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耳机对于很多人而言,已然成为生活中如影随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迎着清晨的阳光慢跑,穿梭在拥挤的地铁车厢,沉浸于精彩的剧集,酣畅淋漓地打游戏,还是专注投入地办公,只要轻轻戴上耳机,仿佛就能瞬间与外界的喧嚣隔绝,惬意地沉浸在属于自己的静谧世界里。甚至,有些人就连进入梦乡时,也离不开耳机的陪伴。然而,在尽情享受耳机带来的便捷与愉悦的同时,我们是否曾认真思考过,长时间戴耳机真的毫无问题吗?7 O6 o/ K4 `) D! d$ e2 n( B- V
+ v0 V: b. U1 X, N; [, F6 @# u
5 L6 l1 S5 K) x3 s4 X) p8 N耳机使用不当的危害* n$ d5 q$ M7 d4 V6 f
世界卫生组织在 2021 年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如同一声警钟,为我们敲响了耳机使用不当的危害。报告显示,全球约有 11 亿年轻人正面临着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巨大风险,罪魁祸首便是长时间大声听音乐。而这庞大的群体中,约 2 亿人还在饱受慢性耳部感染的折磨。长期使用耳机不当,犹如潜藏在身边的 “健康杀手”,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方面:一是高强度声音刺激可能对听觉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听力受损;二是长时间佩戴耳机,会大大增加耳廓和外耳道感染的风险。
1 _- \1 F2 x: @+ ]! ^
# a: U7 ~8 D) Q4 u% ^$ u4 g3 A& w7 B4 F; R. f* Y( d
听力受损
& k/ R- t J+ m! N0 E8 }我们的耳朵,宛如一个精妙绝伦的 “声音接收器”,主要由耳廓、外耳道、中耳和内耳四个部分组成。声音传入我们耳朵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奇妙的 “旅行”。通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声音首先被耳廓这个 “小喇叭” 收集起来,顺着外耳道一路前行,抵达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一振动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动位于中耳的听骨链开始运动。听骨链中蹬骨足板的振动,通过前庭窗巧妙地传到内耳的耳蜗毛细胞。在这里,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毛细胞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听神经这一 “信息高速公路”,将信号传递到大脑,至此,我们便能清晰地听到声音了。
9 h! s" K- g/ E; `& s9 _
5 ?# }. {0 P1 V2 ~5 q0 Y: t C. M- Q. B* m
然而,长期使用耳机,尤其是在音量过大的情况下,就如同让耳朵置身于一场 “声浪风暴” 之中。持续性的声音长时间无情地刺激耳朵,就像狂风暴雨肆虐娇嫩的花朵,极有可能导致耳蜗毛细胞受到损伤。一旦毛细胞受损,就如同精密仪器的关键零件出现故障,可能会引发噪声性耳聋或耳鸣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想象一下,原本清晰悦耳的世界,渐渐变得模糊不清,时不时还伴随着恼人的耳鸣声,那该是多么令人沮丧的事情。
7 m4 w a2 m6 J5 `诱发耳部疾病: [1 C. `/ q o7 Y; r
长期使用耳机不当,不仅会威胁到我们的听力,还容易诱发多种耳部疾病。8 O# ]1 B& O3 B2 R) X2 b; R
6 n& H+ a' |* I" T5 Q9 k9 n9 h0 S
. U# V" {# R, H' J$ N7 W$ M: G$ n2 Z耳道疖肿:我们日常使用的耳机,大部分都会与耳廓前面以及外耳道软骨部直接 “亲密接触”。频繁使用耳机,就如同不断地用小刷子摩擦皮肤,可能会对这些部位的皮肤造成反复的压迫与刺激,导致皮肤出现损伤。这种损伤就像在皮肤上划开了一道小小的口子,细菌容易趁虚而入,引起疼痛或瘙痒,大大增加了疖肿发生的机会。
, ~; d& Q7 W) s0 M外耳道炎:长时间佩戴耳机,就像给外耳道 “捂” 上了一层不透气的 “被子”,导致外耳道内空气流通不畅,湿度不断增加。这种潮湿温暖的环境,简直是细菌和真菌的 “理想乐园”,它们在这里肆意生长繁殖。另外,部分耳机的耳塞由硅胶等材质制成,一些人可能会对这些材质过敏,使用后出现皮肤红肿和瘙痒的症状。而且,如果长时间使用耳机后不定期进行清洁,耳机上就会积聚大量的细菌和污垢。当耳机再次与耳道接触时,这些 “不速之客” 就可能趁机进入耳道,引发外耳道炎。更为糟糕的是,如果耳机交叉使用,就如同打开了病原体传播的 “大门”,大大增加了传播风险。- }& w* E" g2 M* s3 i8 h
+ R( S6 R( [3 ?& |3 Z% q" u
# B& N7 X9 d* x4 M; c耵聍栓塞:长期佩戴入耳式耳机,就像在耳道里放置了一个 “障碍物”,不仅会影响耵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耳屎)的正常排出,还会刺激外耳道耵聍腺分泌增多。这些增多的耵聍会凝结成块儿,再加上一些人使用不当的清洁方法,比如用棉签过度深入耳道清洁,就像把耵聍往更深处 “推”,最终导致形成耵聍栓塞。这就好比在管道里堵上了一块大石头,会引起外耳道不适和感染,给我们带来诸多不便。
! [6 a4 v- G3 V8 A! D' y2 S% c0 ?; M5 p% a
( z- V- |6 Y+ U$ h# b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常常身处嘈杂的环境之中,为了能听清耳机里的声音,获得清晰、良好的声音效果,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调高耳机的音量。然而,当声音强度达到 80 分贝以上,且每周累计时长超过 40 小时,就如同给内耳中脆弱的毛细胞下达了 “危险指令”,会对它们造成严重的损害,进而引发听力下降。而且,长时间暴露于高分贝的声音环境中,带来的危害远不止耳鸣和听力下降这些直接的耳部问题。它还像一颗 “健康炸弹”,可能引发一系列其他与噪音相关的健康隐患,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睡眠障碍、情绪烦恼以及认知障碍等。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健康问题,实际上都与长期的噪音暴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a' `. B* A# k# g
1 g6 u: ]+ E7 D+ T- @* W0 L. Y+ h- y. V& k8 h8 U' V1 N
怎么正确使用耳机; q0 G" k9 [2 C# M
既然耳机使用不当会带来如此多的危害,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耳机,保护好我们宝贵的听力呢?9 t u/ Y- E Q; C1 E6 }5 J7 w
控制耳机的使用时间和音量:为了保护我们的听力,应当严格遵守 “60 - 60” 原则。这就像是给耳机使用设定了一个 “安全边界”,成人单次使用耳机时长不超过 60 分钟,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 60%。这样既能让我们尽情享受音乐等带来的乐趣,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听力的损害。
/ M/ G3 u0 ?3 C4 J- w注意耳机的清洁:养成定期清洁耳机的良好习惯,就像我们定期打扫房间一样重要。定期清洁可以有效防止细菌和真菌滋生,大大降低感染的风险。我们可以使用专门的清洁工具,轻轻擦拭耳机的各个部位,让耳机始终保持干净卫生。 U3 i7 I) q- F0 Y5 W$ Y
/ h% s9 o* r7 J$ B' H m
5 g) x, I3 h7 K( r6 }/ L3 V. [选择合适的耳机类型:在选择耳机时,要像挑选一件趁手的工具一样慎重。优质耳机或降噪效果好的耳机,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声音质量,让我们听到更加清晰、纯净的声音,还能降低外界环境噪音的干扰。这样,我们就无需为了听清内容而将音量调得过高,从而保护了听力。
) q$ I% k* w) k8 H0 E3 i# m& O+ g2 `1 ~- Q
" n8 u/ G1 g9 k0 G" @1 w选择耳机的使用环境:我们要谨慎选择耳机的使用环境,尽量避免在嘈杂的环境中使用耳机,如地铁上、公交车上、马路边等。在这些环境中,噪音如同汹涌的海浪,很容易让我们不自觉地调高音量。如果实在有必要在这些环境中使用耳机,优先选择主动降噪耳机是个不错的办法。同时,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听清耳机里的声音而将音量调得过高,尽量把音量控制在能让自己听清楚内容的最低限度。
' ~. B) S& c# W睡觉时不适宜佩戴耳机:睡觉时佩戴耳机,就像在耳朵边放置了一个 “定时炸弹”,会增加耳部结构损伤的风险,进而引起外耳感染。而且在睡眠状态下,佩戴耳机不仅会使内耳毛细胞一直接收声音信号的刺激,导致听力疲劳,最终造成噪声性听力损伤,还会因为持续的声音刺激让大脑处于浅睡眠状态,影响睡眠效率,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变差。9 v1 H8 p) k! g2 I0 v! V5 D* W' k
' o4 d$ a6 q0 F" L1 r
4 U( Z4 F4 x* M( p4 j7 X, h
耳机,它可以是我们生活中贴心的伴侣,陪伴我们度过许多美好的时光;但如果使用不当,它也可能成为听力的隐形杀手。只有合理使用耳机,我们才能在享受美妙声音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听力,让这个世界的每一种声音都能清晰地传入我们的耳中,长久地陪伴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