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

[复制链接]
查看8845 | 回复0 | 2023-10-11 10: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作者姓名:北美留学生观察 ID:collegedaily
' P$ W* d5 D! }2 Y原出处:微信公众号& \, @4 J1 O0 K/ A5 ^
原文链接:“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
, E* y* U0 z- s. `

$ Z) K6 u1 _) B8 c8 T% W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1.jpg 9 {- v4 E. a' t7 _* V# y, \0 |' u

, S" l! B2 C% A3 X来源  | 闲时花开ID | xsha369作者 |  刘娜
' h4 [3 W! H& ^  W& b. m9 Y: R01
, T- ?, r7 l/ Z  @" `. x如果,你见过足够多的人,听过足够多的故事,阅历过不算短的人生,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x$ C7 D8 S  c& y, Q7 z
在中国,一个人,最痛的伤疤和最深的牵挂,都是家。
2 O3 [" ^2 o" Z2 N& M, i家庭和父母,兄妹和孩子,夫妻和责任,亲情和矛盾,离别和回归,伤害和治愈,几乎无人能够逃脱。2 V6 i9 Z4 T% O# v' U3 i
把家庭看得太重(不管是爱得太深,还是恨得太切),是中国人普遍都有的“病”。3 z/ D1 i4 r$ h9 [  }. s
只是,普通人的“病”,因缺乏流量,被掩盖在生活的泥沙下,成了鸡毛蒜皮或家长里短。
* e0 H' ]! T5 K; [. h2 g8 n8 X而特殊人的“病”,因自带光环,被推到公众的视野中,成了舆论热点或亲情话题。% F& _* R( Q0 q! [& H
比如,之前备受关注的“母亲病危,失联20年的北大博士后拒绝回家”的事件。2 e$ m2 d( u# k& o9 e

1 K1 }0 }6 U2 b$ n, I. r( n02' x1 g9 e" Z. b
北大博士后事件,起源于江苏当地媒体的一次寻找:; p+ B$ u2 n, t& Z8 O2 W
病危的常州母亲郭巧娣,吸着氧气躺在病床上,晃动着枯枝般的手,对媒体记者说,在走之前,她最放不下的,是她50岁的小儿子——王永强。) F# r. ~* n+ E

5 F" k( K7 g1 ^5 h5 ^9 T6 |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2.jpg
* S5 N. L3 M1 d1 \5 g  I! s2 Z( K6 F' M) C. U7 e) @, `
王永强病危的母亲
4 H. e7 o; p+ n& G# j" z
; }. a: ~5 }- i" @+ i* [! ?1969年出生的王永强,出身底层,天资聪慧,自幼就是个学霸。8 [  P% r! U9 k) |" O5 @6 g7 i1 O2 m
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考取了中科院的博士,后又在北京大学做了博士后。
8 M2 K, \% o; g$ E3 F6 {5 E
, `0 n( q# I- ?; V) g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3.jpg 3 b' z  P. V- l: z  X% x$ [% [

) U/ J+ K' Y) R1 |1 ~- J4 s王永强年轻时照片& a( s& O% m6 O" ]- m) s4 f: V
6 {" V# ]  z$ R
1999年,王永强博士后毕业,和妻子一起出国。+ E% v  J, u3 |/ }) p0 Y
据父亲王纪生说,出国的前一天晚上,王永强还给母亲打电话:“妈妈,为了工作的需要,明天我就要带夫人出国了,我过两年就回来看望你们。”7 U# G) J; r% q' j
结果,这一走,20年杳无音讯。
  ]# _. N6 q- O' u6 q: K父亲王纪生说,这些年,他和老伴都步入老年。老伴身体越来越糟糕,每天在家都哭着想儿子,说走之前要见儿子最后一面。
, K9 D3 j8 f- @9 [$ w& ~父母还拿出,王永强在读博士和做博士后期间,写给家里的信。这些一直保存的信件,仿佛证明了昔日亲情的温煦和畅通。
/ K) L4 P% |& t, e, p+ {1 ~
# ]9 C* N6 X+ w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4.jpg # o0 q2 f8 P/ _4 ?

+ B/ T( _) i6 A9 l王永强曾给父母写的信
1 p& W( _  R4 b6 e/ i$ m
4 L  I: s7 r0 S0 N7 R  W王永强的小舅舅说,王永强出国前,他赶到北京和外甥见了一面,受到王永强和妻子的热情接待,大家还一起吃饭合了影。$ y: `! D/ d; [8 j5 I1 I- y: t6 J
出国伊始,王永强还和家里报平安。但后来,就渐渐联系不上了。
9 F% d$ p; c% V1 `$ G! D" y3 g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5.jpg 4 p) O5 T0 b9 ?3 w  ]
, V6 F; ~5 d; A$ R/ b% |
王永强和舅舅的合影6 t" r$ m8 c0 n8 l

. {: b* z* ]4 q半年后,家里人辗转找到王永强的联系方式,他态度极其冷淡,随后失联。
: _! J# t; _  F' ?, v为寻找王永强的下落,父母找到他的老丈人,却被告知王永强已经和人家女儿离婚,“请不要再来骚扰”
! y# l  [1 b" G寒门贵子的王永强,缘何在远走他乡、遭遇婚变后,和家人失联?" `4 Z8 r2 ~7 e5 u
他遭遇了不测,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 f! d) G- t: P: v
& ~& L3 c- o1 P; x03
' H3 k5 H7 p$ p0 ?  C, Z0 `( O7 a12月3日,在媒体传播和网友扩散中,王永强被找到了。' Q, }/ K6 k9 [' c
如今,他在美国亚特兰大工作。只是,听说家人正发动媒体找他时,他通过中间人传话“不要再找了”。  r) b! P# h8 Y% t( T
当被问及老母亲病危,是否会回来和老人见最后一面时,王永强只说了7个字:
; N) p8 q  I$ I7 m3 P' u( q- u“清官难断家务事。”! i# j. o. a+ I6 a, w& M5 Q* p3 I
对于这个经由别人转述的回复,王家人收到后,也说了四个字:
: k4 k  K8 Y: N1 L( ?3 k  F+ h“失望至极。”
5 t3 }) n* b  K# j$ m# X& H$ s2 g3 d: n. w' M' v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6.jpg
) \/ h" h! t. @* y# N0 r. D
6 a6 z, U) Y& V, q8 w( l: b寒门贵子,远走他乡,失联20年。母亲病危,亲人哀求,他却不见。
* A; x2 J6 ^; e9 \这个交织着北大学子和原生家庭、病患亲情和孝道伦理的话题,很容易被推上封面新闻和头条热点,让不同处境的人们找到自己的槽点和投射。
1 ?/ D" k. w. Y, V, H& Z* [有人诅咒王永强“读了那么多书,却丢了良心”,有人讽刺“中国父母皆祸害”,还有人感慨“我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所以我不劝你选择大度”。& P7 c$ y0 r7 F+ t# }3 `
更多的人是像我身边这两位朋友一样,认为这个反人性的事件,大概率不像媒体报道的那么简单,肯定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 T" P3 y7 I' m% y8 I
# ^4 Z  j/ ~; f* v4 Q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7.jpg
% U* z1 F9 u  }1 |3 F+ V( r  l3 U6 C1 p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8.jpg
3 f. b% O% n4 m+ l$ n 身边两个朋友的观点$ b7 p6 V/ [) x) A& V0 |3 A$ o
菲茨杰拉德说:
4 c: @* M/ P; l) I5 ~% f9 w3 n/ e, ~一个成熟的人,是同时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做事的人。
6 }2 a% f  r0 c# l$ j* ?% N" G所以,下面,我要谈谈另一个北大男生王猛的故事。6 F% X7 Z: L5 K$ Z% F) D2 c

; V, L/ ^+ p! a/ p8 a0 r( ^04+ ?! H$ d# ], l; V4 |' G8 F
2018年2月,北大男生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引发全网讨论。
6 e# t8 ~# Z% \" U7 b% \王猛,是个化名。) x* x+ I! o3 x, g( E1 G
或许说,它是出身寒门成为贵子,但被原生家庭所伤,至今都无法突围的所有孩子的统称。
1 q* x7 s) ~2 F0 ]1 i! t8 O; @" I在那封长达15000字的控诉信里,王猛说,他自幼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成绩就是数一数二,曾是四川某地的理科状元,考上了北京大学,就读的是最好的专业之一,本科毕业后考上美国排名前50的名校的研究生。$ p8 N  c: ~; J5 m" N

5 L& \0 v; V7 y* ^, ]; ~7 U; Y* `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9.jpg $ n: N$ Z8 L( W; R% L; i; H
王猛当年的控诉信* e7 u, E$ b( x  X# C' @5 n
但,在这光鲜和荣耀的背后,是他一直疼痛滴血的成长:
0 O# v; s3 A& P1 q  q从小到大,他连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利都没有,所有衣服都按照母亲的喜好来置办。: j9 K2 H; H6 M" B# Y6 K9 }
一切学习、生活,都由父母把控。他任何越出边界的行为,都会被阻止,遭到严厉斥责。
' V$ u5 p+ W" ]0 o' c父母从不关心他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对他在成长中的一次次“求助”视而不见。
0 y+ s* \' o( n, {6 R小学时,他因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取笑,亲戚群嘲,父母在场,却无动无衷。
5 R" j- V' d- w3 g$ c高中时,他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糟,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 E/ o" }/ c9 ~7 L毕业后,他决定出国读研,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安排“老朋友”照顾他。他与这位“老朋友”合不来,父亲却依然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
6 _/ B2 h' s& x/ M为彻底摆脱父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不回复父母的任何信息。
2 l! z7 X( o- i  H% ^7 z
. g* t. b( X- o2 E3 \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10.jpg
) o% A$ X: U. X% [6 c9 s! B. P- I! Z( [8 }5 p3 ?% J9 P
“如今,而立之年,我依然内心敏感,不善交际,犹如一个情感上的孤儿。”
* j* S" N6 [4 I王猛说,长久以来,他都是家庭肆意操纵的受伤木偶,亲子冲突厮杀的受害证人,父母拿去炫耀的道具面子。# U4 I8 L+ x8 o8 y  m
唯有和父母决裂,他才能做他自己。5 t% I$ d# f5 p7 X3 t
只是,面对他的控诉,他的父母又是怎么说的呢?: d" G. M# e7 h; d. j* l5 |! v' ^8 ^

( m2 Y1 W, Q; \7 V8 X05
6 W- A. _2 [* @“真搞不懂,他为何要揪着过去不放?”7 ~* x/ [0 M% p( a0 _0 W
在王猛的父母看来,儿子从小学到大学,都很正常,有什么问题都会和他们交流,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抗争。
! p5 b3 g9 t9 j2 _; s! @, f甚至初到美国时,还主动和父母说自己的情况,但不知为何,渐渐地,他就不和家里联系了。2 L6 H+ Y+ X: g( ?1 ?/ D- Q- q# F4 k
父母分析了儿子王猛和家里冲突的几个转折点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3 j0 H1 V( N0 P- F
但凡儿子情绪爆发最激烈的时候,都是他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遭遇不顺的时候:6 K* |& ~6 |5 K' p, \4 {
比如,初到北大时,碰到比他更优秀的人;毕业后,工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到美国就业读书后,遭遇一系列歧视,去看心理医生。
5 f& r8 N+ i% N" ^3 o5 }, P“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把什么问题都迁怒于我们,我们做错了什么?”" X0 t6 l+ _  D, L( M7 u
父亲老王委屈地说。
; d3 i8 A. _/ h" C% T: o已经成年,仍突围不了原生家庭的孩子;已经衰老,却无法靠近亲生孩子的父母。
8 P; i+ m! w9 [* O" v从王永强到王猛,从北大博士后到北大毕业生。, j2 i5 T% i9 y; r6 u$ P
除掉这些极端事件的概率,摘掉“北大”“状元”“博士后”“留学”“出国”的标签,这一场又一场的亲情战争内核,其实一直也在我们生活中上演。
6 g: N" o5 v3 i只是,没有被报道罢了。
4 e6 e2 E0 j2 a7 `+ t$ g" ~- q' `
/ |8 X7 F1 b$ h  p* b06
* W& I. ]( Q7 f2 o$ Z因为工作关系,我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倾诉,关于亲生父母和原生家庭,关于童年治愈和亲情之痛。, l+ K+ b( K% d/ c! c0 W
在我看来,不管是王永强还是王猛,不管是江苏的王家,还是四川的王家,不管是新闻里的北大毕业生,还是现实中我们家门口的技校毕业生,都不免囿于血脉和亲情、养育和期待、孝道和纲常,陷入这样5个误区:
! V& ]8 T* Z9 t4 p7 T9 ~( a+ n* J1. 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 |6 s1 e; d# V* r
为什么看似越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和父母决裂?!
" k3 H$ U5 u! ?# @* l, K( Y0 l* O是他们读书读坏脑袋了吗?是他们行走名利忘了爹娘吗?是他们自己有本事嫌弃父母愚昧了吗?
  S! m, L1 g2 x$ m1 h$ Q不是的。
! d$ I" J* I( U% y除了舆论爱炒作名校毕业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走出去的孩子,特别是底层出身的孩子,来到钢筋水泥、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丛林社会后,几乎每个人(其实就是每个人),内心都发生过激烈而动荡的战争。% k4 l! s7 R& g5 R3 V  _8 \6 [
战争中,个别人挺不下去,倒下了。$ C7 F8 o8 w* u3 R
大部分人,挺过来后,在自卑中重建信心,在受伤中学会自愈,也开始审视源头和出身,走上治愈和救赎,进而确定:! U0 b" I5 O% A7 q
自己以前所承受的、经历的、遭遇的,不少是错的,或者是需要反思的。0 _3 h+ @" e3 D' z
每个人都不是父母的期待和面子,而是自己的主人和里子。
$ [: `2 W1 h* ~. R* S6 \* V( \' o$ h. G  b; O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11.jpg
0 Y& R' P7 f% O' j9 G( E6 X* c9 z: c' X- [  O4 g, k
但,仍停留在故土的父母,依然生活在一成不变的认知和桎梏里,将走出乡村、小镇和小城的孩子,看作自己的荣耀和附属。
4 c* u  V; G5 @# h父母的这种期待,在孩子远走他乡、沟通不畅、遭遇坎坷、甚至走投无路时,是无形的压力。
5 \$ d7 D% D5 q) u$ a5 ?0 d: N甚至,让一些孩子,在无法自处中,产生深深敌意。. s: b2 l, R3 Q+ n2 m4 R. _/ G4 e  S' l
走出去不愿被控制的孩子,和留在家很难成长的父母,他们是亲人。
7 r6 P, I+ j5 i# s6 ~但他们的认知和灵魂,早已归属两个世界。( j: G3 C- R+ U0 e# K7 D
这是很多亲情之殇的导火索。
7 u! z) Q" ^3 r% M: X) k' L* B9 ~8 {2. 我是你的父母,不是你的主子。
( e& z! b2 o4 N% K- h如果说,在汉字中,哪个字最沉重,我觉得是“恩”。
! V  |* U: F8 t+ k7 g% w) A/ Q“孩子就是要报恩的;父母养了你,你就要报恩的;父母对你是有养育之恩的。”
! I. c/ c* o7 u: E* |+ _2 t这些老话,都是对的。但对的道理,也是需要辩证看待的。! S1 L, J4 W7 t1 C
不少封建家长式的父母,高高在上地一直给孩子灌输“我养了你,你就要报答我”的观点。
# I$ Z7 T% ^* l- {; {! Z这样的结果是,让他们的孩子,要么一辈子活在负罪感里,不得舒展;要么一辈子活在逆反中,视父母为灾难。
/ [4 c' _; b; g* {2 P这些父母,从不觉得:生养孩子是我自愿的;孩子来自我,但不是我的附属;我真心爱孩子,孩子是会感觉到的。0 D# Q$ ]; X7 ~+ }
但,他们的孩子,在成长中逐渐明白:
! b& Q2 u* G  ?$ Q3 ~, i& w真正的爱,不是你一遍遍以恩人的姿态,强求我回报你。
+ a6 F1 r, H0 a/ A5 q( S! |' X  r7 v, {$ b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12.jpg
  p9 Q. {7 F# w8 G6 C
' Z* T2 q+ B7 h% f; S4 z3 l( g养育之恩,不必说,应记得。
$ r  O) [& W: ~. c" S* q+ }& w" P所以,我们生活中,就经常上演这样的镜头——+ h0 X7 q: V6 K% U7 {6 s: c% [. E. N
父母:“你别给我丢人了!”
/ h6 B2 S. b& Z孩子:“我只想做我自己!”; F' c. Q3 m# N& F9 [2 h6 \) f
父母:“老子养了你,你就要听老子的!”& `% L0 }* ^2 v4 R
孩子:“谁让你生我的?你和我打招呼了吗?”
% I8 I# u8 y; q8 e" _父母:“你太没有良心了!”; D5 }  z; T6 S  T* d% d# ?3 r
孩子:“都是你教的,你从来没有爱过我!”8 j8 C# x/ H" d7 K  Q+ T
养育,不是一场索取回报,而是一场相互滋养。( M5 g' o. p9 C3 A: s0 V/ n( V
我们不打招呼地把孩子带来这个世界上,就要爱他如初。父母不辞劳苦地把我们养大成人,我们就要爱他到老。* n+ E2 F( ]0 x
前提是,我们在真正地爱,而不是控制。1 @9 ~& H: O- q0 Y
这是大多亲情战争的悲痛点。: W: S2 i0 u2 ^7 w; x) m5 r% i
3. 我是你的亲人,不是什么完人。" \# S0 J% ^) [' v2 f
如果,有一面镜子,能窥见每个家庭,我们终将发现,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没有优秀完美的孩子,没有从无冲突的亲子关系,也没有从不争吵的亲情。: z0 w3 {' S# I% U' q6 D
为什么,出身大致相同的人,有的幸福好运,有的命运多舛?
% G/ C. X- K. v. v7 ?! f; \除了运气,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有没有成长。
6 b+ s7 M( K( ~( t# U. _成长,不是接纳父母犯的错,不是原谅父母留的伤,不是把自己伤痕累累的出身,美化得金光闪闪,也不是对自己糟糕的过去,感恩戴德。3 p' D4 y$ o& S7 ~( a0 p( K, E  V+ V9 U
成长,是我们看见父母那代人的局限和伤痛,不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不在憎恨中毁掉自己的一生;
- b7 m) }( E; A2 v成长,是我们看见父母的问题,知道原生家庭的伤痛,所以最终选择勇敢突围;
4 a7 Q2 b: U/ E" M: V9 Z0 _3 i" A3 y成长是,我们用一路努力,把内心的阴影小孩一步步带到阳光下,让快乐和美好越来越多,让明亮和丰盈越来越多,多到足以穿透过往岁月的黑暗,并最终学会放过自己。3 D3 x  f3 M  x# F1 W
而接纳自己,才能创造世界。2 {+ w  X( @, F2 I6 i
这是突围原生家庭的必经路。. P' w# O: V3 k* U
6 A8 T$ f. Z7 ]1 ?' Q+ R
“出国之后,我拉黑了父母”-13.jpg / f! q/ W" z6 e# I" f+ J
( a6 ?! h8 r5 d$ y' }
4. 我们是一家人,也是两个人。! S+ H( i: ^* ]) z. W- p+ l
亲情最大的问题,就是浆糊心理下的边界问题。" v$ T5 ~" K% n4 W
你是我的孩子,所以,你得听我的;你是我的父母,所以你得对我负责;我们是一家人,所以还分什么你和我。+ V! W! K0 H' ~. i' T: c
这些认知,都是把对方当作附属,而从来看不见一个独立的人。7 G* X3 h. O8 i( d) Q& E7 R( B
当那些被父母当作面子的孩子,把父母视为仇人,一二十年不愿相见。当那些被孩子啃到老的父母,忍无可忍,将孩子告上法庭,我们终将明白:
+ X) y/ L# G6 Y, G# a9 d$ i7 }* y( `& v尘埃落定,泥沙退却,往事如烟,我们最终要看见的,是一个鲜活的人。# O- \/ c9 [  q* _  ^# o5 Y
我们让那个人对他自己负责,我们在放手中让那个人做他自己,我们在尊重中让那个人忠诚于内心,我们之间,才有爱可言。* _2 f0 G- o+ b5 x
这是一切亲情矛盾的爱之道。
: O% R) c1 u5 d* [7 p3 F" a5. 我爱你,所以我强大了自己。$ A9 m' O7 t% k
心理学上有句话说:那些捋不顺和父母关系的人,其实很难过好这一生。+ E$ T# _% {, A
这句话的深意,并非让每个人向父母缴械投降,而是说,生命是一场因果,无法厘清源头的人,也很难圆满余生。
5 i2 _& [% Y9 a# L" @; y厘清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因为看见自己的来路,知道自己受过的伤,吃过的苦,作过的难,遭过的罪,所以学会了好好爱自己。
4 }9 Y& P# R" x在这深深的爱里,你觅得平和与柔韧,理性和慈悲,舒展和成长,勇敢和自信,进而去爱他人,爱世界,爱众生。1 O4 \* h5 b4 k: y- S
然后,强大起来的你自己,站在一个春暖花开的高地,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树,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2 i& I- T4 ^- C8 ~1 T
本文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7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