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将的故事可以特别好地反驳这个观点。他就是宋朝抗金名将岳飞。3 x1 K5 S( |" U+ h1 n9 {. A
4 f( R* a% |2 |
事实上,岳飞是不折不扣的农民之子,出身贫寒。却凭借极好的身体天赋,机智过人的军事才能,最终建立了令金人闻风丧胆的「岳家军」。我们来看看岳飞的成长经历、19 岁入伍后的历练,是怎样造就了一代军神的——: @& x. R4 o4 u) q$ |( z/ M! I5 R
8 ` _! U% b. S
天赋异禀的农家子 8 l& p% b. w5 u& n% w
, @" e" ?/ O( Y$ L- Z) x; {7 N5 s其实,就岳飞的出身而言,刀头舔血抱鞍眠的行伍生涯,确实本不该是他的人生选项。
g1 X8 {' t9 S' b+ M# V# g2 m6 r1 F' N! @
和几年之后与岳飞一样崛起于宋金战争中的诸多名将,譬如吴玠、吴璘、韩世忠、张俊、刘光世、杨沂中、刘锜、王彦、杨政、王德、李彦仙等都截然不同,岳飞并非父辈甚至祖辈就是行伍中人的簪缨世家子弟。他的家庭直到父亲岳和这一代,还是安安分分土里刨食的农民,而且大约在岳飞十来岁的时候,从自耕农沦为了佃农,只能租种本地官宦世家「相州韩家」的田地过活了。艰辛匮乏的生存环境,甚至夺去了岳飞四个哥哥的生命,因此等这个小名按家庭排行唤作「五郎」的男孩,终于逃脱了夭折的噩运,顺利长成十几岁的健壮少年时,他的父母已经是五十多岁、年近花甲的老人了。
4 U2 ~8 r! K' Y3 S. o
) Q+ g$ J( h+ g K4 }- V% T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岳飞甚至不能像自己后来最重要的部将之一、比自己年长十六岁的汝州鲁山县(今河南鲁山县)人牛皋那样,到州县衙门当一个负责城市治安和剿匪作战的「弓手」。而岳飞迫于生计,十来岁就成了白天需跟随父母到田间劳作的小佃农;又迫于父母年事已高,十五岁就成婚娶妻,十六岁便当了父亲有了长子岳云,早早陷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重负中,既没法达到弓手一职要求的资产门槛,也负担不起购买武器的开销。所以即使岳飞后来也凭武艺到官府当差,也只能当类似现代城管、协警的「游檄」,没法考有编制的「宋代公安」。 ) U. c a9 A( o& z1 g7 V
, w U9 _/ y. A6 j' N" @. |
总之,他的人生,原本大概率会一直挣扎在竭尽全力求温饱求安稳的庸常中,远离金戈铁马建功扬名的传奇。所以又是什么时候,是哪些因素,让他的生活道路,最终远远偏离了同辈人的常态路线呢?
8 H. g, ]3 _ |: W$ B9 u b& V& Z1 q
偏差也许首先来自岳飞优异的个人禀赋:在身体素质上,这个物质生活条件相当一般、营养可能都日常跟不上的农家少年,偏偏天生神力,十几岁时遵从河北民间传统习惯入乡间武社学习箭术没多久,就已经能「引弓三百斤,腰弩八石」了。宋制九十二斤半为一石,三百斤合三石还多,所以这个开弓记录已经远远超过了《宋史》卷一九四《兵志》记载的大宋王牌部队优等兵——「禁军班直」需能开弓一石五斗的录取标准,也超过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宋代武士挽弓强度最高纪录。如此惊人的力量,和平日务农劳作的锻炼当然有关系,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天资在起作用。
- z0 H5 l/ t! T1 x5 a
d+ C; F' \- y) E9 j但仅凭一膀子好力气,尚不足以超出同侪。更重要的启蒙和激励,还是来自智识层面:在智力上,岳飞同样天分极高,从小思维灵活反应快、感受力敏锐、记忆力极强都还在其次,真正难得的是求知欲旺盛,学习能力出类拔萃。——岳飞的孙子岳珂曾在记叙自家祖父一生行迹的史料总集《鄂国金佗稡编》中记载:岳飞少时即爱读《春秋左传》和孙吴兵法,甚至到了夜以继日不忍释卷的程度。但这个说法曾被许多宋史研究大家质疑过,认为其中有岳珂夸张美化的成分。因为从岳飞的家庭出身、成长经历和宋代文教水平来看,他小时候至多能在每年农闲时到村学中上几回课,扫扫盲认点字,但无法也没有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怎么能接触到《左传》这样的儒家经典,和孙吴兵法这类对当时的进士、太学生等正经读书人都属「超纲」的专业书籍呢?
; r+ X8 p: s1 E, h# Q+ h
# H. E H& ~4 P7 h3 ?其实,左传和孙吴兵法固然高大上,可如果联系岳飞另一个在当时不那么高大上的爱好,也许就顺利成章了:不管是岳珂的记载,还是岳飞同时代人如邵缉等人留下的评论都可证明,岳飞是个如假包换的三国迷,还是个铁杆「蜀粉」,尤其崇拜蜀汉大将关羽、张飞的万夫不当之勇和忠义侠烈精神。而作为确实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农家子,他的这份三国情结,最初只能来自于风行民间的「说话」,也即评书表演,可能还有「诸宫调」等说唱艺术。——在北宋时期,汉末三国时期英雄故事,正是这些民间艺术最爱演绎的「爆款 IP」之一。包括关羽好读春秋的细节,也是到这时就已经被采入话本,成为当时妇孺皆知的「名场面」了。所以岳飞早年好读左传,缘起很可能和左传的具体内容并无关系,而是更类似今天的迷弟迷妹们追星粉爱豆,想看看自己的「爱豆」到底为什么喜欢看这本书,同时自己也跟风仿效 cosplay 一把。至于孙吴兵法,则是因为曹操曾为《孙子兵法》做过注解,而到北宋时期,类似《十一家注孙子兵法》这样的名家注释集成读本,已经刊行过不少种。岳飞很可能是在和人谈论、争辩三国历史时,听其他人说到了曹操这则事迹,顺带着知道了这本书,于是也千方百计找来看了。——根据岳飞和自己日后的部下之一、前太史局令李廷珪的相识经过来看,这个小佃农的求知欲是相当惊人的,以至于只要听说州里、县里来了有名的读书人文化人,或者路上偶然碰到了看起来身负绝学异能的奇特人士,就要想办法搭讪两句、请教一二。所以通过和别人的攀谈知道些评书曲艺之外的历史掌故、典籍著作,再想办法搞到实体书,对当时的岳飞而言,虽然困难,但还不是无法办到的事。 + U4 a+ S) H$ d; s4 F
! m A! L) M' v4 C不过,小粉丝追星的心态只是起点,绝非终点。当左传和历代名家注孙子兵法中记载的诸多战例在少年岳飞眼前逐一展开时,他对政治和军事的兴趣,以及学习中举一反三、贯通融会的能力,也完全被激发出来了。到十几岁上,岳飞不但通过反复读《左传》和名家注本孙子兵法,在政治、军事、历史知识上有了远超常人的积累,还很可能顺着各家注释,发展成了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粉丝——生前以「知兵」著称的「小杜」也注过《孙子兵法》,并且被后人公认为是质量较高的一份注解,所以北宋时的各种孙子兵法注本不管收注几家,一般都必有杜牧注;而且杜牧在注释中举战例时,特别喜欢举三国时期的战役。异代「同好」的好感加成,再加上杜牧诗文在宋时的普及度也较高,使岳飞很可能以杜牧注孙子兵法为起点,又把阅读范围拓展到了杜牧的文集,因此才能在几年后对着上司张所分析天下大势时,直接引用杜牧《战论》一文中的名句:「河北视天下犹珠玑,天下视河北犹四肢」。甚至他早期的诗风,特别是描写自然风景的短诗,也与杜牧的诗风有几分相似。清新潇洒之外,也透着少时偏爱的影子。
& x: G ]7 L( O1 F; d2 d
) {3 R& P$ [: J7 b+ h! E* K当然,这个水平的文化素养,比起书香世家出身的读书种子还是不够看。而且据岳珂的记叙,岳飞少时读书的习惯是「于书不泥章句,一见得要领,辄弃之」,显然是很快就对书面知识有了自己的一套取用标准,而不是处处都要仔细研读追根溯源的严肃学术路线。所以岳飞的早期阅读史真正让人印象深刻之处,不是他接触到的书目,也不是他最终达到的水平,而是他在自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和行动力。不难想见,凭着这份能力,一旦进入到更高层次的环境,接触到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教育资源,这个少年的成长速度将是惊人的。
2 B- J! }$ N( K O5 \
4 [8 I( [) p% S5 [0 v/ o* P4 D9 f除了知识的积累,还有一种更深刻的变化,也许也在岳飞到处搜罗书读的过程中悄然发生了:从三国英雄的慷慨任侠
0 C3 `( C0 u' C1 i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 o& p7 }+ @4 v |