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生进京赶考,路费与食宿是怎么解决的?条件比你想象的要好5 _6 c) [9 J% `6 e: \
$ c/ Q; p, y0 D引言:古代考生进京赶考,路费与食宿是怎么解决的?条件比你想象的要好
( T) N$ e8 b# P
) l) Q% F" o% Q |
9 ~! g7 m5 U) `5 L4 G2 m$ x# A# _5 ?1 Y. h8 U$ q
在科举制度鼎盛时期,进京赶考成了无数读书人的梦想。然而,长途跋涉并非易事。你可曾想过,古人如何应对进京赶考的种种困难?食宿、路费从何而来?事实上,进京赶考的条件远比想象中更为优渥,让我们一探究竟。
7 t. ?4 l+ r }" R, s4 L) w2 a
6 Z# V: u( w K/ p" u+ H0 `( t一、科举制度:读书人的希望之路
3 m" j" s" a0 m0 U8 a4 u2 F i' [% k
- X- ?5 G- }5 n& q' M8 C自唐朝科举制度确立以来,读书人便将之视为通往仕途的阳关大道。科举之路自童试起步,层层筛选,最终于京城的殿试中决出状元及探花。绵绵千载,无数英杰从这条路走向人生的巅峰。
0 v$ s: M) K \# i
, E% O* I7 j/ r Z话说清朝乾隆中叶,广东有一书生家世不显,自幼饱读诗书。这书生姓徐,名伯云,天资非凡,加之勤奋好学,早年便攻读有成。及年届弱冠,徐伯云立志投身科举大业,一朝登龙门,改祖业,扬家世。! ^2 q! J: z# V! d) j. V, }
- f3 ~! f- h, R5 o1 K3 k V% O徐伯云首战童试,谁知怀揣满腹经纶,竟然连县试都难过关。这下他泄气不已,痛饮多日。忽一日,他在街头醉醺醺地走着,不经意瞥见一个醉汉口中唱道:"书到用时方恐迟,万金而家有何违?"这句话犹如惊雷,将徐伯云狠狠惊醒。他破天荒终日反省,决心发愤图强。
; W+ {# `2 R) @; D# R2 h7 q4 c+ S' y5 A: ? K
从此,徐伯云废寝忘食,夙夜攻读。他孜孜不倦,对科举之路更加憧憬。终于,他连中数届省试,一级级突破重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举人。这一刻,徐伯云内心无比兴奋,他马上准备启程进京,一圆夙愿,赶赴京城会试。
" i! e4 x. G9 I+ m' i5 Y3 @+ X/ X+ ]* ]7 L/ p0 W% m& B+ l1 e
" q+ [) I! K, y, W
; Y& I' q6 |# O
二、政府大力扶持,考生无后顾之忧9 h2 k- W: K1 Y2 h& S; T/ h
2 i. O* r( P* |6 L
徐伯云决意进京赶考,可离家远游正值盛夏,旅途艰辛可想而知。然而,朝廷对待进京考生却出人意料地体贴周到。当徐伯云前往县城报名时,便获知了朝廷对于这些进京考生的种种优待。
/ ^9 s* S. M$ |4 \! a P# L8 A$ U% V' O Z& n
首先,朝廷会根据考生家乡与京城的距离远近,酌情发放路费银两。由于徐伯云的家乡离京城远在千里之外,他获发的路费便高达二十余两白银,足够为他垫付去程回程的全部开支。徐伯云出身书香门第,虽非显贵,但家中也尚有些闲钱,如今获赐银两,更是裕如释重负。
0 d; r* K# F8 |" P
% ^4 H0 Y: x$ l. ]- B4 f' s0 \而这仅是朝廷体恤考生的冰山一角。除了发放路费外,朝廷还为这些前往京城赶考的书生们提供了免费的"公车"马车,以及沿途的食宿接待。根据规矩,只要举着朝廷发放的"公车"旗帜,沿途就可以免费食宿,且不会遭到盗匪劫路的骚扰。4 p- }- L- x( A' r$ N, |: t7 B
# z8 p. O+ ], }! t6 P5 E9 k
当徐伯云举着那面绣着"公车"两字的朱红大旗离家时,全村人竟都出来为他送行,场面好不热闹。大伙儿将徐伯云视为全村的希望,个个的眼里放着光。徐氏一门上上下下也个个扫尘振衣,为这位怀揣梦想的儿郎操办行装,场面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1 v$ I" r4 z' \0 s. F% S0 J) M) n8 l' `+ ?6 z
徐伯云跨上马车,驾车伕手持鞭炳,沿着崎岖蜿蜒的道路缓缓离去。一路颠簸,他时而闭目养神,时而托着下巴远眺,心中百味杂陈。短短数里路,便走过了家乡的边界,抬头望去,是苍茫的群山环绕,前路漫漫其修远呵!
' L8 M+ s; [: J2 Q, h; T! v. Y6 H' Q2 R N1 } x3 t; K
) D# g2 p- F/ `' o
. |% S! c7 m2 j4 @) `3 D1 W9 u
三、盗贼避之犹恐不及
. g: r8 u, Y# |& ~0 n( ?5 u6 K% H5 g
徐伯云一路上颇为平安,没有遇到什么突发情况。不过,当他行经一处盗贼出没的重镇时,竟也没有遇到丝毫麻烦。原来这全靠那面绣着"公车"两字的大旗所赐。3 [( e3 ^% J$ X6 q) G F$ x
. d% V9 F. I3 }( Z& ~. ?
据说,那面大旗上正中间的"公车"二字,足以惹人生厌。盗贼一见这面旗帜,无不心生惶恐,唯恐自己招惹了不该惹的人物。从前就有一伙劫路强盗,恰巧遇上一辆"公车",见那面大旗迎面飘扬,竟然吓得四散而逃,生怕惹上大祸。" n4 w" H! K: D: c5 m
2 Q1 G6 V2 f( @+ i7 Q5 q; D9 V这究竟是为何呢?原来,朝廷对于这些往返于京城的考生十分看重,下了重令,谁若是伤害了这些"公车"上的考生,定会受到极为严厉的惩治。据说,哪怕只是在偏远的乡野小道上,遇到了独自前行的考生,也绝对不可加以伤害,否则一经查出,那就是要以死罪论处。
" Q8 y7 n; A q( G& Q' ?! W
, V% P9 C. m7 s6 y所以,身着考生装束,再佩带那面绣着"公车"二字的大旗,简直就是一张通行无阻的"护身符"。沿路行来,再不济的地方,也没有任何强盗会上前骚扰。听闻,有一次一伙强盗在离徐伯云车队不远处打家劫舍,结果路过的行人无不侧目,只这伙强盗也不敢造次,生怕惹祸上身。
" K% B* W& R, e" D" e8 k& @# N+ y
& _. A( L9 J% h4 t9 F# P) j不只是朝廷对这些往返于京城的考生看重,即便是普通的地主商贾,也都将他们奉若上宾。多少人都盼望着有一天,自己或是子孙能够高中状元,从而光宗耀祖,因此自然也就更加尊重那些正在赶赴京城会试的考生了。有不少地主富商,见到这些从"公车"上落下的考生,也都会竭尽殷勤款待,不遗余力地巴结讨好。
& n! y: {0 H% B6 [( R; c. n6 {$ r' B8 \' \
: D# P: ~1 F: M
: L! J: L' I: P1 F: Z: q/ t# O! e四、路费、食宿、交通一应俱全
0 P1 K: g: C, E: s7 j
5 s8 J8 ^, h8 @就这样,徐伯云一路顺风顺水,前往京城的道路也算是一路平安无事。而且,沿途的吃住行,朝廷早已为他们妥善安排,这使得赶考之旅变得无比从容舒适。! z3 ~' a! S" z/ O# n; L! c( |
4 F( W9 O7 c' F) ~+ p' i% B首先,赶考的路上,徐伯云可以在每一个驿站长住下脚,不仅可以免费住宿,还能获得丰盛的餐食招待。这些驿站布置在京城通往各地的官道沿线,间隔大约一、两百里就有一处。考生只需出示"公车"旗帜,便可如同贵宾般在这些驿站里享受吃香住暖的优待。% ~- h; H0 @, V2 b. r* w) H
# j4 x; K) X1 l% V2 R/ N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驿站除了招待住宿,还免费为考生提供马车更替。据说,徐伯云所乘的那辆马车就是由朝廷在当地雇佣的车伕牵引,等到下一个驿站,新的车伕便会接替前任,如此一直直至京城。如此一来,徐伯云无需操心马匹的籴饷等后勤问题,只需全身心投入备考即可。
; ~8 q) l" G) L) u2 T
, `: q9 l5 i) q8 Z! R( M1 s除此以外,沿路所经之处,不乏有心人对此"公车"上的考生有加款待之意。大户人家纷纷邀请徐伯云下车小憩歇脚,享用丰盛的大餐。富商地主则是不遗余力地巴结着徐伯云这等有望高中的进士,生怕错过了孝敬的良机。
# ?, V" R$ F7 W9 ^4 Z5 B- P9 J
& V% r7 X9 H; D可以说,徐伯云这一路不仅吃住行无忧,而且还受到了沿途各色人家的热情接待。比如在武陵道上,有一富户竟然独自一人前来相邀,不远千里迎接徐伯云小住数宿,品尝了家乡的名菜美馔。徐伯云本是谦逊之人,但见富户如此殷勤,也就欣然应允,留宿数日。, ~) o" ^5 L6 x4 S$ d) N( G1 y7 w
, e. l6 C# ~" _ U( j8 p8 Z4 Z/ K* p. g1 U4 |
2 x. R8 B$ P. b6 m五、满怀憧憬抵京赴试9 F% v, p9 M( \! I( s1 g
/ s) A( k+ E* r) x
就这般,徐伯云历时数月,终于平安抵达了京城。一路无虞,不仅没有遭遇什么狼狈,甚至还获得了无数恩人的款待,这让他倍感温馨。抵京时,徐伯云已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对于即将到来的会试更是兴致勃勃、雄心万丈。
8 a% g- e. n8 z4 ^7 N
! M3 V" d# o: e; \: D7 K$ U京城并非徐伯云的首次踏足,前些年他曾获知名师召入都城读书,多有机缘在这里流连半载有余。而今重返京城,却是以一名参加会试的举人身份,心境自然非比寻常。徐伯云循着记忆中的街巷,循迹而行,不由沉浸于过往的回忆之中。- } B: S: J$ M4 v v
! W) Y! P3 l7 o1 ]6 E2 @! }那一年,他怀揣着对文坛的无限憧憬,怀揣着终有一日成为举世知名学者的梦想,满心欢喜地来到了这座举世无双的京城。虽说只是一介书生,却也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在这文苑之地绽放光芒。谁知命运多舛,他的名师却英年早逝,留下徐伯云在京无依无靠。最终,他只得收拾行装,带着满腔遗憾,再度离开这座城池。
5 f f1 v6 N J4 `& S7 p) j8 K, m: l' g5 d6 T
如今,时过境迁,徐伯云已是读书无数载,当真可谓融会贯通,对诗文浑然若浸鱼。借着会试之机,他再度返回京城,却是来拼搏一番人生大业的。虽说获取头衔功名已非徐伯云最终追求,但一旦得以在这会试之地大放异彩,抑或最终夺得魁首,那也将是他毕生最大的荣誉和骄傲了。
4 Q* {' R0 V/ y& V2 R- p( O/ S! ?$ K! w0 Z
徐伯云匆匆步入会试的考场,看着满座莘莘学子,个个神情肃穆、志在必得,不由感慨万千。转眼间,主考官已宣布题目,徐伯云拿起手中翰墨,镇定自若地在宫卷上书写开来...
& a' N, g5 p, L7 v) s! R% e5 A3 b3 I6 U% J8 c& p: N" v: M* T5 k&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