的内政开始松动。后任几位总长虽各有长短,但终究少了那份从零白手起家的魄力。! {/ j( r" l3 Y+ ^1 k
到了第六任总长刘台二时,局势已显疲态。荷兰人趁机展开政治渗透,签协议、施压力、搞离间,逐步把兰芳的治理权一层层蚕食。% w) w: q1 B9 P

4 l% {7 s) p) A" ~8 e
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13.jpg

$ @: R2 X* u( l* |1 S: t真正致命的一击发生在1884年。
. s# }9 ?9 ~0 c* G+ h( o当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自身都顾不过来,更无暇理会海外侨民的生死。荷兰人嗅到机会,终于下了杀心。他们调动战舰和重炮,从海上封锁,从陆上推进,对兰芳发动了全面进攻。, q7 {5 B( r+ c- x
战争持续了两年。兰芳军队拼死抵抗,许多矿工放下锄头就上阵,妇孺也参与筑垒、救护。但敌我悬殊太大,火枪打不过大炮,木船拦不住军舰。一个又一个据点沦陷,东万律被炮火夷为废墟。
8 y1 ^$ W+ a  V# j0 T$ {1886年,兰芳共和国彻底覆灭。最后一任总长刘阿生,据说是在逃亡途中被荷兰特使秘密处决,从此再无公开提及。
1 i& z7 Q7 t' N8 k" w2 Z$ B% b一个从天地会血里杀出来的华人政权,最后被写进了殖民者的历史档案,留下一句冷冰冰的备注:
- P! M& A' y6 m, T
“废止,自归属荷兰治下。”5 {( ^/ A; m8 _4 O3 x
但这并不意味着,兰芳就从历史之中彻底消失,了无痕迹了。+ M' j" T9 ?/ _# p* ~7 k& ^- |

2 ?6 J  a! k; ^8 X( S; n
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14.jpg
7 t/ Q6 [  G; ^: L
9 Q: H/ g  z; e% q) G

& A% o0 `6 t& Q直到今天,在婆罗洲西部一些偏僻村镇,仍有老人记得“芳伯”这个称呼。每逢春节,乡间还会贴起红对联,孩子们都学汉语,祖宗堂里香火不断。那些金矿早已废弃,老房子也爬满了青苔,但在一些族谱和祠堂里,“兰芳”两个字,仍被一笔一划地写着。
0 k  @. }- [. X: F1 h. Q6 X( }1 O兰芳,它可能不再是政权,也不再拥有军队和地盘,但它作为文化和记忆的一部分,仍在人心里活着。+ ?9 Y  m; ~! Z# I
! s5 r" H( _8 u3 b: g
天地会逃至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国土比日本还大,至今说汉语-15.jpg

; M" o: y) p# k- K& V结语
* N. e4 _6 Y- J& E
9 d+ }  X; ?6 g9 g5 K9 |; u兰芳这个名字,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也许只是翻旧报、查档案时偶尔遇见的一行小字。但在真实的历史里,它曾是一群中国人,在走投无路之后,用双手和信念搭建起来的栖身之所。
" m* y5 Y& D1 B6 w它不是乌托邦,也不是悲情的反清据点,而是一段硬生生的拓荒史。在没有国家支援、没有列强庇护、甚至得不到祖国回应的情况下,一群南下逃亡者靠自己,在异乡开辟了秩序、维持了文化、守住了骨气。
4 X6 y: U5 F5 D3 ~1 C, i兰芳的意义,就在这里。
; i. ~5 s0 M2 W) {1 c. G5 o# G它让我们知道,什么叫文化不死。哪怕海峡千里,哪怕政权早已不在,只要还有人讲汉语、挂祖宗牌位、在大年初一贴春联拜灶君,那根文化的线,就还在拉着过去和现在。
" c+ K' R8 a5 x清朝亡了,荷兰人走了,但兰芳没完全散。它还活在婆罗洲一些老祠堂的香火里,活在孩子们学写中文的课本里,活在老人讲给孙子听的故事里。
8 H3 Y8 T7 A) [5 ]" y5 H/ n, C兰芳,不只是一个旧政权,它是一种记得住、放不下的东西。这,就是属于我们的另一种历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9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