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 g0 y: J7 z& W在那个年代,很多人的婚姻观念还比较传统,爱情在婚姻中的比重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被高度重视。她总觉得自己在这段婚姻里,生活缺乏激情,没有那种犹如触电般的心动感觉。这种感觉对于很多追求爱情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爱情中总有一个人是盲目的,一个人是清醒的。”在她的第一段婚姻里,她或许一直是那个清醒的人,知道自己内心渴望的爱情并没有在这段婚姻里得到满足。天不遂愿,丈夫在她不惑之年去世了。她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之后儿子留在了深圳。她就自己在县城靠姑溪河畔的一个小区里住着。她家原来是市里下放到我们那儿。中考那年考上了市里的一所技校(当时有马钢技校和市里技校两种),学的园艺专业。她之所以能报考技校,是因为她家属于非农户口。不像我们这些纯农村户口的孩子,中考时只能去报考中专,如果达不到中专录取分数,只好退而求其次去上高中。当然,这还是指家庭条件好的农村人家,才能供孩子去上高中。但八十年代的农村,又有几家是条件好的呢。大多数还是让孩子选择在初三年级复读,来年再考中专。有的甚至连续复读了好几年,最后才考上县城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又分回乡镇或行政村小学教书。但身份变了,属于国家干部了。有人后来还当上了乡镇的领导。) X8 ?# L2 y& ?4 h2 b3 e7 m) f- n
/ [& Z. K3 o7 M! x& L. }: u 再回头说朋友的这个女同学,退休后一下子闲了下来,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就想着再找一个,毕竟下半辈子还很长,至少还有二三十年的光景。本来儿子想把她接过去,被她拒绝了。她也是心疼儿子。深圳那里竞争压力那么大,寸土寸金的地方。儿子现在自己还住单位一个不足10平的宿舍呢。还谈了个女朋友。她咋忍心去和儿子挤?再说,她也早已习惯了老家县城的生活节奏和环境。 8 f. A j. L9 B; O* \+ D4 T( M x $ A% H" [3 z$ y v4 E5 m. M2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找男人既不看颜值,也不看经济条件。她所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爱情,一种两情相悦、互相爱慕的感情。她没读过太多的书,但人干净爽利,肤色、体形看上去要比同龄人年轻许多。平时爱种些花草盆景,喜欢喝茶。还会弹得一手琵琶。听说,隔三差五还去苏州听评弹。别人给她介绍的有退休的老师、警察,还有医生,条件都不错,退休金也不低,可是她一个也看不上,说是没有心动的感觉。亲属与好友们劝她,务实一点,找个经济条件好的,人只要本分就行,下半辈子衣食无忧多好。可是她就是不愿意,说自己的第一次婚姻自己不能做主,这一次一定要自己做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我真的佩服她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决心。" H& V! S( f9 E6 k
" ]4 s) p/ x8 E% ]3 T, W诚然,爱情,那是人世间极为美好的情感。它如同春日里盛开的繁花,散发着醉人的芬芳;又似静谧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点亮人们内心深处的温柔角落。我们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没有丝毫权力去剥夺他人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然而,朋友初中女同学的故事,却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她已至五十岁的年纪,丧偶近十年,却仍怀着一颗炽热的少女心,执着地追寻着爱情。$ z- g6 N' x" K5 D. {; D( A$ F
" i) i' t+ m/ b! }8 [( s
可她要追求的爱情是什么呢?在常人眼里她追求的是一种虚幻……爱情就是荷尔蒙,她五十多岁了,都不分泌了,哪里还有爱情的感觉呢? , B% [1 E) \& ?/ s$ c1 F & Q: [+ q4 t B4 r6 R5 c* f一般来说,控制人行为的都是化学物质,每个年龄段要去做相应的事情:少年时努力学习;青年时性激素分泌多适合谈情说爱;中年后荷尔蒙多巴胺分泌减少,可以靠育儿产生催产素来获取快乐;老年也是靠家庭团聚,含饴弄孙等及其他养生娱乐活动弥补一下多巴胺等来获取快乐。人活着,真的不要把自己的年龄搞混了。# M1 _* r' M9 i' c d; ]
3 ?0 T* }8 \$ E/ t; i [又想,还是让她去找吧!不要打破别人内心这份憧憬,这是一种生活的寄托。也算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时候真的会羡慕那些还没“清醒”的红尘男女。爱情可以不分年龄,但荷尔蒙不会欺骗年龄。 5 }1 k( o* y* l% I2 R. E7 Z) ?&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