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

[复制链接]
妮子156 | 2021-5-17 18: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简单,因为这些长辈不是在教育你。2 x  i) p  ]) W+ s
我们说教育有两点。! k' _2 v, t6 W9 P4 m6 ?7 Z
1,动机。
; j' ~) k. H6 l+ I$ q; K  \出发点是为了帮助你,教育你,也就是俗称师道。
9 P4 l  \# a$ d) i) I2,逻辑。" q5 j/ |) u! R0 r
教育你的动机确定之后,接下来说的话就必须符合逻辑自洽,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现实上的。$ l( G2 n3 S9 b( b0 P
<hr/>那么他们是在干什么呢?) w1 a: j' K: Y2 ]8 E# v  J
不好听的说,是在装逼。. _6 t4 n7 C! @. V: i- V8 q, W* g
他们的动机既不是为了帮助你变得更好,也不是对你的人生进行指点,而他们的理论也不够自洽,这种话语说出来仅仅是为了彰显封建社会孝文化给予的权力,也就是享受运用孝文化下的特权对你施压产生的愉悦感。* v: N2 k$ ]" y* P7 [+ {
所以你说你反不反感?你肯定得反感啊…别说你的长辈了,谁和你装逼你不反感呢?" M# v/ I6 @$ p9 n" [
至于大家常说的“比你层次还低的人教育你”这件事我不是很认同。) y- U: A" Z; [& Y9 V3 G0 @8 k
一个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和他的地位是没关系的(所谓处尊居显、人微言轻、都是诉诸了权威谬误)6 f: A2 P8 k% }5 t: i" G. P% G
我说1+1=2,和他说1+1=2是一个道理。) j% `' E4 X/ E! V8 J
况且许多人是真的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总结的经验,看似他现在地位低下,但实际上真的比你懂得多的不是一点半点。+ j4 }. s# s$ q
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动机和逻辑本身,如果他从一开始就真的想帮助你,那么他就必然要考虑到你的接受意愿,从而细心的询问你遇到的问题,然后设身处地的替你思考、帮你解决,那么无论他现在是不是比你穷,比你地位低,你都应当尊重他的意见,而不是随口甩出两句装逼的话语,那样你肯定会反感。
孤夜未央棵 | 2021-5-17 18: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年前,人们惊呼电视会毁掉下一代;10年前,人们惊呼计算机会毁掉下一代;现在,人们开始惊呼手机会毁掉下一代。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任何力量能毁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
我觉得,“反感”的不是“教育”,而是一些别的什么东西。
8 p$ n' J& n5 N2 `% z3 P$ Y8 K% R首先,教育的本质,不是复刻,而是唤醒。$ f4 g8 Q/ A1 h% _+ x
很多时候,人们都借着“教育”的口号,行着控制的本质。# N* I( f; z7 ^" S/ z$ w, i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1.jpg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自己主观思想和经验的传递,就像是DNA传递和意识传播一样,而这个传递,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三观不正。% c' m! |; F1 D- \7 r
通常好多长辈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不仅有局限性,而且并不可取。1 q+ d* t. v$ c' j# m1 s7 i
如果本身是loser的,他们自己的人生经验也很多都是不太对的;就算他们如今是成功人士,可是有些部分也少不了运气的加持,这部分很难复制。, r4 f' l4 h6 ]( Z) Y
所以,教育本身是具有难以复刻的特质,如果长辈的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启发,很多年轻人还是愿意接受的。, i; J+ i# c; \! e# k0 n. f& L3 I
2 s# N, b) k7 J
' @  G" J. b0 k
道理需要和实践相结合,才是道理,否则更多的就像一句空话。% f1 ?* V+ Y- k6 V( T. q2 ]  r
前段时间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很多道理都懂,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i- L1 t, q+ q  ?
“不撞南墙不回头”,有些道理你没有切身经历,就是轻飘飘的。: E1 Q4 a' Y6 {0 a1 M- e6 A& F
很多长辈确实是苦口婆心的希望告诉小辈自己走过的路,遇过的坎,尽可能的不要让对方犯类似的错误,只可惜,有些路,只能自己走;有些感悟,不经历,无法体会。$ y9 K5 a+ r& b# S: C2 |- Y- |
& _, C8 J1 j& u- R; W- g8 G

3 m1 q5 L  Q% b; O3 v6 G别说长辈们爱“教育”,你回想一下,当时上学的时候,有多少都是没恋爱过的讲爱情的道理讲的头头是道,而恋爱的人反而当局者迷的。
/ W% t5 R+ n- _/ P% y% d只不过,由于没有经历,他们的道理也只能是“道理”,感觉仿佛是冷静的“旁观者清”,其实理论如果没有根基,就缺乏了现实的参考意义。! c7 [9 D' ]6 |# w. B/ p# j
有些话,经历过后再看,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8 g, I( a& [* \+ ^7 [) e
+ Q& A$ A7 M4 i
" ~: e: |: `0 L) F有些时候确实是长辈为了小辈们不走冤枉路,苦口婆心的一遍又一遍的说,只不过,刺只有扎在自己的身上才痛,而有些你走过的路,对方可能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一辈子都不会遇到类似的场景,这个道理,也就变得“无用”了。
, V" N! ?1 b& x, h, ~4 I/ E' ~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很多道理,根本无法复刻;有些道理,只能是特定的情况下适用;还有一些道理,只能是道理,你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遇不到,也就没有感触。  t3 X0 X& R/ c) _9 u, v7 q7 @
从这个观点上来说,长辈确实有一个“为我们好”“怕我们受伤”的心,真真的。, c3 C1 X: p" b2 w/ k4 o! s7 |: v
只是,有些事情,真的只有经历了,自己感悟到了,才算是懂了。
+ P- n. j- Z- Q% o$ }3 ?- U; h2 S, ~! G/ u

2 A, U7 I9 Q" @, c其次, “很多教育”的话背后,其实有着看热闹,抬高自己的比较成分。
4 |) d: L; }" w$ E# t1 f过年的时候,我们大都特别讨厌亲戚那帮人。7 A, T' f( Q! T# J  l# z& j; o( h
“哎,小王啊,好久不见,怎么样,找对象了吗?”
; Z* q7 A8 j7 g. @3 ~& Y# q) G3 H4 [“每个月挣多少钱啊?”+ ^4 |, \' w& `3 s' j; N) [
“找工作了吗?什么工作啊?我和你说,我儿子可厉害了,现在是XX公司的经理,毕业那会,被人抢着要呢。”
, \) x) g; o1 d4 N0 I" {( `“啊呦,都老大不小的了,怎么还不找对象啊,眼光别太刁了,差不多就行了啊。”& |3 d3 A8 U9 |0 V- q6 ?1 N
“我和你说,去买点保健品补补脑子吧,看你家孩子学习那么差。”; H5 H: d1 N# `( J& e, z# f* b
然而这些微笑着的调侃背后,真的希望你们好吗?
: ]! Z: g2 g, p不了个是吧。
2 T" Z  Q: u/ c) ^) j7 s- \# d4 q% u+ q! A7 a7 C

/ _  \6 Z2 |. A+ H9 x2 T+ ^其中确实有人也就是没话找话,随口一问;7 d3 O: X% w5 P8 H3 k. e7 K
有的人是在关心,如果没有的可以帮你介绍看看;
7 M8 \0 v. Q* y7 ~2 @可是有的人,就是在看热闹,顺便比较,专挑自己厉害的地方和人家弱势的地方比。( I' E! o: i" j) |8 T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2.jpg 在比较的时候,尤其是得知你这个方面不怎么样的时候,更多的“道理”就会随之而来。
+ ^1 Q: K# ^  ^7 d6 u( X隔岸观火,根本也不会帮你,就是在调笑你,看你的热闹。
' E% a& S% o# `) L有些还甚至专门戳你的痛处,知道你可能已经大龄单身很久都没有合适的,自己也不想着真的给你介绍或者帮着解决问题,就给你甩一脸她的大道理:
. l* ?: O: X$ C& f' _" z! b/ C
“年轻人该结婚了,否则年龄大了就不好嫁(娶)啦。到时候没人要,可惨了。我和你说,我家远房亲戚有个老光棍(姑娘)..........”

( k, m! p" p2 O( Y- f& |. v& _
2 H2 @  T5 n! ~# Y# u7 ^0 y再次,长辈们的很多道理是具有立场和时效性的,有些因素造成了认知水平有限。0 ]8 B2 o0 y  F: \* @
俗话说,屁股决定思维。也就是,在什么位子,说什么话。$ d* J% g6 C5 O. t( b+ z! Q
高票答案中,确实承认有些长辈确实是在装,然而更多的是,他们的思维已经属于早些年的那个框框,不想跳出来,也跳不出来了。( Q2 m1 C2 ~/ K8 a$ C  _
正是因为有了那个思维框框,所以,他们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真的出了问题,而别人可能还在笑他们。
: ~5 D8 m0 Y  O# m如果他们有我们现在的资源,未必还会这样说话。
8 ~' l! X  Z+ j( {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3.jpg “长辈们”自己的道理可能仅仅由于他们那个年代特殊的角度出发,只是,现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爆炸的时代而言,有些片面,有些主观,甚至有些已经不适用了。
" C: n1 y3 m; {2 P  E  o( O现在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还是比较普及的,然而,在几十年前的那些大学生,可真的是稀缺的物种。: U2 `8 E8 B' ?" o7 X" }0 K8 f& a
只不过,他们虽然受到的教育,可是他们的眼界和认知水平和现在的大学生相比是非常有限的,而他们,在当时来看,确实都是好学的,很厉害的人。+ k3 |3 E8 D5 d6 Y  I; i

# X, L" b8 V% k5 ^% G2 ^
; l3 `1 \/ p, K+ t* s6 r什么时代说什么时代的话,要是你用长辈们的课本受到当时的教育,必然和现在的人受到教育出来的人对比,怎么可能同日而语呢。( C8 R: H1 t  L& \4 p* H" N
他们当时好不容易上大学,天之骄子,出来成才了,有了现在的地位和话语权,所以,作为他们当时的情况而言,确实感悟了不少,也经历了不少,吃过苦,也受过罪,所以,才有了一系列的“道理”,这些道理大都是当时的“感悟”。
6 e3 [) i5 P, G. W8 C而现在的人,由于过早的接触到了网络(你可以把自己当时用手机和电脑的年龄和现在的小孩子对比),思想和思维都不一定是一个维度的,就算是阅读同一篇文章,可能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和观点。" e/ V. E/ |, }: G  A, q
信息,道理,都是会落伍的。* I; G' q/ r5 v% K% g
( G# N2 N0 Q* }6 K; _. p( t  @
/ U5 ]' @4 |( z& i' _
因此,年轻人反感的不是“教育”,而是反感“被控制”和“不实用”还要勉为其难听着的被动状态。. K- u* U8 a+ o: p
要是教育可以有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双向性互动,可处于相似立场和视野的双向性交流,双方还能学习受益的,年轻人是很难做到真正“反感”的。
; v. @# J" k! H9 C
% q4 l" U2 J, V* K% o% M) K$ u以上,我是能靠颜值非要靠才华的 @国士九颜,我想用我的文字让每个人都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野鹤674 | 2021-5-17 18: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我们上一辈的整体素质偏低!这是时代造成的,并非有意诋毁我们的长辈。客观的陈述一下。0 k/ W8 y$ E; G: n
) }# ]- k) ]. r* i: V: }
我们的祖辈(爷爷辈)经历了什么?  建国,大跃进,自然灾害,上山下乡,“那场十年浩劫”,这期间他们这一代很难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跨度近30年,可以说人的最好的时光了。
/ f  e4 C$ {  ^, }' W- v- |
. h2 z3 _$ @" [$ e. l这导致他们这一代人害怕折腾,趋于稳定。没有良好的教育,他们很难突破自身的思想限制,同时经济的落导致他们的目标只停留在吃饱穿暖上。几十年的大环境固化了他们的思维。# S5 B4 d1 Y4 g6 ?4 W! K
; P% K$ D5 U  w% l# |; b7 \8 Q
同时,这种“挫折”导致了对孩子的无限溺爱。害怕自己的孩子“折腾”,接下来就“殃及”到了我们 的父辈。
. t; Z' K- s) e4 `1 ~6 s* E. A9 \9 S  F
那我们的父辈经历了什么?他们从小在父母的保守的严加管教下成长着。即使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但很多时候也只能是跃跃欲试,敢于吃螃蟹只是那一小部分人。同时,他们的教育水平比上一辈略高,但还不足以冲破保守思想 的禁锢。所以他们整体上依旧保守,但比上一辈要好些。2 I: Q5 Z7 U* W9 U: q) \5 w

' P* L! N; `8 u/ {2 I最关键的是,大环境下经济的贫穷和教育上的缺失,导致这两代人没有足够的自我认知和自省能力,而且喜欢强加于人。
) W6 u) R* `+ }4 e与此同时,他们又赶上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不适应年轻人不看电视了,都在玩手机,不适应出门买东西人家都不愿意收现金了,不适应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  他们经历了畸形的变革,保守的教育。在这伟大的变革面前,他们内心开始恐慌了。
9 z, _4 w, ^1 q% R. i( C# {! a2 T* P, z& V+ A
你都28了,赶紧结婚“+ z" V1 _" i+ V6 g/ H
做什么互联网,当个公务员多好。“" Z- i# e3 r1 M9 }
”都32了,还不生孩子?“
1 y' X9 P& S+ i8 T+ m7 z”你纹身干什么!和小流氓似的!“
+ R. o9 E/ S9 H3 k: N9 R, d! t5 l) a% ~8 l! o% B* c0 b9 ~
…… 4 n" Z7 L/ S$ _4 f! a, E, i9 x* x3 x
最后还不忘了来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
' O0 {0 M  c! j) a+ X3 h5 ^! u/ a
我们受不了。8 m6 p/ r2 ]# {0 f) O

) I# n; A" L8 h9 l+ L我们这一代人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有更好的教育,更开放的环境,赶上了互联网的浪潮,有更宽阔的视野,更高的追求。我们想改变我们的长辈,但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同时又不得不承受他们过分的”关怀。那是我们的父母长辈,我们没有办法不理不睬,只能反感的同时有些无耐了。- m5 o# [" \1 n
# c+ i4 `: l2 e) p( [% b# I* N8 A; E
那我们该怎么办?/ N9 M) `1 b  R9 b" M, j. L
8 }3 y( t9 X/ S" J) t9 p
理解,包容,做好自己。理解他们过去,包容他们的现在,并且负责自己的将来。同时引以为戒,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反感我们。
工痛味 | 2021-5-17 18: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吃烧烤可以不担心上火,吃冰淇淋不要忧虑肠胃,烧烤和冰淇淋就完美了。
! B# U/ _  O! Z, }3 z! _& C如果过年小孩子可以只收压岁钱,不用面对大人期末考试多少分的诘问,寒假就完美了。如果正月青年人可以安安静静地吃饭,不用应付亲戚有木有对象和啥时候结婚的“关心”,那么聚会也完美了。
/ u6 I  L2 C) h可惜没有那么多的“如果”,所以我们不得不一边给自己的杯盏满上一杯敬三姑一辈敬六叔,一边露出服务员迎客般的微笑虚伪地为侃侃而谈的长辈捧垠。他们总有很多作为长者的经验要传授给你,比如说“小明你听我说,男人不会喝酒在社会走是不行的”,“小红你听我港,大学选这个专业以后发展肯定6。”) [0 l: Q) l/ f( A/ A/ o
所有这些一年一度的谆谆教诲,都是他们数十年人生积淀的产物,很难直接讲哪句一定不对,甚至带入他们的立场,这些话都颇有道理。然而根本的问题是:
0 x# C2 G( I4 P7 C0 ^# {两代人的价值观念不同。
9 O" `5 Q& }9 x- ~3 Z$ s我们父母亲戚这一代人,大多数是从普通农村家庭走出来的,他们信奉朴素的价值观,没有太大的野心,生活容易满足,崇尚的是没事儿常联系的人情往来的关系社会。
9 \; j) V& Y3 [% ?' g) i6 a而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快速工业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过一大家族兄弟姐妹共同成长起来的经历,对情感上的认同多过血缘关系,更加尊崇世界的多元化和自由选择。
) b) k5 P1 d4 ~- C所以来自长辈的那些大道理,即使再言之凿凿,那也是他们经历过看见过的世界,不是我们非求不可的。大伯觉得过年群发土味短信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手段,但是他可能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比较喜欢简单粗暴的发红包,真正属于社交技巧的,是社交对象看重的事物本身。' n& F! L+ x" Q4 {3 Q$ ^5 Z
如果对方现在对群发短信这一行并不感冒,你的好意在他看来,可能是一种不重视的敷衍。世界在变,有些心意是好的,但是如果选择错了方式,对方并不能领会到。
5 [* V8 S3 `5 g当然,长辈的那些“教育”,也有水土相符的,比如让小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好大学这些话总不会错。但是吧,人对一切未经体验过的事物,其实是很难明白个中真谛的。
8 w3 e& e% E1 f$ U, n我高一的时候才开始打篮球,那时候正是发育高峰,个头过了一米七几,我姨夫喊我周末和他一块儿去打篮球。结果到了球场上,我完全不知所措,面对对手几乎是眼神防守,一运球就失误疯狂送分,我姨夫停下来对我说,“这样吧,你去篮板下卡位,年轻人总能抢几个篮板吧。”
% V% o0 a, ?. b9 d3 [, @5 M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对面比我矮了半个头的男孩子总能敏锐地捕捉到篮球的落点,后来我觉得索然无味只好说累了决定放弃。直到上了大学以后,我的球技才慢慢好起来,也懂得了如何抢球和卡位。只是那是反复练习每天傍晚投入时间的结果,和当年的“指点”并无多大关系。9 C- {" r: x9 O8 H1 O: p4 t! M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电影的话,长辈的“教育”可能是和你剧透了某一句台词,你没看完两个小时的片子就是没看过,不懂剧情转折,人物蜕变,也不会理解那一句台词的奥义。
9 i8 ]0 F7 F: F+ h  ?: k很多东西都是先有体验才有答案的,不是说你知道了某些经验,就能够机敏地绕过去,你以为你绕过去了,却不知还有另一个坑在等你。6 b! {- u( w. T3 E! U8 W- ?4 b# L0 |0 y
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通常是反感长辈毋庸置疑唯我独尊的口气和强加给你的价值观,如果长辈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怎么会错呢”的态度,相信没有人会喜欢的起来吧?! z# C+ [8 d9 d
反之,如果他在言辞之间给予过你足够的尊重,虽然和你没有太多共同话题,但是仍然尽力地用他的阅历和见解帮你分析,这样,即使你知道他说的不一定你,但是怎么着也不会“反感”吧?7 K3 v5 D7 X+ v! S1 ^4 B' @, B$ S
说到底,不论是亲戚还是朋友,不反感的前提都是交流平等。- z# D! {( H/ M& G8 s. S

* m& r# q& G6 w2 U) ^, g0 e! L5 _
& A1 y3 n( ~/ F( k0 b4 W- `% e: U% V2 B& M' C  \( z. O& m
7 K+ P$ `2 M, [" ?5 Z5 }9 h/ m; v
.
迷轻牙非冷 | 2021-5-17 18: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传统思想跟新时代思想的对立。7 f4 L" N, W5 D1 ^3 b0 Z) d6 g
; }& q8 u: }( a' R9 a  C
信息的高速传播的时代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的冲击,都让现代人相较以前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而长辈成长的环境将对闭塞。好比当年闭关锁国时候的中国,人们对一些外来文化是有恐惧感的,因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这样做是对的,这样想是对的,跟我相反的或者很新奇的想法就不容易被接受。/ g4 Y, F# X' o3 G
我们成长在互联网大时代,属于互联网原住民,而我们的长辈相当于是移民过来的,保留着旧思想,对于现在年轻人玩的玩意儿好多是不太理解的。在他们的年代,铁饭碗就意味着这一辈子吃喝不愁,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年轻人是躁动不安的,因为社会发展太快,我们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他们的年代,20岁结婚生子就是常态,所以他们认为你25岁还不结婚就是不对的,你会讨不到老婆。6 F4 r, h4 n2 B- d9 l$ e
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人思想就不像原来那样古板守旧,环境使然。4 F' l1 R9 X' h; i
归根结底,我们不是反感他们的教育,他们也并没有做错什么。两代人面对的是两个时代,他们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我们出生就成长在新时代,是思想上本来就有断层而已。
123459901 | 2021-5-17 18: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岁的时候,想要玩具店里的小汽车,妈妈说:“女孩子玩儿什么汽车,给你买这个娃娃吧。”
+ M2 ~) s! k4 n) r9 E1 ^
0 d; ?0 j, G# J( o7 F* }5 Z( s
$ V) M; N! H( U$ c六岁的时候,特长想要学习舞蹈,妈妈说:“学舞蹈就是吃青春饭,学钢琴吧。”: A+ z6 X% {$ H) V/ @( @/ p

. a3 v6 h0 ^! \3 w# k, d: f  |( x) M! F" F( G, E) k# e
十三岁的时候,喜欢一条蓝色的裙子,妈妈说:“女孩子要穿粉色才可爱。”我们买了粉色的裙子。, n+ H! Y1 G0 f" f

  B# F5 ?1 s4 q3 O8 J! R6 E1 y- {! `$ o
) f$ k: z9 C8 d( z4 W十六岁的时候,喜欢一个男孩子,爸爸说:“小孩子懂什么感情,赶紧给我分手!”  z' Y, h) Z2 M7 I, @/ }& t
/ f2 i" O9 V& l: t. `
% E! ?( q( H/ H
十八岁的时候,大学填报志愿,我想选汉语言文学。爸爸说:“学汉语要老了才能熬出头呢,你还是学教师,会计之类的吧,至少是个铁饭碗。”争执无果,填报了会计。
" I$ I  E* L: Z, y9 ~4 q% `! f1 x3 D! q
# h4 z4 v' i  A) c& d  L: m$ X
二十一岁的时候,爸爸问:“朋友家的孩子和你同岁,明年要结婚了,你有对象了么?”
3 l5 [# r9 e& B( m) G7 [/ `# I我:“我还想再读几年。”
# |3 M- w! e& w0 m6 m爸爸:“读书也行,以后找男朋友别的不要紧,要有车有房无贷款,最好能给你开个店。”6 g, i0 g" O, ]- @5 g8 q0 S& Y  F
妈妈:“长得不好看的我也不同意啊,得我相中了才允许你结婚。”$ @$ ]) O' N5 M: X6 z. p) R4 n: r

* B6 F6 |7 n3 O( S' s
. B: A+ f7 r5 |: ?) Q) G: P时隔多年后,有了足够的经济能力,却已经不再喜欢遥控的小汽车,学舞蹈已经过了骨龄,依旧喜欢蓝色的衣服。
( Z9 z9 Z, X2 D' b8 Z& k( {- \# m2 Z- d$ g+ @

3 H% _. k: P; O8 k! a. J0 e十六岁时喜欢的男孩子现在依旧喜欢,十八岁时想学的汉语言文学依旧是我的理想。
8 U% F8 e* E' r$ L, y4 R" k6 |! d0 B/ q7 V% O2 Q9 _" O$ t

, f, S4 J4 ?# D2 h只是工作,生活,已经不允许我再像年少时候那样任性的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 y" n9 }* O5 V
9 V. \: F. B' _. q4 D5 B+ {6 E; k$ C4 J' l% m0 H2 @
教育能够驱散蒙昧,我不反对教育,我只是反感,长辈自己为是的教育,反对他们给我安排好的人生。
; f4 X6 y4 _8 f& j7 @9 _. `$ N- G+ I- G$ k) W% X9 n

1 y4 e" G! X9 p1 X, @3 I, {那是你们想过的生活,而不是我。
胆小的蛐蛐啪 | 2021-5-17 18: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这些“教育”隐隐有着一些“控制”的意味。
0 v. K( h+ y% ^& a9 R有本书叫《不要用爱控制我》,我曾一口气读完,然后发现生活中居然存在如此多种类的“控制”:  ~6 ~9 H) j* }6 j. U

$ o3 d9 z* {7 l“你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你就是自私!你以为你很聪明,其实什么都不懂!”——随意评价别人;  }. f9 K( M, Z% ?
5 C( f7 a. E5 s( e  R9 S$ H

# a8 Y6 b. [2 j0 j“你要这样这样做,不许那样那样做!”——强制要求
8 \7 V! G7 r& d: v9 R3 ^  m0 ]+ X1 ~( t; t9 G9 _/ c: K; }6 [
' X) e* [5 u; f/ [6 O# Z
这些控制行为,我们当然不陌生,因为它们早已不断出现在我们的家庭中,还打着“我这么说这么做,都是为你好”的旗号8 z  K+ n6 \  l% B( a
* _/ \. ^( p% |; O& o5 D
( W! s% E  @& @
可是越是以爱之名的控制,越容易让人痛苦。0 ^7 ]" X( s6 A! K7 u4 @" Z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1.jpg
' g& w( }7 o! p$ G+ J  Q7 K
  L" K6 B4 Y% b4 J2 L. C# c9 ?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3.jpg 人为什么会想要去控制别人?
9 Z, F, p. W" u" e9 V/ C* J以爱之名的控制,说到底也是“控制”。那么人究竟为什么想控制别人?  P3 J8 u0 m0 Y8 L1 f$ |! l9 H8 B
通常,让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时候,就会想要去控制某些东西或某个人。很多人白天工作不如意,晚上回家拿老婆孩子撒气,就是这个原因。
5 f# K6 R1 Q% C
! @0 e  l7 _( y7 u  S
- R7 u& V  r, x( x8 f当工作、生活中出现一件突发状况,比如突然赔了100万、突然被辞退......让他一下子无法接受,就会给他的精神边界带来很大影响。当这个打击超过他的承受能力,以至于他无法从中摆脱,就可能临近崩溃边缘,处在失控状态。
. x+ K/ z" @  ~* z% u1 e  I' b; u7 r
! F2 U' j) U! Y. @2 k, X# m
这时他就会很想找到控制感,从而做出操控他人的行为,去侵犯对方的精神边界、身体边界。
3 {3 E0 W' C: R* b( |: ]1 J* P1 t7 V: @6 G: R; U  Y0 a3 N7 A" s  X

7 ]7 D. `9 ?6 F4 e/ x- O当然,突然情况毕竟是少数。
' R. z! o- b8 v, E6 Z8 q; M* K

0 O6 a0 p$ r# N5 y4 p对那些没有遭受灾难或紧急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表现出的失控和控制行为,比如“以爱为名”的控制,该如何理解呢?
0 B2 Z, F* `1 a其实在一段关系中,很多人坚信自己深爱着对方,只是做法不妥,以至于给对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N4 f; t% o% q! N) D/ W2 n: j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想采取各种方法,来迫使对方成为他们心中想象的那个人。
( S  ~) [) [, I7 B: l想要控制别人的人往往会感觉失控带来的恐惧感和无力感。他们需要控制别人,他们认为这样才能避免“分离”。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恐惧的根源来自“分离”,而用控制来隐藏自己的恐惧。( M" v6 m* u8 s. f! p' ~

3 X# O. ^; C" G5 a% e) L6 b; k# E0 X
越是偏激的控制者,越无法忍受失去关系。曾有一个报道,一个女孩在和她父母在大巴车站候车时,被前男友割喉杀害。对这个男孩来说,和女朋友的“分离”就是非常严重的失控,他杀掉对方,来阻止失去这个关系,来控制这场“分离”。
6 c0 J6 J! B9 ?: P- C4 n! C. D3 {对控制者来说,独立是不被允许的,你不能做自己,因为我不能和你分离。他们害怕自己一直压制的情感变得失控。' `! [1 }5 l, m6 W3 B9 m3 g
) F# G6 G! r) N" I2 Z
在好的关系中,你会被尊重,可以表达你的观点想法,对方愿意去理解你。而一段被控制的关系中,控制者害怕用商量的口气说话,更容易直接下结论,评价,指责你。
- I6 A# N7 l2 ^" H
) ?( i4 u. F/ W7 |* l$ Z7 s. G$ h$ I8 g, f, t' H0 ~3 b; A/ P
这样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且他不认可你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同时避免碰触你真实的内心感受,这是他们害怕的,恐惧的。因此他们也会经常反驳其他人的观点,“你是错的,不是那样,那不是你的意思”。
. z9 N0 t: t5 a. B2 M+ d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4.jpg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6.jpg 被控制,对我们会产生什么影响?
* X- r$ @; D! U3 Y6 `我的女儿的班级中有一个应该是智力较低下的孩子,班主任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那个孩子傻。老师作为班里的权威代表,她的好恶直接影响了所有孩子,女儿说,全班同学都会孤立那个孩子。
7 j2 ~; j  |4 r0 {我告诉女儿:“如果我是那个孩子的妈妈,我会很难过,很愤怒我的孩子受到这样的对待,智力低下是天生的,在人格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被尊重,而且还被侮辱,排斥,孤立。因为这个孩子智力偏低,所以他也许不知道怎样更好的跟其他孩子相处,他该多么的孤独啊。”) \: Q8 \+ l4 k4 C; w
后来女儿说她会主动和那个孩子说话,那个孩子有时候会对其他同学扔东西,发脾气,但从来不会对她这样。
" v  t+ G5 f$ S& K. S% T) p0 S, K5 `必须承认,长期被控制,是会对一个人造成伤害的。, O- Z! Z& Z' }8 i
6 t- q9 Z2 i* s4 M# g0 `7 F

7 d$ F, W6 @3 T' H  a; E5 J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四种功能:感觉,知觉,直觉,思考。正是这些功能,让我们拥有“自我感”。一旦自己的感觉,知觉和直觉被否定或扭曲的时候,人就可能处于一种自我分裂的状态。
7 v8 \6 P. b3 i! {" o  z2 F拿父母日常对孩子的控制来举例:& Z9 y$ M! m/ b# d: y5 s/ [
孩子摔了一跤,膝盖很痛,他哭了。8 X  j3 |# {" X+ O. _8 |% g' Z
然后父母对他说:“你没有受伤,哭什么?!你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也不怕别人笑话”。
# u  N: ]/ U6 b$ l如果孩子接受了父母的话,他就会相信自己膝盖疼的感觉是不真实的、不存在的。“我没有受伤”让他失去知觉认识。“没什么可哭的”让他失去感觉认识。同时,他会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好,因为“我只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那么他也会失去直觉。
5 P1 V- F' C! v$ M父母的这种评论,其实就是对孩子边界的一种侵犯。如果这些侵犯被孩子接受,会导致孩子迷失自己,屈服于他人的控制。如果长期受到这种侵犯,最终会忽视或无视自己的内心世界,长期处在自我分裂的状态中——
& [, m5 T* A' \! |' Q- F$ I! [甚至会抛弃自我,不再按照自己的感受来完善自己,而是依据别人的观点、评价来扮演自己,从外部世界来认定自己。同时,他们也会这样的方式对待其他人,无视其他人的精神边界,不去理解和考虑别人的想法。
8 ]5 n$ X# \' T" b当有人说“男人应该......女人应该......老公应该......老婆应该......你应该......”他便很可能在试图控制你,还会做出一副“他很了解你”的姿态。
2 H$ i1 `0 p3 Y$ x5 g4 m而对于“被控制者”来说,越是自信心不足,就越容易接受这种姿态下的外来评价。
$ h) y& B6 W6 u4 f! R希望你一定要记住,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 W4 ?. d9 A+ d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7.jpg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8.jpg 如何避免被“控制者”影响?
# e: s/ i& K1 Y% z/ D% {/ d, B
0 f" W) e* A' j4 m" n0 O你有没有真正认真的思考过这些问题:3 |9 ^, k  X0 I0 @9 i. Y0 @

. ~4 H$ j2 Z  g5 J9 k* l. L- Z+ y. H9 ?' F# v
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婚姻?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U1 d& t9 Z! k' B9 I' ^- {+ a8 m
0 I: Q" z/ g- z% x" T
4 O* i1 j) D, l: j
如果你不能清楚回答这些问题,也许就意味着你还不能清晰的自我定义。不能清晰的定义自己,就无法守好自己的精神边界,并且很容易淹没在别人对你的评价中,丧失真正的自我,从而容易被操控,被影响。4 u& Z" E+ l/ V' j
, E/ O% W3 `: f9 J% r

7 N, @! x5 d) q, _2 V- w9 J9 |反之,如果你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可以清晰的自我定义,你就可以在控制的人和谐相处,你就不容易被影响,因为你能设定好清晰的边界,在关系中游刃有余。
& U" l7 h- b* |- _' J
4 [2 S- T/ Y8 ~
4 q* z5 k& M6 x如果你的自我定义不清晰,就容易产生迷茫感,在很多事情和人际关系中会存在矛盾冲突的状况,还可能产生强迫症状。强迫症在是一个人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0 A$ b3 L7 L5 o9 x! X  U, U
7 y9 N0 r+ ^9 T3 T8 W, W
如果你存在这些情况,首先需要看到自己内在的冲突,不逃避,去面对。
) L/ W! a* a( h$ f
/ k3 s& ~! X# g2 t我有一个来访者,二十多岁的女孩,她有些强迫性的症状表现。我对她的理解是,她的内心冲突是在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与她自我意志之间的对抗,但她很难表达自我意志,拒绝,说不。& f9 V) o, B7 n1 P+ q9 i3 a6 Q
) ?7 a, P- E) g6 {9 ]. }
$ d& |6 [* U$ J& Q3 W
想要控制强迫的症状,其实是想控制内心这些冲突。但又往往会失败,因为这些感受和想法是需要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被整合的。
% d: y: z8 a1 W( @" @1 k
2 }# M8 {# c! t1 S/ X6 B/ U% _) N
这个女孩在我们工作一个阶段后,有一些想法:“我就这样了,我已经很努力了,咨询师也帮不了我”。她会质疑自己,也会质疑我是否专业,是否真的能帮到她。
8 U; \/ a8 G6 A) i, S
/ h+ \& M% U- k# |8 I* w) F
: n" H& Y& B" y4 |( l后来,她也告诉我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逃避。在她非常棒的勇敢去面对她的困难之后,她有更多反思和觉察,在咨询的过程更加主动,也能够更接纳自己。
$ F6 D# c0 L; G* w% A9 G4 t: C( G4 v) H
0 K) H6 D: n: a6 I

  b5 j- {' T( m& s  k8 M; o7 b( Z& E
任何人都无法也没有权利定义你,只有你自己。$ \" o6 w0 M; v' ^* G5 g; R
<hr/>+ ?% g0 \3 h6 a6 d4 p
8 _7 Y9 B7 @) R# G; O/ G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9.jpg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1 z2 h6 ~; l9 B9 ?7 ^+ L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http://jdxinli.cn/2ukmmb」
格瑞森瓷 | 2021-5-17 18: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他们的教导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 C6 }, W, M+ g$ ^, m) a
他们说的话对我们实际生活是否有指导意义,以及指导价值的多少,经常是摇摆不定的。
) H3 s! i) U/ p7 N/ M/ `: O: i" b, l我把这种教导称谓“薛定谔的教导”。
) i# a/ Z1 _4 i
# c- S* y. Y* f# u" L
4 P7 o1 U9 n3 r( a9 ^# e比如,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你二大爷喝得兴头正高的时候,对一旁正在上大学的你说:年轻人上大学没用,你看你二大爷我一个战友,人家就初中毕业,后来做生意发财了身家几个亿。
$ G. d1 s2 c0 X( D. K' v, {) A$ B5 c- J  N0 g2 ?; A. m

, Y4 n4 L+ t; R9 j6 r3 v你没得办法,碍着长辈的情面也只能点头表示教导的对,但是心里已经翻了几个万白眼了。
4 x" k& ~* z2 q2 x4 l! {2 D1 A) Z. {( t) N* Q# R) ^% u. K

+ [' w9 X, o& q0 `& ^5 |仔细一想,你二大爷说的话可能确实是真实发生的,因为他真有个朋友初中毕业就做生意挣了钱。但是,除了你二大爷外,你爸妈也有许多同学,你爸妈的同学中没读大学只能去工地打工的人,大部分只能漂泊在各地,哪怕这几年农民工工资起来了,也比不上你爸妈大学毕业后去医院和大企业挣得多。9 P. E2 }8 L4 q$ }  Z& k
所以你二大爷的那番话,有时候是真相,有时候又是屁话,处于两种不确定状态。$ {( N/ [' y8 U1 P* b! x, v+ _

0 }1 i" y) s  `' n; ^
: s& _  m* o. M: T0 c$ l0 A' N* m4 o然后你除了有个混的不好还爱教训人的二大爷以外,还有位德高望重的大伯,他是某211高校资深教授,有社会地位还能挣钱,也喜欢给年轻人一些指导。相较于那个跑嘴跑火车的二大爷而言,你更愿意听大伯的指导。
2 q. t0 T& r/ [+ W但是,他的话就一定正确吗?3 V/ g/ x3 b& R% G
大伯说,年轻人还是学个理工科好,文科类专业不不好找工作,那些动画啊媒体什么的就别碰了。4 z( {5 N# H/ ]1 ?
你一个思想开阔的女孩子,高考完了本来想学个传媒,但又觉得大伯说的有道理,于是在专业填报上写上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然后在大学四年过的生不如死,你失去了本来高中拥有的文采和自信,换来的唯一好处,是女生节时挂在宿舍楼下的、写上了你全名的祝福横幅。; @" V6 w3 o' h7 R
你面对这些标语本来心中有一堆话想说,可惜写出不来了。可是如果当初你选择了自己的初衷专业,可能你已经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批判文章,发到高校BBS和社交媒体上来申斥这个消费主义横行的社会对于三八妇女节的异化。4 A; |) G, o4 {! g! ^% S

" N6 }( j6 G8 d! W3 B* T  _3 G4 j
: \" B6 k0 _+ d+ E长辈们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的,他们总会有一堆的人生经历想要传授给晚辈,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决定的基因,他们如果不传授不教导那他们会觉得自己失职。) @' g( Q% U% I, x
但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我们自己心里要知道,没有什么知识和经验是绝对正确的,马克思也告诉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这个世界”。所以,无论我们接收到的知识和经验是来自于长辈、学校、还是社会,都要好好掂量下它们是否适用于我们自身。
6 i7 r5 K* `! F, n( q$ |- ?我们做数学题的时候都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要依靠一堆的条件才能得出,如果忽略了某个条件,可能结果就会相差的十万八千里。1 S7 a$ b" u: X: M) E: K1 Z2 G
在社会上,这些“外在的条件“更多、也更隐蔽了,而外界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往往只有一个结果和答案,比如谁谁的邻居儿子考上清华了、谁家的外甥去了什么单位又年薪50万了,我们不知道他们获得这些成果是依靠了哪些必要条件(比如智商、人脉、或者机遇),所以如果只是简单依样画葫芦的去模仿那些人的轨迹,有时候可能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 w2 U' w9 J+ @* g& n. |

) O( L- o1 C- g9 y. s0 o, ?2 I# G: Z0 ~" P( R
长辈指点不指点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能不能有判断力,或者起码有一个质疑的心,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并参考既有的知识去做出自己的选择。
  e! g- e0 _" @) D
3 ]7 a+ ]& O, Q. c( }; {* n" F; E1 d+ M: D7 [. S
' e9 c1 C* @4 f
& c# A9 y7 L2 |0 W8 s
________________
, T9 {8 i: o3 y' Q, x欢迎学生朋友关注我" t4 h0 r- E) P  P

* b) g) m% i' q1 ^
, ]# S0 j5 l9 Q: ~7 B, G: p' d( f. {: w; O9 Y* r1 f9 A3 W
" {8 H  V; z( u/ {$ l- Q. s7 U6 s4 s* a
.
老马识途40 | 2021-5-17 18: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至今依然人人耳熟能详,但对父母长辈的话视为无用在今天非常流行,其中的原因正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吗?今天我们就从为什么老人说的话在今天没人看重了,来看看今天的年轻人到底要不要听听老人言。7 A( a% `+ f  H9 C
《史记·匈奴列传》“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孟子》有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两个记载反应的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现象,一者认为老人无用给老人吃特别差的食物,尊重强壮的年轻人;一者认为老人非常尊贵年纪大了要穿好衣服,年纪特别老了还要给肉吃。吐槽一句,今天吃素的非说传统养生学是让老人吃素养生,应该是匈奴传统养生学。
1 ]% t- f0 w9 v0 _这背后固然有文化原因,但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也在造华夏和匈奴在对待老人的态度不同。孟子在的战国和司马迁在的西汉时华夏处于农牧商工交杂的经济结构,但农耕大于游牧, 且有明显的社会分工。
9 c, j" e$ ?6 }/ K# e: |' t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1.jpg 农耕以及工匠事业都需要知识,老人哪怕再平庸也在几十年的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知识,这些知识让老人的地位变得非常尊贵,这也是为什么“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原因。匈奴则不然,游牧社会的社会分工不多,关于游牧的知识可以快速传承,老人缺乏体力又没有足够知识才会导致匈奴“贵壮健,贱老弱。”
) x$ C$ {! ~7 r& R; T( Q6 O而在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逐步的摆脱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比如说以前喜欢宣传中国地大物博,说白了就是农业和资源开发的经济方式。但在今天宣传重点是科技和创新,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家。生产方式的变迁让老人的知识变得无用,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会落后于时代,在年轻人看来不仅无用甚至有害。: p4 a0 H1 ]* T( X# ?$ i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2.jpg 从秦朝开始到改革开放在这近两千年的历史中户籍管理意味着限制人口流动,也就是说以前的社会是一个完全的熟人社会。但在今天大部分年轻人面对的是失踪多年的老同学突然出现不是借钱就是结婚,当然结婚也是要你份子钱。当然给份子钱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和送钱没区别,因为份子钱的根基也在熟人社会,只有稳定的社会结构才能支撑起这种互相给钱的习俗。
$ d4 {" I1 a) K8 V) D6 D熟人社会的消失导致了老人的人际关系乃至于为人处世的一些方法对年轻人来说用途不大。这些才是为什么今天老人说的话分量没以前重的根本原因。但我们依然要尊重老人言,这不是在说孝或是感恩尊重等品格,出于这些大家完全可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上老人说什么都听,背后依然;此处是出于老人之言依旧有用给出的建议。
2 E5 \3 d; T& ]# W# c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3.jpg 在今天这个社会人际关系和经济生活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人还是人,这也就导致老人对于人性的体验至今不会过时。哪怕是再口头嫌弃今天年轻人的老者,曾经也是年轻人,他们在人性上走过的弯路,今天的年轻人九成九依然会走。熟人社会再怎么消失,如何对待朋友、家人、工作、上司、同事的人生经验依旧有效。
2 _9 H7 \" L4 u3 l8 a- b所以此处给出的结论是关于经济以及依赖熟人社会的告诫年轻人的确可以斟酌之后再决定,但关乎人性这个不变的话题,老人之言非常值得重视!
爱立克欠 | 2021-5-17 18: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好的教育是家长解放自己,同时也成就了孩子。父母不能围着孩子转,而是要做真实快乐的父母,达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 V0 J+ U9 r9 I8 v5 k在中国人的育儿中,我发现有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家庭一旦有了孩子,全家人的生活,就完全围绕着孩子进行。( p# J8 m/ |: c% @& ?& P  z
下班后,不管多累,都得辅导孩子写作业,或者陪孩子玩;周末也不敢轻易约朋友,得陪着孩子上辅导班;连难得的年假出游,都要选个适合孩子去的地方。这种全家围着孩子转的方式,不仅父母会精疲力尽,孩子也得不到足够的空间成长。那父母们应该怎么走出这个怪圈呢?
" a5 U8 `( j+ c/ ?5 k0 u* N/ q全家围着孩子转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很多父母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又应该怎样走出来? 4 U, h: E. Y. M7 h8 Q0 J6 Z' g" n
1、密集母职下的教育困境 $ Z9 n, g9 a. _" s' f9 W4 E# ]* M
* l' R+ R$ @2 G' U/ n# I
这种全家围着孩子的育儿文化,其实学术界已经研究很久了,并且有个对应的概念,密集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也叫密集亲职。
( W4 u( O/ o) D( q+ c  J这种育儿文化有三个特征:第一,以孩子为中心,一切选择都是孩子优先;第二是,父母全方位地对孩子投入时间和精力,认为在孩子身上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而且越多越好;第三是,父母和孩子荣辱与共,孩子的成功就是父母的成功,孩子的失败就是父母的失败。5 t. R9 m. f/ a
研究发现,密集母职并不是一种好的育儿文化,一方面会损害照顾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孩子成长,因为它挤压了孩子自己的成长空间。2 J+ V1 _* z/ t& ~8 a* [
我遇到过一位妈妈,洋洋妈妈,她就相信「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因此她对洋洋的照顾非常尽心,无论孩子做什么,她都花时间陪伴在一旁,也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妈妈。因为她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职业发展,也牺牲了很多娱乐活动。每次孩子成功的时候,她就特别高兴,觉得自己这个妈妈做得很好;同样地,孩子失败了,自己也会很内疚。这就是典型的密集母职的教育方式。 7 l8 w: h' X1 P; o! p; A8 V1 Q
但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她发现,当她在旁边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孩子会做作业;但是她一走开,孩子就不做了。她觉得孩子的自觉性特别差。
3 s3 _7 H4 \) q* J) `! T- l6 s0 o同样的问题,洋洋的说法不一样,他跟我说,如果妈妈在身边,他就要按照妈妈说的做;当妈妈不在身边,就是他的自由时间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妈妈不盯着的时候,你还认真学习,那不是傻掉了吗?这样做的话,就永远没有自由时间了。( i# S' @) ?" ^# ~/ E0 ?0 R$ ^) l/ |
洋洋的话其实很有道理。在密集母职下,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长的空间,被父母的严格看管挤占了,所以要找一切机会抢回自己的自由,这才出现了妈妈眼中的「自觉性差」的问题。
  U9 d% G. Q2 t( l8 {2 z/ g密集母职不仅损害孩子的利益,同样损害照顾者的利益。比如说,过去能做一手好菜,已经算是一个好妈妈了,但现在,对好妈妈的要求太高了:你要懂营养学、心理学、语数外学科、互联网技术等,有关孩子的一切你都要成为专家;不仅如此,你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经纪人,能帮孩子进入好的学校,找到好的培训班、兴趣班。但绝大多数妈妈都不可能做到如此完美,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觉得疲惫不堪。如果换成爸爸是主要照顾者,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 C' t, |6 |! U$ ^8 q" F' ^- s其实,密集母职背后,跟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离不开的。过去,我们说把孩子「拉扯大」,父母的主要责任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偶尔在孩子犯严重错误、或者兄弟姐妹相争时,出手管一管。在那个年代,由于孩子多、物质又匮乏,能把孩子健康养大,解决一家人的生存问题,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父母的职能。 8 ?, \+ J0 e# X( t/ Y: b1 a
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普及和物质的极大丰富,每个家庭常常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成了「小皇帝」,父母和祖父母成了服侍人员。我们从「喂养」文化,快速进入了「精养」文化中,形成了密集母职文化。
% ^8 O- A. u* q& R所以,反思密集母职文化,我们一方面要给予孩子更大的自由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也要解放父母,让父母在能力范围之内做到平衡。
* T4 }7 ?3 _8 r7 K2、父母需要提供不同的爱
/ f& h$ b) a* I# L& B. H+ M1 D5 _9 c' {( r5 ]
那么,想摆脱密集母职对两代人的束缚,父母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G4 F3 }: y8 j- N7 L* `
首先要知道,父母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的。好的父母要学会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把握好自己在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3 m" F4 E* N4 Q; a' H! ?
总的来说,父母主要要扮演三种角色:引领者、陪伴者和跟随者。 3 o* O/ Y7 }- ~. n
如果把成长比喻成一场足球赛,无论父母愿意或不愿意,都会经历这样的角色变化:从孩子刚出生到 3 岁以前,父母更像守门员,是引领者,帮孩子抵挡各种飞来的球,守住健康和安全的大门;孩子进了幼儿园、小学后,父母更像是一位教练,是陪伴者,父母已经没有资格上场踢球了,要靠孩子自己;而到了孩子上小学高年级或初中之后,父母更像是啦啦队员,是跟随者,在一旁鼓劲欢呼。在孩子不同年龄段,父母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不至于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都围着孩子一个人转了。
2 y$ @7 w5 W) B/ T1 N$ m  f# c除了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父母角色不同,爸爸和妈妈的角色也是不同的,这样才能互相分担压力。以前,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 之说,这其实是一种民间智慧的结晶。说的就是孩子既需要有条件的爱,也需要无条件的爱。' G5 l* H2 a0 U7 [& Q/ _8 l( o# Y
所谓有条件的爱,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和我很像。」有条件的爱有消极的一面,孩子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赢得;同时它也有积极的一面,正因为孩子可以通过努力赢得爱,所以这样的爱是孩子可以控制和支配的爱。4 P, p8 F+ r( ^$ f" p* ?0 {) [
所谓无条件的爱,原则是: 「无论你是什么样子,我都能接受;无论你成功与否,我都为你提供休息的港湾。」
6 _- P& R" S: h! ?3 ^1 a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都是必需的。无条件的爱,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有条件的爱,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孩子必须克服这些困难,才会得到爱。它也要求孩子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后果,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改变自己。简单说就是,无条件的爱让人有安全感,有条件的爱让人奋发向上。
" k0 F- B& L" S% i9 W- ?# y. h- [因此,家庭中应该有人扮演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的角色,接纳孩子;也要有人扮演给予孩子有条件的爱的角色,要求孩子表现好才能得到肯定。没必要追求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同样的观点,父亲和母亲可以有不同的爱的方式、爱的表现,只要不相互否定、相互攻击就好。
" M) U$ w- Z& u9 I0 q# G但是,父母代表的爱,不是和性别有关,而是和各自扮演的角色有关。在传统社会,一般是母亲给予无条件的爱,父亲给予有条件的爱,但现代社会这种性别角色分工已经被打破,所以父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协商,确定双方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爱。
3 t. K' W: Z3 _. l! @9 K# P) @这也就要求不能出现丧偶式育儿的情况。父母双方,特别是父亲,都必须参与到育儿中来。0 \5 b# o( V9 j% B2 T% u" b3 T
一方面,孩子的成长的确需要爸爸的参与,这对孩子有好处;另一方面,这也是从爸爸利益出发的选择,如果小时候没有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爸爸想跟孩子讲讲人生道理,想要影响孩子,孩子根本不会搭理。, @: p, y! V- h; |, j! D( _
孩子愿意听父母的话,常常不是因为父母讲得多么有道理,而是因为孩子和父母关系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但如果孩子从小和父母关系不是很亲密,到了青春期后,父母的话对孩子常常是没有影响力的。所以,如果父亲过去和孩子没有亲密互动的基础,那之后也很难对孩子产生影响。
, T, I5 f; l/ P( J8 G$ c; \1 D. P, f3、总结$ a7 y  O, R" s. [' R* ^

7 C. r+ R: o( W' z7 n全家围着孩子转,这种现象在学术上叫做密集亲职,处于这种育儿文化下的父母,会一切选择都是孩子有限,会全方位地对孩子投入时间和精力,还会和孩子荣辱与共。
. h4 ~5 W9 w9 z; B1 c这种密集亲职文化,不仅损害孩子的利益,同样损害父母的利益。要想跳出这种文化,父母要学会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在不同阶段,分别扮演好引领者、陪伴者和跟随者这三种不同角色,不和孩子互相绑架。同时不能「丧偶式育儿」,父母应该做好分工,一个给予孩子有条件的爱,一个给予无条件的爱,这样搭配才不会累。6 L) H0 K% R9 L: b% ]- Y
态度: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态度,做真实的父母?) t. h6 S( h4 W& c' z

3 c3 _5 O1 K- X/ O1 f我们做父母的,有时候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在孩子面前,很难做真实的自己。
  @: _- E  u$ A具体来说,有两种情况是很常见的:一种是,当孩子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我们心里想批评,甚至惩罚一下,但又担心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就选择硬着头皮虚伪地表扬孩子;另一种情况是,当孩子的行为让我们产生一些负面的感受和情绪时,我们也不敢表现出来,必须得让自己显得很平和。
2 Y! l* }0 l) g# Q7 J3 T0 ?4 ~但不论是哪种情况,不但我们做父母的装得很累,孩子也不会因此受益,反而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虚伪而产生误判,进而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 _& \' |' M- E8 P, I$ ]+ z: i/ l1 v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父母要怎样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和情绪,真实地做自己,既没有心理上的负担,孩子也能接受。
! v0 H7 t2 `% `# U) m# u简单说,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两个角度:一个是怎么去正确地表扬或惩罚孩子;另一个是,当孩子行为让我们产生负面情绪或感受时,应该怎么处理?
9 i% J! z5 Q; n! p9 I- M1、不虚伪的表扬,不过度的惩罚! a9 ^3 }* ?5 D" h( O- F8 V# o

5 R8 P6 ^5 ]' X. t% c为什么很多父母既不敢批评,又不知道怎么表扬、鼓励孩子。0 u/ _+ j; h( a" |# K/ D+ A8 R
这种情况,主要从西方心理学的育儿理论涌进中国开始的,父母间突然就兴起了一股不能批评或惩罚孩子的热潮,似乎只有表扬孩子,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而批评和惩罚一定是迫害孩子的。 $ I0 S5 D4 ]1 z
但是近几年,又兴起了不要「表扬」要「鼓励」的风潮,似乎表扬也是有问题的,搞得年轻的父母都不知道怎么办了,批评不行,表扬也不行,只能鼓励,但是专家又没有说明怎么鼓励,于是大家都不得不调侃自己: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不太会做。
4 U3 q* X* y, ~1 V1 w基于我的研究以及对父母们的观察,我一直认为,要做真实的父母,表扬和惩罚都是需要的,但是要注意,我们不要虚伪的表扬,更不要过度的惩罚
. z" j; |0 c! L, s1 V- ~  @" }虚伪的表扬,就是那种违心的、为了表扬而表扬的行为。明明这个事情孩子做得不怎么样,父母还去表扬。比如孩子随便画了一幅画,过来问你:「妈妈,我画得好不好?」你说:「宝宝你真棒,你是画画天才!」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认知错误,以为自己真是天才,不需要努力就能做好,等到发现别人都不这么认为的时候,就不能承受了。
% F8 b* ?3 `, h如果孩子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知道自己做得不好,结果家长还在肯定他说「你做得真棒」,那他会觉得妈妈一点都不理解自己,自己明明已经很弱了,妈妈还在讽刺自己,他不仅不会受到鼓舞,还会觉得力不从心。. M% @" x, R1 M* P
更糟糕的是,父母的表扬往往成为控制孩子的一个套路,孩子小的时候很吃这一套,但是慢慢长大就会发现,父母的表扬都是很程式化的,而且背后常常跟着功利的目标,于是表扬就失去了作用。/ ]0 g. A3 h/ a4 p
比如,父母和孩子讲,「宝宝这个做得真棒,但是这样做的话就会更好一点」。小时候,孩子很高兴,可是时间长了,他发现父母的重点其实都落在「但是」上,前面的表扬只是个形式。于是,孩子会产生对父母的防备心理:你每次表扬我后面会不会有什么目的?孩子一旦看破父母的目的,那后面的教育就很难有效果了。
& g! F" s* @% S那应该怎么做到不虚伪的表扬,又不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呢?
8 U7 Z2 c$ w8 C- K一方面是,当你真的觉得某件事情他做得很棒,再去表扬他,并且详细说明为什么你觉得好。比如,你觉得孩子做家务做得很认真。你就可以赞扬得更具体一点,哪里做得好,比如,衣服叠得很整齐,而且叠完还自觉地放在了柜子里。这样孩子就觉得你的夸奖是真实的。
$ M" T; I; ^( I' b1 @- J7 o另一方面是,你如果觉得没有那么好,那也不需要批评他,只说你觉得还不错的地方就可以了。 + D- g" Q, a; F( D3 c2 F
比如,我儿子 5 岁时,根据老师的要求画了一幅画——美丽的草地,画完后,兴冲冲地拿给我看。我看了,觉得那个草地画得实在不怎么样,花朵也都歪歪扭扭的,但他画的那些雨滴还算比较均匀。于是我说:这些雨滴很均匀啊,看上去是雨天的草地。儿子一下把我视为知己,说:「我花了好多时间画雨滴,最后都没有时间画草地了。」
+ y" C' a) @3 w1 ]/ c" ?0 K/ s4 O' v所以,父母不要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赞扬而赞扬,而是要真实地把自己的部分想法有选择地告诉孩子。 : T# d7 \# x" ~2 A: C+ e& E
而所谓的过度惩罚,就是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失控去惩罚孩子,而是应该事先告诉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什么惩罚。当孩子真的犯了错时,就可以跟孩子讲,之前已经约定好了,现在做错了,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2 b, [2 E! y- V; i( w( w5 r4 B6 J
但很多父母不会提前做好约定,常常是孩子犯错的当下,因为情绪失控而惩罚孩子,这对孩子的伤害就会很大。甚至孩子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父母一追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孩子说不出来,父母就更生气。这就是在过度惩罚孩子。
5 ~" Z8 y$ A5 K, @2 ~2 c( u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0 O3 j$ Y3 V$ [! ^4 D
????App 内查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