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时评|解包书皮之“困”,需要教育新思路

[复制链接]
查看4067 | 回复0 | 2025-2-13 03: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P1 g$ ~7 V1 S; q

# D7 L: P6 \1 M- W) D( C
江东时评|解包书皮之“困”,需要教育新思路-1.jpg

$ y( s6 H  w! g( r6 |0 r# E  t5 S! L8 m+ `. Z# O5 P0 Y5 a
2月12日是元宵佳节,也是全国多地中小学生开学报到的日子。一个段子在社交媒体上悄然流行——1 U% U0 D# K' C
) U8 Y+ I; e. Z. M! }! R5 f8 x
“你们今天是包饺子,还是包汤圆、包元宵?”- D! k7 `7 z: f7 g
0 C3 ~. U# n" X# ^, L
“家长:我们包书皮。”# U1 [9 S& M, D! w8 M3 C# l
& C& ]; p# i; Q: r& u/ I  V
这个段子看似好笑,却道出了当下很多家长的无奈。事实上,在元宵节这个阖家团圆、共话温馨的日子,很多家庭都在包书皮这项“大工程”中度过。少则十本,多则几十本,不仅包书,连作业本也未能“幸免”,一些多孩家长甚至挑灯夜战到凌晨。
" g* u; B* A8 |, |1 t! T3 i# {
9 t* f: g! \- J. P6 D或许有人要说,何不看到包书皮背后的教育意义,让孩子参与包书皮的过程,既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又能教孩子珍惜和保护课本。但现实情况是,时间紧、任务重、规矩多,必须按照学校的统一“标准”来——书本包牛皮纸、作业本包白纸,另外书皮上还需贴姓名贴。此外,一些书皮粘贴的技术难度堪比手机贴膜,一不小心留下气泡还需重新返工。种种“标准化”程式下,孩子们难以独立完成,最后只能沦为家长的苦差事。
9 e( }' s2 _/ _+ Z2 Z! `2 W% k
9 l- o6 b8 \7 z' }包书皮,这一沿袭了几十年的“开学仪式”,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本意是为了保护课本,同时也寄托了家长对孩子学业的期望与关爱。但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书本质量日益提升的当下,我们不禁要问:当包书皮逐渐成为家长的“负担”,是否已偏离了教育的初心?
% ?! R3 L( d1 m& n; E- o& Q# o; O: t. X. l; x4 y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但部分环节仍存在“隐性负担”转移现象。学生和家长是否有选择权,自行决定包或不包书皮?教育部门在设计低年级教材时,是否可以考虑使用覆膜工艺或者更为耐用的材质,降低书本损耗的可能性?即便家长选择不包书皮,学校能否通过开展“最美教科书”等主题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习惯培养,激发孩子爱护书本的意识?解决“包书皮”这道难题,显然需要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解题智慧和思路。
  m$ F7 |4 n" r) k+ d+ @' d* u6 Q+ |! I( U7 G( {! X
教育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包书皮之“困”提醒我们:“双减”政策的深化落实,既要关注作业量、培训班的“大问题”,也不能忽视教育日常中的“细枝末节”。唯有始终围绕“以人为本”,清理形式主义藩篱,才能让教育初心真正抵达人心,让孩子在实践中真正收获成长。(王慧)  I1 _- S5 P/ i5 x7 h
5 g( F( E' _' b. h9 x* G3 D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 \; g9 u+ h& a# D. W4 f
7 u* e4 U+ N; KID:jrt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