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 M5 b [: j/ j5 L文|刀客Doc
. i) i1 v$ @; Z) Y7 R) N- X
5 \) K( B# L1 j前几天,杜国楹找金枪大叔做的“把我喝美了”广告一出来,我和一些人反应一样,有点懵。杜国楹啊,当年我心中的营销大神,金枪大叔呢,如今广告圈最红的炸子鸡。这个组合足够让人预期值拉得很高。
( T; j! D$ n) y- }# |" |' \" X8 W0 B/ W- }
我在数英、广告门,还有小红书刷到不少关于小罐茶饮料广告的讨论。批评声一片,力挺者也有。
- f) V7 F& @ C6 _( Z$ N
( E5 L( t X! Y不过争议越大,热度越高,正中下怀。, O* f. [) c5 k5 W. e
$ G3 C" s9 {" A8 d& k/ I金枪大叔一直擅长“话题式广告”,争议不是副作用,而是设计好的传播话题。广告圈骂得越狠,社交媒体上的话题发酵得越快,就是省下了广告费。
+ B4 Q, x5 T. X! r6 h/ x7 i
& U" [) @# |( I6 N# l; \我关注的是另一个问题,小罐茶的广告在广告策略上罕见地选择了感性诉求,而不是行业惯常的理性功能逻辑。没有“XX就喝小罐”的套路,没有叫卖轰炸,这在很多定位派专家看来,这波操作多少有些离经叛道。$ T. d4 o) c1 Z( H) b% R
: c' N( r4 R u
不过我很快get了小罐茶的思路,可以从市场端和消费端一起看。
, u# ?5 \, ~% ^. a5 l# _0 E7 S; c- ~: {6 @8 S f/ C8 d; ?) _+ f
先看消费端,整个行业消费心理已经切换。
- B& ^4 W& ]! e
* J" W, `8 K( l" t$ J过去几年,每一个新饮料都在告诉他们怎么吃得更轻、怎么避免焦虑感,但他们的真实状态是:内卷、加班、KPI、考公,压力堆到头顶,已经没有精力再做一场饮料消费的道德选择。
' Q" R( ^2 _: L9 L' R0 j, _
5 W6 R# ~, ]. `7 Z& F他们想要的是轻松,不想被教育。
L: d2 v- _: h) R0 s
3 P; M5 a) B; l喝饮料这件事,本质就是即时满足——一口解压,一点放松。
# t: Q8 M+ |" t' M% j; j6 u' v% o4 l; Q8 D
他们刷小红书,是为了看生活美学,不是为了被一瓶茶提醒“无糖更健康”;他们拍开箱视频,是为了传递精致感,而不是晒配料表。 O$ M5 {4 \! V7 M2 X
) ?* K; Q- P& G9 }0 C# o
如果产品不能带来愉悦,功能标签再多也不会让他们多掏五块钱。
0 C0 S! ]: H+ Y4 w& z6 ]
7 Q: V9 x; B* {7 f* N6 B% Z所以,必须把小罐茶和一套新的消费语境绑定:既然喝东方树叶,是理性的健康选择;那么喝我的小罐茶,能不能成为一种“让自己更好”的情绪行为?2 ]4 A2 A6 F& P$ P1 `
2 @2 Y, g+ `8 k4 v* n& ^再从市场端看,功能诉求已经被东方树叶锁死。# M' Q$ c5 D5 r
: z6 `- B" w+ `0 o. z1 ^机构马上赢数据显示,2024 Q2到2025 Q1,东方树叶的市场份额长期稳定在70%以上,背靠农夫山泉的渠道铁军,冰柜最好的位置全被它占下,甚至让“无糖茶=东方树叶”成为行业默认答案。
1 w' E- O9 N8 z5 j: q: r0 r: ?0 w' |( h& u, ]
其他品牌呢?第二名到第五名的份额加在一起,都不及它的零头。第六名开始,更是只有它的五十分之一。于是大家都在打价格战,SKU被压到3块多,销量表面好看,但利润摊薄、渠道信心下滑,这种打法注定撑不久。" C, u& [; B3 u. ~
. _6 l7 e0 V# t) U( z
杜国楹当然可以像2013年的东鹏特饮,靠一句“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把功能点做到极致。但那套打法早已过时。
+ Y: S) U ? ]6 U! }( U
T/ m D- S) C6 R7 _; D当年注意力集中在电视、门户,流量环境单一,TVC轰炸还能砸出效果;而今天,流量碎片化,抖音、小红书、B站、快手多线混战,投放成本飙升,内容生命周期极短,话题稍纵即逝。
0 M$ }6 m# j1 a) P3 k+ Q& |: @2 r
东鹏特饮过去8年累计广告支出达80亿元,年均约10亿元广告费,小罐茶能烧这笔钱吗?显然不能。
6 l( o! w7 H* J4 Z4 Y+ X2 X8 w( r) O/ j' `- u) @. b1 |: y# T
如今的赛道对新玩家而言,既要跑通情绪逻辑,又要兼顾渠道和价格,更要在短暂的热点期内实现复购和口碑积累——这是东鹏那套“功能点+高预算”打法所不具备的战斗节奏。
% p+ e0 e% m* V* | L
# q a! i9 ?3 f' G, l' G3 i总之,现实是在无糖茶饮市场,功能逻辑走到尽头。0 l( u/ z# Z) D' K- o5 d
! w; k+ ?* R. C当然,小罐茶没想和东方树叶打同一场仗,它或许的是一个全新的竞争维度,一条能够让对手跟不上节奏的路线。8 ^$ i' W5 i# T
* S/ z' K3 W \/ q超越竞争对手最好的路,就是走反路。
$ Z" r, @% Z; B/ e B
9 O8 {" T4 D2 r; G. X2 k: p当功能卖点被锁死,唯一的增量可能在情绪价值上。
! | @( W8 J- l4 u
0 ?" c4 q) z- R! I) {但是,打情绪诉求是一场商业冒险。它不像功能逻辑,可以用参数说服人,它需要制造共鸣,需要话题,甚至需要创始人和品牌承担争议。
7 f8 r8 Y7 _5 C8 z4 X1 c5 T+ W( v/ ^4 a f
如果说东方树叶走的是“功能逻辑+深度渠道”的渠道增长打法,而小罐茶走的是“情绪逻辑+话题引爆”的品牌破圈路线,完全是两条参照系不同的轨道。
% ^; R; U# i* A1 H5 J, R% P0 i" b7 {. D6 C
如果情绪逻辑在传播上能站住脚,能形成社交裂变,小罐茶能启动商业飞轮,跑通后面所有环节——价格、渠道、招商,甚至最终的盈利模型。/ \& p) t$ e. a$ g, ~! I
$ r+ w2 U: p: O# L饮料行业的逻辑是“渠道要货、消费者买单”,但在无糖茶这条红海赛道里,因为功能逻辑的传播,属于“知识型教育”,需要消耗时间和预算。而功能卖点既然已经被东方树叶钉死。
+ s- W& E/ j/ O. D+ f( S( l# N% T- {7 L7 z' d. b
情绪逻辑不一样,它更接近“情绪共鸣 + 场景自带传播”,一旦踩中用户心理(悦己、精致、松弛感),能在社交媒体上引发UGC、自发扩散,从而形成低成本获客的第一波流量池。% m% W# v6 y! l x) U
8 c$ u: _8 O2 l! ^. N; }. f这种打法,很像当年小米的路径。, _: P- U, A, y1 I* o
5 H" R1 u; `- T4 m4 W; W
小米在硬件利润极低的手机行业,不是靠功能卷死苹果,也不是靠广告堆满央视,而是通过社交裂变和米粉文化,先打出舆论场的爆款感,把“关注度”变成最便宜的流量,再把流量沉淀成销售,把社区变成转化场景。
" w1 L8 V% n- T) x
. B8 D4 v b& M4 l- Q! ~) b8 _小米的逻辑是“先有粉丝,再有渠道”,而不是传统厂商“先打渠道,再求消费者”。; K! ]7 v2 ]+ ]1 A) t1 F
9 `& U: ^% s/ m* j3 D小罐茶今天赌的,是同一类杠杆。#把我喝美了# 是广告口号,也是社交媒体的表达。
1 F' `# W: U+ u" d
' `' V. F: B/ ~* p它先制造一个足够“有梗”的表达。+ H/ b- f' U b* e1 z! }9 A& A! V1 d
7 _9 @9 q. p- {2 d, r# K6 m0 U# W一旦这个声量在一线城市跑出来,经销商看见热度,自然愿意压货、抢冰柜。再叠加5元的高毛利空间,就能形成招商闭环。最终,这波话题不仅是品牌传播,更是渠道心理战。8 z1 w4 n6 |6 R* [. s
J( d6 Q% K, k) L
但是,这条链路也有残酷的前提:
/ S5 ^; ]; B- R$ b& L9 o0 y5 e( L1 B" e: S0 w3 n
热度必须足够长,能撑到货卖出去、复购启动。小米有社区和产品复购率兜底,而饮料消费缺乏用户沉淀,一旦热度断崖,渠道压货就会反噬品牌。' c* C6 A0 v2 c: O7 G& A: |
9 x+ R5 d- ]% s: s1 K
所以,这是一场“能不能用情绪带动生意”的豪赌,赌的是第一环:情绪逻辑能否触发社交裂变。
$ B1 Y% n. H3 ^7 b
+ Q( s* ?( }! I/ x) U7 q& ?+ C如果能,这条链路顺下来,广告就是最便宜的招商工具;如果不能,整个模式就成了一场“烧钱制造噪音”的孤立事件。
3 j8 r2 U* U7 s+ s1 O. x8 B7 P! {0 n0 I! d
从目前来看,热度还远远不够,小罐茶挑战还是很大的。: X& U) A3 m6 W" c7 @; [
) [- _$ ~5 K8 h$ m风险不仅在情绪的引爆,还在经验上的断层。
' d3 H- [4 h0 M* o* Y4 y- D5 Z4 |5 v4 R1 s8 m. a
小罐茶饮料瞄准的是年轻人的悦己或者情绪消费——而这恰恰是两个行业大拿都相对陌生的领域。
& I S& x5 ]- y
2 O0 i" K. Z! z1 g5 J k以前杜国楹做的项目,大多数都不是典型的个人消费,而是社交消费。核心特征是:消费者和使用者分离。2 S* E0 s4 b. \8 M
( m% E5 \5 r+ m7 P背背佳和好记星是最典型的例子。买单的人是父母,用的人是孩子。
1 M8 y0 M" t, }7 r$ J
' r+ R8 b! ^' X6 ?# V9 f. B+ A这两款产品从一开始就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东西,它们存在的意义,是帮父母在无形的竞争场里获得安全感。
; @0 u+ ^6 L) P8 d2 F" x4 ~, P% Z G
买背背佳,不是为了孩子舒服坐在书桌前,而是为了让家长相信“我在尽责”。不买,就像是在赌孩子的未来;买了,哪怕孩子不喜欢,也能让父母心安。8 N6 o$ X' j4 P% P: y0 g
9 m* e( n- n) u! V好记星的逻辑更赤裸。它卖的是一种焦虑的解药。“别人家的孩子都有,你家没有”。这类消费与快乐无关,和个人的心理、个人使用体验无关,它和虚荣、焦虑、责任等社会心理绑在一起。9 W$ g/ c/ |; o5 ]8 M! N
, o. w4 E9 Z. O
E人E本和8848钛金手机,同样不是个人的自我满足,它们是一种公开的社交标签。你拿着它,不是为了写得更流畅,而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你在“那个层级”,是一种赤裸的身份消费。
8 q4 ], w! i( |9 k# L" C! v. K' p
这条脉络清晰到可以写成定律:从来不是“让你自己爽”,而是“让别人认可你”。连小罐茶刚问世的时候,也沿用同样的逻辑。那时候,它不是一款“日常喝”的茶,而是一种“拿得出手的礼物”。) V% s1 l% Q; ?/ q# T! i
. e" o) e E- S/ W) ~" J再看金枪大叔,被称作“广告爆款制造机”,他的案例有一个共同的气质:功能性、短促、猛烈、指向明确。, @/ _- [1 H' ?5 r7 B4 L
( [& O. b1 c% n! _; eBOSS直聘是教科书级的案例。“找工作,跟老板谈。”这句话为什么火?因为它击中了职场人的焦虑点——“中间环节太多,我没时间等”。底色是效率逻辑,是工具属性,情绪只是点缀。, ]8 ?/ P1 F6 G k; [! V9 `+ }
; Z0 Z( U, L( r5 ]# g6 q
铂爵旅拍呢?“想去哪拍,就去哪拍。”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浪漫,像是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但仔细拆解,核心仍然是功能:跨地域拍婚纱照,解决传统婚照束缚。那种“解放感”,其实只是卖点包装,而不是深层情绪价值。1 b" z: G/ @0 t9 j# j
* K9 ]" ?- e3 ~7 [有人会说,uLike脱毛仪带点女性色彩,但那句“高级女人用高级的”,其实和悦己没关系,和8848的“成功人士的手机”都在卖身份暗示,而不是卖真实体验。
, k6 z: D4 Z( p5 u6 a& n$ q" @
[9 R+ @$ _$ o( t- |3 v4 w这些案例逻辑都是一回事:找到一个尖锐的功能痛点,用最短的语言打穿,然后用争议去带动讨论,把社交平台当成免费扩音器。( [4 p/ k& `( X, s: r
- N4 `# ~4 R6 e7 c/ m" T+ H它们不是没有情绪,不过情绪只是调味品,核心仍然是功能逻辑。
6 t, Q( T- p% h6 ^, t2 B3 g5 B$ I* s7 }# S: }# V8 K1 {
问题来了:小罐茶要做的,不是靠焦虑和面子驱动,也不是靠单点痛解决策,而是靠“内部情绪”驱动,比如轻松、精致、悦己。
5 O, D: R/ p; l. s+ Y& Q
# L0 f' i- M* E- W1 a功能消费的逻辑,是基于痛点的:你困了,要提神;你饿了,要补能量;你焦虑,就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这种消费,刚性、明确、决策链短,用户买是因为“必须”。
- D# H, V: |! P7 d* l
7 o) K5 s8 k. ^+ `7 E4 o情绪消费则完全不同,它不是补缺,而是引领。它不会告诉你“少了这个会出问题”,而是暗示“多了这个,你会更好”。# u. F1 Q8 q/ }) {) u3 r
* {" T0 g6 b* N, r7 @% k它卖的是想象,是生活方式,是一种美好的可能性,让用户因为“想要”而非“必须”去掏钱。
$ x# p5 s& G, J9 T, b" K& m/ W0 C! N% E' N6 f4 J1 r& ], c
这意味着,品牌和营销的打法也完全不同。功能逻辑可以靠参数、实验数据、技术说服,砸广告也能短期见效;情绪逻辑则需要场景营造、氛围感铺陈,需要一点点把情绪渗透进用户的日常。
& i! f: c( j3 S8 ?) m: C2 ]: s# q/ |0 V) M
杜国楹曾在发布会提到,团队在研发时更关注女性用户,因为很多饮品在设计、口感上对女性不够友好;另一方面,他认为家庭消费的决策者本质是女性,所以争取她们是竞争优势。0 h0 |$ |; P9 L1 e' r4 N5 _9 B
' s* d0 T4 z' X6 Q7 b但在我看来,这句话里隐藏着一个混淆。杜国楹口中的“女性”,更多是“家庭里的妻子”,她负责花钱,但消费对象往往是孩子或全家。这和背背佳、好记星的逻辑一致,是“买给别人”,消费动机是责任感。
& m6 `7 a; m) U: S* T3 e$ \2 y$ x; x- q
而小罐茶饮料要打的,是纯粹的自我犒赏消费,喝的是“给自己一点松弛感”。一个是责任驱动,一个是情绪驱动,心理轨道完全不同。
E2 t4 }0 t0 M+ N; f) k
, @ l8 ^( Y7 G" @过去,杜国楹和金枪踩中的是焦虑神经,消费决策刚性,卖点一击即中;今天,小罐茶面对的是一个自由度极高的市场:非刚需、体验优先、价格敏感。只要产品体验不够好,或者贵出一块钱,用户会立刻转身。9 V5 S0 g8 R% Q' l( U' Q
/ `' g; f: X! d* T小罐茶现在打的是“感性诉求、情绪逻辑”,而这条路,绝不是一句“把我喝美了”能解决的。
9 t( j5 }) n7 A) f7 ]1 m
5 |" D9 D7 f, N8 @0 W( d# F& D它需要一整套氛围体系:从包装到口味,从视觉到社交传播,都要让用户觉得“值得晒”“值得打卡”。这是情绪消费的本质,它买的不是解渴,而是一段生活故事。5 f S3 w: Q- s; y; Y
0 Z; \5 G/ R& l, ^* \$ B: x. `真正的考验,不在广告文案,而在品牌有没有耐心,在这场看不见的心理战里,把每一分情绪兑现成复购和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