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很遗憾,这个问题下面除了 @严介宽 以外,很多人的回答相当的不专业,其中不乏很多在职教师,不能不令我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感到担忧。+ U' v7 C3 }0 W* q7 b& }
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这个问题:, V6 [0 r5 m. ^# p& g/ R
一. 先解释我认为怎么样的一堂课是好的一堂课。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什么样的课学生能听的觉得有意思?我认为无非三点:有趣、明了、连贯。而这三点分别对应学生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人的听课习惯:
3 R2 g% I- g" w- f5 [/ H① 他需要觉得有意思,这样才有听课的动机。( ^$ b% U6 q4 t: J. Z/ l
② 他需要听得懂,能够获得成就感,这样才能维持听课的习惯
. J% I4 W( f4 u/ I5 |9 E5 a③ 总是不免有一些分神的时候,逻辑和板书的连贯可以让学生重新迅速跟上) a) y2 n0 N: y4 v- G( t
那么基于这几点,目前我个人对一个老师课堂教学(区别于课下教学)的评价会按照下面这个表格来进行评价:" f4 E. O' ^8 U% W+ B1 B0 G8 l
7 i2 r* }9 o) u) U. S9 ~' ~
3 I% _; x1 H2 Q2 Q6 |
我先解释一下这个东西:% m# v# d! e9 W: o5 l5 A
1.为什么需要说明学习的意义,因为学生不是一个机器,不是一台电脑,不是我给他输入什么就会记住什么,如果不进行学习意义的说明,很多孩子脑子里是会不自觉的冒出一个念头的,即“这玩意干嘛的?”,这相当不利于孩子们的学习。那么比如说:如果我们在讲运动学之前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运动学的意义,比如为了定位,比如为了描述运动,那么学生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同时会开始有主动性的去理解△X、V等物理量,因为他明白目的就是为了描述运动,所以我们为什么这么定义?因为方便描述运动。其他例子不一一举,但无论是解释学习对生活的意义,还是解释对物理学习的意义,或者哪怕是对考试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都相当的有必要。
2 n, ~ ]# \6 q9 F但很可惜,这一点在教学实务中是很被忽视的,很多老师所谓的引入完全就是刻板的、毫无意义的、完成任务式的引入,有时候既不能引起学生兴趣,也对教学毫无帮助(点名批评昨天广东省新教材交流研讨活动的展示老师之一,不过好像是才三个月的新老师,太nun了可以理解)。9 z' D0 R5 V/ m) }0 f+ R6 o
2.如果一堂课,学生根本没有听进去,精神是涣散的,你逻辑再好,讲的再天花乱坠,有意义吗?但是怎么去维持学生的专注度,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教无定法,但是至少有以下几条可行的途径:①说话清楚能听懂,②知识点讲解简洁明了,③恰当的事例,④语调起伏和停顿- a9 q+ U3 `4 ~) u8 r" X$ b
在这些的基础之上,还要有两条进阶的方法:①能够准确把握学生整体此时的心理状态,②能够运用合适恰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升专注。, y" Z' r- i) l5 k) f- p
3.知识点的逻辑和连贯对于课堂的重要性,我想无需过多的解释,但是我也要提醒,很多老师对自己课堂的认知是不准确的,不分教龄上的新老,只分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省意识。很多人对本学科的理解和认知还很不到位,但却故步自封,抱有一种“这个地方就是这样的,确实枯燥/不好理解”这样的想法,自然教学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实际上我们常说教无止境,我反思我曾经很多觉得“这里就是这样的”课程设计,实际上都有可以改进的空间,事实上,在我改进之后,也都开始有很多不错的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最开始我讲I=nqsv这个公式,就是从I=Q/t来,一步一步的去推,最后推出来一个I=nqsv,这是一个很常规的思路。但是学生在这块会出现的问题:①公式推导思路记不住,②总是忘记n是“单位体积”的带电粒子数量,③公式本身记不住。所以后面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我把电流量先和车流量做了对比,提问“什么地方车流量会比较大?”,通过恰当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回答出“车辆密集、道路宽敞、车速较快的地方车流量大”,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电流量也应该跟“密集、宽敞、速度”三个量有关。再加上对密集的强调,学生就会易于记住n是“单位体积”的数量。而怎么让学生轻松记住这个公式呢?I=Q/t(爱就是丘比特),I=vnqs(爱就是为你去死)。6 r: m* a3 F: X# X
另外,我在电学实验一块目前的讲解比较有心得,以前我很讨厌讲这块,也是觉得“就是这样的”,就按着顺序讲步骤讲数据处理讲误差分析,但是现在改进思路以后,上课的效果好了相当多,尤其伏安法测电源这个实验,物理老师都知道,误差分析是相当不好讲的,但是今年来看讲的效果都很好。因此我特别有感悟,真的是教无止境。但是这块内容不适合放在这里,东西太多,就不放了。
7 h. D# m% [2 G: S) a8 v所以教资考试的时候,就有终身学习这一条,我当时觉得这什么玩意,现在觉得是相当有必要的,以前都听说教书的有“五年新老师”这种说法,但是我教书五年多了,我依然能感觉到到我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大的改进的意愿,还有很多闪烁的新的教法想法。
+ A8 l7 z6 s/ o9 V( u7 c! ~4.这一点我想应该不用多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他全盘听下来,主次是不分明的,他很有可能对不太重要的东西花大量的时间去记忆,反而对很重要的理解内容不去理解,这是物理教学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这就需要老师一定要再课堂当中,做到主次分明,重难点强调清楚,通过语气与停顿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 {; m# h0 ]3 k
5.前面也说了,有的学生是容易走神的,那么知识内容的留存就是给了学生一个走神之后可以快速追回的机会,不至于过去了以后想“啊?刚刚老师讲了啥”。尤其物理这种注重逻辑连贯的学科,一分钟没听,可能后面就再也听不懂了。可是如果有恰当的讲解内容留存,就可以让学生可以赶紧自己看看,追上来。上周我刚好跟学生做了一个调查,更喜欢老师用什么来上课:A.手写板书,B.ppt上课,C.印发笔记上课。得票率最高的是A,其次C,最后B,原因就是学生感受到A的思路会更清楚,而且走神了可以马上回来看,也有东西可以记。部分学生认为C和A差不多,只是省去了手写浪费时间而已,B的得票率最低,因为认为过了都不知道在讲啥,而且坦率的讲,很多老师的PPT做的相当的敷衍,完全就是堆砌,完了还不写板书,课上完了都不知道讲了什么玩意。
% v1 X- G: k0 P1 j$ U$ G
& D% n1 Z5 A8 @* D7 G5 v2 s0 c0 I9 H! |二. 从课堂角度解释一些问题:
. ?1 f. `, C) {) O0 r) n+ \& j( s1.我前面说了,从学生的角度,要保持专注无非就是:有趣、明了、连贯三点,但很多人对有趣的理解完全就是不到位的。什么叫做有趣?就是上课狂讲段子就是有趣吗?这完全违背了教学的目标和宗旨,也很容易出现一部分知友提到的情况“讲段子就狂笑,讲知识就僵尸”。/ ?3 l5 n8 Z; G: H5 h1 n' I/ A
但是,谁告诉你上课有趣就是讲段子?我教书五年余,现在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教学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上升的螺旋式过程。我们教书的人,不是在灌输,不是在教导,而是在交流当中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物理概念物理题型逐渐明了。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完全引导式教学,我认为适当的给出知识或者“告诉事实”是恰当的。我真正的意思是,既然是交流,交流就要符合人和人交流时的方式和习惯。什么样的人你跟他交流会比较听得进去?①你的抑扬顿挫做到位了没有,你的肢体,表情做到位了没有?都说一个好的老师得是一个演员,你有在做吗?还是就是呆木木的念PPT?②在交流的过程中,说到这应该开个玩笑,那就开个玩笑,现在他们听的很认真,那么我这里本来准备了一个段子的,不要了,把内容讲清楚就好,应该是这样。③你和人讲话的时候,永远都这么正经吗?“yoxi”,“纳尼?”“腾图佩吉塞问题赛文”。课堂不就有意思起来了吗?1 }; U- S# }/ E
当然每个人活跃课堂的方式不一样,要结合各人的性格特点和气质。同时,活跃课堂也并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实际上,很多优秀的老师,全程一个段子不讲,就是简简单单的把内容将的清晰明了易懂,就很可以了。但是还是要承认活跃课堂是实现一堂好课的方式之一,他的意涵也绝不仅仅是“讲段子”这么简单。
4 M8 o1 \: c6 `$ V+ ?* v# ~% c2.很多人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老师讲的再天花乱坠,学生不听,还是没用。 R+ I6 ?* k0 \. O) w
首先我要承认,这话说的不完全错,如果有个学生真的就是完全不听,那确实没啥办法。可是我要问了,如果你真能把一堂课上的相当的精彩,难道愿意听课的学生数量不会多得多吗?把责任全部推到学生的身上,就可以逃避自己作为老师设计好执行好一堂课的义务了吗?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我们作为老师不应该吐槽学生这里那里不好,也不应该放任他们随波逐流,而应该主动的根据学生特点去设计教学才对,而什么才是学生特点?我最开始也已经说了,如果你的课堂有意思,学生听的进,上课清楚明了,学生听的懂,课后作业布置恰当,学生做得对有进步,难道学生的学习不会更好?我觉得做老师还是应该要有一些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不要只想着水过去念PPT误人子弟。
5 j9 G/ h8 W# d$ S& b3.第三个,如果老师上课只是给真正想听的同学上课,你老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真正想听的你放他回家他自己看名师视频也能学,还比你讲得好,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存在的意义就是放弃差生和浪费优秀学生的时间在你的垃圾课堂上?9 P& S" K+ [9 [
4.最后我强调一下,我上面对一些人颇多批评,但是我们还是要区分清楚,做不到的老师和不想做的老师是两回事,坦白说,做老师也是要天赋的,尽力去做了,做的不够好,可以理解。不愿意做,吐槽完学生就自顾自念PPT的,纯粹就是教师队伍中的老鼠屎。& Q4 ]6 b8 C9 x/ ]5 `
3 }$ Z$ Q8 q' w! f; C$ w4 U9 u三. 我从老师成长的角度最后说一些感受# |. i- ~$ X. t3 b( q3 Y
我最开始就说了,教师都是在不断祸害学生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坦白讲,现在的我有时候也会回忆起来刚教书的时候,觉得“那时候如果我就这样讲,我的学生会不会学的更好”。我觉得正是这种愧疚感和责任感会引领着你不断的反思和精进自己的教学水平,也让我越来越有一种“教无止境”的感受。有的老师说,要备好一堂很优秀的课,一堂课我可能要备五六个小时,我太累了我忙不过来,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备课的能力是可以迁移的,最开始我的时间不够,我备一堂课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那没事,我把这堂课最重要最难的地方给仔仔细细的备清楚,其他地方哪怕念PPT,这确实也没啥办法。但是你会发现,慢慢的,你会越来越擅长备课,你开始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思路和逻辑,你开始很顺滑的把一堂课能够备下来。尤其等你带第二轮,第三轮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有时候其实就是在一个已有的基础版之上去改进,去把以前觉得讲的还不是那么完全明白清楚的地方把他设计到位。当然也有的时候你可能会把上课的思路全盘做一个改造,但是总归,随着你的教龄增长,你再备一堂课的时间不再需要那么长,一堂课可能慢慢只需要两个小时来备,一个小时来备,甚至半个小时就备的很清楚了。这也是我一直来的感受。% t; F2 \2 z- M, m" a
但是很多吐槽的人,其实就那么一两节课,备了六个小时,觉得太累了就放弃,从此备课都“差不多差不多得了”,自然就不会有这样的体会。我也曾经有过一段这样的时光,但是最后还是觉得这样不行,终于在一个学期里逼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备课,一开始觉得特别累,但是坚持了一个学期下来,上课的思路和改进等各方面都会变得很顺滑,现在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也可以备出以前要备很久才能有的效果了。
J) \+ L" _+ P3 ]7 a所以,对新老师来说(或者是对任何一个刚进入职场的人来说),多努力,多思考,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是不会错的。新老师很容易吐槽学生抱团取暖,但是我的观点这不是什么好事,这会容易麻痹自己,也让自己失去进取的动力和决心,慢慢的随波逐流。如果你有教育梦想的话,希望能听得进去这番话。这不是说你要为了学生去燃烧奉献自己,而是,如果你有教育梦想,上一堂好课应该是你获取快乐的途径,看到学生的成长应该是你满足感的来源,而这些首先建立在你的努力之上。我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幸福感的职业,如果确实得不到幸福感,建议转行,如果想获得幸福感,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多努力,总归是不会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