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围绕“教”做了很多学问,却忘了“学”才是根本

[复制链接]
查看9398 | 回复0 | 2024-11-24 12: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围绕“教”做了很多学问,却忘了“学”才是根本
$ B1 s+ u5 H% X
校长会

" l% e0 r: y) e7 ?
2024年11月25日 06:31

8 ^( d/ Y  E" i( M, {! D# D
以下文章来源于德重 ,作者德重

* O* U3 ?  l9 ]
! u& w3 V, A& |7 C& I, s' U
我们围绕“教”做了很多学问,却忘了“学”才是根本-1.jpg
& a' J  {& `& {  h) l- ]
德重.: {+ c) a" |! p! T% v
一扇窗 一风景 一扇扇窗 一道道风景# }7 @7 A' y3 `: q& G

5 [, Z) x* o" J+ `; P  {
$ U$ n& ~4 K* u0 x* H
任何课程的教学问题,都可以归纳为“教什么”和“怎么教”。为此,我们有必要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N3 P! V' d9 J8 {! q

! l1 b8 X' r$ Y/ ~; v1 n0 h% Y& ]# F* v  j" v! G# Y9 S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 L! `' a1 h/ P9 W* K; I5 N) L5 S% r  X" N# q& J/ Q& K
, r2 A$ J$ w5 _3 i2 n/ P
张心科教授认为,“当内容已经建构完善,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便是选择适宜的形式。或者说,当教学内容建构完善时,教学形式便比教学内容更加重要。”& W) u9 g2 z: [, X) [, Q: N" [' {3 X
5 L" \$ ?4 F4 d8 f) Q/ m9 p8 I

, g; F" d7 L" O' b其实,“教什么”、“怎么教”都很重要。准确来说,两者之间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必然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3 B; o4 {6 W! t; j" s7 g- O( _  |; g+ U) ^, G

/ }- V' }. T& E7 W- ]0 }5 p一节课,成功与否,其第一因素在于“教什么”。即“教什么”先于“怎么教”。当“教什么”已经建构完善时,接着应该思考的是“怎么教”。需要提醒的是,在“怎么教”的过程中,如果心里没有装着“教什么”,就有可能出现“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 R% I( ]) c
; n" R3 K$ Q$ {8 F1 M8 D

" ~2 g- g7 D0 P# q
* W/ ?$ ?4 w7 y5 Z# n& j
我们围绕“教”做了很多学问,却忘了“学”才是根本-2.jpg

' X+ \' @. ~* \' X* \
* d- q3 f5 A7 v6 D% F+ \
# W+ f( F+ F) \. R
2 w8 P' z* s1 l, h4 Z
我们围绕“教”做了很多学问,却忘了“学”才是根本-3.jpg

: A( t: D8 U3 m& Z
关于“为谁教”
7 N; e6 w$ x. Z/ Y9 |

5 n5 W, d% N4 n3 Q- m$ ]" R1 D4 H, _+ P2 k* j* l0 I
厘清“教什么”和“怎么教”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是一节好课的基础。
1 M; R- I, N! v* e: ~2 ?9 t- U3 Z& g% {/ ]% t

, O, z( U, B6 w) ]7 I" e9 I! n施茂枝教授认为:
1 o8 f8 Z' Y' H; |" @0 x2 K' `
% z; j. h. G+ u( J2 `. D; h/ H! M- m
其实还有一个更上位的问题“为谁教”。“为谁教”决定了“教什么”和“怎么教”。当我们优先考虑“为谁教”时,就不能不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不能不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感兴趣的写作内容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将“为谁教”置于“教什么”和“怎么教”之上,用“为谁教”统领“教什么”和“怎么教”。
+ N* \& O" q0 x/ q" D( }' y2 P
+ ~1 }5 U3 b  r) Q8 V# [
2 O" d. |" c) l: t# }9 Q1 e* `从上面施茂枝教授的观点中可以发现,他所说的“为谁教”,其实就是学情分析,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堂就应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R/ y. F  f$ S! J1 A# i
" e. w2 A4 i2 |, C" b# x9 S* _
! Y: V' ^, A5 Q' j1 C
顺着施茂枝教授所提到的“为谁教”,我还想到了“为什么教”。如果说“为谁教”是基于学情拟定教学内容,“为什么教”则是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教材拟定教学内容。无论“为谁教”,还是“为什么教”,都是“教什么”的前提,只有把“为谁教”、“为什么教”弄明白了,才能保证“教什么”的严谨、准确。
5 Q* Z3 \5 C& ~; m, ?
, D% j1 M) A3 K% o- |
% _- k- C6 T- g  ]
$ m& I4 H4 Y6 n0 C1 b
我们围绕“教”做了很多学问,却忘了“学”才是根本-4.jpg

( f3 n5 p" G. m7 l- D3 R
: x4 Z' k# g) `+ ^; Q% `
- H, S, w9 H1 Y3 [( F
2 M0 G9 d0 {' E+ |2 T/ F9 ?
我们围绕“教”做了很多学问,却忘了“学”才是根本-5.jpg

7 l' h0 \5 j' ?0 m
关于“教得怎么样”
6 f- l+ T; h7 ^4 `1 V
' ?; S: {; `% O: N2 o$ t

  \$ l1 {( i0 a6 O/ D按理来说,一节课的教学如果说“教什么”,“怎么教”都不出问题的话,这应该可以称得上是一节好课了。但是,仅从这两条评价一节课的好与坏,难免缺乏说服力。
8 C  M* x! Z; g, J. r& b
0 T: d: g2 s0 _2 ~5 r8 E& u4 R7 Q
- O- K: i% |" {3 U一节课“教得怎么样”,关键在于学生“学得怎么样”。也就是说,“学得怎么样”才是考量一节课的核心、关键。
8 \5 Z6 h8 A% Z. w! [) D* n
$ P+ O; G& j5 ^) N! ]  H2 o
) Z8 V' C  l0 g1 s7 S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那么课堂上就得有可评估、可检测的教学环节。此外,还得注意,这一环节评估、检测的内容应该对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内容。如此,便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8 I7 @& X9 @' F8 |: a

9 X, V, @! |. p- R( K9 U3 ^/ {
. W( [) P5 Z# c0 q我认为,在上面的表述中,其实还隐藏着一个错误的教育观念。前面一直说的都是“教”:“为谁教”、“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而关于“学”,只有一次——“学得怎么样”。从以上的表述中,就可以发现“教”在我们教师心中根深蒂固、约定俗成,我们教师早已墨守成规了。为此,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  r0 o( M' i- B2 r# s/ l6 |2 x

6 v" m  O# a, x2 g* C) H5 M0 E% d' O7 ~# I/ _% D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现实呢,教师依然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仍然站在课堂的最中央,教育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W3 U+ V2 f/ M9 K4 k" b3 {( O/ H0 {$ j& b4 E
1 s7 |) W# ]" [9 u$ v0 K
让“教”与“学”易位,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这不是哪一位教师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我辈皆需努力。
, e7 o% E4 ]/ M0 {/ r8 s8 T8 G4 E" v

! p7 L$ Z* y+ r5 h1 E) K$ N( N5 [4 g
: }) H6 I  g. d7 t! l; L
来源丨德重* d! R+ M: [& Z! J  O" x
作者丨德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7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