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妖。闭关半年,你们的皇帝要出山了。5 I) S' s& k7 i& ]1 G7 J
5 w2 H+ M: u/ b作为一名从业者,很久以来,发现家长和学生们有着一些相似的疑惑,例如:
+ |2 T: V( U& ?) F6 H) U; l
- g6 i* ^! D. V C# F+ B: W8 F孩子该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书?读了很多书为什么没有用?孩子喜欢读网络小说/漫画,为什么不喜欢读名著?读名著有用么?……
1 P) Y/ y, @. k+ y1 i3 A1 T$ n1 S1 _+ P3 l% n
关于读书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家长们关心则乱,往往采用了一些强迫的手段逼着孩子读书,很多孩子也很痛苦,读着不开心,更可怕的是读了发现几乎完全没有用处,所以两方面都焦虑不安。每次看着家长们急迫地让我推荐书单,抱怨孩子在读书方面不成器,都有很多想说的话,今天借着这个题目,索性一气讲明白了吧。因为目前主要接触的是小学以及初中生,所以方向上大抵针对该年龄段的孩子。
% [2 p& V' A! C' F
" @, ~' n" S' H% i* `# [: d4 y' b. t" P( |一、孩子读书为什么没有用。' y6 `% |* V' |+ H/ F1 f5 j
# t/ h! E% G6 K; q
读书,简单而言有三个层次,关注情节,关注人物,关注思想。* v2 w1 ~+ i7 \/ D/ g1 H: p( O# D
: {) K7 n+ [% V4 r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普遍规律,幼儿容易对情节、人物产生兴趣。比如说情节,很多成年人不能理解儿童的笑点所在,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个简单的语句哄堂大笑,比如讲宋襄公被敌军射中了大腿,孩子们一般都很平静。偶然有一次我想做一个实验,先故意曲解了“股”的含义,解释成宋襄公被敌人射中了【屁股】,然后我惊讶地发现,课堂气氛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一个简单的词汇,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 |/ ?2 z2 f1 p" n6 h
3 Z, y1 q! ^( o) v( H5 J1 `
关于人物,比较有趣的是,年龄越小的儿童,对于主人公是人类的故事往往兴趣不大,而对于更加蛮荒神秘的鬼怪神话故事、动物为主角的故事有着天生的亲和力。孩子在四大名著中,天生对《西游记》亲和力强,原因也恰恰在这里。% d: T7 z7 E) o6 A H
- u$ f% J/ Q* f0 }" Z而至于思想,孩子们是不会去主动去思考的,他们仅仅会停留在情节好玩(宋襄公被射中了屁股),人物有趣(猪八戒好吃懒做),而并不能从情节人物中提炼出更高一层的东西。5 R4 S1 A+ S& Z' V# ]
* j( Y4 p; E3 W% l这便是很多孩子,读书困难的原因。其实孩子们并不排斥读书,但是所读的书必须要满足【情节好玩】、【人物有趣】。但矛盾在于,考试对他们的要求,却并不限于此二点。孩子们读一个好玩的故事,发笑即可,但考试会要求他们思辨。
' L$ P( `' v; v _' Q
2 {! G2 d1 @& V& R; K1 F! d比如,《大闹天宫》,孩子们读完印象往往停留在孙悟空好厉害,我好羡慕孙悟空,玉皇大帝好可笑,但考试可能问的却是:孙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宫?大闹天宫反映出孙悟空怎样的人物形象?大闹天宫这个故事的主题什么?
1 `0 z4 V( T- g
% w% k: X7 V2 {6 D% }+ u8 ?( G0 K考试对于孩子们的要求,和他们的阅读能力、心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不贴合,存在一个落差,所以很多时候,读了么?读了,考试中用上了么?没有。然后家长急了,孩子也懊恼,归结出一个大问题:老师,我们家孩子读了好多书,但是考试的时候用不上怎么办。
8 q- `9 I# T! N5 M) x+ Q% b$ |( }4 Y& D
我只能回答,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值得为之感到焦虑。随着年岁的增长,心智水平的提升,自然而然会从情节、人物拔高到对思想的理解,这是生理上的规律。
' T, P6 J0 e% z7 G
/ i! `' R2 {, b9 }7 Y! |至于现行的教育体制,拿北京市为例,小学初中的语文走向了面越铺越广、角度越来月刁钻的路子,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揠苗助长,尤其在小学阶段,最后不得不演变成了阅读题强行学套路,名著阅读读没读过先刷题死记硬背。
! P, T- }' l$ w0 i, E: `& p9 U$ r; q& l. v2 x2 _9 z# B
但是不乐观地说,这可以短期内助长,但真正阅读能力的提升,还是生理说了算。3 U4 ?1 t/ e% S' Y
, X" ]$ _& U0 z- M; F二、没有用还读不读。; e1 l$ \) g! z# h! C
: U+ d! k p. l4 N1 F这里的没有用,其实很多时候,指的是:眼前没有用。
) m: o% X* D" h2 b* |
4 u- x" z% t, S8 t( T中国的家长们太急功近利了,但说到根本,这其实也怪不得他们,残酷的升学制度可能才是背后的原因。我见过太多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暑假已经在辅导机构每天呆一天了,家长也很累,陪着,一天连吃带喝都在教育机构解决。/ R p) {) X5 P- j
! W' `8 | O% J, _% v升学的事情追着赶着,压力太大,也由不得不急功近利。但急功近利很多时候,并急不来,最可怕的领域,其实就是读书。家长们都着急,小升初,除了学校学的基础知识,还要考一套粗略版的中国文学史,考百八十首古诗背诵默写,考很多文学名著,考数不清的成语典故……没抓没挠,不读书怎么行?!读,一没时间,二读了似乎用处也不大。都说读书万般好,到了我们家怎么就成了老大难?
) g+ j0 n8 A6 [/ _! e7 q$ m5 k9 Z7 |6 u n
其实,原因很简单。读书,不过是量变引发质变。这句简单的话,就告诉我们,短时期内想收效,那是别想了。读书必然是要通过大量的积累,投入大量的时间,等到积攒到了一定的量,效果才会凸显出来。. S& O( p. D5 \. x! R% U
s# Z Q- h) V7 K% U在这个质变到来之前,一切的焦虑,其实都是对孩子的荼毒。
' |$ h7 n& |+ S7 Q; V, k4 A- \3 d1 w( H; i, \7 U/ D
唐代柳宗元有一名篇,《种树郭橐驼传》,说一个擅长种树的人,别人请教他树怎么种得这么好,橐驼的回答很简单,顺应树木的天性罢了。他批评了很多种树的人,太过急躁:
" r- S7 U( ]. h
* s$ j1 W5 o3 ]8 Z# C# B/ G……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9 u9 C$ [- U0 y( b6 r & u- P+ g9 k6 W9 [: T
重要的几句,我翻译过来:但又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
3 z& Z" F ~1 I7 {. d/ H* x. Y' R, e( g5 Q) B
这和很多家长老师的做法何其相似呢?让孩子读书读了一个月不到,怎么没效果呢?你怎么读书的?是不是没好好读?哎呀读书一点用都没用,语文真的没法学!/ v0 V8 g, u' `4 e& F
& {# g9 ?2 O& y$ q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真是千古至理名言。! M" P$ M& U$ J# h
* C* M) h0 h$ `
急功近利,在所难免。但是在语文领域,在读书这件事上,却是万万急不得的,急也是急不来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文学感受力的提升,很多时候需要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理解力的增强,焦虑只能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孩子的读书兴趣逐渐被消磨干净了。& s# Q7 S( ^3 r1 W3 O; ]3 g
5 e' w4 o8 r$ W; V2 P; U所以,“眼下没用”不代表没用,播下种子,静静等花开就好了,不是么?( i. @& f$ h3 s# S
8 E( A( U. g+ n0 c) W
三、读,读些什么书。 s) T! ^( W: N8 C7 Z9 m
* j( `( I0 V% b7 E0 t( W; \
这就谈到了本题。很多语文老师都教学生,读书要读文学名著,不要读网络小说。这个说法对么?我只能说,部分正确。3 B. t3 V, C4 [8 ~# F
% t5 d+ E" }. k/ r% [, G7 ^, ~这个暑假,我总会抽半节课给学生讲,读书,要有选择,这个选择不仅仅是有名与否,而是应该考虑【用语是否规范】、【文笔是否优秀】、【是否能引发阅读兴趣】。符合这三点的,网络小说不妨看之,一些对于儿童乏味无趣的名著,也不必强行去读。
2 ]* O! q/ [& X# j
: M0 D. q( v; Y/ k+ m为什么要有这三个标准,我分别来谈谈。' g6 ^0 v4 |: ?+ R4 g/ {/ [6 x1 k
4 b7 X5 F( x( ]3 C% l$ U8 e, k
第一个,为什么要用语规范。 S' Z: i& u$ z5 w! b8 g* J( B
$ j5 s2 T4 t. M+ ~0 [2 ^/ @+ x4 T" h我们学习写作,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是你的词汇体系。很简单,文章由句子构成,句子由词汇组成,你写作的时候用哪些词汇,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3 E2 j3 i5 C! ]4 h$ a& i
0 A2 O& J) F2 `9 }而我们的词汇体系是怎么构建起来的呢?很简单,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下意识积累起来的,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积累下来了,但是确实是在积累。很简单的,在知乎这么久,蒙很多朋友赞我一句文笔好,我脸皮厚,也觉得我写东西还不错。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写旧体诗词,古典文学浸淫颇深,整个词汇体系和大部分人不太一致,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天然和别人不一样,存在着辨识度。
' q$ z1 L) m( h" L+ w; N3 H, k6 V& V# W
相似的,我喜欢读九把刀的朋友,写出来的东西绝对和我不一样。这也就决定了,你平时读什么书,决定了你将来写作用什么词汇。
4 A2 c1 m8 J& e( c
( @8 B. T0 T1 p5 s4 r对于学生们,这一点尤其重要。在整个现行考试体系内,语文要求使用【规范的书面语】作答,所以规范与否,成为一个很硬的指标。若是平时读了很多漫画,写东西自然使用了漫画里的词汇,平时读帖子多,写东西带上网络词汇,这都是很严重的问题。前两个月,有一个升初一的学生,我发现她答阅读题,用了大量的网络词汇,类似:【木有】,深感问题严重。0 [; m6 @. h! W" v% |
0 c9 }( {: }* L. m% @. k/ k+ z. @
第二,文笔是否优秀。! @% w# c A) o4 O* k" ~
9 G, d8 r1 L$ E7 }
一样的道理,我们是如何学会写东西的?其实是在不断模仿中逐渐学会的。比词汇体系更高一级的是句子的架构,你喜欢写长句子还是短句子?喜欢用什么样的语法结构?……这些问题也往往是潜移默化,你平时读什么书,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句法会向它靠拢。更有趣的是,甚至连文字的气质,也会不知不觉受作品影响。
$ f8 T2 [6 h, O, |. C3 F: l& { c) g! f3 s% E
传说歌德写《浮士德》,为了将自己的语言调整出庄严肃穆的宗教气质,动笔之前会读一段时间的《圣经》。道理不过如此。9 l- ~' o3 z2 ~! M# |7 a0 P# U
2 `1 L, S0 J8 G) I' [" \, _
所以这更加决定了,我们平时一定要读文笔优秀的作品。网络小说不被推崇的一个原因是,批量化生产,追求速度而不求质量,故事大都模式单一,这样的作品,往往是谈不上文笔优秀的,读大量的网络小说,无异于餐餐吃方便面,身体是要吃垮的。当然,如果网络小说的文笔抑或思想性非常优秀,我觉得给学生读完全没有问题。* F: K# | u' ~% D+ M( N
6 _6 `3 w6 x* R1 e# i名著,为什么被推崇,主要原因之一即是文笔一般都非常优秀,是值得取法学习的。更不必说有资格称之为名著,其作品中包含的深刻思想,也是塑造孩子高贵灵魂所不可或缺的。! n; t9 T$ k1 x5 ~' x$ Y
% N0 b2 g0 F) ^2 Y- [
第三,是否有趣。
/ R0 B6 e5 f/ E* z8 n8 |/ r- n* [" s7 S* ^8 O
这个很重要,非常重要。. ~: }1 g2 S: |8 {" }0 z, s
4 [1 X- W5 L) n/ d! C7 {在青少年阶段,读书,我觉得倒是不在于读得深,而是在于培养读书的乐趣和习惯。一本有趣的书,可以让一个人养成一生的读书习惯;而一本枯燥的书,也可能让一个人从此对读书敬而远之。$ k Y' t* W2 w+ ~# V, t0 d
, A( w' n' g5 P9 O$ E8 ?不可不分辨的是,名著中有着大量并不适合孩子阅读的篇章,一则并不符合孩子的心智水平,二则古人、西方人写的东西有陌生感,盲目逼迫他们读,很大的后遗症可能就是孩子为了逃避枯燥无味,去选择一些水平不高但是“好玩有趣”的三流小说。4 o: d6 K# P9 v/ c+ _& s- z* @
; E2 m$ C. Z* c9 b
以上。
% R/ C; ^( z' D \3 n9 ?) e, O" ^1 @4 h
4 E7 f2 F1 f* N
(很久不写了,慢慢找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