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原有的回答下,一些人都在强调这些钱保底的收益有多少多少,说爷爷奶奶、父母的财产就应该算到子女身上。从这些回答里,我是真的看出来,很多人既对于自己财富的增长没有概念,更是对历史缺乏最起码的敬重。2 C& \; U" w5 S3 x
我们就假设未来不会出现任何意外,一个拥有3300万资产的家庭可以把钱一分不少的让孩子全部继承,那么再假设这家人是30岁生的孩子,而中国当下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是将近80岁。咱就说当妈的很有自觉,到了80岁一天也不愿意多活,立马闭眼走人,那也意味着这个孩子要到50岁才能拿到3300万的遗产。换句话说就是,你是在给孩子的50年后做规划。8 j/ |( O& G* C4 i
那在历史上,50年是什么概念呢?放到中国历史上,这是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从十全武功到鸦片战争,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从民国成立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从新中国建国到加入WTO,从文化大革命到中国GDP世界第二。
3 ~0 V- H& _; q I如果说近代中国历史变化太快,那就看看国外,这50年基本是从德皇凡尔赛宫登基到德国战败,从太平洋战争到苏联解体,从朝鲜战争到阿富汗战争,从黑人平权到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3 k1 \+ @0 U* v' Q- r) ^- D& i
在这种世道变化下,一个普通人是哪儿来的信心,觉得自己现在有的这点计划,能保证孩子50年之后也依然过得很好?未来社会的变化毫无疑问是要比现在更加快速和剧烈的。都不用说50年,10年之后的社会趋势是啥你能预测?
; A* g( O* Q* l8 W如果10年之后的社会趋势你都判断不准,那定一个为期50年的计划,觉得只要这么干下去就稳了,这自信是哪儿来的?! ?0 M8 x+ v: q5 @' f3 y
退一步说,就算爷爷奶奶这一辈没了之后,所有资产都能立刻给他,但万一赶上祖辈长寿,能活到个80多岁、90多岁,等能继承爷爷奶奶这一辈遗产的时候,也已经是三四十岁的人了。三四十年的计划,能比50年的计划稳多少呢?) j2 S3 z. E9 E$ f# v. y; f7 V
而很多人叨叨“X千万一年保守收益也有X万,现在985大学生工资才几万”,这种话我在知乎上都已经看麻了。如果非要这么算,那很简单,现在一线城市的土著,哪怕爷爷奶奶这一辈住的都是市区的老破小,算下来三五百万也是有的。按照这种计算方式,一线城市的土著继承个千万家产可以说轻轻松松,但是一线城市的父母有几个因为这个不“鸡娃”的?(暂且不说鸡娃这个事对不对)同样的,二线城市如果有那么三四套房,按均价折算下来五六百万也是有的,投资理财一年也有小几十万,放到二线也算生活不错。但是呢?现实中鸡娃最狠的不就是这批人么?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财产留给孩子一年也有几十万的收入?
q# \& k: o8 n ?一说现在的这批手里有多套房子的人,很多人都会说这些人是吃到了时代红利、踩中了风口如何如何。既然知道这是时代红利,那就要承认这个跟你自己的投资眼光之类的东西没有一毛钱关系,更多的是跟自己投胎时的运气有关。如果说站在孩子的立场,觉得自己不必努力学习,因为有几千万家产继承,这没问题。但是,站在家长的立场上,一个三四十岁的人,认为未来一切都会按照自己所计划的方向走,觉得世界不会出现任何变故,甚至于不认为会存在诸如离婚等风险,这就是很有问题了。
6 q. r' @) W! |# U c多说一句,我是真的很纳闷这些说自己家里有多少多少资产的人,从不考虑离婚的可能性——现实中有钱人离婚的案例比比皆是。题主说自己在新一线城市——就说新一线的代表成都,离婚人数/结婚人数的比例都已经到了25%左右。就算你肯定自己对于婚姻绝对忠贞,不可能出任何问题,但另一半呢?这世道下,人心是那么信得过的东西么?
# Y8 c0 r. X: e" O5 k$ y, k; G, E——————————这是原答案——————————————————————————————$ n1 ^( x& V- V+ g
这里的净资产和年收入是我和我老婆加上双方老人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现实中我见过把父母的资产算到自己的资产里来的,但把双方老人的收入算到自己的收入里,我还真是第一次见。" B: r- z* l. \8 p" Q: ^) k6 O
如果所谓的“120万年收入”是六个人的,那么平均一下也就是人均年收入20万而已。在新一线城市,工作单位较好的话,这也就是个正常收入水平。
, Y$ p4 v- Y1 u但就算双方的父母是貔貅,能一分钱不花,每个月工资到账了都把钱划给你们,但你们的父母总有退休和不在的那一天吧?- w* @1 [, B) r# r
至于说所谓的3300万资产,如果不单独说的话,所谓的资产,大概率就是房子吧?6 Y5 f4 ~7 O' f1 O( ~8 v
那就更没啥太大意义。你敢保证到你孩子成年的时候不收房产税。
" H! a7 r% F- h姑且就算是未来肯定不收房产税吧,但等孩子能继承你们房子的时候,怎么也得四五十年之后吧?这四五十年他怎么生活?以及真正到四五十年之后,你们这老房子,还能不能卖出价?( b2 J- l7 ^9 f9 T
比起这个事情来,我觉得更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一个拥有3300万资产——虽然是把三方加起来的——人,对于未来居然没有一点点的风险意识。7 L, y/ `" W, C0 R9 a6 s) n
我说话难听,但有些话还是直说了好。
" c- J1 a% n1 b( e5 \! V# F你自己是这么算账的“我儿子以后可以继承父辈和祖辈的全部资产”,那你想没想过这么一种可能——你跟你老婆是有可能离婚的? h2 F) k$ w0 o1 F. S3 V- L1 K" s/ q3 H
先别打包票,现在离婚率这么高,谁也不一定有信心结了婚就能过一辈子。( ~. H( k* E$ V" Y
等你离婚了,你的岳父岳母为啥还要把资产留给你们家?就因为你家有个孩子?
4 a5 t' a; G9 N" y再设想个情况——万一离婚的时候,孩子判给了老婆,那你怎么办?: j3 z0 c: ~. _ a
你以后还要不要再找个老婆?新的老婆再有孩子怎么办?你给不给新老婆的孩子分财产?
$ v( J* _; G/ |* y0 ] E4 x: F这是好点的情况,那万一你的老婆人到中年突然没了呢?
2 U0 W5 q, r0 T- w别怪我说话难听,现在人到中年突然没了的情况,谁身边都能听说那么几个。凭啥你觉得这个事不可能落到自己身上?1 E( o( ?$ d) G9 f$ @6 m) N1 x% P
再设想一下,万一你们俩夫妻走得早,到时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呢?5 c8 V& o* b' E$ D4 d
万一你们的父母得了重病,需要花几百万治疗呢?
0 G+ F( ~5 Z' ?: f3 Y0 `9 G2 O万一……8 n O4 {: o/ Z' U9 \2 H4 X
都被疫情教育这么多年了,为啥还会有人觉得未来的人生会如自己所预料的一样一直过下去,一定是父母比自己先走,自己一定家庭和睦……还没想过人生会有“意外”两个字么?' P+ v9 _' h- y$ t! i
退一步说:/ x( H" ]$ L- {$ Q- U( |* G
小孩明年8岁,二年级,学校抓得很紧,加上家里也比较鸡娃,现在对学习特别抗拒。 我们这样的家庭条件是否可以走快乐教育路线? “快乐教育”的本质不是不上学,“快乐”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2 v) B& |1 Q6 T3 {0 i换句话说,“快乐教育”的目的应当是让孩子在更符合自己学习兴趣的环境下成长,而不是让孩子“快乐”就完事了。 I& E' c- K1 q6 J3 Q7 v9 H+ o
现实中“鸡娃”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大多数家长既没有给孩子规划学习路径的能力,也没有教育孩子的本事,所以就只能按照学校里或者社会里通用的一些标准,强迫孩子去达到那个标准,也就有了“鸡娃”。0 N2 S y: X {8 v: _( ~
而“快乐教育”实际上的操作难度要比鸡娃更高,觉得鸡娃太累了所以要快乐教育,就跟“普通一本太难考了,我还是考清华吧”是一个意思。% m/ e; {" }3 b. S, n6 v. \
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上说,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不考虑其他因素,总归是能上的大学越好,社交的质量也就更高。一个三本孩子的朋友圈,跟一个985学生的朋友圈,大概率是不一样的。在一开始,这个区别可能表现的并不明显,但是在之后的人生中,这种社交圈层带来的差异就会慢慢显现出来。2 W3 {5 _4 i c/ V! {; }
就像是在北京,很多拆迁户的孩子就是初高中学历,而有另一部分拆迁户的子女可以考上类似清北、人大、北航北理这样的知名985。乍看起来,初中学历的拆迁户家里也有价值几千万的房子,似乎不上大学也没什么。但是,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生活方式跟那些考上了大学的人是不一样的。
" M) o& R( y" q- I7 i5 x初高中学历的拆迁户子女,如果父母比较溺爱的话,干的最多的事就是买辆好车,平日里呼朋唤友吃喝打牌旅游。他们的父母也不是不想让他们有个正经工作,但是学历太低了,稍微好点的单位连门都进不去。在找对象这一方面,凭借着家里的资金,娶媳妇当然不难,但是指望找个学历好点的,就很难了。. V3 b3 ~8 S1 U2 C: q7 t
而那些考上好大学的呢?毕业后进个不错的单位,家里有房子,可以不用为房子发愁,在单位里认真表现,升迁速度也比别人快。而因为有房有钱,又有前途,找个跟自己同等学历甚至于更高学历的对象,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V2 R/ J8 }/ A/ G
我没有学历歧视的意思,但从概率上说,家里同样有3000万资产,交给一个没有固定工作的“初中+大专”学历组合的夫妻,和交给一个在央企有稳定工作的“硕士+博士”的学历组合的夫妻,谁能让这笔资产保值增值的概率更大一些呢?2 o3 M. U# A! o& U4 |; L) l' `
最后,难听的话再说一遍,你父母的收入是你父母的收入,而按照现在的社会生活环境和个人生活习惯,你和你父母,不一定谁先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