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晚年时,讲出了一件党内鲜有人知的往事,此事发生在遵义的一个夜晚。这夜,毛主席冒雨去找周总理,只为了改变原本的作战计划。
' f7 s! b2 K" h9 J
l; _1 @& O, n8 ?0 r# t
' d4 j2 L: q) g) q2 c也正是有了毛主席冒雨前去,红军才没有全军覆没。那么,在这个雨夜,红军究竟面临着怎样的生死抉择呢?
]$ d4 j" O/ F$ P# P3 y2 M6 n会议上的分歧
; k8 P6 T. y4 G2 M! I3 F6 e' O9 W* [# L
长征开始后,国民党大军对红军一路围追堵截,他们以为,绝境中的红军必然会军心涣散,不堪一击。% [/ H5 u/ H$ R* x" W' O
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打出了二渡赤水,再占遵义这样的漂亮仗,可谓神来之笔。8 F6 ?; c( Q( P; ^8 l' k
$ L/ n R" r( a* Q8 m8 U
9 \, P7 l- _& B. o. _2 @胜仗不仅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还大大鼓舞了全军士气。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领导者产生了轻敌意识,他们认为应该尽快扩大战果。但,国民党已经再度集结重兵,向红军部队迅速袭来。
" a. v: Q M0 ^1 G% }, P1935年3月10日,红军指战员齐聚苟坝村,研究下一步作战计划。这个村子位于遵义以南50公里处,地处深山。6 H$ Z& Y4 I4 \& A% r5 [% x3 e, I
有指挥员建议,应该立刻向遵义附近的打鼓新场进军,打击该地敌军。参会之前,他们已经制定好了详细的作战方案。
7 f, {. L$ z0 X# N/ z* e* U f
. T; k+ C9 t4 s1 j+ U( Q# b% g& |" b
红一军团也急不可待,他们向会场发来电报,称:战机稍纵即逝,应该马上做决定。9 [/ V3 C3 {0 x( L. K& k" W! h- M* C" ]
时任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张闻天召集20多位主要领导开会讨论,大多数人都是斗志激昂。他们认为,该马上按照作战方案向敌发起进攻,扩大云贵川三省革命根据地。: T; Z/ D: Z4 k
但毛主席的看法却截然不同,他认为,虽然打了几场大胜仗,但红军也遭受了巨大损失。
5 I4 b B. g- q( h8 l6 E此外,位于打鼓新场的国民党军兵强马壮,占领有利地形,如果红军贸然出击,这些以逸待劳的国民党军不仅能死守,大后方的国民党军也能在摸清红军情况后快速合围。
& }6 m% a7 D2 ?, I
! b2 e' y- }. }+ r/ j3 W% O1 i2 l% g9 Z
要知道,后方可足足有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啊,一旦被围住,人数和武器装备的悬殊会使红军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甚至全军覆没。当毛主席提出这个看法时,立刻就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
0 }3 q" W% v3 y会议主持者张闻天提议,做次民主表决,结果,满屋没有一个支持毛主席的。少数服从多数,作战命令即将发出,这也意味着部队将走上一条灭亡之路.....
; y0 p* S4 D) `, W; }/ W" u4 W' P( u* E# W$ `( T, a* Q
$ V0 u9 Y0 x9 ]' ]# s3 V/ o: [改变革命前路的雨夜
5 m- g" I/ l! r
- r8 i- p9 ]8 L! Z; L/ O身为前敌司令部政委的毛主席极力阻止命令发出,不但没有用,众人反而又来了次举手表决,免去了他的职务。2 _1 M3 ?: r! B* [: ?' u
要知道,毛主席的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才仅仅当了七天,这意味着毛主席更加没有了阻挡他们做出错误抉择的权力。
% Q4 H+ |3 w3 X# E) o. Q0 q" h) ~; G0 J: @
+ }! m7 ?4 \9 m: }) D会议开到傍晚结束,此时下起了大雨,下雨意味着进攻暂缓,因为暴涨的河水不利于红军渡河。
% S2 F8 I: S# A. X4 y, L毛主席不甘心红军队伍毁于一旦,深夜,他思索良久,起身站起,提盏马灯,披着雨衣,踏着泥泞向周总理住处走去,他希望能通过周总理改变众人想法。
$ G+ a1 }( G( S5 `" T" Y- w7 y2 \! |8 n+ t7 F4 M D2 s: H
3 q' [# x" N! Y7 W5 ?. A
谁也无法理解当时毛主席的心情,他正在为中国革命事业感到莫大忧愁。即便所有人都不认可他的想法,他也决心要尽全力阻止那可怕的覆灭发生。1 N1 J" O6 ]& r. v! Z# r! X
为了革命,他不在乎个人遭受的冷遇和不公,这就是伟人的胸怀。
( L1 e! b4 F7 h4 O+ W1 n+ J. p毛主席冒雨而来,周总理也未眠,因为他对白天会议上提出的计划也存在疑惑。他在思索,红军部队打这一仗究竟是对还是不对?
" X. V: [# {3 P9 r& F6 H毛主席向周总理详细分析了计划可行性,并预判了了敌人会作出的反应,周总理听后非常认可,他也推翻了原来的计划。) w0 _ d" `$ y. |) }. e
% T! s4 A& P [" {$ ~/ Y* i- `& q- q, I) k) `9 f/ o
此时,朱总司令也赶了过来,听了一番分析,他认为,毛主席说的才是正确的。三人彻夜长谈,计划天一亮就召集领导者们再次开会,取消作战方案。; |, i8 t! I t
但三人都清楚,想说服众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们在思索如何说服那些非战不可的领导者。
a2 `6 z' N9 m* \3 n无巧不成书,凌晨4点,我方情报处竟然截获了敌人的绝密电报,正是这份电报,让明天的“劝服会议”少了口舌之争,多了对毛主席高瞻远瞩的震惊和佩服。
% H" @% D7 z: p3 U+ E; S2 z% L$ O后来,人们将这一夜称之为改变革命命运的一夜,2 i+ O8 m( J* C! j5 k4 K" @6 h b
8 x$ L; Z$ g+ Y: W
- F' `( U2 \7 p9 f- W- u* z
高瞻远瞩4 U. J) j- d- |- u- L- F9 Z4 b
' R: L7 O+ u2 A" J( y! w" k
电报中显示,蒋介石命令滇军和川军100个团的兵力向打鼓新场秘密集结,其目的就是在此布下一个大包围圈,只等红军入瓮。6 a V, z) |( p, l/ R* ~2 |
国民党认为,红军必然会攻打此处,到时,所有红军都将葬身于此。7 z% ` t3 y7 l, R1 L! _: K
: }* P9 N9 n+ ~( J
8 }) D, y2 Q/ M/ H7 C) t' S/ I: ^) c周总理和朱总司令都被电报惊住了,他们庆幸白天没有全面下发作战方案,否则,红军就真的完了。
, m/ t4 G8 w) ^此时毛主席心中思绪翻涌,他回忆着自打长征开始,那些因错误战略方案牺牲的同志们。要知道,红军长征时有将近九万人,可就是因为分歧和错误战略计划,导致队伍付出了巨大牺牲。7 Y: u$ N2 {' p
以至于到了1935年时,九万人只剩下了三万七千余人。第二天,昨天的与会者们在此开会,看着电报上的内容,他们都难以置信。
: i! {! B8 k3 e) O这些坚持要打的指战员羞愧不已,因为正是他们差点葬送了革命事业。8 X4 @. Y: W% H8 @6 c) E
! j3 {3 c5 i4 R+ j7 k4 d
5 j* {6 M$ F+ {, E
对毛主席,他们佩服的五体投地,在毛主席面前,昨天的一些“愤然反对者”再也说不出一句话。再说敌军的一百个团,这些人不知道该如何做出有效防御,保存实力,便将目光看向了毛主席。/ c D( T0 [' R! Y
毛主席非常平静,他认为,红军要以静制动,利用地形优势展开防御。$ {0 m: i g, |" R1 k x) G
敌人虽然有100个团,但如果不能迅速消灭红军,他们必然不会消耗下去,毕竟,毛主席太了解蒋介石了。在毛主席面前,反动派的一切自认为完美的招数都是可拆可解的。+ E( p6 R. I s9 T/ B
' H8 |/ g, U' t$ L$ y2 ]% ?
+ p9 b, @2 Z$ C T+ w H
从此次会议后,红军所有领导者们清晰地认识到,只有让毛主席掌握指挥大权,红军才不会再吃那么多亏。中央立刻成立了由毛主席、周总理、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从苟坝会议之后,毛主席真正执掌了红军领导权。
3 N* j. Q1 ~, U3 I
+ @/ N' M4 L* D) j: Y) n9 q& M7 x
那些反对毛主席的与会者们也转变了想法,坚定不移的围绕在毛主席的身边,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只有毛主席才能带领革命队伍走向革命的胜利!
9 g3 D- H" W7 W r8 F1 p信源9 m2 r6 o! r1 T. R9 G9 A
揭秘: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曾因何事再次遭免职
; `1 [' d8 h j$ B, E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