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堆集鏖战,中野啃不动黄维,刘伯承急电粟裕:再不支援就拼光了

[复制链接]
查看9639 | 回复0 | 2024-4-21 14: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48年12月,淮海战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原野战军将国民党将领黄维的12万兵马围困在双堆集,但面对装备精良的黄维部队,中野军火力不足,攻势受阻。眼看着伤亡不断增加,弹尽粮绝,刘伯承心急如焚,连忙向粟裕发出求援电报。然而,粟裕自身何尝不是难上加难?他真的能够腾出兵力,及时赶到双堆集吗?
& m& i3 A: I5 U0 g
5 p% J6 C- v! `+ }9 ]" N% r. o% d
双堆集鏖战,中野啃不动黄维,刘伯承急电粟裕:再不支援就拼光了-1.jpg

. U/ ]8 v* V/ d- x7 d3 K一、淮海战场的战略态势, `+ e$ W$ ?6 ?- W6 g
( L, }1 [( M, q6 ]! J1 u
1948年冬天,解放战争进入了关键时刻。在华东战场上,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联手,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猛烈进攻。经过一系列激战,解放军逐步掌握了战场主动权。9 {; k% [6 R, ?1 y/ n; i; A

0 l( c# N* L3 e12月初,中原野战军将黄维兵团12万人马包围在了双堆集地区,华东野战军则将杜聿明集团数十万人围困在陈官庄。从战略态势来看,解放军占据了主动,形成了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包围之势。9 k5 J+ P* _' X9 }$ ~1 B
! q% }# l( I# r, t
然而,从局部的兵力对比上看,实施包围的解放军并不占据优势。黄维兵团下辖第十、第十四、第十八、第八十五军以及第四快速纵队,其中第18军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第十和第14军也都属于陈诚的嫡系部队,战斗力十分强悍。85军虽然属于何应钦派系,但也是全美械装备,不容小觑。7 ]6 l' W- s  S) o# D
* C" N; t, I+ t& d* P4 ?
与之相比,中原野战军刚从大别山转出不久,重武器几乎损失殆尽,兵力也不占优势。能把黄维兵团围住就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现在还要凭一己之力将其全歼,难度可想而知。& j0 d8 O+ S4 y3 z: v( X' _4 N7 F! \

- {' I1 [8 v; I更令人担心的是,被包围的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相距很近,随时可能突围合流。在这两个包围圈的边缘,刘汝明兵团和李延年兵团也在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增援。一旦这些敌军合流成一个巨大的军事集团,解放军恐怕将难以招架。1 {2 t0 K% A, H) z- ]

0 h) M/ o( W4 e. S5 u$ ?面对这种态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先集中兵力,迅速啃下一块硬骨头,然后再去对付另一股敌人。中原野战军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先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力求速战速决。
6 P* y" g" y! x! ~5 f7 v; y9 d0 n9 u' C$ f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黄维是一位颇有军事才能的将领,他早就料到解放军的企图,因此在双堆集地区构筑了多道防线,严阵以待。双方在这片不足百里的土地上,很快就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淮海战场的战略态势,在双堆集开始急转直下,陷入了胶着状态。$ m+ `* k  X5 ]. x4 q5 n  l. G
1 y8 I9 e3 Y: e- q: ]+ m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战斗竟然会如此艰难和惨烈。解放军虽然占据主动,但在实际战斗中却处处受制于人。面对凶悍的敌人,火力的劣势开始显现,伤亡也在不断增加。刘伯承心急如焚,生怕部队就此拼光,但又爱莫能助。
9 m1 o% O- X  l, e( C+ H2 s& e8 L& _; Y, U! M& @3 J; V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伯承想到了粟裕。他连忙给粟裕发去急电,恳请支援。然而,粟裕自身何尝不是难上加难?他率领的华野正在围攻杜聿明,同样是在啃硬骨头。现在刘伯承又来求援,粟裕真的能够腾出兵力吗?, q3 P, `# o$ q: ?+ b

3 t; Y" A! U9 m+ l双堆集的战局就此陷入了胶着。黄维负隅顽抗,解放军攻势受阻,刘伯承和粟裕也为此焦虑万分。谁也不知道,这场鏖战最终将会如何收场。淮海战场的战略态势,也因双堆集的胶着而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 o4 ?! i$ l- d; ^7 A$ G二、中野对黄维兵团的总攻
% b( h  X0 S: n* g! ^2 p7 d
7 T; A2 ]# p( F! E# g6 t5 F4 \8 F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战军终于对黄维兵团发起了总攻。这是一场事关全局的决战,中野将士们都知道,如果这一仗打不赢,那么淮海战场的胜负就难以预料了。
$ R1 n) K  s  Z! Z
" o) K7 c0 P: J; |# {& M; X为了打赢这场硬仗,中野可谓是倾尽全力。陈赓、谢富治指挥东集团,向双堆集以东地区发起攻击;陈锡联指挥西集团,向双堆集以西攻击;王近山和杜义德指挥南集团,向双堆集以南攻击。三个攻击集团形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合围之势,誓要将其一举歼灭。- S; y: [3 i! {& H  a

' k0 a# c/ p, K3 j+ ]* O, t' |
双堆集鏖战,中野啃不动黄维,刘伯承急电粟裕:再不支援就拼光了-2.jpg

! ]9 A, @' K; S
. i/ p/ K+ ?8 g然而,黄维也不是吃素的。他早就料到中野会在双堆集发动总攻,因此提前做好了周密部署。第十八军担任纵深防御,死守双堆集;第八十五军向西南防御;第十四军向东及东北防御;第十军向南及东南防御。同时,黄维还下令把所有的汽车装满泥土,与坦克一起排成一字长蛇阵,构成坚固的防御工事。
7 T; ]4 a6 i/ S& w
5 _& z( y8 R. G4 @5 I" N双方就这样在双堆集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中野的攻势虽然凶猛,但在实际战斗中却处处受阻。以东集团为例,这是中野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但重火器也只有榴弹炮六门、野炮四门、山炮十三门、"飞雷"发射器十五个。由于炮弹不足,陈赓要求在火力准备时齐射,以造成瞬间火力上的震慑作用。同时他告诉冲击部队,榴弹炮只能打几发,等炮弹打完之后,前沿的火力要一起开火,使敌人不知道我军缺炮弹。
9 ~  A+ m* [( K1 T+ g. X: k1 f2 [
实力最强的东集团尚且如此,其他两个攻击集团的炮火就更加捉襟见肘了。面对黄维的顽强抵抗,中野将士们只能以血肉之躯去拼敌人的钢铁防线。战斗异常惨烈,伤亡不断增加,但攻势却迟迟无法取得突破。/ E6 v# k0 ?' |& e& O6 u
+ ~" ?+ k5 G8 t; Y! f
到了12月10日凌晨,攻击部队已经付出了2万余人的伤亡代价,但仍未能接近敌人的核心阵地。陈锡联报告说,纵队伤亡近四千人,有的连队只剩下几个人了,各旅各团机关和直属队人员已全部编入战斗单位。
- I/ k7 z- T: l, `
; m- A* ^2 l% l  e5 x面对如此惨烈的战况,中野将士们没有退缩,而是发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誓与黄维兵团血战到底。在双堆集的炮火硝烟中,到处都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上演。
/ g3 _1 s8 x+ U* [! v1 Q2 N: m+ r2 O
有这样一个连队,在冲锋中连长和指导员双双牺牲,剩下的战士们面对敌人的重机枪火力,毫不退缩,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冲锋。最后,这个连队只剩下了7个人,他们7个人端着仅有的一挺轻机枪,硬是冲进了敌人的堑壕。1 o: a2 q3 _2 j, |
4 P7 J& G9 G- @3 m% U# r
还有一个战士,在冲锋中腿部负伤,但他没有退下火线,而是忍着剧痛,一瘸一拐地爬到敌人的碉堡下,用手榴弹炸开了碉堡的射击孔,为战友们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T& h! t' \3 }9 L8 O
5 U& N9 D* H5 m- f5 y7 v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个视死如归的英雄,中野的攻势才没有中断。然而,面对装备精良的黄维兵团,仅凭血肉之躯是远远不够的。进攻已持续了四天四夜,伤亡已达3万余人,但攻势仍未取得决定性突破。
+ E* R' j3 |" `
  {7 e9 r4 k- L, J% i6 b5 E黄维兵团就像一块硬骨头,怎么啃都啃不动。弹尽粮绝的中野眼看就要拼光了自己的有生力量,却还是无法拿下双堆集。这场旷日持久的阵地攻坚战,终于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  i) b3 z2 k2 ^9 |' i
3 T+ s  J3 ~) K) p5 o
中野能否啃下黄维这块硬骨头?3万将士的鲜血牺牲能否换来胜利的曙光?这些问题,恐怕只有战场上的勇士们才能给出答案。在双堆集的硝烟战火中,一场殊死搏斗正在上演。胜负的天平,在进攻与防御的较量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 O3 l. [! d8 g9 U- D三、中野陷入困境,刘伯承向粟裕求援- ~! r; `' N: k5 ~- `8 r* _3 F+ `1 ]9 x
4 [8 R& y1 A- \
随着双堆集战斗的持续,中原野战军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进攻已经持续了四天四夜,伤亡已经达到3万余人,但攻势却迟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黄维兵团的防线就像铜墙铁壁一般,怎么攻都攻不破。0 m  L0 B" _/ ~( N
4 l. T: v4 R7 m: u9 \8 M: s& B
更令人担心的是,随着战斗的延续,弹药和给养都出现了严重短缺。战士们已经把仅有的一点口粮让给了伤员,自己只能靠着水煮野菜充饥。炮兵阵地上,炮弹已经所剩无几,炮手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却无法开火还击。
3 c6 j: G0 _* f& }- }# q) }& y
/ y/ W8 Q# W. O面对如此困境,刘伯承心急如焚。他知道,如果再不能尽快拿下双堆集,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3万将士的鲜血可能会白流,整个战役的胜负恐怕也就此难以逆转。  D8 H: G  B  H3 A& y! |. t0 p6 g- ?
: p" z# u# @3 K7 M  U6 k7 B
然而,让刘伯承更加忧虑的是,自己的部队已经被黄维牢牢地拖住,根本无法腾出兵力去支援其他战场。与此同时,华野那边传来消息,说是在陈官庄遭遇了杜聿明的顽强抵抗,攻势也受到了阻碍。3 `+ J! d" g7 c

$ ~; [  ~8 V7 f  k8 H% s  }刘伯承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两个战场恐怕都要陷入被动。他连忙给粟裕发去急电,详细汇报了双堆集的战况,恳请粟裕能够派兵支援。电报中,刘伯承语气十分急切,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山穷水尽的绝望之感。- E$ P. g4 q) l1 d0 z1 _

3 M' b4 S* b, H; F2 _* i+ ?# p( T
双堆集鏖战,中野啃不动黄维,刘伯承急电粟裕:再不支援就拼光了-3.jpg
. w% l+ i: V9 O1 j2 `0 [

: [2 V" b8 B, t, T( N"老粟,事情十分危急!我军在双堆集已经拼得精疲力竭,再不能尽快拿下此地,恐怕就要前功尽弃了。望你能够速速派兵增援,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
. g* T2 N7 V* l3 M: H% r* B4 ~( a9 X* H. R8 I' x
电报发出后,刘伯承焦急地等待着粟裕的回复。他知道,粟裕那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华野在陈官庄同样是在啃硬骨头,恐怕也是自顾不暇。在这种情况下,粟裕能否腾出兵力来支援自己,还很难说。( F1 a0 a* g  {' P: Z! k: s" t) I

0 l, r- V, t, s, U+ ^' d9 e然而,让刘伯承感到欣慰的是,粟裕很快就给了回复。电报中,粟裕详细询问了双堆集的战况,并对刘伯承的困难表示理解。同时,他也坦诚地说明了华野目前的处境,称陈官庄的战斗同样十分吃紧,自己也是骑虎难下。
0 A* Q  D8 B5 J. @6 Q8 T% _
7 n; ?! j4 {: W/ L2 L! o"老刘,你那边的情况我已经了解了。我们在陈官庄也不轻松,杜聿明的部队十分顽固,我们一时半会儿还啃不动他。你们再坚持一下,我尽量想办法给你们支援。但具体能腾出多少兵力,恐怕还要看战场的变化情况。"
. p4 G! [3 e2 q( Z' x( \% W1 j( T- b5 J. W( a$ G* M3 o
收到粟裕的电报,刘伯承心里多少有了些底。他知道,粟裕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既然说了要支援,就一定会想办法去落实。有了这个信念,刘伯承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一边给部队打气,要求大家再接再厉,一边密切关注着粟裕那边的动向,随时准备配合。
. I( l, I9 c4 G
( u* L& A* F' q, [0 C然而,让刘伯承没有想到的是,粟裕在发出电报之后,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他反复权衡利弊,思考如何在两个战场之间做出最合理的兵力调配。支援双堆集固然重要,但陈官庄的战斗同样事关全局,绝不能放松。
; r+ y. b7 Z0 v/ Q: P- k! x' x# s  `( @
粟裕召集参谋部的将领们开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有人主张应该以陈官庄为重,先集中兵力啃下杜聿明这块硬骨头,再去支援双堆集。也有人认为,双堆集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刻不容缓,必须立即派兵增援,哪怕是从陈官庄抽调一部分力量,也要尽快赶到双堆集。
) _# P+ r3 X* k4 T7 ^' ?
+ J0 |, h- F# o% _: l# ~1 W争论了许久,粟裕终于拍板做出了决定。他对参谋长陈士榘说:"老陈,从陈官庄抽调3个纵队,火速赶往双堆集增援刘伯承。这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完成。我们在陈官庄虽然压力很大,但还有回旋的余地。双堆集那边不行,刘伯承已经快要支撑不住了,我们必须尽快给他们送去援军!"3 i' C, l- Y- N# ~
' ?* ?2 J+ R6 O# y) O4 n
接到命令,陈士榘立即着手准备。他从陈官庄抽调了3纵、13纵和特种兵纵队,编成一个支援集团,兼程赶往双堆集。此时,已经是12月13日,离双堆集战斗打响已经过去整整一周。
3 Z2 f; Q- L4 \+ w
' ]3 O$ Y! e* h8 N' G. K% O$ X# b8 \0 u当陈士榘的支援部队终于抵达双堆集时,刘伯承几乎热泪盈眶。他知道,这支援军来得太及时了,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有了这支生力军的加入,黄维兵团的覆灭已经不远了。/ T7 m- k6 T7 j  u9 j; a

$ c0 c* x. {0 [果然,陈士榘的部队刚一投入战斗,双堆集的战局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攻势面前,黄维兵团的防线终于开始出现了裂痕。解放军抓住时机,发起最后的总攻,黄维兵团终于被彻底击溃。, a: J; S. }& D
$ W9 \- \' h' v! Z" X1 {
12月15日,黄维兵团全军覆没,中原野战军取得了双堆集战役的胜利。刘伯承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2 @% ~% S3 @# D2 z6 T# F1 ?6 {# A) c3 L% c: Q3 }
回想起粟裕的支援,刘伯承心中充满了感激。他给粟裕发去了一封电报,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谢意。"老粟,你的支援太及时了,没有你的援军,我们恐怕就熬不过这一关。这场胜利,是我们共同的胜利,是人民解放军的胜利!"7 a% S0 @$ n4 I( m
四、粟裕派兵增援,扭转战局
2 P9 b1 c2 J# _" P  M* J
0 f: U1 @/ l0 `: p3 f; g& t" _当粟裕做出派兵增援双堆集的决定后,他立即着手部署。从包围杜聿明的部队中,他一共抽调了3个纵队,分别是3纵、13纵和特种兵纵队。这三个纵队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部队,战斗力非常强悍。
0 R% I, D  y/ E" ?8 Z1 v' h8 a# }' u! M7 e. d
粟裕将这支增援部队交给参谋长陈士榘指挥,要求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双堆集,务必要在关键时刻赶到战场。陈士榘接到命令后,立即带领部队出发,兼程前往双堆集。9 [, Z! d: C* F6 R% q* E% J4 ^

3 V+ q% n0 [+ ~* Q! L
双堆集鏖战,中野啃不动黄维,刘伯承急电粟裕:再不支援就拼光了-4.jpg

& M- v% j* ]/ q7 q: v, t% P& f
: J. M2 N/ r' M: u/ T然而,当时正值隆冬时节,中原大地一片冰天雪地。陈士榘的部队要翻山越岭,跋涉数百里,其中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但是,将士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赶到双堆集,给刘伯承将军送去胜利的曙光。
& x4 P6 Q! @. w2 M3 }: V) d: P' v' {/ m4 E. j7 k5 V! e
部队在行军途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大雪封山,道路难行,许多士兵的鞋子都跑烂了,脚上冻出了血泡。但是,没有人叫苦叫累,大家咬紧牙关,互相搀扶,一步一步地向前挺进。
- n( K$ C/ I. K* ]& r7 F/ u0 ~8 f- ^$ @2 m8 \
终于,在12月13日,陈士榘的部队抵达了双堆集战场。此时,距离双堆集战斗打响已经整整一周,刘伯承的部队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陈士榘来不及休整,立即投入了战斗。' n9 ^% z7 p1 x0 W; o- \. Q1 X

. Z. w! u) w6 A* t4 |( E. ]陈士榘指挥3纵和13纵从侧翼切入,对黄维兵团形成了钳制之势。特种兵纵队则化整为零,深入敌后,打击黄维的指挥所和补给线。在内外夹击之下,黄维兵团的防线终于开始出现了裂痕。
8 f0 U3 H# u8 V4 i2 Q
- l: M% n% \- Y! A  t0 U& W" y中原野战军抓住时机,发起了最后的总攻。在新的攻势面前,黄维兵团的防线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接连崩溃。解放军士兵们勇往直前,一个堑壕一个堑壕地向前推进,将黄维的部队步步逼退。
- L4 R0 A7 l! }2 F3 }2 w" k
- m: U" z7 X8 P" ]到了12月15日,黄维兵团最后的抵抗也被彻底击溃。黄维本人见大势已去,只得仓皇逃离战场。他的副手刘戡也被活捉,黄维兵团自此全军覆没。
( [/ d3 u+ d3 a- i3 U! f' N0 N) I9 D4 H% g% k
这场历时半个月的双堆集战役,终于以中原野战军的胜利而告终。然而,这场胜利来之不易,解放军为此付出了3万多人的伤亡代价。据统计,仅陈士榘带去的增援部队,就有7000多人牺牲在双堆集的战场上。7 i# f0 q( _* ^; P7 f

2 y* t- K9 m; S0 N尽管代价惨重,但双堆集的胜利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不仅彻底粉碎了黄维兵团,而且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军将士们的士气。更为重要的是,这场胜利为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3 N8 G- ?7 Y0 [' e  Q- H9 Q3 T. H) W( b9 b
在双堆集的硝烟还未散尽之时,刘伯承就给粟裕发去了电报,向他表示感谢。"老粟,你的援军可谓是雪中送炭,没有他们,我们很难取得这场胜利。这是你我共同的胜利,是人民解放军的胜利!"# G+ `0 Z& h! \$ a2 e

2 ~. @# t0 u3 e粟裕收到电报后,也十分欣慰。他回电说:"老刘,这都是人民解放军将士们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我们已经啃下了一块硬骨头,接下来还要乘胜追击,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3 w2 b  N1 a4 }' B( A/ C" O% q/ h0 b3 Q  }2 i$ F
双堆集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淮海战场的态势。黄维兵团覆灭后,杜聿明集团成了国民党的最后一股战力。粟裕当机立断,命令所有部队向陈官庄发起总攻。在各路解放军的合力打击下,杜聿明集团很快土崩瓦解,宣告覆灭。
. T% W( w/ ~9 y1 U( X0 @) h- ^, ~5 I) ~0 u1 s) P
至此,历时两个多月的淮海战役,以人民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解放皖北、苏北大部分地区,为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F3 z4 n3 `# U$ ^

" O  \, `% n3 |8 D* Y  m! }" L; v$ `2 e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解放军将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不畏艰险,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场战役也充分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智慧和指挥艺术,粟裕、刘伯承、陈赓等将领们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始终掌控着战场的主动权。
4 C5 W+ j; I  u, K
! |3 H- H9 e" n+ \6 c双堆集,这个曾经硝烟弥漫的小镇,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符号。它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见证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堑壕,都凝结着先烈们的鲜血。
+ Q+ U1 S8 C6 ~9 w& b/ }
3 K0 l0 N- W# X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依然能够感受到先辈们的热血和豪情。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用鲜血开创了新中国的未来。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2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33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