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O: w9 _2 d, d* B0 g
' a* O' A1 M% V' v$ Z. M& x4 ]5 A/ n, R1 k) o8 v, c3 N
酷暑下,“0糖饮料”卖得更好了,但它们真能让人“畅爽无负担”吗?
% C! l" q; v$ P9 D7 v" r$ l# ?# i/ i+ Y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市场上随机选购了14款“0糖”饮料,揭底“0糖”的游戏。
( J {' X! v$ h- K* k5 D: k0 H! h
1 e. F8 y9 | c1 W" E, S/ U; d“0糖”并非无糖
3 Z; `6 _9 S% [4 p: J D" O
( `7 J1 ?8 G7 j很多人并不知道,购买“0糖”饮料不等于购买了健康,因为“0糖”并不是一丁点糖也没有,而是含糖量较低,低到符合标称“0糖”的要求。# Z/ w2 m; l$ m$ H u
3 [, Y5 ?" d* b3 x }& A, O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里有一个专业术语叫“0”界限值,糖的“0”界限值为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不超过0.5克。
5 ?8 f6 x* _& N$ s: M/ P
- u2 l, ?+ @1 j/ C也就是说,当一款饮料的糖含量不超过0.5克/100毫升时,就可以标称“零(0)糖”“无糖”“不含糖”“糖含量为0”“没有糖”等。
) z. P! Y0 E. ^* `8 S' O& F" g, j7 h1 t3 s4 x( d$ P
4 L: I. k: r9 _: m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6 |! K/ e2 a0 I! p# {: n n
8 @4 X; c/ l/ l% |$ i* y3 U
有人不免疑惑,“0糖”就是没有糖,为什么国家标准会允许含量不超过0.5克/100毫升的糖叫“0糖”?这是因为有些产品的原料会自带糖,比如乳糖或糖浆,随原料带入产品,而非主观故意添加,很难避免,因此标准提供了一个“容错”的空间。8 F( ` j) Q& j( o) r" Q
6 D# c, `2 V" [+ y
不过,这种善意有可能被钻空子,明明原料中糖的带入量远低于0.5克/100毫升,但出于成本、风味等方面的考量,有厂商主动将含糖量加到逼近0.5克/100毫升的上限。$ P# r V' [* {% l6 i; V7 g
6 ?( F1 r0 ~5 `2 z这种操作的确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宣称“0糖”,但不利于对“0糖”深信不疑的消费者,可能也一定程度增加他们过量摄入糖的健康风险。0 W4 ^* x6 @# ?- q% A
# q& m! B: A' G- O3 z5 Y
以一瓶600毫升的“无糖”饮料为例,假设其糖含量顶着“0”界限值,那么一瓶饮料中藏着的糖最多有3克。+ i8 q4 ^* I8 W8 m! V
* d5 e9 J6 t: T% e4 M# D( F' ?2 I2 @0 y《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儿童和成年人每日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那么喝9瓶上述饮料就已“超标”,何况大多数人每天摄入糖的渠道还有很多,一些在主食摄入上精打细算的消费者就因为喝了一两瓶“0糖”饮料,不知不觉便“糖过量”。
3 K7 @/ k* z; e+ w( C7 V+ i; f
8 P" ]9 r: a$ A* @4 q
5 Q) v0 z* E. c5 ]" Y营养成分表里的“0糖”不一定代表一丁点糖也没有。 陈玺撼摄 9 t1 n" R5 l3 u7 }
5 {2 U, N/ C* q4 {% U. ^+ H此外,还有一种“0糖”标签要仔细鉴别。比如一款山楂条,包装正面印着“不添加”三个大字,乍一看消费者会以为“0糖”,但仔细看,“不添加”下有三列小字:“防腐剂、香精、人工色素”。
! ^8 x c0 f# `3 `& E# J( |7 ]2 k$ r3 j7 b9 l: H
所以这款山楂条是加糖的。根据包装背面的营养成分表数据,这款净含量108克的山楂条含有92克碳水化合物(糖)。
$ a- C# }, S& V/ v) @* `) ~
3 L! F' |1 ^$ Q0 U) D/ J$ Q; A. E9 g. k" o. ?5 f6 i: R6 f- z( n7 R2 U
山楂条的包装。 刘惠宇摄 # a+ H' }# K! ~+ g
2 O3 r& O, k! Y9 W代糖争议缠身) e) b" F( A- a3 v
4 Z- Z8 B) H/ E不过,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控制糖的含量并非易事,与其冒失控超标的风险,还是寻找糖的替代者风险更低。
( }6 s% c" Z/ R8 E. M- X- o5 B
& K5 c! E( t. Z0 f! e* j记者在市场上随机选购了14款“0糖”饮料,查看配料表,发现所有厂商都选择了代糖。
" w1 C7 s3 ]. G4 i: k" n. \( R$ Y+ L, f3 X4 s* Y
这14款饮料中,9款添加了赤藓糖醇,8款添加了三氯蔗糖,6款添加了安赛蜜,3款添加了阿斯巴甜,1款添加了木糖醇;有11款添加了两种及以上的代糖。$ i& n$ O- @9 w8 g. x
$ A, R5 [1 i+ x& D8 `9 y" S
; j& T" J$ \7 l8 _' e, i6 S) s* z, _ e
柠檬风味苏打水中含有代糖“木糖醇”。 刘惠宇摄
! H* G8 K% O* Z. X* a& M+ d( Q2 ?$ W _9 o3 k
代糖的种类很多,根据产生热量与否,一般可分为营养性的甜味剂(可产生热量)及非营养性的甜味剂(无热量)两大类,添加代糖后,不用再加蔗糖、葡萄糖等,就能让饮料甜起来。- w# l2 N, r% T7 {2 n: L
: S5 D0 \2 e8 Z! s9 C- a" L
但这样的“0糖”也不能完全令人放心。
' s* h& s; X( S2 r5 M. [; V0 Z
1 ]/ P& l+ s7 J即使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经过严格的评估,确认安全性后,允许多种代糖按照限定的范围和用量作为甜味剂添加进食品,我国现行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允许添加的甜味剂就有20多种,但直至今日,都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让它们彻底洗脱威胁健康的嫌疑。% q0 _3 h5 ~* j( T- W4 a$ n' [/ ~
; S8 b. e/ |! Q上海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指出,要慎用代糖食品,经常食用代糖食品的危害包括扰乱肠道菌群平衡、患糖尿病或肥胖的风险增高等。
! O5 ]( O4 b5 [
9 u9 n# \( ]& C- v9 W" L1 Y) c甜味剂无法完全抵消大脑的饥饿感,会引起能量代偿行为,刺激人们过量进食,从而血糖升高。当人体摄入大量代糖物质,机体感知到甜味信号后过量分泌胰岛素,长期刺激导致胰岛素受体敏感度下降,脂肪分解减少、合成增加,导致肥胖或代谢综合征等。
9 A i: ?& v' o+ p7 S+ N, y* z/ Z+ K7 ]" |# S# G! b0 y Y; W
一些人群在摄入甜味剂上要慎重。比如阿斯巴甜,进入人体后会分解出苯丙氨酸,极少数患有遗传病(诸如苯丙酮尿症)的人群不能摄入。
9 Y7 A$ ], L2 i% p
; q+ U; n, q# U, j又比如麦芽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等糖醇,在肠胃内不被吸收或吸收量小,积聚肠道内,提升了肠道内的渗透压,从而打破肠道平衡,引起腹泻,对糖醇不耐受的人群要慎食。
$ y1 z6 I6 B4 t' K1 P- e$ O' o6 O+ }5 t
既然风险尚无完全定论,那么从最谨慎的角度来考量,饮料厂商使用甜味剂时,要秉持“能不加就不加,能少加就少加”的添加剂使用原则。
2 X B. g3 Z1 q& `5 e" V& ^5 a! S# A. G) P) g% A
消费者更要小心为上,尽量少喝、不喝“0糖”饮料,切勿迷信“0糖就是健康”的营销话术。: [& Y: |" ~6 G: b5 y1 @5 r
- H: Y* _9 J2 v4 M5 Z6 y
* f7 q; H! J- {. b2 g5 }1 z g一款饮料配料表里的甜味剂。 刘惠宇摄 2 `* V6 ?- F2 d- u
! b4 o$ u" N, p# {9 i
繁荣却又脆弱2 o9 Z, t! h$ `! I6 S1 v( v
' T! i7 I5 P3 x% O* h6 f4 X
踩准了消费者追求健康的心理需求,加上强大的营销手段,一大批厂商凭借“0糖”概念产品“风生水起”。 h& |/ w% X" z& b5 L
7 C- t. ^3 A* X* H
2016年在北京成立的元气森林就被视为“0糖”概念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 u5 n% c! f: p# i9 k% J% C3 H$ @9 G' b8 x' I' S
彼时,传统无糖饮料主要使用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人工甜味剂,元气森林选择了赤藓糖醇这个“新工具”,与三氯蔗糖搭配,使甜度、口感更加接近于蔗糖。同时,投资上游企业控制成本,将赤藓糖醇生产成本从2018年的2万元/吨降至2023年的1.2万元/吨,进而取得了终端售价的亲民优势。
! `+ y8 _+ o/ v1 @! o1 }6 c
( ~: Y/ n; _3 K# L; M* T2024年,元气森林整体业绩实现双位数增长,外星人电解质水销售额突破30亿元。
1 k( q) ^5 D0 z* Q# i* [* s
) ?, b9 ] M6 ]2 |
C) `, c) o; I! y元气森林热销的气泡水主打“0”概念。 陈玺撼摄 2 w" i' [8 q' n0 p
2 z# L( p& e+ t/ t- @一批国内饮料厂商也“跟风”布局“0糖”市场。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22.6亿元,到2023年突破400亿元,再到今年被看好超过600亿元,“0糖饮料”已经成为中国饮料市场的头部细分赛道,正以年均超过30%的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张。
" f2 Q% q% f' n! V" u, g, t6 V2 L( r& W! c* I9 \3 Z
然而繁荣的市场背后,“0糖”概念产品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却十分脆弱。
/ U. u0 T- y/ F( S% I0 b0 k( p+ [. ^4 y7 b+ H7 Z* n& M
2023年,一项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的研究显示,时下流行的代糖赤藓糖醇,和主要心血管疾病高发存在关联,导致其风险增加80%-121%,并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5 l w% d5 s0 C7 f1 I; O/ h( R/ }
: |* ^0 \) \- q2 m! E8 u
消息一出,大批赤藓糖醇供应商及下游饮料厂商受到明显影响。2023年,元气森林赤藓糖醇的供应商之一保龄宝的净利润“腰斩”。/ w# q9 m1 N+ o. t/ R& a$ a
u: r8 r% J$ Y# ]/ o$ ?' K
大批供应商跟风布局代糖市场,也是保龄宝利润“腰斩”的主要原因。当时,全球赤藓糖醇总需求量在15万吨到20万吨,但中国激增的赤藓糖醇产能已达到其5倍,仅保龄宝的产能就高达6万吨,全球赤藓糖醇产能严重过剩。
5 n* e7 ~2 ]. [1 N- v- n: m2 {- Q. F, i# p4 T9 d h+ h
业内人士指出,高速增长的预期将吸引更多“玩家”入场,激烈的竞争和脆弱的抗风险能力不利于“0糖”市场的健康发展,行业一旦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风险将更容易被忽视。5 e) k, l! Y& n! j* J+ B3 ], b
& Q7 j o3 c4 w; B) J: _9 L. Y
原标题:《揭底“0糖”游戏,我们买了14款饮料》
2 v% H0 D0 V$ \* f3 ~, w+ J7 H) p5 E) ]; l% U O6 Y( d% ^0 K5 i
题图来源:刘惠宇摄
3 v4 w, S y+ ?, }( `% f2 f' x) A* T# T- p$ n! r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玺撼 刘惠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