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土地财政,地方债务解决一下
_8 r/ @: a! K& e7 l
4 U6 P$ j) r$ o9 ~9 a9 O2023年国考,总报名人数突破250万人,比去年增加了5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招聘人数仅3.71万人,平均录取比例达70∶1,最热岗位报录比甚至达5872:1。 \5 M5 [; L- o0 _. m+ t3 X6 U: ~
考公这么卷,考编也不能拖后腿。
9 c) W9 r' {9 j" o8 A/ C2022年事业单位统考,山东全省报名总人数43.3万人,而沿海发达省份代表的广东,全省报名总人数也达46.9万人,平均竞争比例为33.47:1。
. O9 o4 y1 u _7 }考一个铁饭碗,难度堪比考清北?% ]% |/ U }& @2 t- @8 g
大胆点,这可比考清北难多了。根据清华北大近两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七成毕业生的三方就业协议,是去往体制内。
& R& {& ?0 `& S& M你参加高考还有可能是菜鸡互啄,参加考公考编,那可是实打实的王者巅峰赛啊。
E2 [. N# M- U/ `5 P. y6 V& m) F/ Z不仅是应届生,经历过社会毒打的职场人,可能会更向往拥有铁饭碗。$ r u7 c [9 V: J/ z
脉脉的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工作1-3年的人群中,超过四成受访职场人把“铁饭碗”作为理想工作。
, g, e' Z8 |# x8 C猎聘的职场研究报告显示,即使工作几年后,依然有近三成职场人的择业首选,是“考公务员,进入政府或事业单位”。
, A0 S: |- p- w$ C, D( I4 p3 J! H# m0 G! D7 I: Z) n+ b; v1 n
1994年4月20日,中国互联网接入了国际互联网。这一年,国考报考人数才4400余人。
; P* _, n6 v6 m: I- A7 @! L8 _, v5 P8 |/ S* J+ o
到了2023年,这一人数突破250万人。29年间,国考报考人数增长568倍。6 }2 D, ~) U _; V; T: V- e
& e# {7 [! {# g# {0 X/ ^1 Z2 X1997年,在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退出。1998年到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9万户减少到15万户,减少了40%。5 L: h2 W {6 N2 _( t1 }
2 R! c3 L0 R! C9 K! ~3 R& a% a" C. D% V8 b这就是当时的国企下岗潮。
5 T1 L" H" t6 @, b# C- o
4 V6 F. ~/ t; p# ?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4》数据,1998-2003年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量为2818万人。
$ R$ D2 V0 M; g6 K5 {6 a" q# p' S
0 k6 v. q/ b$ ]( i- I* u# y X2818万人是什么概念?1 w% h! C3 m& |9 q
' d* U2 b% L6 M7 G( w" X% s截至2021年,全国所有国有企业职工总人数才2812.9万。4 i8 M2 v% t5 I: m/ P. B# r/ z
在那个进了国企就默认一辈子不会失业的年代,捧上了国企铁饭碗的人也曾是人群中最有自信的那一拨儿。
1 o6 r) j* |/ P$ D1 W6 J: ^* P5 u
而最早拥有过铁饭碗的那一拨人,也最早认清了铁饭碗的真相——
( y* f/ K2 u( k# c9 ^; o# N2 W$ e+ z3 ?
在旱涝保收的安全感和大起大落的人生之间,只隔着时代的一粒沙。
# c1 U; c3 R* F1 A# k5 e这几年,体制内有一个共识:家庭条件不好的,进来要慎重。还专门强调一句,特别是男生。
/ L, Z! ?2 i# R) ?! L8 R
& ~, q# o9 K; U4 W如果家庭条件一般还琢磨考公务员的,有人会劝你,最好先趁年轻出去赚点钱,有点积蓄和社会经验了再考进来。
. o. Q4 u. S) l c& B; V$ {7 T- w' \# h9 g7 B: I
2016 年,安徽歙县王村镇一名副镇长因业余时间跑滴滴被人举报。这名当天只赚了 4 块钱就被举报的副镇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 B8 e2 `# R4 m
1 Q9 m L. M, N3 u( i; z- P
“很多人不知道,基层公务员的生活很清苦的”。
0 h# e1 U I; r; x5 f/ G5 a* E" \9 T- B
更何况,本非高薪的公务员,在近两年还迎来了全国范围的降薪潮。 Z7 T1 L( k9 O) p4 f. o
5 P0 n1 ? a$ c' y Z
众所周知,铁饭碗的铁在于“吃财政饭”,而广大地方财政依赖“吃土地饭”,当土地收入减少,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职工的薪资自然也会受影响。4 A% r4 V( v/ K3 P+ S
, Y# E8 J# @* i' b: C& U
根据国家财政部数据,2022年1-7月份,全国地方级财政收入同比下降7.6%,创下多年来新低,部分地区财政矛盾突出,开源节流势在必行。
# a1 E" M6 v# q; E; p$ z
+ A7 V; m- u) {而降薪,是节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 r& R; x. O# u* j* E$ r
s; c* {- m4 p. k$ y1 O, `1 s$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今年5月底,杭州部分区县、街道等机构薪资调整,涉及上城、西湖、拱墅等区县,目前还未涉及到省市级。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将年底一次性发放的绩效分配至月度发放。
: I4 s% g0 }9 {" f( x3 }+ D
* l* q$ r. Z& G+ Y- @ I经过调整,普通科员年到手收入下降3万-4万元,科级职务到手收入下降6万-11万元,正职领导年收入降幅达到50%(15万元-20万元)左右。' g9 ]" N: t2 G# [7 f4 N3 m' N
/ P: ]; P9 ~5 s& v2 U了解过体制内收入的人都知道,体制内的月薪只是收入一部分,年终绩效奖金、各种补助、公积金等不在明面上的名目,才是收入大头。" l2 c2 c- G$ u# j% w: c
( `1 S4 F7 W& M* Y; M9 i* ~这些收入,是隐形福利,也是会被第一波砍掉的福利。
- D7 j% e) I7 R- c5 w8 C, j
) z9 C2 j# |+ K3 y+ v) D3 ?不仅是尚属发达的杭州。从东北到西南,从内陆到沿海,已经有许多地方被媒体报道出现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或明或暗的降薪,甚至发不出工资了。" i, i2 p8 i. b
: [. N0 r, A# J! B" G
说好的铁饭碗,怎么也不旱涝保收了呢?, ?9 C6 k7 y* H& N8 r% M
上世纪90年代,公务员和教师群体长期存在工资低,甚至拖欠工资的情况。: U$ e# B# ?, B; w o
; A0 W2 J, E$ F! \$ q, g* H, L
1992年,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的背后,是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的无奈现实。
+ p0 k8 i7 d% u( p$ j- L* }. k4 C9 l- u
当年的各机关和事业单位停薪留职人员,不仅年终的绩效奖金沦为泡影,连每月温饱的工资都拿不到。那些被许诺等经济状况好转后会补发的钱,大多也都不了了之。; u3 ]/ }0 O: t& i9 G& L
- ?; @* ~1 x1 i% H. ^5 v
直到2000年左右,许多地方经济发展迅速,体制内工资待遇才水涨船高。尤其是在2010年之前,赶上了单位福利分房和集资建房的职工,他们拿到手最好的待遇,是凭借飞升的房价吃到了的时代红利。
. {* @! _& r5 e6 w! \; }2 x! ^0 H+ W. R& t' G
如果你真的认为,铁饭碗是一辈子不愁衣食的代名词,那只能说明你还太年轻。
* R0 Y' ~2 I. o( ^7 b1 q/ V5 D2 O! L0 y/ m- H5 V8 x4 O
铁饭碗里的饭多饭少,取决于地方财政与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好,就多发一点。经济发展不好,就少发一点。
# e* B6 j# ^4 x5 Z7 d
& s; x1 N: l( h$ g这是常识。
# q' t B( [( M
# O( s% ^, g1 r: `" H: w2 m因为铁饭碗再铁,也只是个碗,而饭从哪里来,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