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的读者去哪儿了

[复制链接]
查看7653 | 回复12 | 2023-5-9 23: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者》的读者去哪儿了-1.jpg

& y0 u: X; _/ ?# Z1 F4 ]' u7 q# S
! v9 f5 v+ `( u6 W3 v文 | 老鱼儿0 g5 `/ h+ c+ ]' T
编辑 | 杨旭然
. ^6 N2 B5 S# \在A股资本市场的角落里,躲着一家与众不同的上市公司,身处文化产业中大名鼎鼎,几乎每个人都看到过他们的产品,但却在时代的浪潮汹涌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遗忘。纵使无人不知,却又无人记起。
) R9 {) `, w* J它上市之初市值一度高达200亿,但很快就暴露了自己缺乏成长性,难以支撑高估值的事实。在不断收缩的行业领域中,这家公司仍在坚持发展,曾经的主营业务已经收缩到极低的业务占比。1 M+ I; g5 j: X$ k, |! P- U! |7 ^
这家公司就是读者传媒,就是每个人都看过的那个《读者》杂志的母公司。现在,这家公司更像是个甘肃本地的教材教辅公司,而不再是那个曾经大名鼎鼎的、面向全国读者的《读者》杂志。9 b' \2 G. v$ }9 t; L. X& L3 `5 I, L
和《读者》情况类似的,还有它的同行,来自武汉的《知音》。这两家过去一个时代中人们精神营养、文化消费的代表公司,如今正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是人们不再需要那些文章了,而是这些文章、内容已经变成了人们更容易看到的网文、视频。
8 H$ h: s4 o: U相比纸媒行业的衰退,读者传媒能够凭借杂志以外的收入支撑起40亿左右的市值,已是不幸中的万幸。8 S0 p; r" Q' N0 O

' j# b9 y- @! u7 }  e$ B$ ^2 y5 j* f
《读者》的读者去哪儿了-2.jpg
8 \7 }: q' L- q- P

- P# P* C# B/ {0 B

' o5 d* }& l$ E! a9 L$ A1 E* I, x/ u- f0 I
01 读者冷落,知音稀疏
4 z1 T% W2 h" {8 P! F3 @4 ]0 |0 t( b4 P7 s# E9 i: J
读者和知音当年火到什么程度?8 p4 \" d! \. a; i. ?( ~" S4 K8 J
《读者》原来叫《读者文摘》,创刊于1981年。两年后,总刊印数就突破90万份。后来,由于和美国《读者文摘》有名称上的纠纷,改名《读者》。2 a; o. Q& X9 |( t
但改名并没有影响到《读者》的销量,1994年,《读者》年发行量高达400万份期刊。4 r% D! v8 f! L  t0 l9 X1 f
十年后的2004年,400万份的发行量已经变成月销量。《读者》还创下了“中国和亚洲第一期刊、世界排名第四期刊”的神话,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n+ {% J3 Y8 x6 d
另一个王牌期刊《知音》则成立于1985年,快速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知音》在1991年利润仅为99万元,1992年猛增达到223万元,1997年更是提高到3200万元。
; U6 z" B7 `1 `& l+ r. ^根据知音集团官网介绍,《知音》杂志创刊号即发行40万份,当年最高月发行量突破100万份,以后逐年攀升,月发行量最高峰达到636万册,高居中国第二、世界第五。
; e) \* b5 ^+ I
. R* c0 U7 ]3 S: u! q
《读者》的读者去哪儿了-3.jpg

( W/ q, b. H3 a& \8 P$ t《知音》还成了天价稿费的发起者。长久以来,《知音》以高额的稿费,吸引到了撰稿人投稿。20世纪90年代,在《知音》上发表一篇稿件,起步600元。而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5年全国平均工资约为5500元,平均每月工资收入为458.3元。2000年以后,《知音》稿费涨至千字1000元-1500元。2 ?+ [) J% ?9 d4 g
2014年,已经叱咤风云二十余年的《读者》和《知音》先后加入IPO阵营后,争夺“国内期刊第一股”的桂冠。后来《读者》胜出。历经波折之后,读者传媒在2015年于A股上市。/ A$ m) _+ b7 M: S% d
彼时,《读者》和《知音》均已疲态尽显。; M" F/ q( b9 }& l; n) f2 u. V
根据知音集团2014年的招股说明显示,2011—2013年,《知音》发行量分别为4578万册、4090万册和3238万册,分别较上年递减5.13%、10.64%和20.84%。. y- `  b  ^( b4 R: y6 I0 n
读者传媒当时的招股说明书虽然没有提及《读者》的发行量变化,不过其中显示,2013年读者传媒教材教辅销量为9125.98万册,销售额达2.6亿元,而期刊销量为8899.24万册,销售额为2.08亿元。教材教辅已经成了公司的第一大业务。1 `5 Q% `! R3 F5 Z
曾经启迪学生思想智慧的“读者”,开始协助学生们刷题了,显然这是当地相关部门为了支撑这家企业正常经营而付出的努力。; a9 r" b. S7 `) M
自此后,读者传媒以《读者》为代表的期刊业务,再也没有过翻身仗。, }8 Q- u, q8 r
根据历年年报显示,2015年至2021年,教材教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37.95%增长至47.26%,而期刊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则从2015年能与教辅教材分庭抗衡的33.53%,萎缩到了2021年不足教辅教材一半占比的23.43%。
9 H2 G$ @9 o) C2021年财报称,《读者》的月均发行量为532万册(含数字版),同比增长2%。但相比2006年《读者》杂志898万册的月均发行量而言,已经是昨日黄花,凋零枯萎。# e9 g4 @, }0 y
作为“中国期刊第一股”,读者传媒上市后曾经受到市场关注,其股价一度飙升,最高涨到78.5元/股,但截至目前其股价仅余不足高点十分之一,市值也仅有约36亿元,和最高峰时的近200亿元相比,蒸发了约160多亿元。
5 ~% N' S; ]9 E$ b1 \而知音集团则因为未上市成功,并未有后续的业绩披露。不过根据知音传媒集团官网显示,“近几年来,受互联网新技术、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报刊陷入严重衰退之中。”“知音集团关停了知音印刷一厂、二厂,休刊了三家发展无望的报刊,优化了产业结构。”6 G: u% z. V4 s! D
此后,知音集团办起了报纸,开起了学校,大力发展教育,甚至还涉足物业、家政服务、会展、影视等多元业态。
, Q1 q* e, A( Q# I02 鸡汤易冷,擦边火爆
: h) Q8 B& f* X: V2 ~% p0 C# c
0 @$ d- `( e1 A3 e《读者》《知音》都属于我国早期综合性期刊的典型代表。这类杂志创立于改革开放之后,成长于人们物质生活刚刚开始丰富的90年代。% a- p! q; P0 N9 s2 `
那时的中国,面对开放的世界,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还远未跟上经济建设的奔跑。这就像一个青春期开始发育的孩子,肢体迅速强壮,但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当躁动的灵魂无处安放时,刚刚出现的“精神食粮”,随即就能迅速占领文化高地。
* V# l1 Q$ ?  b1 ^, z, N其中有两种典型的“精神食粮”。* r- Y' T  F( ?2 [/ `
一种是鸡汤。8 t2 x) C* a8 y: t: f
如果说那个时候的期刊杂志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并非奇闻怪谈,也非名人轶事,而是心灵鸡汤。1 d1 U; b2 Q& b: N
其中以《读者》为甚。) [3 B( k) W  @* @/ }+ i2 {
如果说读者是中国鸡汤文的鼻祖,恐怕毫不为过。* _7 K' a( x8 v' k
《读者》的文章除了一些知识科普类的内容,最为吸引人的莫过于以阐述哲理、凸显人性关怀为主要内容的“美文”。这类的文章用词优美、隽永,通过简短的小故事,来点出一些具有可回味性的哲理,使人若有所思。这也是《读者》长期被视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的首要原因。
/ A$ M2 k: m% d( r另一种是擦边文。5 m5 P6 H' w/ W
所谓擦边文,类似于报纸中的社会新闻,但突出的却是其中人性渺小的部分,经常在低俗的边缘游走试探,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
8 J$ N7 \: L! f. a: k& B) w虽然知音集团官网介绍,《知音》杂志坚持“人情美、人性美”的办刊宗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5 i0 `) ?2 K7 T. N0 g* K
但在广大读者看来,《知音》们最大的吸引力恐怕并不在人性美,而在于那饱受争议的知音体描写出来的“人性丑”。
# u- {/ e- W8 H2 c, S, n* b2 r1 ?! }什么是知音体?简单地说,就是标题党+擦边文。
& j* v6 l% G. O. @& h7 T* N2 b( x打开知音集团官网,查看《知音》杂志电子版,虽然已经是2020年,《知音》的标题已经比以前收敛不少,但还是能从字里行间品出许多曾经“知音体”的味道。比如:
+ s" }/ D% j6 \7 Q) R
《单身女镇长另类交易:爱不能落袋为安,钱可以》1 s% o7 I  G. q4 T
《毒舌女怼服男社畜 这爱情呛口又上头》
( g# H+ H  ~4 ?: j, y* @8 y《扶贫扶出私生子 当年强拆有条强烈反射弧》
7 M8 d2 _8 m' C& X: M* J《胰岛素之谜 人生裂缝钻进渣男一枚》
7 t7 g3 W9 I2 W
看到这些标题,是不是有股浓郁的县城医疗小册子免费派发的感觉扑面而来。甚至有人说,现在的网络标题,在当年的《知音》面前都是弟弟。- A# A& W7 x" G. F
当然了,《知音》的争议不在于标题,还有内容的低俗、煽情和编造等等问题,甚至因为虚假报道,无数次被告上法庭。原告中不乏毕淑敏、于和伟这样的名人明星。
+ Q' m- S! C1 Y, M$ a尽管非议重重,《知音》当年还是靠着这样的擦边策略,吸引了一大批在文化方面要求不高、鉴别能力不足的受众,趟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大赚特赚。
5 O2 K: L' h: Z# b# X3 y% a这就是那个文化产业贫弱的时代:只要存在,不缺受众。$ O- I( @5 F$ O
不过现在,不论是《读者》擅长的鸡汤文,还是《知音》熟稔的擦边文,都逐渐在时代的洪流中慢慢地失去市场,被新的内容形式所取代。- j5 j2 T$ y# n+ c' A) G: x
比如,“鸡汤文”在文化作品缺乏的时代,这确实能起到“喝鸡汤如同打鸡血”的激励效果。可在各类影视、文化作品已经高度繁荣的当下,人性心理的探讨早已经被推向了另外的高度,那种说理、说教和轻哲学但欠缺深度的心灵鸡汤,已被更多读者所放弃。
5 c7 r& I8 _2 h5 w/ P$ I4 W/ t4 L% W  y而且即便是读者接受度更高的擦边文,也开始升级到咪蒙风格的有毒重品味,远非《知音》文绉绉的风格能比。
4 v0 F# _; Y2 l* w《知音》的擦边文更是网络时代关注度最高,且最容易复制的内容品种之一。自从有网站开始,类似的内容就从纸媒开始向网络进行转移。
6 K/ n& H/ B7 R; e) k: O. j& K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各种标题党、小作文已经泛滥成风,以往《知音》成功的法宝,则从“独家配方”变成了可以随处批发的大路货。
: U9 D, s9 m! a当内容已经不再是不可替代时,免费的互联网就对付费的期刊形成了降维打击。同样都是鸡汤,为什么读者不看网络上更加丰富多彩的免费内容,而要付费买杂志呢?! @* x/ e/ A( E8 b  c) Q
行业的营收和财富向网络端的作者们快速倾斜。有媒体估算,仅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5月的半年时间,知名生意人咪蒙共发出125篇软文广告,平均每篇45万元,广告收入超过了5600万元。
# e1 O9 N8 \7 P4 H/ v  g+ R而2017年整年,读者传媒整体的广告收入,仅仅是2300万元。
: d3 \- ~' P$ ^如今,被监管的咪蒙开始转战抖音小视频,内容仍然秉承了一贯风格——完全是知音体的新时代版本,但对观众心态的拿捏已经更加纯熟,受众群体已经变得更大,生意也更大了。6 u$ x8 Y7 O# _$ K9 [4 b# F
而读者传媒的收入和利润,已经陷入到个位数增长的麻烦之中。% F+ C. M4 Y' R3 H# @) }% a( P
5 t0 D* P& ~" k- p2 ^0 X, g7 d, ~" Z
《读者》的读者去哪儿了-4.jpg

/ b9 ~6 p5 X! P( V% Q9 ?03 写在最后+ D0 L# H: i3 p; {1 N

- M6 s' x% X+ M' U最后的话题仍然要回归到传媒行业的经营上来。
9 }- x+ m5 E3 ~, z依靠内容创作发家的《读者》《知音》,在中国文化产业尚不发达的年代,赚足了滚滚红尘。这是成熟的纸媒商业模式,也是在全球延续了漫长历史的文化产业的一种表现形式。" R0 p" Q* I7 W1 I1 r4 }- a
只不过在信息时代,同样的内容已经从稀缺品变成了日用品,可以在今日头条、公众号、抖音快手上免费看到,这些需要花钱去买的纸张杂志就自然会被时代所无情抛弃。
5 ^& J- y) B  b% T$ E, B9 v不是人们不再看这些鸡汤和擦边文,而是这些文章已经被网文和视频所取代。营收利润和财富,也自然随着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转移了。
a法研天下 | 2023-5-10 10: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的读者都改为刷头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佧倾雪塘 | 2023-5-10 13: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已不看《读者》了,但是说实话,这本杂志对我们70后的人影响真的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462430 | 2023-5-10 21: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的读者都在为生活奔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听波新临异 | 2023-5-10 23: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青年文摘、意林……陪伴学生时代的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xbr95 | 2023-5-11 05: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诗情画意了,天天搬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垫脚石1 | 2023-5-11 17: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发现杂志不对劲,果断放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462352 | 2023-5-12 03: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曾经是我的最爱,每买到一本新一期的读者,都舍不得一下子读完。慢慢看,慢慢咀嚼。她是我人生中的指路灯。人生低谷时的良师益友。后来,不知道怎么的,越来越看不下去了,书摊也都在慢慢消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灬冷 | 2023-5-12 05: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自从从月刊改成半月刊之后就文章质量就下降了,买过两次就再也没有买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许我向你看808 | 2023-5-12 13: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今古传奇……它们的读者都看手机了,比如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8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1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