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奇货可居的动力电池,即将无人问津

[复制链接]
查看4734 | 回复19 | 2022-11-30 21: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 曾炜
( |# L' U, P- [, M4 e( \0 @+ Y$ ?% A# G$ Y
主编 | 赵文华; D* r$ |" t0 V+ x! D

; Z' B2 D) A/ U# u卡塔尔世界杯,除了中国男足没去,其他都去了;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都冲到全球第一,比如新能源汽车( L. x# o& P6 R% A6 x& K: E: o  }" J

8 `: D1 C+ o& W2 T
曾经奇货可居的动力电池,即将无人问津-1.jpg
# {0 Z- \9 c9 y, r7 i; G9 s

) P; [( @! |% [1 y! R1 K如果没有关注数据,恐怕很多人还不知道,新能源汽车背后的动力电池市场正在“兴风作浪”。最近,关于“动力电池产能即将过剩”的消息层出不穷。这并非是小道消息,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等在近期均发表了类似观点。8 [% y  q  C0 u1 n
6 r% k% G+ @5 k# q5 a9 c8 m$ @
曾经奇货可居的动力电池,为何突然就产能过剩了呢?
: c0 ?  f8 v  h  M1 E& ]  b" c% @+ {- U" Y
很多人都知道,动力电池成本是新能源整车成本中的最大项,低的占4成,高的有6成,因此,电池的价格就是新能源汽车价格的风向标。前段时间比亚迪再次宣布涨价,原因就在于电池原材料成本高居不下。又何止比亚迪?不少车企掌门人也多番吐槽,称“现在卖车就是在给上游电池厂商打工”。
, f+ o7 R" ]2 ?  s; X: y! _; S) [. `9 J2 k
我们先来看国内动力电池的格局,以三元锂电池为主的宁德时代一骑绝尘,生产磷酸铁锂电池的比亚迪紧随其后。以2022年10月数据为例,当月国内动力电池的装车量为30.5GWh,同比增长98.15%。其中,宁德时代占比高达48.33%,比亚迪以25.36%位居次席。剩下四分之一的市场,留给一堆二、三线厂商分食。真的是“我吃火锅,你们吃火锅底料”。
( U. L  b, e# D1 Q8 S  _
8 s/ v1 M& S+ W9 `
曾经奇货可居的动力电池,即将无人问津-2.jpg
$ \9 r1 c, \3 _

, }% \, H" s; y' ]2 }! k7 y! B9 H不甘于啃底料的人多了去了。大家可以简单算笔账:到2022年底,我国全年动力电池产量预计将达到530GWh左右,比去年增长1.42倍。按目前1GWh的电池价值约10亿元人民币计算,这就是超5000亿的市场啊。7 }0 Z9 W, y3 w$ T5 ~
7 U5 Y/ W6 d6 `% ]1 S$ x" B
再则,今年前三季度,占动力电池半壁江山的宁王实现营收达到2103.40亿元,同比增长186.72%,净利润为175.92亿元,同比增长126.95%,比卖车最多的比亚迪多了一倍。
; Y9 d" E- n; O  ^8 `: y' i4 W
0 ~5 o$ J" C2 r
曾经奇货可居的动力电池,即将无人问津-3.jpg
2 [2 M0 r. m3 s" B5 Q

* a+ R! m" m: z( a! r卖电池比卖车赚钱多了,巨大的市场,丰厚的利润,动力电池市场就像那位“金发美女”,浑身散发出荷尔蒙的味道。% w+ N( v8 l& E/ \# H

: S% {/ X0 w" v4 [3 X) O动力电池动辄数百亿的投资项目,每周都在发生。资料显示:2022年至今,宁德时代与其战略盟友至少公布了10个重大投资项目,投资总额近1600亿元,其中就有本田。此外,欣旺达年内已投入至少533亿元加码动力电池,年规划总产能达133GWh。亿纬锂能公司年内投资同样超500亿,扩充产能。; E$ g, o7 n. F' ^
- l3 {" F; ^5 d$ v# g% D
曾经奇货可居的动力电池,即将无人问津-4.jpg
, f" y6 ?9 C% L) H- `1 C# a1 D

: U& R: U6 ^, n& ]$ o' j不仅电池厂快速扩张,车企也亲自下场。广汽埃安宣布成立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09亿元,开展电池自研自产产业化建设。奇瑞汽车成立了得壹能源,斥资超100亿建动力电池厂。蜂巢能源科创板IPO获上交所受理,拟募资150亿元。不久前,宝马全新动力电池项目也刚刚落地沈阳,投资金额100亿元。而到2024年才正式开始量产汽车的小米,早已先后投资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等多家电池产业链公司。5 V! ]* e" P. R# Y

8 R, m: ~+ v8 h
曾经奇货可居的动力电池,即将无人问津-5.jpg

4 E9 V- b" h) f! {% T
' B, e% G* n" s" J众多跨界投资企业也闻风而至。今年以来,仅锂电池端,就有近30家公司进入,其中包括食品界的黑芝麻、服装业的红豆股份以及三一重工、海能实业等等公司。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动力电池领域至少公布了75个投资计划,总投资资金超过万亿,近一半项目投资规模过百亿。如此盛世,丝毫不比二十年前的中国房市差啊。2 j4 f5 s1 \5 G  p7 ~- G) ~  M  A

1 u. _) K5 j% U* W, Q# K) B; {
曾经奇货可居的动力电池,即将无人问津-6.jpg
+ x- N4 B& [1 ?  }' ~

) v( w$ \2 U: i/ g) t9 O想必各位都听过卖馒头的故事。任何一个领域,一旦资本疯狂起来,必将造成资源过剩。动力电池也不例外。: k! M' `1 Z# Q8 j, J* D
$ a4 \" L! u  B  t; y& _) [
简单捋捋数据,今年 1-10 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为 425.9GWh,增长166.5%,但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224.2GWh,占比只有52%。这还是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24%的情况下完成的。8 D( W" ]( u; n! |$ J9 l

! t1 V  X3 h$ n5 O. s按照多方乐观预测,2023年国内新能源车整体渗透率有望冲击35%,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45%。但即便如此,动力电池的产量也远远超过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有机构曾计算,按照目前国内各大主机厂的销量规划,2025年一年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最多只需要1000GWh。但按各大动力电池厂商的规划,中国动力电池2025年产能将达到1250GWh;2028年,预计将超过2500GWh。显然,动力电池产能过剩是必然的结果。6 p& {! _/ c* h

* J5 O- |2 f( g; o8 \" f5 y) I
曾经奇货可居的动力电池,即将无人问津-7.jpg
1 [/ r+ d1 q" T2 d
% A) \; c( [" n
表面繁荣昌盛,实则惊涛怒浪,过剩的产能,必然引发“马太效应”加剧。9 @, X9 ]# d0 A5 S! X! N- A1 _

4 X) N' F2 B; l* P7 [从现实来看,动力电池产能规划虽然体量庞大,但真正适销对路的产品产能却不足,存在"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目前动力电池的技术迭代较快,宁德时代自2019年推出CTP,已经迭代了多个版本,近期推出的麒麟电池又将电池性能带到了新的高度。2 U* P0 t# K" T

% d8 Y6 F; @. s! p; Z
曾经奇货可居的动力电池,即将无人问津-8.jpg

3 e  [8 F" u! R" b
! k( R: b  o. W3 r当新兵还在扎堆磷酸铁锂电池的时候,头部已经在研究更先进的电池材料了。宁德时代、德方纳米等企业已开始投资布局磷酸锰铁锂电池的产业化。磷酸锰铁锂相比磷酸铁锂具备高电压、高能量密度以及更好的低温性能,且锰矿资源丰富,相比三元材料具备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循环次数以及更稳定的结构。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适用于动力电池行业。9 s9 f" V3 `( M

" y6 T; C+ H5 T从财务指标来看,除了宁德时代、比亚迪这种头部产业链一体化的企业还有不错的盈利水平以外,绝大多数电池生产厂商的盈利水平并不乐观。23家锂电池上市公司中最新净利润显示,宁德时代一家就占了将近一半,其他大多厂商利润都在十位数和个位数。抛开这些上市公司,一大堆的电池厂还处于不赚钱,甚至亏本的状态。
4 D3 F7 f! |0 `7 e3 m7 H  z( g1 b: ~. ~' R$ B
曾经奇货可居的动力电池,即将无人问津-9.jpg
0 h3 e1 a; K  e

+ K8 K" [4 t$ u. c: E  `“狮子从不在乎绵羊的想法”,赚不了钱就无法大规模投入研发,没有新产品就只能看着地盘被蚕食,这就是恶性循环。所以,未来两年,动力电池市场未来两年的竞争可是相当刺激,绝不亚于新能源车市。
- Y* P, j8 m" ~1 x: }) R4 k1 Z2 ]: c) r+ ?0 ]1 p
当然,消费者更关心,动力电池产能大战能否将车价砍下来,个人认为,高端车存在降价可能性,但中低端车不可能,尤其是低端车还会出现价格上涨。
  c4 E, S3 s8 N- q/ K
7 {7 O8 S3 t3 K! a5 e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电池产能扩张,势必带来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而电池原材料成本又占电池成本的70%-80%。电池原材料成本越高,意味着单车成本就越高。+ B& L; _: \( Z* N$ Y8 f8 z. d

  f! l: ]/ e0 D, G$ n: o% \4 }数据为证:组成动力电池所需的碳酸锂、氢氧化锂、电解液最核心的锂原材料目前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幅,最高涨幅达到两倍。除此之外,比金属锂更稀有珍贵的金属钴,从去年不到24万元/吨的价格上涨至现在的38万元/吨,涨幅近60%,并且未来还将持续上涨。2 v; S- }  N/ v8 V; S0 X) i

- R3 G/ _$ w5 O1 `
曾经奇货可居的动力电池,即将无人问津-10.jpg

2 g( g3 D# j! s% E$ i- \; I7 \2 L5 N
' W" i& P. k' n8 j另一项数也足以佐证:由于碳酸锂等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加速上行,也直接导致废旧动力电池价格飙升,折扣系数倒挂。动力电池回收价格考量点主要在于电池中镍、钴、锰、锂等有价金属含量,一般而言,要按镍、钴、锰、锂等金属的市场价打折回收。但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已出现明显的折扣系数倒挂,部分电池的折扣系数(废料价与新货价的比)在去年最低是60%左右,今年普遍升到100%以上,甚至有些废料价格超过200%。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动力电池价格不断攀升。
* F* h0 @& ?( ~
  X% ?, s% F* l7 D! G' j/ r& u. v其二,就现状而言,除了特斯拉、比亚迪等极少数的车企通过规模化实现了盈利,超过95%的新能源车企都在赔钱赚吆喝,季度亏损动辄十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前两天蔚来李斌在内部讲话直言“蔚来单季亏损高达41亿元”。就连最低单车价格超过30万的蔚来尚且入不敷出,何况那些靠低端车型走量的新能源车企呢?一辆十来万的电动汽车,卖一辆亏3、4万,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当资本的耐心达到极限时,涨价自救活下去,才是终极目标。/ U6 {- {1 o2 h7 H
/ |. m$ Z- Q) [1 b! ]6 g( A
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但问题是,很多企业一开始进入市场,就已经在裸奔。
0 @! y; `+ ]; |' c& s( W, y
% v& x8 f7 |+ L. {# g  b+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h5 k7 Q2 A9 x2 V' S
* R0 G$ _* D' l/ J(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删)
獨僾研韵 | 2022-12-1 0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哄而上是中国产业的特色,现在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新能源和芯片产业落地都不好意思叫开发区!动力电池、太阳能、芯片和黄焖鸡米饭一样到处都是,燃油车的车牌在上海拍到9万多的时候,淘汰燃油车还为时过早,没有颠覆性的创新技术的电动车和动力电池遭淘汰那是必须的,动力电池产能过剩成为必然!
zj5148635 | 2022-12-1 11: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行业,只要咱们中国人搞,最多两三年就能搞到产能过剩亏本[捂脸]
我是最笨的猪岩 | 2022-12-1 22: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钱都被锂资源等上游赚了[捂脸]新能源汽车今年多次价涨了。对汽油车说讲是不可能涨价的,产量越高成本反而越低。但新能源汽车刚好相反,产量越高成本越高…
毕证嘴己 | 2022-12-2 01: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要看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的了,淘汰锂电应该成为大家的共识了。
小白的宝贝儿富 | 2022-12-2 13: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油车今年真便宜说实话,省下来的钱烧点油液不错
过客静然 | 2022-12-2 20: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钱放到一块,研究氢动力,能做到世界第一
克莱登大学椒 | 2022-12-3 08: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锂价持续不了了
红枣本命年抡 | 2022-12-3 20: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有意思,前两年国内电车刚起步的时候,满世界都是欧美很快就要禁售油车,电车才是未来方向的文,现在眼看国内电车开始出口了,又好多说电车是垃圾没前途的文。。。真是精彩啊
123475469 | 2022-12-4 06: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今不看好现在的电动汽车!畸形、单一和无未来可期!新能源一定有未来,但不是现在的电动汽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