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养生:顺时调摄以应天道

[复制链接]
查看5502 | 回复0 | 2025-6-20 04: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恪遵宪度抄本》有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节气标志着阳气达到鼎盛,阴气始生,天地间阴阳二气开始微妙转换。中医养生讲究"天人相应",夏至时节的养生之道,正是要顺应这种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通过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的调摄,使人体与外界环境保持和谐统一。
4 d% {7 n9 z# {' r6 h9 O; G
+ I) X& B  V/ F) F4 S: n
夏至养生:顺时调摄以应天道-1.jpg
" e" |: S) E# Y: y- R1 A
一、饮食养生:清补兼施,固护脾胃
& _- _3 W8 _0 G) J2 |3 H+ @& |夏至时节,自然界阳气外发,人体阳气亦浮越于表,形成"外热内寒"的特殊状态。元代医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夏月阳气在表,胃中虚冷。"此时若过食生冷,极易损伤脾阳,导致脘腹冷痛、腹泻等症。因此,夏季饮食当遵循"春夏养阳"的原则,适当进食温性食物以养护脾胃阳气。
+ v) c. y" r  f1 ?/ m7 _2 `9 E清补之品首推生姜。民间素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生姜性温味辛,具有温中散寒、开胃止呕之功。晨起嚼服薄姜片三片,或饮用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5枚煮水),可振奋脾阳,预防"空调病"。清代名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特别推荐:"夏月宜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散风寒,止呕吐。"但需注意,阴虚火旺者应减量服用。
" Z5 l* r3 |0 O7 K/ Y
6 n! r' F* d' e8 q4 K) I
夏至养生:顺时调摄以应天道-2.jpg
& A4 i# @5 K6 S/ A; ^
时令瓜果中,西瓜被誉为"天然白虎汤",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之效。但需注意:一是避免冰镇后食用,以免寒邪直中;二是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摄入量;三是体质虚寒者可佐以少量姜汁平衡寒性。其他如苦瓜、黄瓜、丝瓜等瓜类,以及杨梅、荔枝等水果,皆为夏季养生佳品,但均应适量为宜。
- V) D1 s/ h0 p* ]2 d药膳推荐"荷叶茯苓粥":取鲜荷叶1张洗净铺于锅底,加入粳米100克、茯苓粉15克、赤小豆30克,清水适量,文火熬煮至豆烂米熟。此粥清香怡人,具有健脾利湿、清心解暑之效,尤适合暑湿困脾导致的头身困重、食欲不振者。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强调:"长夏湿令,暑必兼湿",此粥正是应对暑湿的经典配伍。
! P" |2 M' Y/ |0 _
. o4 G2 h, V& t* B' V. L& o8 U
夏至养生:顺时调摄以应天道-3.jpg
+ L. F5 F; U1 m1 E
饮食禁忌方面需特别注意:一是避免过度依赖冷饮,常温或温热饮品更符合养生之道;二是慎食油腻厚味,以免加重脾胃负担;三是晚餐宜简,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给脾胃留足休息时间。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告诫:"夏月不宜过饱,尤忌油腻,恐滞气生痰。"5 W" m: o* _- n6 D0 b' f2 U$ K8 h
二、起居调摄:夜卧早起,避暑勿贪凉
6 b0 E! d' E/ n' i8 B" \! H《黄帝内经·素问》明确指出夏三月的起居准则:"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至前后,昼长夜短,人体也应顺应自然,适当晚睡(但不晚于23点)并早起,以充分利用阳气充沛的白天时间。晨起后可进行适度活动,如散步、太极等,有助于阳气生发。
2 Y" ^* B, L' K. I3 J; h3 C# R* O! W
7 n; u7 P: |( D, }* A1 y0 v4 O1 u
夏至养生:顺时调摄以应天道-4.jpg

% M8 u* k# t9 T- z+ V! N$ K午时小憩是夏季养生的关键。11时至13时为心经当令,此时闭目养神20-30分钟,既可避开一日中最酷热的时段,又能养护心气,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强调:"午睡可养阴,夏月尤宜。"但需注意:一是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应间隔30分钟;二是避免在空调风口处入睡;三是时长控制在半小时内,过久反致头昏乏力。
( u- \7 x. h# K. F防暑降温需讲究方法。居室温度以26-28℃为宜,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建议不超过7℃)。使用空调时应注意:一是避免冷风直吹,尤其要保护后颈、肚脐、膝盖等易受寒部位;二是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三是夜间宜调高温度或改用风扇摇头模式。清代养生专著《老老恒言》提醒:"夏月虽热,不可裸体贪凉,背心尤要常护。"; Y/ V/ j( H6 O! g; N* X

% |$ M& k5 E8 R/ e" Q
夏至养生:顺时调摄以应天道-5.jpg
+ X, j) i9 ]- l6 `; g) b0 V
特别防护方面:一是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二是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三是避免在10-16时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对于必须户外作业者,建议每工作1小时到阴凉处休息10分钟,并适量补充淡盐水。元代医家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记载:"夏月远行,常含人参一片于口中,生津止渴,益气防暑。" 这里的人参可以用西洋参代替。$ Y4 s. T$ E& N5 S
三、运动养生:适度有节,顾护阳气0 ]! Z1 {  r- M5 @
夏季运动需遵循"无厌于日"但"勿大汗出"的原则。《黄帝内经》提醒:"暑汗勿出,使气得泄。"过度出汗会导致津液耗伤、阳气外泄,反而违背养生之道。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段进行锻炼,运动强度以微微汗出为度,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左右为宜。0 @) P8 [) w' Z; W0 s! i: `  E
推荐运动首推太极拳。其动作舒缓圆活,讲究"意气相随",既能活动筋骨,又不会过度耗气。特别是其中的"云手""揽雀尾"等动作,有助于疏通心经、小肠经,对应夏季养心的需求。清代太极拳宗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正合夏至阴阳交替之象。) g. A% x. x8 U# g+ {: s) C; b
: @, c' M; b8 a5 r4 O: w
夏至养生:顺时调摄以应天道-6.jpg
: L0 N$ Q, v8 x% q* \
游泳是另一项理想选择。水性阴柔而能制阳热,游泳时水的浮力可减轻关节负担,水的阻力又能增强肌肉力量。注意:一是入水前充分热身;二是水温不宜过低(26℃以上为佳);三是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四是游完后及时擦干身体,特别是大椎穴(第七颈椎下)部位。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夏月浴身,不可冷水突然,当先用温水渐减之。"1 L! R5 ~4 [  p  g: Z" i
传统功法"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特别适合夏季练习:马步站立,双手扶膝,缓慢做腰部环转运动,配合呼吸(前俯呼气,后仰吸气)。此式能疏通心包经、三焦经,清泄心火,缓解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暑热症状。明代养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盛赞:"八段锦导引法,乃古圣相传,祛病延年之要术。", L2 E# {1 i- m9 h
运动禁忌需谨记:一是避免正午烈日下剧烈运动;二是忌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三是气虚自汗者应减少高强度运动,改为散步等温和项目;四是运动补水应少量多次,可适当加入少量食盐,或者直接喝点运动饮料。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告诫:"暑伤气,劳则气耗",夏季运动尤当适度。
' E) F. O9 m3 c
7 z- r( D# _. y2 ^9 ^) M4 Z
夏至养生:顺时调摄以应天道-7.jpg

7 X' Z4 y# y6 N& l+ e8 t四、情志调养:静心养神,戒躁戒怒0 U8 f. n+ B' `. J; s: h% V4 t  {9 F
夏季与心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暑热易扰心神,使人烦躁易怒,而情绪波动又会加重心火,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夏季情志养生的核心在于"静心",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
* g5 t% h. b; W+ {# r1 ?0 V  I"调息静坐法"是有效的静心方法:选择安静环境,盘坐或端坐,舌尖轻抵上颚,目微闭,注意力集中于呼吸。吸气时默念"静",呼气时默念"松",每次15-20分钟。此法源自《庄子》"心斋坐忘"之说,宋代医家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详细记载:"每旦起,静坐片刻,收敛心神,最为养生要诀。"
6 H' B+ e8 z; N7 A4 z% K! ]2 Y# J. a3 J. Y# k3 `  S$ d
夏至养生:顺时调摄以应天道-8.jpg

6 j$ H2 d5 h( p9 Q* [音乐疗法中,羽调式音乐(如古琴曲《流水》)属性为水,能克制心火。现代研究证实,每分钟60拍左右的舒缓音乐可使脑电波呈现α波状态,减轻应激反应。清代医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记载:"听琴瑟之声,能愈心烦失眠之疾。"建议每日午后或睡前聆听15分钟。! I& o9 Y5 z6 `( x! B
"书画养心"亦是传统妙法。练习书法时要求"收视反听,绝虑凝神",与气功入静异曲同工。特别是楷书练习,其平正稳健的笔势有助于安定心神。北宋文豪苏轼在《论书》中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道出了书画调神之妙。
1 V5 ^  v. e' u% n1 T# s: k: Q, [! t$ s$ q6 g9 V8 W7 {2 T1 j1 ~4 B
夏至养生:顺时调摄以应天道-9.jpg

6 K7 v7 D! a4 C& b情绪管理具体建议:一是建立"三秒缓冲"习惯,当怒意升起时先深呼吸三次再回应;二是培养养花、观鱼等雅趣,转移注意力;三是适当增加与知心好友的交流,宣泄负面情绪。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提出:"夏季宜安闲自乐,勿使极热生气。"# ]! N+ G6 O9 m9 R4 _' F: q/ i
结语:顺应自然,平衡为要
( ~) n- Y" o! }) U9 ?: M夏至养生之道,贵在把握"阴阳平衡"的核心原则。此时虽天气炎热,却内蕴阴气初生的转机,正如《周易》复卦所示"一阳来复"。通过饮食的清补调和、起居的避暑存阳、运动的适度有节、情志的宁静淡泊,使人体阴阳与天地阴阳变化同步共振,方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想状态。
7 p# Z2 R+ h9 `* B8 e% F
$ z+ y, z8 e$ [3 m8 ^
夏至养生:顺时调摄以应天道-10.jpg

1 r7 _' B& e; [明代大医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的警句尤为发人深省:"善养生者,必知阴阳之消长,明五行之胜复。"夏至养生不仅要着眼当季,更需考虑节气间的承转关系,为接下来的小暑、大暑乃至长夏梅雨季节做好铺垫。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完整的四季养生闭环,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健康境界。0 H4 c: W2 G  m1 W8 {+ U- r$ j, r9 P
在这个白昼最长的节气里,让我们以传统智慧为指引,在炎炎夏日中寻得一方清凉,于躁动时节里守住内心安宁,让生命之树顺应自然节律,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85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8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